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案范例6篇

实验教案

实验教案范文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诗句,描述的是诗人游历时遇到山峦重重,水道弯弯,以为无路,却发现实则有路。诗中蕴涵丰富的哲理:即使陷入困境,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契机;也说明对于身边事物,我们如果能换个角度来观察,摆脱主观的成见,可能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现在不少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只会生搬硬套,迁移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反思,在平时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使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最生动直观的实验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喷泉实验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实验装置和现象的分析上,造成很多学生孤立地学习喷泉实验,对于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迁移等不够重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是不利的。本文以“喷泉实验”教学设计为例,依据实验原理,努力改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引导学生对喷泉实验进行探究、设计、变化,用开放性教学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二、教学设计和过程

教师:情景引入,诱发思考:壮观的火山喷发、绚丽多姿的音乐喷泉,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你知道火山喷发、音乐喷泉产生的原因吗?图片显示:火山喷发、音乐喷泉(见图1、图2)。

图2 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西安大雁塔广场喷泉)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交流,得出原因:内部压强增大,超过外界大气压强,产生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教师:同学们,产生喷泉只能通过增大压强吗?让我们来看一下HCl的喷泉实验装置(见图3)。

提出问题:该装置为什么会产生喷泉?

学生:HCl极易溶于水,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后,烧瓶中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就能源源不断地被吸入烧瓶。

教师:归纳总结:产生喷泉的直接原因――压强差,要产生喷泉的必要条件是:P(外界压强)>P(瓶内气体压强)+P(水柱产生的压强)(见图4)。

具体方法有二:

方法1:保持P不变,增大P,产生压强差,如火山喷发和音乐喷泉。

方法2:保持P不变,减小P,产生压强差,如HCl的喷泉实验。

教师:引发喷泉的操作是什么?

学生:将滴管中的水挤入。

教师:发散思考:同学们,你能否用图5装置完成喷泉?

学生:相互交流,发表各种意见。

生1:缺少引发喷泉的装置,故无法产生喷泉。

教师:很好,说明这位同学考虑了引发喷泉的关键操作,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虽然这里缺少滴管,但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引发喷泉,比如: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HCl受热膨胀,一部分顺玻璃导管被赶出,过会儿手拿开,HCl收缩,气压减小,有压强差,就可以发生喷泉了。

教师:充分肯定该生意见,并介绍一些其它的方法,如用冷却剂冷却一段时间再打开夹子,或用注射器通过长玻璃导管,将水注射烧瓶中,立即将长玻璃导管插入水中,等等。

发散思考:如果图3装置,烧瓶中气体为氯气,其它不变,能产生喷泉吗?如果不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议论纷纷,逐渐意见变为一致:不能,因为氯气只是可溶于水,不能使烧瓶中气压发生显著减小。要产生喷泉,就要增大氯气溶解度,可以将烧杯和滴管中的水换为NaOH溶液。

教师:总结: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能形成喷泉实验的气体和吸收剂(表1)

以上方法都是在不改变外界压强的情况下,减少烧瓶中气压,从而产生喷泉的。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同学们,让我们来换个思维角度,如果规定图3烧瓶中气体的物质的量保持一定,无法通过减少烧瓶中气压来引发喷泉,如何实现喷泉?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讨论,同学们得出一致看法:只能增大外界压强,但如何做,一筹莫展。

教师:及时点拨:在烧杯中真正需要增大的是虚线框中气体的压强(见图6);进一步提问:怎样只增大虚线框内的气体的压强?请大家画出实验装置。

学生:思考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改用锥形瓶并使用橡皮塞密封即可(见图7)。

图6 装置示意图?摇?摇 ?摇?摇?摇图7 装置示意图

教师:趁热打铁:如何增大锥形瓶中被密封处气体的压强?

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相互交流。

生1:锥形瓶中加入盐酸和CaCO,产生CO,增大气压;

生2:锥形瓶中加入金属钠和水产生氢气,增大气压(见图8);

生3:将锥形瓶的水换成易挥发的液体,如酒精,并将锥形瓶浸入水槽中,加入浓硫酸或生石灰等溶于水放热的物质,使锥形瓶中蒸气变多,气压增大,从而产生喷泉(见图9)。

图8 装置示意图?摇?摇?摇?摇?摇图9 装置示意图

教师: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回到图3,大家都知道如果在烧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烧瓶中将出现红色喷泉,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一道例题。

例:填表(见表2)

学生:纷纷动手,填表。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见表3)

表3

教师:思维拓展:喷泉不只可以变色,还可以人为控制,请同学们分析以下装置(见图10)。

问题1:若要在烧瓶Ⅱ中产生喷泉,烧瓶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问题2:若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在烧瓶II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问题3:若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和控制活塞的开关,在烧瓶I中产生喷泉,烧瓶II中不产生喷泉,该如何操作?

学生:饶有兴趣,相互启发。

教师:综合学生意见,给出参考答案:

问题1:先打开a、b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a、b活塞)。

问题2:导管口处产生白烟。

问题3:先打开a、c活塞,再挤压胶头滴管(或先打开a活塞,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c活塞)。片刻后,关闭a,然后打开b活塞。

思维启发:若在烧杯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控制a、b、c开关,还可以分别得到红色和蓝色喷泉,请同学们回去后思考具体操作。

三、案例分析和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先生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他们不断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品德。

实验教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展需要,立足我市实际,学习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做法和兄弟地市的成功经验,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核心,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我市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实现*超常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小巨人”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遵循积极、稳妥、务实、创新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新课程实验的正确方向,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要落实政府行为,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协调、沟通与合作,形成新课程实验的合力;要在省教育厅的部署下,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争取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要坚持科研引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验、探索、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注意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研究新课程实验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实验工作顺利推进。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我市实际,认真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全面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并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通过推进基于模块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妥善安排好原有班级(行政班)编排与教学班并行的新型教学组织活动,探讨适应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对学生的管理形式。

探索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增强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提高教师利用、开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能力。

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评价制度与质量监测机制,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建立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探索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有利于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全面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程内容和实施要求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领域。

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8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教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个(或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

学制: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

课程设置: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学习安排:每学年学时共安排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修习时间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即在一个学段内可完成修习。

学分管理:学生三年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23个学分),28个选修学分,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的学分。

课程安排:所有普通高中都要开设必修课。省重点中学和省重点建设中学要尽可能开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他学校要通过努力逐步达到这一要求。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加选修课程。严禁高中一年级分文理科。要保证高三年级的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各校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和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鼓励学生跨班级选修课程。

考核要求:学生未通过的考核科目要按规定进行重考,补考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补考仍不合格的科目,允许重修或另选修其他模块。

四、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重点工作

1.加强新课程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各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新课程实验的内涵和实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分步制定有关文件,扎实有效地推进实验工作。各校要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学校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校新课程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办法》、《××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以保证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

3.开展多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通识培训、学科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和学科知识综合与更新培训)和专题培训(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培训)等,逐步实现对全市普通高中1360名(其中今年秋季起年级450名)专任教师的“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和“全程培训”的目标,确保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具体培训方案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4.规范教科书的选用管理,做好实验教材选用工作。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的选用要在省教育厅的统筹指导下进行。同时,要认真规划,积极开展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加强教辅资料的管理,禁止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教辅资料进入课堂。

5.加强样本校的管理与指导,为新课程实验提供示范。经省教育厅批准,*市第一中学、*市第四中学、*奥科现代外语学校被列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各校要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小组,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样本校的管理与指导,不断总结和推广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为其他学校以及我市下一轮高中新课改提供实践经验。

6.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各校要根据新课程实验的需要,对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和利用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为新课程实验服务。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要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提供便利和服务。鼓励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7.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建立质量评价与监测体系。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符合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学校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价机制。要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评价结果要与高考挂钩,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8.做好总结与评价,推动新课程实验各项工作的落实。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召开一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对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每学期末,各校要对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全面测试。教研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实验开展的需要,不定期地举办普通高中各学科实验工作研讨会。第一轮实验三年结束后,要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二)保障措施

1.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政府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市政府成立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措施,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大事项呈报市政府研究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县(市)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为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合力,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发改委、财政、编制等部门负责人定期研究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各普通高中要成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课程实验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需要,加大对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支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合理编班教学,控制班额。编制管理部门要根据编制标准、普通高中学生实有人数变化情况,适当考虑新课程实验后课程变化因素,调整教师编制。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估现有设施,进一步增加投入,购置并完善实验所必须的设备设施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课改作好基本物质保障。学校要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遴选优秀毕业生,充实技术课教师队伍。

3.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研究与指导。成立“*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组”,对新课程实验的决策、实施、监控等提供咨询和专业支撑。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建立联系基层和样本学校制度,深入实际,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教案范文3

【关键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生对其知识结构的建立均是在不断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搭建的。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教师引导误区、学生思维定势,导致未达到实验目的。例如试验本该是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进行实验,但教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全部讲解后,再带着学生做实验,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思维空间,只是按照实验步骤机械的模仿,不去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结果是怎么样,最终导致学生们不重视实验、不愿做实验、不敢动手做实验,这样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等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实验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实验本事的价值和意义。

2.以考试为目的的教学,使普遍教师产生理论重于操作的定式观念。这种观念不仅仅在教师身上存在,在很多学校、家长、学生身上依然存在,这是一种社会问题。目前的不少中学都忽视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往往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课程规划安排得不够合理,有的甚至只在随堂做下讲解。由于没有投放足够多的重视,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数目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上一个学生实验都不做。针对这种现象,最终导致的就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因此转变教师观念尤为重要。

3.物理实验教学增加了教师备课时间,导致教师对实验教学不感兴趣。例如:由于物理实验需要教师从实验设计、过程讲解、知识点把握做详细备课,很多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只是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没有充分起到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另外,教师习惯性的按照教学大纲以及考试重难点进行系统讲解的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主动探索、挖掘新知识的能力,按照教师定势思路去做实验,没有达到手脑结合的效果,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二、提升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相关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

将物理实验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充分运用启发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来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基础地位的认识,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目的,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切实将实验教学做到实处。

2.重点着眼于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实验大多以演示实验为主,而这些演示实验一般都是由教师在讲台上做给学生看,学生通常没有动手的机会。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动手能力普遍不高。教师应创造条件开拓实验范围,如果将演示实验通过改进、合并等方法创造出适合于学生自己去做的实验,将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教师应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运用简单的实验装置,动手实验,得出书本中的概念和理论。

3.采取引导性教学,培养思考力

物理实验是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教师应在讲授的过程,适时的培养学生思考力,如:通过在介绍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方法手段时,引导学生思考出完整的实验设计构思。同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会吸引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可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4.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索性,培养创造力

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疑问、探索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要不断地让学生思考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实验现象以及预测和猜想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不断地设定条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设计实验方案、筛选实验用具、进行实验、论证结果。

三、总结

从新教改课本来看,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但是从整体来说,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仍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极大地阻碍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培育适应时展的综合型人才有很大差距。分析原因与社会、学校、老师、家长的观念均有关,这就需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及较强的实验素质来培养学生,真正使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峻峰.高中物理实验教材分析[J].云南教育,2000(12).

实验教案范文4

关键词:学案导学;微视频;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研究疾病预防和诊断最常用、最基本的检验技术与方法的一门课程,为预防、诊断、治疗人体疾病和评估人体健康提供信息。这门课程具有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其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因此要求学生要重视实验课,要加强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当前高职实验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仍是老师示教,学生被动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的方式[2]。“依葫芦画瓢”的陈旧学习方式和现代技术化、创新化、灵活化的学习需求的矛盾日益加剧。随着教学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微视频的应用逐渐普遍,各种操作视频也是种类繁多。但网络实验教学视频资源陈旧,清晰度不高,时间过长,部分视频操作器材、方法与教学实际不一致,不再符合学生的现代认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需要我们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需求[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实用型、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实训课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眼、勤动脑、勤动嘴、勤动腿”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育学生团队协作、严谨操作、沟通协调等职业素养。针对目前实验教学中突显的问题,我们将学案导学模式与微视频拍摄相结合,期望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学案导学式实验教学探索模式

学案是与教案相对应所提出的概念,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制订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模式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为引导,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4]。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引入的学案主要包括两部分,即课堂探究案(实验步骤、评分标准等)和课后巩固案(微视频拍摄脚本),其授课操作模式如下:

(一)平台预习———学案导学

课前教师将实训导学案和相关参考资料上传至在线平台,学生熟悉导学案中的操作步骤和评分标准,对整个实验流程有大致印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于不熟悉或不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待老师上课时解答。

(二)学生实操———合作学习

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操作演示前根据导学案自行练习,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讨论,将预习时的疑问逐个突破。教师在教室巡回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学生整个操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三)教师示教———解惑答疑

在学生先学先练产生疑问和困惑的前提下,教师的示教变得重要了,对于大多数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可以重点讲解。

(四)再次实操———突破难点

通过教师的示教和答疑解惑,学生再次实操,将初次实操中遇到的问题逐个突破,达成学习目标。

(五)视频拍摄———巩固强化

课后安排小组根据脚本拍摄实操微视频,一方面通过视频的拍摄起到巩固强化技能的作用,另一方面,可挑选优秀的微视频上传至平台,可以供其他学生反复观摩学习。

二、“学案导学”实验教学微视频开发

微视频以再现工作内容、增强直观印象、提高学习兴趣等特点在教育领域广受欢迎[5]。本课题希望学生能依据学案尝试初步开发临床检验基础课程关键操作示范的微视频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一)内容设计

选择纳入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技能抽考标准和题库的临检模块的10个技能操作项目,包括白细胞显微镜计数、血涂片的制备和染色、白细胞分类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尿蛋白定性检查、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和隐血试验、脑脊液检查。微视频由实验原理、材料与器材的选择、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注意事项等部分组成。

(二)拍摄过程

学生4-5人为一组,选择一个操作项目进行微视频的拍摄及制作。整个制作过程包括拍摄前练习、操作步骤和细节的录制、后期剪辑、音频字幕的添加等。教师根据实验项目设计整理成脚本发送给各小组,小组成员自行安排各自的任务,利用课后时间依据脚本到实验室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均可咨询老师。素材拍摄完毕后,可将粗剪辑的视频发给指导老师查阅。针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采取重拍或重新剪辑等处理措施,最后学生再添加片头、片尾、音频、字幕等,制作成完整的操作微视频。其中脚本是视频拍摄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保证了脚本的质量,学生拍摄起来才会事半功倍。在前期,教师仅发放实验导学案,由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拍摄。从上交的部分作品中发现,部分学生逻辑不清、重难点不突出、细节操作不明显、层次不分明等,视频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导学案中增加了拍摄脚本,对于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操作技能不规范以及动静态、远近景拍摄不合理的地方加以详细注释,并结合操作需要设计解说词或者字幕。学生依据修改后的导学案再次拍摄的操作视频,将各种操作动作采用近景拍摄,不太好展示的细节部分则通过字幕或声音加以体现,重拍后的微视频的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三、“学案导学”实验教学微视频应用

(一)自制实验微视频应用效果评价“学案导学式”

实验微视频拍摄的教学方法以其新颖的形式获得了学生广泛的支持,201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参与的学生为302人,完成视频60份。为进一步考察本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我们以问卷的形式深入调查学生的课程体验。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77份,无效问卷18份,问卷回收率97.68%,有效率91.72%。实训课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将理论知识用于辅助实践教学的开展,解决了学生容易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直观体现出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性[6]。从上表中可见,大部分学生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依据学案完成实验微视频的拍摄。为了完成拍摄任务,学生需要查阅教材、指导实验、反复练习不熟悉的操作技能点、请教老师和同学等,在此过程中调动了他们已有的资源,使他们在“做”中学、“拍”中学[7],这就大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自身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优秀的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上传平台,让拍摄者也获得了价值感和成就感,提高了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增长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8]。

(二)实验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检验基础》实训项目较多,学生人数也较多,单凭老师短时间的讲授和示教,学生很难完全清楚,尤其是某些技能操作的细节。上传至平台的优秀实验微视频长度均在5分钟以内,短小精悍,针对性强,即点即用。拍摄的微视频以实验项目为单位,对于步骤比较多而复杂的实验再细化进行分解,如白细胞计数这个实验,再分解成稀释液的吸取、血液的吸取、冲池、数细胞等几十秒到一分钟不等的微视频,学生哪个环节不清晰都可以直接观看单一步骤,省时省力,组合之后又能使实验完整连贯。微视频通过辅助学生的实验练习,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9]。学生通过反复观看示范微视频,并参考微视频完成实验,也大大降低了教师在实训课堂中需一对一指导实验操作的压力。不仅在校学生可以学习微视频,实习学生甚至已经就业的学生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按需要开展学习[10],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除了观摩规范操作的微视频,教师同时将操作不正确或不规范的视频经过隐理,作为教学中的纠错反面案例。课堂上,由学生观看错误视频内容,以“大家来找茬”的趣味方式找出操作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到操作不完善的地方,再对照自身的操作,对于学习中的重难点和疑难点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使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加明显。

四、存在的问题

从微视频的展示形式来看,学生选择PPT播放中插入操作视频及字幕添加,部分视频背景声音嘈杂,环境背景杂乱,镜头晃动,未剪辑掉冗长无关的无效镜头等。从微视频的内容来看,少数视频出现了动作不规范、操作不流畅、字幕不准确的情况,说明学生在制作微视频和平日技能训练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视频拍摄及视频剪辑等专业培训。目前学生设计和制作的符合课程特色的实验微视频数量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将会不断补充和更新实验微视频库,同时将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等整合起来,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纪云,龚道元.临床检验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20.

[2]洪培培,王红利,陈洪伟,王树涛,刘克锋.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9):141-142.

[3]马林元.浅析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与改进方法[J].才智,2017,9:111-112.

[4]朱玲芳.学案导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0,11(5):80-81.

[5]王梅蓉.技能操作类教学微视频设计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6]李花.“学案导学”在中职单招机电专业课程中的实施探究[J].成才之路,2021(12):70-71.

[7]陈书慧.学生自制数学微视频对学习效果影响实验及组织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8.

[8]周艳国,蒋寅军,杨锐玲,曾又林.基于自制微视频的《结构力学》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20):51-54.

[9]韩晓婷.物理实验微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及素材库建设[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实验教案范文5

关键词: 数学实验 教学案例 创新精神

在今天,课堂教学活动正迫切需要形成一种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恢复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数学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小的作用。此外它采用了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在课堂创设丰富的情境,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局面,促进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以下就是我进行的一堂数学实验课的尝试。

[案例]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b(b>0)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以OA,OB为边作矩形OACB,D为BC的中点,以M(4,0),N(8,0)为斜边端点作等腰RtPMN,点P在第一象限,设矩形OACB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1)求点P的坐标。

(2)当b值由小到大变化时,求S与b的函数关系式。

类似问题(2)图形运动的题在近年中考试卷上频繁出现,学生要解决问题(2)主要得体会b值由小变大时,矩形OACB也由小变大,从一开始没有重叠部分,逐步变为重叠部分为三角形,继而变成四边形,最后当b继续变大时,PMN全部进入矩形OACB内部,这时重叠部分就是PMN。学生要设计的演示方案就是这一列变化的过程,把变化中的重叠部分的各种图形表现出来。但是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图形在运动中不断改变的题目接触不是很多,体验不足,用什么方法能把抽象的运动过程转变得直观一些,让学生体验更深刻呢?显然让他们亲自看看图形变化的过程,感受一下是最好的方法了。此时我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我决定选择放开,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让学生做“数学实验”:让学生课前准备,设计实验方案,构造数学模型,填写实验报告,最终解决问题。

一、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我把题目公开给全班,要求完成如下任务: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合作讨论后对上题(2)图形运动设计演示方案,完成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准备”、“我的实验画图”和“我的实验步骤”,课堂交流后将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最佳设计小组,所以欢迎独到的设计方案。

学生第一次发现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实验,也要填写实验报告。三天后我进行了一次检查,结果是全部小组都有了设计方案,有的小组早已准备完毕,有的小组基本完成,只要略加改动也无大碍,比较突出的是班中一个男生正一筹莫展,无法进行下去。这组里的几个成员平时对数学学习热情都很高,加上男生平时喜欢电脑,基础较好,以前看我上课用过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时,觉得是一种很神奇的运用软件。

在他们设计的方案基础上,我又组织了全班分析讨论,比较了现有方案的优缺点,对有创新的方案特别表扬,最后安排有代表性的小组选出代表,准备课堂上讲台演示。

二、课堂表现

我事先准备充分,所以当天演示效果非常好。当天课堂上主要有四种典型方案:方案一、学生通过枚举法画图,分别取b值从1到5的正整数,一共画了五张图;方案二、一个小组在纸上画了固定不变坐标轴和PMN,然后拿出一组透明塑料薄膜,上面的矩形OACB随着b值的由小到大也由小到大地准备了好几块,这次取的b值更细,以0.5递进,从0.5取到4.5;方案三、这组同学把“方案一”中的五张图做成了幻灯片,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变化比“方案一”看上去生动了不少;方案四、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用几何画板演示的小组,他们用几何画板动态地演示了整个变化过程中,随着鼠标的缓缓移动,b值缓缓变大,一次函数y=-x+b(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发生了变化,矩形OACB的大小也随之改变,但全部同学又很清楚地看到直线的倾斜程度没有改变,一次函数直线都在平行移动,重叠部分的形状由三角形到四边形再到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这是这群八年级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动态综合题,也许方法还不尽科学,解题也没形成规范,但他们用自己大胆的尝试真切地感受了动态中不同情形分类讨论的主旨思想。这样已经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目标。

整节课上学生表现完全可以用“出色”这个词来形容,上台的同学俨然像一位“小老师”,耐心讲解。台下的同学由于设计方案自己都有参与进去,他们也显得特别认真,关注自己小组代表演示是否到位;关注其他小组设计方案是不是比自己组的好。最后全班一致公认“方案四”为最佳方案,他们总结认为几何画板演示更胜一筹的理由是:1.让图形动了起来;2.可以反复操作,让没看清的同学再看,直到看清变化为止;3.图形由动态可以到静止,又可以再由静止转化为动态;4.其他小组的b值变化都是由小变大,而几何画板还演示了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反思

本堂实验教学课,我只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接下来从设计实验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到最后演示几乎都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表现出了大胆设想、敢于尝试的精神,完全地充当了学习的主体,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还无形锻炼了怎样设计模型、怎样运用数学软件等综合能力。通过该节课,我认为要上好数学实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主体性

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数学实验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其他知识例如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让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

2.提高学生自信心

初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涉及到自己进行数学实验的机会还不算多。一开始部分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难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即使书写实验报告也不能自行完成。所以教师要做好培育工作,可以先选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依靠小集体的力量帮助部分学生;其次在课前准备时要多加指导、修改,让学生强烈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下次开展实验教学增强信心。

3.实验应呈开放的学习姿态

由于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呈现了相当的开放性,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的研究实验领域内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所以学生们常常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利用这种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再讨论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劣,让思维更一步深化。总而言之这种开放、自由地进行数学实验操作,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4.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大量的数学实验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来完成,而对大多数中学数学教师来说,计算机相对灵活使用的程度还很不足,此时相当多的教师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空有想法,却无法落实。所以要成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迫在眉睫。

实验教案范文6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 教学案例 实验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师,既渴望课堂上的精彩,又害怕课堂中的意外。而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出现一些“意外”――与预料的正常实验结果不相符合的现象。而实验中的“意外”――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上的误导。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不但会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且自身会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因此我们不但要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而且这也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善于观察、严谨认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案例一:在做浓溴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制备的Cu(OH)2的实验,若按教材或资料上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因此导致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若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OH始终是过量的。

小结:我们在实验中,若将有些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颠倒以后,就能得到正常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而不会产生“意外” 。

案例二: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备CH4气体,再用石英玻璃管点燃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再如做原电池实验时,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池,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小结: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会产生“意外” 。

案例三: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其原因可能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小结: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因此很容易会出现“意外” 。

案例四: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会看不到铜丝变红亮,不反复几次也闻不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小结:温度是影响反应能否明显进行和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案例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2-3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盐酸过量或不足,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2-3离子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盐酸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小结:实验室购置的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案例六: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NO+H2O2HNO2,因此上升的实际水面要稍大于试管体积的2/3 。

上一篇亲子教案

下一篇品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