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例6篇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1

“新经济”并非单纯相对“传统经济”产生,而是技术、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组织形态三方面同时发生的综合性变化。它是一个经济体的两个方面,既有新经济的爆发性增长,也有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跃迁;既有以新经济促进旧经济升级,也有旧经济促进新经济扩散。总之,凡符合未来趋势并能够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新形态,都可视之为“新经济”。

过去几年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喷薄而出,以此“四新”为驱动力的新经济已经从技术变革层面拓展到企业运行、产业融合、社会生活、人类交往的各个维度,如今,它正在展现出推动产业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变迁进步的巨大能量,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共享里的新经济逻辑

近日,摩拜单车公布最新数据,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国共享单车骑行热度环比提升17.2%。在济南,3万人次外地游客骑着橙色的单车畅游老城,曲水亭街、省府东街、鞭指巷等老街在共享单车的带动下人流量明显增多。过去一百天,共享单车风头颇劲,有人骑着橙色摩拜上班打卡,有人骑着黄色的ofo校园赏花,还有人骑着市政绿色单车在城中闲逛。

扫码,骑走,这一使用共享单车的简单步骤和动作,却蕴含着共享和数字经济的红利。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说,“摩拜就是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去整合价值链条中不同的参与方,让每一方都受益,然后创造出比传统产业更大更快的收益。”这也是共享经济的特征之一。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研报告称,目前中国共享经济已涵盖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共享技能、共享金融等多个领域,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公寓短租等多个细分领域发展较快。

事实上,单车的故事只是近年中国快速发展的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冰山一角。在以互联网和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之下,无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逻辑还是产业更迭的密码,抑或是微观个体衣食住行的习惯都在悄然改变。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正在培育新的消费模式,令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发明显。今年一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了77.2%。O2O(线上到线下)、电子支付、互联网+等语汇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或者商业概念,而是真真切切的日常生活;资本、创新和市场的结合催生了新经济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给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的新经济不仅在本国掀起“新浪潮”,而且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为中国新经济释放的红利意味着“共享”与“共赢”。摩拜和ofo在中国异军突起,被美国创业者复制模式引进硅谷;各国知名企业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在印度,在手机下载Paytm就可充值、有线电视付费、实时转账、扫码消费和电影购票,其高市场占有率得益于蚂蚁金服的投资与技术支持。

“四新”驱动生活畅想

输入目的地,即便没有向导,也能安全抵达;哪怕不会外语,语音识别和在线翻译也能让你畅游世界各地;手机遥控即可发出指令,控制家里的各个电器……过去一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从概念走向应用,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翻译等方面形成产品并融入各行各业,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有机构预测,未来10年几乎每个应用和服务都将包含一定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将在生产、制造乃至设计、思维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产生巨变。

改变你我生活,当然不只是人工智能这一项技术。

前不久出炉的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成绩单上,一些数字格外引人注目:2016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全国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6.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

抽象的数字在生活中得到充分印证。移动通信技术让人们与世界连接的方式更多,速度更快;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网购不能“触摸”和“品尝”的尴尬;北斗定位技术让出行、物流、测绘甚至救援更加高效;人工智能“走近”你我身边,个性定制遍布各行各业,互联网“+”起衣食住行……

过去的一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喷薄而出。“四新”具有不同的内涵侧重点:新技术是指技术方面的不断革新,比如空间物理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产业则指通过运用新技术,以新市场需求为依托,衍生出的新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新业态是指在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带动下,从现有领域中衍生或叠加出的新环节、新活动;新模式则指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打破原先分布的产业链及价值链,重新实现要素的高效组合。

总体来说,以“四新”为驱动力的新经济已从技术变革层面拓展到企业运行、产业融合、社会生活、人类交往的各个维度,正在展现它推动产业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变迁进步的巨大能量。其不断改变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也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新经济”生态的智慧大考

日前,2017新财富500富人榜。分析榜单,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国经济密码:房地产风光不再,制造业韧性十足,新经济富豪则强势崛起。十年前,中国前十大富豪中有7人来自地产界,如今前十大富豪中至少有6位来自于新经济。无论是马云的阿里巴巴,还是王卫的顺丰、马化腾的腾讯、丁磊的网易、雷军的小米、李┖甑陌俣龋都是时展和变革的典型符号。不仅如此,就连王健林父子的万达也不只是一个(商业)地产公司,而是超级体量的文旅集团,这实际上应该算作新经济的一部分了。

“新经济是新动能的源泉,新经济闪亮登场,新动能才会澎湃前行,新旧动能才能顺利交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范必表示。

近两年来,“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不断落实推进,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悄然崛起,成为对冲下行压力、护盘兜底的重要力量,更带动我们迈进一个追求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而经济增长过程中新旧动能的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智能制造、大数据、高端装备与材料、精准医疗、数字创意等出现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新经济概念正在崛起,传统产业则不断引入创新要素,提升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具有鲜明的风险特征。一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领先者可能很快变为落伍者,存在所谓“先行者的诅咒”;二是技术发展趋势难以准确判断;三是政策风险,企业不容易把握政策底线,容易面临“监管死”的困境;四是盈利难以预期,能否盈利且可持续,大多取决于用户足够的黏性与忠诚度。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2

[关键词] 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理论基础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2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01- 03

进入21世纪,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实现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化融合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界、科技界和政府部门都充分认识到,面向企业需求,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

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现状和特点

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科技基础条件与科研转化无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科技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科技资源缺乏整体规划和布局,共享力度不大,资源建设投入不足,缺乏共享机制,相应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为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应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区域层面都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1.1.1 国家层面

一是加强平台规划与制度建设。2004年国务院正式转发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2005年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四部委《“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2011年《关于开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指标”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启动了平台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的工作。

二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2008年底,科技部和财政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中分别选取了集成电路、纺织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试点。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家平台建设工作仍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1.1.2 区域层面

“十一五”以来,各地积极开展地方科技平台建设。一方面,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要求,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六大方面,加强同领域、同类型科技资源的整合,建设了一批地方科技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以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加强多种类型创新资源的综合集成,在产学研联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批地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服务的网络化体系。通过地方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省市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如上海建设了数十个面向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广东建设了20个行业共性创新平台和数百个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等等。

1.2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存在的问题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2.1 政出多门和分散管理导致重复建设和市场分割

目前,创新服务平台是根据隶属关系和计划管理部门分类管理,而不是根据服务机构的功能和性质来管理,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政府各类计划管理部门规定创新服务机构性质和业务范围,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业务和市场分割,限制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规模化发展。

1.2.2 功能不全,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创新服务平台主要是提供实验和生产场所,以及简单的一站式服务;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投资业务为主,市场开拓和技术咨询等专业能力薄弱;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主要提供技术信息、技术报价和集中交易的场所等,缺乏技术评估、市场开拓和融资服务等中介服务。

1.2.3 地方平台间的联合机制尚未建立

首先,优质资源基本在本地或本区域发挥作用,跨地域的资源开放和共享服务程度低。比如,浙江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在创意设计服务方面特色明显,但其服务企业中的85%集中在浙江,而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企业尚不能获得有效服务。其次,创新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创新合力。各地方平台以省市为界独立申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项目,既不利于集中攻关力量,也常常导致类似项目在一个地区处于立项阶段而在另一地区早已实现产业化。

2 建设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2.1 深化对平台重要性的认识,从战略高度重视平台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建立由多个部门参与的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平台属于公共产品,集中体现了区域发展战略和社会公众的公益需求,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长期、稳定、连续,具有基础性和带动性,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是政府的责任,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聚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为广大用户所共享。

2.2 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的本质是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科技资源的持续积累和高效利用,而形成共享的文化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需要政府以资金为导向,引导企业树立共享有利、封闭则损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一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树立共享意识。对产业联盟承担的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须承诺对技术和设备仪器等在联盟范围内进行共享,技术和设备仪器对联盟外共享的,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的共享服务,尤其是那些产业联盟急需的行业共性技术共享服务,通过事后补贴的方式,在财政资金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共享服务平台获取技术支持,对通过共享服务平台获取共享服务的研发项目,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先立项,优先支持。

二是设立平台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以财政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和前期运营。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作,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角度来看,平台建设资金应由政府承担,同时平台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设立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平台建设得到持续保障。同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开放更多的基于平台的运用程序,不断发挥和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

2.3 建立和完善促进平台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

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各行为主体责任,强化政策激励,明确执法主体,加大奖惩力度。一是制定出台《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对不同类型平台的主要任务,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平台的融资渠道、建设和运行、资金的使用及考核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指导规范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二是通过金融政策,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平台发展;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企业参与平台的创新活动提供信用保障。

2.4 以平台为抓手,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产品和技术平台是企业竞争力建设的关键,也是产业联盟服务的核心内容,单纯依靠产业联盟来推动产业升级并不现实,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产品和技术的核心需求。

一是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依托平台开展。产业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内在自我驱动力有限,只有在产业联盟内部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使得联盟成员从技术合作与共享中获得企业发展的动力,联盟才有凝聚力。平台通过悬赏招标、技术方案移转、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共享,并使得服务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定价,实现优胜劣汰,使参与交易主体获得利益。联盟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依托平台进行,解决了联盟内部的机制问题,为建立联盟内部的利益机制提供了解决方案。

二是推动产业联盟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目前产业联盟的主要资源和服务对象基本局限在某一地区,资源集聚和服务对象比较有限。甚至由于产业分工,产业链的某些关键环节出现缺失,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立足于某一领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市场化机制,资源聚合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产业联盟。产业联盟进行市场整合和联合技术攻关都能从平台上获得信息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技术重用度,提升创新水平,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提升产业联盟的整体竞争力,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2.5 加强支撑平台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

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汇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既要汇聚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又要汇聚从事技术推广和科研管理的专业人才。在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创新平台的人才资源问题,主动加强与现有各类人才发展规划、计划和工程的衔接,以用为本,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创新平台的创新人才双向交流,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

2.6 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新闻会、平台推介会、培训班、讲座等多种渠道,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多种媒体,开展对平台的广泛宣传。大力宣传创新资源共享的社会价值,倡导共享精神,鼓励共享活动,通过加强宣传与沟通,使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达成共识,共同营造建设平台、增强创新能力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平台建设的合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平台建设与使用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昌泓.管理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提升价值[J].现代企业研究,2014,(z1).

[2]易树柏.地理信息产业新型业态发展对策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13(3).

[3][作者不详].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 绿色引擎引领产业发展[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5).

[4]谢鹏寿.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对策[J].机械制造,2009(6).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3

关键词:河南;分享经济;发展;对策

基金项目:2016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立项编号:2016B12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加快发展分享经济对策建议

收录日期:2017年2月9日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发展分享经济”思想。同时,注重将“发展分享经济”思想与“互联网+”行动计划相结合,不断拓展各个地区经济领域发展。例如,2016年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即提出共享经济、分享创造经济的指导思想。因而,河南省地区在经济领域发展背景下,必须要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领域,全面实现分享经济。

一、分享经济发展研究

分享经济发展,是强调利用“互联网+”的各类要素。如,开放、共享、聚焦等,搭建开放性产业生态体系,提高产业发展配置效率。例如,高玉梅主持的“共享经济活动的创新监管研究”项目,即针对分享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同时,在分享经济理论原点和应用维度探究中发现,分享经济发展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分享经济仍然处在发展初期,因而,理论研究尚有不足。即在分享经济新型商业模式研究中发现,当前准入门槛、劳工社保、税收监管、信息安全等制度标准,无法支撑分享经济发展。此外,由于当前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因而产品与服务的安全性、标准性、质量保障性,仍有不足,不能满足分享经济发展需求。但人们对分享经济发展的理解仅停留于现象观察阶段,未进入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因而缺少分享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数据。为此,在“互联网+”领域发展背景下,应加快互联网与社会经济各领域融合、创新的研究,从而带领我国河南省等地区,逐步推动分享经济发展步伐,且最终更好地利用分享经济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用,打造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空间。

二、河南省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

从河南省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角度来看,河南省各项指标位于前列。即到目前为止,河南省互联网用户已经上升至约6,627万户,网民人数为7,300多万人,普及率达到了78%。而从地理环境角度来看,河南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总量约为全国经济总量的1/3。因而,近年来河南省开始响应“互联网+”与经济领域融合的发展思想,引入酷派、富士康等移动终端。同时,开始建设苹果手机生产基地,继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扩大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在2015年,河南省为了加快分享经济的发展,实施了“全光网河南”的计划工程,且在工程实施期间,敷设了总长为120万km的光缆。同时,新增4.7万个4G网络基地,就此实现了对分享经济发展的支撑。

从宽带速率角度来看,河南省宽带用户下载速率达到了11.8Mbps左右,因而,在2016年,河南省网民中网络购物、团购、旅行预定、手机团购、网络理财、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渗透率逐渐提高。而从河南省电商领域发展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郑州地区装备制造业建立了B2B外贸平台。同时,设立了“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最终在2016年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实现了3,860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即电子商务交易增长速率达到了52%。

从以上分析即可看出,河南省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头正好,因而应进一步加快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策略的推广,以期创造一个良好的分享经济发展空间。

三、河南省加快发展分享经济的对策

(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河南省分享经济领域不断发展背景下,注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分享经济作用,应结合河南是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的特点,抓住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辐射、示范、带头等作用,优化河南省互联网骨干网络架构。同时,在河南省区域构建“米”字形通信网络,并在2017年底,实现河南省通信网络与湖北、山西、上海、北京等24个省的链接,并将省际出口宽带增加到23800G,由此通过良好的通信网络支撑,促进互联网与各行业的相互融合,以期创造出新的经济发展生态;其次,在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实施“宽带中原”建设工程。即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时,增强郑州数据建设中心等的云计算、大数据等能力。同时,完善数据中心数据灾备、数据存储、信息交换等处理功能,最终经“宽带中原”工程计划的实现,在2018年底,将郑州服务器装机能力提升至130多万台,以此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再次,在河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期间,也应将精力投入到互联网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跨境E贸易、智能制造等。其中,农村电子商务领域的推广,需进一步完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由此挖掘农村市场潜力,由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结合,打造一个特色化“互联网+”产业,促进河南省分享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突出河南地区优势。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经济产业的结合,应注重突出河南地区优势。首先,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中,应抓住河南省地理位置优势,支持河南省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时,在河南省北斗数据中心实际建设过程中,强化遥感卫星等的运用,继而通过智慧工作、智慧生活等的建立,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水平;其次,由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因而在河南地区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大力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的建立,继而在智慧农业领域中,探索由互联网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最终促进河南省农业实现信息化新路径的探索,且达到农村致富、农民增收发展目的;再次,由于河南省拥有信息工程大学等资源优势,因而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期间,应充分利用河南地区资源优势,建立部级移动智能终端安全服务基地,由此来保障分享经济发展中的信息安全,且带动河南地区分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由于河南省郑州市处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特殊位置,因而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期间,也应在郑州建构“丝绸之路”电子商务发展基地。同时,依据河南省2015年12月实施的“一带一路”政策,逐步完善河南省交通枢纽,且由“一带一路”扩大河南省“丝绸之路”国际影响力,并形成大规模的双向贸易,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三)促进“互联网+”发展。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机构应加强与国家三大通信集团和F塔公司的合作。同时,在战略合作期间,鼓励通信集团加大对河南省“互联网+”发展的投入力度。即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方式,协同设计现代农业、普惠金融等11项“互联网+”行动技术,为农业、金融等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在“互联网+”发展期间,为了更好地打造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环境,应在“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推广“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关注“互联网+小微企业”一系列行动发展计划,最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不断提升河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背景下,也应构建“互联网+城市”发展计划,即通过互联网与经济社会中城市、制造业、农业等的融合,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创造数字化产业集聚区,需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条件,建立中国移动数据中心、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等项目,服务于各种互联网业务,且积极争取互联网业务发展绩效。

(四)加快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中,对互联网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为了更好地满足河南省网络经济发展需求,应在互联网人才培养过程中,遵从因地制宜人才培养原则,但需在使用本地人才的基础上,立足人才需求方向,促进高校加快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等的培养,以期通过“缺什么人才,引进什么人才”的方式,突破河南省网络经济发展瓶颈,满足该地区分享经济发展需求。此外,在河南省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为了打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该地区有关部门应提供技术、物质保障、经费等方面的支撑。同时,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高校与平台企业的合作,继而为高校学生争取实习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到互联网企业,实习或者就业。同时,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了解互联网信息安全等知识,并增强互联网信息安全“防火墙”防护能力等,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工作中,为该地区分享经济发展做贡献。即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做好互联网人才培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五)争取支持政策。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需争取一定的支持政策。首先,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期间,应加大力度支持分享经济的投资。即政府各级部门应整合各项专项资金,包括投资重点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规划等,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同时,在河南省分享经济投资支持中,应适宜的增加项目周期较长的工业示范工程资金投入,且鼓励金融机构对重点发展共享经济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并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通过股票上市等方式,在国境内外募集用于分享经济发展的资金,由此带动河南省地区分享经济行动计划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期间,也应注重利用价格杠杆,即通过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间价格的调整,获取经济效益。同时,由政府机构指定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价格传动机制。然后,采取差异化收费政策,促进多元化分享经济的发展,且在分享经济发展中,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除此之外,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期间,也应注重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即为了鼓励“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城市”等网络经济领域的发展,适当实施网络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期鼓励河南省各个行业在发展期间,实现高效性分享经济发展状态。同时,通过链接技术、产业链延长技术等的开发,达到万众创新格局,由此满足分享经济发展条件。

四、结语

综上可知,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分享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而由于河南省占据中国经济地理中心的特殊优势。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河南省优势,且利用分享经济集聚、开放、共享作用,挖掘分享经济潜力。应在河南省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从争取支持政策、加快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互联网+”发展等层面入手,打造良好的分享经济发展空间,以促进河南省网络经济的进一步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新华.河南省加快发展绿色矿业的对策建议[J].中国矿业,2016.11.1.

[2]朱婷婷,朴}圭.安徽省发展分享经济的建议研究[J].现代商业,2016.30.26.

[3]郑扬扬,吴迪.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发展动力探讨及对策建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4.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4

关键词 共享经济;特征;广泛变革;产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6-0069-0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共享经济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共享经济,一方面开创了服务消费的新模式、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潮,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触动了传统产业利益格局,Uber、滴滴打车等共享租车模式屡屡被行业管理部门约谈。总之,共享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媒体的焦点,也日益受到大众关注。与此不同,对共享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共享经济带来的广泛变革与产业影响仍然缺乏深入分析,这正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归纳共享经济的关键特征与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共享经济快速扩张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性影响,第四部分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共享经济可能带来的冲击,第五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共享经济特征与内涵

共享经济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一种新模式,先后出现了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协同消费(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协作经济(Collaborative Economy)、临时工经济(Gig Economy)等内涵相似的概念。虽然不同学者可能为了强调研究重点,或者出于学术习惯而采用自己偏好的称谓,但是从现有研究文献看,学术界对共享经济的界定及其内涵和特征的认识有着显著的趋同趋势。

首先,“使用而非拥有”是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共享模式的精要所在。Botsman & Rogers(2010)将共享经济定义为基于如时间、空间和技能等物理或人类资产的使用而非拥有的一种经济[1],这一定义很好地突出了“使用而非拥有”在共享经济中的重要性。而Gansky(2010)进一步拓展了该内涵,认为“使用而非拥有”和“不使用即浪费”是共享经济的两个核心理念[2]。从现有研究文献看,“使用而非拥有”已经成为共享经济研究的基本起点,是众多学者共同接受的共享经济概念和理论的核心内涵。从法学视角看,“使用而非拥有”对应的则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由此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共享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在不转移所有权的情况下满足消费需求,因此也有不少学者将更加看重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视为共享经济的基本理念。此外,以使用或使用权为核心的生产或消费所构成的经济体系,其最终演进方向自然也是我们所竭力倡导的绿色经济。

其次,互联网技术驱动是共享经济模式创新与快速扩张的技术基础,是共享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共享现象本身而言,其如人类存在一样历史久远,但是协同消费或共享经济现象则产生自网络时代(Belk,2014)[3],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例如,Leismann等(2013)认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及其提供的网络机会,在改变消费模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而协同消费(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获益于此。博茨曼和罗杰斯(2015)认为协同消费的核心就是共享,共享经济或协同消费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尽管他们仅仅将共享经济看作是一种商业模式,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互联网”这一共享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技术基础。对此,Sach(2015)更为直截了当地指出,共享经济就是一种IT驱动的现象[5]。

再次,信任也被视为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基础,但其实际上是互联网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所提供的应有规则保障。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有不少学者将“信任”视为共享经济的重要特征或基本内涵之一,认为只有建立起比传统经济更为牢固的信任关系,陌生人之间才能够接受共享模式。例如佩珀斯和罗杰斯(2014)就提出了比“可信度”更高层次的“必信力”(trustability)概念,意指“主动体现的可信度”[6]。但是,从共享经济模式创新看,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出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信任机制,让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消费能够得到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消费体验,也正是共享模式得以存在并迅速扩张的基础。因此,信任机制既是共享经济的重要基础,更是共享平台必须提供的基本保障。

从以上共享经济的关键特征看,我们可以将共享经济简单定义为,通过新兴技术平台分享住房、汽车、技能、时间,以及生产装备、生产能力等闲置资源和能力(包含利用不充分的资源,下同),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绿色发展模式(杨帅,2016)[7]。

二、共享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记载,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就已经开始流行汽车共享模式。1973年,阿拉伯国家大幅提升石油价格触发能源危机,随后波及国际经济,并引发持续3年之久的全球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滑,但却同时孕育了共享经济这一新的消费模式。为应对汽油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交通成本急剧增加,基于社区、以分摊汽车养护成本的私人汽车共享模式逐渐兴起,虽然此时的汽车共享被广泛视为降低交通出行成本的临时性措施(Bonsall,1981)[8],但这种模式却持续至今,并且借助日益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例如,2010年成立的Uber经过几年的发展就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共享的领导者,目前市场已经遍布全球57个国家的250多个城市,估值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在国内,滴滴快的、易到用车、百度顺风车等汽车共享软件用户也迅猛增长,对传统出租车市场带来显著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端于汽车利用领域的共享经济得以在各个领域加快扩张。研究表明,得益于观念变迁、技术支撑和危机催化三方面因素的推动,近年来共享经济快速成长。其中,环保观念、绿色消费等意识增强是基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和平台支撑,而金融危机导致失业增加所催生的“开源节流”需求则为共享模式开辟了广阔空间。实际上,正如Nguyen(2014)所言,全球经济低迷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财富和消费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9]。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导致的收入下降,迫使大家用尽可能少的支出维持基本不变的消费需求,这是共享消费参与者日益增多的直接诱因,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等手段逐渐建立起的交易双方信任关系则是支撑这种消费模式扩张的基本条件。在新模式中逐渐养成的消费习惯,以及21世纪以来全球对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等问题的日渐关注,则进一步强化了共享消费的社会环境。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角度看,全球经济正在自觉不自觉地加快步入共享发展阶段。

时至今日,共享经济虽然还未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但共享模式正在加速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影响力日渐增强。除以上提及的汽车共享外,住房共享、技能共享、时间共享等概念和模式也在加速成长。例如,经过7年时间的发展,2008年成立的Airbnb住房共享平台已经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的34 000多个城市,房客总数超过4 000万,成为全球住房共享的领军者,目前该平台估值达到255亿美元左右。在国内,也有类似的住房共享模式,如2012年8月才正式上线的小猪短租平台,目前房源已经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经济模式正进入加速创新、快速成长的阶段,人人快递、技能银行、时间银行等新兴共享模式不断涌现。调查显示,2013年德国就有12%的人通过互联网进行共享消费,而这一比例在14~29岁的年轻人中高达25%。目前,全球有超过20亿美元的风投资金支持200多家初创企业,在快速增长的有形资产个人共享市场中展开竞争(Teubner,2014)[10]。2011年,美国《时代周刊》就将共享经济列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而现在这一想法正在加快变成现实。

三、共享经济带来广泛变革

如前文所述,20世纪70年代汽车共享就已产生,但直到90年代共享概念才开始流行起来(Shaheen & Cohen,2008)[11]。从共享模式的产生,再到目前该模式在各领域的多样化应用,变化的不仅仅是共享经济在应用范围上的拓展,更是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消费者用尽可能少的支出来满足日益丰富的生产生活需求,并同时开启了消费、供给、收入分配、社会关系等领域的广泛变革。

1. 共享理念推动消费观念与财富观念演变

共享经济模式下,消费者不再看重产品的所有权,而更加看重消费过程本身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也就是说,只需购买产品的一部分使用权而无需购买完整产权,消费者即可满足自身需求,这是消费观念的重大变革。同时,正因为消费观念直接决定了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的选择,传统上更加看重所有权的消费观念也将成为共享模式扩张的重要障碍之一,而且物质主义、占有个人主义、自我认同信念都会演变成为财产拥有的观念,进而阻碍共享的发展(Belk,2007)[12]。在共享消费观念下,人们的财富观也会发生同步演化,住房、车辆等固定资产不再被当成财富本身,实现对这些资产的使用权才是主要目标。在这样的财富观引导下,传统大拆大建、规模化扩张式的经济发展路径不再受到消费者青睐,而对大规模存量资产的深度挖掘和再利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由此可见,消费观念的变迁既是共享经济的基础,也会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不断推广而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消费理念演变推动消费行为与消费模式随之变迁

共享经济的基本理念强调对产品的“使用”而非“拥有”,体现在消费模式上即通过“租用”而非“购买”方式满足消费需求。在传统消费和财富观念中,人人都希望拥有多样化和规模化的住房、汽车等硬资产,将对这类资产拥有的数量和规模视为财富的多寡,最终体现在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商业模式中,就逐渐形成了人人购买的C2B销售模式。在共享消费观念下,人们通过租房、租车等方式消费资产使用权,同一辆车通过租赁模式可以满足多人消费需求,而住房也不再是越多越好,最终体现在商业模式中就是人人租用的P2B2P(个人―平台企业―个人)共享模式。从生产中的设备消耗角度看,共享模式类似企业通过租赁设备进行生产,不同的是共享经济目前主要涉及消费领域,且租用的是社会已有闲置资产而非专门用于出租盈利的资产。随着共享模式在生产设备消费领域的逐渐拓展,可以预见共享经济将成为我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的重要模式。

3.共享经济大幅拓展消费范围,即产品和服务供给来源更加丰富

共享经济具有典型的市场创造效应:一方面,通过共享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价廉质优的产品和服务,变相提升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并进一步推动关联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扩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享模式大幅拓展了产品和服务消费的范围,将过去全社会闲置或利用不充分的产品、设备、技能、时间等资源再度推入市场,进而创造了闲置资产再利用的庞大二级市场(相比过去的二手市场,可交易的范围、规模和交易对象的利用率都大幅提升)。共享经济并没有明显改变消费需求,而是改变了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通过挖掘庞大的社会闲置资产和能力,用共享消费模式以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方式去满足市场需求,如Airbnb租房、Uber租车等。同时,共享经济带来了供给结构的显著变化,过去产品和服务供给基本以企业为主,而共享模式下供给方(尤其是消费共享领域)大多源于社会个体。此外,闲置资产还包括个人的技能、空闲时间等软资源,这类资产不能出租而只能出售,也有学者称其为兼职经济。考虑到全社会存在大量的闲置资产,共享经济无疑将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空间。

4.共享经济催生更多收入分配渠道,有望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

在传统经济的收入分配结构中,企业等法人市场主体以工资、福利和各类转移性收入等形式进行的直接和间接社会收入分配是主渠道,而财产性收入(即通过财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比重很小,目前在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中占比不足3%。共享经济则有助于改变这一局面。在共享模式下,除企业等法人市场主体主导的收入分配外,个人还可以自然人形式直接进入市场,通过财产所有权、自身技能、闲暇时间等资源的租售获得额外收入,而且共享收入还可能在总收入中占到重要比重。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已有不少人通过租赁各类自有资产弥补家用,共享模式甚至成为不少家庭渡过经济困难时期的重要途径,共享经济带来的社会收入分配改善效应已日渐显现。在共享经济中,中产阶级可通过共享各类资产进一步提升收入水平,而拥有少量或不拥有资产的人也可通过共享消费减少支出,进而达成一个帕累托改进的双赢局面。

5.共享经济丰富社会链接层次,推动社会关系发生变革

基于共享经济形成的新型消费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链接了更多的资产拥有者与消费需求者,过去完全没有时空交集的陌生个人之间可通过共享消费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也可能建立起新型的雇佣关系。从共享有形资产角度看,陌生个人之间通过共享平台进行临时交易,常常会因累积交易和评价形成较为稳定的信任关系,并随之催生活跃的社交网络或社交群落,例如小猪短租平台上就有不少因短租建立起的稳定友谊关系,而此前双方并无任何关联。从共享无形资产角度看,个人技能、闲暇时间等资产共享产生了兼职经济,进而改变过去以企业为中心的雇佣关系,企业和员工之间不再是紧密、稳定的雇佣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松散、临时、对等的交易关系;企业与员工之间也无须建立共同理念和一致追求,而这可能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存在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四、共享经济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共享经济正是互联网时代社会资源高效配置与利用的一种新兴模式(博茨曼和罗杰斯,2015)[13]。然而,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共享经济却是一把“双刃剑”,在短期内无疑会对传统产业带来显著冲击,传统产业将会因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迎来一段转型阵痛期。但是,在中长期内,共享经济将会加速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1.消费共享产生的替代效应和增量效应为产业绿色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能

共享消费通过更多人分享更少的产品或服务,直接减少全社会对一些传统行业新增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对传统产业与市场而言,这无疑会带来一场巨大的转型阵痛(Matzler,et al., 2015)[14],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里夫金,2015)[15]。与此同时,仅需购买产品使用权的共享消费大幅降低消费成本,由此产生的收入效应会催生更多新增需求和衍生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整体经济不会因消费共享转型而加速下行。以汽车共享为例,研究表明,北美和西欧汽车的平均使用水平仅有8%(Belk,2014)[3],汽车共享可通过减少行驶车辆和行驶里程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如表1所示)。其中,对北美汽车共享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开展的调查和估算显示,参与汽车共享可推动户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0.84吨/年(Martin & Shaheen,2011)[16]。如果汽车共享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模式,那么全球汽车保有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都将大幅减少。实际上,目前戴姆勒、宝马、通用等汽车制造商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或提供汽车共享服务。再以租房共享为例,对美国德州租房市场的研究表明,租房共享平台Airbnb的房源每增加1%,德州酒店季度营业收入就会下降0.05%(Zervas et.al,2014)[17]。与此同时,较低的租房共享价格也会延长旅客逗留时间,人均花费反而比酒店旅客更高。如果租房共享成为临时居住消费的主流模式,集中式的酒店型短住需求将逐渐被分散式的家庭型短住需求所分流,而酒店行业所受的此种影响将通过产业链传导至建筑、建材、日化等行业,并倒逼这些行业加速转型。

2.生产共享将大幅提升生产设备与能力的利用效率

目前,共享经济的实践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社会各界已经逐渐意识到共享模式在消费领域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同样,生产领域利用不够充分的设备与生产能力也广泛存在,共享模式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推广无疑也能大幅提升各类生产资源的利用水平(Matzner et al.,2015)[18]。因此,可以预见,闲置生产设备与能力的共享将是未来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的重要模式,并将成为许多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实际上,根据共享经济分享“使用权”的主要特征,当前研发、生产与制造环节流行的云制造、众包(创)等新模式也可以被视为生产领域的共享模式。例如,航天二院研发推广的云制造模式就是典型的生产共享,通过构建云制造平台,将集团公司600余家单位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在内部共享,进而优化配置不同生产单元的生产能力,实现了集团公司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海尔集团打造的众包平台――HOPE(海尔开放创新生态系统),联接了全球100多万名各领域专家和上千家全球一流的研发资源,通过对全球优质研发资源的有效利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研发效率。与消费共享产生的“正负”双向影响一样,生产共享在实现社会闲置生产资源与能力挖潜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装备制造产业的市场需求,但绿色生产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逆的主流趋势,唯有主动转型才能使产业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3.个人无形资产共享既促进创新创业,也冲击企业组织管理模式

近两年来,技能、闲暇时间、资金等个人无形资产的共享模式也快速兴起。一方面,技能银行、创客等共享模式,可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加快人才培养进度(通过点对点方式进行,类似师徒制),形成各类人才培育和流转的“蓄水池”。点对点的技能共享过程是集聚志同道合者的高效渠道(Nguyen,2014)[9],有助于在较短时期内形成若干创新创业的新基地、新平台,助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共享平台大幅拓展人才使用渠道,不仅能够便捷、高效、低成本地利用外部人才资源(刘建军和邢燕飞,2013)[19],而且还能大幅提升企业研发、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个人技能与闲暇时间共享产生的兼职经济,对企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组织管理等模式也会带来很大冲击。兼职经济越发达,企业留住和管理人才的难度也就越大,依靠专职员工维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重大挑战。员工流动性的提高,同时还增加了企业商业秘密、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并迫使企业调整管理层级、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来适应这种人才流动。

4.共享经济挑战传统行业管理体制,既有行业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产业创新发展需求

面对共享经济带来的广泛变革,世界各国都未做好应对准备,税收、监管、法律法规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经济新业务模式正在遭受到来自传统行业的突出挑战,而且Airbnb 、Uber等共享模式的疯狂扩张已经引起了监管和政治斗争(Schor,2014)[20],其主要依据正是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例如,Uber、滴滴打车等汽车共享平台企业在我国不少城市遭到相关管理部门的约谈和调查,Uber也在伦敦与政府进行较量,美国加州则认为汽车共享就是无照经营的“黑车”,类似看法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尤其得到出租车司机的广泛支持;租房共享市场中的Airbnb则遭到纽约市政府的调查,类似共享业务也被指逃税漏税,不过目前Airbnb正着手代收代缴短租交易税,力图让自己的经营合法化。层出不穷的共享经济创新模式,已经令政府部门的市场监管和行业管理无所适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所有权法律法规、消费者权益保护、税收征管等体系已经不再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监管政策的重新审视已经迫不及待(祝碧衡,2015)[21]。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归纳共享经济关键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共享经济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尤其是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研究认为,尽管目前全球共享经济模式正处于孕育发展阶段,但是其变革性力量和影响已然显现。随着共享模式在消费与生产领域的快速拓展,生产消费观念、生产消费模式、生产消费范围、收入分配格局和整个社会关系都将被变革甚至是颠覆。对产业发展而言,这种变革或颠覆性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会因“替代效应”冲击传统产业市场需求,因生产消费模式变革冲击传统产业管理体制,但中长期内则是加速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当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适应这种新模式带来的管理冲击,但只有顺应时代需求,做好适应新兴经济模式发展的政府职能转变,才能更好地引导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牢固树立创新包容理念,积极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实践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参与到共享模式中,作为行业管理部门更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不仅包括个体消费需求,而且还包括作为企业法人的消费需求)为中心做好管理转型。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行业监管与行业管理改革,基本原则是既不扼杀共享模式创新,同时也提供最低限度的法律要求,为未来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开放规则(Ranchordás,2015)[22]。一是要本着开放包容的理念,跟踪研究共享经济发展中的模式创新与业态演变,预判共享经济对产业发展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二是要提前做好共享模式在生产制造领域应用的相关政策研究与储备,梳理可能不适应共享经济发展的现有政策措施,并适时推动有利于共享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改革。

2. 推动创新创业,以创新增量效应弥补替代效应

共享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在降低传统产业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会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迎接共享经济时代到来,避免产业受到过度冲击的出路依然在于创新创业。建议结合《中国制造2025》关于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点战略任务,一方面,大力支持共享经济模式和业态创新,更好地满足、扩大已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未来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不断创造或开拓新的市场需求,解决共享经济加快发展带来的传统产业萎缩问题。

3. 主动作为,积极引导生产领域共享模式发展

共享经济推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契合工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未来,随着技术和平台的日臻成熟,共享经济模式将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快速扩张,以闲置的设备、厂房、产能甚至创新资源等为交易对象的共享模式会不断涌现。共享模式在生产领域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产能供求双方的对接,更好地实现生产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议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工程,引导和鼓励创建更多类似阿里巴巴“淘工厂”、航天二院云制造、海尔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等模式,促进生产制造领域供求高效对接,推动相关行业优化利用闲置生产能力和创新资源,加快实现工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Botsman R,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J]. 2010.

[2] Gansky L. The mesh: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haring[M]. Penguin,2010.

[3] Belk R. 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 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67:1595-1600.

[4] Leismann K,Schmitt M,Rohn H,et al.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Towards a Resource-Saving Consumption Culture[J]. Resources, 2013,2: 184-203.

[5] Sach A. IT-user-align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TUA) in the Sharing Economy: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ECIS 2015 Completed Research Papers[Z]. 2015.

[6] 唐・佩珀斯,玛莎・罗杰斯.共享经济: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股东、员工与顾客的共赢(第一版)[M]. 钱峰,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7] 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6(2): 35-45.

[8] Bonsall P. Car Shar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Policy Appraisal [J].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and Policy,1981,15(1): 35-44.

[9] Nguyen G T. Exploring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business models- case peer-to-peer digital platforms[D]. Aalto University,2014.

[10] Teubner T. Thoughts on the Sharing Economy: Proc.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mmerce[Z]. 2014: 11,322-326.

[11] Shaheen S A,Cohen A P. Worldwide Carsharing Growth: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2008.

[12] Belk R.Why Not Share Rather than Own?[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2007,611:126-140.

[13] 雷切尔・博茨曼,路・罗杰斯.共享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下的协同消费商业模式(第1版)[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14] Matzler K,Veider V,Kathan W. Adapting to the Sharing Economy[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15,56(2): 71-77.

[15] 杰里米・里夫金.走向物联网和共享经济[J].企业研究,2015(2): 14-21.

[16] Martin E W,Shaheen 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mpacts of carsharing in North America[J].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2011,12(4):1074-1086.

[17] Zervas G,Proserpio D,Byers J W. The Rise of the Sharing Economy: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Airbnb on the Hotel Industry[Z]. Boston U. School of Management Research Paper 2013(16):2014.

[18] Matzner M,Chasin F,Todenh?ifer L. To Share or Not to Share: 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Antecedents of Participation in IT-enabled Sharing Services: Twenty-Thir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Z].2015.

[19] 刘建军,邢燕飞.共享经济:内涵嬗变、运行机制及我国的政策选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5):38-42.

[20] Schor J. Debating the Sharing Economy[R]. A Great Transition Initiative,2014.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5

论文摘要:从我国科技资源利用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我市科技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构建以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我市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从而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技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进行科技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也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伴随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支撑整个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日益成为重要战略资源,显现出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重整,正在成为区域基础设施的重要组织部分,成为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也成为各级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基本任务。

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国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美国政府实施了国有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国策,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英国政府则强调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最优先任务。日本在2001年就 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科技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写进了科学技术白皮书,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设施和科研条件。

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我国的各类科技数据信息资源严重缺乏,科技数据和信息产品集中在发达国家手里,如全世界数据库容量美国占63%,亚洲为4%,中国不到1%。国内的可用信息资源更加贫乏,据统计,目前国内的Internet的信息流量大约95%是访问国外站点。另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我国现有的科学数据的利用率和共享程度极低,能为重大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有效支撑的数据库不到已有数据库的10%。同时,由于缺乏共建共享理念,缺乏政府层面的统筹规划以及共享政策与法规体系,使得我国的科技基础条件建设难度加大,资源共享不能有效施行。为了缩短差距,我国从2002年起,启动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全面整合国家科技资源,通过整合与重组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实现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共享。

2004年科技部安排专项经费8亿元用于加大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并于7月由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重点建设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基础性平台,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成为我国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举措。

南昌作为江西省会,素来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实力雄厚,科技资源也较充沛。拥有高等院校60所;省、市级以上独立的科研院所84家(其中市级独立的科研机构23个,省级独立的科研院所61家);博士后流动站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7个(含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我市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基础条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重点领域的科学数据和文献,建立了部分区域性的观测与监测网络,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种源和标本,拥有了一批科技基础设施等。“九五”以来,在资源整合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动了大型科学仪器和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但是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市的科技基础条件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全市层面的整体规划,盲目重复,资源浪费,建设薄弱,布局不合理;二是财政投入分散,总量不足,配置不当;三是管理体制与方式不适应科技创新的要求,条块分割,部门封闭,单位所有,利用率低,共享机制缺乏,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四是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不稳,专业素质下降等。我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滞后与薄弱,已经导致战略性研究经常受制于人,国家关键技术的突破难以实现,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难以形成,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得不到及时有效支持。针对上述问题,我市整合科技资源,科技服务平台的构建工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构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公共科技服务三大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南昌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大幅度增加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建设研究开发基地平台、自然科技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南昌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又进一步明确了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提出“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良性互动,为研究开发、创新创业提供各类信息和服务支撑”。

南昌市科技局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2007年科技工作的重点,也成为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新建、整合、完善和提高等手段,建立起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一个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形成了以共享机制为核心,全面整合全市科技资源,达到整个区域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巨大推动力。

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对我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实验基地、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网络资源等科技基础条件进行战略重组与优化,运用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为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信息保障,为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将在产、学、研之间建立起合作互动的网络化联系和创新的共享机制,并围绕着企业创新这一主体,充分体现区域科技发展特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发展格局,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支持各类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我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可整合全市的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可实现科技创新的需要。最终达到为南昌市乃至周边地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从而大大地降低区域内企业的研发成本,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目的。

同时,通过构建一个全市性的整合的资源平台,探讨一种全新的资源共享机制,为政府提供科学的、有参考价值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为企业提供服务,降低研发成本。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为我市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科技条件支撑,从而推动我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007年是实现南昌快速崛起的重大机遇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一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落实科技发展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市”目标,着力做好“两篇文章”,建设“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个南昌”(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物流、商贸、职教中心,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生态园林南昌)。为此,下一步南昌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将围绕全面整合市科技资源为核心目标,力争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共享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实现与省际、国际科技资源的接轨,最大程度地满足南昌市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4,(6).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范文6

【论文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文化创新工程。做为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省图书馆,必须强化创新思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建设、基层支中心及乡村服务网点的设施建设、传输技术平台建设;带动全省共享工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全省“公共文化传播体系”。黑龙江省共享工程在建设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与思考。

1背景

1.1寒带地域辽阔黑龙江省地处高寒边疆,4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中有祖国最北端的北极村、最东部的东方第一哨(抚远县),有3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接壤,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大兴安岭),65个县(市)中有18个边境县,103个县团级国营农场有54个分布在边境线上,可谓幅原辽阔、地广人稀。寒带气候特征十分鲜明,长达半年的冬季平均温度在零下巧度左右。这决定了黑龙江省在共享工程网络设施建设、基层群体服务方式上,必须探索符合省情的独特创新之路。

1.2行政体制各异黑龙江省行政区划除地市县之外,还有财政直属农业部的国营农垦总局(辖9个农垦管理局103个国营农场,职工人口137万人);直属林业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伊春)地区19个政企合一的林业区(局),职工人口181万人;直属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大庆石油、石化、天然气等多个大型国有企业;这三大企业大都分布在边远地区,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匾乏。他们为共和国建设奉献了大量的粮食、木材、石油资源,如今因体制局限,却享受不到国家和省财政的文化建设专项补助资金、难以共享他们本该享受的文化信息资源!

行政体制的复杂差异性,要求黑龙江省在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基层服务网络布局上,必须实事求是,统筹全局,着力构建全省境内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大格局。1.3经济欠发达,图书馆事业滞后。黑龙江省做为资源大省,建国以来为国家贡献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计划经济成分较重,市场经济欠发达,对文化事业的投人一直偏低。据2006年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统计,全省83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中,全年财政投人平均每个馆只有27.54万元;65个行政县(市)中,有21个县图书馆没有专项购书费,24个县图书馆全年未购1本新书;全省13个地市图书馆中,具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只有7个馆;65个县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只有11个,不足18%。财政投人偏低、服务资源匾乏、生存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使基层市县图书馆成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全省县以下的808个乡镇中,拥有图书馆,能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更是寥寥无儿!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诉求、文化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和保障。

基层图书馆整体发展滞后的现实,使黑龙江省共享工程建设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促使省级分中心必须强化科学发展观,强化技术创新,以科技性、先进性建设带动全省基层图书馆协调发展,促进全省基层共享工程建设的全面发展、跨越式发展。

2全省共享工程建设中的不平衡态势

2.1省级财政与县(市)级财政投入不平衡

在全省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黑龙江省财政厅设立了全省共享工程建设专项资金,2003年至2007年共投人1 982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全部投人到各地市、县支中心和乡镇、社区的基层服务站建设;2003年,省财政将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建设与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一次性投人2 400万元,装备省图书馆新馆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设备,使共享工程的资源加工与整合、存储、传输服务技术平台有了可靠保障;2006年和2007年,省财政又分别拨专款250万元、100万元,用于全省共享工程网络运行维护与技术培训、技术保障。

相对于省级财政的较高投人,县市级地方政府匹配资金较少。截止2007年末,全省各县市财政投人共享工程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足700万元。2006年的9个试点县中,有4个县的匹配资金没有到位,直接影响了设备招标进度与整体建设进程。

针对全省县市财政困难、投人偏低的现状,黑龙江省财政厅统筹全局,积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8年再次加大对全省共享工程建设的资金投人:对贫困县、边境县、财政转移支付县,增加投人匹配资金的60%(每县20.4万元殆对其它县市增加投人匹配资金的40%(每县13.6万元),大大缓解了县市财政的困难压力,为全省共享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基层网点建设发展不平衡

截止2007年底,黑龙江省共建成各级中心及基层服务点217个,按建设层级划分为: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13个,县级支中心7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74个,村基层服务点9个,机关、社区、部队、学校、寺庙、农场、林业局等基层服务点38个。其中省财政投资建设103个,地方自建48个。

省农垦系统正在建设的有省农垦总局支中心1个,管理局支中心5个,农场、管理区基层服务点70个。

.黑龙江省基层网点建设的重点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及边境地区。我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边境县18个、部级贫困县14个,省级贫困县7个。这些地区大多地处偏远,文化资源匾乏,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省文化厅和省级分中心在基层站点建设、资源提供上,首先考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陆续建成的157个县、乡、村基层服务站点,大都集中在这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如阿城市料甸子满族乡、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等。下发的设备和资源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内的地、市、县,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均得到文化部、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及省财政的资助。但是,全省还有行政区划没有包涵的垦区103个县团级国营农场、林区19个县(区)级林场、大庆油田各采油厂及分厂目前还未成为国家和省财政资助对象,省文化厅和省中心竭尽全力,也只是在这些地区建设了少数几个示范性的基层服务站点,这些地区的共享工程网点建设仍是我省突出的难点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疆域辽远,共享工程建设重点又放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都处在偏远地带,人口稀少,而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点较少,致使全省基层服务网络形成了长线状,点、线分散,没有形成相连成片的网状结构。网点建设的不平衡也给技术支持服务和资源共享、服务交流带来了距离分割障碍,尚未形成联网贯通的优势。

2.3基层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

几年来,在省级分中心的带动下,各支中心和基层站点的服务工作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效。全省共享工程服务工作采取市县大试点带动乡镇小试点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普及。

集中下发资源,支持伊春市支中心在没有国家设备、资金资助的前提下,先期将22个林场设为试点,播放共享工程资源,为林区广大群众服务,激发了其他林场、所的积极性,争先恐后地加人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来,使乡镇级的试点很快普及,大大推进了全市共享工程建设进程。

扶持海林市支中心建成电子阅览室,安装卫星接收设备。在报告厅安装投影仪和幕布,定时免费播放共享工程卫星传送的资源节目,每月还利用光盘和镜像资源为读者播放专题节目;在海林朝鲜民族乡和疏菜村分别建设基层服务点,通过卫星、镜像和光盘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三级服务网络有效地利用了本地资源,由于相隔不远,县支中心可以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技术支持,协调他们沟通、交流服务经验和体会,使共享工程服务工作在海林市蓬勃发展,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

但是,由于共享工程正处于试点建设阶段,设备使用与传输技术尚未成熟稳定,文化信息资源提供还不够丰富,基层站点服务经验不足、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形成。在基层网点建设不平衡、布局较分散的地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工作便呈现单打独斗、时断时续甚至停滞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共享工程建设的整体效应。

3科学发展、统筹全局,创新公共文化传播体系。

3.1共享工程之创新思维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明确要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加快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市(地)、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终极目的,就是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载体、骨干栋梁!

文化部门早已拥有完整丰富的文化产品创作体系(作家、艺术家)、生产体系(艺术院团与各文化单位)、展示体系(舞台与场馆),却一直没有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一直依赖各类新闻媒体的传播!

有线电视、互联网可谓成型的现代传播体系,但是,其传播方式绝非公共、公益,是要向百姓大众收费的!传播内容绝少公共文化,多数是要娱乐媚俗广告效益的!所以,公共文化传播,依赖有线电视、互联网是不够的、万万不行的!只能运用有线电视、互联网的传播技术手段,建设自己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即“公益文化电视台”与“公益网络电视台”。

如何运用有线电视、互联网的传播技术手段,创新“公共文化传播体系”?这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需创新思维,实现技术创新。

3.2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与资源传输支持系统

文化共享工程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实现全社会免费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工程。构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第一要务。

黑龙江省分中心(图书馆)2007年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立足于统筹带动全省资源共享,签约购买了供全省县级支中心(图书馆)共享的大量数字资源,镜像总量10TB。同时购买了CNKI的“延伸服务共享技术平台”软件,完整搭建了“全省基层支中心(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2007年9月,“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黑龙江省分中心”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挂牌成立。由省馆投资建设“联合编目数据库与传输平台”,保障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免费共享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数据。

针对全省图书馆经费困窘,发展滞后的现实,省中心2007年开始投资建设“全省基层支中心(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使用广东图创公司研发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Interlib"软件,通过互联网将全省基层支中心(图书馆)组建成与省中心联通的“总馆/分馆制集群化管理网络系统”与省中心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使用Interlib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各用户端不需要安装软件,不需要独立的服务器,通过IE浏览器就可进行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用户系统完全免维护,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投入。

省中心投人1台小型机、两台服务器做全省因特网软件系统的硬件支撑平台,并做了双机容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软件的顺利运行。为了适应全省基层光纤通信发展现状,省中心采用网通和中国电信两条光纤线路并行技术(中国电信l0M,网通210M ),以保障全省基层快捷的访问速度。

2007年,黑龙江省分中心(图书馆)投入230多万元,将原40TB的计算机自动化存储系统扩容至80TB;将原110M的光纤通信接入带宽扩展为220M(网通200M、政务外网10M、中国电信10M );又增购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设备、多件数字资源采集加工设备;建成了共享工程播出技术(8种模式)展示平台。至此,完整构建了省中心(馆)“共享工程镜像总站”,大幅度提升了全省共享工程的文化信息资源采集加工、整合存储、传输供给能力,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今后一个历史时期,黑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部数字文献资源,将通过省中心“镜像总站”整合、存储、,真正实现传输快捷!

3.3传播技术平台创新探索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主要传播经过数字化加工的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建设虽短短几年,但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技术手段推陈出新。

经济发达或光纤通信、网络与计算机普及率高的地区,大都采用互联网站(服务器+投影仪)、网络电视(IPTV)、数字电视等传播技术模式。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光纤通信与信息技术落后的地区,多数采用卫星传播(卫星地面站十电脑或投影仪)、移动播放(电视机十硬盘或光盘)等传播方式。更多的是搭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各类传输平台,与其共建共享—这是文化部大力倡导的传输平台建设模式。

共建共享固然极好,省钱省力,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如河南省搭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1PTV网络电视传输模式(但如果本地区的“农党”、“农教”网采用的传输技术并不先进,文化共享工程是否还要与其共建共享?

以经济欠发达的黑龙江省为例:2007年,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在试点城市哈尔滨、人庆等地建设了330个基层服务站,其它基层站点均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传输技术已经落后。

文化部推广的河南省1PTV传输技术模式,黑龙江“农党”尚未采用,血即便采用的话,这种宽带网络十机顶盒十电视机的传播模式,建设一个基层点也需投人3 000多元,目_要再付出运行成本(每月至少10元以仁的上网费),落后乡、村(更不要说农家)尚不具备宽带网络接人条件,资金投人难以承受。

再说互联网站传输模式,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日前只有123%,全中国有87_7%的人群仍与网络无缘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上网率只有5.1%,城镇居民也只有21.6%。黑龙江省3 827万人口, 1119万户,互联网络用户只有108.8万户;宽带接人户176.1万户,比例可怜〕

全省共享工程与谁共建共享?如何实现“覆盖广泛”?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应当实事求是,走自主创新之路!

2008年9月,黑龙江省分中心建成了“共享工程传播技术(8种模式)展示平台”,通过对目前8种传播技术的比较研究,科学制定了全省共享工程传播技术创新探索方略:

第一,结合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手段,探索县、乡镇有线电视差转台播出模式,使其覆盖的乡、村农家百姓足不出户,便能收看到国家中心卫星播放的全部共一享工程节目,真正做到覆盖广泛,深人千家万户!

第二,在有线电视未能覆盖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及偏远农村地区,重点建设卫星地面站(接收器+投影或电视机);推广移动播放(机顶盒+电视机)传播模式。

第三,结合IY’1’V网络电视传播技术,自主研发“黑龙江省共享工程网络电视台传播系统”,以适应未来全省光纤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以超前思维和创新探索保障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

据深人调查统计,黑龙江省2007年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8.7%。有线电视用户362万户,比上年增加76万户,覆盖率为32.4%;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7万户,覆盖率为6%。与正向村村通迈进的有线电视传播网共建共享,是共享工程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的必然选择。

2007年10月,省中心在全省选择了代表3类有线电视播出技术形态的3个乡镇:五常市拉林满族自治镇、阿城市双丰镇、林甸县花园乡,进行乡镇有线电视差转台传播技术实验。经过历时1个月的技术创新和改进,3类技术形态均实现了高品质播出、全乡镇覆盖、农民家庭全天适时收看(参见图1 )。

标准配置:卫星天线;智能多媒体接收终端一基本型;电视机;遥控器;AV线;外置DVD光驱。

主要功能: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媒体实时播族支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流媒体实时播娩支持中央教育电视台卫星电视播放;支持VCD/DVD光盘播放。加人硬盘后,可播出卫星投放和事先拷人的视频节目。

实验表明,运用这种“共享工程有线电视传播技术”,全省县、乡镇有线电视台既可适时转播国家中心播出的共享工程节目,还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节目录播,进而实现按农民需求进行节目点播。

推广这种“共享工程有线电视传播技术”,每个县(或乡镇)只需投人5000元资金,便可实现全境内覆盖!每个村基层服务站点配置一台大投影或液晶电视,无须其它投人,即可开展群众性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