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例6篇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1

措施一:实名登记

打破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就业促进计划:“地方各级人社部门所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要面向所有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包括户籍不在本地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为其办理求职登记或失业登记手续,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直辖市为非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办理失业登记办法按现行规定执行。”

解读:这一措施打破了以往基于户籍制度形成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允许毕业生异地登记、在登记地享受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最大的亮点。这一重大突破,适应了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大的特点,突破了现行以户籍为主的就业服务管理模式。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还公布了全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全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cn)上进行查询,并可就近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或通过电话进行咨询。

措施二:提供精细化职业指导

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高求职能力。

就业促进计划:“对实名登记的所有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都要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

解读:职业指导是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树立理性就业观念、确立求职方向的重要措施。对进行了实名登记的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将向其宣讲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为其开展职业素质测评,还通过应聘指导、模拟面试等方式来帮助其提高求职能力。

措施三:广泛收集提供就业信息

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财政贴息、社会保险补贴、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对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帮助其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解读:目前,人社部全国公共招聘网已覆盖部本级和全国180家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每天更新实时有效岗位20万条左右,同时通过新浪微博“全国公共招聘网CJOB”实时对外,初步实现了招聘信息的全国联网和共享。同时,各地结合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网络招聘周”等活动,广泛收集和信息,有的结合实际开展一些品牌性的专项招聘活动,有的专门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需求举办专场招聘会,还有的地方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辖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提高毕业生求职效率。

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吸纳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企业,按规定享受如下政策:一是企业在6个月之内对新招收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开展岗前培训的,可享受企业职业培训补贴。二是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三是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4年年底。四是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措施四:提供针对性的创业服务

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解读: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一是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二是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可在创业地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提升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从今年起,在校毕业生享受创业培训补贴的开始时间从目前的毕业学年1月1日提前到毕业前一年7月1日。此外,各级公共服务机构都将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信息、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四是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就业促进计划还专门强调,进行实名登记的非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享受与本地户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政策扶持,这主要是为了方便高校毕业生异地创业。另外,对于日渐兴起的网络创业模式,就业促进计划明确要求各地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浙江省已经出台文件将网上创业高校毕业生列为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政策扶持对象。

措施五:开展重点就业帮扶

针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各地出台了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

就业促进计划:“各地要将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工作对象,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帮扶。”

解读:促进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目前主要措施有:一是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二是对接受各项就业创业服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保障其基本生活有着落。三是对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目前,各地均已出台求职补贴发放的具体标准和程序,一些省还扩大了政策享受范围。如天津规定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的高校毕业生,湖北规定烈属和残疾家庭高校毕业生、云南规定3个藏区县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也可领取一次性求职补贴。另外,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

措施六:组织就业见习

各地积极动员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就业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各地要及时纳入就业见习工作对象范围,及时提供就业机会。”

解读:就业见习是指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人意愿,组织其到经政府认定的就业见习单位进行见习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一项就业促进措施。就业见习期限一般为3~12个月,见习期间还有基本生活补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自2009年以来,已经有100多万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就业见习。其中,多数通过见习都实现了就业。目前,各地都扩大了就业见习规模,积极动员当地一批条件较好的用人单位参与见习活动,提前储备一批就业见习岗位,确保有就业见习意愿的毕业生能够随时参加。

措施七:组织职业培训

人社部组织了1000所部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

就业促进计划:“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各地要结合其专业特点,组织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按规定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解读:职业培训是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和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可以享受职业培训补贴,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以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2013年,人社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000所部级重点以上的技工院校和培训实力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对有培训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上岗前培训和创业培训,使其掌握就业或创业的专项技能和实际能力,引导其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实现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目前,各地也结合当前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发了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培训项目,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咨询了解,选择适宜的培训项目参加。

措施八:提供人事劳动保障服务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选择相应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就业促进计划:“地方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要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档案托管、人事、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等一系列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解读:目前,人社部汇总整理了全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收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及办理报到手续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名单已在全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cn)上公布。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进行查询,选择相应机构进行存档并享受免费服务。

措施九:加强劳动权益保护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遭到侵害,应直接联系当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经历和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对专科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专科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结合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设计出方向性方案的过程,其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初次就业成功,并能拥有一个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相匹配的职业岗位,为自己未来的人生绘制理想的蓝图。

二、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全面认识自己,增强个人实力

由于高中时期应试教育的惯性,专科生在大学里的学习普遍存在盲目性,导致学习缺乏动力,知识结构失衡,对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盲目参与,毕业前忙着考证,却不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大专生应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进行充分地评估和探索,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修正自己模糊或不客观的职业观念,通过反思和学习,改变自我认知缺乏的现状,挖掘自身的潜能,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增强职业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有效激发为实现自己的各阶段目标和职业梦想而学习、实践的动力,不断提升个人价值。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现在的就业形式已经由“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了传统的计划分配制度,从企业人力资源的角度看,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新员工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是否与公司的发展相一致。例如乐意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用三至五年时间熟悉业务,掌握相应经验,然后向高级主管职位挑战等。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在求职时能明确写出未来发展规划的做法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毕业生如果能立足现状,明确职业目标,再在求职活动中将之付诸实践,就可以避免出现盲目择业、抉择困难、选择错位等情况,成功就业的机会就会更多。

3.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时间表

学校应该从新生人学开始就引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定大学生涯的短期目标和职业生涯的长远目标。依据自己的才能、性格、兴趣、最有利环境等信息,评估行业发展趋势、职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为职业目标与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专科生在不同年级的职业规划任务也互不相同。

专科生要在一年级尽快适应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优势与知识水平,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明确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多和老师、师哥师姐们交流,提高沟通技巧,多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力求达到什么标准。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侧重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作出最佳抉择。

二年级则要锁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执行什么方案,如何完成计划,本年级结束时需要达到何种预期效果,了解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利用节假日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课外工作,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定期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考虑清楚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通过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三年级就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学会写求职信,掌握简历制作的方法,熟悉面试技巧,提高求职技能,强化求职技巧,学会搜集、保存与分析职业信息,争取面试机会,进行模拟面试,详细了解职业的工作内容与任职要求以及行业的特点;拓宽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了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学会如何向自己初次就业的方向和目标靠拢。根据择业期的特点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签订协议、合同时必需的法律知识,提高推销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

4.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专科生的在校时间较短,毕业后大多成为社会上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大专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主要侧重于毕业班,低年级以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对职业定向的教育不够明显。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大多数只负责政策宣传、召开思想动员大会、传达上级文件、公布招聘信息、办理就业协议等一般性工作,内容也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没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在二级学院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数是辅导员,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较少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能力,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及社会、市场的发展趋势,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在校大专生往往忽略个人的职业愿望和社会的职业需求,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靠的是学识、业绩、关系、口才等条件,而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只会浪费时间。

笔者于2008年5月18日至21日对本校不同年级的1538名学生(其中应届毕业生738名,大二学生424名,大一学生376名)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学生仅占总数的7%,22%的同学没有进行过职业规划,62%的学生没有“职业生涯”概念,也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适合做什

么、不适合做什么。在被调查者中有38.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前景一般,32.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乐观,39.3%的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或没兴趣,29%以上的同学希望毕业后的薪水在2000元以上。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不很了解,对社会的需求也知之甚少,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与缺乏自信。对专业不满意主要是由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其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而所读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就会影响到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及今后的择业。对月薪的过高期望恰恰反映他们不了解社会岗位的基本条件和待遇,求职择业时对经济价值的取向比较突出,倾向于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和单位,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到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感兴趣和关注的是职业的物质条件诸如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大专生对职业目标的定位相对模糊,毕业时面对求职表现恐慌,导致在职场上屡遭挫折,失去方向。

三、加强专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完善运行机制和网络服务平台,定期开展职业规划大赛

学校应当成立职业规划指导组委会,成立服务和帮助大专生做好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部门,把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切实把“短期促销”的就业指导模式变为“长期辅导”的职业规划指导。省内大专院校要结合全国及广东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平台,为同学们建立职业规划设计的网络系统,提供职业兴趣测验等服务平台,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我。建立咨询机构,聘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其主要职责要包括:政策咨询、心理咨询、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指导形式应由集中突击教育转为全程辅导;定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工部负责对学生的归档和奖励,由系部做好活动的动员、组织、总结和评比,由社科部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小组,在撰写文稿及职业选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由校团委负责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实践环节,

2.举办系列专题培训与讲座,加强职业规划过程指导

学校可以邀请正处在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拥有不同背景的校友与学生开展座谈、作报告等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欢迎,使同学们确定就业方向,修正自己的择业观,也能促进学生主动了解企业相关情况,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通过举办系列的讲座、座谈、咨询等活动,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职业发展愿景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职业规划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确在校期间自己的所学所用,从而更理性地制定大学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校也可以组织和聘请现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专家、校内外专业机构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优秀的管理者和技术型青年专家,根据当前人力资源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以及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和心理发展阶段,结合学生相应的专业特点和个性需求帮助其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充分考虑学生所选择的职业方向(管理类、服务类、技术类、深造类),指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注意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职业特性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并对职业目标的差异性及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行动计划措施当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偏差等问题进行指导和咨询。求职指导不仅包括求职面试、简历制作、仪表礼仪等“外在”的技巧培训,还要拓展到职业修养、价值观等等“内在”的素质教育。尤其要指导在校学生多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对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为就业储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

3.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师队伍,完善奖励机制

大专院校应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党政工作的重点,成立职业规划指导师聘任委员会,由校领导、学工处、人事处、教务处等负责人组成,根据职业规划指导师岗位基本职责、任职条件等要求,制定职业规划指导师具体聘任条件。按学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在各系部合理设置职业规划指导师,建立一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具有与职业规划设计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的师资队伍。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指导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指导老师要主修或辅修过职业教育和咨询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包括职业心理学和职业培训方面的必修课,在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心理调适、就业市场分析、人才素质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要求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有把握就业市场脉搏的能力,才能有效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策划。

学校应设立职业规划师培养的专门经费,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应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对于在职就业指导员,学校要多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定期安排就业指导员进行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学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指导激励机制,制定职业规划大赛奖励标准,定期举办职业规划总结表彰大会,对被评为校、系两级“十佳职业规划之星”的个人及创业组团体、单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颁发大学生职业规划荣誉证书,并将评比结果作为综合测评加分、奖学金评定、评奖推优、推荐入党的重要依据。对于校级的“职业规划之星”。学校要加强指导并推荐参加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进一步巩固职业规划指导成果。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要计人工作量,并发放相应的课时酬金和业绩酬金,作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推动职业规划大赛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4.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化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体系构建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且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学家舒伯认为,人一生中的职业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其中,探索阶段从15-24岁,是择业和初就业阶段,大学生活就属于这个阶段。探索阶段还可细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试验期,从15―17岁,是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的时期;第二是过渡期,从18―21岁,是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时期;第三是尝试期,从22―24岁,是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的时期。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属于探索阶段的过渡期和尝试期,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对大学生活新鲜、好奇,但自主学习意识较弱,控制能力不强,特别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及就业趋向比较茫然。在这个阶段,个人承担学生与未来求职者双重角色,产生的主要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未来的明确目标和自信心。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对未来职业方向的清晰描述和选择大多基于此阶段。因此,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其一生的职业教育和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一)从高职高专学生个人角度分析

1.职业相关知识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思考,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2.职业选择盲目,生涯规划路径缺失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以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直接影响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非常迷茫和盲目,对接下来的发展道路更是感到迷雾重重。笔者曾经对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过专业选择及职业方向调查,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依据的是专业的名称或家长的意见,没有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90%以上学生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路径,这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极其茫然和盲目。

(二)从高职高专院校角度分析

1.职业生涯教育专门机构缺失,人员匮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在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

2.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性

在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在大学三年级即将毕业时,学校才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十分有限,且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3.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力度不够,满意度低

尽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意识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还只是蜻蜓点水,渗透力度不够,没有将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倾注人力物力给予足够支持,致使相关服务覆盖率低,因而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满意度不高。

三、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的设想与对策

(一)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专业化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以课程的形式实施生涯教育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目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已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纳入学院各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此项课程改革体现了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空前重视和大力支持。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理论的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个性化的咨询辅导。笔者曾对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工商管理发展前景》课程教育,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性强、就业面较广但不够专、深的特点,为学生设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咨询管理、创业管理等职业发展方向,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盲目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即着手进行学业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准备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或择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高职高专教育一般采用2+1学制或2.5+0.5学制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有4-5个学期,其余1-2个学期为顶岗实习期。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课程,延续至实习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自2010级进行了教学计划改革,开设了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并以讲座的形式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完善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建设。

(二)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指导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这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指导队伍,可以经常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生涯咨询、岗位推荐等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目前承担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开设的职业规划、创业及就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包括具有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团委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及具有企业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教师,同时拟聘请更多的校外兼职辅导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选择并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职高专院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四)结合校内外教学和实践活动,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检验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结合校内外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

首先,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职业发展起点。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未来职业体验,利用节假日时间,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和“毕业设计实习单位”,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实际需求,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检查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五)建立职业生涯评估和反馈机制

加强学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学校相关部门,一是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总结实践经验,积累案例;二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收集就业信息,为学校教学工作反馈信息;三是要做好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意见;四是邀请各阶段毕业的校友回校交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向在校学生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过程,加深在校学生的印象。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之后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性,为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拜五旭.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社科纵横,2007(8).

[2]石晓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

作的启示[J].市场周刊,2007(12).

[3]李学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省

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4

1.1选题选题工作是实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目标的第一步。一个好的毕业设计课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3],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主持的“基于设计院工作模式下建筑学毕业设计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省级教研课题,突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按照设计院工作模式的要求,构建了由建筑、城市规划、景观及其他专业相交叉的建筑学毕业设计,同时要求所选的课题为真题,并且符合所有参与专业的专业要求,从而凸显毕业设计的实践性与创新性,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的建筑类人才。在2012年第二届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上,由“三位一体”毕业设计课题组完成的毕业设计成果荣获铜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2过程管理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的质量监控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4]。近年来,学校和学院对建筑学专业的团队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提升了毕业设计质量和学校知名度。

1.2.1师资队伍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本院明确规定:具有讲师及以上的技术职称教师才能担任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1:12,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负责。教师是建筑学专业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建筑师榜样”,应该具有优秀建筑师的素质和能力,以榜样的魅力来影响未来的建筑师们。学院鼓励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建筑师)优秀教师积极申报毕业设计,不断调整现有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将学生工程素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平台有机结合,为毕业设计的质量过程控制提供坚实的保障基础。本院主持的“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建筑学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中,树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更多地“问”和“做”,而不是传统的“听”和“看”,强调学生自己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在2012年第十届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中荣获“建筑设计最佳设计奖银奖”。这种基于研究型和问题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基于多学科和创新型实践的教育模式,为建筑学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将培养建筑学毕业设计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观念以及团队协作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因素贯彻于培养卓越建筑师的起点之上。

1.2.2进度控制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对每位学生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指导时间,同时教师和学生应定期上交教师指导日志和学生学习日志,以便在后期评定成绩时做出参考。期间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和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深入毕业设计现场、召开座谈会、查看教师和学生日志以及听取学生毕业设计中期汇报等方式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度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教师和学生,并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提出整改意见,有效加强了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

2成果评阅

学生毕业设计完成后,由指导教师进行初审并评分,评分内容包括前期的调研认识成果、外文翻译与阅读以及设计成果这三个节点进行评分,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设计进度控制以及设计沟通协作能力进行综合客观地评价,通过指导教师评价的同学再交由毕业设计评委小组进行集中评阅。对工作态度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实验数据造假的学生,可直接取消其毕业答辩资格[5]。期间学院组织毕业班同学进行理论测评,主要对学生大学五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习实践能力以及设计能力进行考察,未通过测评的同学不允许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经过层层把关,最终合格的学生方具有答辩的资格。答辩环节采取公开答辩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内陈述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并认真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答辩委员会根据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完成情况以及答辩过程中表达及回答问题的情况作出评价,给出答辩评分。并与指导教师评分、毕业设计评委小组评分以及理论测评一起给予相应的权重,最终决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达到优秀成绩的学生再申请参加公开答辩,最终评定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并推荐参加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同时对于答辩评分差异较大的毕业设计,学院或者学校予以复议[4]。这些措施使得学生心服口服,保证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与科学性。

3结语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必要性

前言

许多高职高专学生经过长期的校园文化熏陶,初入社会时由于不适应社会环境,导致成长过于缓慢。学生对于择业观也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我国应该在学生入学时,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此外,学校教育培训计划里增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提前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并教导学生处理好创业和就业的关系。[1]

一、高职高专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原因

1.盲目的选择目标

很多高职高专的学生缺乏自我认识,不明确自己的性格和特点,甚至在从事工作时不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选择工作时比较盲目,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高职高专学生选择目标上的盲目性是令人担忧的,目标没有针对性,往往不会给实践带来好的效果。

2.轻率的接受工作

与长时间接触社会的人员相比,高职高专学生还未曾真正适应社会。单纯、浮躁、幼稚、冲动等特点经常会体现在工作中,这些特点会令许多学生受到极大影响。他们容易接受一份工作,同时也容易发现自己不适应,工作的打击会给他们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1]。

3.人格塑造易偏离

高职高专学生长期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在初入社会时,依然留存校园的气息并且希望快速的实现自我,殊不知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需要集体主义思想做主导,而大多数学生的错误观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生,往往不会被用人单位所接受,因此,毕业生人格塑造偏离容易成为求职的阻碍。

4.发展方向迷茫

之所以高职高专要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是因为开设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感。学生离开学校时,会面临很多困惑,对其自身职业发展方向都是不利的。[2]

二、高职高专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1.由培养目标决定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连接纽带,很多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职高专学生在毕业后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工作。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以至于初入社会时,对自己更好的进行定位。

2.由教育机制决定

比起美国教育,我国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美国的教育机制中,早在学生职业兴趣未定型之前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我国在学生高中阶段未曾实施,甚至好多大学也未曾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3.由职业发展决定

人的职业生涯是分为很多个阶段的,从进入期到退出期需要经历十几个周期。人生进入职业生涯阶段以后,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了,总会经历一些坎坷和磨难。高职高专的学生如果在学校期间可以接受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训,那么可以使毕业生缩短探索期所用时间以及尽早度过适应期[2]。

4.由教育形式转变决定

我国传统的教育会使很多学生的择业观变得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很多,因此,就业问题是毕业生需要正视的问题。很多毕业生的择业观是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一些热门行业的职位出现饱和状态,而冷门行业则无人问津。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提倡教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高职高专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具体做法

1.交给学生专业选择权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志向。学生在选择相关专业时,一定是与自己的志向相适应的,自主进行选择专业,是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也是学生的一次心理的审视。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信息。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职业信息的了解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等公开课的形式向学生们传递一些职业信息。

最后,引导学生设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有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我,为步入社会选择职业时减少一些困惑。

2.学校教育培训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首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学校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社会意识的觉醒,也可以帮助学生较快的认识自我,给自我进行定位,还可以促使学生制定计划,有利于实现目标。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反馈和总结。学生制定的计划会因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学生经常进行反馈和总结,可以促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是否适合从事一项工作,以及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现实要求。

最后,引导学生接触社会。高职高专学校应引导学生多去社会与社会人接触,通过与人交流获取相应的经验和认识,这些经验是认识是学生在书本上所学不到和感受不到的。

3.处理好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关系

学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教会学生既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又要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认识;既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要学生拥有改变社会环境的勇气[3]。

学生走出校门以后,不仅仅是一个求职者,而且还是一个岗位创造者。学校要教会学生正确择业,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勇气。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会更容易生存和发展的更好。[3]

结论

学生离开校园,面对的就是社会,在社会大家庭中,学会成长很重要。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前教导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交给学生专业选择权、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处理好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关系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学生面临社会的选择时,明确自己应该如何择业。

参考文献:

[1]陈翠萍.职业高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J].新课程,2012,15(3):47-48.

[2]杨红进.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5):76-77.

[3]李慧.高职高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重点问题[J].中国职工教育,2013,12(5):89-90.

毕业设计未来规划范文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学校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培养职业能力,选择适宜性职业,以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广西财经学院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的严峻就就业形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

1 夯实“三个基础”,形成全校合力,实现就业服务全员化

1.1 夯实体制基础,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

一是建立健全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组织机构和二级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明确职责和分工,通过就业指导服务校院两级管理和“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逐步形成协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组织体系,全程指导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二是学校层面,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在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日常工作,贯彻执行就业法规政策,负责拟定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制定和组织实施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规划。三是学院层面,成立由党政一把手负责,由分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和教学工作领导牵头,系领导、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共同参与组成的二级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落实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规划和负责本院系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四是在就业指导服务中,实行“学校一院系一班级”三级运作的工作模式。学校就业职能部门牵头统筹协调全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方针、政策、思路和对学校层面就业工作人员、运行机制进行管理、考评和监督,对各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专业班级以职业指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发互动,利用校内外资源,注重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学生社团和广大学生的作用,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围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内容,进行常规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职业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1.2 夯实制度基础,做到管理规范、有章可循

一是建立健全就业激励机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出台了《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就业考核评估办法》,加强毕业生就业目标管理,与各学院签订就业目标责任状,明确就业工作目标,把就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与学院年终奖惩挂钩。二是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统计监督管理工作,出台了《广西财经学院就业统计监督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专人负责毕业生就业追踪工作,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具体时间要求和工作安排,在做好毕业生就业的追踪复核工作的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后续服务,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跟踪了解,及时催缴就业证明材料。三是建立就业追踪预警工作机制,发挥师生联动的作用。学校出台《广西财经学院待就业登记制度暂行办法》,对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登记,分南宁、玉林、贵港、崇左、百色、河池、桂林、柳州、贺州、梧州、防城港、钦州、北海、来宾14个地市,设立区域就业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本区域就业信息,及时提供给本区域的毕业生,更好地为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服务。就业证明材料,各学院要及时配合提供毕业生就业所在区域和用人单位信息。

1.3 夯实队伍基础,做到人员到位,工作得力

一是建立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团队,团队主要由学校领导、就业职能部门专职人员、院系领导、院系专兼职就业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和学生队伍等组成。二是注重加强队伍建设。学校每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部门就业服务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到学校讲学,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从事就业服务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掌握就业服务工作必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将思想政治工作、职业规划辅导以及大学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有机结合,从新生入学伊始,到学生毕业,进行跟踪式的全程辅导。

2 加强“三个服务”,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2.1 加强就业指导,推动毕业生就业

一是依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将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总38个课时。通过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进行实践、大三进行就业技能指导、大四进行就业政策宣传,使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过程。注重授课质量的提高,每学期均组织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努力提高授课质量。针对大一新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大学一年级新生从一开始就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总体认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认真科学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大二学生,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各种科技文体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大三学生,开展就业技能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求职材料与简历的写作技能和收集与分析职业信息的能力,充分做好就业准备;针对大四学生,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历届校友举办各类就业指导讲座活动,包括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场认知、基层就业等系列主题讲座,引导和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二是依托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室,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就业指导更具人性化。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咨询室每学期坚持安排人员值班,引导同学们进行职业规划与选择,解答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指导同学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技能实现就业,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宣传国家就业政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色教师岗位”、“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基层项目,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鼓励毕业生到入伍预征,到部队去建功立业,鼓励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三是依托职业规划测评软件,为学生提供免费的职业规划测评服务,学生通过测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技能、性格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由教师为学生的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

2.2 加强信息服务,助力毕业生就业

一是加强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就业信息服务更加突出人性化,体现时效性和服务性,毕业生能够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随时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二是及时收集和更新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可靠的就业信息服务。及时通过就业信息网招聘公告、就业信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在网上及时转载国家、自治区和学校的就业政策,组织网上面试等,让毕业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时掌握就业信息。三是建立远程面试室,免费提供就业信息查询服务。安排专人值班,实行每周一到周五定期开放,

(下转第60页)

(上接第61页)

供毕业生进行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查询、了解、与用人单位进行远程面试等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认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测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科学规划生涯,合理定位未来发展方向。

2.3 加强开拓就业渠道

学校分不同学院,有针对地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并采取不用专业,走访不同行业的办法,重点联系在行业发展中占优势的用人单位。如金融与保险学院重点走访金融、保险、证券类企业;法学院重点走访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等单位;会计与审计学院重点走访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财务部门;信息与统计学院重点走访政府信息科技部门等,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资源等等。

3 创新“三个载体”,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效能

3.1 创新就业管理载体,利用就业信息网,努力实现就业管理信息化

学校在就业信息网上开设就业指导、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动态、就业公告、简历网上投递以及毕业生资源推荐等栏目,与教育部“新职业”网、南方人才网、广西人才网、广西毕业生就业网等链接,使毕业生能够随时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3.2 创新就业信息载体,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建立就业信息系统

在完善传统的宣传橱窗、电子公告栏、校园就业信息网络三大就业信息渠道的基础上,优化用人单位就业信息程序,分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求和不同专业,建立就业QQ群、移动飞信,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

3.3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载体,引导毕业生创业

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扩展学生创业知识面。积极举办各种创业讲座、创业论坛活动,邀请校外嘉宾、专家、学者,为同学们讲授创业知识,传播创业经验。完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践。建立“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校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办公的场地和必要的硬件设施;举办“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通过大赛遴选优秀的创业方案作为学生自主创业重点扶持项目进入“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予以孵化,学校视情况给予场地、设备、资金、客户联络、商业注册等方面的支持,对进入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项目的团队成员,学校视情况予以申请免修相关就业创业课程,实施创新学分管理办法,对参与各种创业实践有突出成绩的同学给予创新学分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