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例6篇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高教;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践课程;构建策略

对于一些高等教育学校来说,其为了培养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人才,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通过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计算机网络人才的价值。虽然,多数高等院校都提升了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视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当学生走出校园后,走进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行业,一些企业就会发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是比较差,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经过深入的探寻,发现多数高等院校都忽视了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践课程的地位,在校期间没有让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践,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产生了“纸上谈兵”的教育现象。因此,为了从理论知识与实践两方面提高学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能,高等院校应重新调整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课堂的结构,提高实践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所占的比重,从而才能让学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网络。

1高教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人才在我国越来越紧缺,虽然,很多男同学都是计算机爱好者,在选择学习专业时都会将计算机专业放在第一位,但是,从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能力都无法达到计算机行业的需求,所以,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人才还是比较紧缺。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在学习时,不仅需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知识,还需要深入挖掘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联系,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才能使用计算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是,我国许多高校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课程教学中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1教师的教学方式降低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但是,多数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以应试教育的思想进行教学,站在教师的角度上讲授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完全不会考虑学生的感受,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多数学生都会低头记教师所讲的内容,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感受就是学习非常累。长时间下来,就会降低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专业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需要牢记每一个细节性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在讲解细节性的知识点时,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听课欲望,就会让学生忽略细节性的内容,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1]。

1.2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与时代脱轨的现象

不同的专业都具有不同的性质,比如:思想政治专业就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理论性知识时,不容出现半点差池,而计算机网络专业就和思想政治专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此专业也需要学习复杂的理论知识,但是,此专业的根本性质是实践性,人们在考查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水平时,并不会让其长篇大论地讲述与计算机有关的理论知识,而是会拿来一台计算机,从学生的实际操作中判断学生的专业水平。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实践内容的教学。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也应随之更新,但是,由于高等院校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及时更新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教学方式,从而出现了与时代脱轨的现象,学生无法接收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就无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2在高等教育院校中积极构建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的优势

2.1时代背景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会涉及互联网的应用,人们通过使用互联网,方便了各种信息的获取与传送,提高了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工作效率,所以,在社会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互联网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选择计算机互联网专业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高校在对计算机互联网专业改革时,应看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型以及实用性的特点,抓住时展的机遇,积极构建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计算机实践操作练习,使学生计算机网络的技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2.2国家对技术性人才重视的优势

近年来,国家在各行业的技术领域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现象,为了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保证国家的发展,教育部门开始要求高校开设与之相关的技术专业,提高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国家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技术知识,投身到祖国的技术性建设中,不仅运用多种途径加大了对技术专业的宣传,还提高了技术性人才的福利待遇,由此可以看出,技术性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对于技术性学科来说,其不仅包括环保技术专业、医疗技术专业、建筑行业等,还包括计算机网络行业,所以高等院校应大力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的消化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实践操作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出来[3]。

3高教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时应遵循的原则

3.1以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开设实践课程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应遵循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高教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时,为了提高实践课程的有效性,应先深入研究此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大纲,才能找到实践课程开发的方向与目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开设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让学生顺利地将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计算机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3]。

3.2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开设实践课程

我国任何专业的教学都应围绕学生开展,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也不例外。为了让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喜欢上实践课程,能在实践课程中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的趣味性,高校应围绕学生的能力以及发展开设实践课程。比如:学校在计划开展实践课程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开设实践课程的意见以及想要在实践课程中提升哪方面的专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的期盼性,当学生在符合自己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实践课程中学习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学校在构建实践课程时,不仅需要研究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还应研究相关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按照企业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才能提升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空间。

4高教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中采取的有效措施

4.1根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及时补充实践教学内容

从我国教育行业来看,由于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补充、更新教育内容,从而才能让学生及时学习到先进的知识,防止学生学习的知识、技术以及思想出现之后的现象。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我国目前相关专业使用的教材以及开展的实践活动过于落后,教育工作者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从而会阻碍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进步[4]。因此,高教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时,应走进相关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根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及时补充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提高计算机网络人才的价值。

4.2构建出灵活、有趣的实践课堂,增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乐趣

实践课堂和传统的理论课堂相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在实践课堂中,能发散自己的思维创新出不同的实践方式以及实践结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思维。所以,高教在构建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时,应严禁教师压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活动,强制学生接受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思维,应为学生营造出灵活、有趣的实践课堂。另外,高校还应提高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师的教学能力,倡导实践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实践需求以及兴趣,从而投其所好的开展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多数计算机网络教师在开展实践课堂时,都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有些教师就会直接照搬、照抄他人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无法适应此教学模式,从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教师在借鉴他人的教学方式时,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才能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4.3在实践课堂中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自主性

任何一名学生的创造性都是教师无法想象的,在计算网络应用实践课堂中,教师不应压制学生的思维,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造,从而才能提升计算机网络实践课堂的价值。比如:教师在实践课堂中,可以用同一题目组织学生进行竞赛,学生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就会摆脱教师的教学限制,自主创造出具有新意的实践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参赛,既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平台,还能利用竞争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计算机网络应用行业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高等院校应遵循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的构建原则,以学生中心构建实践课程,通过高质量的实践课堂教学提高计算机网络人才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文辉.高教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践课堂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12):54.

[2]陈欣,苏文莉,刘银梅.探析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8,656(36):134.

[3]董晶,郭云峰,王瑞.论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策略[J].电子商务,2018.

[4]刘仁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8(35):71-72.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教学 三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采集处理的重要工具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大专院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使广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普及计算机教育,这充分说明国家已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国民发展的重要性,但就如何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我认为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教学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准备工作阶段

1.非计算机专业都有自身的特性和发展方向,目前在本专业自身的基础课、专业课设置已趋于饱和的现状下,对计算机教学这样的课程该如何来设置安排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计算机课程少,就难以完成计算机教学计划和授课任务,学习上难以保证效果;如果计算机课程过多,则本专业教学课时不够,精力难以维持。所以我认为非计算机专业应设置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计算机教学思想,不能照本宣科,应本着实际应用的原则,以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为主导思想来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课程。本专业发展方向是哪个方面就开设与之有关的计算机课程,无关的理论课程可以不必开设而直接教授如何使用操作。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束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没有必要统一开设BASIC语言课程,而直接开设会计统计软件培训课程;文科教育专业应开设CAI辅助课件设计;理科类专业要开设C语言;机电类专业要开设单片机;工科专业则开设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在设置课程时做到既有基础又结合专业特性,加深和补充一些根据专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这样就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形成系列完整的教学,学生也能学以致用成为复合型人才。

2.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我认为新生入学时应该开展入学讲座,根据本专业特性用专题报告的形式来展现本专业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技术跟他们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并不是学了没用的课程。同时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讲座,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来激励新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中组织工作阶段

1.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应多使用多媒体技术,多采用情景教学手段来调节教学进度,掌握教学节奏。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始阶段就讲述计算机硬件知识,有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接触计算机,对其中硬件完全没有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如果只是采用传统板书模式,学生就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准备大量的各类硬件图片,有条件的最好能展示主机箱外形,机箱内的主板、CPU、内存条、各种扩展插槽实物,等等,让学生通过图片实物了解这些电子器件的样子。讲解外部存储器时,将准备好的硬盘、U盘、光盘、软盘拿给学生看,让学生摸。学生观察完后,再对照这些存储设备介绍各自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采用这样的情景教学方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

2.在实践课堂上应该做到每位同学一台机器并建立局域网和电子教室,教师首先通过电子教室演示操作,然后布置上机任务,布置任务后不能放任不管。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设计的实验题应尽量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实践任务之中。每次上实践课时要落实任务采用记成绩制度,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积极性。长期实践证明,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地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目前在实验课堂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喜欢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引导学生。例如有些男生爱玩游戏,如果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批评他们,很有可能引起这类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最终适得其反;如果采用另外一种方法,首先告诉这类学生有很多计算机高手也是从玩游戏开始,然后那些高手们慢慢体会到电子游戏也是一个程序,也是属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一个方面,游戏中包含了程序编程、平面处理、网站开发等很多计算机方面知识,通过游戏他们了解到指令系统、程序系统的运行模式等,并且产生了探其根源的兴趣,这样就能将其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三、教学后辅导阶段

1.开展课后辅导。由于课时及硬件条件的限制,目前很多计算机课程上机课时不足。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开设的又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那么我们应该开展课后的辅导。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办辅导班,这样一方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课外活动方向,一方面也能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在辅导期间,教师应该及时答疑解惑,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对一些难点重点知识更深一步讲解,这样对部分接受能力低的同学很有帮助。在课外辅导上,应该着重学生拓展能力的训练,多布置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计算机课程项目,然后组织学生成立小组,每组自行查询资料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这样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上来,让学生完成后能产生成就感,对该课程的学习就更有动力。

2.开展技术讲座,不断充实教师自身知识。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很快,而计算机教材又不可能频繁更换,因此教材内容不能保持最新是不可避免的。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定期开展专题讲座,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介绍计算机前沿技术,让他们了解这方面新的知识,不会认为自己学习的是淘汰过时的技术而消极怠学。另外计算机老师应该积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多看最新资料多学习;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老师跟其他高校同行多交流,多开展培训班,在假期鼓励教师去参加培训进修,等等。

总之,如何搞好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教学是摆在我面前一个很严峻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21世纪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只有各个方面同时重视并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为“十二五”国家规划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芬.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国信息科技,2009,(06).

[2]霍石,曹佩肃.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04).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7-7696-0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目前在我国1000余所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都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占全国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一半以上。可以说,高职计算机教育为促进我国IT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职业教育着重实践性和技能性,而计算机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做好计算机专业教育,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学现状,同时对解决办法作了一些探讨。

1 高职计算机专业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产物,发展至今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而作为热门的技能专业,计算机专业基本在各高职校都有开设。从表面上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欣欣向荣,形势大好,然而实质上,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目前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走低,根据最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的统计数据,中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中,计算机专业高居第二位。同时,在2007失业人数最多专业统计中,计算机专业也名列其中。这一结果可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长久以来,计算机专业都是以高就业率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中,怎么突然一下子变成了就业困难专业呢?其实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迅速发展,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多,而教育质量的停滞不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教育部统计数据虽然未明确区分本科和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差别,然而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来看,名牌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是供不应求,就业率非常的高,而真正无法就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来自高职院校,这些学生的起点本来就比本科学生低,再加上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毫无特色,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计算机专业进行缩减和压缩,根本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在职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无法就业也就不奇怪了。因此,目前高职计算机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关口,谁先变革,谁才能在以后的生源竞争和就业竞争中取得先机。

2 当前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讳言,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学生毕业后感觉好像没有学到什么真本领,到了工作岗位也很难迅速进入角色。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总结出下面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陈旧

目前虽然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种高职专用的计算机课程教材,但其实绝大多数和本科院校采用的教材内容区别不大,顶多在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上有所简化,很少有完全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所特别编写的教材。本科计算机教学强调理论,强调逻辑思维,这对本科生是适合的,然而对于高职学生,众所周知,其中绝大多数在理论分析逻辑思维方面水平较弱,这样的教材对他们来说,难度过大,学习起来困难,而且过于理论化的内容和高职强调面向应用的教学目标也不太协调,学生上课听不懂,教材又过于枯燥,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大减弱。

2.2 教法陈旧

在教法上,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上机实验加期末实训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理论知识,学生在上机实验时根据书上的例子进行模仿操作,在期末实训的时候做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项目。由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缺少企业实践的经历,在实验和实训时出的题目基本没有实用性,学生能得到的收获也不是很多。

2.3 实验实训环境落后

在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上,很多学校仍然非常落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在实际工作领域,各种新版本的开发软件,各种先进的新型硬件早已得到了应用。然而很多学校迫于经费限制,对实验实训室的建设非常落后。很多院校的机房计算机配置仍然停留在几年前的水平,很多新版本的软件根本没有办法运行,只能采用老版本的软件进行教学。在硬件拆装课上,很少有符合当今硬件配置的计算机供学生动手拆装。在其他领域,如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上,由于网络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价格昂贵,大部分院校更是难以承受,很多网络专业的学生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从来没摸过实际的设备,只会理论的条条框框,这完全违背了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特点。

2.4 考核方法落伍

对于大部分课程的考核,各校基本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卷面考核方式。很多学生沿用高中的学习经验,考前突击背诵知识点,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在高分背后,并没有带来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相反,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特别是男生,在书面考试中往往只能取得中等成绩,从而与奖学金等无缘。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起了阻碍作用。

3 改进方法的探讨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对照存在的问题,该文认为,至少有下列几点改进迫切需要进行:

1) 尽快编写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各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材。

2) 各校应加大投入,升级机房软硬件配置,加大力度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

3) 加大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的培训力度,如有可能,最好能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深入一线开发企业锻炼。教师水平的提升,才能在本质上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

4) 改进考核方式,加大实践考试的比重,取消按知识点按步骤给分的传统,改为按最终工作成果判定成绩,迫使学生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通过该文的论证,我们认为,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对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谁先改革,谁才能率先走出困局,开创出崭新的新天地。否则,只能陷入同质化,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消亡。目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按照工作系统过程化的思路,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我国IT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润苟.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评价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39-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复合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结合当今社会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更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了解当前信息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宽的要求。

1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 忽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差异,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目前,由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条件和地区经济基础的差异,导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存在巨大差异。这种现状给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

从教学对象的角度看,一方面,学生个体之间在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造成了教学的困难。在上课时,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学习吃力;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觉得上课是在浪费时间。从而形成两种学生都不愿意上课的教学局面;另一方面,理工类、经管类、文科类、艺术类等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是不同的,学习同样的内容,培养相同的能力,对于各专业学生来说显然也是不适合的;在教学模式的角度看,总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接受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理论、Windows、Office操作等。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可谓是十年如一日,几乎不曾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小学也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内容,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中学学学习的内容有重复,需要进行适度的删减;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蓝牙、WIFI、物联网等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需要增加对当前热门技术的介绍,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毕业的学生更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3 教学评价手段不能适应学科特点,缺少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建立一套有效的考核手段势在必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多采用机试、笔试的方式,这种评价手段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弱化和忽视了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机试,一般只能实现单项知识点的考查,无法实现综合知识的考查。对于笔试来说,忽视了计算机的操作性,不利于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这两种评价机制更偏重与结果性的评价,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这与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相悖。

2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对策

针对计算机基础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现状,结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有关要求,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开阔视野。针对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几方面对策。

2.1 实行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巨大差异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建立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体系显得特别必要。首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不同时期,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期、提高期。其次,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分专业教学。在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基础期,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高低进行分层次教学;在专业课时期的提高期,可以与专业建设相结合,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授课内容和侧重点,以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 开发分层次、分专业教学的配套教材

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大同小异,不能够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配套教材的开发上,根据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和培养目标,进行配套教材的开发,如可开发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三维建模与动画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信息安全基础等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2.3 引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高低。根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它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完成任务、评价提高的过程,它不仅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2.4 结合专业背景,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

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直接关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可以吸收不同专业背景、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教师组成教师团队,从而时间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在不同专业背景进行计算机教学中,重点介绍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思想,不仅达到阐释计算机科学的普遍思维目的,又通过给出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2.5 综合运用高多重评价手段,健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中最敏感的的环节,对教学双方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考核手段:

第一,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开发稳定而完善的网上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实现自动化阅卷。第二,改变以结果评价成败的传统做法,强调重在过程、重在与人理念。加强对理论教学过程(如课前预习、课内互动等)及实践教学过程(如实验相关知识预习、实验具体步骤等)进行多元综合考核。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类比赛、教师科研项目、创新研究等教学体系外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学分折算机制,实现任务驱动教学。

3 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影响深远且涉及面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注重课程的交叉融合,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具有认知和创造的理念。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5

针对目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楚,计算机和财经管理知识培养厚此薄彼的问题,构建了培养具有财经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综合能力的知识框架。根据财经类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建立培养这种能力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合理课程体系。知识体系的科学设置将有效提高学生解决财经领域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综合能力。

关键词:财经院校;计算机科学;综合能力;课程体系

0引言

当前计算机学科发生的巨大变化对计算机专业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历史上看,计算机学科发展早期,数学、逻辑、电子学、程序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基础知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编译技术、操作系统、程序设计与程序语言、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20世纪80年代,并行与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新的学科内容。近几年,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学科内涵和外延又发生了深刻变化,数据科学和智能技术在计算机学科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将这些变革性技术纳入其中[1]。作为财经类院校中的计算机学科教育,与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计算机学科教育存在明显不同。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具有鲜明的管理、金融和财经特色,毕业生大部分从事经济、金融、管理和会计等领域的工作。目前我国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学科普遍存在定位不清楚的问题,一些院校遵从通用的计算机学科培养方案,忽视财经类背景知识,而另有一些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财经管理类课程过多,弱化了计算机核心知识体系培养,这导致了学科重心严重偏移,名不副实。因此,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学科教育不能完全照搬综合类或理工类院校的计算机培养模式,而应该平衡计算机与财经两类知识结构体系的比重,结合当前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学科培养方案,实质性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能够适合于各类应用领域,包括财经金融领域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1财经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综合能力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学科毕业生大多从事财经和管理领域的IT工作,例如银行、证券、保险、咨询、IT公司、事业和政府部门等。这些工作需要的计算机专业综合能力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⑴计算思维能力[2-3]:形式化、模型化描述和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用计算机求解一个问题之前,程序设计者的头脑中已形成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处理逻辑和方法。

⑵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建立系统模型,分解解题步骤,分析并优化算法复杂性。

⑶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求解问题,设计程序执行过程,用软件或硬件实现。

⑷系统分析、开发与应用能力:从系统的全局看问题,利用软件工程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实现系统级优化。

⑸财经系统理解能力:掌握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深入理解财经系统的运作过程,特别是对其IT系统运作原理的掌握。学科基本概念涉及计算机和财经两个领域。其中计算机学科重要概念有:时间排序、空间排序、复杂性分析、安全性、一致性与完备性、重用等;财经学科重要概念有:稀缺性、机会成本、公平性等等;两学科的共有概念有:问题抽象、效率、分层结构、折衷策略、形式化模型、演化等。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这些共有概念对计算机和财经的综合能力培养意义深远。对这些概念简析如下。①时间排序。以时间作为参数,进行进程同步和资源调度,时间序列在财经领域中也应用广泛。②空间排序。表示局部性和近邻性的概念,可进一步分为网络拓扑和存储空间等物理性空间、软件的耦合和内聚等概念性空间。③复杂性分析。度量不同数据规模、问题空间和程序规模,是算法性能度量的重要指标。④安全性。软件和硬件系统在异常和攻击性环境下的安全性保障,如系统承受灾难事件的能力。⑤一致性和完备性。系统的正确性、健壮性和可靠性等概念。⑥重用。所采用的技术和系统可在新环境下继续使用。⑦问题抽象。对具体问题进行合理抽象描述,用之对具体问题恰当表示。⑧效率。对空间、时间、人力、财力等资源消耗的度量,在计算机系统和财经管理系统中均需重点考虑。⑨分层结构。在处理复杂事物和系统时,所采用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相邻层次之间交互,避免跨层操作。这种结构在计算机领域的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企业管理中的分级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⑩折衷策略。在多因素组合问题中难以求得最优解的情况下,通过多因素间的折衷方案获得次优解,这是求解现实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如算法研究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折衷,金融投资中收益和风险的折衷等。11形式化模型。对问题进行形式化、特征化、可视化,这是计算机问题和经济金融问题求解的最典型方法。12演化。系统对用户需求和周围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系统随时间演化或进化的能力。13稀缺性。表征资源的有限性,例如调度算法中的资源受限性和经济领域的投资组合问题。14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15公平性。在计算机中的进程调度和经济社会中财富分配方面的重要概念。要掌握这些概念,需要用到的典型方法有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①数学方法是指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推导形成解释和判断;②系统科学方法将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力争系统的整体优化。一般遵循整体性、动态、最优化、模型化等原则。

2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计算机本科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由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三大部分构成。①普通教育。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体育、实践训练等。②专业教育。学科基础、学科专业、专业实践训练等。③综合教育。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自选活动等知识体系。在财经院校中,加强普通教育中的“经济管理”部分,重视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培养。我国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4](简称“计算机教指委”)和美国计算机协会ACM[5]分别对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例如计算机教指委将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共14个知识领域,132个知识单元,总计560个核心学时,其中的知识领域对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指导意义重大。本文将二者归纳总结成表1所示(前4列)。财经类院校需要学习管理、经济和金融方面的课程,因课时限制,无法全部覆盖计算机教指委和ACM推荐的知识领域。我们的思路是:计算机核心课程保质保量完成;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关系不够密切的知识可合并讲授。例如财经院校偏重于系统设计、开发以及数据处理等课程,因此可考虑减少图形学与可视化计算、人机交互、信息安全、并行与分布式系统、软件开发基础等课程内容,将其基本知识融合于其他相关课程。例如,并行与分布式系统是云计算、大数据、C/S系统、B/S系统的基础,可在基于平台开发和软件工程课程中讲授。另外,增加了管理科学、经济管理和数据分析三个领域知识,以突出财经院校的特点,财经院校的知识领域分布如表1所示。

3财经院校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

知识体系只是一个学科的知识框架,而要实施这个框架需要合理建立该学科的课程体系。根据以上财经院校的知识领域,结合院校特色,本文给出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个性化培养课程、课外学习与实践等五个知识模块构成,可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背景知识(管理、经济学)模块、原理知识模块、技术知识模块四个部分。值得说明的是,与理工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应重视开设实验性课程,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⑴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文史哲学素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课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概率论、数理统计、高等代数等。

⑵学科共同课。强调信息类专业的硬件、软件技术基础以及具有财经特色的管理经济基本理论,主要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字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信息系统导论、财务管理、运筹学、普通物理、计算机理论算法与复杂度等。

⑶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思路、方法和工具,主要课程包括:数据结构与算法、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等。

⑷个性化培养课程。从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特长的角度开展,涵盖管理、财经、计算机多领域交叉类课程。主要课程包括:软件工程及实践、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管理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决策仿真、会计学、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ERP)、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会计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Web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分析等。

⑸实验和实践性课程。注重理论结合实际,重视实验课程建设,建立综合实验集成平台,将学生学习的各阶段课程通过实验环节建立起一个有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主要课程包括: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机器学习实验等。

4结束语

本文综合借鉴了ACM和计算机教指委对计算机教学的指导意见,平衡计算机和财经类课程内容设置,较系统地梳理了财经院校的计算机学科的知识领域构成,探索计算机和财经两个领域之间的共性概念和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经多年教学结果发现,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本文提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及其课程体系,为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提供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案。在今后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建立财经领域的问题库,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财经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锰,左建安,陈雅.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构建[J].图书馆,2015.4:90-95

[2]putationalThinkingandThinkingaboutComput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3:33-35

[3]蒋宗礼.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11-14

[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2015-8-20].shtml.

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培养实用型人才已成为教育者所瞩目的问题。职业中学培养目标是培养熟练的专业技术员,使其具有相应专业的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所以,针对计算机的专业特点,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1.要走出思想误区

职业中学的学生要想真正学好计算机,必须扎实掌握基本功,不能好高骛远。职业中学的学生起点是初中基础,如果单纯追求高水平的微机知识只能是事倍功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它的使用周期最多是几年,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学习什么软件,将来在工作岗位中或许都会被新的应用软件所取代。但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必须认识到,无论是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它们的使用都有相近之处,每一种软件的更新升级也都是以前一版本为基础,升级后只是功能更强、使用更简捷。教师在授课中把一套系统的内容详细讲给学生,如果学生能认真学习并掌握,即使将来软件更新了、升级了,凭自己扎实的基础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对于汉字的录入在当今社会上还有一定的市场和应用价值,并且它是学习其它微机课的基础。不要因为练习打字单调无趣而又要付出辛苦而放弃它,也不要只是一味的练习打字,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不去学,那样就成为单纯的打字员了,绝不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

2.必须认清专业课对计算机的重要性

职业中学的学生应在重视计算机课的同时学好、学精其它专业课,在中专学校对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这点我们从课时安排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方面也不难看出。学生必须分清自己专业的主次课程,如果盲目地学习,最后会因方向和方法的错误而一无所成。职业中学的学生学习微机技术主要是为了应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当我们走向社会、走进工作岗位就会认识到专业课对计算机的重要性。比如说,需要运用一个财务软件,一个精通财会知识并熟悉微机操作的人要比一个只精通微机操作而不懂财会知识的人强得多,如果离开了专业知识的辅助,计算机也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了。所以说,切不可小看专业课,微机只是为专业服务的一种工具。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经常选择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讲《EXCEL》时,出一些会计表格让同学们练习,表格并不难,但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EXCEL》确实为会计专业服务,增加了专业的亲切感,同时也增添了学好专业课的信心。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升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位职业中学的学生特有的水平得以发挥,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明确教学目标

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微机知识必定还有一定的限度,为了能更深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技能,我们还要广泛地阅读一些专业的微机知识,但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去学。比如,文秘专业应主要以文字处理为主,学习一些办公自动化的软件,如WORD、POWRPOINT;工艺品和装潢专业应学习一些和绘画、摄影有关的软件如3DMAX、PHOTOSHOP;计算机专业的要为本专业服务,同时也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按其特长去选择。如果让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学习PHOTOSHOP,不但专业不对口,而且又没有该方面的特长,即使学了也只能学习它的基本工具的运用,而不能学到它的精华,更不能在此领域上有更深的造诣。因比,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去学精、学透专业知识,使所学的知识能学有所用,使个人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选择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前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早以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故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那些文本的编辑、动画及互动式的设计由于学生有些基础很差所以可以一概不讲,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学并上机实际操作。在授课时不必要满堂灌,应该留下一些时间回答学生在上机中遇到的问题。而上机课只是演示难懂的、不宜掌握的操作让学生看,其他时间留给学生去摸索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比学生从头到尾在教师安排、监视下好得多。而对于较基础的知识,例如,WINDOWS98的基本操作,应当边讲解边上机练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高涨并不是个容易的过程。我们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靠教师本人丰富的知识面,幽默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鼓励学生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相当活跃,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自然也空前高涨。学到的操作也很容易记住。

3.恰当、合理的安排课程设置的比重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大部分是一些应用软件之类的课程,例如,微软的Office 2000,word的基本操作等,也有开设系统软件,如微软的Windows 98系列等操作系统软件和一些相关的语言教程,它们都是实践性特强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也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有可能造成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就我个人实践总结较适当的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时间比例是1∶1。安排这样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牢牢掌握知识,让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而且学生们也都很爱上实践课,学习效果很好。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辅助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