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范例6篇

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

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范文1

[关键词]绵阳;历史名人资源;概况;价值

近几年名人故里争夺战愈演愈烈,对于名人旅游的开发,绵阳市并没有做出积极的行动,绵阳市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程度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历史名人资源破坏程度较大,亟待开发,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阶段。“名人”属于大文化范畴,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绵阳市在十二期间旅游规划当中也提出了要加大历史名人资源的投资力度,从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CCTV―1频道播出了绵阳市自己的城市形象宣传片,打出的旅游口号是“李白出生地,中国科技城”。而且宣传片当中画面由原来的5秒,增加到10秒,表现的内容有“北川羌族姑、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成就展馆、憨态可掬的王朗风景区的大熊猫、科技生产线、江油李白故里”这些鲜明的绵阳元素,表明绵阳要在中国或者国际打出自己的特色,北川从5.12大地震阴霾中走了出来,以良好的形象向世人展示北川的形象,绵阳应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发名人旅游资源,整合整体旅游品牌,打造部级主题型旅游目的地,本文从绵阳名人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况入手,分析其应该具有的价值。

一、绵阳市概况

(一)绵阳市交通情况

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北向出川的主要交通走廊。城区总人口109万。距省会成都市98公里左右,东距重庆300多公里,北距西安700公里。市内交通便利,有绵阳南郊飞机场,据绵阳市中心8公里交通便利是四川人流量最大的支线机场,有宝成铁路贯穿全市,最近几年正在建设“乐山市――成都市――绵阳市”城际快速铁路,铁路是以成都市为中心城市,乐山市、绵阳市为两翼,从南到北整个城际铁路贯穿了乐山市、眉山市、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等四川重要的城市群;高速公路有成绵高速境内已有宝(鸡)成(都)铁路、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及复线、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绵(阳)遂(宁)高速公路、成(都)绵(阳)南(充)高速公路,成(都)西(安)客运专线、成(都)兰(州)铁路,规划建设绵(阳)西(充)高速公路、绵(阳)九(寨沟)高速公路、绵(阳)苍(溪)高速公路。二环路建成通车、二环路三期和绕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城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国道G108穿过绵阳市。绵阳市交通辐射更加广泛。从而为绵阳的旅游市场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也为绵阳的旅游市场提供可靠的客源。

(二)绵阳市名人旅游资源概况

名人,顾名思义就是著名的人,有名气的人。即在某一领域崭露头角,在某一方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起过重大作用,有着深远影响的那类人物。[1](p10-13)绵阳丰富的名人资源,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把绵阳名人分为出生绵阳的名人,和曾经较长时间居住或停留在绵阳的名人。

1.绵阳市辖区内出生的历史名人

绵阳古名“涪城”、“绵州”,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自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绵阳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厚重,名人旅游资源众多,绵阳市下辖6县1市,分别是梓潼县、盐亭县、安县、北川县、平武县、三台县、江油市(县级市)。

绵阳市辖区范围内出生的名人按地域划分,可分为:

绵阳城区有蜀汉经学家、谏议大夫――尹默、蜀汉尚书仆射、平阳亭侯――李福、中医针灸鼻祖――涪翁、宋代文坛领袖、唐宋家之一――欧阳修、邓文原、尹辛如、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刘吉成、北宋时期四川的第一个状元――苏易简、北宋诗人――苏舜钦与欧阳修并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苏舜元祖孙三人等、早期红学家――孙桐生、川剧艺术家――薛月秋。

梓潼县有文昌帝君张亚子、东汉益州太守――景毅、东汉镇远将军――文齐、汉代名士--李业、薛义安、李有行。

盐亭县有人文始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的螺祖、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岐伯、诗画巨匠――文同有诗、词、书、画“四绝”之誉、作家――王剑青等。

安县有蜀中才子――李调元、文学大师――沙汀。

北川有中华民族建立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

平武有巴蜀奇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张秀熟、,米蒂

三台有西晋宁州刺史、龙骧将军――李毅、西晋经学家--王长文、东汉成都县令――冯颢、东汉汝南郡太守――王堂、唐代诗人――李颀、五代前蜀词人――李、当代作曲家――许可经、《高山青》(即《阿里山的姑娘》)的词作家――邓禹平。

江油市有唐朝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四川省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先驱和省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王佑木、武林奇人――海灯法师等。

2.外地名人跟绵阳的渊源

蒋琬墓、小麦育种专家――冯达仕、西汉大学者――扬雄(绵阳西山公园的子云亭就是为他而建),在文学史上被誉为“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都到过绵阳。两弹元勋――邓稼先、爱国将领――冯玉祥、抗日名将――宋哲元,工艺大师――曾斌如、书法家――童韵樵、考古家――郭明甫、伟大的诗人杜甫在绵寓居朝间,创作了《越王楼歌》等数十首瑰丽的诗篇。晚唐诗人李商隐、中国波斯籍诗人李峋等文人墨客也曾在绵长时间停留过,这些给绵阳带来了丰厚的外来文明和促进了绵阳文化的繁荣,其中不乏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绵阳发展历史名人旅游文化综合效益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百业旺”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人们旅游需求的提升,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游成为了旅游市场上的“新宠儿”。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占原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将下降,而文化旅游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它将与探险旅游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2](p107-109)而文化旅游当中“重头戏”就在于名人旅游的开发,“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支持文化旅游的开发,“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例如:“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梓潼校区暨梓潼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项目”,这也表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当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文化和旅游的密不可分的,文化离不开旅游,旅游离不开文化。绵阳市出生的当地的名人,就成为当地人民的财富,不仅要合理开发名人旅游资源,还要保护好资源,实现名人旅游的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珍贵的财富。

文旅是一对孪生兄弟,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拥有三国文化、文昌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和历史名人文化五大文化资源的绵阳,以建设西部文化强市为契机,在《绵阳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打造五大文化体验产品,撑起厚重绵阳”的发展规划。[3]但是在《绵阳旅游产业总体规划(2010-2020年)》当中只明确表示要开发和利用三国文化、文昌文化、大禹文化、嫘祖文化等重点的名人旅游文化资源,历史名人旅游文化在总体规划当中没有明确的阐述,拥有众多历史名人旅游文化的绵阳,还可以打造出文同文化,欧阳修文化、沙汀文化、李调元戏曲文化等名人旅游资源。

(一)社会效益

1982年秋,台湾同胞欧阳礼老先生,投书绵州市政协文史委,探询绵州六一堂,表明台湾欧阳氏宗亲会欲组团拜渴,一缕情丝,牵动了两岸骨肉情谊。1994年4月,欧阳礼先生又寄来元老陈立夫、黄少谷为绵阳“六一堂”的亲笔题字。绵阳“六一堂”是纪念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的纪念堂。因其诞生在绵阳,其业绩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不仅为欧阳氏后裔景崇,亦为炎黄子孙所共仰。虽时隔近千年,海内外炎黄子孙没齿难忘。绵州六一堂,经历代修葺,而今焕然一新,规模宏伟,正是说明炎黄子孙热爱中华文化,凡对中华文化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先贤,永远为人们崇拜。[4](p22)每年举行文化交流活动,这样会加强两岸的来往,形成大陆寻根之旅。对两岸名人文化旅游开发,应当加强涉台名人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点的环境,提高旅游收益。台胞投资大陆名人文化旅游开发,可使台胞民众进一步了解名人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可以给台胞投资提供优惠政策。[5](p82)开发利用欧阳修出生地、宋哲元将军墓,对于加强与台湾的往来合作,促进两岸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效益

绵阳名人旅游资源的开发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名人旅游的开发会拉动绵阳市经济的发展,会极大的促进各行业快速发展,会拉动旅游业整体的上升,促进酒店业的良好发展,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发展,据绵阳现在城区人口105万,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文化的力量,将来的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6亿元、其中,全市实现旅游收入137.2亿元。

(三)文化效益

提高市民素质,传承名人优秀的事迹,提高了绵阳市的文化内涵,促进科教事业的发展,利用名人的自身的文化,在建成旅游景点的名人旅游资源对其学生群体免费开放,利用名人自身的影响力教导学生,促使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变成有文化,有知识,有内涵的新世纪人类。利用众多名人,打造出“文化绵阳、科技绵阳、智慧绵阳”,真正做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环境效益

近几年绵阳的城市居住有了很好的改善,名人故居及其越王楼的修缮完工,为绵阳的城市增添了许多亮点,富乐阁、越王楼势必会成为绵阳的地标建筑,绵阳的街景,城市的夜景更加绚丽多彩,居民可以在家乡就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景区,就可以减少外出旅游机会,拉动绵阳的内需,又可以低碳环保,用走路代替交通工具,及健康又环保。

“文化内涵不深的旅游业,生命力难以持久,只有旅游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旅游才能保持快速、健康的增长势头,形成旺盛的生命力”。[6](p114)绵阳名人旅游资源必须依照自身的特色打造名人故里、出生地等。绵阳位于祖国大陆的内陆,是四川北部的交通“咽喉”通道,居民建筑,在2200多年间形成了,自己的川西民居特色,在旅游发展中,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发展具有绵阳自身特色的名人旅游故里。绵阳是一个名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享誉国内外的名人很多,开发和利用任重而道远。希望绵阳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卓文.三峡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三峡大学学报,2003,(5).

[2]孙乃娟.黑龙江省县域旅游地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06,10.

[3]朱丽.绵阳希望之旅――文旅产业互融互动打开新局面[N].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出版,2012.9.25(24).

[4]钟利戡,南治平.“六一堂“系海峡情[J].统一论坛杂志.1998,3.

[5]王彩琴.河南名人文化与旅游开发[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3).

[6]宿爱云.常州名人故居保护开发的意义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11.

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范文2

肩负解决城市内涝重任的“海绵城市”,简单说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地,各地的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在不断推进。近日,本刊记者就业界关注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热点、焦点,采访住建、水利等相关部门得知,试点海绵城市建设中虽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题,但部分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凸显。有专家认为,不能因为短期的雨季内涝,就否定海绵城市带来的长期水资源效益。

汛期“城市看海” 看出城市排水薄弱

近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部分城市遭遇“内涝成海”的尴尬,“城市看海”看出城市排水的薄弱。为了切实转变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海绵城市概念,即“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5年以来,30座城市分两批,成为海绵城市部级试点,2015年将迁安(河北)、白城(吉林)、镇江(江苏)、嘉兴(浙江)、池州(安徽)、厦门(福建)、萍乡(江西)、济南(山东)、鹤壁(河南)、武汉(湖北)、常德(湖南)、南宁(广西)、重庆、遂宁(四川)、贵安新区(贵州)和西咸新区(陕西)等16座城市列为海绵城市的试点。2016年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为: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

2015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按照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发出的通知要求,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时间很紧:3年期限,需在试点区域完成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目标。试点城市每年能获得国家几亿元的资金补贴,同时当地也会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海绵城市该怎么建 看看河南咋出招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也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避免“逢雨看海”,河南也出实招。河南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河南省已经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并排出海绵城市建设“施工表”。今后从生态水系到绿地建设,从道路、广场到小区、单位,全面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或改造。“虽然水利部门只是配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但我们一直在积极关注海绵城市的建设。”

5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河南全省到今年年底,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建成1条以上海绵型生态水系,2020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建成区雨污分流,主要河道完成生态改造。

今后新建公园、绿地要全部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建设小微湿地、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雨水塘、生态堤岸、生物浮床等。 而单位和居住区现有绿地也要按海绵城市标准进行改造,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现有绿地的10%,公园绿地每年改造量不低于现有绿地的20%。今年年底前各省辖市和县级城市要建设1个以上海绵型绿地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河南省各类新建住宅小区和各类大型公共建设项目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均按照“海绵型”建设标准进行。不仅如此,河南省还鼓励因地制宜创造各类低影响开发的新模式、新技术,如在房前屋后建设各类雨水花园、绿色阳台、微型湿地、屋顶菜园,建设成千上万的“海绵社区”“海绵校园”“海绵公园”。

实施意见同时公布了河南建海绵城市时间,要求省辖市10月底完成规划。除了鹤壁是部级海绵城市试点外,河南省确定了许昌、濮阳、焦作、郑州、洛阳、平顶山、商丘、安阳等8个城市为省级海绵城市试点。河南省财政对获得试点的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滚动支持3年。

一场暴雨考验海绵城市

一城两种结果对比鲜明

相对于河南其他地方,鹤壁申报成为海绵城市部级试点后,目前当地市民已经明显感觉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氛围。如今在鹤壁淇河区部分街道,可见“海绵城市”建设的宣传标语以及施工现场。

鹤壁是河南目前唯一一个部级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据介绍,鹤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位于市区南北发展轴上,西起107国道,北到黎阳路,东至护城河,南临淇河。

鹤壁市处于太行山东麓,属于湿润气流的迎面风,暴雨频次多,量级大,易形成暴雨。这座城市过去排水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内涝时有发生,现状是,雨水管渠设计能力较低,雨水管渠建设不完善,中心城区的部分排水明渠被改造成暗渠或暗管,还有部分明渠在穿越道路时以管涵代替桥梁,造成过流断面大幅缩小,形成“卡脖子”现象,影响强降雨时径流雨水的顺利排放,易使上游内涝频发。

鹤壁临水而居,因水而兴,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理念更与鹤壁长期的城市发展战略“不谋而合”。根据鹤壁市政府通报的消息,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凸显。7月8日的一场强降水,让当地淇滨区降雨量最大点达到205毫米。但淇滨区城区经受住了考验,未现大面积内涝,道路交通、居民生产生活等秩序井然。

由于这场降雨强度极大,主城区周边未进行海绵城市改造的部分路段出现积水情况,泰山路下穿高铁站隧道、新老城区快速通道下穿京广铁路地下道、闽江路下穿京港澳高速公路涵洞积水严重。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行海绵城市改造后的路段和公园,由于铺设了透水材料,建设了下凹式绿地、旱溪、雨水花园、蓄水模块等,看不到暴雨肆虐的痕迹,反倒“喝”足了水,等待自然入渗以补充地下水。此次强降雨使桃园公园内2个大型蓄水模块首次存满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汇集来的雨水,一共“喝”下了300立方米水,“喝”不完的雨水排入了人工湖。

河南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的相关负责人对鹤壁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也给予了肯定。河南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处相关人士认为,从鹤壁目前对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建设效果来看,一些地方显出效果。而纵观试点海绵城市的建造,应该多从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的角度去看待,不能因为一场大雨就全盘否定海绵城市的长远效益。既要看到成绩,也要看到差距。看到成绩,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更快地推进建设;看到差距,是为了找到问题,从源头上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加强生态城市的维系建设,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不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还是以鹤壁这座部级海绵城市试点来看,当地有关部门人士从政策风险角度分析,鹤壁中心城区系统推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属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类配套政策尚未完全出台,因此还存在资金、管理、政策等方面的风险。同时也需要进行一些技术创新,在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汇聚各方信息,推行中逐步完善,来达到海绵城市的预期效果。

海绵城市被委以重任

生态水利建设是根本

建海绵城市的初衷,是想要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不过今年夏季,海绵城市能否解决我国内涝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媒体统计显示,全国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城市出现内涝,占比63%。这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还包括福州、武汉、济南、南宁等多个省会城市。被委以解决内涝重任的“海绵城市”也因此被认为是错误的理念。

对此质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绵城市并不是一天就建成的,海绵城市可能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建成,不能因为这次水淹了,就说海绵城市的试点失败了。这些海绵城市试点,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是,这个示范意义大多是局部性的。生态水利和国土海绵系统建设是根本出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

除了媒体盘点出来的试点海绵城市依然内涝为患,也有部分海绵城市试点效果明显。在陕西西咸新区,同样的降雨条件下,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沣西新城无明显内涝,非试点区沣东新城却出现了大面积内涝积水,形成鲜明反差;四川遂宁对阜丰巷老旧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后,小区内涝积水点得到有效控制,以往只要下雨小区就淹水没腰的情景不再。再比如试点城市三亚市,2015年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今年第三号台风“银河”在海南岛登陆,三亚一度开启了大风大雨的模式,但市民们却发现,往年最容易积水的几条主干道路面和平时相差无几,出行很顺畅。

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范文3

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已形成城市群发展格局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要继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城市群的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即城市群是有很多城市组成的,彼此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群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和城市群相关的概念有很多,比如都市圈、都市连绵区、城市带、组团型城市等等。由于这些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有时将其混用。其实城市群与都市圈的概念是有区别的,城市带与都市连绵区也各有定义。

有关都市连绵区的研究相对深入、全面,它是城市群的一种具体形态,概念上强调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指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核心,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干线大小城镇连续分布的巨型城市一体化地区。

城市带和大都市带的含义基本相同,都是指在一条交通轴线上分布了大大小小很多个城市。大都市带顾名思义是分布了很多大城市。和城市群概念不同的是,城市带所强调的是城市分布的形态,但城市之间不一定存在密切联系,而城市群强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影响。

组团型城市和城市群极为类似,在经济联系、功能互补、交通发达方面都可谓典型的城市群,但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呈分散状布局的城市,是现代大都市为避免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通过建立新区形成的多中心格局,也有将周围的城市扩展进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组团型城市。而城市群则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集合体,无论如何发展也不会成为一个城市。

都市圈一词出现和使用的频率极高。此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在太平洋沿岸分布了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共同构成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因此,可以认为,每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多个都市圈。都市圈属于同一城市场的作用范围,一般是根据一个或两个大都市辐射的半径为边界并以该城市命名。

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际之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相邻城市辐射的区域不断接近并有部分重合,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越来越大,就可以认为形成了城市群。

我国拥有13亿人口,且大多居住在东中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数量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前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将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在已露端倪的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群健康发展,既是“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也是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未来20年,长三角的腹地将继续扩大,浙江大部、江苏大部、安徽一部分地区都将进入城市群的范围。珠三角地区将和香港、澳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优势更大,辐射力更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更大。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可以肯定,三大城市群在未来20年仍将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淄博、东营、威海、日照等城市。发挥临海和靠近日、韩的区位优势,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猛,带动了山东全省的发展。随着城市群对外辐射力的增强,城市群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辽阳、营口、盘锦、铁岭等城市。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最高。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辽中南地区工业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中部城市密集圈和沈大城市走廊。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长大、沈丹、沈山、沈吉和沈承五条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的城镇布局体系,提高了地区城市化水平。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依托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若干个中外闻名的大都市,如洛阳、开封、许昌等,几经兴废,其风韵犹存。郑州虽是后起的城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还包括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门和荆州及河南省的信阳、江西省的九江和湖南省的岳阳。其中,12个为地级城市,3个为省直辖县级市。目前区域内部已形成一定的经济联系,随着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央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鉴于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四川的14个地级市和渝西经济走廊等县市。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未来,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咸阳、宝鸡、渭南、铜川、商州等地级城市。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关中城市群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经历建国以来五十余年的建设开发、改革开放,而今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科技产业带,是西北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区域。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中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99%,2005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5.02%,而GDP所占比重为52.83%。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二分之一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将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撑点。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省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中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范文4

关键词:多点多极;产业分工;产业布局;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49-03

实施“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是四川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振兴四川经济的新举措。实施多点“多极战略”战略,核心是调整并优化四川的产业分工与布局。本文是我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意见,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四川区域经济的现状

四川区域经济有三大特点:

1.不平衡。四川区域经济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分布不平衡。四川是资源大省,但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经济、金融及科技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成、德、绵一线,以成都最为集中;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劳动力资源尤以丘陵地区为最;林业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盆周山区,尤以西部山区(包括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为最。能源资源: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川东北达州、广元、南充、遂宁一带;煤炭主要集中在川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盆周西部山区;金属矿产资源以攀西地区最为集中,非金属矿产资源以大小凉山、大雪山、龙门山等盆地西部山区最多。

二是发展不平衡。2013年,成都经济总量高达9 108.9亿元,而位居四川第二大城市的绵阳市经济总量仅有1 455.1亿元,德阳、宜宾、南充、泸州等市在2011年才刚跨进“千亿”的门槛,而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的甘孜州,经济总量仅有201.22亿元。与四川区域经济形成鲜明对比是沿海、中部发达省市,如江苏,2012年苏州经济总量为13 284亿元、无锡为9 310亿元,南京8 286亿元,就连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的徐州市,经济总量也高达4 536亿元,高出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数倍;再如山东,2013年青岛经济总量为8 006.6亿元,烟台5 613亿元,济南5 230.19亿元……。与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相比较,东、中部发达省份,除一市(不一定是省城)“一马当先”领先发展外,往往有第二、第三、第四……梯队紧接其后,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而在四川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成都“一城独大”,明显缺乏第二、第三、第四梯队的接力,只有第五、第六梯队跟随其后。四川经济已经进入“2万亿俱乐部”,如果四川要迈进“3万亿”、“5万亿”俱乐部,仅靠成都市加快发展是难以担当其重任的,也是成都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所无力承担的。四川区域经济发展只有尽快改变成都“一城独大”格局,尽快形成第二、第三梯队接力,第四、第五、第六梯队紧随其后,才能实现“3万亿、“5万亿”的“四川梦”。

2.产业同质化程度低、互补性强、关联度高。从产业分布来看,四川21个地、市、州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地(市、州)一主业”的局面。成都以综合经济实力最强位居全省榜首,尤以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制造、食品为最,已经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名。德阳以重型机械、磷化工最为突出;绵阳是全国唯一由国家命名的科技城,其电子制造、国防科技领先全国;广元以国防电子、国防产品为长;巴中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发展以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本底较好;达州以天然气化工、钢铁工业见长;南充、遂宁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四大丝绸的基地,化工、轻纺等产业在我省的工业布局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川南四市的内江、自贡、泸州、宜宾是我省四大老工业基地,自贡的盐、泸州、宜宾的酒、内江的糖,曾经享誉全国甚至全球,虽然内江的糖产业衰落下去了,但泸州、宜宾的酒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泸州的重型机械(起重机、挖掘机)、宜宾的水电、煤化工发展正方兴未艾。盆周西部山区的雅安、攀枝花、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五市、州,钢铁、钒钛、航天、水电、石材产业基础非常好。

四川产业分布的特点:(1)与资源高度重合。除成都、德阳、绵阳三市外,其余各市、州,基本上都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例如,攀枝花市,钢铁钒钛资源丰富,其支柱产业也主要是钢铁;(2)各市、州产业虽然也有同质化现象,但并不严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区域同质化是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相反的是,各市州产业互补性较强,产业关联度非常高,如龙泉、资阳的汽车产业,其零部件供应来自四川各地;彭州石化的副产物,将极大的支撑南充、眉山的化学工业的发展;川南五市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将为成、德、绵的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更多的投资机会,等等。

3.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四川现有的几个区域中心城市整合优势资源的力度不够,甚至有的市州彼此相邻,却“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四川产业集群的形成,也限制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限制了区域产业规模的做大做强。例如,在“1+7”原成都经济区不到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绵阳、德阳、成都、雅安、遂宁、资阳分散布局着数十家整车制造厂;南充、遂宁历来是四川棉纺织和轻工产业基地,但近年来逐渐呈现弱化趋势,相反,成都土地十分金贵,但单位土地产值、单位土地纳税率并不高的家具制造业、制鞋产业、纺织成衣产业等大量向成都地区集中,严重影响着成都地域空间的优化利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将绵阳、德阳、遂宁、雅安、资阳的汽车产业布局进行调整,沿成都、资阳、内江集中布局,那将形成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完全可以与重庆、长春、上海、广州相竞力;如果将成都的家具制造、纺织、成衣、制鞋产业沿成都、遂宁、南充集中,不仅会为成都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而且会重新激发遂宁、南充“中国四大丝绸基地”的活力……。

二、实施“多点多极”战略,深化区域分工,优化四川的产业布局

优化四川的产业分工与布局是实施“多点多极战略,解决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关键。优化四川的产业分工与布局有两大抓手:一是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优势,深化区域分工,优化产业布局;二是搞好区域合作,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优化四川产业布局的基本方略应该是:“优化一核、强化两轴、发展三线、依靠四大基点、形成‘五带’”。

1.“优化一核”。成都是四川经济的核心。从1877年丁宝桢在成都创办四川机器局开始,成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已历经130多年。2013年,成都的经济总量(GDP)为9 108.9亿,按常住人口1 435万计算,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按户籍人口1 170万计算,人居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从人口分布来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成都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20.23万人,占65.5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84.50万人,占34.49%,城市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农村人口;再从人们主要从事的经济活动来看,2013年成都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3.9∶45.9∶50.2,即是说,人们已经从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转到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成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向后期转变阶段。

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向后期转变阶段的成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任务:增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成都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并适度控制中心城区人口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和项目,适时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项目转移出去,成都经济才能走向高新、高端、高效(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向后期转变时期的成都经济发展,作者将另文撰述)。

2.“强化两轴”。“两轴”是指以成都为中心,以德阳、绵阳和眉山、乐山为基点的成都平原经济发展带。“四城崛起、三城同化、两市扩容、一线贯通”是今后五至十年时间内,成都平原经济带的基本趋势。“四城崛起”:即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将会成为成都平原四大城市群;“三城同化:即随着德阳“南靠”,成都“北拓”、资阳、眉山融入天府新区,德阳、资阳、眉山三市将率先实现与成都的“同城化”;“两市扩容”:即绵阳、乐山“外融内聚”将分别成为川西北和岷江中下游的区域中心城市。“一线贯通”:即绵阳、德阳、成都、乐山将通过城际快速交通,将会使四市的经济联接成一个整体。与成都平原经济带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产业布局方面,我们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应该进一步向成都集中,同时,成都市的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该向资阳、眉山、乐山、遂宁、南充等市扩散;电子产品制造和国防工业应该进一步向绵阳集中;德阳在做大重型机械工业的同时,还应该做大做强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工程机械、石油钻采等新兴机械工业。

3.发展“三线”。随着四川交通状况的改善,四川经济发展应该沿四川高速公路和铁路线形成三大经济走廊。北线:应该沿成南、成德南高速,形成能源(石油、天然气)、油气化工、节能环保、轻工和纺织、食品、旅游6大产业集群;东线:沿成渝、成安渝高速,形成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产业发展集群;南线:沿成乐、隆纳、成自泸赤高速,形成食品(以宜宾、泸州的酒为代表)、建材(以夹江、威远为代表)、化工(包括氯碱化工、盐卤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以泸州液压机械、五粮液普什集团为代表)、旅游(以乐山、峨眉山为代表)产业集群。此外,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以及盆周西部山区资源的开发,还有可能形成成、雅(包括雅安、凉山州、攀枝花)、康(马尔康)、藏()经济走廊。成雅康藏经济走廊将以资源开发成为其亮点。

4.“依靠四大基点”。即依靠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四川经济将来的发展虽然会沿着交通线展开,但并不是说沿着交通线两侧来铺开摊子搞建设,而是应该以城市群为基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现代经济以城市为中心,产业聚集是现代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前置条件;城市完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也有利于降低企业外部成本,获取“集聚效应”。

5.形成“五带”。“优化一核、强化两轴、发展三线、依靠四大基点”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最终会促进国家规划的成渝经济区“五带”得以形成。即以成都、重庆两个主城区为中心,沿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为纽带的成渝经济区沿长江发展带;以成都为中心的成绵乐发展带;连接双核城市的成遂渝发展带;以重庆为中心并带动四川东北部经济增长的渝广达发展带;以成渝铁路和高速路为纽带的成内渝发展带。成渝经济区“五带”的形成,将会以增长轴的方式带动川西和川东两大板块,使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增长极”和“经济高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实施“多点多极”战略,搞好区域合作,构建产业集群

搞好区域合作,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是优化四川产业分工与布局的第二个抓手。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曾指出“国家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产业的竞争,而产业发展往往是国内几个区域形成了有竞争的产业集群”。对于国家而言是如此,对于区域经济来说更是如此。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什么竞争力强?关键在于形成了领先于全国的产业集群。四川自然资源富集,又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完全有条件形成几大支柱性的产业集群,形成四川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成都的软件和IT制造业、绵阳的电子产品制造、乐山的电子材料、广元的国防电子产业,都各具优势,而且基本上沿着成绵乐一线分布。四川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应该在发挥这些地市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应该以成都为大本营,形成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军事电子、软件、网络及通信产品等产业子集群。

2.装备制造(包括汽车)产业集群。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经过“一五”、“二五”、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装备较先进、研制水平较领先、配套体系较完善的装备制造工业体系。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是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代表。目前,四川省有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成都龙泉汽车产业基地,有东方电气、二重集团、成飞公司、资阳机车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冶金化工成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钻采、铁道机车车辆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强省。四川的装备制造(包括汽车)应该以德阳为基地,沿成(都)、德(阳)、绵(阳)、乐(山)一线和沿德阳市、成都市的青白江区、龙泉驿区、资阳市、内江市、泸州市一线为两翼来组建四川的装备制造(包括汽车)产业集群。

3.油气化工(包括石油、天然气、盐卤化工、磷化工)产业集群。四川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应该以彭州石化为基地,发展南充、眉山的油气化工深加工;加快发展达州、遂宁的天然气化工;加快开采川南、川中页岩气并尽快形成产业。四川的盐化工应该以自贡为龙头,引领乐山、宜宾、泸州、遂宁盐卤化工产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乐山马边的磷矿储量超过24亿吨,大大超过德阳什邡、绵竹地区16亿吨的储量。四川的什邡、绵竹磷化工基地有可能被乐山所取代。

4.钒钛钢铁稀土(冶金、建材)产业集群。如前所述,四川的金属矿产资源以攀西地区最为集中,非金属矿产资源以乐山地区、大小凉山、大雪山、龙门山等盆地西部山区最多。四川钒钛钢铁基地自然应该以攀枝花为核心来组建产业集群。

5.轻工、纺织产业集群。四川是中国丝绸产业的发祥地,南充、阆中自古就是中国的四大丝绸基地之一,达州的苎麻产业发展也具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成都产业结构调整,纺织、成衣、制鞋、家具制造等产业将大量向外转移。处于成南、成德南高速一线的南充、遂宁、广安等地市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沿成南、成德南高速一线组建四川的纺织、轻工产业集群

6.航空航天与核工业集群。四川的航空航天工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核工业更是自成体系。因此,应该以成都为中心,组建四川的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绵阳为龙头,组建四川的核工业产业集群

7.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四川山川秀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既有以九寨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以都江堰、三星堆、金沙遗址、金牛古道为代表的人文历史资源,还有近年来对游客颇具吸引力的以武侯祠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以雪山草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以映秀、北川为代表的地震遗址旅游资源。四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同时四川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应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除了上述7大产业外,以水电为代表的四川能源电力及新材料,以白酒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包括烟、酒、医药等)也应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

[2] 王东明.用勇气和行动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J].求是,2013,(12).

[3]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指导意见[Z].

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范文5

一、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她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城市,同时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上也有着明显的作用。园林绿化能够体现和谐美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一个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一个恬静、舒适、美化的生活环境,给人民创造一个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

二、当前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我市《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执行有偏差。按照《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规划,至2020年,我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6%、41%、12.64平方米。规划建成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儿童公园、名胜古迹公园、时尚主题公园、街头游园等多种类型的城市公园五个中类(市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共21个,新建14个、改扩建现有公园7个、街旁绿地18处,公园总面积为278公顷。建成市区3条绿道系统:1号线(滨水带状绿地)当阳一桥、二桥及沮河两岸的临沮公园、沮北公园形成的环形的绿化带;2号线(历史文化展示线):南北贯穿市中心,南部沿长坂西路以及子龙路,过当阳一桥,北部沿车站路接五七长支流沿河景观;3号线,沿环城东路经当阳二桥,北部连绿道2号线,南部连环城南路。截止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747.31公顷,覆盖面积889.52公顷 ,公园绿地面积 189.38公顷,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1.06%、36.14%、10.01平方米.规划中的社区公园(坝陵公园、纺织公园、岩屋庙公园等)、专类公园(当阳儿童公园、玉阳儿童公园)、带状公园(五七公园、沮河青春公园、长渠公园、金沙公园)尚未新建。部分扩建公园(翼德公园、五七一零公园、城南公园、关陵名胜古迹公园)也尚未实施。绿道1号线目前尚未完工。2号、3号线尚未实施。

2、养护管理有难度。一是城区挖掘、占用绿地随意性大,未实施占补平衡;二是占绿、毁绿行为时有发生,但取证处罚难,绿化成果遭破坏。三是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养护管理不能做到全域精细化。2019年,我市因企业、国家建设开设出入口16处,移植树木1200余株,占用绿地 3000余平方米。绿地内倾倒垃圾、行人踩踏、砍伐树木的事件时有发生。且近年来绿化养护经费、人员位随着绿地面积的增加未相应增加,造成人员不足,养护投入低,部分新设施、新技术因造价高,在养护中尚未推广(如草坪修剪车、多功能修剪作业车、生物农药等),绿地景观效果难以达到新境界。

三、加快城市园林发展的思路

1、编制新一轮的《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前一轮规划实际执行情况,综合考虑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要求 ,启动编制《当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0》,并在十四五期间严格实施。

2、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营造活力、宜人的绿色开放空间。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绿色空间。依托现有城市公园、河道、风景名胜区,按照300-500米出行半径需求,布局公园、广场。在市区新(改、扩)建部分公园,确保市民出行步行300-500米能到达公园。对沿河、风景名胜区道路进行合理绿化,形成绿道系统(玉泉河、百里长渠、五七长渠、关陵路等),绿道要形成自行车、步行道,构成城市慢行空间,同时也成为城市景观风貌道路。

3、加强城市自然生态保护利用。对城市现有水系(沮河、五七长渠、百里长渠、玉泉河)加强保护利用。水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水系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依托城市水系,建成风景宜人的水系景观廊道系统,既治理了河道,又美化了环境。进一步加强对沮河湿地公园、熊家山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开发,形成特色景观。

海绵城市十四五规划范文6

关键词:湿地公园;海绵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植物景观;雨水资源

一、海绵城市背景下湿地公园设计概况

(一)湿地现状分析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将整个城市改造为一个巨大海绵体,将雨水最大限度地自然吸存或消化,补充和净化地下水资源,当干旱缺水时,将其释放利用。[1]城市环境污染、排放有害气体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紊乱、雨水资源减少、自然环境破坏、土壤荒漠化等,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对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湿地公园的生态结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湿地生态系统紊乱,自然生态资源减少;2.公园周围河流阻塞,水资源受到污染;3.居民建筑分布杂乱,历史文化流失等。

(二)西溪湿地公园区域分析

西溪湿地公园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区,西临绕城高速,南临天目山路,东临紫金港路,北面临近文心路,公园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整个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上分为三个区域。“三区域”分为东、中、西三区,公园南临山区河道,北临文心路。西部地区面积约2.70平方公里,从前进道至宝家塘港,旅游资源少,鱼塘多而河流少,部分区域完全关闭;东部总面积约2.80平方公里,临近西部北侧,主要为鱼塘湿地,可供人们浏览的资源较少;中部地区位于“三区”内的重要区域,本方案主要对中部地区进行规划设计。中部地区总面积约5.90平方公里,东临宝家塘港,南至山区河流,北临文心路延长线,西部边界线由北至南分别为环路绿化带、年家港、朝天木岗和长家海滩(图1)。这里的湿地景观最为明显,拥有丰富的动植物群。常见绿地植物有狗尾草、早园竹、忍冬、野蔷薇等。相对稀少的动物资源有松雀鹰、雀鹰、红隼、燕隼等。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目标

在改造西溪湿地公园时,充分结合海绵城市的特点。海绵城市能够良好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资源问题,使湿地在海绵城市的背景下,发挥其净水功能、蓄水功能、景观功能,这是改造设计的重要问题。[2]在“海绵城市”理念的背景下对湿地公园进行改造设计,并提出三大改造目标:第一,重点保护湿地生物资源,在湿地的湖泊与陆地交界处建设生态驳岸,驳岸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第二,针对湿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等问题,在湿地内设置下沉式储水池,雨季可以收集雨水,旱季增加下渗,减少蒸发;第三,针对当地人群性质,进行场地分析,提供学习、生活的区域,使人们更多了解湿地文化。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

西溪湿地公园的改造原则是在平衡保护自然文化和遗产、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旅游和宣传保护生态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改造方案,保护湿地生态。

(一)生态保护原则

注重湿地生态的保护问题,减少水污染,维持水土均衡,优化湿地生态结构,在湿地湖泊周边建设天然式山石驳岸,山石驳岸不但能够美化湿地内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保护和净化水资源,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在选材上可以选用砂石等多孔隙易滤水的材料,以此能实现海绵城市的渗水功能。在建造的过程中,要使之具有造型美,符合湿地的生态环境,能体现湿地景观特色,与周围景色相协调。

(二)植物景观原则

湿地公园内植物种类复杂多样,大致分为陆地植物和水生植物这两类。要根据湿地公园气候进行植物种植设计。我国东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四季交替明显。从美学的角度看,陆地植物可以种植一些狼牙草、狗牙根、木槿、野蔷薇等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灌木类植物,增强土地的渗水作用,体现“海绵”吸收的效果,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河流湖泊可以适当种植菖蒲、香蒲、鸢尾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能够有效地解决净化水资源的问题,这类植物可以吸附水中杂质,促进水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湿地的水资源质量,它还加强了湿地公园的景观功能。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应根据现有的植被状况,结合场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选择公园内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3]

三、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措施

(一)湿地保护措施

针对湿地公园的问题提出的保护措施包括以下三点:1.植物种植设计:根据周边城市建筑建造一个植被缓冲带,在缓冲带附近的不透水路面设置植草沟,植草沟可以用来储存和排放雨水,对雨水起到净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湿地内打造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资源的储存再利用有着不错的效果。2.公共设施的布置:湿地内增大绿地空间,促进湿地动植物发展,在陆地和湖泊之间增加亲水木平台进行衔接。3.再生材料的应用:根据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利用园内的再生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可以提取树脂进行处理,制作园内的塑木座椅,利用植物截留净化河水径流。再生材料对湿地的污染小,很好地节约了湿地的生态资源。

(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合理地运用在湿地公园生态资源修复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那如何才能不浪费自然资源?针对城市雨水下渗问题,可以在湿地内修建下沉水池。在水池周边种植芦苇等植物,不仅可以作为湿地的自然景观,植物根系对水质净化也有一定作用,可吸附水中有害物质,减轻湿地河流的富营养化,具有改善湿地水文状态的作用。雨季降水量大,水池可以汇集并储存雨水;旱季降水少,水池能够加强雨水下渗,减少蒸发。利用水池可以合理使用雨水资源,在湿地中充分体现海绵城市的雨水渗透再利用的作用(图2).

四、海绵城市背景下西溪湿地公园改造分析

(一)湿地内部功能分区

在湿地公园的整体功能分区上,将其划分为6个区域(图3、图4):1.滨水区:该区域设有亲水平台,这里的亲水景观平台设计选用再生塑木,油罐铺底,利用钢架和钢网将其固定,使其更加稳定。这是一个由陆地和水相连的区域,有着复杂的生态系统,一级人流集中在该区。将该区域设计与西溪湿地文化相结合,丰富景观设计的多样化。2.亭区:亭区位于公园东侧,地面铺装采用再生材料室外塑木地板,减少资源浪费,此区域供游人放松活动。3.沿岸走廊区:该区位于二级人流附近,设有主题雕塑和喷泉,是让人们欣赏湿地风光的区域,地面铺装采用塑胶材料而不是传统的方形砖,塑胶材质渗水性能较好且十分环保,能有效地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4.坐台区:该区位于沿岸走廊区附近,是水边休闲场所,便于游人休息,区域的地面铺装采用防腐木,材料环保,具有防腐蚀、防潮、防真菌、防虫蚁、防霉变以及防水等特性。能够直接接触土壤及潮湿环境,是做湿地公园地面铺装的良好材料。5.绿田种植区:该区域设有绿篱群,是整个湿地公园内植物群落最集中的地方。该区的植物种植采用浮园耕作法,耕作法是指在用芦苇编成的芦筏上堆积泥土,浮在水面,在此之上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巩固人造的浮动园圃,采用新材料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再利用。此区域可以丰富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特色,有利于培养植物资源和多样性发展。6.私密活动区:三级人流主要集中在该区域,区域内设有景观凉亭,该区是游人集中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地面铺装可以采用不同颜色材质的彩色透水地坪以达到海绵城市的渗水性。这四个区域内还分别设置钢结构的透水路段,结构坚固,满足人们通行需求,且透水性极高。除此之外还设有太阳能路灯、庭院灯和地面小射灯,利于人们更好地游览湿地公园。

(二)湿地内部植物景观

在生态学方面,植物景观设计应首先分析场地的安全格局,植物种类选择应符合自然性、生态性、多样性、地域性。[4]整个湿地植被以草本为主,兼有一些乔木和灌木,常见的乔木有垂柳、柿、桑、早园竹等种植。[5]为了更好地体现海绵城市的特点,在生态环境的角度下,可以在湿地内种植木槿、芒草等生命力顽强的灌木草本层,可以在湿地生态环境中起到对水中杂质处理的作用;栽植枫杨、莲香树和香樟等乔木层,这类高大的树木不仅在视觉效果上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还能丰富湿地整体自然环境。在整个湿地公园中打造一个植物景观绿廊,绿廊内可以种植水菖蒲、万寿菊、绿萝等具有净化作用的植物。绿廊系统建立在基础河流沟渠上,串联成新的汇水系统,雨水沿着周边的山体汇入绿廊系统中,结合浮园耕作法,种植的植物在起到净化作用的同时,场地可提供开放空间,供居民散步、观光、跑步等日常活动。

五、结论

总之,在海绵城市背景下对西溪湿地公园进行设计改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减轻“负担”并改善水系统资源的作用。将城市雨水最大化积聚、浸透和过滤,有利于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减少城市雨水灾害、控制城市自然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水资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城市未来的快速发展,做到既保持生态环境原有的样貌又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使生态环境日益丰富,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更加协调融洽。

参考文献:

[1]王柏岩.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0):21.

[2]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7.

[3]俞青青.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宋海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