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范例6篇

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

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范文1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技术;石油燃料;对策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056

据有关数据显示,现阶段世界汽车的保有量为10亿辆,预计到了2020年,全球汽车的保有量为12亿辆,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石油能源。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预计到了2020年,汽车用油将占到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65%以上,同时大量使用石油,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导致全球温室化。我国汽车的保有量逐年增加,我国所面临的石油安全问题以及大气污染问题更加严峻,如果不能及时对相关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具有节能性的新能源汽车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进行分析

在我国进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点就是解决动力系统的问题,同时为了能够达到汽车的节能,还是要从汽车的能源动力方面进行解决。所以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时候,一方面要解决汽车能源动力的节能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将发展的目光放长远,不断提高节能的技术,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大力发展节能汽车。现有汽车的动力主要以石油和内燃机为基础,在现有的汽车动力基础上进行优化,大力发展具有节能性质的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系统以及直喷式内燃机。同时利用现有的技术,提高石油以及其他动力能源的清洁化,并与国际相关的标准进行接轨。利用生产生活的废弃品,实施回收战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转化为可供汽车使用的复合型燃料。同时,发展复合型燃料还要同我国的实际以及具体的能源战略相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清洁能源之路。预计到2020年,各种新型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将占到车辆能源用量的20%左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每年石油、柴油消耗的量占到了我国石油、柴油消耗总量的50%以上,其中石油消耗占到了一半,从这个数据当中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就是车用柴油同车用石油的消耗总量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而且使用的量呈现出每年逐步增长的趋势,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对我国的石油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第二就是我国的汽油和柴油占石油消耗总量的比例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所以通过对石油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可以间接替代汽车的动力燃料。这个过程主要是将替代难度小的燃料,比如工业燃料、石化燃料以及其他燃料进行置换,在具有相同消耗总量的情况下,就可以提高车用燃料大概20%%左右的上升空间。第三就是同国外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相比,我国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还很低,远远达不到我国现阶段经济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发展速度,所以也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我国汽车节能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将汽车的动力能源从原来的石油、柴油向生物燃料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发展。根据现有的技术以及我国能源结构来看,主要有三种替代的动力能源:第一就是生物发电所产生的能源,第二种就是将天然气作为动力能源,第三种就是煤化气能源。就目前车辆能源应用的情况来看,合成油将是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的领域。一方面合成油能够与现有的汽车运行基础和体系完全契合。另一方面,合成油是一种优质、环保的燃料,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合成油的利用还不是特别充分,合成油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合成油将成为主要的动力能源之一。在气体燃料当中,甲烷是动力能源发展的重点,现阶段,天然气作为燃料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动力能源。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的,到了2020年,我国天然气的供应量可以达到1200亿m3以上,如果将天然气总量的10%作为汽车燃料的替代品,就可以节约1000万吨左右的石油。但是天然气储存和运输的难度较大,需要在相关的技g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

2 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进行分析

(1)转型动力系统。在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推广的过程中,应该解决现阶段所面临的节能问题以及能源问题,对汽车的动力系统进行升级和推广,提高内燃机动力以及燃料的利用率,最大程度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转型基础设施。在汽车燃料进行推广和使用的时候,应该将天然气、合成气以及氢气三种清洁的气体燃料运用到汽车的动力能源当中。通过合理的燃料设计推动汽车燃料有序、多元化的发展,使清洁的能源逐步代替石油等化石燃料,全力推进清洁燃料在我国汽车动力能源当中的使用。同时建立相关的技术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破平台,通过相关平台的建立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推广和使用。

(3)进行产业化生产。在直喷内燃机以及混合动力系统的基础之上,以电力驱动为核心,加强研发资金的投入,对技术难点进行攻克,掌握整套的生产技术流程。同时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轻度的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为基础,积累相关的技术经验和生产制造经验,带动其他混合动力的汽车实现重大的进步和发展。比如我国的电动车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的发展。同时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过程中,以我国相关的政策为导向,优先发展小汽车和公交车,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消费理念,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广和使用提供市场基础。

3 结束语

在新的发展时期下,进行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能够有效节约石油等能源的消耗,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同时减少石油等化石燃料对大气的污染,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同时对节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进行推广和使用,可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消费理念,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都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颖琦,高宏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发展趋势与对策[J].科学决策,2011(02):1-8.

[2]唐葆君,郑茜.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比较分析[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1(05):69-72.

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范文2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了诸如石油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问题。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张梅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出席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的2012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时表示,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过去汽车是稀缺商品,进入不了家庭,油耗问题、排放问题也引不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可是,今天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亿辆,我国已经达到1亿多辆,汽车已经成为大众的代步工具。汽车在给大家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拥堵、空气环境污染、能源价格高攀等诸多不利影响。

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的排放。尽管,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已经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但是中国也已经感受到了汽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不应该再追求数量的快速增加,而是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良机,实现汽车产业新一轮重大的技术革命。

张梅颖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在重大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新能源”,其实质是直接通过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取代原有的化石能源。但是,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内燃机搬下来,安装两块电池上去那么简单。纯电驱动是对燃油动力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特点,彻底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能快速拉动相关领域如高性能电池、新型电机、电控系统、基础设施及汽车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是将来的带动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不仅拥有生产电动汽车关键原料锂和稀土的资源优势,电动汽车全球刚刚起步,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而且知识产权、技术壁垒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制订,竞争格局尚不明确。“先入为主”、“快者通吃”是产业竞争的特征。

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初期难免都要经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但并不是每一家汽车厂商都需要去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造成许多内耗,也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张梅颖强调说,我国的汽车产业“小而散”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家年产不到20万辆产能的汽车厂家,既在生产乘用车,又在生产商用车,产品覆盖轿车、客车、货车各个领域,每一样产品做都非常粗糙,每一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这样的企业又怎么能够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做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呢?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将有限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集中攻关。国家必须以较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尽管电动车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很难近期盈利,满足各级领导的当下政绩要求,但是以中国目前的优势来分析,争夺产业未来领导地位,将决定中国汽车发展前途。

李毅中: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带动上下游产业、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十年是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坚定不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节能减排,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建成世界汽车强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兼顾谋划发展。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发展,一方面,实施以纯电驱动为取向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我国从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第二阶段标准,我国乘用车平均油耗从2005年的每百公里9.5升,用了六年时间下降至2011年的7.5升。新的第三阶段标准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百公里油耗要下降到6.9升,比第二阶段标准又加严了20%。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再进一步下降至每百公里5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乘用车生产企业进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的核算管理,将新能源汽车也统一纳入核算。研究建立基于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的奖惩制度,促进企业研发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组织行业技术攻关创新发展。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近年来,在电池、电机、电控三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总的来看,由于存在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的状况,而没有取得关键性进展。如锂电池的现有水平,能量密度只有0.1千瓦时/公斤。一次充电行驶150公里,电池重量超过200公斤,离产业化、市场化尚有较大差距。事实说明。必须组织行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学研用密切结合,集中各方力量尽快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组织对发动机、变速箱、电控技术的攻关、交流,加快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

三是坚持标准先行规范发展。要高度重视发挥标准法规的先导和规范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实施了涉及电动汽车整车安全、动力电池、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6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和制修订电动汽车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充换电站等多项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特别是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检测等方面,早日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市场培育带动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在25个城市进行了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据初步统计,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达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8千辆,建设和安装各类充电站、充电桩1万多个。在市场培育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的问题。由于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组织措施不够落实,实际推广数量未实现计划目标。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发展。为支持和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实施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对购买1.6L以下以使用内燃机动力为主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乘用车给予每辆车3000元的补贴,鼓励节能汽车消费。截至去年年底,已补贴推广近460万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示范试点的新能源汽车按节油率和电池能量比进行补贴,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了《车船税法》和《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减免车船税。下一步,建议继续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杠杆调节和引导作用,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鼓励和约束政策体系。

张相木:理性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起步比较早,经过十来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重要的进展。正因为这样,一段时间,业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了心浮气躁,甚至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有人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跟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也有人认为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还有人说可以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个机遇,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虽然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应该更理性,也更冷静了。但是,也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最近推广应用示范也好,还是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也好,效果不是太理想。原因就是说核心技术不掌握、配套体系不健全,另外,在实际试运行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说杭州的自燃,深圳的碰撞起火等事故。本来作为新的事物的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其实美国也出现过电池起火的事故,其他国家也有,我们关键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现在出现有的人在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热情上有所减弱,有的企业甚至知难而退了,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更紧迫。因为,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现在基本保持稳定,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亿辆,占全球的10%,但人均保有量只有世界平均的一半。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有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会再翻两番,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排放和油耗还会翻两番。所以,对中国来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是跟潮流,也不完全是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所以,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但是,要做好这件事,必须正视差距、正视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推进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个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何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也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外一些新的探索成果,包括电池隔膜的工艺,生产隔膜的装备等,对我国是保密的。所以,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有了属于自己的成为,才能够在合作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

赵玉海:发展电动汽车的四大挑战

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面对气候变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汽车工业的主产国都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11年中国政府把电动汽车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培育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转型和自主发展,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范文3

日前,有消息人士证实,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第一轮2009年至2012年的示范推广期结束之后,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正在制定新的补贴政策。这一补贴政策将延长三年,新的节能汽车补贴新政将以节油效果来划分,按照节油多补贴多、节油少补贴少的原则,对所有节能汽车进行不同级别的补贴,并且针对混合动力的补贴力度将加大。

对于我国庞大的汽车产业究竟如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什么问题,未来趋势怎么样?业内权威专家将逐一解答。

汽车节能减排应两条腿走路

中国汽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认清全球汽车能源动力转型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节能减排中汽车领域的政策和战略。国际上的研究机构,其基本结论在于多元化,也就是说会形成多技术并存的格局。传统的节油型的内燃机汽车仍占有比较大的地位,多元发展的格局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汽车节能减排道路,我们主张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抓紧战略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电动汽车作为主要方向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另外一个方面是要大幅度提高燃油汽车的经济性,甚至采取一些新的内燃机技术把燃油经济性显著地提高。

拥有先进技术的柴油车,要比汽油车节油30%、动力却可以提升5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5%,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像一直鼓吹混合动力技术的日本,也开始将柴油车列为战略技术加以支持。

从目前的情况看,抓紧战略机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声音很大,而大幅度提高燃油汽车的经济性的声音小一些。如何将后者做大做强,也将是推动中国汽车节能减排进程的现实路径。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三方面的劣势:一是整车企业支配能力不强。国内现在搞新能源汽车很活跃的是非传统汽车企业,比如做电池的,还有其他企业,很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二是技术基础不牢固。电池性能理论上还有数倍提高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能不能够利用起来,取决于基础研发能力,中国在这方面是有差距的。三是充电设施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中国很多汽车用户没有私人车库,马路停车现象比较多,所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需要投资建设。

新能源汽车:谨防重复建设

虽然国务院通过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等,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但各地和汽车企业须谨防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而要按产业集群规律和产业指导目录发展。

在环保意识不断高涨、油价涨多跌少、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的大形势下,融合了纯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优点的混合动力汽车,较好地满足了汽车低排放、低油耗、高性价比的综合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汽车节能与环保问题,因而逐渐成为世界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的热点。

中国能源比较紧缺,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而且大城市交通普遍拥堵,汽车必须频繁制动,混合动力车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市场的前景也被看好。

在今后的国内外汽车市场上,纯电动汽车由于造价高、能量低、重量大、体积大、续行里程短、还需要建设地面充电检测设施等缺点,其适用范围十分有限。混合动力汽车将在2020年前逐步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但其增长过程将是缓慢而曲折的。燃料电池汽车代表着未来汽车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但受多种因素影响,2020年前难以完全商业化。

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环保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汽车技术革命。持续增长的汽车消费、迅速增长的石油消费和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要求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走清洁化和节能化道路。中国制定和实施系统的节能环保汽车的激励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至少到2020年前),全球节能环保汽车的技术格局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多种技术相互融合、阶段性不均衡发展、强强联合、政府扶持的态势。

对中国而言,明智的战略选择是既要鼓励先进常规能源技术的发展(如先进柴油发动机技术),更要鼓励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形成多种不同汽车能源技术共同发展的格局,不应片面强调某一种能源技术的优越性,而放弃其他替代能源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在不同替代能源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政策的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如在混合动力车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的今天,政府的政策重点可以放在需求侧和供应侧管理上,通过激励性政策手段来鼓励节能环保汽车的生产和消费。而对燃料电池技术而言,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加大研发投入、整合国内技术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等方面。

汽车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应该是系统的、多方面的,不仅需要约束性措施,还需要奖励性措施、激励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设立不同等级标准,就像家电行业的能耗标识一样,不仅能让消费者一目了然,还能根据能耗级别进行奖励和惩罚。

激励和约束政策更应该在消费者中起作用,因为消费影响生产,如果消费者很看重节能降耗,厂商也会跟进。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社会人,在买车、用车的时候也会算笔账,计算他们为了节能环保车型所多付出的成本,以及国家给予的奖励或补助,看看究竟谁多谁少。

加快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推广

从混合动力汽车来看,我国产品技术能力不断提高,混合动力商业技术发展较快,但是混合动力乘用车技术进展落后,总体上处于全面落后的状况。插电式混合动力在我国总体处于研发阶段,已推出的乘用车方案和国外相近,但是产品性能上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另外国内整车企业对电动汽车研发的重点是纯电动汽车。

从产业化来看,国际上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450万辆,其中日本150万,美国216万,欧洲已经达到了45万,而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总体进展缓慢。2011年底,我国混合动力汽车产量累计接近2万,总体尚未进入规模化的生产阶段,重度的自主混合动力乘用车基本上是空白。

要使混合动力车型大规模量产,并形成商业化发展的态势,其在国内整个汽车销售量中最少也应占到1%的比例。现在对各车企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想办法尽快推广混合动力车型在国内的销售。当然在未来新的补贴政策出台之后,消费者购买混合动力车型的价格会有所下调,这对混合动力车型的销售肯定有很大帮助,但从商业规则来看,如果总是依靠政府补贴,那么这个产品就永远不能称之为实现了真正的产业化。因此,各车企还是要加强自身对混合动力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才能真正打开混合动力车这一潜在的巨大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包括国际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目前来看还是在动力电池。一方面动力电池的比能量和比密度到普及推广还需要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的成组技术和生产一致性,也需要在装备和工艺方面要有所突破。

因此,我们建议:一是组建先进电池创新联盟,突破关键技术,组织实施国家电池突破计划,将重点放在对现有电池技术进行提升和鼓励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的开发。 二是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加快完善产业链,通过税收优惠和加速设备折旧等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在动力电池薄弱环节加大投入。三是完善准入管理制度,健全标准和法规体系。由注重规模的经济性准入管理,转向技术、安全和环保的社会性准入标准的管理,特别是鼓励创新型民营企业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四是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运行。

不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国际汽车新能源技术的总体格局是不同技术路线(先进柴油、醇类、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生物质能等)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百花齐放”格局。对国际汽车厂商而言,多元化发展也意味着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种可能的技术路线。

不同技术路线之间并不是绝对的相互排斥,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与互动关系。如汽油与电动的混合动力技术、柴油与电动的混合动力技术、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技术相融合。

2010年左右,混合动力汽车已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成为产业化条件相对成熟的替代性技术,市场份额会出现较快的增长。2020年以后,燃料电池有可能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但市场化前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取决于燃料电池堆和氢存储系统的成本降低方面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

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与扶持也是节能清洁发动机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节能环保汽车技术不仅需要大量投资,而且充满了市场风险,单纯依靠汽车厂商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为此,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汽车生产大国政府都通过各种渠道对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给予大力扶持。

扶持新兴产业要讲方式方法

这些年各级政府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投资并不少,但收效并不理想。在一些产业技术领域,政府下大力气投入的项目产出低,而没有政府投入的企业反而取得成功。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是政府的扶植方法往往带有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直接插手和包办代替的印记。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在支持研发方面,有关方面提前选走技术路线,只支持路线内的企业,对其他技术路线反过来却进行压制。

从近两年各地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情况看,由于电动汽车产业还存在一些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技术难题,加上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还不完善,导致产业化进展非常缓慢。当前影响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有几个方面:一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短。传统汽车加一箱油的续驶里程可以达到400km~500km,而普通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的续驶里程约100km~150km。二是由于动力电池价格高,电动汽车的成本也相对较高。与同级别的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的售价大约是传统汽车的两倍。三是充电时间长,充电不方便。如果采用普通充电的方式,一次充电大约需要6~8小时,如果采用快速充电的方式,又会对动力电池本身造成不可逆的不良影响。最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以及规划的不合理性,使得充电的便利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再次导致“充电难”的问题。

混合动力汽车是现阶段产业化推广重点

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幼年期,需要全社会的呵护。其产业化发展还有相当的过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世界各大公司对混合动力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新进展,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按照《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实施细则,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

混合动力汽车是现阶段产业化推广的重点。一方面,它技术较为成熟,成本增加相对较少且节能效果明显,当前混合动力可以在成本提高10%左右的前提下节油20%~30%左右;另一方面,它基本不改变驾驶方式,产业化条件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基础设施支持,只需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范文4

技术攻关

我国高度重视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十五”期间,启动了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确立了“三纵三横”(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的研局,取得了一大批电动汽车技术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863 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聚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十城千辆”等示范工程的实施,我国电动汽车从无到有,在关键零部件、整车集成技术以及技术标准、测试技术、示范运行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技术体系,已申请专利3000 余项,颁布电动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56 项,建成30 多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平台。

中国汽车研发公司泰克鲁斯・腾风在日前举办的2017日内瓦车展上,带来了量产版混合动力超级跑车“至仁”,该车搭载航空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系统,旗舰版车型蓄电池容量25千瓦时,车前后共配备6台电动机,80升柴油燃料可提供960千瓦最大功率和1170公里最大行驶里程。值得一提的是,泰克鲁斯・腾风曾在2016日内瓦车展上首次推出航空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系统。据了解,日内瓦车展是每年最早开幕的欧洲车展,也是全球五大车展之一,在汽车领域被认为是重要的“风向标”。2017年的日内瓦车展有超过180家厂商携大约900款车辆参展,其中全球首发新车83款。

泰克鲁斯・腾风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靳新中向记者介绍,航空动力增程式电动汽车系统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航空发动机和电动汽车相结合,为汽车提供增程,而且高效环保,排放仅为“欧6”标准的一半,电池二次污染问题也会大大减少。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技术实力也在增长。”中国观致汽车设计总监、曾担任大众与三菱等品牌设计部门负责人的行业专家格尔德・希尔德布兰德评价当日亮相的中国汽车时说,“中国厂商推动了电动汽车发展,提出的技术方案具有发展前景。”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生产新能源汽车51.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总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已全球领先。记者从日前在京召开的“2017中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获悉,我国将加快提升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持续增强技术能力。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结合当地资源分布、产业特色等设立多个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化基地,如浙江长兴的纯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发展基地,山东联孚新能源产业基地等。

创新无限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产业渐具规模,以及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不同定义,使得新概念不可抑制地涌现出来。

一家名为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的创业公司计划生产续航里程更长的电动汽车,该公司背后的支持方是来自中国乐视的贾跃亭。2017年伊始,法拉第未来在消费类电子展(CES)上了首款量产车FF 91(“九一”),该车现已接受预订。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能源储存(续航)与补充(充电)一直是制约电动车发展的因素之一,从一开始便是,毕竟大家都希望充一次电就可以开很久。130千瓦时的电池包是FF 91强大的心脏,电机的峰值功率可达783千瓦(1,050马力),堪称世界上最强劲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据了解,FF电池组的能量密度是目前电动车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电池模组内紧凑安置了多个单体电芯,大幅提升车辆里程,并减少多余空间。

FF 91在美国环保局(EPA)的测试中跑出约378英里的续航里程。这意味着一次充电,想从洛杉矶开到硅谷都绰绰有余。FF 91拥有超强的动力输出和扭矩分配,0-60英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为2.39秒,这一速度已经超越所有全球顶级跑车和同级别豪华车。其充电速度也是目前行业最快的,充电器直流充电每小时可充500英里。同时,独特的冷却设计帮助汽车实现快速散热,并保持最佳行驶状态。车内的电子控制网络实时监控电池组性能,在某个部件失效时,激活应急预案。

据了解,该车的FFID能够与使用者建立更深入的联系,独有的FFID档案记录了一系列关于用户的驾驶偏好,一旦它安全识别出你手机里的FFID以后,即可在你系上安全带前主动调试你所习惯的温度、座椅、娱乐和驾驶路线等内容。没带手机的话,还可以“刷脸”。总之,FF 91开得越多,它就越了解你。

FF 91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智能3D升降激光雷达的量产车。3D激光雷达运用激光脉冲扫描周围环境,是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核心元素,该系统还有超过30个摄像头、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组成,多层次的传感系统能再现高度细节的360度环境图。此外,智能接驳服务系统能够让FF 91自己乖乖寻找车位并停好。需要使用车辆时,通过手机上的 FFCTRL APP就能召唤FF 91,还可安排FF 91按照预定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接驳服务。

充电难题待解

电动汽车发展迅猛,但充电依然是其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制约。2016年,新增公共充电桩10万个,是2015年的5.5倍,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15万个。相对于庞大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充电桩无论是数量还是运营水平都没有完全跟上。2017年将是这个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有望新增充电桩80万个,其中公用桩10万个;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日前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促进电动汽车发展,2020年充电设施将可满足全国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

目前,国家层面虽有较大力度的支持(购车补偿、充电电价优惠等),各企业也频频放招,但电动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电动汽车若要进行快速充电,需要瞬时强大的功率电力来支持,常规电网满足不了这一要求,因此需建立专用的充电网络,这就涉及整个国家电网的改造,其设计到成型周期较长,且耗资巨大。

相关链接

政策推动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国家及地方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据第一电动网统计,截至2016年4月,国家及地方共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58项,其中国家出台15项,地方出台43项。

2006年2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列入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主题。

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

2010年5月,财政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010年10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将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2011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积极研究针对新能源汽车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同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促进生产企业发挥技术、质量、价格、服务优势,有序参与市场竞争。

2012年3月,科技部印发《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着力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攻关与完善、深化与升级,形成“三横三纵三大平台”(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平台:标准检测、能源供给、集成示范)战略重点与任务布局。

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建立新能源汽车金融信贷、保险、租赁、物流、二手车交易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

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充电设施生产建设运营企业要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建设。同时提出扩大公共机构采购新能源汽车的规模,2014-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扩大应用规模;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补贴政策,对消费者购买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给予补贴;同时,给予新能源汽车税收优惠,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2015年4月,财政部《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展改革委将在2016-2020年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政策。

科技部、发改委先后设立多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并进行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推广示范与市场培育。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示了国家工程实验室名单,其中包括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承担的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同济大学承担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范文5

关键词:能源消耗;汽车技术;节能技术;环保;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汽车诞生以来极大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类的出行,另一方面,汽车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已引起全球性的能源恐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统计,用于交通工具消耗的石油量占总消耗量的57%,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62%。其中,增幅最大的主要为发展中国国家。能源危机以及由能源消耗引发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制约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社会对于低能耗、零排放的汽车技术的需求日益强烈。

一、我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业在我国的发展形势异常迅猛。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我国汽车产量及销售量已经于2005年居于世界前三名地位,汽车自主研发品牌以及出口量均呈现大幅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得到1.5亿辆左右。与此同时,汽车对于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能源的消耗也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车用石油的耗费量不断增长,已达到石油总耗费量的1/3之一,虽然低于世界1/2的平均水平,但仍然造成了能源紧张,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CO2的排放已经引起了温室效应,引起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性争端。传统的汽车能源动力系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交通能源动力系统进行转型或升级是当前汽车技术改进的主要任务。

二、汽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汽车业发展给能源消耗带来负担的同时,也给汽车技术的改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改革及升级是汽车技术革命和经济转型的核心部分,以可再生燃料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和混合动力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研发,将引发新的技术变革,能源消耗最小化、能源多元化、动力系统电气化以及排放清洁化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汽车节能技术

1、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耗能量与汽车负载有直接关系,同等条件下,汽车负载小,能源消耗较少。在保证汽车实用性能的同时,降低汽车自身的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新型材料的研发为降低汽车自身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例如,塑胶及其他复合材料的采用,可大幅度降低汽车自身的质量,预计能降低相关部件质量的40%左右,与此同时,还能为汽车制造商节约大量原料成本。新型低密度、高强度、高耐腐蚀性的合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是汽车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

2、发动机技术改进。发动机作为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主要工作部件,其工作性能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1)多点电喷汽油机以其高转化率,满足了尾气排放标准,已经取代落后的化油器,但该设备在燃油经济性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采用缸内直喷技术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提高能燃油利用率,降低能耗。经检测,该技术在空燃比达到22以上条件下,可降低8-10%的油耗。

(2)涡轮增压技术对于柴油机而言,能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和转矩,其功率可提升40%以上,但排放量却能保持不变;但对于汽油机而言,此技术容易引起爆炸,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采取防爆措施。

(3)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改变了传统发动机配气相位和升成固定不变的弊端,汽油相位的气门相位和升程可根据系统的工作状况进行调节,根据动力性要求、排放量标准和燃油性价比对配气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发动机工作性能。宝马公司、保时捷公司、丰田公司以及本田公司均采用了此项技术。该技术主要包括可变相位技术、可变升程技术以及可变相位和升程技术三种。

(4)柴油机因其低转速、燃油性能好、CO2排放量低的优点,应用领域由重型机车向乘用型汽车拓展。柴油机经历了第一代电控喷射系统、第二代时间控制系统、第三代直接数控系统的几次变革后,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将迎来高压共轨电子控制燃油系统的时代。

(二)汽车环保技术

1、清洁能源的替代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醇类燃料燃烧产物以CO2和H2O为主,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小,被誉为清洁能源。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已经组织有关科研部门和高校对甲醇、乙醇、氢气和其他生物燃料展开研究,再次基础上又新增了石油气和天然气的相关研究工作。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已经投入使用,其他混合燃料的使用实验也在进行。氢气以及生我燃料的研发尚在研究中,如何突破制取、储存、运输等技术难题,降低使用成本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能用于替代的清洁能源应满足条件有:成本低、排放量少且无污染物、便于储存运输、安全可靠、能满足汽车启动、行驶或加速性能的能源需求等。

2、电力驱动技术。电动汽车的构思及实践始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被快捷方便的内燃机汽车取代,退出市场;二十一世纪由于环保及能源危机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并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电动汽车主要有蓄电池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通过电线供电的电动汽车、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进行二次转化的电动汽车;利用替代方式储存能源的电动汽车等。电动汽车在近期以及未来均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动汽车电力驱动系统技术已经成熟,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对现有技术进行创新升级、进一步完善该系统的各项实用性能;另一方面,电动汽车在能耗方面的性价比已经被广大用户所认可,成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最大优势,这是传统汽车能源驱动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总结

汽车已经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并继续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汽车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不断加大汽车的技术的研发力度,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汽车能源消耗与尾气排放进行最优化处理,同时还要继续研发新型能源动力系统,充分利用自然界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J].中国科技产业,2006,(2):8-13.

[2]华贲.中国低碳能源格局中的天然气[J].天然气工业,2011,31(1):7-12.

新能源汽车与节能技术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机遇

一、引言

自英国2003年提出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及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后,低碳一词风靡全球,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已经成为我们时刻关注的话题。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随着低碳经济的观点越来越受到重视,能源消耗大户的汽车产业日益被关注。全球十大国际大都市的空气污染监测表明,35%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源自汽车尾气排放,在能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压力之下,世界各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和大型汽车公司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应用力度,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碳排放量也居于世界首位,减少碳排放量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世界责任,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一个重要机遇。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超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1,700万辆左右的销量纪录,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3.5%,创全球历史新高,当年汽车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3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规模总产值的6.13%,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000亿元,占整个GDP的2.5%,汽车行业从业人员378万人,直接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超过4,000万人,占我们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2%以上,汽车行业的相关税收达9,50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13%。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进一步激增,环境与能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分析报告,截至2009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55.23亿吨,而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国际能源展望》认为在未来25年石油及天然气仍是增长最快的能源。在《201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0年国内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亿吨,同比增长超过5%,是过去18年中增长最快的年份,但中国石油需求依旧旺盛,估计全年石油表观消费量4.55亿吨,比上年增加4700万吨左右,导致原油净进口量首次突破2亿吨,进口量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55%,高于美国的53.5%,对外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我国的国家安全。解决能源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节能,而减少汽车的石油用量则是重中之重,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节能,还能够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甚至完全没有尾气的排放,因此,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007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明确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范围。

2008年12月,科技部提出实施“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计划,要求在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

2009年1月,财政部、科技部发出《关于开展新能源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3月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提出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产能,占乘用车销量的5%。

2010年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将增至20个,其中5个将推出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

2011年11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落实免除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试点城市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通知》还要求相关部门将大力推进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提出住宅与工作场所充电桩与新能源车辆配比不低于1:1,同时还提出建设快速充电网络的要求。这一系列的政策将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突破,进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程。

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如人意,根据统计表明,2008年中国新能源轿车总计销售为9,800余辆,市场份额只占乘用车整体的0.2%,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不过7181辆车,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目前新能源商用车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高达95%,而新能源商用车中,70%以上为客车产品,私人购买的数量相当少。根据国家四部委下发相关文件显示,自2009年1月起至2011年7月,在全国启动的25个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完成近半,试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保有量超过一万辆,其中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超过一千辆,建成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示范运行总里程超过33,000万公里,有望在2012年底完成每城1,000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目标。不过,这与原来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按照25个城市示范运营的车辆最低要求计算,2012年底将至少需要建成25,000个充电桩,新增需求约20,000个;考虑政府机关和商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及社会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需求,估计届时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将达到1.2:1,充电桩未来实际新增需求至少约为25,000只。①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能够有效解决中国能源和环保问题,也是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与需求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难题。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现在虽然已经是汽车生产大国,但却不是汽车强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核心关键部件与技术等方面也是十分缺乏的,比如在纯电动汽车中,面临着电池充电时间长,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使用寿命较短,以及价格昂贵等问题,这些都会限制纯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整车控制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技术、电池系统技术以及动力耦合技术等技术的缺乏,都是制约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因素。

2.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缺乏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相当匮乏,新能源汽车对于配套设施的依赖性很大,配套设施的不健全,将会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推广和普及。对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专业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内电动汽车市场较好的深圳市,目前也仅有60余座充电站和一批充电桩,这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重大的不便。只有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拥有良好的使用环境,市场需求才会更大。

3.新能源汽车价格普遍较高

新能源汽车购买价格普遍较高,在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下,很难形成竞争优势。2010年国内新能源车型总产量约七千辆,其中私人购买的电动车仅有百余辆,纯电动车型销量很大部分依然由城市公用交通工具采购支撑。虽然我国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但是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购买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即便在享受了相关补贴后,价格相对传统能源汽车还是较高,而且同样的价格下,传统能源汽车能够选择的种类更多。

4.行业标准并不统一,市场推广难度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缺乏统一标准,这会造成企业投入资金研发会缺乏具体的指导,比如有些纯电动车的充电方式采用的是“电池式”,而另一些采用的则是“插电式”,即使是在“插电式”的电动汽车中,也会存在着不同汽车企业生产出规格不一样的电池,充电插口标准也不一样,不能通用的情况,不同厂家的零部件不能互换使用,标准的缺失导致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全国缺乏统一标准是限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收到回报,如果仅仅依靠企业本身的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是企业难以承受的,因此,政府的支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经费额度,提高对公共和私人购买的扶持力度,通过减免相关税收或者给予现金补助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避免由于不同厂家的零部件的不一致而造成的快速充换电难以实现的情况出现,也能够减少国家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和浪费的现象。

2.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就能够占据未来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因此,需要整合目前的研发机构,加强全资研发机构的建设,同时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集中力量研究以实现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加大支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大力开发产权产品,这些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

相比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显得尤为重要,配套设施的缺乏无疑会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造成不便。各大汽车企业应该大力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加快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充电站网络、维修服务点、电池营销网络以及服务网络等,尽早完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政府应该在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提供财政支持,给予资金补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多优惠政策。

4.加强国际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核心技术便能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应该加强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联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利用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技术和经验,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再创新的水平。同时加大汽车人才的培养,与国内外大学进行紧密沟通与联系,积极引进技术学科带头人,鼓励各大汽车企业建立培训机构,培养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技术人才,资助培养汽车人才和引进国外汽车人才。

五、总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节能环保的压力之下,全球各大汽车公司都在积极行动,为新能源汽车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快速发展做充分准备。在未来的汽车行业里,新能源汽车将占据汽车市场的重要地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给我国汽车工业提供一个追赶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绝佳机会,我国汽车工业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建立民族品牌,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这对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也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即将出台,相信这不仅会对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明确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且对新能源发展路线以及扶持政策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对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推广使用起到重要作用。

注释:

①资料来源于《证券时报》2011-11-17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J].汽车工业研究,2011(6).

[2]崔心存.什么是新能源汽车[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

[3]庚晋,新能源汽车的机遇与挑战[J].产业论坛.2008(3).

[4]豪彦.新能源汽车“十三城千辆”示范运行的进展[J].汽车与配件.2010(3).

[5]宦璐,王晓华,阮奇.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实施两年初见成效[N].上海证券报.2011-02-25(12).

[6]李江涛,朱名宏.中国广州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1).

[8]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

[9]任岩,连芳,仇卫华.新能源汽车开发现状与发展方向[J].新材料产业,2011(6).

[10]沙永康.新能源汽车受制能源供给[J].汽车观察,2008(10).

[11]万钢.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交通与运输,2008(2).

[12]姚占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上海汽车,2010(9).

[13]袁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

[14]曾庆新.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探讨[J].上海汽车,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