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教师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教师论文

优秀教师论文范文1

1.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2.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

3.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4.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

5.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新篇章──热烈祝贺北京大学设立比较文学博士点

6.台大比较文学博士班简介

7.“一带一路”语境下的比较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 

8.中国比较文学泰斗季羡林——季羡林比较文学思想论略 

9.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

10.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

11.关于比较文学:约书亚·司哥德尔教授访谈(英文) 

12.上海高校比较文学专业创设"博士沙龙"

13.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 

14 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15 比较文学形象学 

16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

17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8 移动的边界:比较文学的百年学科发展定位 

19 学科调整与理论重构——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 比较文学与第三种文学批评——兼论比较文学介入当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

21 近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概述 

22 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理论视域及文学理论研究性质

23 比较文学“危机说”辨 

24 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论向度分析

25 比较文学的诉求:全球文学史观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26 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

27 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

2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命意及发展趋向 

29 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

30 外国文学就是比较文学

31 “译文学”之于比较文学的作用与功能

32 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整体观

33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

34 从现代文学到比较文学 

35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建构建设性的跨学科关系

36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和价值

37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全球本土化”历程及其走向 

38 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之精神基础——论勒内·艾田伯的“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

39 跨学科:比较文学成功的对策之一

40 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再探讨——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

41 第二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推荐书目

42 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学术背景与理论构想 

43 比较文学学术系谱中的三个阶段与三种形态

44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格局

45 比什么?不比什么?——比较文学的差异性研究范式通论

46 比较文学的互文性与创造性文本的生成 

47 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 

48 比较文学:在退守中求得生机

49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 

50 中国比较文学30年的主题学研究  

51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52 比较文学、传统与创新:马歇尔·布朗访谈录(英文)

53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

54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55 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

56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 

57 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与再论“比较文学”的定位

58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论20世纪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危机及其化解

59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 

60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纷纷扰扰30年

61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五大难题 

62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 

63 关于比较文学研究的九个命题和三条建议

64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比较文学的“再生”与发展

65 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生态范式的发展

66 比较文学:再次处于十字路口 

67 跨族群对话:中国比较文学的双重路径

68 比较文学视野中文学传播模式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态势

69 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上)——一个现代方法论的考察与古代“哲学对话”的实例分析

70 “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

71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72 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之现状与未来 

73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 

74 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

75 对中国比较文学教材观的反思——兼及王向远与夏景之争

76 当代文化研究对比较文学的挑战与彼此的互补

77 比较文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78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79 当前比较文学的危机与出路

80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再思考

81 比较文学的教学与比较视域的培养——评杨乃乔主编的教材《比较文学概论》

82 互动认知(Reciprocal Cognition):比较文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83 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以荣格与卫礼贤的立场为例 

84 超越“国别文学”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理论形态和学科变迁

85 戴望舒翻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的缘由及意义

86 对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再探讨 

87 比较文学学科中的影响变异学研究 

88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学理、范例和批评

89 “宏观比较文学”与本科生比较文学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 

90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体系化与本土化 

91 比较文学未来发展之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变异学

92 译介学:渊源、性质、内容与方法——兼评比较文学论著、教材中有关"译介学"的论述

93 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人文之道 

94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

95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回顾与瞻望

96 再论杨周翰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 

97 论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文学史化” 

98 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99 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的变异问题

100 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世界文学的理念(笔谈)  

101 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新建构

102 “比较”的超越性与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03 比较文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与发展(1978-2008)——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学术总结报告

104 丧钟为谁而鸣——比较文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105 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 

106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 

107 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

108 乐黛云教授在比较文学学科重建中的贡献 

109 中国当代比较文学三十年——寻找文学性原点

110 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

111 四川比较文学三十年 

112 试论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 

113 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114 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刍议——兼论比较文学学科的生存空间

115 从方法论看中国比较文学百年史

116 跨越性与比较文学学科定义的界定

117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118 从“比较文学”定义之争看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119 比较文学学科的“死亡”与“再生”

120 “涟漪式”发展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

121 跨类还是在分类系统中言说——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另一种陈述

122 比较文学:理论、界限和研究方法

123 2013年中美比较文学学术期刊评介

优秀教师论文范文2

 

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强化课堂理论教育、营造浓厚德育文化育人氛围、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途径,以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教学,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承载着文化内涵,孕育着先辈们的思想精髓,传递着育人价值,与现代德育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对于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修养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和思想孕育的结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育人功能,具有永不褪色的民族特色和时代价值,它们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理念,往往代表着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具有引导、凝聚、促进和激励青少年向善、求真、至美的功能。大力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具有强大激发和推动作用,有利于青少年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成才。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既作为一种无形的强大驱动力量,为各种德育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又作为道德文化的有机构成,成为青少年健全人格与道德素质养成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观的教育和培养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一,可以激发青少年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忠、孝、仁、信等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和转化,自觉掌握有关中华历史文化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认识与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人道德信仰与道德行为;

 

其二,可以规范和调节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使青少年养成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自愿自觉地去履行道德信念和道德义务;

 

其三,可以激励青少年不断去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目标,传播道德文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以此来达到自身的充实完善。因此,在学校德育中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观教育,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史、院史、学科历史和杰出人物史等传统文化资源,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契合、内容上的契合、载体上的契合。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而德育又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二者都具有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包括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等。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育人导向功能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重要启迪。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抱有坚定的相信,对某种事物笃定的追求,从而不断实现目标。人不能没有信念信念,没有理想信仰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就等于失去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无数有识志士艰辛跋涉和不断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寻找国家富强途中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蕴含着从诸子百家到新中华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英雄人士的理想信念。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等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理想信仰的支撑,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侵染。例如,在儒家文化中有“克己、礼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文化观念,都可以纳入到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范畴。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其基础、源泉,可以不断激励和推动青少年孜孜不倦地追求心中之理想目标。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囊括的爱国主义内容为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提供重要借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们共同进步的精神支柱。从中华优秀传统的古代教育家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的爱天下之宽广胸襟,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精神,再到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度责任感的宏论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忠报国情怀和坚贞不渝品格,岳飞“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英雄主义精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爱国主义精神品质。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大力予以开发、挖掘、整合进而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躬体力行为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示范。强调自我的反躬自省、身体力行和亲身体验,是中华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人格道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从孔子老子提出内省修养方法和见贤思齐的带头作用,到职业领域方面要求青少年积极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职业道德,再到家庭方面要求青少年主动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邻居、男女平等等家庭美德,在学校要积极提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尊敬守法等个人品德。这些基本德育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求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比如,社会公德方面儒家文化强调“仁者爱人、恻隐辞让、富贵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理念和思想,都渗透了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伦理思想和道德精神。像这些思想理念,对加强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具体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的现实路径

 

作为青少年德育主阵地的学校来说就是要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可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等途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来提高青少年思政针对性实效性。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中。常态化思想道德教育必不可少,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如组织学校专家、教授、学者编写有关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教辅教材,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编写一些与《中学思想品德课》、《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相匹配的校本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案例集。

 

在教学中,可努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中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图文并茂、立体化、多层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铭记于心,使得抽象的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形象生动和易于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体验感悟教学结合起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教育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少年头脑。

 

2. 积极营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德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通过课余文化活动举办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纯洁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举办各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博物馆之春、读书、讲故事和“发现身边美”学生微电影作品展播、寻找身边道德榜样了解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脉络;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型诗歌朗诵竞赛活动,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浩瀚和瑰丽;可邀请传统文化领域德行高尚、治学功底深厚、对传统文化经典了如指掌的文化名家和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聘请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开展讲学讲座;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撰写心得感受让学生在浓厚的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丰富的物质文化氛围中受到浸润和感染。

 

3. 开辟网上网下传统文化等网络德育教育专栏。现代社会是一种网络媒体时代,青少年是使用网络媒体的主流群体。除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橱窗等传统大众媒介形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传播作用,以网络文化为载体,把传统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开来。充分利用好现有全国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等网络数字文化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把经典名言、脍炙人口语句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中华经典资源库专栏,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栏目,通过手机、QQ、微信、论坛等现代媒体技术形式,使学生随时可登陆网站查询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语录、名人事迹和礼仪礼节礼貌知识等,同时还可在网上发表个人心得,从而形成网上网下青少年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的强大合力,扩大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范围。

优秀教师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学生

心理健康

研究与实践

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时局多样化、动态化,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阶段是人生由少年向青年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面对社会、家庭、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中学生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有鉴于此,重视并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每一间中学都必须刻不容缓地做好的大事。它不仅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成败,而且牵连着千家万户的当前利益和希望;它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关注和齐抓共管,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学校,尤其是受教育者正处在即将踏入成年的关键时刻的中学,作为教育者,只有必须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研究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才能把当代中学生培养成心理健康的、不辜负父母期望的、能担当国家建设大任的有用之才。我校的领导和老师,经过长期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密切接触,审时度势,采取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取得一定成果。下面谨就我们通过这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谈一谈我们的体会,与同行交流,盼专家指点。

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心理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当代中学生群体,独生子女所占比例大,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还会越来越大,是中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体;他们的心理,以我为核心的意识十分突出,骄娇二气思想严重,心理辨别力和心理承受力还很低。因此,学校老师、家庭、社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不仅决定着国家未来命运,也直接影响着当前的社会稳定。近年来,不少中学出现的突发事件,甚至出现中学生违法犯罪,都十分有力地证明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华学校,作为桂东南地区较有名气的民办高中,处在有强大政府资源的公办中学的包围中,更使我们倍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半点的粗心和轻率,不能落于人后。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着满腔的热忱,十分积极地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活动的。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是大有裨益的,也是有成绩的。我们的做法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校园,使学生的心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不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的心理也在健康的方向上不断进步、不断升华,我们也同时在活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认识和充实方法。

一、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来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1]面对中华民族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领导审时度势,决定选择《弟子规》《孝经》等著作作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因为,它是先辈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精神成果,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用它来对当代中学生进行从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的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比较符合实际的选择。所以,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也是有益的。如2011年秋,我校就开展先老师后学生的《弟子规》《孝经》文化学习。像“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 [2] “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3]等等,《弟子规》《孝经》里的名句都被师生所欣赏与吸纳。这就说明“文化和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4]文化可以有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两种之分。这两种人格倾向可以影响人的认知、学习、情绪和动机等。[5]通过学习,学生们理解了讲孝道,学会了做人、礼貌待人的目的。从此以后,读《弟子规》,学《孝经》,听传统文化歌曲,背“弟子规,圣人训”“孝心一开,智慧自来”“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就成了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文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从而引导学生慢慢在践行中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

所谓意识,一般来说,意识就是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觉知、有组织的反映。它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觉知,从这个角度看,意识意味着“观察者”对某些事物、现象的觉知。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意识是一种以能清醒觉察反应灵敏为特征的行为。意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能动性、社会性的特点。意识还具有四种状态,即现实幻想、自闭性幻想、飘逸性幻想、催眠状态。[6]我校运用意识理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如高考落选生郭静仪就是莫志林校长在一次酒宴上认识的,经过交谈得知,郭静仪2008年高考落选,又加上家境贫寒,但是想通过读书,争取改变命运的想法得到莫校长的认同,于是,她来到了我校复读。在校期间,她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第二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充分地体现了她们郭家对联“功德承先绪,诗书启后昆”的传统文化能正确引导人、教人奋进的理念。除此以外,我校还将意识理论引入教学之中,其策略是:采取制订各年级的学习要求,逐步消化相关学习内容。其中一年级以适应新学校为主,使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以预防分化为主,渗以各种适度的磨炼和考验,为将来打下稳定情绪的心理基础;三年级则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为主,使他们能以平静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轻松地备考,迎接祖国的挑选。初中各年级按此策略要求,把学习目标适当调低,以适应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多次举办传统文化和心理辅导讲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去引导人、教育人

我校办学八年来,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健康等问题,进行了多年有效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11年以来,学校开展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会讲道德、讲理想,学会做人,倡导心理健康等活动以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是,学校老师学习吉林松花江中学和河北唐山英才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的视频材料,进一步深化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出了本校开展关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实施方案。其次是,我校专门邀请了广西明德校园文化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给予指导,于2012年元旦前后举办为期五天的《弟子规》《孝经》教职工培训班,开启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大幕;接着又是对每年级各一天的传统文化学习培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012年4、5月间,学校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黄麟生、陈玉秋两位教授到校,为高考学生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稳定情绪轻松迎接高考。2012年5月,学校又邀请了广西《求学》杂志社编辑、心理学硕士朱燕等为学生做了“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专题讲座。此外,为了温故而知新,2012年秋季期开学,结合新生训练,我校再次举办了长达五天的老师、学生学习《弟子规》《孝经》培训班。通过培训,让学生在思想、学习、做人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2012年11月5日,闻名全国的残疾人激励师黄友先生到我校做了一场感恩励志的公益讲座,岑溪市区学校代表百余人和学生家长代表近百人同文华师生一起聆听了讲座。这些大型活动都是以高尚的境界、开阔的视野或演讲者的亲身经历,给了文华师生一个别开生面的精神大餐,对每位听者心理净化和意志激励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他们的学习欲望有了进一步提升。

三、和谐校园从我做起,弘扬先进形象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的镜子,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共享成长的快乐。因此人际关系的良好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7]我校自2005年办学以来,对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与实践,最后选择传统文化,用《弟子规》《孝经》等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指路灯,打造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争取做有孝道的人,做文明人,树先进学先进的风气越来越浓。通过认真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先后获得了广西高考模拟作文2011、2012年度大赛一等奖(参赛者是承担国家级语文课题研究学校,包括了不少示范高中在内的四十多所中学,每届一等奖各评12名)。2012年高考成绩排名向前,其别有曾烨林同学以575分的成绩喜夺了岑溪市除两所示范高中外的普通高中个人理科总分第一,我校获得了梧州市高考成绩优秀二等奖的荣誉。我校中考成绩连续三年稳列岑溪市四十多所初中的前十名。学校的各种各样成果纷至踏来,它不仅让我校尝到了甜头,而且也让实施传统文化打造校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成长的师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弟子规》的“泛爱众”章开门见山提出“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用今天的话就是要爱护一切学生。我们的学生,都是伟大中华民族的一员,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认为学风决定于教风,因此我们经常在老师中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我们就是要有教无类”“做老师就要认真起好引导和引领作用,引导就是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引领就是要以老师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老师都必须以最好的心态奉献给学生”“我们必须本着人文去贯彻条文”等等。经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的老师在爱护学生的方面都做得很好。2012年教师节,政府送来了漂亮的纪念品,在转送给老师时发现数量有欠,莫校长带头让出;一些年轻老师的婚假、月假,都是休息未满即返校上课;带病坚持工作的老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立即伸出温暖之手的老师,同学生家长交朋友的老师等等,都有着十分感人的故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也成了文华人的共识。一位小孩尚幼的女老师,曾因婆媳关系而有放弃教职的念头,学了《弟子规》和《孝经》之后,主动多从自己方面寻找原因,多从“孝”字考虑问题,最后得到了较好的磨合而使教学工作坚持了下来。所有这些感人形象,都在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大变样了:“一切以我为核心”的心理改变了,都注意了为他人着想、为大众着想的修养;容易冲动的心理改变了,凡遇不如意时都能转换角色地多想一想;骄兵必败、娇惯必衰的观点树立了,在日常生活中校园总表现出严于律己、谦和待人的气氛。不少街上行人都说,看到那些彬彬有礼,见到老师做深鞠躬的学生,那一定是文华学校的。今年我校考上广西理工职院的梁桂松同学,因在学校学生会干部竞选时向听众深深鞠躬,不仅赢得满场喝彩,也促使其顺利当选为学院学生会干部。考上不同大学的莫新剑、卢硕明、霍萧杰等同学也是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大方得体,备受同学的敬重和老师的喜爱。一位梁姓学生家长在看了孩子带回的学习传统文化光盘后,在网上发文说:“文华开展传统文化学习,不但触动了学生心灵,也感动了我的全家,我衷心感谢传统文化,感谢《弟子规》,感谢文华学校。”市委宣传部梁新民副部长经常到文华视察,看到我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的新气象,欣然提笔写下了“文华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摇篮”。

文华学校通过运用心理动力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识理论,正确地引导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 [8]的良好师生关系,促进了校园和谐。因此,我们相信心理健康的文华学子,将会更好地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健康的心理、德才兼备的能力,去努力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注释】

[1] 李桂宗.中国文化导论[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

[2] 弟子规[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3] 孝经[M].南宁学雍多闻学堂印制,2011.

[4] [5]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6]李宏翰.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7-59.

[7] [8]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心理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07.

【参考文献】

[1] 李桂宗. 中国文化导论[M].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任登第,牛淑卿. 大家都学弟子规[M]. 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3] 泰勒著,蔡江农译. 原始文化[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优秀教师论文范文4

一、教师要顺应时展潮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与最基本的要求。所谓“爱岗敬业”就是要视责任为生命,“师之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视责任为生命就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把岗位责任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孜孜不倦地做出成绩,就能把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把为国家培养人才作为我们追求的崇高而伟大的人生价值目标,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有了责任心就会自觉地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事业来对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就必须把敬业精神升华为事业精神,自觉地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当作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神圣的天职。

根据我校现有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建设应首先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的学习、执行、检查。事实上,社会各界对师德的意见,大多数都属于教育教学的常规问题。如体罚学生,不遵守劳动纪律,不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对自己教的学生搞有偿家教等问题,都是教育教学常规所不允许的。

(二)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师德的方方面面,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各有侧重。当前特别要加强对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教育,向优秀模范教师学习,学习他们那种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不断的自我潜能开发,逐步掌握高超的教书育人技艺,从成功中真正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完成从爱业向乐业的过渡,进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立辉煌的业绩。

(三)要建立师德水平考核制度。对那些没有敬业精神,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应调离其工作岗位,直至淘汰出教师队伍,从而促使整个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优化提高。

(四)在教师中树立师德典型,大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注重师德典型的带头作用。要坚持每年一度的“首席教师”“首席班主任”的评选活动,让那些真正爱岗敬业,作出贡献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师们学习的楷模。“修师德,树标兵”,大张旗鼓地弘扬正气,歌颂先进,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下,教师要准确、全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摒弃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思想,领会新课程精神,用新课程精神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只有经常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教师,才会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面,成为这个时代的优秀弄潮儿。

二、教师要努力学习各种现代先进的技术教育手段,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教育教学服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途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将对学校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拓宽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将不仅使学生而且也能使教师在全方位地接触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培训。为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会懂计算机,而且会熟练地操作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计算机教室、计算机老师等资源对教师们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要求每位教师会制作powerpoint,会进行简单的flash制作,会进行熟练的文字处理,通过这些,提高教师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从而实现备课、上课、辅导的高效益。

(二)建立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建立校园网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学校可以成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专门负责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管理和学校教学资料库、教育信息资料库的工作,为老师们备课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我校已建设开发了湘南中学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上课效果、辅导效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我校目前购进了一批电脑,设置了备课一室、备课二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从而为自己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学校也建立了湘南中学校园网站,为展示学校形象,彰显教师风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后,我校将进一步优化校园网建设,开展诸如远程教育等方式,让教师能学习到更多、更好的资源,也为提高教师的学历与水平提供帮助。另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主张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并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索式”学习策略,校园网的建立为这一切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重视课件建设。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教务处可以要求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学期上交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教务处统一组织交流评比。对那些优秀课件由学校组织送交上一级教育部门,获取更大荣誉,以激发全校教师制作课件的兴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教研中去,通过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教好书,而且要会教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教研,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通过教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校本培训工作。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年轻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在时间安排上可以规定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并使之固定下来,使校本培训工作日常化、制度化。校本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新课程培训、高考考试大纲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学习、实验教材培训、教科研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等。培训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专家讲座、也可以是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形式。学校还可与一些名校建立联系,邀请名校有关专家、学者、教师来传经送宝,为教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依托。我校目前与长沙市一中、宁乡市一中、湘潭市一中等三湘名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往来,在教师培训上进行互助,共同成长。

(二)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实行集体备课制,给每个学科每个备课组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事先由教师分块备课,然后是备课组集体评议。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根据个人上课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并在课后进行反思,把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二次教学的建议等记录下来,录入电脑收藏到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库上。这样做既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又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做到资源共享。此外,提倡办公桌旁的交流,各年级安排办公室时应有意把同学科教师的办公桌安排在一块,方便老师们在每节课下课后及时就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交流。这种办公桌旁的交流往往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三)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在工作中除了鼓励教师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外,还可以将教师上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甚至常规课的情况进行课堂实录,刻成光盘。这样做,既可以让教研组的老师们在评议研讨的时候再次观看,也可以让执教教师自己反复观看反思本堂课的得失。这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四)参与课题研究。学校要鼓教师在教学之外从事课题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研究、探索能力,另一方面能带动全校教师兴起教研的,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于课题研究,学校应从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让教师们安心于研究,安心于探索,实现本学科教学教研的发展。目前,我校国家级课题“教师成长中的自我反思”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已顺利结题,并荣获全国二等奖,极大地提高了我校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另一国家级课题“高中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模式探究”也已处于攻坚阶段。此外还有两个关于电教与体育器材的课题研究也已处于开题阶段。课题研究,让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提升。学校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这一点上应大开方便之门,让教师成为专家型与学者型的教师,从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五)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多写论文,多发论文,并且想方设想为教师论文的发表提供有益的平台。学校可每期组织一次论文评比,对那些获奖论文,学校为其免费发表。教研室应制定相关措施,激发教师撰写论文的兴趣,对教师获奖或发表的论文,学校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我校教师撰写论文呈现了可喜的局面,教师们兴起了写作论文的,有不少教师的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也有不少教师的在全国一些报刊杂志上。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为教师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在教师撰写论文方面,学校还应出台一些更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让全校教师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合格而优秀的教师。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师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掌握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进行教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自己顺应时展的潮流,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优秀教师,为新课程的实施与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优秀教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板书设计 不可替代 板书设计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38

曾听过很多老师的英语公开课,确实教学设计巧妙,课件制作精美,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一节课后,细心的人会发现:整堂课上粉笔原地待命,黑板空空如也。黑板似乎成为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教学助手。

听完课后,我也曾做了一些调查,和一部分学生谈论本堂课的学习效果。学生反应很好,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再加上精彩生动的视频,这些都能让学生们记忆深刻。但当我让学生们回顾老师课堂上所讲的重难点时,有部分学生沉思片刻后才慢慢地表达出来,而且内容也不全面;而还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就记不得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难点。我们都一致公认的好课,为什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我,也一直不断地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板书是否可以由多媒体课件代替?通过多次实践,我感觉到板书是不可替代的。它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一、 板书是一种微型的教案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都必须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精心地备课,并形成教案。而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通过板书将教案中教学的重难点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方式来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二、板书有较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作用

经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能起到构建知识结构,串联文章内容的作用,还能将内容作为艺术化的处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美的享受,从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而多媒体课件则以播放的形式快速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它的优点是容量大,变换速度快,但它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板书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虽然我们在课前作了精心的备课,但在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临时来改变教学内容。如果是课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我们是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做些修改的。而板书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临时增减或修改一些教学内容,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其实在很多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也确实进行了板书,但往往缺乏周密的设计,东一片,西一片。有的教师写得太少,“寥若晨星”; 有的教师写得太多,“满天星斗”; 有的教师写得太潦草,“龙飞凤舞”…… 这些教师的板书都缺乏精心设计,有点随心所欲,大大影响了教学知识的传授,降低了教学效果。优秀的板书应像一份专刊,字迹美观,重点突出,疏密有致,布局均衡,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设计好板书应遵循以下要求:

1.字迹清楚工整,适当配有色彩来加强重难点

首先教师的板书就有一种示范作用,教师本身的书写习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的学生。平时教师板书时就要按要求工整地写好每个字母,这样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工整地写好每个单词就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同时教师随时可以用色彩效果来刺激学生的视觉反应。比如基础部分用白色,重点词用红色,再配上蓝色写标题,效果肯定比单一的白色好多了。

2.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要将课堂的重难点通过讲解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那板书就要简洁明了,高度概括,语言精练。如果板书内容太多,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缺少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而且学生有可能只顾着记笔记,而忽略了教师讲解的部分。

3.板书要与教师的口头讲述相辅相成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基本的辅助手段。它记录的不是教师输出信息的全部,而是有选择性地把能负载知识的文字,符号进行板书。它形成的结构不光启示着教学的进程,更重要的是渗透着认知的规律。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板书的功效,发挥好板书的作用,努力使板书做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生动直观,富余启发,内容适量,图文并茂,真正成为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

[ 参 考 文 献 ]

优秀教师论文范文6

一、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现状分析

1.观念滞后,形成惰性

因长期安于现状,进取心减退,缺少反思,老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客体来塑造,故存在“怕、等、靠”心理,靠“吃老本”,在教学和科研上少有建树;有的老师说:“我日常教学工作繁忙,既要备课、上课,又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还要料理家务、照顾孩子,哪有闲暇时间学习?”有的甚至说自己已经老了。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许多教师虽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了一辈子书,到头来却仍然是个教书匠,教学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年纪越大,工作能力越低。

2.教师培训流于形式

虽然国家每年都通过不同形式对教师进行了能力培训,但都是形式大于实质,如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各种基本功考核都存在一定的形式,形式重于结果,只要通过培训,大多会发给合格证,对不合格的也没有追究。以一位老教师为例,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经历过各种考核考试,大多不合格,现在仍然在教书,工资分文不少。

3.知识陈旧,结构失衡

本体性知识和一般性知识在深度、广度及结构上不尽合理,特别是在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强化,课外知识涉猎不多,阅读、表达能力也有待弥补。

4.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欠缺

系统的条件性知识指导没有到位,对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电脑和因特网等还比较陌生甚至空白。凡此种种,造成了教师苦、学生累的尴尬,必然助长厌教厌学情绪的棘手问题,故“滋补”已迫在眉睫。

二、初中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对策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也将同样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的一生,新课程中的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新课程标准、目标、结构、评价、管理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须要求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更新知识和提升境界等,这将无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对师资结构问题事实上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的,各级培训的模式也不是一句话能了的,学校唯一能做到的是让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来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下面笔者结合我校实际谈几点肤浅意见。

1.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将专业发展与政治地位、经济挂钩

目前教师队伍年龄偏大,他们大多接收新鲜事物的速度慢,有些甚至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对此,学校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绩效、专业发展与政治地位、经济挂上钩,让他们在成长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的快乐。本期我校制定了教师论文、赛课、教学实验成果、专业竞赛等系列激励机制,教师们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大多踊跃参加各项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将教师学习纳入常规考核中

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师一生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它是教师生存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第一需求。

3.让教师经常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不仅要是一个研究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反思实践者。杜威认为“教师对于教学应该提出适当的怀疑,而不是毫无批判的从一种教学方法跳到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对实践进行反思”。他批判教育只是简单地教学生跟从现状,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的成长=教学过程+反思”。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而且要具有对自己的信念系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数学知识系统、背景因素进行反思,从而使自己处于更多的理性控制之下,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作为反思型的教师,在新课改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使自己朝着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比如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到位?本节课应如何设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和方法?多媒体使用是否恰当?活动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等。只有通过实践反思,教师才能把握好“度”,才能真正、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