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适应力范例6篇

蒙氏教育适应力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1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受到全国的从新审视,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幼儿教育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广被益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欧洲新教育运动卓越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实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见解和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理论,改理论被世界各国幼儿较为广泛学习与见解,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儿童具有吸收性,及儿童具有“形成”性,儿童虽然对外界环境不具备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逐渐“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直到具有记忆理解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总结以下几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过感官教育,提倡一种“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设计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诱发儿童主动学习。三是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混龄教育,如0~6岁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学地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育。四是蒙氏教育还提倡“亲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学校还有加长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等。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国幼儿教育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二、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儿童为“中心”反填鸭式教学。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我国,随着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全国掀起“蒙热”。在我国,特别是美术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和借鉴蒙氏教育思想观念,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比较单一基本一个模式,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术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看不到儿童本身的感受及独特的表现,有人称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儿童不在的儿童画”。蒙氏原则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材-幼儿,很少给儿童发展的空间。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国的儿童家长、老师的关爱经常“协助”儿童做功课等,在我国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反映儿童动手、创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独立性,而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则成为摆设,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使儿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错误,引导儿童自行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设计上都是从实际生活创造,教育的基础而设计如:系衣带、扣扣子等等让儿童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也从中学习和借鉴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是模拟没有真正做到为适应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自由”发展、创新、创造性思维等做合理的设计,而我国较注重墙面摆设,没有从感官上正确判断教具的作用,我国幼儿教师无论从量、质上都很欠缺,她还指出教育要同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实验相结合等这种结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用蒙台梭利教师准则来衡量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专业性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心灵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予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而我国幼儿教师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没有以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只是单一的教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体显的“无规矩才能成“方圆”强调儿童自然表达自由创造及技巧训练二者的关系,是发自内心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美术教育真正的目标就是体显儿童为主自然想象、创作内在的潜力量等,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一门开创性、审美性、开智性等艺术学科,真正体现个性发展,让儿童做主体,给儿童充分自由、创造、热情引导他们自信表达、创作、感受体验,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让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让孩子全面真正体现出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及促进价值。

3. 儿童的“敏感期”教育。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养重点,首先尊重还在为有能力的个体,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其次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最后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如0~6岁的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采取混龄式教学,使不同年龄得孩子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行为。在学具的设计上适合儿童操作,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尝试着发觉儿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师及家长忽略周围环境中细小的事物,会影响儿童心智运作和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好恶或感受,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重模仿、轻创作;重形似,轻神似;重技巧,轻构思;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性、表现性及个性发展等,背离了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 蒙氏思想提倡亲子教育。蒙氏教育提倡亲子教育,主张“能者为师,互助尊重,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和整理。亲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儿童一起上课,不仅能增加亲子感情,还能使家长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虽也再实施亲子教育,但过分的溺爱使得幼儿依赖性强,缺少独立性思考,阻碍了儿童自主个性发展等,亲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长,而是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完善,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互助等,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2

关键词: 蒙台梭利教学法 园本化 幼儿教育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有两个要素:一是环境(包括教具与练习),二是预备这个环境的教师。

对于教室环境,必须具备六个子要素:

(1)自由的理念;

(2)结构与秩序;

(3)真实与自然;

(4)美感与气氛;

(5)蒙台梭利教具;

(6)能使儿童拥有的生命内在发展模式充分地发挥作用。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教师被称为“启导员”,其所做的工作是为儿童准备环境,具体讲是:

(1)确保儿童有自由活动的机会;

(2)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有秩序的教具;

(3)为儿童提供帮助,引导教具操作和活动展开的示范与说明。

二、园本化的含义及意义

1.什么是园本化。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根据本园特点、幼儿需要、教师特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幼儿园中实施的课程。在幼儿园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发园本课程,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2.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意义。

(1)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遵循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

(2)吸收中华文化和当代科技成果,适应本土、适应时代。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实践

蒙台梭利教学法正式引入我园已有4年时间,我们在实践中经历了迷茫、困惑、感悟等过程,但也总结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园尝试将蒙台梭利教学法园本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蒙台梭利教具”、“如何开展蒙氏亲子教育”、“如何实施蒙氏幼儿评价”、“主题活动与蒙氏活动互补”等活动。

1.蒙台梭利教具的园本化。

(1)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具。

传统教具多为木制,且操作方法有着严格的规定,幼儿操作时难免出现兴趣降低、操作不够标准等情况。根据班级幼儿的特点及操作情况,丰富传统教具内容,增强趣味性、情境性,以便更吸引幼儿,如:在粉红塔、嵌板的操作中,增加图案图片,这样,幼儿操作时既有错误控制,又可提高兴趣。

(2)教具的开发。

蒙氏教学活动中,难以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成自制教具有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自制教具也可成为教学活动内容的准备或复习阶段,成为教学活动的补充。

2.蒙氏亲子教育园本化。

(1)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学习了解蒙氏理论能够促进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也能够帮助家长改变应试教育的教育观,推进素质教育。

(2)组织“蒙氏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

(3)开展“周末好家长教室活动”,即根据孩子在园表现,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供蒙氏教育信息及家庭蒙氏工作内容。

(4)走进家庭,和家长共同探讨居家蒙氏教育。幼儿在家与在园的表现是不同的,及时走进幼儿家庭,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也更好地指导幼儿。

3.蒙氏幼儿评价园本化。

蒙台梭利教育活动方式与集体教学活动方式不同,是主要以自作教具为主的个别化教育活动,而对幼儿工作情况的评价要针对不同幼儿,采用不同教具进行。

(1)建立“幼儿档案夹”。在评价活动中,“幼儿档案夹”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它收集了幼儿在班级工作中的作品、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幼儿活动游戏的照片等,是一本幼儿成长记录册。

(2)《蒙台梭利教育幼儿个案观察记录评价表》。

此表格为观察幼儿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情况,教师给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帮助幼儿纠正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填写时重点注意,教师要真实地记录幼儿工作情况,不要加入个人情感。如:“幼儿填写表格用时3分钟”,而不应是“幼儿很快地填完表格”。

(3)《蒙台梭利各教育领域教具使用情况综合能力评价表》。

此表为每月幼儿完成班级教具情况的记录表,按月制作并收入幼儿档案夹。可加入幼儿社会性活动内容,如:与人交往情况、合作活动情况等。还可加入教师对家长进行的教育建议和家长的反馈。在记录中,教师可使用一些符号表示幼儿工作情况。如:V+:工作情况好;V:幼儿较好;N:幼儿未选择;H:需教师指导完成等。

(4)《蒙台梭利工作室观察记录表(自由工作部分·教具卷)》。

由于蒙台梭利教学法所遵循的幼儿活动法为自由选择法则、重复练习法则等,教师观察幼儿时就要针对不同教具进行,哪些教具、哪些区域是幼儿特别喜爱的,哪些教具是幼儿没有兴趣,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师在记录时可在相应教具名称上记录幼儿名字,或可打出班级幼儿名字,记录教具名称。此表为每日记录表。

(5)《蒙台梭利工作室观察记录表(自由工作部分·幼儿卷)》。

此表格为针对班级幼儿在进行区域选择时的表现,教师在记录时可用符号。如:==代表幼儿等待;≈代表时间流逝,☉☉观望,等等。但要注意的是此表为每天观察记录。

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活动时,2、3的表格留存幼儿档案中,这样家长能够了解幼儿活动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指导。

4.主题活动与蒙氏活动互补。

蒙台梭利教学法中的教育活动主要借助幼儿个别操作蒙氏教具进行,而幼儿主题活动较欠缺。将两者相结合相补充,如:借鉴主题课程教材、结合季节、节日进行相关主题活动,以便帮助幼儿更好发展。

5.启示与反思。

(1)关于蒙氏教具创造性使用与开发。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传统教具,教师自制教具的开发都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考验。

(2)关于蒙氏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对家长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这就需要家长不断提高素质,也对“独生子女”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3)关于蒙氏幼儿评价研究。在对幼儿的观察中,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善于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3

传统玩具;蒙氏教具

蒙氏教具,即蒙特梭利教具,是意大利教育家Maria Montessori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依据其教育思想精心设计的。对于“教具”,蒙台梭利称它为“工作材料”。中国传统玩具源远流长,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创造和发明的,它对儿童的教育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使儿童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无意识的发展。本文从两者关系入手,重点进行探讨。

一、蒙氏教具特征

蒙氏教具的构想来源于治疗智障儿童的器具,是蒙特梭利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观察、研究和创新的结果。蒙氏教具主要分为六大类,即:感官教育教具、语言教育教具、数学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乐教育教具。比较典型的教具有: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等。蒙氏教具基本特征是:

1. 孤立性。蒙特梭利认为采用单色调的教具,对于儿童来说能更好地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达到吸引儿童的目的。因此,蒙氏教具的每一套都能突出一个点来吸引儿童,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使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注意力和创新力得到不断提升。

2. 美观性。蒙氏教具每种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吸引的因素,或在重量上,或在颜色上,或在声音上。教具的美感性很强,以此能使儿童的审美心理获得更充分的保护和滋养。

3. 易动性。蒙氏教具主要是为儿童设计和制作的,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能力范围。因此,对儿童来讲,教具都是能搬得走、移得动的。例如,最大的粉红塔,儿童也能搬得动。

4. 间接性。蒙氏教具具有直接与间接教育的目的,能帮助儿童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教具在形体设计上更加适应儿童。例如,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儿童将来学习做准备,具有间接的预备性。

5. 秩序性。每一种教具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若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儿童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

二、中国传统玩具的特征

中国传统玩具,是指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采用天然的材料,如泥、木、石头、面等,手工制作而成的玩具。中国传统玩具大多表现的是民间习俗、戏曲、风俗等内容。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观玩具有:花棒锤、拨浪鼓、不倒翁、空竹、铁环、泥人等。中国传统玩具的基本特征是:

1. 传承性。传统玩具关键在于“传统”二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类和地方风格,具有一定的传承历史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玩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2. 自然性。中国传统玩具大多来源于生活,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传统玩具取材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统一,可以使儿童在娱乐过程中学会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

3. 教育性。中国传统玩具设计的目的不仅在玩,还强调的是教育。通过“寓教于玩”和“寓教于乐”,使中华文化以娱乐方式渗透和传播到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们通过玩来增长知识,学习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们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教具重在“教”,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而玩具重在“玩”,在制造上虽然也带有教育的意义,但却不是十分明显。

1.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联系。

(1)体现教育意义。无论是蒙氏教具还是中国传统玩具,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通过使用教具和玩具,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蒙氏教具和中国传统玩具都是通过启发儿童智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2)制作形式美观。蒙氏教具最吸引幼儿园教育的是其感官教具,而中国传统玩具也是花色品种繁多。这些外在的形式都对幼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初步的影响,从而达到教学和训练的目的。

2. 中国传统玩具与蒙氏教具的区别。

(1)对象不同。可以说,蒙氏教具主要是针对儿童开发和设计的,重点在为儿童服务。而中国传统玩具的使用对象范围比蒙氏教具大得多,可以说是老少皆宜。

(2)目的不同。蒙氏教具主要是放在特定的场所供儿童使用,使儿童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它有特定的使用规则和严肃的教育意义。而中国传统玩具主要是以迎合儿童喜好为目的,不受场所和场地的限制,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玩,教育意义不如蒙氏教具那么浓厚。

(3)特征不同。由以上特征分析可以看出,蒙氏教具是根据儿童的特点,有系统性、秩序性和逻辑性。对于儿童来讲,只有掌握了上一阶段教具的操作方法,才能很好地进入下一阶段。中国传统玩具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在儿童系统训练上比较匮乏。

(4)效果不同。蒙氏教具有一定“错误控制”的功能,是说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够自行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而中国传统玩具则不含有这种功能,主要是靠儿童发挥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显得比较杂乱,更加随意。

(5)意义不同。蒙氏教具在设计上能培养儿童的秩序感,使儿童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使用教具,尊重教具,维护教具。而对中国传统玩具来讲,儿童在使用之后,往往会很随便地将其放在一边或让别人收拾,这在计划性和系统性方面显得不够严肃。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传统玩具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基于蒙氏精神开发的一些益智玩具,既起到了教育的目的,也能很好地符合蒙氏教育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我们的教学和家长的导购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愿秋.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杨大年.中国传统玩具与现代玩具的比较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4,4.

[3]吴树玉.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蒙台梭利裴斯泰洛齐洛克

当代中国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皆来源于独生子女的教育与成长。但是传统的教育思想已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对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学界到家长开始了幼儿教育思想新的探寻,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一是西方的教育思想,以蒙台梭利、裴斯泰洛齐、洛克为代表,二是中国传统的蒙学,三是近代中国的教育思想。本文集中评析西方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爱与自由:在中国的蒙台梭利

与旧式的教育方式相比,学者与家长一致发现解除幼儿的束缚最为重要,于是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便成了首要之选。蒙台梭利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想法与要求、发展儿童的天赋,这样就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蒙氏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部分:首先应该重视儿童的天赋,关心儿童自主个性的自由延伸。儿童用未经世的心灵感受世界和关系,从而确定爱憎亲疏,这是儿童先天自发能动力的基本体现,称之为“精神胚胎”;其次,儿童的天赋主要由行为举止来表现,所以应该重视儿童的活动。蒙氏认为作为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活动具有了生命自我运动的意义;第三,儿童的成长在于发展,成人不得限制、环境不得限制、思想不得限制、活动不得限制。只有得到充分的自由,儿童才会发展出健康的性格。自蒙氏教育进入中国,其两大思想元素受到了关注:有准备的环境和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在蒙氏的教育设计中,幼儿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至关重要。儿童需要在顺应天性发展的环境中生活,必须摒弃带有成人意味的设计。关于幼儿与教师,更宽泛的定义——幼儿与教育者。蒙氏教育要求教师与家长完全脱离,教育属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每个幼儿的个性与发展水平,且不再以讲授和管教为手段,要对幼儿施之以爱,保护幼儿的天性。蒙氏教育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人思索如何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也是向传统教育模式挑战的过程。

二、完善的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指归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也是中国人较为钟情的教育家之一。裴氏教育的核心思想“一切为了孩子出发”,以幼儿为中心来构建教育思想,发展教育模式。教育适应自然,此为裴氏教育思想的一大关键。教育应顺其自然,顺应大自然、顺应小自然。人性只有在顺应自然中才能完成塑造。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依人之本性而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幼儿的天性,促进天赋能力的发展。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完全不同,后者提倡教育改变人之本性,人性可以通过教育由恶向善,也可以通过不成功的教育由善进恶。与蒙教育类似,裴氏也极力倡导爱的教育。裴氏之爱,涵盖多层含义。作为一种动力与工具,爱可以激发天赋,爱同时又可以是信任。只有教育者与幼儿之间相互信任,才可以建立一种真诚的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建立幼儿就会体验到幸福。在实施爱的教育中,裴氏与传统中国教育有一点契合之处——母亲的重要性。爱源于母亲之爱,母亲本能的照顾与保护是幼儿幸福快乐的根本。裴氏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完善的人,人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强健的体魄、智慧的大脑、高尚的品行等。如何培养完善的人?裴氏认为有两大途径,一是三育并行,二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父母通过家庭环境直接导致幼儿身心的最初塑造与道德启蒙。但单独的家庭教育无法完成教育的所有内容,学校教育就承担了这一角色,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

三、尊重儿童:洛克绅士教育

在西方的教育思想界中,英国人洛克较多的涉及了尊重儿童的问题。尊重儿童就应当关注儿童的精神存在,关注儿童理性的发展,鼓励儿童对自尊、正直和诚实等品质的追求。洛克倡导“绅士教育”,认为英国社会需要能够活跃于上流社会的贵族,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绅士为目的,尊重是培养绅士的基本保证。洛克的绅士培养计划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细节都有严格要求;其次,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认为对幼儿必须加以管束。否则,幼儿就会流于溺爱,本性随之发生变化,更甚者在成人后不会运用理智。洛克思想之所以被中国人所引进直至接受,主要是他所倡导的“尊重儿童”的思想。在传统的中国教育观中,幼儿/孩子/子女是不被尊重的对象,而是被加以管制约束的。但一味的放纵与约束都是片面的教育模式,任何一种都有可能造成幼儿教育的严重后果。所以,洛克的“尊重儿童”也仅为一种浪漫的构想,在实际教育实践中无法落实和完成。但其中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绅士教育”中的健康计划。洛克认为身体健康的标准并不是没有疾病,而是适应各种恶劣的外部环境,这样个体才可以幸福,国家富强。所以洛克要求对儿童实施近似于残酷的体质训练。而这一点我们可以以此来弥补独生子女身体素质教育中的一些不足。

参考文献:

[1]罗兰英.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238.

[2]刘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6):37-42.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5

一、自制教具能够不断丰富工作材料,弥补固有教具的不足

蒙氏工作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它有:日常、感官、数学、语文、文化等几大板块,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新一代儿童。但是,蒙氏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固有教具却只是集中于感官和数学领域,并享誉为“蒙氏教学的精髓”。那么,如何来弥补蒙氏固有教具的不足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自己制作教具来予以替代。例如,在认识月相时,由于事先不存在固有教具,因此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老师干巴巴地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感兴趣,从而又重蹈传统教育的覆辙。于是,针对自己的需求,我们设制了一套“认识月相”的教具及教法,较好地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事先请家长与幼儿一起从阴历的月初至月末坚持每日观察月相的变化,这是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第二步,结合蒙氏理念设制了“月相三步卡”(第一步是既有图片又有汉字的完整卡,第二步是只有图片的部分卡,第三步是只有汉字的部分卡),这份工作材料形象、操作性强、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通过反复的操作能够帮助幼儿逐步达到工作目的;第三步,结合已有经验再次开展“观察月相”的亲子活动,并通过记录月相和观察日期,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在每月的不同时段月相所发生的变化;第四步,设制教具“认识月相的产生”,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有关月相的一系列知识,

二、自制教具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蒙氏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因材施教,它主张按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接受能力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因此,当教师发现幼儿缺乏某项知识且敏感期已至,但现存的固有教具又不适合其能力接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实际的需求,灵活自制适宜的教具,使所授内容更贴切、更具备针对性。例如,在增强本班幼儿的时间概念时,其固有教具只有“认识日历”和“认识钟表”,若直接利用此教具进行教授,不仅不适合本班(属小中婚龄)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还违背了蒙氏教学中主张按整体到局部逐步精确的原则。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制了“年到月的转换”这一工作材料,它清晰明确地表现出:一年可以分为两个半年、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所包含的月份以及一年共十二个月等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化,不仅可以让孩子掌握系统的、全面的时间概念,而且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也更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自然成长准则。

因此,在蒙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把“因材施教”这一要求深深刻入脑海中,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完成它、实现它!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自制教具。

三、自制教具能够更好地完成固有教具的延伸工作

蒙氏固有教具本身具备超强的创造性和延续性,我们教师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示引导幼儿进行一些创新的变化和延伸的工作,从而帮助幼儿不断地巩固旧知识、丰富新知识,并逐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等等。为幼儿提供更多量的纽扣和数字进行同样的操作,结果轻松有效地帮助幼儿掌握了可以直接且快速判断奇偶数的潜在的规律。

适宜的延伸工作是蒙氏教学的必要环节,它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如自制延伸教具、设计延伸作业纸等等,在很多情况下经常会收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自制教具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拓展教师的创新思维

在当今社会,极度重视对幼儿开展“营养餐”式的教育,即多元化的因材施教。要想做到这一点,作为教师,其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教学中积极、及时地发现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设制适时适性的教具。而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会令我们的孩子获益终身,同时我们教师自己也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每当在教授一个新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及时发现他目前所达到的水平,然后分析现阶段是其学习哪项工作的最佳时期,接着就是考虑教具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时所做的设制改良工作,最后就是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教授。以上的几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而其中的教具设制及改良工作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接受情况和今后的操作兴趣,因此,教师在设制过程中,一定要多想、多动脑,尽量设计出易于幼儿接受的、操作性较强的教具。

蒙氏教育适应力范文6

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中的个体必然受到该社会和组织中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常规的制约。因此,在幼儿期逐步认识、理解和正确掌握这些常规,非常必要,而且相当重要。

幼儿园在开展常规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把重心放在幼儿常规的完善和训练方面。利用常规来限制和控制幼儿的各种行为,以保证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保障幼儿在园的活动安全。传统的常规教育把幼儿管得太多,控得太死,严重束缚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发展。

本班开展了蒙氏教学活动以来,通过学习蒙氏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了在蒙氏工作中,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幼儿只要是在“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通过吸收蒙氏的纪律观来指导我们班级的常规管理,给孩子们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

那么,如何将蒙氏纪律引入到日常常规中去,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 了解蒙氏纪律与传统常规的差别

1.1 传统常规教育的形式

在目前的幼儿园常规教育领域中,教师常利用儿歌、铃鼓、口令来完成对儿童身体及其动作的规范,或使用惩罚、命令、表扬、物质奖励等手段来使幼儿听话,完成对幼儿的管理与控制。幼儿教师把常规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标准施加给幼儿。于是,常规教育便成了教师对幼儿严格控制的过程。幼儿一日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管理,集体活动时间远远多于个体自由活动的时间,造成孩子少有自主活动的机会,限制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教师的严厉让幼儿不得不屈从于各种常规管理之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观点,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1.2 蒙台梭利的纪律观

蒙台梭利的纪律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具有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活动的权利,他才能建立真正的纪律,而非强迫手段培养的外表纪律”。

可以说,我们的常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外表纪律。真正的纪律,不是靠训斥、棍棒、惩罚训练出来的。我们要将幼儿的需要作为我们教育的主体,让儿幼能在活动中理解纪律,进而接受、并逐步内化为集体规则,养成“内在纪律”,发自内心的愿意主动遵守,形成秩序感。

2 转换幼儿教师角色

传统常规教育中,幼儿教师一直充当着“管理者”和“指挥者”的角色,幼儿则只能是“服从者”和“执行者”。老师利用说教、命令、惩罚,把一大堆的条条框框强加给幼儿。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要不让我们这样做?”“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在强制与压抑的环境下长期生活、学习,孩子绝不会展现他们的原来本性,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孩子。

作为幼儿教师,要懂得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幼儿。要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机会。我们必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个性差异,要给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给幼儿提供充分自由活动和自主活动的环境和机会。

3 创设可发展的环境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蒙氏纪律的形成,要重视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蒙台梭利看来,“纪律来自工作,因为只有在工作中,儿童的自我才得以自由发展,能力得以发挥”。在活动中儿童获得了自由工作的环境,他们的活动更加完善,从而产生良好的纪律。

如果把幼儿长时间固定在座位上无事可做,幼儿的发展没有得到满足,他们便会互相打闹,大声喧哗,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这时候的纪律就只能是靠教师的严厉控制。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合他们节奏和步调的环境,服务于幼儿的发展需要,从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纪律。比如,在各个活动区域中投入丰富的,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让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幼儿都能充分地,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轻松、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的运用他的技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精力,并按照自己内部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时,他就会表现出遵守纪律,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等优秀品质。

4 把纪律说出来

蒙台梭利认为,应当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统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所谓自由不是孩子喜欢怎样就怎样,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服从真理,做正确的事情。因此,一定要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纪律,由于理解而接受集体规则。所以,当我们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时,要把应该遵守的纪律告诉他,而不是只是要求他怎样去做。比如,我们让孩子们去喝水时,就要把排队的纪律说给他们听,使他们懂得排队喝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拥挤而受伤,或是把水洒出来。又比如进餐时,把进餐的纪律告诉幼儿,使他们理解进餐说话不卫生,还会容易引起食物误入气管。通过这样对纪律的解释,逐渐会使社会规则内化,使幼儿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和价值,将会从心而为。比起教师时时处处的控制、强迫,内化秩序具有更持久的效力和深远的意义。

5 坚持教育的一贯性,统一性

在蒙氏活动中,也有很多相应的纪律需要幼儿遵守,比如“进教室前坐着脱换鞋子,并确定放入鞋柜内摆正。”“在教室要轻声慢步地走。”“坐椅子或离开椅子时,应先拉开或收起椅子再取物或置物。”等等。这些纪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一种习

惯的养成,需要有效的环境和时间。

我们在蒙氏工作中,每一次老师演示完工作,都会重复一句话“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刚开始,幼儿会忘记,没有归放到位,老师不会责备他,整理教具时老师会把教具放回去。接着每一次都这样做,幼儿就会慢慢记住并做得很好。最初,我们班上开展蒙氏教育时,幼儿在蒙氏教室能很好地遵守蒙氏纪律,而一旦离开了这里,他们就会完全按照之前的习惯进行,变得散乱,没有规矩。或者是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回到家里就会抛之脑后,任性妄为,随心所欲。这都是因为对幼儿的培养教育不一致,不统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