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例6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1

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已掀起波澜壮阔的第三次全国计算机普及高潮。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高潮的特点,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历程。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国范围来说,基本上谈不上计算机普及教育,只有少数科研部门进行计算机的应用开发,在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基本上都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使用计算机,只是少数专家的事情。

80年代出现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1981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普及委员会和中央电大联合举办计算机知识普及讲座,由我向全国讲授BASIC语言,当年收看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年起年年重播,收看人数超过300万人。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掀起这样规模壮阔的群众性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活动,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在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中,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以下三种人;(1)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普及的内容偏重于计算机知识,尤其是计算机高级语言。通过十年的努力,己经在大学的所有专业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属于“计算机盲”的历史。大家取得如下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当时的条件,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高级语言。

90年代出现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从9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的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普及对象主要是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那末第二次高潮的对象已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中的人员。涉及的对象范围比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广泛得多。这次普及带有职业和岗位的特点,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成为人们求职的重要条件,各地各部门都制定了对工作人员在晋升职务、职称和工作考核中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并要求通过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普及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以及常用的一些应用软件。

经过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们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这十年在计算机普及方面的成果应当有足够估计。

新世纪初出现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刚刚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在我国己开始出现了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次高潮的普及的对象是一切有文化的人。

下面举几件重大的事情∶

(1)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在21世纪的前10年,将分三步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即∶2001年前全国所有高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前全国所有初中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说,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以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有初步的计算机知识和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全国总工会决定在全国职工中普及计算机应用。争取在3年内在全国2.4亿职工中,至少有50%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职工自主择业和岗位竞争能力。

(3)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新世纪中,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4)全国所有领域将全面普及计算机的应用,所有公务人员和在职干部都要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切入点将是网络应用。

三次普及高潮,一浪高过一浪,学习计算机的人数成指数增长。如果在第一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百万计的话,那末,在第二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以千万计,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以亿计。

这样规模的群众性学习计算机活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当前开展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有利条件。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我们应当怎么办?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搞好规划。制订出既先进又可行的向各部分人普及计算机的规划。

落实措施。必须有落实的措施和政策,否则规划就会落空。

建立队伍。要建立一支数量巨大的、强有力计算机普及队伍。

改变观念。要改变不利于计算机普及的某些传统观念。

二、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误区

这个问题讲的就是改变观念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是∶怎样使亿万群众更容易更有效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现在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向亿万群众普及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人不敢学计算机,正在学计算机的初学者感到计算机难学。这就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在计算机普及教育中存在误区

有的同志要求计算机的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学习不同数制间的转换,学习原码、反码和补码,要他们背诵几十条DOS命令,还要记住哪些是外部命令,哪些是内部命令。许多种考试都有数制转换的考题,例如1378.9876的二进制形式是什么?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些都是源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原理》课。

现在大家都比较重视计算机普及工作了,许多计算机专家也投入了这项工作,发表了许多意见,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光重视还不够,还应该解决观念的问题。我认为有些同志愿望是好的,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混淆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区别、学校和社会的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的区别。把计算机专业学习的要求和内容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学校的模式搬到社会,要求计算机应用人员也像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系统学习许多理论课程。这些就造成一个误区。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普及。

应当看到∶在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队伍中有两部分人∶(1)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比例不足10%,他们是理论研究、科研、专业教学、系统开发的骨干力量,是专业登山队。(2)从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占整个队伍的90%以上,他们遍及各个领域,是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主力军。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编写的。对这部分人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显然,这两部分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特点是不一样的。

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

就整个社会来说,计算机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

(1)计算机入门教育。对象为原来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人群。应当通过本层次的教育使他们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实际上是计算机的启蒙教育,即“扫盲”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

(2)计算机技术教育。对象是那些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处理各种任务的人们。例如工程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计算和工程制图,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显然,他们需要具有比第一层次更多更实用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特点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3)计算机专业教育。对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计算机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他们需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最先进的开发技术。

通常把前两个层次(计算机入门教育和计算机技术教育)统称为计算机普及教育,以区别于计算机专业教育。它的对象是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人群,他们占全体人员的95%以上。

显然,对不同层次的教育,无论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各不相同,绝对不应混为一谈,否则将事倍功半。

应该从应用入手

有人认为学计算机应当从学习原理入手,有一位读者写信给我说∶他很想学计算机知识,心想应从原理学起,就到书店买了一本《计算机原理》,结果愈学愈糊涂。我对他说∶你的路子错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学计算机不应从原理入手,而应从应用入手。

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数字化时代,不懂得二进制怎么生存?而且学了二进制和数制转换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想,没有坏处的事多了,难道都要学吗?问题在于怎样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使初学者容易入门。应该看到∶制造计算机的人和使用计算机的人所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例如不能要求飞行员和设计飞机的人具有相同的知识结构,同样不能要求开汽车的人先学习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构造。现在已经有了数字电视和数字相机,是不是也要求看电视的人和用数字相机的人先学习二进制原理呢?当然大学生学一点二进制知识是必要的,但对广大公务员和老百姓就显然是不必要的。

要多为初学者着想

不应当把计算机专家或大学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照搬到广大业余初学者身上。不能说自己学过什么就要求别人也要学什么,自己怎么学的也要求别人怎么学。我们要为初学者考虑,替他们找出一套事半功倍的有效学习方法,使他们能轻松自如、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不要难倒他们,更不要吓跑他们。

有时在讨论问题时,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与搞计算机普及的老师看法往往不同,甚至谈不到一块去。有些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比较多地强调水平、理论、系统知识,而从事计算机普及的老师则更多地强调对象的基础、学习的规律、普及的特点。应该通过实践,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没有普及就谈不上提高,老百姓首先要的是“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我们搞计算机普及的人不要怕别人指责我们“水平低”,只要符合广大群众需要,我们就应当坚持,做出无私奉献。

在为初学者设计学习内容时,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要提倡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在方法上,要按照初学者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在学校中讲授理论课程时,传统的三部曲是∶(1)提出概念;(2)解释概念;(3)举例说明。我们在对计算机初学者介绍计算机应用知识时,采取了新的三部曲∶(1)提出问题;(2)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3)归纳出必要的规律和概念。

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认为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应当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是符合广大计算机初学者的特点的。

在教材编写上必须首先让读者看得懂,如果看不懂,别的都谈不上。现在市场上不少书是低水平重复,有的是直接从“帮助”搬过来的,按功能和菜单介绍软件的使用。这犹如靠字典学英语一样,好象很全面,但是看完全书以后还是不会用。我在20多年前学计算机时,曾经找过不少计算机的书看,结果发现许多书像“天书”一样,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我当时就想∶我以后要写一些让老百姓能看得懂的计算机的书,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广大群众手中的工具。

有一位同志说了这样一个顺口溜∶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我觉得很好,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是一个学问,要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真正做到。

今年初,《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评出了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10个人,我是其中之一(排在笫2位)。说我的功绩是把千百万群众带入计算机的大门。我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但是这件事对我很有震动和启发,广大群众对于看似平凡、默默无闻的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群众需要我们,我们离不开群众。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希望所有从事计算机普及的人能认清自己工作的意义,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规律,把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三、关于计算机证书考试

近年来,各种社会考试风起云涌,尤其是计算机的考试更令人注目。我认为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出现社会考试的热潮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学历在整体上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而证书则在一个侧面反映持证者的能力。例如同一个班的两个毕业生,都有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但是一个英语通过了6级,计算机通过4级,而另一个英语通过4级,计算机通过了2级。显然前者在谋职中比后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谘询会上,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着四、五个证(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公务员考试证书、驾驶证等),以证明他的能力。只要有人才存在,证书考试就不会消亡,相反会更加成熟、更加规范。

目前计算机证书考试的种类有∶

(1)信息产业部主办的软件水平考试;

(2)教育部主办的∶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

全国少儿计算机考试(少儿NIT)

(3)劳动部主办的高新技术技能测试

(4)各地方、各部门举办的考试,如职称计算机考试、大学生计算机统一测试等。

以上几种考试对象各不相同,程度也有区别。

有人问∶计算机证书考试有没有含金量?通过以后有什么好处?我的看法是∶证书考试是一种社会考试,目的是提供一个科学的、公正的、客观的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但是通过了考试,不会自动增加工资或晋升职称或职务。含金量是有的,但不是由考试机关赋给的,而是由于考试得到社会认可,被有关单位赋予了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40岁以下的干部晋升科级以上职务必须通过等级考试一级B的考试,有些科技部门要求所有技术人员都要达到二级标准,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所有业务人员都要有通过NIT的模块测试,有些省市规定凡持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NIT证书的,可以免考自学考试的一门计算机课程等等。这些都为计算机证书考试创造了很有利的环境,使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有人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有什么区别?我认为∶等级考试是通用性的考试,它大致反映一个人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如同跳高的标竿,不论你的职业和岗位,你跳过一级的竿,表示你已有初级的计算机知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自94年开考以来,发展很快,至今已有40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NIT是应用技能型的考试,侧重培训过程,采取模块化的方式,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例如你想当秘书,可以学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Internet等模块,你想当广告设计人员,可以学计算机基础、图形图象制作等模块,拿这几个证书去求职,有针对性。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与NIT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是不同类型的考试,两者是互为补充的。不同的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考哪一种。

前一时期,社会上对计算机证书考试有不少议论,有褒有贬。我认为∶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具体说,它的好处有∶

(1)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标准,供用人单位参考。

(2)为应试者提供证书,有利于证明个人能力。

(3)不少单位借鉴证书考试的大纲和内容,作为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推动了社会的计算机的普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我们从事这一工作的同志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一些问题∶

(1)考试内容和大纲往往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例如有一个大城市的职称考试,今年还在考Windows3.1,机关、学校、企业都已用了Win95/98,为了考试,还要倒过去学Windows3.1。

(2)用标准题难以测量出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水平。

(3)有些学校和单位规定全体人员必须参加某一种考试,按这种考试的内容来组织教学或培训。这种统一的要求可能难以照顾到各单位的特点。例如农学院本来可以结合农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和例子进行教学,而为了参加统一考试,只能按统一的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举农业领域应用的例子,显然绕了一个弯,降低了效率。

四、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作用

大家都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也都多少知道为什么学习计算机知识,但是我感觉到在我们的宣传上有时讲得不是太全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供大家作宣传时参考。

学习计算机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无论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

(1)计算机是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在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办事员,都不能离开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工具是可选的,譬如我要敲钉子,就去买一个锤子,如果不需要敲钉子,就不必买锤子。而文化却是每个人所必备的。举个例子,在中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几何、三角和代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每天都要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解联立方程式或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是这些课程却是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知识的基础。

当前计算机知识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以后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譬如去年报纸刊登了一消息说,在因特网上的域名中,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名字都被外国人恶意抢注了。我国许多企业的老总看不懂这条消息,他们说∶“我们已登记了商标,又申请了专利,现在怎么还冒出个“域名”来?到哪里去‘挂号’啊?”这就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中缺少了计算机的内容。

因此,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直接的,有的人则是间接的;对有的人的作用是有形的,有的人则是无形的;对有的人是当前起作用的,有的人则是以后起作用的。但是对每一个干部、公务员、知识分子和大中学生,计算机知识是绝不可缺或的。计算机知识是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3)人们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具体的科学知识,还学习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浩如瀚海,任何人都不可能通晓天下成为万能科学家。比学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需要时能发展自己的知识,并且能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应用十分灵活多样,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掌握规律,举一反三,发展知识,因而普及计算机知识是当前科学普及的一个重点。

(4)有利于全面素质的培养。中央多次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计算机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表现为以下6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向往;

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2

关键词: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基础课的学习后,二年级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特别是核心专业课——《建筑工程预算》和《安装工程预算》,这时的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是非常陌生的,如何在第一次课中对学生介绍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对专业课程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好第一次课就显得非常重要。我所承担的是《安装工程预算》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此进行探讨。第一步:初步认识“安装工程”。在第一次课中,我发现学生对“安装工程”的概念很陌生,以为安装工程就是装修工程。因此,我就拍摄了大量安装工程的图片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对安装工程有个初步认识,知道常见的安装工程如给排水工程、电气照明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再通过一个教学楼工程的建设实例,让学生学习建设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相关概念。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土建工程预算和安装工程预算;土建工程、安装工程分为两门课程学习。

一 安装工程初步认识

1)建筑的建造过程:以7号教学楼为例:土建工程内容:建造房屋,其内容包括:基础、梁、柱、楼板、墙体、地面、门、窗等;2)安装工程:土建工程完成后不能使用,如果要达到一定的使用功能,需要安装工程。

二 安装工程的定义和特点

安装工程的定义P1;把各种设备放置并固定在一个地方;(2)将工程材料经过加工并安置、装配而形成具有功能价值的产品。举例1)安装空调;2)卫生间的下水道:安装工程一般是在土建工程完工后才进行的,(除需要预埋的部件外)。

安装工程的特点:内容相当的广泛,涉及众多各不相同的专业;常见的安装工程:水、电、气、空调、消防等。

三 安装工程预算的性质、分类

(1)安装工程预算的定义:反映拟建工程的经济效果的技术经济文件。举例:教学楼的给排水工程,要完成该工程将要花多少钱?先做一个预算。这份预算就是安装工程预算。(2)表现形式:1)货币数量----造价预算;2)工、料、机的数量-----实物预算;(3)工程造价:根据我国现行的基本建设规定,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编制工程预算来确定工程造价。

四 安装工程预算的组成及分类

(1)安装工程预算的分类:工程预算是个统称

我国现阶段工程建设的预算体制: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1)设计概算:粗线条的预算,2)施工图预算:本课程重点学习的内容;是在“施工图设计”这个工程建设阶段编制的预算;3)施工预算:由施工企业签定施工合同后,为准备施工、企业内部核算等,编制的。企业内部使用。第三步:通过一个简单的工程实例,介绍安装工程预算编制方法。举例:某家庭卫生间要进行装修,某装修公司要报价。

报价计算过程:1)直接工程费:①确定工程量:确定方法:看图纸,通过计算得出数据。DN20镀锌钢管:15米;淋浴器:1个;坐式大便器:1个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3

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掀起了全国性普及计算机的高潮。从此,一次又一次的计算机普及热潮席卷整个华夏大地,从大学师生到公务人员,从知识分子到人民大众,从青年人到中老年人,都在努力学习计算机,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计算机普及是泛指除了计算机专业教育以外的各种计算机教育,包括高校非计算机类的计算机教育、中小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面向在职人员和公务员的计算机教育、面向中老年人以及社会的计算机普及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国内,只有高校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占学生9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学计算机。只有计算机专家和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计算机。与30年前相比,计算机已经在全社会普及开来。

在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出现持续30年的波澜壮阔的计算机普及高潮,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震撼了世界。全世界兴奋地看到,中国正成为普及信息技术的主战场之一,成为推广应用IT新技术的重要市场。

笔者作为我国计算机普及最早期的积极参与者,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不平凡的30年。我们有责任系统地回顾我国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提高工作自觉性,这对于进一步推动今后的计算机普及与应用,是必要和有益的。

我国经历的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1 第一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粉碎“”以后,改革开放使我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广大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迫切要求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与应用。在这样的形势下,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计算机学会(当时称为中国电子学会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与中央电视台决定利用最快捷有效的电视手段,向全国普及计算机知识,笔者应邀在中央电视台系统地面向全国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与BASIC语言。当年全国在电视机前收看此节目的达100多万人。百万人同时听课,学习计算机编程,这种盛况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从此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历时10年。

在这次普及高潮中,计算机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三部分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部分在职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1984年成立了面向全国高校全体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各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向大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结束了我国大学生不懂计算机的历史。

当年,Windows和Office等应用软件还未问世,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要从程序设计入手,因此,第一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切入点是计算机高级语言(主要是BASIC和FORTRAN语言),学习人数以百万计。我国许多专家和计算机工作者就是当年从学习BASIC语言进入计算机领域的。

这次普及高潮主要是启蒙性的,促进全社会对计算机的了解和重视,也破除了人们对计算机的迷信,形成了舆论,建立了计算机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骨干,为后来进一步的计算机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第二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20世纪90年代,微机和Windows和Office等软件的出现,为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次普及高潮的对象扩展到广大公务人员、在职干部和一般知识分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考试中心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和“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NIT)”,劳动部推出“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全国许多单位都把具有计算机知识和通过计算机考试作为聘用和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教育部建立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规范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

第二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切入点是常用办公软件等应用软件。通过这次高潮的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了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有力推动了我国的办公自动化。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的人数以千万计。

3 第三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

进入21世纪,普及对象扩展到广大中小学生。教育部要求在21世纪的前十年,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普遍开设计算机课程,从娃娃抓起。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举措,在扫除文盲的同时也扫除计算机盲。同时,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用计算机已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而真正成为广大群众的工具。网络通讯、网络游戏、微博等已经成为亿万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切入点是网络应用,我国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人已经数以亿计。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有2亿多人学习计算机,我国网民超过4亿。

经过30年来的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我国计算机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几亿人口中初步普及了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所有知识分子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所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计算机,我国进入了e时代;我国的网民已达4.5亿,居世界第一;在全体大中学生中建立了规范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成绩年年名列前茅;各种社会考试吸引了数千万考生(等级考试累计参加人数超过4 000万);每年正式出版的计算机普及书籍多达上万种,销售上亿册。

我国计算机普及的基本经验

1 使全社会认识到计算机普及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大事

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院士说得很深刻:“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科学普及的意义,决不亚于两弹一星”。我国30年来计算机普及所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30年前,计算机普及的意义并未完全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有的人重提高,轻普及;重科研,轻教学。今天,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普及的伟大意义己为大多数人所认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计算机专家纷纷参加并积极支持计算机普及工作,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

今后应当在全社会进一步从舆论上、政策上、措施上大力支持科学技术普及,树立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光荣的风尚,鼓励更多的优秀专家从事科学普及工作。

2 建立计算机普及的正确理念,面向群众,面向应用

仅仅在思想上重视还不够,还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普及的目的、任务和对象,建立正确的计算机普及理念。在初期,有的同志积极性很高,但缺少研究,做法不对。把计算机专业的教材与要求搬到非计算机专业,把大学的讲授内容和方法搬到社会,例如对公务员的考试题目有“将123.456转换为二进制是什么?”。这样做效果很不好,初学者难以入门。计算机专业普及教育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目的、任务与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应当有的放矢,而不能简单照搬。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止四个混淆,注意四个区别”:一是要区别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二是区别计算机专业人员与计算机应用人员;三是区别大学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四是区别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提出在各个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的要求和内容。

在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面向社会大众的计算机普及中, 我们始终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应用的正确方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计算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应当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需要,根据应用的需要确定学习内容,而不应当面向计算机学科体系,根据学科体系进行学习。在30年的实践中,大家认识到广大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有效方法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带着问题学,即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3 要充分为初学者着想,采用适合初学者的方法,扫除初学者的学习障碍

近年来,虽然有愈来愈多的专家关心计算机普及和计算机基础教育。但有时对于对象了解不够,要求不恰当,工作不甚得法。专家与初学者之间往往存在鸿沟。

进行计算机普及,必须以人为本,要设身处地为初学者考虑,站在初学者的立场上提出问题,从专家的高度解决问题。我们曾多次提出:要使广大初学者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进入计算机的世界。我们应当吸引他们,使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收获,而不应故弄玄虚,难倒他们。

作为专家和教师,应当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的责任是把复杂变为简单,把难变为不难,把枯燥变为生动。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和语言阐述清楚复杂的概念,这是一种本事。只有明白“不明白的人为什么不明白”的人才是明白人。

传统的理论学习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中采取了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一般理论课程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在对初学者进行计算机普及时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

经过30年的努力,以上方法已为大家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要有一支有事业心、有奉献精神的计算机普及工作队伍

任何工作都是需要人去做的,进行计算机普及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否则一切都会落空。

30年前,计算机普及在我国刚刚起步,当时经验不足,困难重重。有一批高校老师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主动承担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的工作。他们是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在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的带领下进行活动,互相交流,深入研究。他们不为名利,甘愿奉献,团结奋斗,开拓局面,坚持在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上辛勤耕作,30年的奋斗换来满园硕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作出的贡献。现在我国已建立了一支人数众多、水平较高、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计算机普及队伍,这是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

事实说明,要做好计算机普及工作,不仅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专家,更需要高水平的计算机教育专家。科学普及是一门学问,需要下功夫研究规律,需要有点奉献精神,不能太功利,要有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浇灌平凡,创造辉煌。

中国的计算机普及工作者硬是把一件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始终保持了实事求是的作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大家从30年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不要抽象地追求伟大,而要把平凡工作做成伟大。

5 全国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普及水平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各方积极参与,容易形成合力。政府各部门统筹规划,明确要求,经费支持,创造条件;教育部门把计算机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研究和指导;有关部门推出各种计算机考试,提供了测试标准;全国各类学校思想明确,行动积极,落实计算机课程;各种学术团体举行学术论坛,进行经验交流;电视台安排计算机教育节目;各出版社出版了大批计算机教材和普及读物;各种计算机类杂志(特别是《计算机教育》杂志)刊登大量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的文章;许多专家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长期坚守平凡岗位,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作出重要贡献。

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以上各种因素主动参与,互相推动,配合默契,把合力发挥到极致。这是我国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国家难以做到的,今后应继续发扬光大,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普及的水平。

迎接全国第四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现在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可以看到在我国已开始出现一次新的计算机普及高潮,即全国第四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现在面临的形势已与30年前大不相同。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愈来愈强烈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迫切需要全社会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把它深入应用于各个领域,转化为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次高潮是一次全民性的计算机应用高潮。

这次计算机应用高潮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扩大应用的领域。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信息技术愈来愈广、愈来愈深入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物联网的迅速推广应用、许多领域已经用计算机实现了本系统全面的信息管理。应当通过这次应用高潮,在全国各主要领域、从中央到地方都尽快实现计算机控制和计算机管理,有力地推动各个领域的信息化。

另一方面,要提高广大群众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实际能力。应当重视并着力提高广大群众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办公软件应用水平、网络应用水平),提高普及的水平。这种应用牵涉面最广、影响最直接、最立竿见影。与过去相比,这次普及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 由数量的大发展到质量的大提高。

在前三次高潮中计算机普及的对象从几百万发展到几千万,再到几亿人,成果显著。今天计算机普及不再是单纯追求数量的扩大(当然还要向各个角落的计算机盲普及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而是着眼于在初步普及基础上着力于提高。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切实在“用”字上下功夫,要求所有人都要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真正切实用于实际;二是要切提高实应用的水平,要用出成果,用出水平。

现在有许多人虽然在使用计算机,但只是初步水平。许多人现在只用到计算机功能的10%左右,潜力还很大。很多大学华业生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只是最基本的普及水平,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可以设想,如果几千万甚至几亿具有初步计算机知识的人能再把水平提高10%,并用于实际,那将是多么巨大的生产力啊!众志成城,群众性提高的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决不可轻视。

2) 人们掌握计算机技能由专业技能到职业技能,再到生活技能。过去只有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计算机应用,他们的技能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各个领域所必要的技能(例如文秘人员、银行办事人员、海关人员),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都要求具有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它已成为各行各业所要求的一种职业能力。它也是一种职业竞争力,谁能更多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谁就在职场上占有优势,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计算机技能已经成为一般群众的生活技能。写字换了笔,发信不必去邮局,查资料上网,作报告用电子幻灯,旅游照相后制成电子相册,写博客“织围脖”,高考网上报名,出国网上填表,玩网络游戏,……。计算机已经嵌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要享受现代生活成果,必须掌握计算机这样一种必须的生活技能。这充分说明了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巨大威力。而且这个趋势以指数曲线迅猛增长,人们不应也无法回避它,只能适应它,积极迎接它。

3) 计算机应用高潮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是创新型、学习型国家建设的必然。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亟需调整,发展方式急需转变。需要大力扶持新的增长点;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技术结构升级;扶持企业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大力发展知识型服务型产业,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情况。这就要求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广泛推广计算机应用,在工业化同时实现信息化。计算机应用高潮正是这个形势下的必然产物。

中国正在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和学习型的国家,要努力形成全民学习、处处创新的局面。全民性的计算机应用高潮将有力地配合和推动这个过程。计算机能够吸引广大群众,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思维,启迪创新意识,促进自主创新。

对现代人来说,计算机不仅仅起着工具的作用,而且能培养现代科学素质。信息时代的人不能停留在手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人们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逐步培养了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懂得现代社会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这个意义是更为深远的。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4

计算机应用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普及多年,应当说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了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但是在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却发现这些高中毕业生缺少对计算机常识性的认识,而且对基本的软件操作并不熟悉。这一现状说明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但是这一问题却未得到各方面的足够重视,导致了该问题迟迟未得到相应的解决。笔者通过实验、调查、分析,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初步调查显示,高中生曾经学习过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学生百分比高达93.7%,因此他们对计算机的应用较为熟悉。在调查对象中,自我感觉已经“熟练掌握”Office常用办公软件的达85%以上。但经过测试,其计算机理论知识部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而实际操作水平仅相当于刚刚接触办公软件的初学者,未能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二、中学生未能达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

经过对实验结果、教学相关背景的分析和研究,中学生未能达到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时落实不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络以及相关产品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普及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各中学仍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与升学息息相关的课程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成绩并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影响。于是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形象工程。经调查得知,多数中学仅在高中第一学期安排信息技术课程,而且课时非常有限,平均为每周1课时或每2周1课时。

2.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标准、不系统

由于中学并未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也处在比较尴尬的位置,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制定、教授也变得更加简洁,很多技巧性的应用操作和常识性的计算机知识并未能得到普及,从而造成教学内容不标准、不系统、内容陈旧且不实用。

3.专业师资缺乏

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任课教师由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担任,甚至由鲜有教学经验的机房管理员担任。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教学理论,甚至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范化教学,更无法通过计算机实际操作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造成教学效果不佳。这些都直接导致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方法的疏于创新和改革,进而造成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停滞,自然而然地,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就变得非常的有限。

4.学生认识层次不一

学生认识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之前已经较多地接触计算机,认为学习软件应用并非困难。因此,从学习开始就抱有轻视的态度;而实际上,他们尚未接触过正规、实用的操作,那些复杂的、技巧性的操作大部分被忽视了,因而学生在实际操作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客观方面是由于中学生主要的目标是成功完成各类升学考试,因此老师和家长都不会赞成学生在课余时间过多的接触电脑,学生在有限接触电脑的时间内也主要是进行聊天、视频等娱乐,而极少使用办公软件或对软件进行配置操作。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遇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种种原因,希望各级教育工作者必须扭转这一不利的局面,否则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阶段容易给中学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首先,中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实际水平降低。从实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的常用办公软件应用技能并未达到基本水平,即便如此,大部分学生在依旧存在轻视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思想,从而影响了二次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弱化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

其次,对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包含了较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软件操作,中学生对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达到较好的掌握,自然不会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而另一部分学生会感觉计算机知识的简单或无趣,从而造成对计算机学科的错误认识,忽视计算机的重要性。

最后,缺少基本操作技能,影响工作学习。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忽视会对其今后的计算机学习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这不仅非常容易造成错误的学习方法,影响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而且有些直接影响日后工作中使用软件的效率。

四、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目前,全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普遍提高了中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水平,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也产生了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应用的误解,这就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针对此问题提出以下一些改革措施:

1.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应当严格按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要求,为信息技术教育配备专职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用硬件和软件,保障授课课时,遵照《纲要》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和系统的教学内容,从各项规章制度方面保证信息技术教学顺利进行。

2.中学应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认识和兴趣,而不应当生搬硬套地灌输。

从学科专业性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过于专业化。中学生还不易掌握较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中学其他课程相比,信息技术由于部分知识太专业化而未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专职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形象的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常见的计算机现象和问题结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说明,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由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计算机应用操作范围。

3.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任务式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模式以及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作业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安装、使用、配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计算机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适当增加学生对目前计算机各类问题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计算机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艺术教育 整合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

对计算机专业的初步认识范文6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也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加入了诸多新内容。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进行探析,以期对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如今,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对我们的学习、生话、工作、思维等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式的可在其它学科得以充分应用,与其它学科完全结合的一门跨学科的课程科目,这种结合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技术和职业。如电子美工、动漫设计,电脑谱曲等。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培养真正有用,有实用技能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基于此,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的社会性应用,认识到其与其它学科交融一体,让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培养其适应未来需要,社会就业需求的整合式信息技术技能,有基于此,笔者力图改观过去单一的,单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和内容,根据初中课程学习和社会应用实际,探讨信息技术与艺术整合的方式和内容。 

二、整合的科目类别和初步设想 

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二者整合主要基于现今电脑美术的广泛应用和盛行,及由此产生的对电脑美术人才的需求,包括电子美工,动漫设计,游戏场景制作和影视视觉电脑加工等。由此整合的内容体现于四个方面,电脑美术背景知识和应用领域介绍,电脑美术作品颀赏,信息技术与美术的嫁接和常用电脑美术工具软件的学习使用。其中,前三者为基础内容部分,重在将学生带入电脑美术的世界,让学生形成对电脑美术的基本认识,引发其兴趣,最后者为基本技术也为整合学习的重点,将培养学生电脑美术制作的基本技能、技术,为以后的专业电脑美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作为一种启蒙,就如画画对画笔的使用一样,主要包括电脑平面美工、三维制作基本工具软件的认识,主要包括photoshops、3dmax等主要电子美工工具软件的认识和使用。 

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整合。初中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教育整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电脑音乐背景知识传授、音乐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和音乐信息制作工具认识与感受。其中,音乐颀赏包括传统音乐能过信息技术的演绎表达和信息手段制作的音乐的颀赏;音乐信息传播工具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代表性音视频播放工具,介绍其使用背景和效果,同时介绍音频文件的格式构成知识等,对于音乐信息制作工具的认识与感受,可通过对制作歌曲的软件认识和操作予以实现,如国产软件作曲大师v6.0将中国人常用的简谱、五线谱进行同时处理,实现音乐电脑化。可实例介绍作曲大师v6.0歌谱制作过程和效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陷入了“教者无心,听者无奈”的困境之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在这种情形下,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既能增强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又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将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2.可能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初中教育的低年级(包括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上半学年),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并不算很大,可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而说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是可行的。 

同时,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可以为部分学生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例如,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十分理想。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电子美工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增,导致了电子美工的人员异常缺乏(齐鲁晚报等诸多报刊杂志都曾大篇幅报道),不少企业虽高薪求才,却无才可用的。在我国,电子美工人员的培养数量有限,国内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也大幅低于国外,症结在于电子美工需要双向复合型技术(美术和计算机作图相关知识),而我国在双向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为了使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电子美工的知识,可以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的课程里面加入相关的美术知识,提升日后学习电子美工专业的效率。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在促进初中生今后的发展方面是可行的。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途径 

1.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不单讲计算机知识,练习计算机相关操作,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比以往的计算机课更正规化了。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但绝不是以计算机科学知识为主,而是以应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为主。所以,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掌握满足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思想和模式,结合学科特点,具备教学组织、教学设计能力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能将两者整合好,具备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微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我们应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拓宽知识面的教学。例如,将网络曲库应用于音乐课中,达到音乐鉴赏的目的;将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融汇与信息技术课程之中,使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绘画要求,教师将一些常用的绘图软件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兼顾美术教学的要求,又能增强吸学生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整合。 

将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进行整合,不仅能巩固学生们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们各种基本操作及适应能力的发展,将所学的知识与生话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从事相关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五、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融合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希望能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成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