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范例6篇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民收入;差分广义矩估计法;长江经济带

现阶段,我国已经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迈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经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生产总值在全国的占比均超过了40%,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农业机械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小麦的机械化生产能够提高小麦60%的生产效率[1]。Audsley[2]对各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发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吕雍琪等[3]根据我国28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种植业的贡献效率,发现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效率要高于化肥等因素。薛超等[4]运用OLS模型分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农业机械化能够显著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彭超等[5]根据我国2003—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二是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会改变农业生产模式,将大量劳动力释放出来,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进而产生农业劳动力转移。彭超等[6]从县域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存在时空变化特征。陈江华等[7]研究发现,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周振等[8]根据我国1998—2012年面板数据,先对农业机械化率进行测算,接着用工具变量估计发测算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吕炜等[9]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卢秉福[10]对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综合黑龙江农业发展实际,指出了黑龙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三是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is-ney等[11]以苏丹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北非地区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Sogaard等[12]认为农业机械化能够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McCormack等[13]认为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普遍性,不受地域的限制。孙学涛[14]运用SARAR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梁天丽等[15]运用C-D生产函数分析了广西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较低。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主要从全国和单个省份进行分析,缺乏对国家战略区域的研究,且对农民收入增加的时间惯性和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内生性问题考虑不足,对农民收入结构的研究也较少。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选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5—2019年农业机械化和农民收入的面板数据,运用差分广义矩估计法实证分析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行分区稳定性检验。

1模型选择及变量选取

1.1变量选取

借鉴高延雷等[16]、周振等[17]的研究成果,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和必要性,选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05—2019年农业机械化的相关面板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表1)。(1)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代表农民收入结构。(2)核心解释变量。选取农业机械总动力代表农业细节化水平,选取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作为农业劳动力的变量,用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地区总从业人员比重进行衡量。(3)控制变量。选取有效灌溉面积代表农村水利发展,选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选取农村用电量表示农村电力发展,选取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重表示农业生产受灾率。

1.2模型选择

考虑到农民收入可能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也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构建模型如下:incomeij=α0+βincomeij-1+β1mechij+β2labij+γcontrolij+δi+tj+εij(1)式中,incomeij、mechit和labij分别表示i个省(市)的第j年的农民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controlit为控制变量,δi、tj、εij分别表示个体效应、时间效应和服从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α0、β、β1、β2和γ为待估参数[18]。

1.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择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研究该经济带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该研究数据均由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统计年鉴(2006—2020)、《中国住户调查统计年鉴(2006—2020)》《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06—2020)》整理得来。

2实证结果分析

2.1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由于农业机械化与农民收入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OLS估计和FE估计会存在偏差,因此采用DIF-GMM模型进行估计。由表2可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项对当期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动力转移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为正,且均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些变量的增加会对农民收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滞后一项对当期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工资性收入增长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转移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为正,且分别通过了0.01和0.05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化会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活动中释放出来,进而促进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滞后一项对当期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且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工资性收入增长具有时间惯性。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为正,劳动力转移对家庭经营性收入影响为负,且分别通过了0.01和0.05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总动力能够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而劳动力转移则会降低农村劳动力规模,造成劳动力短缺,进而降低家庭经营性收入。

2.2分区稳健性检验

由表3可知,农业机械总动力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均为正,且分别通过了0.10、0.05和0.01显著性检验,其中对下游地区影响最大,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原因可能是:下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基础设施完善,且经济发达,因此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较强,能够带来更大的产出,提高农民收入;上游地区多山地和丘陵且河网密布,机械化作业较为困难。从工资性收入来看,农业机械总动力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均为正,且分别通过了0.01、0.01和0.05显著性检验。其中,农业机械化对上游地区的效果最好,下游次之,中游最低。主要原因是:上游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中游和下游地区,上游农业机械化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较强,因此上游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从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从家庭经营性收入来看,农业机械总动力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影响均为正,对下游的影响为负,且都分别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上游和中游地区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下游地区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深,因此下游地区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研究发现

农业机械化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机械化对下游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效果最好,上游次之,中游最低。对上游地区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效果最好,下游次之,中游最低。对上游和中游地区家庭经营性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下游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3.2对策建议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范文2

引言

传统烟叶生产模式是劳动密集型种植业,从整地到分级出售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用工多、成本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烟叶规模化生产的瓶颈。与烟水、烟路、烤房建设的发展水平相比,烟草农业机械化启动晚,起点低。近年来,国家烟草专卖局高度重视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把推进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实现烟农“减工、降本、增效”目标的最有效措施,但不容回避,烟草全程机械化进程与行业期望相距甚远。南阳市烟叶生产办公室从2015年8月开始,组织4个调查组分赴8个植烟县市,对烟草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烟叶生产机械化的典型调查,同时组织8县市烟办对各县市烟叶生产的机械化情况进行普查,根据调查情况,撰写如下调查报告,为加快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提供参考。

1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情况

1.1普及情况

1.1.1育苗

因为实行集中大棚育苗,南阳市基本普及了烟草自动装盘播种机和剪叶机。

1.1.2起垄、施肥

我市烟田除极少数小块地和坡地,基本上实施了机械起垄,而机械施肥比例较低,全区统计尚不足10%。

1.1.3移栽   

烟叶移栽机应用很少,只是在淅川、社旗等一些烟叶生产合作社使用,大面积采用人工移栽。

1.1.4覆膜  

部分平原烟区大块烟田实施机械覆膜,机械覆膜比例在30%左右,其他烟田包括绝大部分丘岗区及小块烟田采用人工覆膜。

1.1.5中耕

一般在配备中耕(微耕)机械的合作社烟田使用机械作业,其他烟田使用非常少,不足10%。

1.1.6拔秆

拔秆机的应用比例稍高,约占20%。

1.1.7烘烤

个别合作社使用烟夹烘烤,社旗、方城、内乡共3家合作社采用流水线烤房烘烤,有少量用电或气体、液体燃料的热泵烤房示范应用,大量的采用密集式烤房烘烤。

1.2省工节本效果

机械装盘播种育苗每个标准棚用工3个左右,可省工12个左右,减少用工费用700元左右;大田从起垄到编烟7个环节应用机械化作业亩可省工7个左右,减少用工费用400元左右。(见下表)

生产环节

育苗

起垄、施肥

移栽

覆膜

中耕(2次)

拔秆

编烟

合计(不含育苗)

机械普及率

100%

100%(起垄),10%(施肥)

少(5%以下)

30%

少(5%以下)

20%

少(5%以下)

作业单位

标准棚

使用机械用工(个)

3

0.05

0.2

0.05

0.2

0.03

3

3.48

使用机械用工投入

300

30

25

10

20

20

200

305

人工操作用工(个)

15

2(很少)

1.5

0.5

1

1

5

11

人工操作用工投入

1000

150(很少)

90

30

60

60

300

690

省工效果

12

1.95

1.3

0.45

0.8

0.97

2

7.47

节本效果

700

120

65

20

40

40

100

385

注:机械操作人员用工单价(100左右)比普通人工单价(60左右)略高,不计入机械油耗、折旧等费用。 另,整体工价偏低的原因是机械操作人员及农民工一般都是集中较长一段时间使用,平均到每天工价略低,下同。

2主要问题及原因

2.1问题

2.1总体机械化程度低。烟区用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南阳烟区一般亩用工量在30-40个,播种到采收环节(含采收)用工量15-20个左右,烘烤到分级出售为15-20个左右。常规用工较多的环节有移栽(约2个工)、采收(约5个工)、烘烤(含编烟、装炕约5个工),分级出售(约5个工)。发达国家平原区一般亩用工10多个,丘岗烟区也不过20个。南阳市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与先进烟区距离很大。

2.1.2烟叶生产中涉及通用机械的机械化实施程度较高,涉及专用机械的机械化实施程度低。较国外先进烟区有较大差距的主要集中在用工较多的移栽、采收、烘烤、分级等专业环节。

2.1.3不同地区或同一烟区机械化程度差异都很大。如社旗平原烟区亩用工量32个(烟叶生产用工情况见下面社旗金叶合作社种植用工核算表),而渠首金叶生态烟叶农业合作社(丘岗烟区)亩用工量在40个左右,其用工较多的环节有移栽(约4个工)、采收(约5-6个工)、烘烤(含装烟6个工以上),分级出售(约6个工)。此外,同一烟区,如同在一个乡,有部分专用机械(如移栽机、中耕培土机等)的合作社与没有专用机械的烟农在专业环节用工差异也大。

项目

亩单价

单价说明

折合用工

犁地旋耕

50

包括地头整理

1

起垄

20

另有公司补贴

0.5

施肥

20

另有公司补贴

0.5

烟苗

50

另有公司补贴

1

移栽

60

挖穴为机械统一挖,含施穴肥、栽烟、补苗、小苗偏管

1

铺膜揭膜

60

包括地膜、铺膜、掏苗

1

中耕培土

40

1

灌溉

60

1

植保

100

含药与人工

1

打顶抹杈

50

1

采收

200

5

运输

50

1

烘烤分级

750

15

杂项

40

1

合计

1590

32

2.2原因

2.2.1一是烟叶生产农机装备结构不够合理。通用整地机械较多而配套的专用机械少,低档次机械类农具较多而专用高性能自动化机具少。在烟叶生产环节中,应用通用机械的,如耕整地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应用专用机械的,除机械化装钵播种外,其他环节机械化程度都不高,而且各地很不均衡,除合作社与种植大户多一点外, 面上应用的专用机械很少。移栽机只在个别合作社使用,高性能的采收机等专用机械应用更少。其根本的原因是专用机械有效供给不足,还不能满足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国产烟草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大多不稳定。从在南阳使用的机械看,国产施肥机,刀片易折,变速箱轴易断,传递链条长短不合适,粉状肥料易堵,有的开关在肥料箱上,操作不便。此外,肥料箱焊接部分开裂,箱体铁皮太薄,下肥管固定装置焊接不牢,易开裂;中耕培土机刀片长短不协调,调节困难,发动机拉绳易断,链条易断;起垄机减速器易坏,后镇压装置易脱焊、断裂;覆膜机海绵易损,土挖不起来,内置刮土器刮不了土;牵引式移栽机平土轮调节难,有的倒坐摆苗,操作不便,电瓶控制浇水不方便。甚至有的植保机械易翻车,很危险。复杂的专用机械问题更多。另一方面进口原装机械价格较高,同时还涉及与国内农艺配套的问题,不能普及。

2.2.2烟草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现有机械没有得到充分应用,难以发挥烟草农机的效能。烟草部门给大户或合作社配备的专用机械一般就在合作社使用,不少机械工作效率很高,如植保机械1小时就可喷洒100亩以上烟田,完全可以辐射应用到周边烟区;另外不少通用机械也可为其他作物服务,大多没有发挥机械应有效能。

2.2.3农艺与农机配套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型机械的应用要有田间路道、作业带;如要推广全自动采收机,首先移栽时要确定合适的株行距,整体生产水平尽量均匀一致。此外,丘岗地带由于地形地貌及水利等基础条件的原因,对机械化作业有特别的要求,比如缺水的丘岗地带要配置作业效率较低的小型机械。

2.2.4现有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由于专业操作维护人员少,农机生产企业服务不到位,部分农机产品因缺零件,少维护,使用寿命短或长期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量费。

2.2.5单一推广某一环节的机械化难度很大,影响推广进程。全程机械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没有系统安排,单一推广某一环节的机械化往往难以实现,如全自动采收机械化不仅要与前期的移栽、田间管理机械化相配套,还要与烘烤的机械化相适应才能发挥它的高效率。

3加快推进南阳市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建议

3.1用足用好专项资金,推广适用专业机械。国家局已经明确了发展烟草机械化的方向,逐年加大了烟草机械的购置补贴,烟草部门当用足用好这部分资金,购置成熟的移栽机、拔秆机等适用产品,增加成熟产品的作业覆盖面。在非项目区,可采取在烟站统一配置成熟机械,供烟农使用的办法,促进非项目区成熟机械的使用。与此同时,要通过资金扶持引导烟草农机生产企业着力开发费工环节的专用机械。烟叶生产环节中一些环节用工量大,如移栽、采收、装炕等,虽然国外有现成的机械,但由于与国内的生产农艺及产品质量等的要求不同,大多不能直接使用,而且价格偏高,无法普及,而这些环节减工节本又非常必要,因而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引导农机生产企业重点研发烟草生产专用机械,保障有效供给。

3.2充分发挥现有烟草机械的作用。烟草生产的基层组织要健全机械管理机制,要让烟草机械不仅为周边烟区服务,还可以为其他作物服务,发挥机械潜能,开辟烟草农机合作社(组织)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烟草农机队伍的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于烟叶生产。

3.3解决农艺与农机的配套问题。 一方面农艺要顺应烟草机械,如留好作业带,合理株行距;另一方面农机要接地气,尽量满足农艺的要求,要解决如移栽要深,便于覆膜,中耕作业不要让抛起的泥土打坏下部烟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机械采收破损率不能太高等问题。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范文3

    论文摘要:结合目前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原则与方法、维修制度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倡“预防检修制”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

科学 技术进步和 交通 基本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提供了广阔的 发展 空间。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机械化大生产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高 效、低耗、优质是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体现,是实现高等级公路 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为使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效 能,对机械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维修好工程机械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尤其应 在如何抓好机械维修这一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以确保机械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多年来,在机械设备管理上习惯于把维修工作看作简单的技术管理工作,很少研究机械维修的 经济 管理,使机械 维修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这种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公路高速发展对机械化施工 企业 的管理需要。为此作者就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指导原则、制度等有机的结合,进行分析探讨。

1 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机械维修,并非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的重复劳动,而是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机械达到、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机械 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机械上的普遍应用,使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科技含量的 增加,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高等级公路建设施工,在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仅几个月的施工期,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在点多、面 广、线长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难度。为有效减少无效的作业台 时,减少机械的故障频次,应有针对性的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件的供应保证、检测手段的完善、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合理的组织。

由于受季节性影响,在施工淡季,往往会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施工机械视情进行恢复性维修(我公司习惯称机械冬修,以下 简称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保养,它是辅之以厂房设施,工具仪器设备等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予以完成。这些集中进行修理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取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却对维修质量的保证或提高带来不利因素。来自技能的、责任心的、机配件的、工艺装备的诸多影响,客观上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 总结 加以完善,以达到实现维修质量目标。这一维修质量的要求与通常所说的质量没有本质区别,但就工程 机械而言,使用条件的苛刻,应该说在程度上更为严格。

2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

维修工作不是简单的通过各自的技术劳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解决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经济的方式予以解决。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应从原则规定和技术(具体)要求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所规定的维修原则必须能保证工程机械通过维修 达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必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较短的时间消耗达到这一要求。从以上两方面看,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维修工作应达到的目标;第二个方面是讲经济性的问题。制定机械维修原则,不仅要考虑应达到的目标,而且必须考虑其经济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机械维修工作的开展,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机械维修工作偏重维修技 术,忽视 经济 管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机管部门大胆探 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出台了《 机械维修成本考核办法》及《机械统计核算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通过掌握的 第一手资料,就如何强化机械管理,加强薄弱环节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收集整理的原始数据为开展 企业 的经济分 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机械设备管理,倡导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减少机械寿命周期费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对机械进行合理的技术使用,并提高维修工作的经济性。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在定期维修的基础上,推行状态监视维修,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

人是机械维修的行为主体,因此在机械维修原则中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围绕维修对象——机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切实可行 的培训计划,使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适应 现代 化机械的维修要求。

3 机械维修制度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范文4

论文摘要:结合目前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工程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原则与方法、维修制度等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提倡“预防检修制”的工程机械维修制度。

科学技术进步和交通基本建设的需求,为工程机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高等级公路施工中,机械化大生产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高效、低耗、优质是工程机械使用性能的体现,是实现高等级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为使工程机械在施工中充分发挥效能,对机械进行正确合理的维修保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如何管好、用好、维修好工程机械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职责。尤其应在如何抓好机械维修这一重要环节上下功夫,以确保机械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多年来,在机械设备管理上习惯于把维修工作看作简单的技术管理工作,很少研究机械维修的经济管理,使机械维修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这种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公路高速发展对机械化施工企业的管理需要。为此作者就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指导原则、制度等有机的结合,进行分析探讨。

1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机械维修,并非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的重复劳动,而是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机械达到、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机械上的普遍应用,使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科技含量的增加,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高等级公路建设施工,在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仅几个月的施工期,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在点多、面广、线长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难度。为有效减少无效的作业台时,减少机械的故障频次,应有针对性的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件的供应保证、检测手段的完善、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合理的组织。

由于受季节性影响,在施工淡季,往往会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施工机械视情进行恢复性维修(我公司习惯称机械冬修,以下简称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保养,它是辅之以厂房设施,工具仪器设备等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予以完成。这些集中进行修理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取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却对维修质量的保证或提高带来不利因素。来自技能的、责任心的、机配件的、工艺装备的诸多影响,客观上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总结加以完善,以达到实现维修质量目标。这一维修质量的要求与通常所说的质量没有本质区别,但就工程机械而言,使用条件的苛刻,应该说在程度上更为严格。

2机械维修工作原则

维修工作不是简单的通过各自的技术劳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解决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经济的方式予以解决。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应从原则规定和技术(具体)要求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所规定的维修原则必须能保证工程机械通过维修达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必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较短的时间消耗达到这一要求。从以上两方面看,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维修工作应达到的目标;第二个方面是讲经济性的问题。制定机械维修原则,不仅要考虑应达到的目标,而且必须考虑其经济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机械维修工作的开展,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机械维修工作偏重维修技术,忽视经济管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机管部门大胆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出台了《机械维修成本考核办法》及《机械统计核算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就如何强化机械管理,加强薄弱环节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收集整理的原始数据为开展企业的经济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机械设备管理,倡导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减少机械寿命周期费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对机械进行合理的技术使用,并提高维修工作的经济性。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在定期维修的基础上,推行状态监视维修,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

人是机械维修的行为主体,因此在机械维修原则中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围绕维修对象——机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适应现代化机械的维修要求。

3机械维修制度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公路养护机械;模式;管理

加快公路养护机械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公路养护质量;适应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养护需要;实现快速养护,保障道路畅通;增加养护的科技含量,提高养路工人的技术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现有养护资源,拓展未来养护市场。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

1 为什么要进行模式研究

如何实现公路机械化养护及实行养护体制改革一直是全国公路部门探索的大问题。在公路养护机械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公路养护常由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养护公司(如保洁公司、 绿化公司、标志标线公司等)来承包,它的好处是工作饱满,因而便于采用高效机械化作业,人员大大减少,效益和质量却能极大地提高。对于高等级公路,美国弗吉尼亚洲开创了一种新的养护模式(VMS),VMS不直接进行养护作业,它主要是建立永久性的办公场所,雇佣调查、养护和管理人员,确定所需设备,确定承包商,收集公路设施数据,提出合同内容、预算及风险预防,并向承包商提供所需劳务、材料和装备等。

我国公路养护机械化发展的历程,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我国道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修建能保证车辆正常行驶(晴雨天均能通车)的路面;第二阶段是在其基础上新建或改建,以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第三阶段是开始考虑到我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强调公路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因此,公路养护机械化也可相应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始阶段。机械仅作为手工操作的补充而进入公路养护领域,以减轻劳动强度为目的,大多用在劳动强度特别大的工序上,如运输、破碎、碾压等,机械的技术水平低、品种少、性能差。

2) 发展阶段。一是大中修养护作业中引进了少数产品定型的工程机械;二是公路养护机械化被人们日益重视。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养护技术也逐步提高,养护机械正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3) 提高阶段。公路养护作业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了。机械的数量根据养护作业性质和工作量大小配置,人员的配置从属机械的需要,机械本身的技术水平较高,并持续不断的更新。

目前,我国无论是公路建设,还是公路养护机械化都还处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新时期,公路养护中材料的运输、混合料拌和、路面摊铺、压实等主要工序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但总的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发展不均衡 。在地域分布上,经济发达地区机械化程度高,边远地区差 。在机械构成上,路面养护机械少于路面施工机械,日常养护机械少于大中修机械。

二是技术不很过关。大、中、小型养护机械各养管单位自行购置,标准化程度低,通用性和配套性差。

三是管理不配套。公路养护机械的购置、更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没有一个 明确的投资比例和投资渠道,原有的小道班养护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化养护的要求。目前,各省公路养护的定额大多还是以人工操作为主要依据编制的,现行的定额基本上只能维持人员工资和少量养护材料的开支,无法保证机械的使用 费,造成一种“配得起,用不起”的局面。

目前就公路机械化养护而言,天津市自身主要分两种模式:一是以专用公路为单元养护体,成立养护管理处;二是以县公路局为养护单元体,成立养护专业队伍,并逐步发展为养护公司。高等级公路大多实行一路一公司制,近年来一部分公路进行经营权转让,所以管理模式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市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高等级公路建成并投入使用。养护手段与高速发展的公路建设严重不相适应,公路养护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 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职工的传统观念与市场需求现实、投资与效益等矛盾越来越突出。

2 养管单位、公司、道班等几种模式比较

养管单位是我处现行的公路养护机械化的一种模式。养管单位一般设置在二级及二级以上的国道、省道干线上,就我市而言,所谓养管单位就是机械基本配套齐全,一般则是因路制宜,有选择地配置机械。养管单位的选址是“线面结合”,“线”就是要体现以国道、省道干线为主的特征,“面”就是要考虑对县乡公路的辐射作用,以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养管单位的重点是实现公路大中修、路面病害处理和压实机械化,提高路面维修和养护的质量,使材料的运输、混合料的拌和、路基路面的压实、路面的挖补和摊铺等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同时重视提高路面清扫、路肩清理、公路绿化和抢险救护等机械化作业水平。设备管理上,对质量好、价格高、局部地区使用的大型设备,由公路管理局或单位自行购置和管理,或采用委托租赁方式有偿使用,机械管理人员一般定员为3~5人。目前的养管单位在管理机制上仍隶属公路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 理,还不能完全推上社会,走向市场,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核算单位。

养护道班负责管养15Km左右国道、省道干线(或维持现状),在建立机械化养护工区时的指导思想是:在养护工区辐射范围以内的小道班予以撤并,在辐射范围以外的小道班视情况予以保留,在管养范围15Km左右的国道、省道干线上,则根据情况建立机械化中心道班。道班因路制宜,有选择地配置机械,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路段的小面积病害的挖补,路肩路缘石、桥涵、挡墙、护坡等日常养护,美化路容路貌,维护路产路权。其实我们有选择的保留或改建一定数量的养护道班是完全必要的。同样现阶段养护道班仍属事业单位,怎样走向市场还要继续探索。

公路养护公司是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在我市已有一定的实行,从有关资料来看,公路养护公司本身就是企业,首先它必须在经济上成为一个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实行独立的法人治理制度,按市场化规则进行运作。自己寻找市场, 自谋生计,就必须靠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质量等实力去参与竞争。如果各养管单位也组建养护公司,那就靠各自的实力,通过质量、价 格、服务展开竞争,可以跨市跨地区承接养护工程,势必把我市的公路养护推向一个新阶段。但是,现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不是行政机关,其费用支出完全依赖于上一级机构的计划拨款。随着人员不断增加,各级费用开支越来越大,养护费用同样是入不敷出。

就目前我市建立的公路机械化养管单位,其主要任务是建、养好本市区域管养的国道、省道干线,充分利用其优越的机械化施工手段,使管养线路提高等级,提高好路率。机械化养护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行机械化养护,不仅可以促进养护生产力的提高,而且使公路养护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的重大变革, 它必将使公路养护从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向科学养护的新阶段。目前,由于公路养护市场化机制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养护公司的推行还有待进一步探索,不可一蹴而就。养护道班是养护工区的补充,但也须探索改革,做到与时俱进。

3 围绕养护市场,选择管理模式

我们借鉴国外公路养护机械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也考察了周边省份的管理模式,我们认为不可能采取一步到位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养护公司取代原有的养护单位及小道班。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的养护组织改革方案是:“放开两头,稳住中间”。“放开两头”是指在新建的高速公路和现有的一般公路上,不再设置小道班和固定的养护人员,高速公路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相应资质的专业队伍实行养护,一般公路可由个人或集体承包养护;“稳住中间”是指各级公路主管部门抓住国道、省道干线养护这个重点,建立机械化养护工区,以机械化养护工区为依托,加快公路机械化养护实施步伐,加大投入,加强管理,确保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畅通。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养护工区机械化的对象(适用范围)是二级或二级以上的公路,重点提高公路大中修、路面病害挖补和压实的机械化程度。要使材料的运输、混合料的拌和、路基路面压实、路面挖补和摊铺等主要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

公路养管单位机械配置原则是:充分利用现有机械和购置一批先进设备,使养护作业工序能机械化则机械化,不能机械化的要区别情况,属于应该机械化作业但尚无合适机型的则要开发研制,属于不适于机械化的则仍用人工。

公路养管单位机械管理的原则是:软硬齐抓。既要抓养护机械的配套,也要抓养护机械的制度管理,这两点同等重要,要同步进行。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养护机械管理和维修制度,使机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抓好机械配套,注意统一型号,考虑标准化系列,以先进的技术经济指标为出发点来考虑机械 选型配套。用财务成本控制的手段来培育、发展工区,使之逐 步走向市场。

4结论

公路机械化养护在全市范围内已经运行了多年,从多数公路运行效果来看,效果很好。我们的体会是:

1)只要真正发挥机械设备的优势,合理配备人员,加强管理,科学运行,不仅提高了公路养护质量,改善了路况,而且减轻了道班工人的劳动强度,调动了养护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提高了公路部门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树立了公路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还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真正做到完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职工的风险意识不强,依然存在部门优越感,工资分配方面还没有真正放开,还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模式运作。

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 机械产品安全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product safety, describes the security content of mechanical product design technology to analyze the bas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safety of their products. by analyzing the underlying factors that affect product safety, establish the basic security design ideas, basic program and basic methods.

【key words】 mechanicaldesign product safety

1 引言

安全性是产品的一种共有的固有属性。它指产品所具有的不导致人员伤亡、系统毁坏、重大财产损失或不危及人员健康和环境的能力。这里,这种能力是由设计所决定的,它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等密切相关,是各种产品必须满足的首要设计要求,是通过设计所赋予的固有属性,产品一旦被设计制造出来,其安全性也随之固定。安全性所具有的品质是产品设计所赋予的。面向安全性的产品设计强调的是从物(产品)的因素考虑,用设计手段改善和完善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避免发生事故的能力。

因此,产品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产品安全性的形成过程,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的全过程,甚至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经济地取得满意的产品安全涉及到产品的整个生命环的所有阶段。只有了解了产品安全形成的过程,才能寻找相应的技术和手段来控制和提高产品安全性。产品的安全性是设计和制造进去的,并非检验出来的,因此,产品设计是决定产品最终安全性和成本的关键。

2 机械产品安全设计的内容

2.1 安全设计的基本要求

产品设计应满足其安全要求,包括在生产、安装、使用以及维护过程中,在预计的条件下使用不会对人员以及财产带来风险。目的是消除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包括安装和拆卸)的任何事故风险,及时这些风险时由于可预见的非正常情况产生的。产品设计必须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符合相应的设计规范与程序,如设计要求、计算方法等等的规定,同时应满足各类部件以及材料性能的约束。按照实现产品具备本质安全特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利用产品自身所具备的安全特性防止危险的产生,尽可能消除或减少风险。

2.2 危险识别

危险识别在机械安全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目的是描述危险的性质和识别它们各自危险所产生的后果。在对机械进行安全设计、制定有关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必须要对机器可能产生的危险进行识别。它是安全评价和安全设计的主要依据,危险识别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安全性能的好坏[1]。机器可能产生的危险主要分为2大类:

(1)机械危险;主要包括挤压危险、剪切危险、切割危险、缠绕危险、吸人或卷入危险、冲击或碰撞危险、刺伤或扎伤危险、摩擦和磨损危险、高压流体喷射危险等。(2)非机械危险;主要包括电气危险、热危险、噪声危险、振动危险、辐射危险、材料或物质产生的危险、未遵循人类工效学原则而产生的危险及综合性危险等。

2.3 安全评价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工艺水平对机器在每种危险状态下可能产生伤害的概率和严重度进行全面评估和判定。安全评价的目的是帮助设计者根据现有技术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约束确定最优的安全措施,使机器达到最高安全水平。风险评价通常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要素[2]:

(1)评估可能伤害的严重度。可通过伤害的范围、伤害的限度、伤害的严重度等因素进行评估。(2)人们暴露于危险区的频率。通过对进入危险区的性质、频次、持续时间和人数等因素来进行评估。(3)预测危险出现的概率。主要对以下因素进行预测:机器及其它元器件的可靠性及有关统计数据,类似机器事故历史资料。

3 机械产品安全设计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安全设计,在选择安全设计的最优方法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3.1 结构安全设计

机械安全设计的第一步是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结构安全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如下:(1)使机器外观达到本质安全的结构设计;(2)使机器有关运动参数达到安

的设计;(3)合理规定和计算零部件的强度和应力;(4)合理选用材料;(5)选用本质安全技术和动力源;(6)应用强制机械作用原则;(7)应用人机工程原则;(8)应用人类工效学原则;(9)提高机器及零件的可靠性;(10)使机器的调整、维修点位于危险区之外。

3.2 安全防护措施的选用与设计

对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仍不能避免或充分减小的危险或风险,应合理选用和设计安全装置和(或)防护装置进行防护。

3.3 提供充分的安全使用信息

对通过合理结构设计和采用安全防护措施都无法消除或充分减小的那些遗留风险,应通过提供安全使用信息的方式通知和警告用户和使用者,使他们在使用机器时采取相应的补救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