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例6篇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文1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一般来说,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的融资水平,换句话说,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在全面利率市场化后,跟传统的利率相比较,它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对市场利率水平的调控力度。实际上,利率市场化是将金融利率的多少交由金融机构来决定,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极大的自主权,让他们在根据自身资金的状况与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动向的判断的前提下,进行利率的调节。并且,还进一步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就是通过金融业务、证券交易与贷款等项目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的。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对金融市场来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力度。对银行来说,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利率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银行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来进行利率的调控,能够进一步达到刺激金融消费、提高金融消费者投资力度的目的,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其中,利率市场化主要是由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决定的,把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将市场的变化作为利率调节的一个参照值,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构建金融监督的管理体系。这样既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市场竞争环境,还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的掌握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与动向,把握市场变化的普遍规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领域的革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对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实行全面利率化的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逐渐的白热化,商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取得一定的发展与利润,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改变的背景下,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将会阻碍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从改变金融业务单一的现状,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等等手段入手,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

三、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挑战与不足

(一)存贷款业务的减少

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是其传统的主要业务,也是获取利润的来源之一。但是,基于市场利率变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为了进一步做到规避风险,就会相应的减少投资力度,这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减少,降低了银行的利润,长久以此,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益与安全保障。在现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面对业务减少的问题,会被迫的发行银行的债券,来获取相应的资金。而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并且资金的进一步流动也会加大银行存贷比。这样,存贷款业务的减少,使得银行失去了传统的稳定性收入的来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

在市场利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竞争加剧,市场的波动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可以说,利率的波动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直接挂钩。而市场利率在金融市场的变化下,会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波动越大,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旦,利率波动的幅度超过了银行的可控程度,就会使银行的发展陷入到巨大的经济危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压力与挑战。

(三)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

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是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益,规避风险,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银行的管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员工的管理技能培训,以便加强人员自身的素质,进一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带来的挑战。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在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着手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提高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全方面的收集市场利率的波动的信息,并做好风险预防的方案,协调好商业银行利率与市场需求利率之间的关系,从事前就做好处理风险的准备工作。另外,风险利率管理部门还应该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着手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系统和风险的分析方法,加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样,全面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足,并进一步的做好规避风险的工作,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

(二)创新人才管理与培养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它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到顾客的利益,以人为本,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创新人才的管理与培养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才的素质,提升人员服务的能力,从而使顾客获得最满意的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另外,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专业的培训课程,使人员掌握利率定价的定理,提高管理人员风险预测与识别的能力。并且,要提高商业银行管理的水平,就要相应的建立各种考核评价的机制,设立相应的人员管理监督机制,薪酬制度,创新管理的理念,善于利用激励的手段,提高对人员的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词:汇率;避险产品;国际收支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5-0074-03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外汇市场产品不断丰富,目前已形成即期、远期、掉期、期权完整的产品体系。汇率衍生产品的推广对于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和多样化财务运作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组合型汇率避险产品的运用规避了当前外汇管理政策,对跨境资金流动产生一定影响。

一、我国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沿革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而我国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观念有所转变,防范风险意识从无到有,银行也通过开发避险产品扩大了业务经营范围,防范自身经营风险。我国外汇市场上衍生产品的种类迅速增多,外汇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作为外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衍生产品的完善有助于健全市场架构,扩大市场规模。1997年4月1日,中国银行进行远期结售汇业务试点,走上中国外汇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发展的初期探索之路。它是我国1994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对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完善,为广大客户提供了规避汇率风险、固定换汇成本的有效手段。2005年7月我国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此后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远期结售汇业务从中国银行迅速向各家银行拓展,凡可办理即期结售汇外汇收支的银行,均可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也在同一时期推出。2007年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办了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至2011年3月开始向普通客户开放。2011年4月,随着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产品的推出,中国人民币外汇市场上形成了即期、远期、掉期、期权完整的产品体系。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也由功能单一的即期结售汇平盘市场,发展为人民币即期市场、远期市场、掉期市场和期权市场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市场功能显著提升。

二、当前商业银行推出汇率衍生避险产品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外汇市场已基本具备了成熟外汇市场的3个基本条件:汇率形成机制、价格发现机制和完善的产品体系,并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后发优势,并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取得长足发展。汇率避险产品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组合,在涉外企业普遍推广,有效运作。

(一)简单远期类避险产品

调查显示,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天津主要银行均推出了单一远期类避险产品,并被企业普遍运用。该类产品为借助远期汇率规避风险的直接产品或延伸产品,如远期结售汇、超远期结售汇、择期结售汇、平均远期(统一汇率远期结售汇)、外汇期权买卖、掉期外汇买卖等,企业通过与银行约定在未来某时间点以约定的汇率进行结售汇,锁定交易成本,降低汇兑风险。

(二)融资类避险产品

单一远期类避险产品是从价格方面规避汇率风险,融资类避险产品则是从期限上规避汇率风险。银行推出该类产品的目的在于人民币预期升值下的提前收汇和延期购汇。主要类型:一是出口押汇,银行凭出口企业提交的出口单据等物权凭证作为抵押品,向出口企业提供的短期资金融通,然后凭抵押品的单据向进口企业收取货款,银行对出口企业有追索权,出口企业仍负第一还款责任。二是福费廷,是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无追索权押汇,是境内银行基于进口开证行的资信,且进口开证行已对远期信用证承兑后的买断业务,适用于收到国外远期信用证金额大、且进口国风险较高的出口业务。三是保理,指在汇款或承兑交单结算方式下,出口企业把应收账款转让给境内银行,境内银行对境外进口企业的资信审核后,授予境内出口企业额度并提供无追索权贸易融资的一种产品,适用于以赊销为主的出口业务。以上三种产品使得出口企业出口后即取得销售回款,避免了汇率波动风险。四是海外代付,境内银行根据境内进口企业的资信状况,在其存入保证金前提下,发出指令给银行海外行,由境内银行的海外行代国内进口企业在信用证、电汇等结算方式下支付进口货款。上述产品中企业利用时间的前移和后置规避了汇率波动风险。

(三)人民币存款质押外汇融资的三合一组合产品

目前多家银行都推出了“人民币存款保证金+外币融资+远期购汇”模式的组合型产品,对于那些需要即期购汇对外支付货款的进口型企业,借此只需存入人民币定期存款,获得一笔同期限的外币融资对外付款,同时签订远期购汇合同锁定购汇价格。到期日以释放的人民币存款购汇偿还银行的外币融资本息。企业人民币存款所产生的利息将大于外币融资和远期购汇成本,利用人民币升值及本外币利率倒挂实现无风险套利。

(四)利用货币掉期获取人民币进行质押融资的组合产品

对于计划使用自有外汇对外支付的企业,银行对其自有外汇资金进行人民币对外币掉期,将近端结汇所得人民币进行定期存款质押,并办理同期限的进口融资对外支付,同时叙做同期限且金额为外币融资利息的远期售汇,到期日使用掉期交易远端售汇所得资金偿还融资本金,远期售汇交割的资金偿还利息,并约定到期由银行释放质押的人民币存款归还进口融资。该产品利用当前人民币升值下掉期价格优势,为客户创造无风险套利空间。

(五)利用人民币跨境结算进行海外代付的组合产品

境内企业在银行存入人民币定期存款作为保证金,利用跨境人民币结算,境内分行向境外银行发送人民币代付指令,境外银行收到指令后即向国外客户支付货款(人民币或转化为等值外币),到期后境内银行释放人民币保证金偿还境外银行的代付资金。该产品在满足境内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需求的同时利用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行外汇保值增值。

(六)境内外银行和关联企业四方利用NDF市场联动的组合产品

通过在境外叙做NDF购汇业务,锁定汇率,境内外企业可获得较高的综合收益。如人民币全额质押项下进口贸易融资+四方协议+ NDF(境外不交割人民币远期合约)+即期售汇,由境内外分行与境内外关联公司四方签订协议,通过境内外分行为客户叙做存、贷款、境内结售汇远期合约及境外不交割人民币远期合约(NDF),以四方协议模式,锁定美元贷款的保证金及境内外远期合约的盈亏,并通过客户本身的贸易背景作为有关资金流动的渠道,为客户提供利差及汇差套利途径。在跨境人民币结算项下,通过四方联动模式能获得更高收益,如“跨境人民币本息保进口信用证”,通过境内银行开立远期人民币信用证并承兑,境外关联企业获得外币融资,同时配套叙做NDF资金交易锁定汇率,信用证到期后,企业在境外银行用人民币购汇偿还融资本息。

三、汇率避险产品对跨境资金流动及外汇管理政策的影响

避险产品的运用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企业收付汇和结售汇行为,对当前跨境资金流动产生一定影响。分析显示,在汇率避险产品中,客户和银行的盈利点均为利用人民币升值预期、境外融资成本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高带来的汇差和利差,获取低风险或无风险套利。

(一)企业掉期结汇、延期购汇或在境外购汇,增加了外汇资金净结汇的压力

质押融资型组合型产品将企业的购汇行为由当前延伸至远期,掉期型组合产品将企业本应用于对外支付的资金先行结汇,代付型组合产品将本应在境内完成的购汇行为移至境外,这些行为在短期内都将体现为国内净结汇的增加。但远期结售汇对净结汇的压力仍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人民币支付替代购汇,短期内增加了外汇储备的压力

当前天津市以人民币跨境结算为基础的避险产品集中运用于资金汇出,人民币支付对银行售汇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增加了外汇储备压力。国际收支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天津市跨境人民币支出占到同期全市银行售汇总额的15%以上。

(三)境内外企业联动的理财产品提高了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风险

四方协议交易模式下,境外NDF交易产生的盈亏最终都将由境内企业承担,其收益的并入或对亏损的支付都涉及资金的跨境流动。但目前对于利用这一产品进行投机性运作的资金,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

(四)无真实贸易背景资金的运作难以监控

银行开发的汇率避险产品应以真实贸易背景作为交易基础,但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背景下,不排除有个别无贸易背景的企业,通过人民币跨境交易和银行理财产品,在境内外市场上利用人民币汇率的不同报价进行的投机行为,加大了异常资金跨境流动风险。

(五)境内企业通过避险产品变相参与境外NDF市场,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

上述四方联动理财产品的运用,境内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NDF交易,规避了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的政策规定。而境外人民币NDF价格变化会对境内人民币汇率预期产生较大影响,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如此逐利动机下的循环运作,将阻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有序推进。

四、政策建议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们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特质、全球金融市场见的高传染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上衍生产品的推广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衍生产品运用不当确实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对衍生产品的开发和运作加强关注,强化监测分析,做好风险预警和防范。

(一)关注避险产品海外交易环节

在分析避险产品的运作模式和成本收益的同时,应重点关注避险产品的海外交易环节,防范银行或企业利用衍生品将境外资金变相调入境内。同时,建立境内企业汇率衍生品交易调查制度,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定期调查了解企业汇率衍生品交易情况。

(二)实行汇率衍生品备案管理,细化备案制度

针对银行推出的各类汇率避险产品,从管理者角度讲,应当有总体把握,了解各类产品的流程、成本收益、风险点及对外汇资金流动的影响,才能在管理中更有针对性。建议实行汇率衍生品备案管理,并细化备案制度,对于投机类产品或对外汇管理影响较大的产品有所限制。

(三)加强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核

对于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企业来说,利用汇率避险产品会有一定饱和度,而对于投机性资金运作来说,对避险产品的需求则无限大。为降低投机套利行为对跨境收支的影响,建议加强汇率避险产品相关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规范衍生品市场发展。

(四)加强NDF市场研究

随着境内外外汇市场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两个市场的互相影响也愈加明显。通过获取境外人民币NDF市场反映的供求关系信息,进行境内汇率水平短期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借鉴意义。同时,应研究境内外关联企业通过NDF运作的盈利资金如何回流、银行经营的风险点、市场单边倒对资金流动的影响等。

(五)逐步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

只要境内外两个市场存在差异,就会出现投机套利机会。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加快国内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从根本上缩小市场差异,减少套利。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文3

(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实现转型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从正负两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影响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一国央行行将利率决定权让渡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变动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并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供求为标杆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决定机制[1]。

1.2 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义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其辖区内居民、工商企业家和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农商银行是以营利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措资金、以不同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1]。和商业银行一样,农商银行的主要业务类别也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中间业务等[1]。

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影响

2.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正面影响

2.1.1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议价能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让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主营业务成本、净利润以及估算同业拆借成本等方式来确定有利的存贷款价格[1]。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同业间价格竞争机制将会得到强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恰好可以赋予农村商业银行足够的议价自主权,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具体利率水平,提高同业竞争力。

2.1.2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动力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往往会主动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不同类别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并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和强化对自身面临金融风险的管控。因此,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强大推动力[2]。农村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唯有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和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到金融创新中,才能赢得客户青睐、提高市场占有,避免在同业竞争中陷于劣势。

2.1.3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规范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企业与农村商业银行间的交易效率将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将更加市场化;而农村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时也将依据自身管理水平和资本实力来为储户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客户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3]。此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可以促使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并带动农村商业银行规范日常经营管理,最终促使其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2.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

2.2.1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差水平下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出于市场占有的需要将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稳定和吸引存款客户群体[4],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成本压力,减少其在利差方面的收入。此外,利率市场化也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存贷需求产生变化,迫使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当前以存贷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探求新的盈利模式。

2.2.2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市场竞争压力、信贷需求不稳定性、政策不确定性、外部冲击增加等诸多因素将会导致利率波动水平变得更加频繁且剧烈[5],而这将会导致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此外,在市场供求关系逐渐引导农村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受到来自利率不确定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将显著增加,具体而言这包括了重新定价风险、期权性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曲线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困难。

2.2.3 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加

信用风险是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具破坏性风险之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将会愈加明显和突出,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利率水平由于市场无序而被无形推高,加之传统金融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资讯传递滞后[5],农村商业银行如果无法做到主动、及时和准确地对信用风险进行预测和甄别,将不得不被动面对信用风险增加的威胁。

3 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

3.1 农村商业银行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

从历史发展实践中可以看出,中间业务能否得到发展是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应当着眼未来并立足当下,积极转变自身经营模式,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其作为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核心。具体而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当前所拥有的客户群体和业务网点为依托,及时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往中间业务倾斜、树立自身品牌,以提高中间业务在营收中所占的比重,并让其成为银行的稳定收入来源,最终逐步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

3.2 农村商业银行增强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依据自身实力并结合市场定位,构建出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定价体系,通过该定价体系来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制定经营目标,最终增强对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并抵御市场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该定价体系将金融产品定价权适度下放,让不同地区的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自主定价,这不仅可以带动分支机构的创收积极性,也能够增强全行的营收能力。

3.3 农村商业银行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构建科学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和专业的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来及时监察市场风险。这一方面可以帮助其准确预判市场利率走势和市场风险大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对自身资产和负债展开有效管理并及时调整金融产品定价。此外,在提高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中,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不可忽视,这将有力增强农村商业银行信息获取能力、缩减信息获取时间差、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控能力,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Paul A. Samuelson.经济学(第18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01):68-69.

[4]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3-57.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 金融监管 商业银行 压力测试 资本管理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6-047-05

一、引言

压力测试是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分析方法,旨在测算银行在一定宏观经济假设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以及损失对银行资本结构的负面影响,确定在不影响银行的信用中介功能情况下新增资本量,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做出评估和判断。压力测试在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论坛)的推动下已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与其他方法(如风险价值VaR)互为补充,而非辅手段。早在2004年该委员会即开始着手调查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压力测试实践,其目的有两个:首先了解金融机构认为比较重要的风险因素情景;其次探讨压力测试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以及压力测试实践的变化过程。国际清算银行(2005年)出版了《主要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调查结果与实践》。我国银监会于2007年年底印发《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以期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完善银监会监管技术和手段。

始于2007年中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凸现了银行资本结构管理的重要性,也为风险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舞台。危机发生后,金融市场流动性迅速蒸发掉,由此而产生的信用紧缩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危机很快向实体经济传染,宏观经济风险上升,银行系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无法正常发挥信用中介功能。美联储和财政部对此忧心忡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但始终无法扭转目前经济的下滑趋势。尽管美国商业银行也用压力测试度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和操作风险,但各银行在压力测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难以获得可信度高、可比性强的测试结果。为了彻底摸清美国最大银行控股公司的家底,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2008年年末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了一次耗时长、规模大、关注度高的监管资本估算计划,简称压力测试,并于2009年4月24日和5月9日先后公布《监管资本估算计划:设计和实施》及《监管资本估算计划:结果概要》,以增加计划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对美国银行持股公司的信心。

这次压力测试从设计到实施堪为最重要的一次实践,值得总结的东西很多。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美联储的银行压力测试的具体实践,总结出其中一些有益的东西以服务于我国的银行风险管理。

二、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假设选择

压力情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国内及国际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房地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向下波动;贷款质量恶化;授信较为集中的企业和同业交易对手出现支付困难;其他对银行信用风险带来重大影响的情况。在宏观经济假设选择时监管机构和银行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银行经营状况的关系,抓住关键的经济变量,认清经济发展态势的本质。宏观经济假设选择不仅影响到压力测试的可信度,而且还影响到商业银行战略决策的质量、以及银行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

这次压力测试的大背景就是美国次债危机诱发的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情景选择离不开这个大环境。美国危机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2007年8月前,危机的影响仅限于经营模式单一的金融机构,如MBIA(美国最大的债券担保公司)、安巴克(债券担保公司)、全国金融集团(Countrywide)和投资银行;2007年9月后,较大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深陷其中,难以自拔,2008年初贝尔斯登(Bear Stern)被JP摩根银行收购、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次债影响仍在蔓延;2008年9月,金融危机集中爆发,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9月15日雷曼正式申请破产保护,9月20日仅存的两家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宣布转型为银行持股公司;9月25日华盛顿互助银行被接管;2008年10月,鉴于金融危机危害的破坏力,美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以求稳定金融局势,保持经济增长速度。

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传递到金融机构,再传递到金融市场,最后殃及实体经济活动,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自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房地产市场和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成为宏观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个人消费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占GDP的70%左右,因为个人消费不旺,经济增长前景就无望。个人消费又取决于个人收入的增长,考虑到美国家庭储蓄为负数这个事实,收入增加是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如果收入停滞增长或出现负增长,个人消费就会出现大问题。美国家庭跟各级政府一样属于负债消费,收入不济,美国许多家庭无力偿还房贷、支付信用卡借款,甚至连基本的支出都出现困难。消费疲软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难度。美国宏观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后,企业纷纷大幅度裁员,失业率创25年的新高(2009年4月达8.9%)。失业人数增多,个人收入必然减少,消费支出颓势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扭转。

在宏观经济假设选择时,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颇费思量。如表一所示,美国银行监管机构仅选择了三个经济指标:实际GDP、居民失业率和房地产价格,经济变量比较简约,减少了压力测试工作的负担,同时这些指标又最能体现经济运行态势的特点,完全符合实际。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美国银行监管机构既借用了外部机构的信息资源,同时又结合了内部机构提供的宏观经济情景,增加了压力测试的客观性。美国银行监管机构采用了经济调查公司(Consensus Economics, 全球顶级宏观经济调查公司)、蓝筹(Blue Chip)和专业预测师调查机构(The Survey of Professional Forecasters,美国历史最久的宏观经济季度预测机构,隶属于美联储费城分行)的实际GDP和居民失业率的预测值,从中求出平均值。至于房地产价格,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则直接使用了由标准普尔公司编制和发表的、在业界影响重大的美十大城市Case-Schiller指数。

三、压力测试的微观变量情景选择

除了宏观经济情景外,压力测试还要结合银行业经营的特点充分考虑在宏观经济大环境作用下潜在风险因素与银行财务状况之间的关系,比较深入分析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银行高层管理和监管机构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预防经济损失可能对银行体系的稳定带来较大冲击。在微观层面上,压力测试不仅涉及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内容,还要要考虑同业交易对手风险,以及不同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共同影响。换言之,跟压力测试的宏观经济假设一样,压力测试所用的微观假设是否合理,风险因素的确定是否充分,对压力测试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有着重大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的微观变量选择必须与其业务和风险状况相适应,否则就流于形式,纯粹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的检查。美国银行监管机构进行的这次压力测试历时达四个月之久,除宏观经济情景假设确定外,还对美国最大的19家银行控股公司方方面面的业务和风险作出了假设。压力测试内容具有针对性,包括贷款、投资证券和交易组合的潜在损失,含表外承诺、或有负债及风险暴露。美国商业银行资产可分为四大类:信用资产、同业贷款、现金资产及其他资产。信用资产包括证券、贷款和租赁。证券资产可分为美国政府债券和私营部门发行的债券。贷款占总资产比例的60%多,由工商贷款、房地产贷款、消费贷款、同业拆借和租赁组成,其中房贷约占32%的份额。相对来说,同业贷款(公开市场操作)、现金资产及其他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所占的份额不大,重要性不是特别突出。

如前面部分所述,这次金融危机的源头是美国房地产市场,导火索是美国次级房贷及其抵押市场。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00年-2005年的繁荣后于2006年即出现疲软,价格开始回落,而到2007年初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许多著名金融机构也卷入其中,后来危机愈来愈激烈。表二表明,压力测试的贷款资产损失率假设基于信用等级,信用风险高的贷款相应的损失率赋值就高,房地产贷款的损失率假设有高于其他贷款,因此基本符合客观事实。此外,美国银行控股公司投资和交易帐户的损失估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评估证券损失时,美国监管机构关注证券资产的信用风险。在持有证券总体增长的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增持较为安全的美国政府债券(含国债),减持由私营部门发行和担保的住房贷款参与券和房贷担保债券,以抵消因证券化市场冰封所造成的房贷及其他资产抵押券头寸增加,以及由表外纳入表内的证券资产的上升。到2008年底,19家银行控股公司共持有1.5万亿美元的证券,其中一半以上为国债、政府机构债券、高信用等级的市债,因此信用风险较小;约两千亿美元的证券为非政府机构发行的房产抵押券,仅小部分为风险较高的非优惠(次级)房产贷款;其余部分为公司债券、共同基金及其他资产抵押券。

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信用风险、交易风险(市场)、流动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交织在一起,金融市场人心不稳,出现巨大的波动,各种资产价格大幅回落,美国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市场(批发)的基差点扩大。凡交易资产达到1000亿以上的美国银行控股公司须估算在监管机构提供的市场情境下与交易相关的市场和交易对手信用损失,市场情景则是基于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严重的市场冲击。所估算的损失比较大,主要原因是私募股票,其他信用敏感易头寸,柜台衍生品交易对手风险引起的潜在损失。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暴露损失基于在恶劣的经济状况下压力暴露水平以及交易对手预期信用恶化的信用价值调整方法加以计算。

四、压力测试结果的实践检验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能够确定潜在的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并以此为据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和其他相关改进措施。商业银行在对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预先确定的程序、方案和情景条件,决定是否就压力测试结果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压力测试结果必须能指导金融实践,因为如果压力测试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那么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尽快采取措施排除风险源头,补强薄弱环节。反之,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就视为无物,漠不关心。而压力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又跟宏观经济情景假设和微观变量假设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美国三大银行监管机构进行压力测试的具体目的就是着重考核银行持股公司的资本金及构成,经风险调整后的一级资本率;一级普通股资本率。普通股是资本结构中吸收损失冲击的第一道防线,为资本结构中高一级债权人提供保护,降低无偿债能力的比率。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相当重视这次压力测试,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风险管理测试,而是针对压力测试的结果,美国商业银行必须具体落实和实施增资扩股计划。需要增加资本实力的银行控股公司,在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美国财政部协商之后30天内向主要监管机构提交一份详细的增资计划和时间表,在随后的六个月内落实该方案。美国政府部门鼓励银行控股公司积极从私营部门筹措资金、重组现有资本工具、出售资产、限制红利发放和股票回购。其实,在压力测试结果公布不足一周的时间里,美国银行等几家银行控股公司就宣布了增资扩股方案,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忧虑,导致美国股票大跌。

测试结果表明,如果经济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10家公司在2009年和2010年的损失估计达60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约4550亿美元)来自累计贷款组合,特别是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贷款。与预期的一致,此次金融危机源于住宅价格急剧下跌,由此而引起家庭财富缩水效应和经济活动减少的间接效应扩大了消费信贷的损失估计。测试结果报告显示,住房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两项贷款损失高达3220亿美元,占全部贷款损失的70%;未来两年累计总贷款损失率为9.1%,超过上个世纪大萧条的历史峰值。与交易和投资相关的损失估计总额为1350亿美元。虽然19家公司几乎都有充裕的一级资本吸收在更为严重的经济下滑情景下可能会发生的异常巨大的损失,并且在2010年末一级资本比率超过6%,但十家公司的资本结构过分依赖资本,而非普通股。如表三所示,考虑到许多公司自2008年末以来已经完成或约定出售资产,或者重组现有资本结构,因而增强了一级普通股资本实力,加上未来的损失计提前的净收入,美国十九家大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缺口为750亿美元。

从个别银行控股公司来看,这次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客观实际,跟它们最近公布的信息一致,也跟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一致。美国货币中心银行(主要银行)共有六家银行: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大通摩根银行、PNC金融服务集团、纽约梅隆银行、富国银行(Wells Fargo),除大通摩根银行和纽约梅隆银行外,其余四家大银行均需要注资或提高普通股资本比例。自危机爆发以来,这四家银行贷款损失最多,筹资力度最大,从政府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借入的资金较多,因而曝光率也比较高。

美国商业银行加强了自身资本管理,多管齐下:通过变卖非核心资产,取得现金资产,提高资产的整体流动性;降低资产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压缩房贷、工商贷款和消费贷款,减少对外的信贷承诺,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在证券方面,增持安全性较高的资产抵押券,积极处理掉有毒性资产,以避免资产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减少资本机构压力;在证券化市场冰封时期商业票据市场动荡不安,货币基金市场运作不畅,重视囤积现金资产。

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资源包括计提前净收入(扣除非信用相关费用后的净利息收入、费用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和2008年12月31日为可能发生的损失建立的资本储备。监管机构还要利用计提前净收入的组成部分和宏观经济活动之间的历史关系进行单独估计。此外,监管机构还估算了银行控股公司在2011年末为应付预期损失的贷款和租赁损失的拨备水平。如果2010年末贷款和租赁损失的拨备超过2008年末的水平,银行控股公司应增加损失拨备,即耗减公司资源。按更加恶化的经济情景所体现的经济展望疲软假设条件匡算,未来两年为弥补损失的资本拨备估算值为3630亿美元。对于历史数据最为相关的14家银行而言,计提前净收入与资产的比率估计依然维持在15%,低于过去20年平均水平,因此大多数银行控股公司需要增加贷款和租赁损失的拨备水平。为了计算银行控股所需的新增资本,监管机构先用计提前净收入和贷款和租赁损失压力测试拨备压力压力测试估计信用和交易损失,再估计留存收益的税前变化。留存收益的税前变化按35%的平均税率分为税后部分和税务相关部分。税务相关部分适用于递延税务总资产,根据现有资本规则测算预估值(Pro forma value),而留存收益的税后变动跟预期优先股股息支付相结合以估计2010年末股本资本和预计股本资本的变化。

压力测试结果的公布可以说令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松了一口气,有问题的银行控股公司还是那几家老大难,没有增加新的面孔。其次,总的增资扩股规模仅746亿美元。考虑到最近一段时期股市的上涨行情,银行控股公司再融资的难度大为降低。可以说,压力测试结果的对外公布把问题摆到桌面上,不需要作任何的隐瞒,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使人们增强了对未来前景的信心。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压力测试是风险管理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和手段,国际上习惯把压力测试和其他方法等同视之,而非其他方法的补充。另外,压力测试常用于交易市场的风险估计,较少用于静态的金融资产风险评估。美国银行监管机构破天荒地使用压力测试对19家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的资本水平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这些金融机构的资本缺口。这次压力测试耗时四个多月,150名专家和分析人员参与其中,在当今世界并不多见。毫无疑问,测试的设计和结果备受金融市场、监管机构、投资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极大关注。

这次压力测试准备充分,所使用的数据极其详尽、庞大,而压力测试步骤和操作程序非常明确,从选择假设条件、设计压力情景、确定风险因素、测试结果分析到潜在风险点和脆弱环节的确定,一环扣一环,其结论令人信服。选择宏观经济假设条件时,美国监管机构只选择三个重要指标;选择微观变量时,美国监管机构以银行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既使用假想的条件,又运用历史条件值。如上所分析,压力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客观实际和人们的主观期望。这次压力测试的不同之处在于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对假设条件作了统一的规定,具体指导和监督压力测试工作,提高了压力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我国银监会公布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9年底前按照本指引要求开展压力测试工作。跟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压力测试相比,我国的《指引》过于笼统,缺少可操作性细节。《指引》只是对压力测试作了一般性描述,没有就情景测试和敏感性测试的具体参数选择作较充分的说明。其次,《指引》对压力测试的用途没有作较深入的阐述。压力测试用途较广,除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整体风险外,还可以用来测算非线性产品(具有期权特点的产品)的价格影响,监测没有历史数据可依靠的新产品和服务,设定盯住汇率制度下的风险容忍度,根据企业内部风险状况进行资金分配,用于评估企业的新业务拓展计划。最后,《指引》没有对压力测试制定统一的规范和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各自为政,压力测试的结果就必然缺乏可比性。之前,美国商业银行也进行压力测试,美国银行监管机构并没有采纳它们的结果,而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压力测试,这本身说明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结果不可靠。我国银行展开压力测试时,银监会应该统一部署和安排。

注:

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下滑风险度量下组合策略的选择理论及其应用”(批准文号70871058)资助,主持人闫海峰教授;本论文为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货币政策取向分析”。本文的数据均出自美联储理事会、美联储纽约分行和美联储圣路易斯分行统计数据库,除非另有说明。

参考文献:

1.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2期。

2. 上海银行课题组:“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应用与实证分析”,《上海金融》2008年11期。

3. Committee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 (2005). Stress testing at maj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rvey results and practice, 省略/publications.

4.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2009). The 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 Overview of results,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

5.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2009). The Supervisory Capital Assessment Progra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

作者简介: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文5

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模式是采用外国现行的监管模式,这也是一种集中型的监管模式,可以为投资银行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管理。但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投资银行业务监管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开展,也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1.现行的监管发展模式没有明确的定位。当前世界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附属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这种不同的模式也造成监管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的大多数投资银行是以证券公司或者金融机构附属部门的形式存在,并没有主流的发展模式,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的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依然处在探索的阶段,在一些规章制度方面没有完备的发展模式。当前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不断的增强,对于我国的投资银行专业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模式逐渐的完善,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也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转变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业务范围窄,创新能力差。当前国外的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广泛,其业务创新性较强,但是,我国银行投资业务范围窄,创新不足,也是制约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投资银行从事的业务主要有证券承销和经纪,各个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没有太大的差别,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部分较大规模的银行开展了财务顾问、并购重组、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但是,在业务的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着业务经验不足、业务信誉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的问题,这也和我国的投资银行开展业务的时期比较短有关,但是,也反映出了其和外国投资银行之间存在的差距。

3.监管方面存在着未能覆盖的灰色地带。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跟不上金融发展的脚步,在监管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灰色地带,例如: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是负责投资银行的监管机构,但是,其监管权限只限于商业银行,不能够对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统筹的监管,从而造成了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尤其是在经济极度扩展的时期,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更是处于无人监管的局面,这种宽松的监管环境,造成了投资银行为了追求过度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金融创新也给业务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业务的创新造成了金融业务操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的高层机构也很难全面的预测出其业务开展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此外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以及保险公司的业务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成了风险相互承担的局面,一旦爆发经济危机,就会造成了风险的扩大化,从而加重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性,造成不可预估的严重损失。

二、我国投资银行的监管趋势和建议

1.投资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对于投资银行而言,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通过美国的投资银行调查结果显示,混合经营的模式并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优势,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的投资银行纷纷转型,以缓解投资的流动性不足,对于投资银行而言纠正金融交易过度放大的杠杆率才是避免出现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否则,投行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并产生关联交易,会蕴藏更大的危害。根据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对于经营模式的选择要吸收外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同时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信用状况,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经营模式。中国的投资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可以在集团综合法人分业模式下进行,探讨分析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经营模式,同时要注意经营模式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综合经营的过程之中,要加强对于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管,对于其信用衍生产品也要强调其资本约束,避免在开展业务的过程当中出现道德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的的推行之中,要秉承透明的原则,让客户充分的了解到产品的信息情况,限制衍生产品的杠杆率并纳入资本充足率监管;还应该控制投资银行的规模,对大金融机构也不宜放松风险控制和杠杆率约束。

2.在风险的转嫁中控制和管理风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避免投资银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的扩张其业务,要加强对于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管。因此,要关注储蓄率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基础性作用,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其新产品、新业务的创新要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进行,避免出现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忽视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此外严格的风险管理是金融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要灵活的进行风险转移,可以把金融风险由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上,从而把金融风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等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增强对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机制,控制风险的过度扩张。

3.加强信息的披露、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并不能够把风险完全的消除,而是把风险从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降低风险的破坏性,因此,金融创新并不能够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披露,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尤其是要规范银行的金融创新,规范和改善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提高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此外还要对金融创新过程之中的利益共同体加强监管,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产品的透明度监管标准,提高整体市场的透明度,加强系统性风险的披露,防治潜在的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进行转移。

4.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行业的整合。当前我国的法律针对投资银行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了行业规范的空白,因此一旦出现任何的问题,并没有可以供参考的法律依据。此外很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依旧存在着比较多的制约,尤其是在对投资银行的违规和处罚方面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界定,这种法规的不规范和滞后现象,给金融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利于我国投资银行形成有序的竞争环境。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为投资银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其提升自身的实力,当前我国的投资银行整体资金实力都比较弱,因此,应当加强其行业内部的整合,积极鼓励投资银行业内部兼并重组扩大实力。

三、结语

外资银行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057-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利率市场化正式启动以来,我国已经历了银行间利率管制放松、贷款利率上限浮动和存款利率上限浮动等改革阶段,基本路径是“先外币,后本币;先存款,后贷款;先农村,后城市”。

从长期角度来讲,利率市场化是必须且必要的,但短时间内其给商业银行带来直接而显著的冲击与风险也需要严加防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尹雷、郝国胜(2013)通过实证研究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督与银行危机间的关系,发现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危机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银行发生危机的概率增加。

国内的学者对利率市场化结合中国银行业现状提出了思考与观点。卓峻(2013)、蔡逸仙(2013)等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提出建议;张东辉等(2013)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银行利率水平、存贷利差、净息差及净利差的问题;杨盛昌(2013)探讨了利率市场化中存贷利差、利率风险的影响。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既定的经营目标对资金进行整体的配置与组合,进而实现在银行管理层面追求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目标。研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符合了现阶段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的需要,对于研究商业银行未来经营方式及思路十分重要。

本文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入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二、利率化市场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活动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种类将增加,结构更丰富;银行资产负债中主动负债的比重将提高,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的难度也会加大;利率市场化将会推进金融衍生工具向前发展,利率期货、远期协议、利率互换等将会加速创新,商业银行也将更大幅度地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处理、评价系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亟须建设更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与之匹配;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将面临着定价的难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价并且不陷入同行业的存贷款争夺战,还能走出自己的经营特色。除此之外,银行在存贷款的争夺之中的不同侧重点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的进一步分化,中小银行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对象,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转型。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资产负债管理主动性不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采取比例管理方式,注重总量平衡,相对来说还比较被动,缺乏管理的主动性。银行的外来资金可以分为存款负债(被动型负债)和非负债型存款(主动型负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型负债包括借款负债、发行金融债券和其他应付款等。从下页图可以看出,我国四大行仅仅客户存款就占到了其负债的80%左右。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主动型负债占得比例较小,现在国际商业银行已将主动型负债作为吸纳资金的重要方式。但我国商业银行还以被动性负债为主,要通过主动型负债扩大吸收资金渠道很有限。

2.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因为我国的负债以被动型负债为主,尽管近年来理财产品获得了快速增长,分流了部分传统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主动负债所占的比例提高,但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在负债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人民币存贷款业务一直是银行的主要业务品种,利差收入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2013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最低,为69.59%,其他三家银行都在70%之上。可见,目前银行对利差收入依赖,以居民定期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具有稳定性,但也给负债业务带来了被动性,银行过度地依赖于利息收入不仅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的调节。

3.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还有缺陷。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资产负债管理。常采用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对市场风险进行计量和分析,将风险敞口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缺口分析的缺点是计划期的不同选择会使得缺口的绝对值和正负性发生变化,而计划期的选择又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其次,准确预测利率、汇率的变动对于任何一家银行都是十分困难的;最后,即使能合理选择计划期并且正确预测利率和汇率,银行也不可能完全自主地改变风险敞口,因为客户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敏感性分析是静态方法,在某一时刻对资产与负债的久期进行了匹配,但随着时间推移,组合的久期又会发生变化;另外,当利率变化越大时,久期对于利率风险的反映就越不准确;而对于那些附带或隐含期权性质的债券和贷款,久期也很难衡量出其中的利率风险。

情景分析虽然可以使风险管理者充分考虑不利情况的影响,但是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景的构造与选择,有些历史不会重演而有效的情景设定也不可能包含所有情景。压力测试是在分析了极端情况下,对银行承受的最大损失进行模拟,但压力测试并不关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前提条件也比较特殊,限制了其使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