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例6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英语;教学思考

1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成为了人们常用的工具之一。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事网页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等工作,良好的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都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英语是大学英语的后续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计算机专业文献,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最新计算机技术信息,为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解决与计算机专业英语相关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已成为高职教育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下,计算机英语已经成为必备的工具之一。因此,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相关专业,如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专业都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开设了《计算机英语》课程,但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差都不尽如人意。(1)教学模式枯燥单一。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课堂上,教师以讲解课文、词汇和语法知识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学生认识不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专业课程学习,而对计算机英语学习就比较忽视,学生只是希望期末考试及格,完成学分。因此,在学习计算机英语时,学生忽视了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3)师资力量缺乏。教授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较好的英语基础,也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如果是英语专业的老师教授这门课程,其计算机专业知识不足,大多按照大学英语的授课模式来授课,注重的是语言点的学习,体现不了计算机英语的专业性;如果是计算机专业老师教授这门课程,其英语水平又不够,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语言方面的问题。因此,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不容乐观。

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课程,旨在让学生能读懂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英文资料,了解计算机专业英语术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3.1丰富教学手段

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电影、计算机、多媒体等融入到计算机教学课堂,制作精美丰富有趣的课件,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绍与计算机相关的英语词汇,把英语和计算机专业紧密联系起来,把专业性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当中,使学生在习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2提高认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果不能熟练地使用专业英语,就会影响对计算机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只有掌握了良好的英语基础,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认识到,要想学好计算机,就离不开英语,英语是学好计算机的必要工具。只有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和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计算机英语。

3.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计算机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承担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老师们不但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语言教学的规律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访求,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培养一批跨学科的“双师型”人才,为计算机英语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4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掌握了计算机英语这种语言工具,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外最新计算机技术和动态信息。因此,计算机英语是高职院校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英语的重要性,丰富教学手段,扩展阅读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加强和提高师资力量,不断地提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皎.浅析计算机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4,10:77~78.

[2]朱静宜.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903~905.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2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 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3

目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类别繁多,涉及面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1]。

1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人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应实施“非零起点”教育。

2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3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较强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3]。

4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3]。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如何展开?种类繁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内容如何确定?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如何调整?这些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就是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但是不同的专业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4]。

对于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来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因此,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单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一些应用基础知识,如程序设计等等,从而可以结合自己本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的要求也会更严格。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主要体现如下:

1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出入;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基本一致。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概论的认识,一年级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机器指令和汇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而二年级的学生却认为都不重要。

2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指针。这和我们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采用的入门语言一般是C/C++,而C/C++中指针功能强大但是不容易掌握,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指针是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3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认为数据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这基本上和我们教学中重点讲述的内容一致。

4文科学生对动画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用法、计算机安全与犯罪的有关常识最感兴趣,而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化社会、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道德与法规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史、软件与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内容没有很大兴趣。

5对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

三、构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调整与专业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针对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重功能、轻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建立[5]。该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应用基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定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并特别侧重于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或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2软件基础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硬件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4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四、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由于各自的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他们大多形成了教学基本分离状念,这种情况对于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专业发展、专业间的沟通与融合是不利的[6]。湖南工程学院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将全校的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为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构筑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前,学生希望计算机应用课程能包含较全面的概念、先进的应用技术,并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技能。在一些专业中,该校注重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适应社会,如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生物等。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都是由计算机和专业课老师共同规划并具有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湖南工程学院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成效明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0.

[2]毛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222-224.

[3]李.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5):68-69.

[4]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汤颖,余文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6,(6):56-58.

[6]潘红,虞歌,詹国华.高校中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5,(12):38-38.

[摘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差异性的分析,提出了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实践结果表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培养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专业人才;相关性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4

专业认证是教育部为加快教育改革,培养与国际接轨人才而推进的重要教育改革措施之一,课程体系改革决定了专业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是认证准备阶段一项重要工作。该文以认证标准为指导,探讨了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

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别于评估,是通过社会第三方力量对各专业办学状况进行的评价,通过衡量一个办学单位相应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办学状况[1]。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成为国内高校广泛关注的问题[1-4]。计算机类专业是高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学生如何培养?如今,计算机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指南。目前,全国通过了专业认证的高校并不多。据了解,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教育部将全面推行教育专业认证。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将抓住这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机会,全面对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实施改革。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意义与标准

由第三方组织和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科学地、客观地评价各专业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在专业认证提出的人才培养的12项具体要求,为企业和社会选用人才提供了参考;与国际化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可以促进各专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互认。计算机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包括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对专业的支持条件、学生的发展情况,学校的管理制度以及质量评价情况等7个方面,包括19个内涵[1],在通用指标中明确提出了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12项能力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上提出了补充,以体现不同专业本身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认证的补充标准把计算机专业分成应用型、工程型和研究型三种类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选择其中一种培养模式通过认证即可。

2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专业设置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划,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5][6]。按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和主要服务于重庆本区域经济的培养特色,制定出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建设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工程素养,基本专业知识,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具有显著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分析、解决本领域问题能力;主要面向IT领域的设计开发、集成维护和管理方面,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能成长为IT及相关领域高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人才质量好坏,专业认证标准中对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以及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做了统一要求;同时强调教育应为地方经济服务,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重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首先按照本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以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等规范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通过循序渐进的五个环节的设置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周密安排。

3.1课程设置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毕业生能力要求,课程体系设计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6]。按照这个宗旨,我们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构建了符合我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类、文理基础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及专业类四类课程。具体课程见表1。第一类为通识教育类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发展战略、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及其法律法规;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在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具备专业英语阅读、翻译涉外商务公文、商务英语会话的基本能力;在获取知识能力方面,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第二类文理基础类课程。让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的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知识。第三类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知识。第四类专业类课程。该类课程涉及计算机的主要领域,为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个领域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等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了解本学科与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

3.2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环节的要求,除了要求在校内开展实践教学外,还要求有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6]。为此,我们构建了一套从基础性实验到综合性实践环节的适合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覆盖了基础性的课程实验(包括课程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企业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参与赛课计划、计算机作品大赛、ACM大赛等各种竞赛。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按照表2所示的五层次进行设置。第1层次为课程实验。这部分主要是课程代实验及少量集中实验,学生通过课程实验加深对理论课程对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第2层次为课程设计(实训)。这个环节一般采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开发或实训,锻炼学生们运用所学课程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尽可能将几门课程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课题的安排。第3层次为项目综合实训。该实训环节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时间十周左右,通过聘请IT企业的讲师到学校,由校内教师和企业讲师一起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实训内容,具体由企业老师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以团队形式完成接近实际应用的较大型项目。学生在该环节中可以得到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第4层次为企业实训。该实训环节在毕业设计之前,学生可以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也可以进入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由企业导师作为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开发指导,同时每位同学指定校内指导老师一名,便于学校随时掌握学生实训情况。学生在该环节通过在企业的实训中了解IT企业文化,掌握实际项目经验,为后期的毕业设计和走入社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第5层次为毕业设计(论文)。该环节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程度取决于这个环节的训练。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我们在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提前一学期做准备,成立毕业设计选题审查与学生开题答辩管理机构,加大毕业设计选题中工程型题目比例和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创新型选题比例。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竞赛,以进一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用专业认证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才能切合实际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它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准备中的关键环节,课程改革成效还决定于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只有各环节认真落实,才能起到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宗礼.计算机专业的认证与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7-11.

[2]计算机教育特约记者.全面推进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访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陈道蓄教授[J].计算机教育,2008(13):7-9.

[3]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

[4]孙涵,陈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4):50-54.

[5]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8.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5

(一)课程设置存在“一刀切”现象

根据研究近几年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都是从零开始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层次分明。这就使部分有基础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既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又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不重视

目前,我国从事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师被一部分人轻视,这些人认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简单,只要是学校的教师就都能来讲这些东西。因此,很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也就变得敷衍了事,不认真讲课,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闻不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措施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和遴选

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设置,应当及时调整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机社会应用能力、获得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与社会需求相关的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现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的重构,使教材内容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培养社会需求型的社会人才为目的,加强基础教育的比重,使学生们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

根据我国新入学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进行粗略讲解,但前提是确保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过关;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和Word、Excel等基础软件的应用等等。总之,必须确保计算机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因此,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这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

(三)重新认识和定位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拿到国家的等级考试证书和考试及格,对训练学生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一些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这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备非常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非常高的信息素养的人才,但是,这些正是学校教育中所欠缺的,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这也是当前从事各行各业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相关的基本软件;三是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商务活动以及通过计算机搜索相关的信息的能力,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搜索,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所必须选择的方式,因此,学校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力求从入学开始,就为学生们能够成为社会需求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而言,学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都不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得快,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使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始终跟上时展的需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最新成果的了解,以便能够产生更加积极的求知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自己不断尝试去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跟上时展的需求。

2.积极投身于最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多参加一些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教学活动,多跟同事们交流,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3.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大纲,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加大基础知识的比重,夯实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4.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内容,将理论和实践都包括进去,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比重,并及时加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内容。5.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情况。

三、结论

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误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和普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也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上最为匮乏的主要用人缺口之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补充社会上稀缺的这部分计算机技术人才,各地的学校都普遍的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从最初的FOX语言到现如今的C语言,教材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误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

误区一:忽视入门教学

有的学者曾经说过,计算机教学是一个简单的学科。随着电脑的普及,家庭电脑、笔记本电脑甚至是平板电脑越来越多的成为我们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一个家用电器之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是懂的计算机的操作原理,深入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就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以至于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他们也遵从这一个被歪曲的原则进行教学,在编写教案时把原本应该6-8个学时才能教完的基础入门课压缩到1-2个学时。有的老师还振振有词的说学生们根本不屑于学习这些基础的入门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在小学的阶段就已经学习完了这些基础入门课程了,现在再让他们来学习这些内容是在浪费时间。

其实这种说法和做法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虽然,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在一些教学环境较好的学校,的确是很早就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程,但是要综合到中、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上来,我们就绝对不能忽视这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入门教学。因为结合中、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来看,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是来自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资源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很难保障说当地的基础教学已经完成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而且,即使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其教学也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如果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忽视了计算机基础入门知识的教学的话,这些学生就不能完全掌握计算机基础的最初应用,这对于以后他们深入的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的话,带来了严重的教学脱钩。此外,即使是对于那些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学生来说,系统的、完善的再学习一次基础知识也是有必要的。虽然有的学生以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但是因其前期教学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有许多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养成了一个固定的学习习惯,虽然说这种习惯是错误的,但是由于是多年养成的,他已经下意识的以为自己的这种学习方式是正确的了,如果我们再不加以纠正的话,这对于他以后的学习会带来很大的障碍。所以必须要我们任课老师对所有学生养成的学习弊病进行重新的梳理、纠正。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之后才能更好的学习以后的计算机专业课上的知识。

误区二:过度重视程序教学

据相关数据显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缺口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上最大的,那么在这个最大的缺口之中,最为抢眼的人才应该是属于计算机程序员这一职位,从目前的薪金待遇的来看,一线的沿海城市一个普普通通的企业里的一个程序员的月薪也基本上达到了5万元以上。即便是达不到专业的程序员水平的话,简简单单的给一个公司做一个网站,进行一下日常的维护,其个人薪酬方面也是很可观的。因此,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们在日后的就业中能掌握一个主动,就盲目的对这方面的内容增加教学课时,用填鸭的方式来强制性的让学生多学习程序方面的内容。

客观来讲,任课教师的这种为学生前途考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作为任课教师来说,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虽然,作为程序员来说,目前的就业前景是很看好的,但是作为其他的专业,比如说电子商务专业,一个精通电子商务操作流程的学生,随着B2B、B2C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这些学生在学成之后也能找到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因此,任课教师不应该目光短浅的看到现在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就盲目的让学生去学习这个专业。首先是应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个人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选择其想学习的专业知识,努力的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让这种潜能充分的转化成学习动力之后,再来确定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只有让学生自己选择了他认为有兴趣学习的知识,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真正在以后的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内容。从而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误区三:片面的追求资质认证

计算机这个专业是属于入门简单学习难的专业,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到了专业知识学习的时候,要根据所学内容不同,经过多次不同的知识资质认证考核,再进一步的学习更深的知识。而且这些资质认证的证书,也往往是学生就业简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部分的任课教师就容易出现“凡证必考”的盲目做法,从而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考试,大大降低了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实效性。

在深圳一家知名的IT企业到某知名高职院校搞的一个计算机专业专场招聘会中,有一个班的40多个学生人人都能拿出来若干本不同的资质证明,权威的是教育部等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较为专业的是认证机构颁发的专业技能认证,剩下的那些证书简直就是五花八门,大到顶着认证机构的牌子发的若干单项知识的认证,小到某个专业知识过级的认证,甚至还有一些是没有听过名字的、在网上都查不到的一些所谓的海外认证机构发的一些资质认证。但是,该专场招聘会学生的签约率并不高,而且签约的职位普遍偏低,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虽然证书多,操作能力却偏低,博而不专,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职业学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但是我们在培养这些人才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教学方式和方法的科学使用,从而避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过度使用。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杜红霞,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