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例6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1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com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农科院校;教学质量;连续性;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S126

Discuss on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O Yu-dong

(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 nan, 450011, China)

Abstract: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fewer and unreasonable courses,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hierarchy of courses in the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many years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in computer education,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s are proposed for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he grade, continuity and level of teaching are proposed. The student's actual ability is improved greatly.

Key words:computer teaching; agriculture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省略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2] 张玲. 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 职业技术,2008(11): 15-16.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3

目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类别繁多,涉及面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1]。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人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应实施“非零起点”教育。

2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3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较强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3]。

4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3]。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如何展开?种类繁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内容如何确定?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如何调整?这些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就是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但是不同的专业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4]。

对于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来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因此,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单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一些应用基础知识,如程序设计等等,从而可以结合自己本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的要求也会更严格。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主要体现如下:

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出入;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基本一致。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概论的认识,一年级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机器指令和汇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而二年级的学生却认为都不重要。

2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指针。这和我们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采用的入门语言一般是C/C++,而C/C++中指针功能强大但是不容易掌握,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指针是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3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认为数据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这基本上和我们教学中重点讲述的内容一致。

4文科学生对动画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用法、计算机安全与犯罪的有关常识最感兴趣,而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化社会、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道德与法规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史、软件与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内容没有很大兴趣。

5对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

三、构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调整与专业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针对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重功能、轻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建立[5]。该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并特别侧重于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或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2软件基础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硬件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4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四、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由于各自的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他们大多形成了教学基本分离状念,这种情况对于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专业发展、专业间的沟通与融合是不利的[6]。湖南工程学院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将全校的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为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构筑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前,学生希望计算机应用课程能包含较全面的概念、先进的应用技术,并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技能。在一些专业中,该校注重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适应社会,如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生物等。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都是由计算机和专业课老师共同规划并具有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湖南工程学院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成效明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0.

[2]毛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222-224.

[3]李.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5):68-69.

[4]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56-58.

[6]潘红,虞歌,詹国华.高校中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5,(12):38-38.

[摘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践结果表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培养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专业人才;相关性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文化 教学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1 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配合国家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从社会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把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培养学生,使之成为有别于研究型,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内在素质,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我们学校作为高职院校,始终把这一目标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深入分析《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面临的新情况,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内容重新认识与安排。我们在高职院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多年,对计算机教育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本文在对本校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改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教学现状分析

本次共调查了我校非计算机专业382名高职学生,其中物流专业98人,旅游管理专业74人,应用英语专业59人,工程造价专业71人,市场营销专业80人。采用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效果等方面情况,调查结果显示:

(1)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对实践课感到盲目。我们现在的讲授模式,采取了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授课,但是调查发现:只有36%的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非常满意,理论课能认真听讲,实践课认真练习。有26%的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一般,认为理论课学到的东西到实践课时能会用一部分,还有38%的学生对本课程不满意,认为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而上机课时又感到盲目,不知该干什么,这部分学生需加以引导,激发他们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明确他们的学习目的。

(2)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意见较多。47%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与专业联系得不太多,实用性还不够强。68%的学生希望进一步学习“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比较实用的计算机软件。本课程内容应用较广,但课本理论知识太多。超过70%的学生认为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章节的知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会有帮助,以上四种软件的操作应该作为各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而其他章节的知识,如硬件基础,网络基础等理论知识太多,不易掌握,实用性也不强。这说明教材和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掌握基本操作”,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

(3)网络已深入并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半数以上学生课后使用计算机主要是为了上网查资料、看新闻、聊天、看电影。这表明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而不仅仅作为他们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课余时间提高计算机技能的兴趣并不大。因为学生的空闲时间有限,而上网、聊天、看电影等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但计算机二级考试的专业性太强,想通过并拿到计算机二级等级证书并不容易,这说明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需要有更合理更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

(4)等级考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计算机应用能力,

(5)计算机教师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计算机技术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调查发现,68%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结合新的计算机技术来授课,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很满意,还有32%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老师了解的新技术不多,教授内容只局限于教材知识。这说明我们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向双师型人才的标准靠拢。

3 对策

计算机文化,其内函为“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于一体,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行为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新型文化”。“计算机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说明计算机自问世以来已紧密地与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结合起来了。所以,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内容丰富、复杂,但目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多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对网络、信息、多媒体的内容涉及的不多,内容有的,也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内容偏少。特别是对目前计算机“软件文化”几乎没有涉及。因此我们认为计算机文化应该是“以计算机为核心,集网络文化、软件文化、信息文化、多媒体文化等于一体的多种计算机内容的”一种计算机文化。针对以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现在所承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任务,应本着为社会提供适应性较强高级人才为目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性质、将来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承担起各领域中不同层次对计算机要求。

(1)改变授课模式,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投影、语音为一体)进行授课。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兴趣不高,而实践课又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的授课方式,而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讲学做一体化”授课模式。因此各院校应尽可能多的提供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进行授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教室)授课能使教师上课内容更注重实际应用,而且,边讲解,边操作,学生可以在机器上跟着操作练习,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这样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调查发现,95%以上的学生对“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比较欢迎。

(2)进行教材改革,开设培训课。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意见较大,我们可以采取对教材进行改革、开设实用软件培训课的方法来弥补现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1)对教材进行改革:选用或者编写高质量的适应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教材。本课程的相关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面向高职学生的比较少,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较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难控制,新技术新发展难以体现。学生现在使用的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学院的本专业计算机教师资源来着手改革教材,建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计算机新技术,新发展的教材,建设好本课程的教材,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各个专业,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的软件不断出现,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和不同专业将来对计算机的使用情况调整授课内容,我们可以在除了现在开设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之外,再开设一些实用软件培训课,如:网页设计、动画制作、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培训,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不同方面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实用软件学习。例如物流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网页设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数据库技术等。这样,可以使计算机更好的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服务,而且,每期培训都可以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利用网上课堂。计算机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我们应高度重视计算机文化教育。计算机文化已深远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而计算机的普及,也让计算机网络已进人了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个网络平台,搭建一个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经本次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有助于学习,85%的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教案有助于学习。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结合各学院自身专业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资源和网上课堂,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帮助。

在我们学院的网上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进行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等功能,使学生能在网络上自主学习,获取更多的资源,并方便与教师进行交流。并且,还可以建设网上习题库,让学生通过习题库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4)采取新的评价机制。计算机等级考试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一定要通过等级考试来体现。有的学院现在采取的考核方式还是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我们可以采取新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总评成绩可划分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成绩。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认为应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其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理论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率情况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学生应试现象。平时成绩当中,以上机作业为主要考查部分,这样能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比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出要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师资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队伍应定期“走出去”,了解市场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教师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高校或学科组织的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增强学科意识;教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以相互学习。教师队伍在人员组成上不但应该有专门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教师,还应该有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其他从企业中聘请的有经验的计算机的一些专业人才。

4 结语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有人说过这样一个比喻,说:“计算机和英语是现代社会人类的两条腿”。没有腿,人们将寸步难行,可见计算机在现代生活当中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希望此分析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 知识结构 专业人才 构建

前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领域,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今天,人才的构建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的结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调整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必要性与长期性

1.1 计算机教育的普及性

从发展的形势来看,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已经步入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在中学期间完成,在大学实施“非零点”教育。

1.2 信息化的挑战

社会信息化朝着纵深发展,多种模式的电子信息化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3 就业的需求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形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要求成为一项必须的技能,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就业的必需品。

1.4 与行业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不断地融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结合专业的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必须以实际需要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调整计算机知识的结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与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基础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专业学生,一类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面向非专业的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称为基础教育。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区别,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叠,但是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2.1 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同

从实践中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程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出入,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程度基本一致。

2.2 程序设计中的重点认识一致

我们从实践中发现,不论是专业的计算机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对程序设计都较为重视,而且觉得指针是其学习的重点。这与目前所采用的编程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关系。

2.3 对数据结构的知识点认识一致

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数据结构中的重点认识具有一致性,都认为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非常重要,这与教学中的讲述重点存在一致性。

2.4 非专业学生对实用处理功能感兴趣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科生对动画的处理、文稿的演示与制作、文字处理等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规则,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远程教育等内容兴趣缺乏。

2.5 理工类学生对技术的重视

这主要是由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的,这是开展工作的前提,较为常见的就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自动控制,与通信技术的融合,辅助设计等。

3.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想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必须和调整传统的结构,重新搭建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师资、学生的现状进行具体的设置,为人才的搭建奠定基础。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

这主要是针对与就业脱节而进行的转变,将文化基础转为应用基础并不是放弃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将其作为辅助教学进行,侧重实践教学。主要针对的人群是计算机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测试开展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包括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采用 统一的参考书,结合新的教学方式开展基础教育。

3.2 软件基础课程

根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知识进行传授,一般情况下,理工科主修C语言或VB,而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3 硬件基础课程的开设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课程和网络应用教程,计算机硬件基础结合专业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开设,主要是针对理工科的学生开设。

3.3.1 微机的组成原理

其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进行课程的开展,强调系统的特征,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硬件知识。

3.3.2 接口技术

以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掌握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达到学生自行完成接口的连接工作。

3.3.3 嵌入式技术

该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主要介绍计算机原理,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应用芯片。

3.3.4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

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一般情况下该教学部分主要在电控专业中开展。

3.3.5 网络应用

该部分的涵盖较广,结合文科、理科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文科以网页制作为主,理科则以技术为主。

3.4 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

这一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的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 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几乎呈现脱节现象,这极其不利于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将计算机教育看做一个整体,再次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其技能的提高,结合其专业设置课程,开展具有特色的计算机教育,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计算机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价值,实现人才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范文6

关键词:测绘工程;计算机技术;教学探讨

一、测绘工程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以及清楚教学模式的划分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发展至今,逐渐在我国得到普及,以及成为我国大众最为常用的娱乐、工作工具之一。计算机行业也是近年来火爆专业之一,很多行业都会与计算机技术挂钩,尤其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计算机技术推到另一个高峰[2]。而对于测绘工程专业来说,其现今的测绘技术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了,高等学校对于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之中必须将计算机技术融汇到测绘工程专业之中,必须在测绘工程专业之中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如:计算机制图、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等课程,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将测绘工程专业的知识融汇到计算机之中。测绘工程专业属于理工专业,而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其最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在于实践课程所带来的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对于计算机知识来说,如果纯粹的是学习书本知识那将没有办法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于计算机学习来说,必须要重视上机的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上机的时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测绘工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进行有机的结合,那样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对于其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不仅仅要给出相当多的教学时间,还需要更多的是其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测绘工程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虽然各个高校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学校均设有计算机课程,但是其学校和专业老师对于其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不予以重视,知识简单的做到蜻蜓点水式教学,重视度远远不够计算机技术在整个测绘工程专业中的地位,这样就是开设了计算机技术课程却没有达到正真的教学目的,这需要学校和其专业教师对其专业教学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教学大纲上面的教学任务教学,达到其教学目的。

二、加强教师队伍质量

对于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教师硬件设备是否齐全以及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好次,一位教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好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发新的知识领域,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反而言之,不仅仅影响所教课程的学生成绩,甚至影响整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所以不仅仅在测绘工程专业,其它所有专业的教师队伍必须保证优质优量,处处起到学生的楷模。而且我国现在高等学府较多,很多学校为了经济效益而开设一些自身没有达到要求的专业,其教师就是在别的学校或者社会上聘请,甚至有些学校将老师跨专业的调取任课,这样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其毕业学生根本就没有达到教育部所给你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有点耽误学生的前途。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其进行制止或者责令改罚[3]。对于学校的教师队伍还需要定时的注入新的血液,招入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的思想比年纪大的教师活跃,对于新的事物更加容易接受,而且他们与学生有更多的话题和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对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年轻的教师更容易继续学习,而且教师队伍的年龄段不脱层这样会更加使得专业的教学持续循环,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自我对于测绘专业的认识

现在很多高考生对于志愿的报考都是听取家人或者亲戚朋友的意见,自己对于其专业根本就是一无所知,对于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不清楚。这样的学生在就读测绘工程专业就会有很多的坎坷,他们由于对其专业的认识度不够,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于其专业的重要性,甚至会有学生觉得计算机技术不难,大家都懂,从而不想学、不愿意学,引发抵触行为,这对于整个测绘工程专业的学习都是负面影响,学校必须督促学生或者建议家长对其学生进行教育,给他们讲解测绘工程专业的就业、工作性质等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再其专业中的重要性[4]。如果学生能够提高其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对于其学习质量将会出现质的飞跃,而且学生会自主的学习对于其老师的教学压力也会稍微减小,因为学生会提前预习好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将已经学习的内容进行温习,这样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教学中,教师对于其教学内容的速度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这样起到了双重好处的效果,所以学校在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时候,更需要提前提高学生对于其专业的认知度和对于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定六十分及格的消极想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

测绘工程专业虽然没有法学、会计学、土木工程等等这些专业火爆,但是有所涉及测绘工程行业的人员都深知其测绘工程对于整个项目的重要性,而且其专业性人才匮乏,计算机技术又是其中最为关键性的知识。所以必须将测绘工程专业的教学中重视计算机技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所学知识都是比较专业性和针对于以后工作需要的知识点,更不能够忽略每一节课堂的学习内容。提高测绘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是每一所高校必须重视的事情,有效的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测绘工程实际操作之中,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实用的知识是每个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职责,切勿出现以教学而教学的忽悠现象出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切切实实的教好学生,促进我国的测绘工程专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立岩,王爱学.测绘工程专业的《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究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4(06)

[2]梅晓丹,王延亮,马俊海.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GIS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测绘工程.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