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例6篇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1

一、通览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按照知识专题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及高中教学需要补充的知识(见下页表)。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学生上高中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说一说对初中地理的认识,初中地理成绩如何等,大致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而第一堂课的作业也是让学生写一写对初中地理的认识,以文字的形式上交,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式传授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体系对初中地理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先通过地球仪及板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有关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划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时区和区时”等内容穿来。若进一步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并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和生态问题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2.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

在地理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和判断该地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及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例如,针对热带雨林气候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其典型的分布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再通过对亚马孙平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文字材料、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的认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初中地理知识作为高中系统地理的案例素材,精心选取不同的地理小主题,采取区域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来挖掘更新知识。如笔者在复习“日本”一课时,针对日本冬季的降雪天气这一主题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为什么日本海一侧冬季形成豪雪?为什么有‘白魔’之称的大雪在日本又有‘白炭’之誉?”

3.利用旧知识,整合完善知识

新课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编写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在某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板块的运动、居民和聚落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上也相差不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能力。他们也比较爱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保护好并延续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还可在思维导图上用彩色笔对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做标记,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2

[要害词]:英语教学衔接,心理引导,教学策略,学习策略,评价方式

一、引言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当前,许多地方初中与高中分离的办学体制使得初、高中英语教师难以进行教学交流。高中英语教材起点高,学生对教材、教法的改变不适应.另外,由于心智方面的原因,初、高中学生在课堂参与方式上和学习策略调整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波动很大,对英语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其中的因素,并探索如何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搞好高中英语学习。

二、影响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因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由于初中时英语基础不十分牢固,对高中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

2.教材跨度大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把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语法知识。而升入高中后,高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并在初中的基础上注入了大量的语法点、知识点,使句子结构更为复杂,同时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且加大词汇量和阅读材料的份量,更贴近现代生活,时代信息较浓,而且内容涉及文学、教育、天文、科技、金融、电脑网络等诸方面,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

3.初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知识单一,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大量的时间练习一个词汇、句型或一个语法点,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课时却减少。因此,课堂容量大,进度加快,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教师侧重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精讲精练,讲究系统知识的学习、归纳,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这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英语学习而影响英语成绩的提高。

4.初高中学生英语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英语学习,学生的依靠性较强,学习进程多表现为被动和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练习为主。而高中英语教材由于内容多,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5.初高中英语试题范围和形式不同

初中试题立足于课本和有限的教学资料,而且题型简单,只要熟悉课本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考试成绩一般比较理想。而高中试题范围广泛,课本只是基础,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借助大量的课外知识。学生还需具有逻辑思维,分析、判定和归纳的能力。学校为了与高考接轨,在高一月考中都以高考形式命题。因此,学生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难,学生很难看到自己的成就,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也易受影响。

三、搞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对策

1.正确引导初高中学生的心理转变,树立英语学习信心。

1)高一新生入学后,教师就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端正他们思想上的各种错误熟悉,消除他们头脑里的各种消极情绪。要让他们熟悉到高一年级虽然是起始年级,但是整个高中阶段打基础的要害阶段,思想上一点也不能存在麻痹思想,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对于那些想要“歇一歇”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熟悉到学习的规律,“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发奋努力,继续发扬拼搏精神,才不至于落后于他人。对于那些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让他们熟悉到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都是阶段性的,初中英语基础对高中英语学习的影响不是太大。其次要鼓励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认真,完全可以学好高中英语。再次,在打消顾虑、树立信心的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查漏补缺,消除隐患。

2)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英语重要性的熟悉,给学生讲清高一英语在整个高中英语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3)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英语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熟悉到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方法及难度差别。

4)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英语在教学与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重事项。教师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转贴于 2.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实质性交流,指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熊川武,1997)。要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该认真审阅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

1)教师应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主导作用。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除了一定的知识讲解外,更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把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而非鱼,从而真正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在学生方面,教师应要摸清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可通过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同时,教师应该熟悉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指导及教学辅助手段等。

3)在教材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英语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教师可针对自己学生的水平,对高一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4)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练习、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要注重由已知引入未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缓解教学坡度,分解知识难度。

3.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为。不同学习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意识、降低学习者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高一学生在开学之初的那一段时间里,凡是自习课,就是用来讲话,他们不知道如何安排时间。他们认为做好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也不知如何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重点,自我评估和检查,选择性分配注重力等。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并提供指导。

1)指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英语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2)指导学生运用记忆策略。记忆策略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单词记忆、语法知识的记忆、拼写规则和固定搭配的记忆等都离不开记忆策略。

3)培养学生的注重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重要信息的注重,培养学生区分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能力,并用划线或标着重号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时专注于重要信息。

4)教给学生具 体有效的把握知识、技能的学习策略,如:听说策略、词汇策略、语法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等。

4.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就英语学科来说,改革教学方式就是要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效果。因此,要提倡对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在初高中英语衔接阶段,教师应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天天所学到知识及学习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是衔接教学的基础,选择教学策略和指导学习策略是衔接教学的要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才是衔接教学的目的。只要我们不懈地深入研究,勇于实践与探索,就一定能够把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工作做好,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3.谢凯灵“行动研究在英语初高中衔接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3

1.1 “非零起点”问题

按照新课程要求,高中信息技术不再是“零起点”。但是,由于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的地域特点和学校差异,初中毕业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假设的起点水平。以项目研究学校(省级重点中学)为例,每年高一新生中都有超过5%的学生完全属于零基础(其中高2014级宏志班超过了30%),学校每年组织优秀初中毕业生(主要指中考成绩)参加的夏令营中,来自远郊区县的学生(约50%)相当一部分是零基础,甚至有个别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非零基础的学生由于在九年级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1年的时间间隔,需要重新熟悉信息技术基本操作。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期望的学生起点水平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缺口部分需要进行衔接。

1.2 “螺旋上升”问题

“螺旋上升”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家层面缺少必要的规范文件,属于“无标多本”,“螺旋上升”中“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和要求可能完全不同。“螺旋上升”要求高中阶段对初中学过的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规划、评价),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具备相应技术基础的学生只能“螺旋”,无法“上升”。

“螺旋上升”要求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必须以初中阶段的“技术基础”为前提。因此,要实现“螺旋上升”,初高中信息技术交叉的内容需要进行衔接。

1.3 方法思想问题

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差异较大,初中阶段以模仿为主,高中阶段要求更多的是自主探究,多数学校1周只有1节信息技术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尽快适应高中的教学方法,否则很容易造成一学期结束了,学生都还没有适应的状况。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内容,因此,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衔接。

综上所述,初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必须进行衔接教育,解决学生的起点问题和方法问题,从而实现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螺旋上升。

2 “1322”策略研究

“1322”策略是指在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研究中提出的1个依据、3个主体、2个原则、2个方法。

2.1 衔接依据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规范性文件只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阶段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阶段设定的学生起点水平没有明确的规定,衔接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缺乏依据。

应对策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推出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虽然是民间版本,但得到了学科教师的普遍认可,可以作为衔接教育的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整体构建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确定初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2 衔接主体

2.2.1 教材

对信息技术而言,高中课程改革是在初中之前进行的,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对滞后。作为地方课程,重庆市初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两种版本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差异都比较大。

应对策略:针对重庆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际水平,开发衔接教育教材,实现教材的过渡衔接。

2.2.2 教师

教师在衔接教育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衔接教育成功的关键。对学生而言,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理念、要求和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每周只有1个课时,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更难适应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

应对策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衔接教育过程中必须寻找衔接点,为衔接做好准备工作,搞好入学教育(第一课),摸清学生底子,规划、调整衔接方案,一方面调整教学进度,循序渐进,放慢起始教学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另一方面促进学生思维过渡,实现教法、学法的过渡衔接。

2.2.3 学生

学生是衔接教育研究的主体,初高中过渡阶段是学生心理、思维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环境。另外,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高一新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地域差异十分明显。

应对策略:在地域衔接(城区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之间、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基础上,进行分组时考虑学生来源的地域差异,通过城区学生带动农村学生。

2.3 衔接原则

2.3.1 整体衔接与局部衔接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从宏观上讲是一个整体,但各个内容模块又相对独立,因此进行衔接教育时必须注意整体衔接与局部衔接的结合。整体衔接主要是在进入高中内容学习之前,根据学生情况进行1~3个课时的衔接教育,确保学生具备高中课程期望的起点水平;局部衔接主是在学习某个内容模块时对初中阶段的相应内容做一个补充,为实现“螺旋上升”夯实技术基础。

2.3.2 纵向衔接与横向衔接结合

衔接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承前启后,在纵向上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连续性,实现初中、高中、大学的无缝衔接:初中 高中 大学。

2.4 衔接方法

针对缺口部分和交叉部分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衔接方法。缺口部分学生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衔接,把欠缺的知识与技能“补足”,解决“非零起点”问题。交叉部分学生需要进行课外活动的衔接,作为学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根据学生兴趣进行专业方向的引领。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英语;衔接教学;培养策略

一、引言

纵观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投入与产出难以成正比,教师们身心俱疲。不少新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适应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深感学习英语困难、学习兴趣低落甚至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进而导致初、高中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不断提前并日渐严重,初中、高中英语学习的瓶颈期提前到了七年级和高一这两个衔接阶段。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忽略能力、注重操练忽略思维、注重形式忽略实效、注重智力因素忽略非智力因素等现象。小学―初中、初中―高中英语衔接阶段教学严重脱节,这是一直困扰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问题,也是新课改不容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小初衔接”及“初高衔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途径,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多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考、高考等教育体制导致初、高中英语教学普遍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往往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实践证明,决定学习结果的不只是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解决“小初、初高衔接脱节”关键问题的有效途径。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各方面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学语言知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培养及正确引导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对小学―初中、初中―高中英语衔接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学生若是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可想而知学习状况将会有本质的改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将会有显著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本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除了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学习情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评价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衔接,以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中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

为了加强小初、初高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让小学―初中、初中―高中的新生平稳过渡,我们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除了在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知识方面进行了衔接教学,还注重进行了以下衔接的实践与探究:学习心理上的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等,以减缓英语小初、初高衔接的“落差”,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实现衔接“转型”。

1.

进行“抗挫教育”,不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实现“心理转型”

许多研究表明,小初衔接、初高衔接过渡的核心是心理的过渡。学习空间的变化、教材难度的加大、教学方法的迥异、英语基础的差别等原因都会使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时期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折感。而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生理与心理得以迅速发展,人生观、世界观也在不断地形成与发展,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更易受挫折。因此中小学英语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特定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和开展符合小初衔接、初高衔接过渡时期学生身心发展的英语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意志力与性格耐受力培养,增强其对挫折的承受力,实现小初衔接和初高衔接的“心理转型”。

2.

采用“教育前移”,缩短英语学习磨合期,帮助实现“情感转型”

采用“教育前移”的办法来缩短小初衔接的磨合期,帮助学生尽快实现小初衔接 “转型”。在中小学英语教师间搭建平台,彼此“打开大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加强沟通和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相互观摩、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相互了解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学生能力要求、学习行为习惯等的不同之处,寻找切入点和衔接点,与对口小学的英语教师共同研讨、互相渗透中小学英语教学方式和方法,缩小彼此间的“落差”,让小学生尽量多地了解中学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对即将面对的中学学习充满期待,实现小初衔接的“情感转型”。

3.

设立小初衔接的缓冲地带,帮助实现“综合能力的对接转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设立小初衔接的“缓冲地带”是实现小初衔接“转型”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初一新生入学后,不忙于进行初一英语教材的教学,而是充分了解新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学习兴趣、学英语的困难及需求,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英语小初衔接的“落差”,进行衔接“转型”教学。衔接转型教学的内容以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二级目标(小学六年级)为基础,三级目标(初中七年级)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心理、学习等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适应,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通过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对接“转型”,帮助未达到课标二级要求的初中七年级新生尽快解决小学英语中遗留的问题,夯实基础、提高技能,缩短学生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断层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新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的心理、学习习惯、学习行为等“综合能力的对接转型”。

4.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帮助实现“初高衔接”质量的有效提升

在初高衔接质量提升阶段,即中考总复习阶段,注重从学生学习情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评价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以及因材施教分阶段分类推进方面,进行衔接教学的实践、探讨与研究。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动力的根源,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将直接影响学习目标及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将学生间个体学习、竞争关系改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将共性教学和层次教学有机结合。通过设计“导学学案”“复习导纲”“随堂导练”“反思导评”等搭建以探究为核心的自主学习途径,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有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提升初高衔接教学的质量。

四、英语阶段性衔接教学实践的体验与思考

新课标强调:应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达到学生“爱学、能学、会学”的目标。因此,我们教师在英语衔接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过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教学进行有机衔接,在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转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及师生交往的衔接转型。教师应始终将发展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渗透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等能力贯穿其中,在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减缓英语小初衔接的“落差”,有效地解决小学英语教学中遗留的问题,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新的学习。同时将自我探究、自我反馈和调控作为改革衔接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自主”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2)把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合作机制融入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实现三个衔接“转型”――学习心理、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衔接转型。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阶段,注重从学生的情感、学习心理、学习习惯、意志力、学习方法、评价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以及因材施教分阶段分类推进方面,激发学生发展潜能,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逐渐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有效衔接,达到平稳过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新课标强调要让教师和学生得到同步发展, 实现“导教”和“导学”的功能。林崇德教授在1996年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主体”的教育双主体论,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可见,在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相当重要的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一种习惯,思维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思维活动的效能。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激活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原有的知识体验,提高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在“文本问题化、问题思维化、思维活动化”中实现为思而教的目的, 达到思维养成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应追求为学而教、教为会学、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一个把握、两个重视、三个关注”,即把握课标要求,重视考情和学情,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关注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我们教师应思考如何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提高45分钟的教学实效性。只有在九年一贯制衔接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能更有效地加强小学―初中及初中―高中衔接,从而提升教学的效率、效益、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曾陇生,倪丽华.教育双主体论[J].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1995(03).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初、高中物理教学;应对策略

刚刚结束了初中升高中的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很强的学习兴趣,抱着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学习了一些高中物理知识后,不少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初尝到学习的困难。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虽然是来自于各方各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初、高中物理知识的教学上出现了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衔接不当造成的因素。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我们给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一、知识内容衔接的突破口

中学物理把关注重心放在物理对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上,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课程内容在对于时代感与选择感上也有要求。所以新课标下中学物理的侧重点放在了物理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容易导致对知识本身的淡化。实际上,物理课建立在物理基本知识基础上,创建既相互制约又具备自身独特性的内容架构体系。初、高中教材的区别有:(1)对初、高中教材方面作出分析,得出它变化幅度较大的特点。初中教材重教学现象而轻探讨,高中物理对于知识的掌握要求度偏高,研究的现象较难,不容易用身边现象解释。初中教材难度不高,而且趣味性很强,所以学生掌握起来更为容易。(2)分析初、高中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我们大致可以将初、高中物理划分为两大阶段,而这两大阶段又包含了很多的小主题。而在这些阶段与主题之间又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解析了初、高中教材的区别和知识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才可以真正做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二、学习能力衔接的落实

物理教学的目的已由认知、理解和掌握逐渐上升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新课标和科学方法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1)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想要做到自主学习,第一步要做到的便是对于教材的阅读理解能力,因为阅读的涵盖面很广,它包含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和行为意识,而高中物理课的重、难点要比初中多很多,所以将阅读教材定为衔接教学的突破口是个不错的选择。而要想使衔接教学顺利进行,我们可以采用“问题链”的方式逐一进行分层次的阅读规划。因为提问是探索的向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展开知识的探索,并通过逐一剖析、逐一解答,实现衔接教学的有效开展。(2)加强通过实验得真知的能力。初、高中物理课程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相比较而言,高中的要求更加严格,难度更大。(3)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比初高中物理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不难发现初中体现的是对常见事物的分析和解决都趋于简单明朗化,而高中物理在问题探索中对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做了更高的要求。(4)对于信息处理方面的要求。经对比得知,初中物理主要强调对物理信息的解析、获得和生产的要求,而高中物理则强调对信息吸收、转变和整合的能力要求。

三、物理思想衔接的发展

物理学习光有知识和能力是不够的,对于中学物理的学习还应当具备物理思想。物理思想是中学物理的关键,中学物理的思想包含很多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物理思想做列举:(1)理想化思想。理想化思想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大思想,它主张突出主要因素,忽略甚至不计次要和无关因素,借助合理的推理与想象力,把研究对象鲜明地体现出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象模型,来代替现实研究对象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2)等效思想。等效思想是相同条件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基本上是实行替代和转化方面的等效,即在保证结果一致的条件下,把抽象不可见的转化为清晰可见的,将不熟悉的转化为熟知较易的方法。(3)辩证分析思想。中学物理是辩证思想的有力体现,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就应当以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地去看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应带入唯心主义思想观。

总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教好高中物理的起始点与突破口。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不是单纯以高中的教学要求来衡量初中教学标准,更不是在学习方面安排初、高中物理衔接专题。它阐释的是将初、高中衔接贯穿初、高中教学的始末。经结论分析,尽管高中物理学生掌握起来不是很容易,但只要充分了解学生对过去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其学习方面的素质与能力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结合物理思想与现实应用,就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收到超出预期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曹爱萍.高初中物理学习的衔接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101.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适应性;知识;情感

高一化学教材包括高中化学《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书,主要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及最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简单的有机物及其性质和用途等,这些内容是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一新生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比较复杂的适应性问题,为了解决好此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初、高中化学课程的知识衔接和情感衔接,以便帮助学生快速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一、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理念上发生重大转变,即教育目的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上注重导学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在课改理念指导下要搞好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比初、高中知识体系,找出知识点间的联系

初中化学中很多知识都是高中知识的基础。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实验基础知识实验的设计与评价等。对上述初、高中联系紧密的知识,应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高中的化学教学中发挥初中知识对新知识学习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作用,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适当进行复习,让他们体会到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延续性。

2.资源共享,处理好教材、教法方面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教师在课改中都有各自宝贵的体验,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也各具特色,这些都是衔接教学的宝贵资源。比如,初中化学教师熟悉初中教材,高中教师对高中教材运用熟练,但是如果让高中老师去带初中的课却未必能带好。若能将资源共享一下,让初、高中教师之间加强学习与交流,通过团队合作对初高中教材、教法和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再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优化组合,设计出科学的衔接教学方案并用于教学实践。我校高一化学组的五位老师就经常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该怎样讲述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展开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发现其他人的思考亮点,再改进各自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觉得资源共享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抓好学习策略的衔接

化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其学习的热情,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当从初中开始,就把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高中的继续学习乃至于终身发展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其次,优化学习策略,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注重教与学、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比如,实验课上除了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外,还需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自习课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还需传授整理笔记的方法;复习课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传授辨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搞好教学策略的衔接,将知识和学法的探究融入化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落实好教学任务,努力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方式掌握新知,实现从质变到量变的飞跃,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关注学生、打好情感牌

首先,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我坚持向学生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介绍现代化学的重大发现和创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以及科学进步的紧密关系,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是学生成功的催化剂,把握好这一点并善加利用,方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高一学生在学习计划的制订上还存在困难,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现状,制订可望可及的短期奋斗目标,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

实践告诉我们,要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让学生适应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不光是单纯的让化学知识衔接,也要让教材教法及教学策略和情感达成一致,形成合力。总之,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对于落实课改理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