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例6篇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1

 

关键词:违规行为 证券监管 管制俘获 规范化

英、美两国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经历了一个从自由放任到较为严格管制的过程,特别是当代美国的证券监管,堪称严刑峻法,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推崇。然而,自“安然”、“安达信”和“世界通信”事件发生以来,各方开始重新审视证券监管的有效性。

一、加强证券监管的理论与证据

管制经济学认为,市场管制的必要性源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而市场失灵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分配不公、经济不稳定、非价值物品、公共物品、经济外部性、自然垄断、信息偏在即信息的非对称性以及巨大事业风险。就证券市场来说,其经济外部性、信息非对称性特征明显,从特定角度看还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

1.外部性。关于外部性,在经济学里传统上运用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所谓外部性是指私人(如消费者)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不一致,或私人边际成本(如生产者)和社会边际成本不一致的状态,换一种说法即某个经济主体生产或消费物品及服务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附加(正或负)效应的现象。因此,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应用到交易领域,就是价格未反应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效益,从而使未参与交易的第三方受损或受益。外部性导致的结果不是资源的浪费就是物品的供应不足,从而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均衡状态。

在证券交易中,有两种情况可能导致外部性,一为公开欺诈,二是价格操纵行为。可能存在的公开欺诈包括:券商利用其交易中介地位,从中和顾客对赌交易;挪用客户的证券保证金,券商的操作失误还有可能使保证金无法追回;以不现实的价格出售无保护的股票给那些被误导的客户;证券咨询机构向市场提供不真实的投资分析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等等。至于价格操纵,由于证券是一个不存在稳定均衡的市场,价格往往取决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那么,一些具有很强实力的投资者就可能利用其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对格进行操纵。价格操纵,即便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时有发生,而对于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则几乎是必然现象,经济转轨国家,证券市场发展远未成熟,法制缺乏、监管力度不够,市场扩张过快,不可避免会出现大户损害中小散户的行为。譬如,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盛行的“做庄”行为,主力通过对敲、震仓等手段,大幅抬高或打压价格,最终在高价位出货,套牢中小投资者,使其蒙受巨大损失。价格操纵的外部性还表现在使持有该证券但始终未参与交易的第三方投资者账面出现盈利或受损,这种外部性经第三方的行为(如证券抵押融资、基于财富幻觉的超前消费等)进一步放大,可能使宏观经济产生不正常波动。

因此,针对公开欺诈和价格操纵,各国的监管部门都给予了严厉的管制:券商的登记注册制度,券商账户于客户分离的制度,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等等。

2.信息偏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下,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凝聚在价格中,换句话说,与交易有关的信息都是“公共信息”,可以为市场经济主体充分利用。在这种能够保证“信息完全性”的社会中不存在不确定性。但如果交易双方都有一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影响当事人双方利益的私人信息,资源配置便不能达到帕累托效率,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信息偏在”或“信息的非对称性”。一般地,不对称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生信息,它取决于当事人本身的行为,即使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拥有对称信息,但在签订合同之后,一方则对另外一方的行为无法加以监督和控制。如投资者买进某一基金,该行为在投资者与基金公司之间构成委托关系,然而对于基金经理是努力工作还是偷懒,投资者往往难以监督或因从事监督的成本太高而得不偿失。这就涉及激励制度的设计问题,制度安排应使得基金公司经理自觉为投资者获取满意回报而努力工作。另一类是外生信息,包括交易当事人的能力、身体健康状况等。这类信息在合约订立前就存在,带有某种先天性和外生性,一般不是由当事人的行为造成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设计一种机制,使得处于信息劣势的那一方能以可接受的搜寻成本获取与交易有关的重要信息,或使信息优势方自愿披露其私有信息,使交易收敛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均衡。在信息经济学中,第一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行动,其可能引发的后果是道德风险;第二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信息,如果不设计制度加以纠正,将导致逆向选择,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证券市场是较典型的不完全市场,投资者、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和监管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非对称信息。在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由于信息披露制度还未完善,上市公司、证券中介机构、庄家大户利用信息优势,在交易中上下其手、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情形,更是屡见不鲜。部分制度安排的不合理,如基金公司按其管理的基金净资产总值的某一百分比提取收入,很难说基金公司与基金投资者之间激励相容,信息偏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可能更趋严重。因此,证券监管必不可少。

3.自然垄断。自然垄断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代表性厂商成本函数的劣加性(Subadditivity)。成本的劣加性指一个厂商生产整个行业产出时的生产总成本比两个或两个以上厂商生产这个产出的生产总成本低。成本函数的劣加性实际上包含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内涵。从成本的构成出发,成本的劣加性有固定成本的劣加性和可变成本的劣加性两类,前者几乎与固定成本的沉淀性是同一回事,系指某一产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大、使用周期长、计提折旧年限久,且该固定资产具有专用性;后者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管理特征和产品的交易特征,即管理费用或交易费用的劣加性。某一产业具有较明显的成本劣加性,有时是因两种性质的成本都具备劣加性而成,有时可能只因其中一种成本而成,这是因为该部分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的缘故。如长途电话固定资产虽然具有很强的成本劣加性,但传输线路投资因微波技术和光纤的使用以及IP技术的出现,使其相对(不具备劣加性的)运营成本而言变得便宜,故放开长话业务竞争就属必然。在证券市场上,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一个成功的证券交易所,其挂牌上市的公司股票越多、股票的流动性越强,信息的集结就越集中,交易费用(包括信息费用)也就越低;其次,证券交易所在技术上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这主要表现在结算系统和交易系统的运作方面。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2

[关键词] 不对称信息 信用评级 监管 激励约束 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712•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10)3-0063-10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出乎绝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危机之前几乎毫无预兆,且来势汹汹, 其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痛定思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又是什 么原因使危机的破坏性如此之大,今后如何才能防范和化解危机,成为目前摆在各国政治家 、经济学家和金融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剖析美国次贷危机 的成因和传导机制,并就危机的预防提出建议。

引言

不对称信息是指,买卖协议的双方对于影响协议达成和实施的重要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其 中一方具有更多的信息,并能由此占据信息优势地位。协议双方知道彼此之间存在不对称信 息,只有当不对称信息没有影响到协议的达成,信息优势方才有可能将信息优势转化为经济 利益,如果信息劣势方因感自身面临的风险太高而放弃达成协议,信息优势则不能给信息优 势方带来利益。不对称信息是买卖协议能否达成的重要障碍,因此,信息劣势方需要考量这 种信息劣势会产生什么影响,有多大的影响,达成协议是否值得;与此同时,信息优势方要 设想信息劣势方的处境,考虑怎样才能使对方明知处于信息劣势的情况下仍愿意达成协议, 自己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对方的疑虑。

以往在金融领域研究不对称信息主要是在银行和借贷人之间进行分析的。比如在斯蒂格利茨 (Stiglitz)和魏斯(Weiss)的模型中, Stiglitz J,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 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93-410银行不会用提高贷款利率的方法 来调节贷款需 求,因为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借贷人提高贷款项目的风险,从而危及贷款安全,因此,银 行宁可选择控制贷款总量的方法。而要研究美国次贷危机,则不仅要看银行和借贷人之间的 不对称信息,更要看卖方银行和买方银行之间的不对称信息,因为银行和银行之间的传导才 是次贷危机的重要特征。

从不对称信息角度研究次贷危机的成因和传导机制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卖方银行和买方银行之间存在怎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什么它们最终能达成买卖 协议;第二,正是由于银行和银行之间的买卖协议,次贷危机由银行向银行传递,信息不对 称问题为什么没有有效地解决;第三,今后怎样才能防止这类银行体系内的风险传递。

信贷资产衍生品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及其解决方法

金融衍生品,特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次贷危机公认的一个原因。信贷资产衍生品本身具有 多种功能,买卖双方的需求不尽相同。购买者可能是出于投机和套利的动机,也有可能是用 于风险管理。比如保险公司本身不具有发放贷款的资质,但可以通过购买银行的信贷资产证 券来进行多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克服保险类风险的单一性。出售信贷资产的银行既可能 出于风险管理的目的,也可能出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的考虑,因为根据“巴塞尔协议Ⅱ”的规 定,银行必须留有存款金额的8%作为存款准备金。通过出售信贷资产使这部分贷款重新变为 可支配的资金,并用于发放新的贷款。但近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为银行创造更 多的利润。

信贷资产衍生品有许多种类,它们的交易条件和特点各有不同,买卖双方承担的责任和风险 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以资产支持证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ABS)为例分析其交易中 的不对称信息问题。 本文将只讨论借助ABS证券的贷款风险剥离的情况,银行出售的不是贷款本身,而是贷款的 风险。资产支持证券属于固定收益证券的范畴。和其他固定 收益证券一样 ,资产支持证券最大的风险来自于破产风险,在这里表现为贷款坏账风险。如果给借贷人的 贷款最终无法收回,那么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者就将蒙受损失。这是由ABS的证券设计所决 定的。银行将其所持有的贷款卖给一个专门用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机构,即Special Purp ose Vehicle(SPV)。 为简化分析,本文将发放贷款的银行和SPV都作为ABS证券的发行人,即买方来考虑,忽略S PV的中间作用。SPV用于购买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于其发行资产支持 证券的收入。 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者今后获得的利息和本金就来自于这个由银行贷款组合而成的资产池。 特殊之处在于,资产池中的贷款组合一般先进行分级再发行出售。最高一级称为优先级(Se nior Tranche),资产池产生的资金流总是先满足优先级持有人的需求,因此它也是最安全 的一级,这一级的售价也是最高的。最低的一级则被称为股权级(Equity Tranche),其持 有人的需求将在其他各级持有人都得到资金流后才能得到满足,但往往因为资产池里的若干 贷款坏账,到最后已无钱支付股权级持有人的利息和本金了。因为股权级承担的风险最大, 所以售价也最便宜。可以看出,构造资产支持证券的方法就是一种把贷款资产进行组合和分 级的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不同的贷款放在同一个资产池中符合金融学的资产组合 理论,其目的是分散风险;而将资产池再进行分级是为了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当交易资产支持证券时,买方银行所面临的信息劣势在于,买卖协议成交前它们并不知道资 产池里的贷款是否都是高风险的贷款,以及在协议执行中它们不知道卖方银行和借贷者行为 的变化。卖方银行是放贷银行,它们对于借贷人信誉和贷款项目的优劣自然拥有比买方银行 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因此买方银行完全有理由认为,虽然可能有其他动机的存在,但卖方银 行出售贷款资产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贷款坏账风险高。当这类高风险的贷款资产借助资产 支持证券卖出后,卖方银行出于监管成本的考虑可能会对借贷人疏于监管,因此也会造成贷 款的坏账率上升,使得原本相对低风险的优先级都可能面临贷款坏账风险。由于这两种信息 不对称问题的存在,资产支持证券将可能会滞销。而实际的情况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量 非常高,不对称信息几乎完全没有影响到买卖双方达成协议。这是因为有不少手段可以减轻 双方的信息障碍。

1.释放信号

由卖方采用某种方式来使买方信服出售商品的质量是化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资产支持 证券市场也通常采用这种“信号”手段。具体做法是,卖方银行在出售其他分级的同时自己 保留风险最高的股权级不卖,也就是说,一旦资产池里的某些贷款出现坏账,卖方银行将首 先承担风险。通过这种方式,卖方银行向买方银行传递这样的信息,在资产池中的都是优质 的贷款。德马佐(DeMarzo)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DeMarzo P. The Pooling and Tranching of Securities:a Model of Informed Inte rmediation.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18:1-35他比较了三种形式的 出售方式:单 一贷款出售、纯资产池方式出售以及资产池加分级方式出售。卖方银行在出售单一贷款时可 根据这一贷款的优劣决定出售和自我保留的份额,越好的贷款自留的份额越多,出售的越少 。买方银行看到这个“信号”,就会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来购买。每一个贷款卖方银行都能够 充分利用私人信息来确定出售的份额,从而使利润最大化。但问题是,风险高的贷款将很难 卖出去。在以纯资产池方式出售时,卖方银行将不能有效利用私人信息,因为买方银行将以 资产池中贷款的平均质量来出价。从这个角度上看,资产池起到了“消除私人信息”的作用 ,而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卖方银行而言,单一贷款出售就要优于纯资产池方式出售。但德 马佐自己也承认,在考虑资产池的分散风险的作用后,纯资产池方式也可能会优于单一贷款 出售方式。第三种资产池加分级方式就是ABS证券的主要发行方式。要评价这种方式的优劣 ,就取决于资产池分散风险功能和“消除私人信息”功能的大小。当分散风险的功能大于“ 消除私人信息”的功能时,资产池加分级方式则是最优的出售方式。而分散风险的功能取决 于资产池中的贷款风险的相关性,贷款风险越是负相关,且贷款个数越多,分散风险的功能 就越大。这也是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卖方银行总是尽量将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的贷款组合在一 起放入资产池里的原因。

通过贷款组合降低整个资产池的风险,保留风险最高的股权级不卖进一步显示资产池的优质 ,卖方银行用这种方法来消除买方银行对于贷款质量的疑虑,以期达成买卖协议。而这也同 样有助于缓解买方银行对于协议签署后卖方银行行为改变的担忧。戈顿(Gorton)和彭纳基(P ennacchi )就从理论上研究了这类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 Gorton G,Pennacchi G. Banks and Loan Sales:Marketing Nonmarketable Asset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5,35:389-411贷款一旦卖出, 卖方银行就不 再承担贷款坏账风险,因此它们也无须对借贷人以及贷款项目仍然认真地监管,从而减低监 管成本,但缺乏监管的贷款其坏账率将大大上升,进而危及买方银行的利益。因此卖方银行 自我保留股权级的行为,使买方银行相信其不会疏于监管。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大都采用由卖 方自我保留高风险的股权级的方式,同时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

2.信用评级

大多数情况下,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都会有第三方参加,即信用评级公司。信用评级是非常 典型的信息产品,其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家信用 评级公司,两家大型公司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和穆迪(Moody's)以及一家相对 小型公司惠誉(Fitch Ratings)。一般发行证券都需要至少两家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信 用评级不仅缩小了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也节省了买方搜集、整理和评估信息的时间和 精力,而且信用等级直接影响到买卖价格。一般来说,优先级可以得到最高的AAA等级,因 此价格也最高。正由于这一点,买卖双方都对评级非常重视。评级公司向卖方银行索取相关 的贷款资料作为评级的依据,而卖方银行一般都会持合作的态度,因为如果不向评级公司提 供它们所需要的资料,那么评级公司将从最差的情况出发来评级,这对于卖方银行是不利的 。另外,评级公司不仅在买卖前,而且在整个协议期间都将跟踪考查,一旦出现不利消息和 情况,将适时调整信用等级。

3.声誉

虽然声誉是一种非物质财产,但银行等金融机构非常重视维护自己的声誉,因为好的声誉往 往与高额的售价是密切联系的。在一次性的买卖交易中,卖方完全可以提供劣质商品而不顾 将来的后果。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都希望招来“回头客”,这就需要卖方以质量取胜,凭 借良好的声誉不断扩大交易量。从博弈论的原理上看,在一次性博弈中采取投机行为是合理 的,但在重复博弈中,人们则应遵循规则行动。不仅卖方银行需要顾及自己的声誉,信用评 级公司也十分看重自己的声誉,虽然评级市场存在双头垄断现象,但良好的声誉仍然是信用 评级公司生存的关键。

4.中国墙(Chinese Wall)

国外金融界用“中国墙”原译是长城,但金融界习惯在这里译为中国墙。 一词来描述一种机构内各部门互相隔离、不通信息的结构关系 。在这里是说,卖方银行中的放贷部门和出售信贷资产部门之间架起了一道屏障,两部门不 互通信贷的关键信息。放贷部门掌握贷款质量好坏的信息,但它们并不告知出售信贷资产的 部门,也就防止了只是质量差的贷款被卖出去的情况发生。而出售信贷资产的部门也不将最 终是哪些贷款被卖出去的信息传递给放贷部门,这就避免了放贷部门对于那些已经被售出的 贷款资产疏于监管的行为发生。

不对称信息问题在实践中未能有效解决的原因

以上四种方式是解决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前两种方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 用,正因为卖方银行自我保留了风险最高的股权级,再由信用评级公司进行信贷资产证券评 级,使得买方银行认为其信息劣势不足为虑,达成协议是有利的。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论 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多是褒奖,虽然也有学者和金融从业人员提 出过质疑,但毕竟只是少数。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危机由一个银行向另一个银行蔓延,自 美国向欧洲等地扩散,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发展,人们开始逐步反思,原本令人称道的信 贷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缓解的情况下 ,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是买了那么多的次贷,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实并没有解决,还是其他环 节出了问题?

1.发放贷款环节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银行体系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商业银 行 的商业模式。以往的银行其主要业务就是吸收储蓄和发放贷款,利润也主要来源于贷款利息 和存款利息的息差;而自从信贷资产可证券化后,银行在放贷后又有了买卖信贷资产证券的 营销业务,且由此产生的盈利逐渐成为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实不仅住房贷款可以证券化 ,许多种类的贷款都被证券化了。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下跌和美国国内利率上升 而爆发的,受冲击的是银行住房贷款证券化的那部分。本来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在历史上也 不是没有发生过,而利率的波动更是常事,但以往受影响的只是个别银行,其损失也有限。 而这次次贷危机不仅波及面广且损失惨重,究其原因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传递性,不单是 从银行A到银行B的传递,更多的则是继续向其他银行C、D……的传递。这就意味着,简单 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足以完全解释信贷资产证券交易中的信息问题。大多数买方 银行并不想自己保留买下的信贷资产证券,而是将其与其他信贷资产进一步打包组合后再分 级卖出,从而导致风险的传递。在这种情况下,买方银行并不真正关心所买资产的风险,因 此,其与卖方银行之间基于信贷资产质量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就不是交易的主要障碍。信息不 对称虽然存在,但被夸大了它的影响力。正因为这样,卖方银行不必担心买方银行对于信贷 资产质量的疑虑,这就直接导致卖方银行在放贷时的没有对借贷人的还贷能力进行认真的评 估。在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环境下,银行不用担心房贷问题,因为即使无法收回 贷款,银行依法拍卖房屋的所得仍然能完全补偿损失,而当时较低的利息率也降低了借贷成 本。这两个外部条件加速了银行信贷的发放规模,信贷资产证券交易量也随之成倍增长,这 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银行放贷量的扩大,导致很多原本没有还贷能力的人也能从银行获得房 贷,使房贷质量大幅下降。一旦房价下跌,利率上升,房贷坏账立刻显现,且所有持有房贷 资产证券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因此受到冲击。

2.信用评级环节

信用评级公司在信贷资产证券市场上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支持作用,但危机爆发后,评级公司 一再修正原有评级结果,原来许多得到AAA评级的证券都被降低评级,评级公司落后的评级 手段,特别是以历史数据为主要评级参数的方法广受批评。作为调节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 重要手段,评级公司的中立性也令人质疑。在提供评级信息上,评级公司必须不偏不倚。如 同著名的“二手车市场”的例子,卖车人往往提供由有资质的汽车检验部门出具的车辆质量 和安全证明,来打消买车人疑虑。而进行检验的部门则必须在体制上和经济利益上是独立的 。在信贷资产证券市场上,卖方银行支付用于评级的费用,而给信贷资产衍生品评级也成为 评级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为与卖方银行形成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评级公司往往直接参与 到信贷资产池的分级过程中来,指导卖方如何将资产池有效分级出售。这就造成事实上是, 评级公司自己来评价自己的分级结果,其客观公正性也就难以保证。甚至不排除评级公司与 卖方银行的合谋行为。黄纯纯,周业安.金融危机的行为和制度特征.中国人民大学 学报,2009(5)

3.二次交易环节

信贷资产证券在第一次被出售时,卖方银行是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而该市场异常火爆的原 因之一就在于其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买方银行无意长期持有全部所购证券,在该证券被第二 次买卖的时候,它们就成了卖方银行。这就意味着,此时的买卖双方实际上都不拥有评价证 券优劣的“私人信息”。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买卖时的买方银行往往不是简单地出售所购证 券,而是将它与其他证券再一次打包后出售,造成资产池的组成结构异常复杂,不仅使二次 买卖时的买方,而且也使信用评级公司对此缺乏有效手段进行评估,诸如“CDO平方”等衍 生品就属于这种情况。

4.交易之后环节

在信贷资产证券交易时,卖方银行需要将风险最高的股权级自我保留来补偿买方的信息劣势 ,并起到对卖方银行的激励作用,促使其继续对贷款进行有效监管。在实践中,卖方银行之 后常常将股权级暗自卖出,而最大的买主就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不受监管,以追求高杠杆 ,获得高额利润为目的。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江海学刊 ,2009(3)特别要指出的是,卖方银行没有将这种事后行为向买方通报的 义务,因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又将买方重新推到信息的劣势地位,但此时已是买卖协议达成 之后,所以其带来的恶果更加严重,这也是许多金融机构和经济学家在危机爆发后非常惊讶 的原因。原本理论上完全可行的显示信息机制因为股权级的卖出而失灵。

5.风险决策环节

在最终决定交易的时候,另一种基于不对称信息的激励问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现代公司 理论中,公司内部各方具有不同的信息地位和利益取向,会造成它们的目标和行为的不一致 性。这不是参与信贷资产证券买卖的金融机构才具有的特征,但却回答了人们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许多银行在市场上既是卖方又是买方,如果它们知道进行交易的证券质量低劣,卖出 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又会买入呢?这就要从金融机构经理人的薪酬奖励机制上寻找答案。由 于经理人的薪酬和其业绩挂钩,这就会导致他们追求高杠杆高风险,因为这能带来高收益, 但显然不符合公司所有者的利益。而评判经理人业绩的主要指标是其短期业绩,信贷资产证 券的风险则往往要在几年之后才能显现,这就造成经理人的短期高风险偏好。虽然在危机爆 发后,银行陷入困境,直接影响到银行经理人的饭碗,但需要指出的是,一旦出现如此严重 的危机,银行很难逐个追究经理人的责任,即便他们被解雇,他们也能找到其他工作。当欧 美国家深陷危机之时,许多中东和东南亚国家都在积极抢夺欧美国家的金融人才。换句话说 ,银行经理人的行为本身不是危机的原因,而关键是激励经理人行为的机制出了问题。正是 这种机制造成经理人在最终决定信贷资产证券交易时更多的是考虑自身能否从中获益,而不 是整个银行的长期利益。

另外,银行在整个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也使银行有“大而不倒”的心理。单个企业的倒闭带来 的只是该企业员工的失业问题,而一家银行的倒闭能影响到大批企业的资金供应和许多存款 人的利益,因此,银行倒闭将是灾难性的,政府是要极力避免的。往往银行遇到危机,政府 将出面干预。正因为这样,银行有恃无恐,敢于钻监管的漏洞。从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 的措施上看,也的确验证了银行的这种心理预期。

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问题原本是信贷资产证券交易的主要障碍,其实长时间 以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信贷资产是不可以买卖的,因为它同时涉及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 险问题。但在理论上能够解决这两种问题的手段提出并运用于实践中后,信息不对称问题就 不再是信贷资产交易的阻力了,特别是信贷资产衍生品能够给银行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市场上没有出现较大的风险,所以导致其在房贷领域过度运用,甚至是 为了发行信贷资产证券而去放贷。事实上,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手段并没有像理论上一样 得到很好的实施,反而因为这一问题的表面解决使得整个市场的参与者对此都有些掉以轻心 ,最终酿成恶果。那么,今后要预防这类危机的发生,最重要的就是从体制机制和监管上着 手。

必须采取监管措施,监督卖方银行保留股权级,不得将其出售,这是保障买方利益的重要措 施,甚至可以要求卖方银行保留股权级之外更大的比例,以杜绝其侥幸心理。另外还要谨慎 评估风险,预留足够的资本。针对次贷危机暴露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问题,巴塞尔委 员会于2009年7月了《新资本协议》修订稿,我国银监会也于2009年12月了《商业 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进一步规范该市场的交易行为,特别对不同 情况下的监管资本的计提做了明确的要求。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3

优势:公司强调客户及自身资产的安全完整,注重证券行业服务本质。形成竞争优势稳健进取的经营模式;风险可控、结构均衡、盈利稳定的业务体系;卓有成效的集约化管理;持续领先的创新能力;审慎、主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的公司治理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良好的客户定位和品牌效应;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以及电子业务平台;优秀的研发能力。

劣势:公司现有资本规模与已经上市的证券公司存在一定差距,对公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形成一定的制约。公司的股票交易量市场份额与业内领先者存在较大差距。

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优势:公司是国内唯一生产该品种原料药和片剂的企业,并拥有8年的新药保护期,质量可靠,现有产品质量高于美国药典质量标准。目前公司拥有新药证书9个,正在进行开发的项目9个,其中部级新药4个,都已经完成了临床前所有研究工作。公司现有产品中有13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种进入广东省医保目录,为医生普遍推荐用药,患者多为长期用药群体。公司产品已形成了庞大而稳定的用户群。

劣势:公司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泰嘉)采用了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质优价廉,近年来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但未来仍面临仿制药的市场竞争。公司还面临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和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可能失败的风险。

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4

【关键词】信托环境;监管;内部治理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信托业步入了相对调整期,信托业的发展处于滞缓和混乱境地。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WTO给金融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信托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改善信托业环境要同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着手,把握机遇,健全法制,完善内部治理,加强创新。

一、信托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

外部环境是影响信托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信托企业带来的可能是机遇,也可能是威胁。新形势下,信托企业发展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可凸显优势,也能显现劣势。

(一)优势

1.国民收入增加,信托财产增多,能够增加信托需求。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35823亿元,增长率为10%;而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59878亿元,增长率提高到10.1%。与此同时,居民储蓄存款额也在逐年增长。2003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0695亿元,增长率为17.4%;20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26196亿元,同比增长14%;至2005年末,该数据上升至287200亿元,增幅达18.95%。财富的增加是推动信托业发展的基石,带动了信托产品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据统计,2005年信托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共推出446个产品,其中投资于基础及公用设施、房地产、金融证券领域的产品数量位居前三甲,极大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经济结构调整,为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动了信托业的发展。这种结构调整一方面源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我国是贸易大国,其产业结构必须符合全球化趋势,同时必须应对外来竞争作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托业做为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使得信托投资运作更为安全、高效。我国已形成了全国性的证券监管体系,在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之下,证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队伍都在不断壮大。近年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也相当迅速,可以说,资本市场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信托投资运作必须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才能确保受益人的利益不受侵害,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为其提供了保障。

4.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监管不断加强,为规范信托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首先,“一法两办法”构造了信托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其次,有关企业年金基金、信托投资基金、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房地产信托业务管理的通知接连不断,及时有效的处理了信托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再次,近年《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信托投资公司监管评级体系(草案)》等一些细则的颁布,不仅进一步完善了信托法律制度,而且与国际监管准则接轨,对信托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监管上,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信托监管模式,即:央行监管+信托投资公司自我约束+行业自律+信托当事人监督+中介机构监督+社会各界监督。此外,2005年10月银监会确定了“分类监管”的监管思路,严格依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公司盈利能力、服务与创新能力、信息披露体系、风险防范体系”等考核内容来建立评级体系,通过54项指标和对应的不同权重对信托公司的综合素质进行量化考核,实现信托行业的优胜劣汰。

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监管的不断加强,一个规范的信托市场在不久必将出现。

5.竞争与合作加强,有利于提高信托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信托业务及类似信托业务主要在五类机构中展开竞争,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同时,业务的竞争区域也从国内扩大到了国外。竞争的加剧有利于信托机构降低成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增加竞争优势。

信托机构之间以及信托机构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也给信托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不仅被作为信托公司的竞争对手,也成为其重要的合作伙伴。一批代表银信、信信、信保、信证合作的信托产品正在不断出现。

(二)劣势

以上这些环境因素的变化为信托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信托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这些可视为信托业发展面临的劣势。

1.由于社会对信托的认同度低,在经济快速发展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信托业务开展将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信托法律法规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框架无法有效的规范信托业的发展,导致社会公众对信托的认知度低。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形势下,信托机构要开展业务,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将会更加困难。尤其是《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后,商业银行可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直接进入到基金管理这一典型的信托业务领域,这将对中国理财市场上的传统主流机构——信托公司造成直接冲击。

2.在由分业向混业发展的大趋势下,信托监管更加困难。在新形势下,信托机构与保险公司、银行、证券机构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不仅是信托机构竞争的需要,也是其自身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由此,信托投资范围将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多个领域,而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的大前提下,在实施信托监管时,很可能会出现政出多门或无人监管的情况,这对监管机构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3.在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环境下,信托投资风险更大。目前大多数信托凭证只是在信托计划内由受托人回收,因此信托在较大程度上存在流动性风险,即在受托人发生资金周转问题或其他原因时,信托人需要赎回信托凭证时因渠道不畅可能一时难以变现。道德风险在信托风险中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将募集从事实业投资的信托资金用于炒股或合同外的其他目的,以及受托人在信托投资中违背审慎经营原则,增加信托财产的风险等。此外,伴随着信托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方式的增多,在信托投资时,专业投资人员投资水平的差异也可能导致技术性风险。

二、信托业发展面临的内部环境:症结在于制度问题和缺乏创新

内部环境因素是企业的可控因素,企业能够根据需要自行调节。目前,我国信托业面临的内部环境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5

关键词:泛资产管理 券商资管 跨界合作

中国金融界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放松监管(Deregulation)的变革―“深化金融改革”。2012年以来,资产管理业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快速形成了巨大规模。而同期关于资产管理新政的密集出台,形成了券商、保险等机构都可以直接开展公募业务,涵盖从产品设计、投资管理到市场营销等环节,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泛资管时代为我们描绘了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如果不厘清此次变革中的各方参与者的优劣势,进一步巩固金融机构自身实力,积极寻求行业变革需要的跨界合作,未来我们面对的将只有挑战,错失机遇。

一、 频繁出台制度,打破固有市场竞争格局

2012年第三季度出台的一系列“新政”,放松了各类资产管理机构销售渠道和产品的监管,在多方面改变了资产管理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对目前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变化的政策环境进行了梳理,如下:

2012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的出台,已停滞多年的资产证券化将重新启动。

2012年7月16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保监发〔2012〕60号印发《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首次增加了允许券商、券商资管、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成为保险资金受托投资机构。

2012年9月,证监会正式颁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允许国内期货公司以专户理财方式从事资产管理业务,资管业务试点从一对一业务发展为一对多业务。同时还允许期货公司可以投资股票、债券、基金、票据等金融资产。

2012年10月,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资管业务全面放开,与银行、基金、券商、信托的资管业务范围已无区别。

2013年1月,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为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开展基金托管业务打开可能性。

2013年2月,保监会《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保险资管不仅可以“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而且可以“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

2013年3月25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此举是应对日益火爆的银证业务、银基业务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证、银基业务(通道业务)起到了降温的作用。

2013年9月,中信银行获准首批试点理财资管业务,券商、信托业大呼“狼来了”。在此之前,银行之前销售的理财产品都是“类存款投资”,银行募集到的公众资金都是交由信托、证券、基金等公司操作,而未来庞大的资产管理市场即将迎来金融行业的“大象”。2013年10月,中信银行成为首家可能设立资管计划的试点银行,是其财富管理业务的一大飞跃,未来让大量的银行理财成品变成更加规范化的资管计划成为可能。

二、券商资管: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制度创新带来的优势

为了促进证券公司资管业务的发展,2012年证券公司创新大会后,中国证监会收集各方建议和意见,以“放松管制、放宽限制”为主旨,对券商资产管理的审批、投资范围、设计、交易转让等多方面进行了“松绑”,促进券商资管业务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管理计划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

此举缩短了发行时间,且为券商资管灵活设计产品提供可能。

2、投资范围扩大可以提高产品收益率

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可有效提高资产管理的收益率和丰富资管产品线,同时根据客户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设计不同类别的资产管理产品。对大集合、小集合和定向资产管理区别对待,投资范围逐渐放宽。

3、定向资产管理的功能进一步拓宽,更为灵活,将成为创新的重要通道

券商的定向资管业务具备了与信托部分的功能相似之处,能够与银行资金、保险资金等重要资金进行对接,投资灵活,将成为券商资管创新的重要通道。

4、小集合投资范围的放松增加了券商资产管理融资能力

券商资管小集合可以投向信托和券商定向等产品,增加小集合投向的灵活性,增强了券商资管小集合的融资能力。

5、允许设计分级产品,引进债券的内部增信措施,丰富产品种类

证券公司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厌恶程度,对集合计划份额根据风险收益特征进行分级,设计分级产品,丰富券商资管的产品类型,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二)跨界合作的模式

未来3-5年是跨界合作的黄金期,每个行业都会有自己的主流业务和核心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跨界合作,其中马太效应将在跨界合作的第二阶段充分显现。分析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几类跨界合作模式,如下:

模式1―基于客户的合作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资产管理已拥有专业的管理团队,稳定的经营业绩。截至2013年6月底,全市场已经拥有7600万基民,券商资产管理团队已与银行展开全方位合作,为银行客户提供专业的投资管理服务。

模式2―基于资产的合作

近几年开展的创新业务对券商的资本金消耗明显,开展两融收益权转让和股票质押回购为银证合作提供可能。转让两融收益权是指券商将两融客户的债权作为收益权卖给银行,以获得资金。等到期后,券商再全额回购两融收益权。同时券商资管还可以设计一款分级类的产品,由银行认购优先级,券商自有资金认购劣后级。

模式3―基于监管政策的差异合作

该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为:银行承兑汇票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概述为银行作为委托人,以募集的理财资金设立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用银行委托资金购买银行票据,并委托银行对票据资产进行独立保管和托收的业务。票据到期后扣除管理费、托管费用,将本金和收益归还给银行,再由发起银行对客户进行收益的分配。在合同期内,会有多期资金进入计划,银行资金可持续地进行投入。

模式4―基于金融杠杆和风险管理技术差异的合作

银证信合作(SOT)业务,是指银行作为委托人与券商签订定向资产管理合同,约定券商资产将银行委托的客户理财资金用于投资某一银行指定的单一资金信托(信托融资主为银行授信客户)的业务。

模式5―基于公司治理和金融牌照发放和突破的合作

银监会在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为了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将“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同时,央行在金融稳定报告中建议,“母公司控股、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制公司,在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客户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优势,并可以有效防止不同行业金融风险的传递,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现状相适应,可作为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重要模式。

模式6―基于区域和行业优势的合作

券商利用国资控股背景,锁定所在区域的三类资产进行产品化杠杆放大,信托公司利用控股股东的行业强势地位在某类资产业务中的地位,与券商资产在区域和行业优势方面的合作,将为证信跨界合作提供可能。

总结上述六种跨界模式,笔者以为从券商资管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类管理业务:

1、主动管理类业务

除模式3外均属于此类业务,主动管理业务能够为券商带来较高收益,该业务主要投资于二级证券市场投资类业务,这也是券商资管在资本市场的优势。

2、被动管理类业务

模式3代表了此类业务,被动管理业务属于通道业务,其优点是能快速做大资产管理规模,但券商资管端收益较低。

(三)券商资管面临的转型

在目前泛资管时代,银行依然是主力军,银行理财产品日益庞大发行规模和极大的表内转表外业务利润空间,促使市场上其他金融机构都成为银行非标业务的流通管道。那么券商资产管理究竟如何破题,成功在各类机构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位呢?

1、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

做好投资人才的储备和建立更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培育具备丰富投资经验和出色投资能力的团队。

2、提升对风险判断和控制能力

投资环节时刻伴随着各类风险,对风险进行系统性管理是投资过程中时刻关注的要素之一。管理好风险才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石。

3、与券商母公司的资源整合能力、外部机构开展跨界合作

找到适合各家券商禀赋和专业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为客户提够稳定收益、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客户。

4、模式进行改革

对现有的销售模式进行改革,结合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服务。

三、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展望

尽管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做了很多努力,从最初的结构性存款、委托理财、信托贷款产品到现在挂钩型理财产品、组合型资管计划、准 REITS信托、结构分层和夹层策略等等,但是必须承认的现实是,资产管理市场仍然存在较多不足:产品不够丰富,融资类产品占据主流;服务质量和层次较低,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不高;缺乏业务预期,缺乏可持续的产品供应线条。

我们预计,未来泛资管业务存在的风险体现在:

2012年起,部分券商定向计划投资地产和政府平台项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地方政府通过平台项目、定向资管计划继续增加地方债务,同时房地产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此类券商全能性定向理财计划将存在一定风险。

现在 60 多家信托公司和100 多家券商,若不采取跨界合作,一味进行价格战、恶性竞争,结果只能让市场参与者去选择一些有风险的业务,成为风险隐患。

由于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资产体量较之信托、券商相比处于劣势,若遇见市场风险,基金子公司将很难抵御,投资者也会对基金子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存有疑虑。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2013)

[2]2013年证券公司专项检查情况通报

资产证券化优劣势范文6

关键词:投资银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中国投资银行在风雨中经历了十几年,从小到大,从无序竞争到逐步规范,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向未来,中国投资银行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但是,从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目前中国投资银行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下面将通过SWOT分析矩阵来分析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

中国投行SWOT 矩阵分析表 

SWOT

内容

优势

1熟悉国内市场

2金融机构不断优化

劣势

1规模小

2资金效率低下

3经营业务面狭窄

4经验不足

5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落后

机会

1中国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

2制度不断优化

威胁

1强大的竞争对手

2人才稀缺

3汇率和外贸政策变动

4法制不健全,操作不规范

一、优势(Strength)

1、熟悉国内市场

国内投资银行最明显的优势就在于它们对国内证券市场的熟悉。一方面中国的投资银行可以高效地与政府决策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沟通.可以了解政策的最新动向并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国内企业的需求。

2、自身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还收计划经济的影响,但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化需要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国加入WTO更是需要市场化的投资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投资银行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优化。

    二、劣势(Weakness)

    1、规模太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银河证券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只有45亿元,最小的投资银行注册资本金只有1 000万元,而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资本规模平均为几十亿美元。

2、资本效率低下

中国的债券市场则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公司债市场的发展高度滞后。而众所周知投资银行就是与企业打交道的,因此较高比例的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间接的反应了投行效率的低下。

3、经营业务范围狭窄

经营品种单一与中国实行银、证、保分业经营有关。同时由于中国在经济上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许多高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尚未出现,这也是制约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一个关键因素。

4、经验不足

缺乏有效的风险监督和控制机制。国内投资银行发展历史短,管理经验和业务水平与国外投资银行有较大差距,投资银行普遍风险意识淡薄,疏于风险监督和控制。突出表现在:违法违规行为多,如各种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行为、为追求暴利铤而走险,如高息拆借资金爆炒“垃圾股”。制度不健全,管理失控,所编报表不真实,分支机构滥用职权等。

5、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落后

首先在经营理念上,众多的从业人员只看重当前利益,不重视企业长远的发展与建设,急功近利思想浓厚,导致企业在信誉、服务等方面越来越不尽人意,所以急需转变和创新理念。其次,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处于转变阶段,投资银行业的管理体制与国际相比较,还很不健全,且行业竞争比较激烈。

三、机会(Opportunity)

1、中国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

为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中国经济布局。其次,通过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治理结构,有利于国内企业、上市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再次,中国在入世之后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并取消配额等额度限制.使得采用国外原材料生产高档产品的下游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质地健康的上市公司是国证券市场的两大基石,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投资银行业的发展。

2、证券市场制度优化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发行制度的变革。在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的思路引导下,证券发行制度可以采取超常规、创造性的思路加快过渡到注册制。交易制度的改革也将会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市场化的进程而得以推动。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信息的透明度有所增加。

四、威胁(Threat)

1、强大的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不仅仅包括业内也包括业外。首先是美国的投行,虽然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行灰飞烟灭,但是卷土重来未可知;其次就是国际的二线投行甚至三线,他们与中国投行实力接近,容易形成竞争;最后还应该注意到中国还有90%以上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引入专业财务顾问的时候,那些负责战略发展的副总和财务总监就成了中国投资银行这个群体的第一“竞争对手”。

2、缺乏大量的投资人才

投资银行的生产过程和产品是无形的,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人才。尤其是那种思维敏捷,富有挑战精神,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并有强烈成功欲望的投资银行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发展时间仅有短短的二十年,中国的投资银行十分缺乏专业人才,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边学边干,缺乏系统、专业的训练,根本不能胜任投资银行业务的需要。

3、汇率和外贸政策变动

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就给投资活动带来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

4、法制不健全

中国的《证券法》虽已出台,但是还比较笼统,还未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投资银行业,投资银行法还没有出台。中国的证券公司还远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资银行。因此,要使投资者规范其行为,首先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稳定的法律框架,方能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罗莹.金融海啸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策略[N]中国证券报,2008 (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