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例6篇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1

关键词:土木建筑;绿色节能环保;施工技术

引言

在现代背景下,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极为严重,是制约土木工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节能,环保和环保的概念在所有工业领域中普遍存在,既促进了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土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要求。

一、土木工程的特点

土木工程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特定项目的各种材料和设备。如果这些材料和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环境和整个项目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有必要分析土木工程建设的特点,认真考虑绿色环保节能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最佳应用。这包括施工技术,施工计划等。工程随着建设项目的进展而变化。随着项目的进行,施工计划将进行调整。土木工程涉及受外部环境严重影响的更多形式的高空作业。土木工程节能的发展是建设新阶段的新要求。这意味着,通过协调整体工程,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在土木工程中更好地利用资源和设备可以为土木工程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二、绿色节能环保形式的施工技术类型

(一)地热能基本技术

地热能的技术简单分析是要将地表以下几百米甚至更深范围内的热能开发出来,充分应用到地热能的技术中,其属于一种基于太阳能的辐射和地表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有效转化过程,在对地热能技术进行系统分析过程中发现其特点为范围较广、存储量较大,在通过热能的转化系统尝试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将低下水以及地表表内岩层中的不同热能有效转化出来,最大限度降低不同建筑在取暖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问题,会最大限度提升地热能在日常土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二)风能基本技术

风能技术简单从内涵上分析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有效空气流动,通过空气流动产生了风能。风能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的清洁能源,在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可以达到零污染,是有效的绿色环保节能资源。在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风能的主要尝试应用是在不同的结构维护、不同的建筑通风、不同的采光实施中,举例分析可将其应用在夏季室内温度的改变上,最大限度增强人类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三)太阳能基本技术

太阳能技术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太阳能形式热水器,最大限度借助太阳的能量对水进行加温,体现了能源的可再生性。太阳能热水器在应用的过程中可大致分为主动及被动两大类,主动型的太阳能具备水循环和有效的控温能力,被动形式的太阳能可以自主对水温进行再加热,另外太阳能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太阳能的集热器应用过程中,最大限度将太阳所产生的不同热能吸附,并通过有效的传导传送至特定的装置内,分为平板和真空两种类型,均全面体现太阳能的热能转化,有效做到在冬季室内环境的保暖中发挥其优势。

四、土木施工期间节能绿色环保施工技术中的要点

(一)门窗的施工技术要点

门窗的绿色节能环保施工方案是在我国目前建筑施工体系过程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施工形式。因此,在具体的施工操作管理过程中要想增强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做到在施工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方案技术的有效完善,要严格遵照门窗节能及其施工应用中的具体要点,通过技术施工完善与保障土木施工技术,土木建筑施工领域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效果的明显化,并按照其要求不断将材料进行质量升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不同环节做到优化管理,保障施工能力符合质量材料标准,同时通过节能技术的应用,创建优秀的施工环境保证,施工经济效益和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促使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墙体的施工技术运用要点

墙体的建造是在整个建设施工领域的重要环节,针对一些较为寒冷的区域环境,保温是土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点,如何有效做到高效保温,有效运用节能措施做到建筑保温、吸热,是建筑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要求建设施工过程中科学研制出导热能力强、散热速度慢的墙体施工技术系统,针对就传统的建筑行业墙体施工技术要求分析,传统模式很难满足墙体保温恒温的需求,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有效运用新型的绿色施工技术,做好保护和优化,可以在具体墙体施工和构建过程中运用火山灰或混凝土做好外墙保温,以此提高外墙的保温能力,同时会满足土木建筑的美观化和整体化要求,其次环保形式的玻璃幕墙也是内墙体的优秀选择,要根据不同土木建筑的不同要求以及环保理念选择合适材料,做好墙体保温工作。

(三)在建筑物屋顶方面的运用要点

在传统的土木建筑施工领域主要用砖瓦完成屋顶的建设,在新时期的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砖瓦逐渐被新型材料代替,一些新型材料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屋顶的施工过程中取得了优秀明显的效果,举例分析在现代的建筑物屋顶施工过程中,注重太阳能相应技术的应用,太阳能在建筑物施工屋顶上的应用被称作为屋顶的“加油站”能够满足需求能源的有效供给,同时会最大限度减少能源的消耗,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会为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优秀环境,另外在具体的土木建筑施工屋顶的安排和设计过程中,对新型环保型节能型材料的选用会打造绿色化、生态化的生活环境,最大限度防止太阳能为日常生活带来的辐射,在施工领域设计绿色化屋顶,选用相对耐高温的材料,同时要辅助一些抗日照型的绿色植物,优化屋顶建设过程。

(四)重视能源管控的系统应用,增强对能源设备的应用

首先,土木建筑施工领域为最大限度做到资源的保护和能源的合理开发,减少人类社会环境资源的枯竭现状,在施工过程中要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通过技术水平的不断增强和人类工作能力的提升,要做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开发,通过不同方法的运用和智能系统的采纳,应用红外线的照明设备以及空调的集成系统,最大限度减少土木建筑施工领域过程中的能源过度消耗问题。另外,针对土木建筑施工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突出环节要及时选取有效健康绿色的措施,完善施工管理过程如:可以采用红外线形式的感应灯或者声控等减少能源的消耗。其次,还要按类型分析能源设备,其在建设过程中属于一种辅助性的设施,主要针对日常施工过程中的采暖及通风或照明、制冷、乃至热水等环节进行优化。能源设备的引入会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的消耗,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过程中绿色节能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和人类认知能力的增强,使环保思维逐渐在社会中盛行,社会发展在不断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要构建环保型社会和环保型的氛围,最大限度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要从绿色节能环保的施工角度和生活角度出发,不断强化施工环节和人类生活环节,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同时要减少能源消耗,在社会进步基础上践行可持续发展思维理念,保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化,推动人类社会的稳步进步,保证人类社会获取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旭,冯浩.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8 (01):5-6.

[2]王德军.刍议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7 (24):73.

[3]周晓波.土木工程施工中节能环保技术探析[J].居舍,2017 (35):69.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支护技术;应用;分析;现阶段

前言

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是现阶段我国范围之内投入建设的隧道工程项目抑或是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等危险性比较强的工程项目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得到应用的一种技术措施,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可以在某些层面上让工程项目整体性质量以及安全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并不是全面的,其本身具备一定的特征,因此并不是在所有工程项目当中都可以展现出来比较强的适用性,针对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用到的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展开研究分析,可以在对不同类型的技术模式以及结构模式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展开各项施工相关工作,因此也是可以在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1.针对边坡支护技术措施的意义展开研究分析

边坡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各项不利因素对土木工程施工相关工作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既定的范围之内,比方说土木工程施工现场土质情况不是十分的理想,那么各项施工相关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地面塌陷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也会使得土木工程施工单位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问题,与此同时某些突发性问题,比方说降雨量的急剧提升会使得施工现场周边的河流水文大幅度提升,各种类型的不可抗性自然灾害都会对土木工程整体进度以及工程项目整体性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科学合理的应用边坡支护技术措施的话,可以将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最终也就可以使得土木工程进度以及土木工程整体性质量水平得到应有的保障。针对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当中,边坡支护技术措施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研究分析工作,在边坡支护技术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可以使得我国土木工程不断提出的崭新需求得到满足,在现阶段我国土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当中,针对各项技术措施提出了崭新的要求,自然边坡支护技术措施也应当得到优化调整,才可以对土木工程施工相关工作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做出应有的保证,并将工程进度及质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上,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背景之下,土木工程项目部领域中的各个工作人员应当将边坡支护技术措施放置在一个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以便于可以使得施工相关工作的可靠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针对边批支护技术措施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展开研究分析

应当将注浆比例科学合理性放置在较为重要的地位之上,在浆液灌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往往都应当应用重力灌注措施,并依据工程项目实际需求适当的开展补充浆液操作;与此同时也应当将基坑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妥善的完成,在基坑开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施行较为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科学合理的展开分区工作以便于可以对保护工作的效果做出保证,以免因为长距离基坑开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而引发加我诶严重的地表塌陷问题;最终在后续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将监测工作力度提升到一定的水平之上,以便于可以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并在对有效性比较强的措施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使得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结语

总而言之,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自从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中得到应用以来,就取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会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在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各项保障性措施应当妥善的完成,以便于可以对各个层面相关问题出现的几率形成有效的控制,即便是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较为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在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措施不断的改进以及更新的过程中,未来肯定可以在土木工程领域当中发挥出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文鹏.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分析[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2.

[2]覃俊甲.边坡支护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分析[A].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届国际信息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旭日华夏(北京)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2016:1.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3

技术措施

1生物埂

以绵竹市林业局选育的九顶大粉葛两年生葛苗作为营建生物埂的材料,选择葛藤直径粗5mm~8mm、葛块根直径粗15mm~20mm的葛苗进行试验。试验应用抗旱保水剂处理葛藤根系,栽植坑穴20cm×20cm,以株距50cm、行距100cm沿塌方区域下部顺行栽植两行,总长度400m。

2土袋

适宜在坡度较小、表层土松动的灾毁地表层实施,目的是为了防止挡土工程背面回填土的移动,集中地表径流和减小流水侵蚀,该工程措施适宜与木(竹)栅栏结合、交错设置,即在挡土工程之间斜面长度大约2.0m的间隔放置土袋,防止砂土下滑,固土定坡,为植被的培育打下基础。

3木竹栅栏

为了防止崩塌土砂下滑,分散地表径流,减轻地表径流对山体表面的侵蚀,稳固山体表面松动的土壤,改善植被恢复环境,在山坡面上相隔3m~5m配置木(竹)栅栏工程。木(竹)栅栏工程使用木桩、木材(整竹材)和铁丝。木桩高度为1m,间隔桩距0.7m,地上0.5m,深入地下0.5m。工程做法是先沿等高线开挖60cm宽基槽,然后在基槽中部打桩,木材(整竹材)横向扎排,再回填土砂压实。

4挡土堡坎

抑制、固定河床内不稳定的泥沙以及坍塌地产生的大量泥沙,作为山坡工程的基础,在坍塌地的垂直下部配置浆砌堡坎,防止泥沙流向下游区域。

5排水沟

应用于地表径流形成的冲刷沟内实施,实施渠系工程是为了减轻地表径流对冲刷沟连续造成侵蚀,以及过多的地表水渗透使土壤的强度降低而设置的排水工程。3.6栽植工程栽植工程目的是恢复灾毁地植被,是治山的最终目的,其做法是在挡土工程、土袋阶梯式工程背面进行植树、播种等,符合《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所述要求。

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

在试验地内分别选择灾毁后泥石流沉积地、滑坡地和垮塌地做为试验地类,根据立地条件分别采取人工造林、人工点撒播、封山育林等恢复措施并适地加以辅助治山工程措施,见表1。

2种苗

种苗均来自四川省绵竹市。选取顶芽饱满、苗干通直、色泽正常、无损伤、无病虫害的种苗。

3应用保水剂造林试验研究

保水剂采用的是华光实业公司生产的AS型高效保水剂。造林树种为1a生刺槐苗,平均高为80.2cm,平均地径为0.8cm。保水剂不同施量试验:每穴分别施量为0.5g、1.0g、2.5g、3.5g。每个处理660m2。分别于3月10日、4月10日、5月16日测定土壤含水量。测定时在每小区上下左右及中部各选1点,每点测定3个树坑。在距树干20cm处用小口径取土钻打孔取土,然后封堵取土孔,采用烘干法,测定20cm深土层的含水量,求平均值。

4造林存活率和保存率调查

在各样地内随机选择10m×10m样方,重复3次。调查因子包括造林成活率、地径、高生长量,取其平均值。数据的调查时间除保存率外都为造林后4个月的同一个时间段,保存率的调查是在造林后的第2年春季进行的。

5植被恢复调查方法

1)植被总盖度和林木郁闭度的观测。草地用投影法观察植被总盖度,林地用目测法观察郁闭度。植被样方调查主要调查植被的种类、生长状况和盖度等,样方大小草本为2m×2m,灌木为5m×5m,乔木为10m×10m。2)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群落物种多样性统一应用各个物种在该层(乔、灌、草)中的重要值V这一综合指标来计算,各个物种的重要值计算公式(马克平等,1995)如下:(1)重要值草本层的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3乔木和灌木层物种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3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总密度×100%相对频度=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相对优势度=一个种的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度×100%。(2)物种多样性指数是以各样地物种重要值平均数为基础,采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公式计,按生长型(乔木、灌木、草本)计算各物种多样性指数。

结果分析

高、径生长量、存活率的比较

对灾后植被的恢复工作,首先考虑生长量、成活率、保存率的大小。不同树种的生长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设计树种均能有效的在灾毁林地生长,都能作为植被恢复用树种,考虑到在实际应用的实际中,植被恢复应为防护林,因此树种首选还是应为刺槐、桤木等,调查显示刺槐在泥石流沉积地区平均成活率达到68%,平均保存率可达到49%,可见其在恶劣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桂花和柚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0%以上,分析其原因为桂花和柚属于经济林木,栽植规格较大,同时人为管理水平高,导致成活率高,但是管护成本较高,因此在灾毁林地的植被恢复实践中建议还是以适应性强,管护成本低的苗木作为选择对象。酸枣成活率和保存率相对较低,其原因为撒点播地点为坡度较大的滑坡区,土壤含水量较低,土壤结构性差导致发芽率低。

2保水剂施量对土壤含水率和生长量影响

从表3中可以看出,穴施2.5g、3.5g保水剂与其它处理在各指标上的差异均达极显著,而这两种处理之间则差异不大,可以确定在刺槐造林中,穴施2.5g、3.5g保水剂,可促进穴内土壤水分的保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其保水持效时间可达3个月,这个时期正是本地干早少雨的时期,也是苗木萌动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造林施保水剂对林木成活起到了很大作用。考虑到经济性,穴施2.5g效果最佳。对当年高、径进行比较后,各施量之间可看出无显著差异,说明施用保水剂对土壤水分的改善作用是有限的,仅能维持幼苗基本需水量,保证苗木成活,并不能提高苗木生长量。

3不同灾害地点不同恢复方式植被恢复的调查

对不同灾害类型及不同恢复方式总盖度调查,得出不同方式植被恢复的最佳配置方案,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在灾毁林地中人工植苗恢复植被适合实施于泥石流沉积区域,调查显示植苗后盖度达到53.6%,在滑坡区域的人工恢复手段中,撒播为3.2%,点播为7.3%,人工植苗盖度为8.2%,综合在施工过程当中安全性和经济性,可见点播是滑坡区域的最佳植被恢复方式。塌方区域由于坡度较大,操作困难,危险性高,因此自然恢复是最佳的选择。在本次试验的调查中,塌方区域的总盖度为27.4%,主要种类为巴茅、茅草一类先锋草本植物。同时自然恢复处理中,3种灾毁地的总盖度相差不大。因此,综合各因素可以认定塌方区域的最佳恢复方式为自然恢复,滑坡区域可通过撒点播的方式恢复植被,而可操作性强的泥石流沉积区域最好用人工植苗的方式将最大限度的提高植被恢复水平。

4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

1)物种组成特性。自然恢复的灌草丛中,传播能力强且耐旱极强的草本巴茅和马桑迅速侵入,成为植物群落优势植物,其重要值分别为84.5%和8.2%,占群落总重要值的92.7%,形成了巴茅+马桑群落,处于破坏山体植被演替的初级阶段。对于人工恢复的4种造林地中,草灌的物种数量增加,肾蕨、禾本杂草、蒿草、野、野棉花等草本成为草本群落的优势种,草本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大,初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逐渐退化,大量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进入。主要灌木种类有马桑、悬钩子。调查中发现本土木本植物开始入侵,如桦木、枣树、楠木等。随着岩石的风化,环境条件有所改善,已初步具备耐旱性强的乡土先锋植物生长的条件。在桂花+柚子的混交林中,由于是经济林有明显人为干扰,试验中不作统计。2)多样性分析。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物种多样性是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均匀性的综合反映,体现了群落结构类型、组织水平、发展阶段、稳定程度和生境差异,反映了生物群落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方面的异质性,了解它的变化掌握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物种多样性变化是植被演替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分析群落稳定性、所属演替阶段的重要依据,是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复杂性的一个度量,可揭示不同植物群落在结构、组成及其功能动态方面的变化。一般情况下,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多样性指数越高,生态优势度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丰富度、均匀度愈高。因此可以认为,在表征群落多样性结构方面,物种均匀度与生态优势度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种群分布集中,群落均匀度指数低,生态优势度就较高。反之,群落中种群分布均匀,群落均匀度指数高,则生态优势度较低。由表6可知,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Shannon-Weiner(H)的排序为刺槐+桤木>撒点播>刺槐林>生物埂>半封;物种丰富度为混交林>纯林>自然恢复模式;Simpson(D)的排序半封>生物埂>撒点播>刺槐林>刺槐+桤木;Pielou(J)相差不大,说明在破坏山体初期恢复模式的均匀度相差不是很明显。综合分析后发现:由于植被恢复时间较短,各群落都还处于演替初级阶段过程当中,封山育林中巴茅迅速成为优势种,抑制了其他植物的定植,导致其丰富度和均匀度较低,巴茅在整个群落中的生态优势度较高。生物埂中,由于实施的地点在塌方区下,整个措施被塌方掩埋,无法对其原来计划的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因此,此处未做比较。而在其他3种人工造林方式中,其各项指标均差异不大,表明群落中各先锋植物种群还处于竞争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的演替,最终才能形成稳定的群落。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4

[关键词]造林地整理;植树造林;技术

植树造林中,整地技术的运用为之后的造林工作奠定了基础,植树造林技术为造林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下面主要分析陕西省造林地整地技术和植树造林技术,并分析植树造林的注意事项,以期不断提升造林技术水平。

1山区造林地清理意义及技术

1.1林地清理的意义

对于森林保护工作而言,科学开展造林地清理工作能有效改良林地土壤状况,可为后期造林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可一定程度上提高造林效率。工作人员要及时清理林地的枯落物。多数枯枝杂草属易燃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极易引起森林火灾[1]。陕西省气候比较干旱,降水较少,温度较高,如果林地内残余大量枯落物,在高温状态下极易引燃,导致森林内部火势蔓延,进而引发森林火灾。在对林地进行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只有做好林地枯落物清理工作,才能有效降低高温季节产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另外,某些枯落物会给表层林地植物生长带来一定危害。因此,造林地清理工作是植树造林最终质量的重要保障。

1.2林地清理方式

1.2.1割除清理。割除清理法是造林地清理技术中被工作人员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其在造林地清理工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割除清理技术而言,其主要是割除林地地面的灌木、杂草,从而实现种植技术实施效果的最优化,优化林地土壤质量,提高陕西省造林地种植质量[2]。

1.2.2堆积清理。造林地清理技术中另一种常用的技术为堆积清理,其主要是将整片林地中残留的树叶和树枝堆积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对于堆积清理技术而言,其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清理林地内残留物,而且可将堆积的残留物进行腐化处理,进而转化为养料供给林地内树木生长所需。

1.2.3火烧清理。火烧清理技术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将林地内残留的多余杂草和杂物借助火烧完成清理。对于陕西省林地而言,其存在许多灌木及采伐物资,堆积清理法和割除清理法难以将其彻底处理,需通过火烧清理法对其进行再次清理,且火烧后产生的灰烬能为林地内树木的生长提供养料,进而促进林地内树木快速生长。

1.2.4化学药剂清理。化学药剂清理是陕西省林业工作者对林地进行清理的一种常用方法。林地内杂草生长周期和速度均较快,化学药剂清理可有效解决林地内杂草丛生问题,同时,可有效改善造林地内部的种植环境,避免杂草对林地内树木的健康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2山区造林地整地技术要点

2.1改善立地条件

在对陕西省的林地改善过程中,要注重对立地条件进行改善。在山区,地形对光照、热量、水分以及土壤肥力等起着再分配作用,成为立地质量的支配因素[3]。在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地形和土壤肥力差异可使森林立地有巨大变化,进而影响树种的分布和林木的生长发育。对树木生长而言,在林地改造过程中,通过人为作用对树木生长条件进行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为林地内树木的生长营造最佳环境,有效提高林地内树木生长效率。

2.2提升土壤肥沃度

提升造林地土壤肥沃度,能有效地为林地内树木生长提供更多养料。工作人员可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造林地土壤肥沃度,改善树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树木健康、快速生长。

3山区植树造林技术

3.1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

林业工作人员需充分了解不同山区的环境,结合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存条件,选择最适应区域环境的树种进行种植,才能提高树种存活率,提高种植效率,促进树木健康生长,保证种植效果。例如,低洼地带种植灌木,陡坡向阳地带种植草本植物。

3.2植树造林常用方式

3.2.1播种造林。现阶段常用的植树造林方式为播种造林,也叫直播造林,指的是相关工作人员将树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的一种营林造林方式。播种造林具有操作简单、节省育苗工序等优势,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较大区域面积林地树木种植,但其仅适用于要求较高的林地区域。播种造林方式通常被用于粒大且易发芽的树木,或有充足种源的山杏、核桃等经济树种;播种造林适用于土壤水分含量充足,林区自然灾害较少和人口密度较小的区域。播种造林的主要方法有块状播种、条播等。值得注意的是,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或催芽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幼苗生长和抗旱能力,提高幼苗存活率。

3.2.2植苗造林。植苗造林是应用最广泛且比较可靠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需严格要求造林地的区域条件,而且需考虑苗木根系所受到的损伤、挤压、变形、失水等不利情况。对于苗木的选择而言,只有选择根系完整的幼木才能进行造林,拥有完整根系的苗木具有较高的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同时生长周期较为稳定,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植苗造林的技术性要求较高,需先进行育苗操作,再进行造林,可有效缩短造林时间。植苗造林技术是一种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造林技术,其中播种苗、营养繁殖苗、移植苗等技术被广泛应用。陕西省造林方式多样,除了以上几种造林方式外,还有分殖造林、插根造林等方式。对陕西省的林业工作人员来说,只有对不同林地区域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才能选择最适合区域生长的苗木和最佳的造林方式。

4陕西省植树造林注意事项

对陕西省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种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苗木存活率和土地使用率,从而发挥林地的综合效益;对林木工作人员而言,在造林过程中需遵循客观规律,对不同区域进行考察,选择最适合区域生存且易存活和繁殖的林木,根据不同树种特性选择最合适的种植手法,有效提高植树造林质量;对苗木栽植造林工作而言,相关工作人员要把握好栽植和起苗时间,在苗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需保证其根系水分充足,苗木定植时要科学分析、设计栽植方案,确保其根系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及养分。此外,完成苗木种植后,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苗木后期生长管理和养护工作,要对苗木进行浇水、培土、施肥等一系列工作,避免苗木产生病害,确保苗木健康生长。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环境;岩土;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土木工程的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渐渐凸显了出来。尤其是以外部环境为主导的岩土沉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等更阻碍了工程技术的实施。通常情况下,手段的不得当使得建筑问题频发,自然环境的影响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因此,土木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岩土问题分析刻不容缓。

1 地基土液化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地基土液化主要是指在自然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地表层迅速沉降并发生地震,土体从内部渗出,并出现液化的现象。另外,由于路基牵引线的轴位不对称,土地会由中间到边缘蔓延,并发生开裂或者下沉情况。如果发展的速度较快,还会降低边坡的质量,使四周山体坍塌。根据破坏程度的不同,出现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如果只是对基土表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则说明是由于填料的性质变化所导致的。而如果影响了周边的水文地质,则说明出现了强度地震现象。

对于地基土液化的情况,常用的解决方法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人员要到当地进行考察,从土层的受破坏程度出发,将下陷深度、液化状态、填埋厚度逐一列举出来。如果土体外形的变化严重,呈分散状,则说明内部结构已经出现了异常,要利用相应的材料进行夯实,并在密度性差的地区打桩。从实际情况出发,填换法和夯实法能够加强土层内部的密度,并改善地基的性质,避免较坏影响的发生。另外,它以液化的状态为控制基点,将层次不分明的区域进行二次规划,使得水循环的态势良好。另一方面,在砂层较厚的区位进行柱桩也可以解决土壤分散不均匀的现象,将高、低两部分堤位进行调整,提升土木工程的适用性。

2 基坑开挖引起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2.1 深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

地表沉降是岩土工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它主要表现在地铁的建设当中。一方面,基坑开挖通常是在地下深度较为明显的区域。由于地下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土地在设备不断摩擦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应激力过大的情况,使得挖掘的方向出现变化,在旋转阶段降低围栏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土层中各点的对应性不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可能会使得岩体开裂。从沉降的程度来看,具体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挖掘的区域过于集中,地下水出现了疏干现象。不同位置下的地表面积则会发生变化,出现间接性差异。另一种是由于沉降范围扩大,引起两端的维护坡面侧角发生变形。第一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工程量较大的深基坑挖掘上,第二种则通常出现在局部区域。但总体而言,二者都是水位下降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在连续性作业的条件下围栏结构变化所导致的。这类问题的影响较为深刻。如果沉降位置出现了移动情况,则说明地基土层之间的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的特点。另外,在问题的解决上,也有着一些具体的阻碍。例如:基坑两端的壁垒面积不确定、支护范围不精确等等。因此,技术人员无法根据土体的开裂程度对移动方向和距离进行分析,间接的使得沉降现象加剧。

2.2 深基坑工程中的边坡开挖问题

基坑开挖后,土地的承重力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对土体的受压因素越来越多,支护效果已经无法凸显出来。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整个地基层都会由高处向低处沉降。另一方面,由于边坡的稳定性不强,支护系统的位置也会发生移动,从侧面间接向两端延伸。如果位置移动的方向出现偏差或者距离迅速变大,会导致挡墙底部凸起,并受压变形。基坑的边坡变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坡角的前后差异较大,影响基坑底部的密度,出现内部来回滑动的情况。另一种是支护结构坍塌所导致的,使地基的中心点形成较大的空面。

2.3 深基坑开挖引起基坑突出

基坑突出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内部隆起变形。由于基坑在开挖时的承压力是一定的,如果地表中的水压全部加注到土层当中,而又因压力减少而撤销,则会使得深基坑的地板冲毁,底部也出现严重开裂现象。引起深基坑隆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土地的自重力与承压性不能够得到平衡,使得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底部的土层向上弹回,并出现基坑粘连现象。第二,当位移的速度不断加快、弹性不断增强时,深基坑土体表面会出现松弛情况,并导致运动相对剧烈,结构的起伏性较为明显。第三,深基坑的底部下沉,上方支护纽带失效,令坑内结构混乱。

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如下:将土木工程建设作为一整体,以土地表层运动不规律的一方为控制基点,采取分段、分区域的形式进行开挖。为了能够提升深基坑内部的承受力,还可以设定刚性强度较大的施工外延,利用内部注浆方式进行墙外帷幕的完善。第二,要尽量缩短基坑施工的时间,在地下深度30米以上的区域设置回灌保护系统,以避免降水对内部产生的影响。第三,以“管道”设计为中心,分析线路的走向,算出围栏内部的最大承受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材料的选择。如果管线的长度超出标准数值,则应该加大设计中的刚体强度。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岩土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第一,对地基土液化情况进行简要阐述。第二,以深基坑土层变化为切入点,对三部分突出问题予以研究。从而得出: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设计人员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膨胀性岩土、地表沉降等问题的把控,通过参数的核定来进行防控,以达到治理的效果,为土木工程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胡敏云,田兴长,许四法. 土木工程专业环境岩土工程课程建设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3(02).

[2]孔德泉,万蓉. 西安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填埋场建设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研究[J]. 岩土力学,2015(s1).

[3]孔德泉,万蓉. 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建设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英文)[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s2).

土木工程地域分析范文6

(1北京市农业局宣传教育中心,北京100029;2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治理监督局,陕西榆林719000;3瑞昌市农业局,江西瑞昌332200)

摘要:对无定河中游左岸监测区流域内农林业生产基地及主要农业作物进行详细调研与监测,选取不同地形结构(坡地、梯田和坝地)、不同措施配置(乔木林、灌木林)等10 种农业用地的地类,进行土壤理化指标监测。对不同地形结构、不同措施配置下土壤理化指标,特别是水分的变化状况的监测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2 个层面分析,发现各种地类的各类指标均存在着不同水平的退化趋势,在广大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水分减少,而且是土壤退化最活跃的因素,严重降低了水分利用率。通过对区域土壤性质,尤其是土壤退化及其内在危害、成因和可持续利用途径的研究,发现开发精耕细作高效种植,遵循自然规律有效配置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提高土壤入渗和持水能力。在开展无定河中游左岸区域进行监测的过程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监测数据。取得的这些基础资料和采用的监测方法是今后开展生态建设项目监测的重要技术依据。

关键词 :无定河中游左岸监测区;土壤退化;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cjas15020004

基金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无定河流域崔家沟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黄规计[2006]105 号)。

第一作者简介:白文军,女,1968 年出生,北京人,副编审,本科,主要从事生态和节水农业的调研与都市型现代农业宣传项目的研究工作。通信地址: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裕民中路6号北京市农业局宣教中心,Tel:区号-010-82031897,E-mail:baibwj@sohu.com。

收稿日期:2015-02-03,修回日期:2015-05-15。

0 引言

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及时开展无定河中游左岸区域全面的监测工作,可以积累丰富的监测数据。这些监测数据能准确反映修复的作用和效果,为今后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采用的监测方法是今后开展生态建设项目监测的重要技术依据。多年来,由于黄土高原土壤性状以及其水分特异性运动规律引起的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力低下一直困扰着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为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高效利用水资源,实现水土保持由涉农领域向非农领域转变,黄土高原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1999 年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大量研究表明,确定专人对流域区域质量和效益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产生的大量监测数据, 为实现“数字化水保”和水土保持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有研究表明,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可知,在降雨等气候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50 年来黄河中游主要泥沙来源区径流量和泥沙量均显著减少,水土保持工程减水减沙效益十分显著。从含沙量变化、高含沙水流等典型流域时段水沙行为特征等角度,认为水土保持措施及植被改善降低了年均含沙量,减少了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流域水沙协同性趋于稳定。植被是遏制侵蚀、减少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为探寻研究区不同立地、不同利用类型条件下土壤退化成因,笔者抛开了国内外土壤退化研究中常规开展的土壤侵蚀、土壤肥力衰减、土壤酸化、土壤污染等方法,结合当地土壤主要养分和水分因素作为主导影响因子进行2 个时期的动态监测与土壤理化性状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出了当地土壤水分特异性分布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作物耕作和生态植被建设的关键技术措施。

1 监测区基本情况

土壤性状不仅是反映土地生产力的基础指标,而且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分运动的规律。通过不同地形结构、不同措施配置下土壤理化指标,特别是水分的变化状况监测,可以研究区域土壤性质,尤其是土壤退化及其内在危害、成因和可持续利用途径等。

多年来,无定河中游左岸监测区一直作为黄河生态工程建设示范区和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的试验示范基地之一,它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北约5 km 处,地理位置东经110°16′—110°26′,北纬37°33′—37°38′,流域海拔高度820~1180 m,流域总面积70.7 km2;属典型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在7—9 月(占全年降雨的64.4%);区域内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土壤质地疏松、地形起伏、地面破碎,沟壑密度5.34 km/km2,主要土壤类型为黄黏土、母质马兰土;地下水深20~60 m[2]。

2 监测范围、内容和方法

2.1 监测范围

监测区域内可耕地面积4681.26 hm2,其中:农坡地面积2745.01 hm2,占可耕地面积的58.6%;“三田”面积1934.93 hm2,占可耕地面积的41.3%,且是主要的农林业生产基地。区域内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天然降雨,实行旱作农业,主要农林作物有洋芋、谷子、玉米,以及红枣、杏等干杂果类。

2.2 监测内容

2.2.1 监测小区布设根据项目监测目的和土壤性质的测定规范,选择不同地形结构的坡地、梯田和坝地,不同措施配置的乔木林、灌木林等10 种农业用地的地类,进行了土壤理化指标监测,特别是水分的变化状况监测。各类监测小区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2 监测项目 选择上述10 种地类,进行土壤物理指标的土壤空隙度、容重、含水率、pH,以及土壤化学指标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等项目的监测,特别关注不同时期土壤水分的监测指标。

2.3 监测方法

2.3.1 土壤物理指标 在野外选定的样区,将表层2~3 cm土壤及所附植物残体刮去,然后用环刀法向下取土样10~20 cm,进行室内测定。其中,土壤水分的监测是应用时域反射仪测定土壤含水率,农牧草类型测定次数为每月15 日、30 日测定2 次,测定深度为20、30、50、100 cm 4个层次;林业类型测定次数为每月15日、30日测定2次,取土深度为20、30、50、100、150、200 cm 6个层次。

2.3.2 土壤化学指标 在野外选定的样区,将表层2~3 cm土壤及所附植物残体刮去,取土0~25 cm 深度,用“S”型采样法将多点采集的土样混合约1 kg,进行室内风干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理化指标监测结果及土壤退化判别分析

采用的土壤理化指标是2008 年度和2014 年度共计2 次监测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3 个层面分析。理化指标监测结果见表2,各种地类土壤理化指标退化趋势见表3。

由表2 中的测定结果可以分析得出,6 年间各种地类土壤理化指标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均存在着不同水平的退化趋势;表3 中的各种地类土壤理化指标退化趋势从宏观上反映了土壤存在有一定程度的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问题。从不同地形结构、不同地类耕作管理措施的纵向看,各种地类土壤退化次序依次为:农坡地>农梯田>农坝地>撂荒地>梯田经济林>坡地经济林>荒草地>坡地灌木林>坡地乔木林>坡地草地;从不同地类耕作管理横向监测指标分析,干容重和pH 与当地理论值差异较小,其他指标(尤其是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土壤空隙率、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存在显著差异,除坡地草地土壤性质反映出一定的改良外,农地坡地、农地梯田和农坝地退化表现极为突出,且表现出严重的肥力退化。土壤养分钾是该区域土壤富含元素,从6 年间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各种地类土壤还存在有严重的侵蚀问题。

3.2 土壤水分监测结果及土壤退化判别分析

不同地类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见表4。从表4 中的测定结果可见:首先,不同地形结构的坝地、梯田和坡地的土壤水分含量递减趋势较为显著,同时对30、100、150 cm 3 个土壤监测层含水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其水分稳定性越高;其次,同一地形结构、不同措施配置,尤其是2014 年6—8 月连续干旱3 个月后的8 月1 日的监测结果表明,在严重干旱情况下维持植物正常生命,乔木、灌木、农作物和草地等条件下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乔木林和灌木林地类土壤含水量已达到凋萎湿度以下;再次,就是植物生长活动的不同时期,由于植物耗水量的差异,耗水较少的植物(如荒草、人工草等)所属地类含水量随着降雨很快得到补偿,而耗水较高的乔木林、灌木林地类水分补偿极为缓慢,并保持较长时间的土壤水分匮乏状态。综上所述,在干旱的黄土丘陵区,不同地形地类水分分布规律有一个总的趋势:沟坝台田的土壤水分相对高而稳,坡地的土壤水分随着植物措施配置的不同而呈差异性较大,尤其是配置耗水量较高的乔木、灌木地类,土壤水分长期处于匮乏状态,不仅植物无法正常生长,而且土壤质地一方面受到降雨侵蚀,另一方面随着干土层的出现还将表现出退化的趋势。

4 研究成果及建议

4.1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监测数据和基础资料

监测区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初步形成了点、面相结合的监测网络系统,监测量大面广,收集的监测数据信息量大,为了便于监测资料的管理,在监测总站建立了监测信息数据库,对所有监测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后入库保存。据初步统计,有各类监测报表100 余份,监测数据20多万个,监测图片万余幅。

4.2 土壤有效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合理配置

4.2.1 提高土壤入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在广大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壤水分减少,而且是土壤退化最活跃的因素,严重降低了水分利用率。所以,沟坡整治、拦蓄入渗是该区域土壤退化防治的首要措施。同时,在旱作农业耕作时深翻和水平带状沟播,可以提高农田拦蓄降水和水分入渗,延安安塞地区多年试验的结果也证明应用该项技术可提高作物产量18%~19%。

4.2.2 大力开发精耕细作高效种植,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 在广大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土壤水分循环是通过降水逐渐积蓄于土壤水库中,又以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所消耗,然后再积蓄降水的动态过程。所以,减少土壤蒸发和提高植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各类保墒措施,如秋翻春耙、增施有机肥、间作套种和地面覆盖等,既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利用,又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4.2.3 遵循自然规律,有效配置植被结合区域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贫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壤退化等问题,在生态环境修复和人为塑造时,尤其注意不可急功近利。尤其在植物措施配置上,要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状况和水资源承载力,尊重自然演替规律,减少高耗水的乔灌木林面积,增加低水分运营的草地面积,使大面积的不毛之地首先绿起来,让竭力的土壤得到休整和改良,并在存储有一定水分的基础上,再营建乔木、灌木等高等植被。

参考文献

[1] 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10.

[2] 钱天九.陕西省地图册[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2:12.

[3] 张浩,王根民.陕西省无定河湿地管理现状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197-200.

[4] 解文艳,周怀平,杨振兴,等.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4(4):129.

[5] 冉大川,李占斌,罗全华,等.黄河中游淤地坝工程可持续减沙途径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3(3):2-3.

[6] 卢宗凡,梁一民,刘国彬.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农业[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182-183.

[7] 何其华,何永华,包维楷.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J].山地学报,2003,21(2):149-156.

[8] 王立.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20-22.

[9] 邝高明,朱清科,刘中奇,等.黄土丘陵沟壑区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及生物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2(3):78-81.

[10] 张金鑫.黄土高原主要类型区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5.

[11] 赵鸿.黄土高原(定西)旱作农田垄沟覆膜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2:7-15.

[12] 于亚军.北方旱作农田水肥高效利用调控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12-15.

[13] 张凤云.间作垄沟灌溉作物水分调控试验研究[D].北京: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10-16.

[14] 李猛.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10-13.

[15] 唐涛.模拟降雨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6-14.

[16] 邓睿,陈洪,程永毅,等.伊犁河流域土壤Cu、Zn、Pb地球化学基线值估算与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4):229-233

[17] 郭春秀,王理德,韩福贵,等.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72-76.

[18] 蒋桂英,白莉,吕新,等.绿洲不同生态区资源变异及水土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7):486-489.

[19] 王俊年,郭树江,李得禄,等.石羊河流域下游不同年代退耕地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异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6):211-216.

[20] 王波,蔡建华,刘红梅.张掖黑河流域中游湿地现阶段监测体系建设构想[J].甘肃林业科技,2013(4):43-45,48.

[21] 郑庆钟,刘世增,刘虎俊,等.石羊河中游河岸植被及其护岸能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12):142-146.

[22] 杜子涛,杨小明,颜树强,等.奈曼旗土地退化遥感监测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154-161.

[23] 姬兴杰,熊淑萍,刘元东,等.不同麦田土壤类型中重金属含量及其变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6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