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原理;规划设计;问题;建议

1前言

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断构建一个更具水弹性的城市,可以明显提升城市的实际抗洪能力。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城市市容、公共交通等各个方面,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展开全面设计,以使得设计之后的城市状态,能够促进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形成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工作区。所以有关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及有关规划设计团队,需要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各个方面做出科学分析。

2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理

根据有关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人员的科学分析,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概念及相关原理,是广大设计人员首先应该明确的,因为这两个方面的要点,会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一个切实坚定的前提基础。只有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中充分利用其原理,完成之后才能够确保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体现出与生态建设相平衡的特点。

2.1概念。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需引入低维护及景观可持续性的理念,避免建设后期运营成本过高,这样将具有更好地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2.2建设原理。(1)渗透的原理。渗透指的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平衡的有关原则,来使得城市内部的自然水文特征,能够恢复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切实增强雨水的下渗的能力,所以也就缓解了雨水的积聚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加全面的减少雨水对下游水体造成的直接物污染。(2)滞留以及调蓄原理。滞留原理是通过城市雨水花园的构建,增强雨水的径流时间,使得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得以延缓以及避免,调蓄指的是不断扩大雨水的实际存储时间,科学实现对更多雨水的综合利用与调蓄。(3)净化、利用原理。净化表现为,运用生物性手段来直接减少雨水所造成的污染,维持水体的基本净水能力;利用原理表现为,通过建设更具良性循环的水文系统,确保所存储的雨水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这样能够直接缓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4)排放原理。集中表现为采用城市竖向排放为主以及人工机械为辅的排放方式,使得地面排水与地下管道排水系统与城市周边的天然河道,形成一种直接相连接的状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当前海绵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海绵城市的全面创新,对传统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转折,海绵城市的出现为我们改善了水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减少了内涝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使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互相结合。在进一步展开文章后续主题内容之前,还应当对当前国内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科学全面地分析了解,只有掌握这些方面的要点,才能确保实际问题得到最为深刻全面的解决。

3.1海绵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不足。众所周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需要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期,就对所在开发区域展开精细化的调研与定量分析工作,其目的在于准确识别出风险区域的位置与规模,划定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的区域,合理确定土地的开发强度以及湿地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是观察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来看,却并没有将定量分析工作开展地较好,因为所采用的都是以文字形研究报告为主的基本定性方法,该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并且易于操作,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具体来讲则是设计的内容与方法,都逐渐偏离了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并且因为数据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很少加以利用,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数据参数收集力度不佳,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不够明显。

3.2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专项规划存在脱节的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在面对暴雨等极端自然灾害时,能有效地弹性应对,有利于实现城市环境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共生及良性循环,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情况来讲,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内容,需要同各项专项规划一致展开编制,各个专项规划应当为总体规划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要求与目标,从而确保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但是在当前城市规划过程当中,用地规划与道路、绿地等专项规划设计之间,缺乏高效且快速的反馈机制。在城市实际规划设计流程当中,广大设计工作人员一般都会直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分区,确定城市用地布局的前提之后,再次展开道路、绿地等建设,从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深入探究,我们能够发现这些环节的工作,是需要同最初建设相一致的,但是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明显将两者之间明显的加以区别,正是因为如此,也就导致了实际建设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进而直接降低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具体思路的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核心理念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吻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成为改善城市水资源、预防洪涝灾害发生、兼顾城市径流污染控制、推进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等问题的关键。因此,总结、提出和制定“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为今后城市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根据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建设原理以及目前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存在的明显问题,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思路提出如下建议。

4.1把握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所描述的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以及利用自然规律,确保城市一旦出现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够使得城市发挥快速吸纳雨水、展开排水的工作能力,这同样也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以及未来规划设计所需要明确的一个重要趋势。从另一个层面展开分析,构建海绵城市能够不断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存储、净化以及排除能力,能够保证城市规划中的抗洪涝能力处于相对科学化的状态,避免海绵城市内部出现较为严重的水涝问题。注重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概念,是相关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内容之一。只有概念明确后,才能够从整体上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有一个明确、深刻的认识。

4.2全面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要想最大限度地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品质,就应当确定合理的规划流程。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首先应当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场地面积,有一个全面且初步的评估,针对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排水等模式,展开大概性的了解,这样能够为后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绿色生态区域应当对雨水排水流域展开确定,确保每一个城市区域的流域特点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展开针对性更强的设计,在有关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对它具体的应用情况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使得最终的建设规划工作开展能够更加合理。最后还需要确保各个流域的指标,能够得到相应的重视,针对城市径流雨水以及无污染的城市区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是实际建设工作开展需要首先分析的要点所在。

4.3把握好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1)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在具体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首先应当注重保护城市水生态的敏感区,可以切实按照海绵城市的原理展开设计工作,目的在于使得城市规划的水生态敏感区域,能够得以发挥出更加全面的作用。(2)还需要做好城市沟渠以及湿地的管理工作,将其规划为限建区域,对其展开全面且细致的保护工作,考虑到城市雨水灌溉系统,以及自身的水体能够各自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使得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得以结合,避免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有关设计人员在展开此环节工作时,需要明确该环节工作开展对于实际工作质量的作用,在思维上树立科学建设的概念。(3)按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展开规划设计工作。在此种模式的支持下,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加以全面关注,这样展开操作能够使得城市建设内部空间更具合理性,避免造成空间结构上的混乱问题。依照集约式的开发模式,需要特别注重规划设计方案的二次检测,二次检测的目的在于,使得所制定出来的方案,能够真正满足工作开展的根本要求,当这些方面的要点内容都得到实现之后,才能使得具体的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真正的应用到具体设计工作当中,以此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效用。(4)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流程上,注意运用针对性更强的方式,来确保城市区域的基本透水面积,都能够得到科学化的规划。之所以要增强城市区域内的透水面积,是因为城市作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集中地,因此需要确保城市区域的积水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当积水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得到优化,进而大大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质量。这些方面的内容得到合理构建之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水平及实际建设的效率,都将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进而使我国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能得到不断优化和提升。

5结束语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就是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吸收水分的能力,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现象,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回收与利用,实现水资源的贮存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对城市降雨进行过滤、吸收,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情况下,能够及时将吸收、储存的水资源释放出来,为居民生活、城市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这种储存水资源的方法,既对雨水进行了有效回收,实现了水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也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不会破坏生态自然平衡,有利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协调地下水、充分利用雨水实现对城市用水的供给。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始终坚持高效排水、有效储存水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水资源的原则,与城市海绵规划理念相结合,提升城市水资源净化与循环利用能力,促使水资源能够在城市中实现良性循环利用,从而打造个性化、功能化的城市与住宅小区。

1海绵城市理念下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1.1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原则是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的首要原则,即一切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1)对现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实现高效利用,如河道、河渠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在保证原有的自然导水系统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与给排水系统相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对住宅小区用水的高效供应,更能净化水质,实现住宅小区水资源的良性循环,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3)重视水资源自我净化能力的提升,并采取一定辅助措施,确保住宅小区内的水资源不断得到优化。

1.2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水资源治理、储存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改善小区水资源供应系统,净化水质。同时对保障城市居民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能够确保城市水资源供给系统稳固、安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优化水质。

1.3因地制宜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海绵规划设计在住宅小区中的作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此,应考察小区原有给排水系统,结合小区居民数量、城市降水量以给排水量,合理改善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并采用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小区给排水系统,达到高效供水、净化水质的根本目的。

2住宅小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2.1构建住宅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区域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用在住宅小区之中,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对雨水的净化与储存,对此,应构建一个完善的住宅小区雨水集中收集、处理专用区域。(1)对场地的屋面雨水与场地雨水进行初步的初雨弃流,通过管道顺利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之中。(2)对剩余雨水进行储存,在雨水蓄水池之中进行水资源的净化处理,并妥善保存,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浇洒等,同时,也要注意将溢流水资源引入市政雨水管网中。(3)构建雨水分散式源头处理区域,对屋面雨水、场地雨水等进行集中控制,一方面用于小区绿地灌溉,另一方面还能净化水资源,最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2.2小区内部旱溪的改造

小区内部旱溪区域的构建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载体。小区旱溪功能主要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并通过给排水系统集中到旱溪区域,达到净化雨水目的,被净化的雨水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拓展了居民日常用水来源,为住宅小区提供稳定的水资源供应,方便小区内部实现合理用水。在降雨较少的季节,旱溪能够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美观性、功能性。在降雨量较多、降雨较为集中的时候,旱溪能够实现雨水的及时储存与排放,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率,并有效应对暴雨对住宅小区的冲击,避免雨水在住宅小区内部堆积造成居民生活不便,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为城市提供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化体制的进一步发展,打造功能性新型城市。

2.3透水的铺装

透水铺装是住宅小区内部的基本装置,能够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始终确保地下水资源充足,有效减少小区内部地表水径流量,为小区居民提供充足水资源供应的同时,对预防城市内涝也有一定作用。透水铺装在住宅小区中的应用,能进一步加强海绵城市设计规划理念的效果,提升住宅小区的排水效果,在净化水质同时也起到了净化小区绿地的作用,是有效避免雨水对绿地、植被等造成损害的重要措施,另外,其还能够降低噪声对小区居民的影响,为小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4小区内部道路建设

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建设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应用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重视。海绵城市规划理念主要用于解决城市内涝,对雨水进行高效回收与利用,所以,小区内部道路建设应注意路面渗透功能,让雨水充分渗入地面,减少雨水在路面上的沉积,实现水资源良性可循环利用。小区绿化区域对水资源需求量较大,在道路两旁绿化带可以设置雨水槽,一方面,能够有效收集雨水,确保各种植被健康生长;另一方面,还能净化空气,打造小区观赏景观,为居民住户提供舒适、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除了设置雨水槽,还需设置合理的地表径流的流入口以及流出口。另外,还需建设部分沉沙地,沉沙地能够对雨水起到净化作用。植物的选择也极其关键,应结合城市天气、地势地形、水文地质等具体条件,选择易于存活、有利于储存水资源的植物,以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实现住宅小区的高效、高质供水。

2.5构建小区绿化系统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小区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小区绿化系统的构建,结合小区整体规划设计、绿色面积以及景观设计等,确保小区绿化系统建设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同时绿化系统设计需要积极响应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设置雨水槽等,对雨水进行高效利用,加强小区绿化系统的实用性。另外,小区绿化系统设计应与小区整体设计风格相适应、相协调,结合季节等条件,合理选择植物进行种植,尽量选择能够有效净化空气与水资源的植物。如在北方,对住宅小区进行绿地构建,可以选择灌木等植物,不仅能够降低小区周围噪声,还能起到有效除尘、净化空气等作用,有利于打造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住宅小区。

3结束语

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设计的美观、个性化,更注重小区的环境和各种实用性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型理念,主要用于应对城市内涝,实现对雨水的高效回收与利用。住宅小区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设计、建设时积极应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实现对雨水的储存,对水资源的良性、高效可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住宅小区的生态系统价值观念,打造真正绿色环保、舒适安全的新型小区,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体制深入落实,满足民众需求,促进国家实现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荔,夏辉.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工程技术研究,2018(6):242-243.

[2]王宝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研究[J].市政技术,2016,34(4):108-110.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作为指导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居民生活环境要求的持续提高,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已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城市的差异性及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经验的缺乏,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凸显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的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尤其是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的一种弹性应对方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将海绵城市的概念界定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快,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优势也逐步凸显。海绵城市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渗、排、蓄、滞、净、用六个方面(见表1)。通过表1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优势主要在于缓解城市内涝和增加城市用水供给两个方面,而这也是当前多数城市在城市化建设中给排水方面遇到的瓶颈所在。

2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

海绵城市是基于传统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行经验总结,提出的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对近年来一些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实际情况的对比分析发现,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实事求是原则

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中,除了考虑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用功能,还要考虑城市独有的特点。虽然海绵城市理念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需要,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原则,根据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创新性应用,避免千篇一律、照抄照搬。

2.2标准化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海绵城市优势和功能的发挥是基于完善、统一的城市给排水系统,即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与运行涉及的设备、管网等基础设施要与城市原有的给排水及其他市政设施相配套、相衔接。因此,在借助海绵城市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坚持标准化的原则,按照城市统一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进行海绵城市管网的设计、建设,以确保相关工程设施能够真正对接到市政基础设施运行之中。

2.3生态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是为了解决雨季的排水难问题和旱季的供水不足问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相关管道设施与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使雨水能够在绿化、保洁等方面得到便捷的利用;另一方面,要严格区分雨水与自来水,切实保证市民生活用水的安全性,避免水污染等现象的出现。

3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的经验指导。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从海绵城市理念出发寻求规划的新思路、新方法,借助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其中,路网规划主要研究的是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道路设计则主要侧重于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方面,道路设计主要涉及城市的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主要涉及与建筑的衔接、与绿地的衔接、与水系的衔接。从具体的规划思路方面来看,海绵城市的规划理念指导道路规划时要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排水防洪系统、城市自来水管网系统、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情况,按照城市一般性路网规划方式,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的功能和基础设施规划。相较于以往的城市道路规划方法,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规划表现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一方面,要实现多规合一,实现不同市政部门和专业的跨领域协同运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区域整体规划,强调从城市发展的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同时,道路规划设计要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按照绿色的生态理念来设计道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安全原则的切实实现。

3.2城市水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水系统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雨水的贮存、净化,即如何将雨水汇集一处贮存,并通过完善的净化系统将雨水净化为具备一定功能的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在城市水系统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湿地水源保护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系统。在湿地水源保护系统,海绵城市理念指导系统规划、建设的水源净化建设,即通过明渠暗道将雨水引入天然的湖泊湿地,借助湿地的贮存净化功能实现对城市雨水的净化。当然,在雨水流入天然湿地水源地的过程中,会借助滨河植被带、缓冲区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泥沙,提高雨水的纯净度。在城市生态环境用水系统方面,海绵城市理念指导水系统的规划要遵循路径生态的策略,即水系统的管道、场地要远离垃圾集散地、填埋场等污染场所,同时要保证地面雨水滤网系统的完善,将雨水中的垃圾过滤在地面,避免垃圾随雨水流入管网和雨水净化场。

3.3城市水资源调度中的应用

水资源作为城市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基础性资源,是保证城市运行稳定、持续的重要资源。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诸多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突出性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对雨水的科学合理利用,恰恰能够缓解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在当前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设计单位要根据以往的城市水资源使用情况、雨水分布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确定水资源缺乏区域,将该区域作为雨水贮存、调度的重点区域,借助雨水资源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4优化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策略

虽然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部分城市也将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城市规划活动中,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经验模式指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结合当前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现状,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点做到如下方面。

4.1更新城市规划理念

受以往应对城市内涝思想的影响,目前城市规划中尤其是雨水管网规划设计方面主要考虑的是雨水的排放,对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关注度较少,这就导致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面临诸多阻力。基于此,城市规划设计方要改变以往的规划设计理念,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日常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借助雨水的排放、贮存、净化、再利用拓宽城市水资源获取的路径,充实城市水资源。

4.2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

生态海绵体是海绵城市理念转变为海绵城市规划行为和效果的关键性载体。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对诸如湖泊、草原等生态海绵体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这些天然海绵体来净化雨水,使水资源得到真正有效的利用。当然,对于缺乏自然生态海绵体的区域,要通过人工改造和建设生态海绵体的方法来增强自然环境对雨水的过滤能力,使生态海绵体切实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持。

4.3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

海绵城市理念被应用得最多的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而正是在这些区域,雨水资源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往年的水资源分布、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确定水资源稀缺区域,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用到“刀刃”上的关键。在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通过雨水的季节性分布、区域性分布和水资源的需求信息进行模型化的分析来评估出真正需要推行海绵城市理念的区域,将其作为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点区域。

5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理念,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深入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背景下,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到更多的城市规划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在实际的规划中,有关主体要通过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合理改造生态海绵体、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等策略来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科学应用,使城市规划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梁田.海绵城市构建过程中景观设计要点探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1):168-169.

[2]任永刚,梁鹤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4):199-200.

[3]刘斌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9(24):100-101.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规划设计

为更好地贯彻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在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方面,要求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优势,实现城区排水系统优化,降低路面径流水污染,提高雨洪水的控制效果,促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由于传统城区路面多不具备透水性,再加上排水管线布局不合理,城区水涝现象多发,而且水资源利用率也低。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应坚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念,制订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优化选取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1生态城区及海绵城市概述

1.1绿色生态城区

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建筑节能降耗水平显著提升,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建筑得以改善,而且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绿色环保的理念也得以贯彻,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当然,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仍有较大不足,建筑资源配置仍不甚合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也面临较大阻力。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既要重视城市空间布局,又要注重于绿色建筑的普及,提高城市建设资源利用率,促进城市生态更好优化。

1.2海绵城市

为优化城市雨水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具备雨水资源的调蓄、利用以及净化等功效,也是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海绵城市的建设,在促进城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还有效限制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性作用,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市发展。传统城区雨水排水系统是由管道、泵站、罐区等构成,虽用作雨水的收集与排放,但仍有问题存在,对排水管线的布局及建设有较高要求,而且雨水直排所带来的水体和土壤污染问题也存在。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要逐步地完善雨水排水系统,提高其对雨水径流控制效果,发挥雨水净化和存蓄等功能,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2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分析

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要求下,海绵城市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可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更大限度避免地表径流对城市水环境的危害,促进城市环境效益提升。而经调查研究,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表现为:首先,伴随城市发展,占地规模增大,雨水径流量及其峰值也有显著增长,如遇暴雨天气,会因排水能力不足,而造成城区内涝问题发生;其次,由于雨水有较强的冲刷作用,会将空气、建筑、地面等中的有害物质在地表径流中积聚起来,最终汇流进城市排水系统,但若雨水直排,还会带来水源的污染问题,对土质也有较大危害,对城市水环境有破坏作用;最后,由于传统城市地面的铺装,多采用不透水的下垫层结构,难以对雨水形成有效的保蓄和吸收,同时也使地面水分蒸发受阻,会使地面空气严重缺失水分,导致发生干岛效应,不利于城市生态的保护。经分析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现状可知,现如今在城市规划方面,未能做到水资源有效利用,城区内涝、水污染、干岛效应等问题存在,极大限制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不利于海绵城市的有效落实。为此要贯彻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促进水资源开发及保护力度提升,完善城区排水系统,提高雨洪水控制效果。

3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技术

海绵城市的开发,应尽量降低对环境影响,坚持生态优化与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要有着科学的城市规划,统筹海绵城市建设各方面。积极地开发与应用绿色雨水设施,要使海绵城市更具雨洪水的自我渗透、净化以及积蓄的能力,提高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效,实现城市生态的有效保护。对于雨水径流量的控制模式是分散式的源头控制,而且该技术还有较好的环境污染控制效果,最终实现海绵城市自然水的有效循环。该雨水控制机制在实际应用中能邻近源头控制效果,并区分雨水管理、弃置区等功能。在绿色生态城市开发中,绿色雨水设施在增进城市环境和谐关系方面有重要应用,有助于城市水环境的健康,既符合海绵城市开发要求,又有助于水资源的循环控制,较大程度地提高海绵城市环境效益。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如下。

3.1生物滞留技术

由于生物基质具有较好的过滤及吸附效果,生物滞留技术主要用于径流雨水的污染及流量控制。雨水在流经基质时,会滞留其间,并缓慢地渗入地下,不仅能减小雨水径流,还能对径流污染有控制效果。在城市环境中,生物滞留技术有着多种应用形式,常见的有绿化缓冲带、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等,可用于公园、广场、道路两侧等环境。以市政道路为例,其两侧多设置生物滞留绿地,并预留排水孔洞或者道牙等,可使路面雨水径流至滞留绿地内。为保证雨水滞留处理效果,道路排水口直接进生物滞留池,并在高度设置上要在道路与滞留池中间范围。滞留池通常为多层结构,自下而上依次为砂砾层、土层及植被层,并且有100~300mm的下凹深度,还要设置必备的进水及溢流所需构造。除此之外,还要有效考察道路走向、地质及绿化条件等,并作为道路绿化带的设置重要依据,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原绿化区域,用作雨水生物滞留绿地。海绵城市的降水在经历多重滞留及消减作用下,最终会通过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流入生态湿地,需合理规划该生态湿地的面积,科学地考量城市区域降水量及管道汇水面积,确保生态湿地设置合理性。

3.2透水性铺装技术

为提高铺设材料的透水效率,多采用透水性铺装技术,一般会在材料铺设时预留一定的间隙,缝隙有着更高的透水量,有助于降低雨水径流的峰值。透水铺装方式具体如下。(1)采用缝隙透水的铺装方式,通过设置充足的路面砖间隙,并在间隙填充料的选择多以陶粒、草皮或碎石子等,该透水铺装方式所用的砖材通常透水性能较差,其雨水渗透效果主要依靠路面砖间隙,在城市环境中应用较多的为植草砖铺装,多见于停车场、公园等。(2)自透水铺装方式,其结构较为完整,不存在铺装耗材间隙,路面透水效果取决于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能,能够达到雨水渗透标准。在使用中,降水将经由透水材料进入路面基层,同时也有较好透气性,有助于土壤生态的维护,较为常用材料如透水混凝土。(3)复合型的铺装方式,有效结合了上述2种透水铺装方式,也实现了优势互补,这类新型透水砖材既有着较高的自身透水性,而且可用于缝隙透水铺装,在双重透水作用下,对于地表径流峰值的控制效果更佳,优势也更为明显。然而,上述3类透水铺装方式在路面整体结构基本相同,具有透水面层、垫层、基层以及找平层等结构,构成完整的路面透水系统。在其最底层,还应设置排水盲管,其具有半透水的特性,主要用于雨水管网的连通通道,这样透水路面系统整体构成全透水结构。而若盲管并没有铺设,该路面下层也就无法有效排水,会产生雨水积聚效果,影响雨水径流的控制作用。

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4.1扩大绿色建筑规模

不同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绿色建筑是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关键,由于城区建筑用地的50%以上均为居住及公共建筑,通过加大绿色建筑建设力度,不断地扩大绿色建筑规模,能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并且所用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特点,还能优化城区环境,可视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

4.2海绵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发展中,海绵城市将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大趋势,充分融合绿色、生态的城建理念,明确城市发展目标,对城市用地予以科学规划,涉及到居住、绿化、工业、道路等基本用地。为更好地优化海绵城市规划及设计,需做好以下内容。

4.2.1海绵城市规划流程

首先,应重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考察及评估,详细地了解其地形、地质、植被等情况,为海绵城市规划奠定基础;其次,考虑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主要针对雨水排水,也要对该问题展开调查,并以此优化排水设施及技术的选择;再次,要保证海绵城市规划同地域特点适应性,在充分了解排水设施适用性的基础上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最后是规划指标的正确选取,这也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较为重要的是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代表城市对地表雨水及污水的排放效果,具体来说指的是城市范围内雨水滞留及调蓄总量比重,通常统计周期为年度。对于该指标,应依据城市区域内的经济、自然等条件合理的判定,并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明确后,还要依据不同排水设施工程予以细化,更好地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4.2.2海绵城市建设措施

既要明确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如地质、经济、环境等),又要以海绵城市的规划内容及建设方向为出发点,制订合理的建设措施。通常来说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并不包括城市湿地及水体,而对于道路、广场等有着较大占地的基础设施所用铺装材料要具备透水性,常用的有多孔沥青材料、透水砖材等。还要依照城市道路设计内容,合理地规划滞留池、下凹绿地等。要加强雨水重复利用,通过充分利用景观水体,发挥其雨水调蓄功能,在满足城市防洪要求同时,还作为浇洒水源使用。若设施条件许可,所调蓄的雨水还能用作厕所冲洗、建筑用水等。必要时,还可采取雨水净化措施,更好地开发雨水调蓄功能,此外,生态驳岸的建设也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举措。

4.2.3配套基础设施与技术

为更好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还应结合绿色、生态的规划要求,还要重视基础设施与技术的配套工作。(1)对于屋面雨水的收集与存储,应配置相应的装置,实现雨水再利用,如绿化、路面浇洒等;(2)高透水性地面材料的应用,较为典型的是透水沥青路面,在防滑、排水等方面效果较好,还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且其材料源自废渣回收,经济和环境效益较为显著;(3)雨水调蓄池的建设,可实现雨水的汇集存储及再利用,对于存在较大污染的,还可使其流经市政污水处理装置,避免环境污染。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生态已成为现代化城市所追求的建设标准,而海绵城市正是未来城市建设主要趋势。当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确保其规划设计合理性,充分掌握城区地质、经济、环境等因素,合理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制订详尽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并完成基础设施及技术的配套工作,更好地提升雨洪水控制能力,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丹洁,詹圣泽,李友华,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1):79–97.

[2]李杰,吴华洋.海绵城市建设在绿色生态居民区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41,49.

[3]刘广忠,林旭.基于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设计思路[J].建材与装饰,2018(39):122–123.

[4]吕伟娅,管益龙,张金戈.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J].中国园林,2015,31(6):16–20.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滨水景观;海绵城市;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市民对城市文化建设要求不断提升。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质量,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而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能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基于此,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当中,要不断优化原有设计方案,不断提升滨水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海绵城市与城市滨水景观概念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城市内部水资源循环问题的重要理念,它是一个包含有许多生态处理形式的大集合,包括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在现如今的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已经成为推动城市规划水平进一步提升、保证城市内涝问题得到充分解决的关键举措。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能够让人们在感受自然元素、提升城市美学体验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实现旱时有水、涝时排水,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城市生态,对于城市进一步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滨水景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内部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以及相邻土地构成的景观内容。城市滨水区域的规划设计需要具备近距离与大量水资源形成有效衔接的特点,这也就使得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对于地面和其他空间物体的合理规划和排列组合,从而在发挥生态作用的同时兼顾美感的设计。

2滨水景观与海绵城市理念融合中设计原则

2.1安全原则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首要考虑的便是防洪安全性。由于距离水体较近,城市滨水区域往往是防洪第一线。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在防汛防洪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从而避免出现城市内涝现象。滨水景观的设计必须要强调点、线、面的高度融合,以及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高效统一,这样才能够继续发挥其滨水景观的生态作用,同时又能够充分发挥滨水景观的调蓄能力。

2.2生态性原则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合理调配滨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同时也要尽可能减少施工建设过程中对滨水景观的破坏。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持美观之外,也应充分体现生态循环理念,建设生态岛屿或者生态性亲水护岸等方案来进一步提升景观的美感与生态性[1]。

2.3空间层次性原则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垂直方向上的景观设计,根据当地地形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搭配,通过营造出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台,从而发挥出空间层次的美感,让观赏者在滨水景观当中能够感受到多样化的层次性景观。

2.4完整性原则

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滨水景观其整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协调体,必须要注重点、线、面的有效衔接,将城市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进行相互协调和配合,从而使整体美感和氛围更加突出,带给观赏者更好的视觉体验。

3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海绵城市理念的设计方式

滨水景观,学术通用名为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景观,一般是指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通过自然地景和人工工程景观所构成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区域,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在时空多维度交叉状态下兼具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需要充分考虑到人工建筑、道路与自然绿化、水面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合理配合,形成科学的空间秩序,从而相互汇合、渗透、转换、交叉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以人为本的景观感知为中心的空间序列。其中水文地貌的还原是基础,在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前,首先应当要对该地的水文地貌开展恢复工作,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对于原本水文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使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过程阻力变小[2]。当前,我国国内关于滨水景观和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合相关研究与实践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居民参与程度较低,致使许多滨水景观设计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计过程当中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就使得滨水景观的社会功能大打折扣,整体目标实现率较低。滨水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公众。因此,在设计之前,要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所用的理念,充分考虑地方群众的意见,结合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不断修改设计方案,使其能够满足社会公众意愿,让社会公众也能够参与到滨水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中来。

4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设定城市在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之前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基于海绵城市的这种理念而设计的城市滨水景观,不仅保障了城市的水生态安全,而且对于我国城市群现代化开发建设具有先进性、有效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

4.1多元净水方案设计

滨水区域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来说,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对水资源的调配。因此,滨水区域的水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合理程度。在开展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从多个维度考虑,以设计出相应的净水方案,通过加强对于水的处理力度来降低水体污染,让水体能够满足水质需求。目前来说,水体净化方案也有很多种类型,有物理净水、生态净水以及化学净水等等,不同的净水方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需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具体的设计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最终的设计效果满足实际需求。如下沉式绿地,以狭义意义上的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高程。可汇集景观周围的硬化地表所产生的降雨径流,然后利用合理设置的植物、土壤等景观以及生物的作用下,截流并净化小流量的雨水径流。不仅能够减轻城市洪涝灾害带来的破坏,而且附在下渗雨水径流里的氮、磷等及微量元素可以转变为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促进植物的生长,从某一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净化”。

4.2植物配置的优化

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到景观的丰富性以及生态功能的系统性,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等相关特征选择出最佳的水生植物类型进行配置,让滨水景观与水生植物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发挥出滨水景观植物的最佳效果[3]。

4.3陆域空间营造

对于陆域空间的营造,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绿色屋顶等技术方案,让陆域空间与水体景观形成有效互动,二者的协调配合能够形成高度的统一,同时也能够让景观不至于过分单调。考虑到陆域空间的人工工程量较多,所以,在设计上要以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准,将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应用至陆域空间内的城市公共设施,尽可能地满足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陆域空间营造。

4.4雨水花园设计

雨水花园的设计是将雨水花园绿地的初级雨水和地表径流囤积起来,然后通过现有植被砂土分层结构,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净化过后的雨水则通过自然渗透的方式来补充城市地下水。不仅如此,收集到的雨水还能够用来供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以及其他城市用水等,有效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紧缺问题,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调蓄水资源,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在进行雨水花园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例如地形地貌以及排水组织等,结合当地的实际水体污染情况以及常见的水体污染种类等进行综合设计和考量。如果建设地当地环境质量差时,则应当选择一些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植物,例如旱伞草、花叶芦竹等,同时在植被的附近也要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一些污染物污染水源。从防洪的角度来看,要设计有足够的排水设施,保证雨水不会滞留在地表,这样也进一步方便了后续对水资源的处理工作[4]。

4.4.1雨水花园设计中生态滞留设施的建设。生态滞留设施是具有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花园的一个特点,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透来净化雨水,从而减少对动物的微生物污染。雨水花园一般由5个部分组成:蓄水层、覆盖层、植被种植层、人工填料层和砾石层。雨水花园设计生态滞留设施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将多余雨水和地表径流汇集起来,使雨水能够用来补给城市地下水以及为城市供水。因此,要考虑适宜的坡度以及生态自由设施的建设。生态滞留设施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较为严格,必须要做好土壤和排水结构的合理安排,否则将会极大降低生态滞留的效果。对于建筑、停车场、道生态绿化现代园艺2022年第7期路等部分,必须要设有生态滞留设施,这能够有效提升径流的控制效果,同时对建筑美化来说也具有重要作用。

4.4.2植草沟及植被的选择与配置。相较于传统的管道排水,植草沟能够有效吸附过滤雨水中的污染物,同时能够减缓径流流速,降低雨水对城市排水系统流量和污染压力。因此,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必须合理。以某地滨海地区的雨水花园建设来说,由于离海岸较近,故应选择一些耐盐碱的本土植物,适当搭配一些外来物种来提升整体的美观性;同时,植物的选择首先要求在降水时能够具备较强的抗水淹能力,在干旱时则具备较强的抗旱能力,其次根系要较为发达,只有较为发达的根系,才能够保证植被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常绿植物是植物选取过程当中的首选,常绿植物能够减少养护和管理成本。因此,就该地来说,要选择风车草、水生美人蕉、小兔子狼尾草等水陆兼生植物,木本植物的选择应选择柚子、红花檵木等。配置形式上,一般可以选择近自然式或规则式的布置方法,但就实际养护成本来说,规则式的植物景观配置方法对技术的要求较高,需要投入较多的后期维护成本,而近自然式的植物景观配置方案,则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同时也为园区增强了趣味性。因此,就滨海地区的雨水花园建设来说,应当要采用近自然式的植物景观配置方案。通过与景石搭配,采用障景造景的手法来营造出一种自然朴实的氛围。

5结语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空间治理;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聚集度不断提升,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持续增加,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城市地区承载了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水土资源管理的不平衡,且相关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不完善,造成了水体黑臭、内涝灾害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是以自然发展为前提,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支撑下推动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整合,让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自由涵水和出水,在保障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让雨水得到积存,促进雨水的净化,让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切实提升,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海绵城市建设,是将生态化和分散化模式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打造完善的雨水控制及利用系统,以实现对于雨水的高效利用。而海绵城市规划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向。

2国土治理背景下的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是一种系统化的体系,是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背景的一种创新化理念,是一种具有法定价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可以在城市发展策略、管控指标、城市空间和统筹协调等多项内容中得到充分彰显。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以规划统筹为原则,关注统筹过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打造系统化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可将其分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及专项系统实施规划等多项内容,以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可以让海绵城市理念植根于城市国土总体空间规划部署之中,并将其视作城市发展战略,打造系统化的空间治理模型,以构建完整的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3海绵城市规划技术

3.1雨洪模拟技术。城市雨洪模拟技术是海绵城市规划及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核心技术。由于城市地标通常具有很大的面积,不同地标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用地类型也十分复杂,且产汇流类型和过程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雨洪模拟系统具有必要性。需要以HIMSW分布式模拟系统为前提,打造系统化的城市雨洪模型,并融入产物模块、地表产流模块、三维水动力学模型等多项内容。建设系统化的城市雨洪系统,需要以自然产汇流特征为依据,结合海绵城市规划的总体需求,在用地类型的基础上实施最小计算单元建设,以实现对于河道回流形式、不同类型土地产流形式及坡面汇流形式的细化探索。通过城市雨洪模拟系统,可以为海绵城市规划提供完善的技术工具和具体的设计措施,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拓扑关系,可以充分运用雨洪模拟系统与城市环境的分布特点相契合;第二,对于产流及产污过程的模拟,利用城市雨洪模拟模型,借助降水—入渗公式进行产流的计算;第三,对于耦合官网河道的模拟,利用城市雨洪模型,实现对海绵城市规划进程中汇流方向及河道走向的明确。

3.2LID措施优化技术。在实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以LID措施为依托,借助源头消减模式,充分运用中途转输方式,结合渗透、净化、滞留、用排等多项技术,促进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让径流雨水的调蓄能力和渗透能力得到切实提升,争取实现高效排放和净化,让海绵城市的功能得到切实完善。可以将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当作主要的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设施,利用LID措施,让地表的产流量得到降低,以实现对于年径流控制率的有效控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块产流量外排的风险。

4海绵城市规划路径

4.1关注天然海绵体建设。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以城市天然海绵体保护为前提,关注周边森林及湖泊资源的建设,以实现对于污水的净化和对于河水流量的有效调节,让自然资源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恢复并保护天然海绵体:首先,可以运用法治手段划分出禁建区和禁建区域,以划定出绿线和蓝线的具体范畴,让天然海绵体的调节能力和吞吐能力得到切实提升;其次,可以有效修复自然生态,借助水植物培育及生态砌岸等手段,实现自然生态修复;最后,建设生态走廊,通过这一手段,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充分运用河流和植物等生态,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构建系统化的海绵体系,以实现对于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

4.2打造仿生态人工海绵体。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需要以人工海绵体建设方法为依据,充分发挥其操作性和实践性的优势,打造系统化的人工仿生态海绵体。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人工建设的方法,打造具有良好雨水存储和渗透能力的设施体系,并将其进行高效结合,以促进基础设施和天然海绵体的整合,打造人工仿生态海绵体。通过仿生态人工海绵体建设,可以有效推动生态城市进步,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进行建设:首先,需要建设绿色建筑,并针对建筑物实施绿色设计,需要以人工仿生态海绵体为主要原料,借助水分离技术,让灰水可以得到二次利用,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通过绿色建筑屋顶和透水屋顶的建设,让雨水资源可以得到净化处理,并将雨水作为生活用水,从而有效利用水资源;其次,市政水循环利用,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可以针对市政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以提升雨水收集的质量,让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同时,还可以建设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地面,让广场地面的透水性能得到充分提升。此外,也可以在停车场中进行再生水专用通道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让水循环系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推广和应用。

4.3优化生态海绵体。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如果城市中的天然海绵体数量较少,可以通过人工建设和改造的形式,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和绿地,以实现对于地下水和蓄洪排涝的良好补充。可以运用如下手段进行城市海绵体建设:首先,园林绿地建设。由于人工园林和绿地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排污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城市人工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的雨水蓄积作用,以促进洪水的弹性应变能力提升;其次,打造规模化的城市水系,借助对于大型水网生态建设工程的改造和优化,进行江湖生态模式建设,让城市自然水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最后,需要积极优化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式,借助对传统工业和城市居民建设模式的创新,让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局得到优化和改善,通过下沉式绿地建设,以旧有的建筑面积和成本为前提,让城市绿地的外排雨水量得到切实降低,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此外,还可以让LID措施效果得到充分提升,以促进绿色生态效益提升,借助下凹式和滞留塘等模式,促进绿地景观和雨水设施的有效整合,让绿地的透水面积得到切实提升,通过区域水循环作用,让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5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海绵城市,必须依托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及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机制的整体性和系统化特征,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充分关注城市内涝的相关问题,打造人工生态海绵体和改造天然海绵体,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让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切实提升,让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洪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浙江海绵城市规划新思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9(001):61-66.

[2]刘凌雯,吕晓,沈丽君,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体系探讨——以X市项目为例[J].项目管理技术,2018,016(002):93-99.

[3]刘绪为,穆军伟,方帅.镇江海绵城市系统性治理技术的阶段性总结与探索[J].中国给水排水,2018(16):7-11.

[4]孙宏扬.南沙新区万顷沙联围重点片区海绵城市竖向规划研究[J].环境工程,2020,v.38;No.262(04):117-121+166.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7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设计;水安全

1海绵城市概念产生的背景

我国今天城市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越来越多的各级城市遭受反复的暴雨洪涝灾害,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1)城市防渗面积比例迅速扩大。随着城市人口的发展和扩张,人们对城市硬化越来越痴迷,人们将原来裸露的路面一劳永逸地封闭起来,解决了交通、扬沙、健康等问题。但这样一来,我们却让原来的土地呼吸戴着一个紧闭的面具,雨水不能顺利地渗透,一旦暴雨来袭,就会形成大量的暴雨径流,同时缩短雨水四处蔓延的时间,进而引发内涝。(2)城市排水系统的原因。城市大部分污水管网存在不同程度的网络老化、维护性投资等问题。甚至像北京这样的城市也会遇到大暴雨发生内涝,甚至导致人员死亡这样的后果。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市政排水问题由来已久,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市政排水系统的建设与一个城市的地形、水文、地质、气候、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应该结合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3)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好处,但在实际建设中,无论是地方政府的管理者还是开发商的实际运作,都会因为一些看得见的短期效益而破坏城市生态。如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一块居住用地内有一片自然形成的湿地,开发商都是以“湖光山色”的名义,出售第一批房屋,等第一批业主入住后,原来的湿地已经被开发商填平准备建设第二个项目。业主维权时会发现,由于湿地面积太小,所以没有在规划的保护区范围内划界。但事实上,一个城市的天然水库就是由这些小块,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的池塘、河流、运河等组成的。

2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整个城市被描述为一块海绵。下雨时,城市会产生吸水、渗水和蓄水的作用。在我国,供水大多来自降雨,降雨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特别是南方地区来说,却往往是雨灾,它会增加城市地表径流,造成城市内涝,污染自然水体。海绵城市,首先是对周边自然水体影响较小,海绵城市本身的概念起源于低影响设计或开发(LID);其次,海绵城市可以保持雨水,让水循环。我国水资源不仅在地理上分布不均,甚至在同一个城市也因季节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夏季干旱、高温与暴雨交替,如果下雨,大部分雨水会被收集起来,净化成中水甚至饮用水,对保护我国的用水意义重大。建设海绵城市,参与城市设计建设的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市政给排水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各个阶段的工作,必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宏伟蓝图。因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必须深入到城市设计的每一个专业上。

2.1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的前提。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明确天然水体的保护和利用,同时也要保护人工池塘、人工湖等水体,因为它们也起到了滞洪和降雨入渗的作用,客观上也是减少雨洪径流的重要因素。明确海绵城市的实施战略和总体目标。如因地制宜地调整措施,确定全市年径流总量控制。并应将相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排水、防洪排涝、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相关专业专项规划。明确总的指导方针比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在城市其他各级规划中,如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海绵城市的建设应提出相应的城市规划目标和要求,通过规划分级控制,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顶层设计。

2.2进一步改造城市排水系统

传统的市政排水模式只注重排水快,海绵城市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雨水的循环利用。因此,雨水的渗透、截留、汇水、净化、循环利用与排水紧密结合,是海绵城市的新理念。如果雨洪来了,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让雨水汇水区能够顺畅快速的流出,借鉴我国一些古城的经验,这些城市之所以罕见地出现内涝,是因为排水和蓄水紧密结合在一起。如赣州福寿沟排水系统,始建于宋代。它能起到的作用,一是内部空间设计合理。古籍记载“宽二至三尺,深五至六尺,以砖为主,以石加固”,如图1所示。图为大图的截面尺寸。另一个原因是赣州几十个大小池塘通过福寿沟排水系统相互连通。但现在赣州大部分水塘因近年来城市发展而被埋,蓄水量已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3渗透技术的应用

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的增加,使得雨水不能有效渗入地面,从而会形成内涝。应当鼓励市政(交通)设计人员尝试设计透水性路面城市道路。研究表明,透水性路面的减径能力为40%~90%,比不采取措施的减径能力高10%左右,洪峰减径能力在20%~80%之间。

3.1绿色停车场

而停放在停车场的车辆,由于雨水的冲刷和排放,会聚集大量与重金属混合的机动车零部件废水。传统的停车场只考虑一定的坡度排水设计,考虑尽快排除雨水,避免对车辆造成损坏,而不会因排除雨水而进行处理,让其直接进入市政雨水管系统,造成自然水体的污染。在新型绿色停车场的排水坡末端种植深根植物,采用种植土和植物根系混合吸收径流和污染。图2展示了新型绿色停车场的结构。

3.2绿色街道

结合透水性铺路、生态沟、植物栽培等方面的技术。城市道路和广场应采用生物滞留技术。生物滞留技术主要通过介质过滤、吸附和微生物来净化雨水径流入渗滞留,由于雨水可以暂时储存,然后缓慢渗入到周围土壤中,因此,可以起到削减地表降雨洪峰流量、减少径流污染等作用。生物滞留技术可以包括多种形式,比较常用的有生物滞留池、下沉绿地、生态草沟、植物缓冲带、雨水花园和湿地等,调节功能还可以包括雨水回收设施、土壤改良等。研究表明,在林冠截留植物方面,针叶树优于阔叶植物。

3.3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对于拦截雨水的洪水有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城市建筑密度高的情况下。但是绿色屋顶并不等同于屋顶花园,因为更注重绿色屋顶是生态和技术的评价标准。图3显示了绿色屋顶的结构。在绿色屋顶的设计和施工方面,我们需要政府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建筑师在新住宅设计中使用绿色屋顶技术。我们也可以效仿美国的做法,通过征收雨水管理税(费),迫使业主和设计人员积极使用绿色屋顶方案。这是因为雨水管理税(费)是根据基层表面积征收不透水表面,而绿色屋顶可以减少不透水路面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业实施绿色建筑,对其屋顶绿化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人们早就意识到城市化的粗放式发展带来了“大城市病”的恶化,但遗憾的是没有顶层的设计和指导。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出版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坚定的决心在这一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此外,作为每一个专业人士都应该有责任感建设海绵城市在中国。努力探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理论。因此,“指南”的问题不是一个终点,而仅仅是一个起点。

参考文献

[1]周倩岚.海绵城市建设中水系规划设计的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10):55-62.

[2]刘妍炯.探讨住宅小区的海绵城市设计——以上海市某项目为例[J].智能城市,2019(12):33-36.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范文8

关键词:海绵城市;可持续;生态;园林

1概念及其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城市景观格局的演变,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场地规划直接影响场地的雨水径流,在我国,绝大多数项目在进行场地规划时,缺乏对雨水及自然水文循环的考虑,增加大量的不透水面,场地原有的自然水文循环被破坏,自然排水路径被改变,导致场地开发后雨水径流量加大,洪涝风险加剧[1],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表温度和空气湿度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系统的重平衡,增加了极端气候的再现频率,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城市内涝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提出的科学应对措施,其与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雨水管理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法和核心目标是相同的。低影响开发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乔治省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综合采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减少径流排水量,使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功能尽量接近开发之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3,4]。2014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批次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从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指南和试点情况看,园林绿化与海绵城市建设紧密相关。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体系,已经构建了比较成熟的园林理论体系[5],创造出完善的建设技术措施和丰富的材料,深入探讨利用园林策略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促进二者共同发展,营造更加宜居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

2海绵城市建设与风景园林的关系

2.1海绵城市建设是综合性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推动。结合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可以看出,全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显然也不同。因此,由规划引领确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片区的径流控制目标,建设、水利、园林、交通、市政、环保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才能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主任工程师任心欣在建设部举办的海绵城市培训会上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就水论水的事情,顶层设计非常重要,单一的部门很难将这项工程推动。另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是系统性的,单一的技术很难实现既定目标,将“渗、滞、蓄、净、用、排”几方面技术配合实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建设目标。而且,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项目,选用的技术措施不尽相同。如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坡度较大、岩石多、土层较薄、汇水快,雨量较充沛,无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在低影响开发建设中更侧重于渗、滞、用和排的技术措施。

2.2城市绿地是生态的海绵城市技术设施

城市下垫面大部分是建筑屋顶、道路与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基本均与地下土壤相连接,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需要发挥绿地的这一特性,进行渗、滞、蓄、净。新建绿地在规划设计前期就给予充分考虑,对设施设备、土壤类型、植物选择等内容统一设计和施工,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景观与雨洪控制的兼容共存。已经完工的城市绿地,结合其他的改造工程做一些局部的改造,如更换路面铺装等,因地制宜地建设海绵城市技术设施,把握城市绿地的主体功能,兼顾考虑雨洪控制,实现二者兼容共存,优势互补。随着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逐步严重,雨水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污染的雨水及融汇了大量地表污染物的雨水直接引入绿地、湿地,土壤可以过滤污染物,植物根系可以吸收有害物质,可以实现有效净化水质的作用。城市湿地、屋顶花园、透水性铺装、雨水沟等城市绿地可以减少径流总量、消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但是不能完全消除洪涝灾害。因此,只有把城市绿地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其它雨水管控措施科学的结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更加全面高效的实现防洪减灾目标。

3园林策略下的海绵城市建设

3.1规划引领,过程监督

3.1.1规划是雨水径流控制的指挥棒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首要任务是会同规划、国土等部门做好城市雨水径流控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大规划的引领下完成各地块的小规划。规划确定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区域的雨洪控制目标,详细规划确定了地块的雨水收集利用目标及需要采取的措施,根据规划确定的雨水控制目标开展相应的绿地规划设计,充分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3.1.2规划是过程监督的重要依据

总体规划的指标要求是各分项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过程监督和结果验收的重要依据。目前,对新建项目的配套绿地验收主要采取核对竣工后的绿地面积、绿地率等数据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城市建设中对水的径流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考核新建项目对原有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一些欧美国家对新建项目是否达标考核很多的生态指标,如对比开发前和开发后的雨水径流控制率,并在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采取的技术措施,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3.2突出保护,科学建设

3.2.1保护原始地形地貌是实现低影响开发最基本、有效的方法

低影响开发技术要求开发前和开发后的雨水径流量相同或尽可能接近,城市中的山体、河流、湿地和植被对城市生态系统稳定与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留这些自然元素是实现目标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城市建设中,突出保护,不仅在景观方面能保留更多自然的风貌,在生态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3.2.2充分发挥绿地功能

在绿地规划设计中把LID的理念和技术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的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中。做好场地地形地貌、水文水系、生态植被、土壤渗透性及周围环境等条件分析,进一步了解开发场地的雨水径流、水环境现状,了解场地开发的优势特征以及面临关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设计原则,以指导科学规划建设一些生态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人工景观绿地和配套的雨水收集、净化和处理设施[6]。在绿地建设中采用有利于实现节水、蓄水、净水等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材料,如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嵌草砖、碎石卵石铺装等铺装材料和植物材料,如菖蒲、再力花、荷花、睡莲等水湿生植物,能充分增强绿地的蓄水、净水的功能[7]。

3.3深入研究,同步推广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国内属于起步阶段,一些科研院所对雨水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已经开展,但示范项目建设和推广实践较少,相关的标准规范依然不够完善,园林工作者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和小范围的实践,如耐水淹植物的筛选,详细掌握雨水控制技术中采用的技术措施和设施设备的适用情况、建设技术和运行管理,筛选一批适合不同绿地类型的植物品种,为下一步的推广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成果。如美国、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的学者针对雨水花园中植物的特殊功能,不同植物对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的差异以及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不同环境因素对雨水花园植物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对我们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学习借鉴作用[8]。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之一,将雨水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废物”,体现一种尊重场地和区域特点,促进雨水渗透和生物多样性重建的创新理念,对城市水生态保护、修复和重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仅从园林规划建设的角度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通过这些探讨,有助于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中开展园林建设,园林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相辅相成,构建更加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佳.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

[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S].北京: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10):15~18.

[3]陈雄,何红霞,郝慧敏.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住区空间规划设计[J].华中建筑,2012(4):117~120.

[4]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3.

[5]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汪涛.基于LID的居住场地雨水系统径流量控制方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7]黄丽霞.海绵城市技术影响下的屋顶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南方农业,2015(1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