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特点范例6篇

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成人学习者 教学系统设计 特点

一、成人学习者的特点

成人学习者主要是年龄段在18~64岁的群体,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成人有独立型的人格,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教师的依赖性,成熟的成人学习者在多数情况下能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需要,有能力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2.成人学习动机源于外在动机,但其学习的有效动机是内在性,即是为了不断地自我发展,渴望从不同方面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3.有较强的自制力,表现为行为的专一和注意力的持久。

4.成人学习者由于年龄的关系。机械识记力比较差,但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解和动手能力较强。

5.成人学习的准备状态具有其现实性和发展性。

6.成人学习表现为生活中心、任务中心或问题中心,即成人学习是为了进一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充分激发生命潜力。

7.成人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向参与性转化。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较强的主体意识,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和自为性。

二、适于成人特点的教学系统设计

1.分析学习者特征,明确教学步骤

这一步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尤为重要。由于成人学习者年龄、学历层次高低不同,即原有知识基础各不相同,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学习动机,但却有着丰富且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因此,在面对同样的教学任务时,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教师必须仔细研究每一位学员的学习基础和认识方式,同时还要把握社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即想要学什么、渴望达到怎样的水平,分析学习者的表现同期望的结果之间存在的差距,才能准确地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习者的分析还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分析他们目前的需求以确定教学的内容;分析他们会不会使用计算机,有没有条件上互联网,以确定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分析他们的基础水平、学习风格的差异,以确定教学方法,等等。

2.根据成人特点,编排教学内容

成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较强,成人学习者一般是在职学习,有工作和家庭的牵制,要使他们有限的宝贵学习时间发挥出最佳效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根据已有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学习者学以致用、学后即用的目的,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充分发挥成人学习者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觉地完成教学任务。

3.按照实际需要,确定教学策略

成人学习者相当一部分是已婚且已有子女。在职学习的同时还扮演着学生、父母、丈夫(妻子)、子女、劳动者等不同社会角色,正由于成人角色的多重性,使他们不可能有像青少年那样充足的学习时间,因此成人学习者对有限的学习时间非常珍惜和宝贵。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人们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界限方便地进行各种学习和交流,也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教师除了课堂讲授学习知识之外,还应更多的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教学策略,使成人在学习的同时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

成人学习者很重视合作、交往和宽松的环境。在他们看来,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体认知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地与教师、同学及各种学习资源进行互动、达成共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会交往关系也是成人参加学习的动机之一。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等将学习者分为几个或多个协商群体,建立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教学策略,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达到学习知识和技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目的,并为信息时代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还应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使所学知识既能同已有知识相结合,又能直接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满足成人学习者实用性的心理要求,提高成人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环境设计

多媒体网络资源可以让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工具对知识进行重构和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人学习者利用网络资源和环境,创设情境,培养观察、思维、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借助计算机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信息加工和交流表达的能力;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还能够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学习,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借助计算机环境的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技术,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参与进取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环境的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5.强调适应原则,合理选择媒体

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在此应重点考虑学习者特点这一影响因素,强调对象适应原则。应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1)教学媒体要适合特定的教学内容;

(2)教学媒体要适合成人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

(3)使用媒体时,学习的效率与所付出的代价要适合;

(4)在选择相对最佳教学媒体的同时,重视多种媒体的组合教学,扬长避短,互为补充。

6.加强实践学习,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1)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选择: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3)注重实践技能的学习。

7.注重教学实效,适时开展评价

(1)成人学习效果的评价与正规教育一样。具有反馈、诊断、判定和发展的功能,但不像正规教育的评价具有选拔性,因此评价更趋向于成人学习需求的满足与否,即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它是成人学习效果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

(2)评价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发展性、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实践与技能水平的评价。

(3)应灵活多样地选择评价方法,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评价,从多方面考察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水平,从而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球棍模型 同分异构现象 同分异构体

一、教学策略

我校在新课改后,在各个年级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我授课的班级学生的成绩一般,旗县学生占了80%,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主动探究能力较差,学习新问题入手较慢。尤其是在有机物知识学习后,很多学生总是转不过弯,教授起来非常费劲,课堂进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课后检验发现学生学习效果非常不好。为此我下定决心,让课堂从有机物的学习转变成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这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为此,在进入有机物的学习后,我精心安排了此节课。此节课课下任务较重,我让学生制作了各种有机物的模型,在研究模型制作中,学生学习了很多新知识,节约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

根据课本要求,提出本节课预习要点―课下模型制作―课上引导探究―个别质疑―代表性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三、课程标准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自制模型,掌握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碳原子是饱四键,不超编,氧原子是两键,氢原子是一键的特点。

(2)学生了解了有机物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了解了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和同分异构现象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1)克服学生机械记忆的习惯,培养主动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师在讲课中展示学生模型成果,使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培养动手能力及问题从实践中解决的方法。

(3)通过对代表性问题的集中分析,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研究问题中培养成功感和抗挫折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使其树立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

有机物中常见原子的成键特点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五、教学难点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球棍模型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七、课时安排

高二下学期一课时。

八、教学工具

球棍模型。

九、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任务的完成者,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来谈谈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特点。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保障知识的结构性),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任务,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教材第94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此时,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体育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把“体育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在安排日程时,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一是“旅游问题”比“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例如1~10十个数)、每次框较少的数(例如每次框两个数)开始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材第92页),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选拔任务看,这还不够,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可能会求教于父母,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任务成为“锚”,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管国贤,严育洪.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2(8).

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4

慕课教育平台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广为流行,国外很多高等院校都抓住了慕课教育平台兴起的机会,纷纷在各大平台上注册账户,将该校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慕课平台中去,同时也达到了宣传本校的效果。外语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在当前高校教育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如何面对慕课教学法是很多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1 高等院校英语课程特点分析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高校英语课程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想找到符合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就必须先要了解我国高校英语课程的特点,对症下药,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教学方法。

1.1 持续性学习的语言特点

英语是一门课程同样也是一门语言,在当前各个国家联系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英语做为一门语言被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但是从我国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却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很多高校的英语课程都设在了大学一年级,而且是半个学期的课程,学生在考核合格后就不用再学习了,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就将英语彻底扔掉。这完全是错误的,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单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难以满足英语的正常使用,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都会后悔没有持续学习英语,给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1.2 关联性的课程特点

在高等院校的英语课堂上,很多英语老师都认为英语不好的学生都是本门老师教的不好,学生没有学好导致的,这是错误的想法,将英语这门课程的关联性给忽略了。要想学好英语不单单是英语课堂上学习的,还包括英语的听力、文学欣赏、阅读、说等,这些都是能否学好英?Z的关键。尤其是英语听力,听力是学习的前提,只有能够听懂英语才能够去分析、理解,然后才是说,听说结合才能让英语学的更好。将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孤立起来是错误的,听说读写都是其学习英语所必须的。

2 我国慕课教学法的应用现状

2.1 课堂师生比例较大

当前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扩招,学生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是与之相反的是高校的教师资源却非常紧缺,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语课学生都达到了几百人,一个教师对于几百名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慕课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了现在高校英语教师紧缺的困难,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资源问题突出

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种,硬件资源是指在教学中用的教学设备,这是我国所有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大大地弥补了在这一方面的不足。而教学资源中的软件资源是指用于学习中的各种辅助教材,市场上也发现这方面的空缺,大量出版了各种各样的辅助教材,但是这些辅助材料很少有符合大学生英语实际情况的,主要是因为国内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差,而这些辅助材料都是按照国际英语水平制定,与实际情况不符,在这种背景下,慕课教育也很难取得很好地教学效果。

2.3 教师在应用慕课存在的问题

教师资源短缺是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一大现状,这种现状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使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也难以解决教师短缺的困难。而慕课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教师在适应慕课教学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教师难以掌握慕课教学法的精髓,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还需要对教师掌握慕课教学法进行培训,进而来提高其教学效果。

3 我国高校慕课教学法的探索

3.1 传统教学与慕课教学法相结合

传统教学法在我国有着相当长时间的教育历史,在转变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应该采用慕课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转变,这样不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老师也可以快速的转变教学方式,让慕课教学法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转变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和老师的意见进行整合,进而来调整最适合中国高校教育情况的教学方法。

3.2 慕课教学资源的利用

慕课教学法是依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慕课教学的平台上应该实现对资源的丰富利用。一方面,高校在慕课教学的平台上应该建立该校的学习空间,老师和学生可以在该校的空间内进行沟通与学习;一方面,在慕课教学平台上还应该有各种英语游戏系统,通过英语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慕课教学平台上还应该有专业的测评系统,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测评来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根据学生的测评反馈来调整具体的教学方向。

3.3 慕课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在我国传统教学体系中的评估体系是一种终结式的评估体系,也就是说只有在期末老师讲完课之后通过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估。而慕课教学应该构建新的评估体系,这种评估体系是自始至终跟随课程进展的,在过程中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评估。通过对学生的评估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一名学生的薄弱环节,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方向;通过对老师的评估可以让老师找到自己在教学的过程具体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学生所提出的建议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3.4 课程设置以需要为主

(1)通用课程的设置。高等院校应该针对慕课教学法来设置通用课程,通用课程主要是与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向适应,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通用课程的学习。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结合慕课教学的方法将英语课程中的单元、知识点制作成不同的微课程,学生除了在课程上进行学习之外,还可以通过慕课教学平台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程的学习,进而来弥补在课程上学习的不足。在线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来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知道学生如何进行下一节课堂的预习以及检查老师所留的作业完成情况。

(2)通识课程的设置。通识课程是区别于通用课程的,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美国等国家的一些风俗文化,学生可以对这些课程进行选修,在对通识课程的学习中来了解其风俗文化等,通过对这些的了解来提高自身对于英语的了解。

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5

1.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在教学中,应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2.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4.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5.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差异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至于上课,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取得到进步。

教学设计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施工组织设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学生对施工组织设计这门课程的认识度不够以及对课程本身的畏惧,出现了厌学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学生以后更好的走进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针对这种现象要求教育工作者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特点以及课程目标

在现行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中,“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注重的是培养施工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管理者。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的建筑业优秀毕业生来说,他们将会在建筑施工工程中指导工人操作和管理施工。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对他们的要求是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他们必须能够做好施工前的所有组织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劳动力的集合安排、对工期的制定、准备施工设备和材料以及资金等这些方面的工作准备。这些都是在施工项目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施工组织设计”这门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在施工工程当中,企业大多不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只是为了完成施工手续,因而存在编制走过场的现象。这些现象,容易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学生大都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针对这样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改变学生的这种心态,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正确的定位。

在组织教学中,必须突出施工组织计划的重要性和技术性。通过绘制正确的网络图和横道图,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另外还可以从考证或者升学方面让学生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考证或者升学都需要对施工管理等这些知识进行学习,施工组织设计这门课程就包含了大部分考试知识,因此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往年考试的真题给学生分析该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在真题中所占的比例,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认真从事这门课程的学习。

教学改革

2.1提高学生素质

知识结构分析。对这门课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知道,课程中逻辑分析和计算的内容占据了一大部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否则学生将很难掌握好这门课程或者学习起来是十分吃力的。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容易因为其逻辑性和计算内容多而产生厌学心理。在对往届学生进行考试调查中得到,大概有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学生在初中时就有数学不及格现象,并且对数学已经产生的厌倦心理。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笔者对任教的某届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学生学习态度对教学的影响。笔者发现,班上的学习比较踏实、听课率、作业完成率以及出勤率都比较高接近百分百的学生,他们的考试通过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而那些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考试通过率就性对要低许多。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这门课程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提出一些教学上的改革建议,以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对任教的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大体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尤其是数学的学习程度。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组织教学中有侧重的对学生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对于逻辑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应该耐心的分析讲解,针对数学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进行辅导。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战胜对该课程的恐惧心理。其次,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向学生分析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过树立榜样法,让学生形成记录笔记的良好学风,比如当众不提名表扬某些在课堂上经常记笔记的学生。同时,教师也要为了学生能够更好更方便的记录笔记而提前做好板书设计。最后,辅导员应该定时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促进师生交流,共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2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同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更加成熟,更加具有特性。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主动性,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自身的潜力才能够被有效的挖掘出来。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中,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逻辑性和计算性强。所以结合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中的例子来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具有直观易学和生动具体的特点。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摆脱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生动、直观中潜移默化的学习到理论知识,并且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停留时间也会增长。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不断的对教学形式进行变换从而引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在该教学法实施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讲述的案例以及案例中设计到的知识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让学生自身的潜力得到激发,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下需要努力搜寻能够详细全面的反映课堂知识点的案例,通常情况下,教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搜集整理案例资料。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教学方法,如果案例组织不恰当,那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教学法。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改进,在教学手段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述施工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对实际施工工程有所了解。由于施工进行当中是一个十分综合复杂的过程,教师的讲述往往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就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通过制作CG动画视频,繁琐的施工过程就能够完整的体现在视频中,而且视频也是比较简短的,通常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

另外,教师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手绘基础技能上,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教学软件。比如邦永PM2项目管理软件网络版等。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解除畏惧心理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未来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事先准备一个案例,即,一个具体的施工项目。教师要求学生针对该项目,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出现的难题进行辅导和评价。这项教学法建议教师应该安排在学生学习过网络计划和流水施工后进行。

结语

通过上文的讲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巧妙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