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硕士论文范例6篇

地质硕士论文

地质硕士论文范文1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科学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侧重于工程实践与生产应用,是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我国自1997年开始试点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已有244家培养单位获批在相关工程领域开展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并行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各培养单位日益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针对现存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过程和学员特点

1.培养过程特点

(1)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工程硕士培养方式都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以此保证学员能在不影响自身工作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一般来讲,工程硕士理论课程教学的时间为500个学时左右,多采用周末上课或集中学习的形式。课堂讲授内容比较充实,教学节奏紧凑,要求学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

(2)工程硕士学习年限灵活,一般为3-5年,较多学员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分段式学习方式,即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安排,阶段性地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的任务。

2.学员特点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招收对象主要为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三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因此,工程硕士的学员大多具有丰富的产品研发和生产管理经验。

(2)学员生源行业背景比较复杂,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不同,背景知识差异较大,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由于离校时间过长,或本身基础薄弱,部分学员学习和掌握研究生课程的难度较大。

(3)学员大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面对繁忙的工作以及家庭的影响,工学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很多高校在执行工程硕士教学过程时,参照或照搬科学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讲授方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与工程实践需要相脱节。另外,面对学员复杂的行业和专业背景,并没有对其采用差别化教育,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一成不变,课程设置也不够灵活。

(2)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和企业对学员的实际需求有出入。企业往往希望学员通过学习以后,能迅速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尽快地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而高校在培养学员时,更注重其理论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生产的需要。

(3)由于工程硕士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只能利用有限地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校导师进行沟通交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同时,导师在校一般都承担有其他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难深入到企业中去对学员进行指导。相比之下,导师对全日制硕士进行的学术指导要比工程硕士细致。

(4)工程硕士都是在职学习,受工作、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之研究生阶段学习的难度比较大,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和深造的积极性,最终往往会使学员降低自己本身的要求,演变成仅仅为了获取学位证书而学习。

(5)双导师制度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一大特色,在贯彻落实时却容易沦为制度上的摆设。学校导师缺乏对学员本人所在单位和实际从事工作的足够了解,企业导师也没有完全参与到学员日常学习和论文研究过程中,而且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6)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一般都直接来源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不论是从论文格式还是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上来说都质量堪忧。研究生学位论文作为一种严谨的、规范性的科学文献,需要学校、企业和学员本人在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中高度重视。然而,个别学校和导师忽视论文研究阶段的过程管理,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等过程流于形式,对论文内容审查不够严密,造成现在不少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达不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三、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

(1)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将本领域前沿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产品研发、工程实践及工程管理能力。在工程硕士培养工程中,学校还应当主动加强与送培单位、企业导师、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协商制订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方案,实现培养方案的差别化。

(2)为了更好地解决学员工学矛盾,高校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目前,高校主要采用的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的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员工作和课程学习之间的冲突,但仍很难保证学员的课程学习时间。建议高校能在周末学习和集中学习之外,让更多的教学老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教学活动,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给予企业和学员更多的便利,从而进一步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

(3)高校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只有切实落实双导师制,使学员的学位论文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才能使其论文质量得到保障,且具有专业学位应有的特点和优势。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进行工程实践,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如何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关,是整个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建议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审查制度应该与科学型硕士区分开来,可成立专门的“工程硕士论文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在培养方案设置、论文标准制定、论文选题审查、论文质量监督、答辩工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性工作,保证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可单独成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组,负责在授位审核之前从申请授位的学位论文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论文进行盲审,盲审主要考察论文研究内容与所属领域是否一致、论文题目是否与研究内容吻合、论文内容能否支撑论文题目、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是否符合要求、论文格式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等内容。盲审结果将作为学位论文修改、答辩或延迟答辩以及是否授位的重要依据。评估组成员可由本校在职和退休专家或委托第三方组成。

参考文献

地质硕士论文范文2

1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

1.1论文相对简单

国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意见中指出: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论文大部分与工程硕士从事的工作相关,来源于企事业单位,有实际的应用背景和使用价值,但深度不够。就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类工程硕士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约占80%,硬件设计约占10%,图形图像处理约占5%,其它约占5%。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大部分是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相对比较简单。所使用技术难度相对较小,工作量相对不足。

1.2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

工程硕士论文选题有一定的重复,相近题目较多,有的相关题目几乎每年都有学生做。这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因为很多工程硕士来自不同单位的同一部门或同一单位的同一部门,他们的工作背景十分相似,工作内容十分相似,所开发使用的系统在功能、技术上都有相似之处。

1.3论文对国内外现状不了解,先进性不足

工程硕士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绝大部分是中文文献,英文文献较少,有的论文中几乎没有;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时间较旧;一些学生在论文中很少提相关研究工作。这些都反映出工程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了解,所做论文先进性不足,创新少或基本没有创新。

1.4论文写作不够规范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各培养单位都给出了统一的格式。但是从提交上的论文来看,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不够规范,具体表现在:英文摘要翻译错误较多,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未标出,论文内容格式不一致,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不统一等。有的工程硕士论文中不区分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为一谈,不突出重点。

2原因分析

2.1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

大部分学生考取工程硕士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学成后为企事业单位更好地做出贡献。但是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或为了评职称、或为了涨工资、或为了升职,只想拿一个文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认真学习,在做论文过程中不认真做论文,甚至有找人替做论文的现象。

2.2导师指导不到位

工程硕士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对毕业论文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指导体制,可以发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方优势共同指导工程硕士。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这种体制却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校外导师基本不起作用,有的学生在提交论文之前临时找一个校外导师。在整个论文阶段,工程硕士和导师联系很少。

2.3培养单位管理欠缺

高校作为培养的主导单位,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地过程管理体制,以利于对每个工程硕士培养实行全程监控,确保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要从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度去重视这个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不能把工程硕士办成一个产业,一味扩大规模,追求效益,而忽视了质量。

2.4企事业单位应重视

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扶持。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作为工程硕士的实际使用方,对高层次人才有需求。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自己单位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给予一定的脱产学习时间,尽早为工程硕士配备校外导师等。

2.5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不到位

企事业单位需要人才,派遣相关员工到高校参加工程硕士学习,高校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很好的纽带,给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只有双方联合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好工程硕士。但实际工作中,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配合较少,基本处于脱节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3应采取的措施

采取培养单位、企事业单位、导师(校内导师和单位导师)、学生等多方面齐抓共管,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3.1学生自身

选题时,多阅读相关文献,对论文的国内外研究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了解在相关方面国内外研究已到达何种水平。多思考别人已经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改进或采用其它方法能更好地解决,别人研究的问题我们能否加以拓展,别人在其它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能否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改进我们的工作。尽量做一些带有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工作,不要做一些重复性的简单研究工作。

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别人的研究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工作分开,首先阐述别人的研究工作,然后重点阐述自己的研究工作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别人的不同和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提高规范意识,按照培养单位要求的规范格式来写,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的引用位置一定要标出,参考文献引用位置要与引文内容一致。英文翻译一定要合乎语法规则,专业名词一定要使用恰当。

3.2导师职责

指导老师负责工程硕士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导师的指导、监管和治学作风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负责。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工程硕士在职的特点,充分发挥校内老师理论知识扎实和校外导师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各自优势,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现状是双导师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单位在选拔工程硕士导师时应当注重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不同。在遴选时使用不同的遴选条件,在工程硕士校内导师遴选时要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项目经验并重,尽量选取两者兼而有之的作为工程硕士导师。不要把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导师不加遴选直接作为工程硕士导师,这样做没有注意到工程硕士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不同,不利于工程硕士质量的提高。没有实际项目经验的导师指导工程硕士是不合适的,但指导高校教师可以。

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的遴选现在没有完善的机制。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根据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实际情况确定遴选标准。工程硕士的培养对企事业和培养单位都是有利的。企事业单位可以提高自身人才素质的提高,培养单位可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工程硕士校外导师应选择企事业单位中实际参加项目的高级技术负责人,由培养单位应该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共同遴选,发放聘任证书并给予较好的待遇。

工程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应经常互动,交流意见,共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虽然身处异地,但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技术的普及,使得异地在线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尤其是对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电子邮件、飞信等为异地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3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规范论文过程管理

培养单位应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努力,规范培养流程,对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1)开题答辩

开题是论文工作的开始,是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选题和调研,写出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后进行的工作,开题工作目的是对学生选题的内容、研究方案、可行性、难度、工作量、先进性等进行评估,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题目。

开题工作应由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所在企事业单位统一组织,开题小组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列席旁听,可以参与讨论。开题工作要召开专门的会议,学生先对自己选题的内容做阐述,然后开题小组的校内、企事业单位专家提问,提出意见和建议。选题不合格者不能进入论文阶段。开题工作要当场形成集体评议,开题小组专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要在集体评议书上签字确认。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的集体评议书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2)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应在两位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完成。在论文完成过程中要求学生、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定期(每周一次)交流,交流阶段性的进展、在论文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案。不需要每次都见面交流,可以共同通过网络交流。每次交流要形成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进展、期间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论文定期工作报告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都要存档,作为对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考核的依据。

3)论文查重

剽窃别人论文、科技成果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必须防止。为防止剽窃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一些部门开发了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查重软件。培养单位应当购买相应软件,学生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后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学位论文并使用防剽窃软件对学位论文进行查重。发现抄袭行为,不允许答辩,培养单位和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情况对学生和校内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予以处罚。

4)论文盲评

论文写作完成后,答辩前培养单位要组织学生论文盲评,盲评一般要两份论文,为了盲评效果少受其它因素影响,最好两份都校外盲评。盲评两份都不及格,不能答辩,根据盲评意见继续修改论文。盲评两份都合格,可以参加答辩。盲评一份合格,另一份不合格,要再送第三份盲评,第三份盲评不合格,不能答辩,第三份盲评合格,可以参加答辩。所有盲评意见反馈给学生、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备案存档。

5)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论文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由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内的其它其它校内、校外专家参加。首先由学生针对论文内容陈述,然后专家提问,学生回答,最后专家根据论文写作情况、答辩情况、培养单位提供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集体评议书、论文定期工作报告,综合后给学生论文成绩。论文成绩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论文和答辩给出。论文工作是一个过程,应该结合论文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给出论文成绩,这样才更加合理。从论文的整个过程中才能发现论文工作的整个轨迹,才能发现学生写出的论文是否是学生本人所作,是否是学生本人的创新。答辩形成集体决议,由答辩专家集体签字。培养单位、学生所在企事业单位、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本人各留一份存档。

6)加强考核制度

对导师的考核。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当联合对校内、校外导师考核,对指导认真,水平高的导师应予以奖励,鼓励先进,发挥榜样的力量。对不认真负责,水平较差的导师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导师资格。

对学生的考核。对于学习认真,成绩优秀,论文质量高,为企业解决了生产实际问题,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学生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论文有抄袭,找别人做论文等不良学术行为的学生应予以惩罚,甚至取消学籍。

培养单位和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总结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先进经验。把现有工程硕士教育办好,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使工程硕士真正得到企事业和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吴信岚.从学位论文的引文分析看环境工程硕士的文献需求[J].情报探索,2010(10):79-82.

[2]郑林华,袁继兵,向良军,等.对指挥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44-46.

[3]王霁,杜璟.工程硕士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5):86-89.

[4]刘伟,郑永果,闫春.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点问题的探讨[J].才智,2008(5):7-14.

[5]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14.

[6]徐玲芳.社会服务视角下的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53-54.

[7]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4):79-82.

地质硕士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农业推广; 学位论文; 质量; 评价体系

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提出大办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我们今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及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认真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就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是因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的[ 2 ] 。10多年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农业、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以应用型、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后,他们的研究课题成果又很快投入到社会需求中去,在农村、农业建设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持续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源于实践,深化理论,创新发展,应用提高的有效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业中最重要的环节。

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硕士要求坚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且专门知识是成系统的;博士则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知识上呈现了逐级递进的要求。在工作能力方面,硕士除具备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外,还强调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不仅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要作出创造性的成果,突出了层层提升的能力要求。而研究型学位与应用型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又突出了理论深化和应用转化的区别。推荐阅读: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中。研究生学位论文以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到修改成文答辩的全过程也是对该生理论与技能、知识与分析理解的全面检验,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所以,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必须有前沿性、创新性,又必须要有应用性和前瞻性,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 3 ]。

二、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特色

地质硕士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对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72-03

我国自1991年正式设立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迅速,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教育部2009年《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提出了具体工作意见,改变了原有专业学位教育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格局。目前,我国已设置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工程硕士等39种专业学位[1],累计招生达到100余万人,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专业学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未来。为了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必须了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现状,积累经验,发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改革制度,采取措施。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能够为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设计了工程硕士导师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两种。工程硕士导师问卷共10个问题,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内容包括导师的基本情况、教学方法、学位论文形式、考核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方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问卷共30个问题,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内容包括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基本情况、培养情况、满意度等几个方面。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汇总表

回收的141份全日制工程硕士调查问卷,涉及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软件工程、环境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光学工程12个工程领域,各领域被调查人数如表2所示。

表2 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领域调查问卷回收情况汇总表

问卷分析主要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选择题主要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各选项的频数和频率并进行比较;对于问答题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建议和问题。本文将导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有选择地删减部分问题,并将问卷的一些选项进行合并和归类。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在基本情况方面,主要了解工程硕士入学考试的总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工程硕士认为自己在选择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综合素质”,23%的工程硕士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80.3%的工程硕士认为,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特色“非常了解”或“基本了解”;67.4%的工程硕士认为,专业学位入学考试的选拔方式、考核内容“非常突出”或“比较突出”专业学位人才选拔的特点。可见,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报考前对专业学位的类型和培养目标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培养目标的实现。调查结果显示,58.8%的工程硕士认为所学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很适应”或“基本适应”,也有41.2%的工程硕士认为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太适应”或“不适应”,如表3所示。在课程教授方式上,对于“你所学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主要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可多选)”的答题中,73%的工程硕士选择“课堂讲授”,42.6%的工程硕士选择“案例教学”,46.8%的工程硕士选择“实验、实践”;在同一问题调查教师时,80.6%的教师选择“课堂讲授”,55.6%的教师选择“案例教学”,52.8%的教师选择“实验、实践”。由此可见,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也在增加。在对教师的“您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和给学术型研究生上课有何不同(多选)”的问题时,33.3%的教师选择“没有不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表4所示。在“你认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亟待加强的课程”选项中,59.6%的工程硕士和38.9%的教师选择“加强实践类课程”,31%的教师选择“增加专业基础课”,超过20%的工程硕士选择“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可见,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的合理性比较一般,应进一步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并增加人文社科知识,构建具有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

表3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情况

表4 教师给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研究生上课的不同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是专业实践,它贯穿着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相关文件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1]。在“学校、学院以及导师方面是否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问题中,58.9%的工程硕士选择“否”,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环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选择有实践机会的41.1%的工程硕士中,只有57.7%的工程硕士选择提供的实践时间为“2个月以上”。在“你认为实习或实践对你哪些方面提升比较明显”时,“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工作的适应”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排在前三位。通过调查发现,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既有导师对实践环节重要性认识不够的原因,也存在缺乏能够有效实习实践机会的企业的原因。

(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研究生导师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双导师制。让有深厚理论基础、较丰富指导经验的校方导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丰富基础理论及一定指导能力的各行业部门的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共同承担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关于导师的调查中,所有全日制工程硕士都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符合双导师制的要求。在对指导效果的调查中,有76.6%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回答“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几乎没有指导”,这直接反映出目前企业导师形同虚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又一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质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但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应该有别于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在“你的学位论文或者你了解到的本领域毕业生学位论文的形式”的问题中,选择“科研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设计方案”的分别占53.2%、17.7%、15.6%、13.5%,这也与工程硕士教指委要求的“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导意见相一致。因全日制工程硕士还没有毕业生,因此,没有设置学位论文质量的题目。

(六)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

这部分主要调查研究生对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指导教师以及实践环节的满意程度。在这四个方面,分别有85.1%、78.7%、92.2%、54.4%的工程硕士选择“满意”或者“基本满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方式枯燥化,导师的指导不多以及实践对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等。可见,虽然大部分全日制工程硕士对工程硕士教育满意度比较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三、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能否快速高效发展,主要取决于广大研究生导师和各级管理干部对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取决于广大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在“您对自己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否满意”的问答中,32.2%的导师回答“不太满意”或“不满意”。只有导师的观念中形成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共识,才能从源头上消除专业学位低于学术型学位的偏见。因此,必须通过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导师培训会、导师以及研究生座谈会、管理干部培训会等各种渠道和方式,以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阐释和宣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使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并自觉运用新的评价标准来看待和衡量新型培养模式。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也要转变思想观念,走出工程硕士学位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认识误区,要看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市场结合紧密、职业性强、应用性强[2]。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导师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目前,学校导师虽然已经分类建设,但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校外导师理论基础薄弱,缺少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已提出“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思路:把学校的教师培养成工程师,把校外的工程师培养成教师。此外,对于校外导师要在工作时间上有保障,对导师的职责包括授课、讲座、论文指导、教育实践指导、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加以明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监督。

(三)加强课程建设,重视课程教学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性不足、实践性不强、课程量不够、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不大等问题。通过第五次全校性教育教学大讨论,在广泛征求企业专家、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关于修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提出“工程导向,双师指导,模块设计,强化实践,提高素养”的修订原则。从各学院提交的培养方案分析,新的课程设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能够有机结合,能够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在工程概论和技术前沿方面设置2学分32学时,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课程;设立综合素养模块,课程包括工程伦理案例分析、西格玛管理、统计分析方法、生产作业管理、财务报表及其分析、知识产权与法规等,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领域知识以及相关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高人文知识素养,从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工程硕士还应该加强专用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在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立项中给予政策倾斜。

(四)重视实践教学,广泛建立产学研基地

在新修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年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累计应不少于1年,2年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累计应不少于0.5年。”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实践环节仍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薄弱环节。目前,学校已经建立18个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合作企业达到70余家,但远不能满足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今后,一方面,要通过挖潜和扩容等方式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努力为全日制工程硕士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产学研基地的管理制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加强对产学研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校外产学研基地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的积极地位[3]。

(五)加强管理,完善教育规章制度

要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必须引入科学的管理手段,重视过程管理,实施动态控制,使管理者重视培养质量的意义,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大政方针与宏观管理层面上,要遵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的领导,日常管理则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执行。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又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特个性”的专业学位体系,因此,我国设立了专门的教育管理组织――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工程硕士政策咨询和质量监督。教育指导委员会还组织了若干专家研究组,以及4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因此,集中了一批专家、学者,这样在一定制度的保证下,集成了更强的综合管理能力[4]。学校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组织方面已经设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由研究生院负责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制定、组织实施与学位授予工作。但学院相关领域并没有专人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工程硕士的学生事务等日常工作都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起由研究生秘书统一管理。此外,在学校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中应设置专门的模块,对专业学位教育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样既提高了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也可通过统计信息及时了解学校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作为决策依据。此外,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学位方面的规则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Z].教发[2009]6号.

[2]潘建波,李安萍,郭登峰.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遇、挑战、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

地质硕士论文范文5

(1、3.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目的是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它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有着明显区别。文章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学位论文撰写三个方面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教育硕士的职业性特征是其实践性特质的核心。

关键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01—02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设置的,目的是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变化,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招生学科、专业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和培养模式已经形成。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梳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获取硕士学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三种学习方式、三种招收对象(见表1),虽然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但培养目标和重要性是一致的。

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扩大、招生对象范围以及专业领域的不断拓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有的培养单位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划等号,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论文开题及答辩等环节上均无明显差别。对于教育硕士而言,着重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其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在培养过程中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其本质特点。

二、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

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即在教育硕士培养的各环节中,体现出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的特征;二是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首先,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教育硕士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的前沿,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所以,实践性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始终,这也是其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核心所在。

其次,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实践为导向”体现为: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教育硕士学位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在学位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教育学硕士学位有明显的不同”。教育学硕士属于学术型学位,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为主,但更强调的是教育实践。

最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实践为导向”还体现为:不同类别的教育硕士其专业实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三种学习方式、三种招收对象(见表1),但培养目标和重要性是一致的。因此,要细化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依据不同类别教育硕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要加强其实践性锻炼,提高教师教育的技能;对于在职教育硕士,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服务于教育实践;对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则应加强网络学习中的监督和考核,注重假期面授的实效性。

(二)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硕士所有课程的设置均要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设计要突出课程学习中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与运用。

以某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为例:

教育硕士的课程以模块方式呈现,共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总学分至少为34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为6门(12个学分左右),分别为:政治理论、外国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教育的社会学基础、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专题。

专业必修课为4门(10个学分左右),其中有3门课程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进行设置;一门课程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自主设置。

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少于6个学分。选修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所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基本是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而设定的,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容、教育政策法规方面的内容、中小学班级管理方面的内容等;专业选修课程由各专业自主设置,但不得少于两门课程、4个学分。

教育实践研究模块为6个学分左右,主要以“档案袋”的方式呈现,包含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体会与收获。

(三)学位论文凸显实践性

1.论文选题要有实践价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源于教育硕士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并且在研究学科和研究方向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论文选题要来源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论文写作要与实际结合。论文撰写要在大量占有充分详实的文献资料,或实地调查访谈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过程中要着重体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案例,体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成果。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不少于8个月。

3.论文答辩要体现实践特色。教育硕士论文答辩可采用答辩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可以将论文答辩与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将论文答辩与研究的课题相结合,多种方式,灵活体现,突出其实践性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2010,5.

[2]董盛.教育硕士:历经十年招生体系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7,11,09.

[3]杨秀莲.网络环境下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以D大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为个案[J].电化教育研究,2012(9).

地质硕士论文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845-02

学位论文是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出现了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人才,需要找出现阶段影响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因素,并从管理上、制度上、教育过程的各环节上加以改进。

1 影响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的原因

1.1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工程硕士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在学习的同时要完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做论文、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张。即使节假日等有空,部分工程硕士因忙于家庭等原因,很少把精力放在论文和上课学习中。

1.2 学习意识淡薄

部分工程硕士学习目的主要是想拿文凭,用于晋升职称,涨工资,对于是否学到知识学生自己不重视。出现了部分工程硕士找人做论文、不上课等现象。

1.3 部分用人单位不重视

用人单位是用人的主体,应当对工程硕士的论文、学习素质最重视,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有些用人单位没有提供完善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1)未对工程硕士学习和论文情况进行考核,只认学位证,其它不管;(2)对用人单位企业导师不考核,无激励措施,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有的工程硕士只是在答辩前才临时找。(3)在工程硕士论文和上课期间提供方便较少。

1.4 导师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学生论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1)导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2)学生在工作单位,与导师接触少,有的学校导师和学生基本不见面,只在答辩前见面;(3)导师要上课、搞研究,对工学硕士较为重视,对工程硕士不够重视。

1.5 教学学院放松要求

由于工程硕士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管理相对比较困难,因此,专业领域所在学院往往放松对工程硕士论文、教学的要求,不严格管控。造成论文质量下降,教学效果不佳。论文内容空洞,有时尚不及本科生论文,缺课现象,考试抄袭现象时有存在。

1.6 办学学校放松管理

随着工程硕士办学自的下放,各办学学校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希望扩大招生人数,宽进宽出现象普遍存在。(1)为了多招生,放弃生源质量;(2)对学院教学、论文无评估和管控措施。(3)管理人员不专业,很多未受过研究生教育,对硕士的培养过程不了解,自身能力受限,外行管内行。

1.7 教育部门监控不到位

教育部门将工程硕士办学自下放,但工硕管控措施缺乏,无法真正把握各高校的论文、招生、教学的真实情况。

2 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工程硕士的论文和培养质量是教育部门、办学高校、教学学院、校内导师、单位导师、工程硕士等工程硕士培养教育链条上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有要素协同工作,每个要素各尽其职,才能真正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2.1 企事业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比如人事部门对单位人员学习给予管理。对单位人员参加工程硕士培养制定规划和具体计划。对参加学习人员提供便利条件和过程管理。(1)为工程硕士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减小工作量;(2)为工程硕士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例如减小工作量,不扣工资和福利,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报销来回路费和食宿;(3)对工程硕士加强管控措施,保证参加学习人员的学习质量。 如要求学习人员每月提交学习报告,对学习人员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和学习成绩及时向培养单位了解情况,定期与培养单位交流每个学习人员的信息,并建立学习人员培养档案, 对学习整个培养过程实施监控和管理;(4)为每个学习人员生在企事业单位中安排优秀高职称人员担任单位导师,对企事业单位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实施过程管理,企事业单位导师要向企业每月提交指导报告;(5)为学习人员提供奖惩措施。对学习过程成绩优异,为企事单位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工艺设计做出突出贡献的学习人员给予奖励, 并为优秀学员交付学费,提供优先晋升的机会。对于不积极学习的学员,不提供优惠条件并提出具体惩罚措施;(6)为企事业单位导师制定奖惩条例。对认真指导的企事业单位导师给予经济上的奖励,优先晋升的机会激励导师悉心指导。对不认真负责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取消其资格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7)协助学习人员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选题,最好研究能推进单位技术革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为学习人员提供做论文所需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经费支持,为学习人员做学位论文提供便利条件。

2.2学生个人

学生个人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现代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放弃只拿文凭、涨工资、评职称的功利主义思想, 明确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和需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把工程硕士学习作为提高个人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认真学习,虚心向任课老师,企事业导师,校内导师请教,积极主动与他们联系,加强学习交流。

2.3教学学院

教学学院作为工程硕士论文和教学的主要负责单位,应加强管理。(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结合每个用人单位和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课程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情况开设,不能所有工硕,所有用人单位一个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师担任课程任课教师。高校中的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可能存在差距,可以通过聘请校外兼职教师的方法缓解这个问题。(3)对任课老师实行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卷调查,督导专家听课,对任课老师考评,能者上、劣者下,对教课优秀者增加讲课酬金,对讲课差者取消资格;(4)聘任选拔优秀老师担任工硕导师。将工程硕士导师和工学硕士导师分别遴选,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遴选条件,对工程硕士导师的遴选条件要注重实际项目经验。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每月要向学院提交指导报告;(5)对聘任的硕导实施考核和奖惩。根据学生的反映、问卷调查和指导学生论文情况进行导师考评,对成绩优异者增加指导工硕名额,增加酬金,对考核差者取消其资格。(6)学院成立工程硕士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制定工程硕士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措施,并让每个相关人员了解规定。指导委员会应有本院主要领导,吸收学术专家,用人单位领导、学员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制定详实的工作条例;(7)建立学员管理档案。对学生从入学、课程教学到论文全程跟踪记录学员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供查阅;(8)学院严格教学管理。要求学生认真上课,缺课过多者不准予参加考试。严格考试纪律,杜绝抄袭现象。,严格批卷,考试成绩差者,不能通过考试。不要让学生认为只要拿钱就能拿到学分;(9)严格论文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开题、中期审查、预答辩、盲审、答辩。要求学生每月向学院提交论文进展报告,

2.4办学学校

学校应对工程硕士培养严格要求。(1)学校需要对工程硕士招生严格管理,成绩偏低者不准录取,保证生源质量,不能为扩大招生而不顾学生质量。(2)学校要对各二级学院培养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情况、导师情况、论文情况坚持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学院提高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树立良好形象。(3)选派对工程硕士培养熟悉的工作人员担任相关管理工作,不要出现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况。(4)对二级学院根据评估实施奖惩, 对评估优者提供奖励,并扩大其招生规模。对评估较差的学院给予惩罚,限期整改,减少其办学规模或终止其招生。(5)协调学校图书馆为工程硕士提供账户,方便他们在校外访问图书馆资源。

2.5教育部门

政府主管教育的机构应定期对每个学校的工硕招生情况、培养情况、论文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督促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对各学校进行奖惩,对评估期间培养质量优异的学校给予于肯定、表彰和奖励。对办学质量差的学校给予警告,限制整改或终止办学资格。

计算机类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和工程硕士培养链条的各个环节,各方应积极合作,提高工程硕士论文质量和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家浩.软件工程硕士论文质量评价模型及相关问题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22):129-135.

[2]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