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例6篇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通胀紧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探析当前,为应对物价过快上涨压力。央行频出货币政策工具,比如发行央行票据、多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等。通胀高企的宏观经济态势加上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措施使得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活化资产负债管理手段,以应对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实现业务经营持续又快、又好发展。本文试就香港培训所学知识,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谈谈通胀紧缩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并探讨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路径。

通胀紧缩对我国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过热、通胀上行压力加大态势,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长期居高不下,且频创新高。为应对通胀对经济运行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对商业银行而言,这些调控政策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0年以来先后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创记录的21.5%;二是多次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截至目前,2011年已发行43期央行票据,累计发行金额8820亿元;三是大幅度上调利率,2010年四季度以来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央行已四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意图明显。

从宏观上来看,通胀紧缩一方面

有利于促使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紧缩货币政策对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所需的经济环境有一定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商业银行尽快转变经营理念,’并牢固树立稳健的风险取向。同时,通胀的经济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加快调整经营策略,提高抵御风险的免疫力。但另一方面,通胀紧缩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尤其是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央行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综合运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流动性、资产结构调整等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宏观调控的对象和重要参与执行者,商业银行应深入研判这些影响的作用方向、广度和力度,从而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案,把握经营管理的主动权。

(一)抑制商业银行货币信贷投

放。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的上下调整将影响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总量。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上调意味着信贷扩张能力的削弱。今年以来,央行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

累计调整300个基点,可冻结资金2.3万亿元,加上利率工具和资产价格管理组合工具的运用,其对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的作用正逐渐显现出来。

此外,央行已启动信贷控制政策,加大了窗口指导力度,严把信贷投放关,增强了政策刚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抑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

(二)增大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

力。一方面,随着加息、外汇占款和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存款规模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定向发行央票、窗1:3指导、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将起到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对企业信贷也将产生分流效应,降低银行间接融资规模。以上加存款总量的同时。提高优质客户占比.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增强资金盈利能力;三是根据负债的期限和利率结构,合理安排资产的期限和利率结构。将资产与负债在资金’种类和数量上的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持资金合理流动性的条件下。及时调整各种不同利率资产和负债的敏感性缺口,扩大利差,达到净利差收入最大化的目标。

3、加快拓展中间业务,开辟解

决流动性问题的新途径。在通胀紧缩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受经济环境波动影响较大。也直接受调控冲击。加上利率市场化推进和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存贷业务的风险日益明显、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如继续保持其在业务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注定会影响商业银行综合收益率0而发展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中间业务可有效改善这一经营劣势,甚至可成为商业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改变盈利结构、促进增长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应深化对中间业务的战略认识,加快业务转型,使之成为商业银行开辟发展新领域、解决流动性问题的核心途径。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有效抢夺高端客户和高附加值业务市场,特别是基金、理财等新型资本市场类业务的拓展,加快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优化收入结构、业务结构、风险结构、盈利结构.推进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业务经营、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实现业务经营多元化,弱化传统存贷业务流动性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二)充分发挥价格传导作用,

进一步加强全额资金管理当前经济背景下,需要商业银行根据通胀紧缩形势进一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调控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手段,结合全额资金推广应用,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工作。

1、以资金管理改革为导向,进

一步增强全额资金管理意识。资金管理从差额模式转变为全额模式,是资金管理体制一次全新的变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影响广泛,更注重发展品质问题。在管理导向上,基本能及时根据经济环境和本行发展方向从产品价格上做出揭示。因此,在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明确不同阶段应鼓励发展何种业务、限制什么业务,并通过全额资金管理准确反应资金导向意图,使经营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快经营转型步伐,为提升发展品质提供有效、有利和有力的支持。

2、寻求业务全面均衡发展,提

高综合竞争力。通胀的作用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不可避免受到不同程度制约,而各项业务全面、均衡、协调发展是商业银行稳健、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标志和基础,如何把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经营统筹、调和到一个最佳状态,对通胀紧缩下的综合经营管理有着重要作用,而全额资金管理正好可以起到这一杠杆作用。在全额模式下,由于全行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一笔资金来源或运用在入账时即确定了一个内部收益率或成本率,资产负债比例和业务品种、期限、结构合理的行在新的管理模式下综合贡献度就大。以内部转移价格为核心的全额资金管理,将业务经营与发展的方向、路径、重点与要求蕴涵在资金的配置和价格的变化中,通过资金调控和内部计价的传导,体现经营的导向和政策的变化。因此,在当前经营环境下,充分发挥全额资金管理的杠杆作用,对应对通胀紧缩不利影响、提高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突出发展重点,引导业务结

构优化。内部转移价格的导向性可以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结构,提升综合回报水平,在现阶段要增强主动负债意识,不断优化负债结构,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合理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同时要加大资产营销力度,有针对性的将稀缺的信贷资源配置到转移利差最大的信贷业务(产品)中。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一是要创新发展资产业务,优化贷款结构。当前,受国家宏观调控约束。存贷比过低问题难以有效改观,随着近年来负债业务的迅猛发展。资产业务发展相对不足问题更加显现,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思维,积极寻找优质业务载体,从中寻找资产业务发展突破口,提升资产业务比重,增加利息净收入。二是要提升活期存款占比,优化存款结构。要坚持以存款FTP#I]差为引导,在确保总量增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优化存款期限结构,合理提升活期存款和同业存款占比,改善资金来源结构。提高资金来源类产品的FTP净收入。

4、以强化内部资金管理为手

段,降低不合理资金占用。在提高经营性固定资产投入的同时,要加大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力度,优化固定资产结构,减少非生息资金占用,降低资金成本支出。同时,要合理控制备付率,由于实施全额资金管理后对库存现金等资金占用要收取资金占用成本,因此,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强化主动创效意识。加强备付金的精细化管理,在保证正常支付的前提下。将备付保持在合理、较低水平。

(三)突出资源配置的引导作

用,进一步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侧重于引导商业银行内涵式增长。由于资本本身所具有的稀缺性,强化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更能激励其主动调节自身资本结构。在当前通胀紧缩背景下,只有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支持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的业务发展上。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资金体系中存差规模将持续提高,存贷比趋于下降,商业银行资金运用压力将会增加。

(三)制约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

整。在前几年“保增长、促就业、扩内需”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出现了“井喷”,在总量高速扩张的同时,也埋下了信贷结构不尽合理的隐患。这期间多数贷款投向了政府担保的基建项目以及地方重点保障项目,企业实际有效贷款增长较:。基建贷款往往由于期限长、流动性不足以及银行同业激烈竞争造成的利率下浮致使资产综合收益低,对可持续发展较为不利,因此,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然而,在通货膨胀压力下,货币紧缩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大幅减少,通过加大短期贷款投放来改善信贷结构的期望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四)加大流动性管理操作难度。一方面,通过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基准利率,使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被大量抽走冻结,并造成部分银行,如中、小银行。出现阶段性的资金紧缺,资金头寸偏紧,运营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不足,资金流动性不断增加并向银行聚集,使得负债流动性增强,尽管可补充商业银行流动性,但又具有短期性和周期性特点。这样便形成了微观流动性短缺和宏观流动性过剩并存、流动性阶段紧张与长期充裕并存、局部流动性紧张与整体流动性宽松并存的局面,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调控管理难度,成为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考验资产质量管控目标实

现。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企业的应收账款也会面临着贬值,且收回难度也会加大,坏账的可能性无形增加,有可能进一步延伸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加之在从紧货币政策条件下,风险可能趋于集中,信贷成本趋于上升,一方面,信贷总量控制限制了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组合的能力。有限的信贷资源可能会逐渐集中到少部分大客户;另一方面。一旦贷款利率继续提高,信贷总量调控持续加强,将使得部分借款人难以承受,资金链就会断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就可能有抬头之势,对资产质量形成新的考验。

通胀紧缩背景下我国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近期。温家宝总理在大连举办的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

可见,只要通胀不得到有效遏制,紧缩的货币政策将很难解除,通胀紧缩的经营背景将持续存在,并预期将来一段时间不会改变。在当前通胀紧缩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无疑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这需要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形成更能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新举措。以迎接严峻环境的考验。

(一)依托资产负债结构调整,

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由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之后段资本市场向好预期对存款形成的分流作用,防范流动性不足、控制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首要任务,银行需采取切实有效措旋,实现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有机统一,确保业务经营安全、有效、持续发展。

1、管住信贷总量,合理确定投

放节奏。按照传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银行资金运用要以存款沉淀余额为限,根据存款流动性来组织贷款。在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将安全性摆在首位,管住信贷总量,防止贷款盲目扩张。一是控制贷款总量的合理增长。当前,在资产价格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下。商业银行有必要控制过度的信贷行为,确保信贷总量在规模控制下适度增长,做到信贷投放既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又要服从宏观调控需要。二是把握贷款投放节奏。要密切关注自身流动性特点和市场变化情况,既要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高度关注资产负债期限问题,改善流动性管理,也要注意客户在流动性管理上可能面临的困难。以此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出现支付风险。三是关注不良贷款反弹。在通胀紧缩环境下商业银行更要审懊地发放贷款,提高贷款质量,密切关注大环境对资产质量的影响,防止因企业资金链断裂而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同时要切实在存量不良贷款上下功夫,加大盘活、清收、重组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保持信贷资产的流动性。

2、确保负债总量,优化资产负

债结构。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业务,负债业务成功与否取决于负债规模和质量结构的优化。当前,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增强了储蓄的吸引力,有利于商业银行做好存款工作,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商业银行新增存款中可用资金比例减少,流动性风险上升,这促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存款工作。以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此外。成本是决定筹资方式选择的因素,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支持贷款和其它金融服务时,应选择适当的渠道和工具以控制负债成本,优化负债业务结构,提高主动负债能力。一是大力拓展同业存款。树立多元增存意识,根据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新形势,以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以切入点。大力拓展同业存款,并将其纳入增存考核体系,全El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为缓解流动性紧缺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增强主动负债能力。认真落实差异化服务措施,加快网点功能转型,真正实现客户分层、功能分区、业务分流,在增低成本资金占用获取高回报.才能达到化解调控困局。最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实现品质经营的目的。

1、提高经济资本管理重要性的

认识。经济资本是风险的反映,通过限制经济资本盲目扩张可以有效控制银行风险,通过经济资本总量的限额管理,可以促使银行主动调整客户结构或产品结构,将信贷资源更多地投向经济资本占有少、收益率高的业务上,主动减少无效资产的资本占用。

通过优化存量资产结构。合理配置经济资本增量。有利于商业银行变被动的规模控制为主动的内生资本约束。

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因此。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提高应对外部不利因素影响的抵抗能力。

2、充分发挥经济资本对业务引

导作用。一是在大力发展零资本占用业务。紧缩的政策下。经济资本资源不可避免会受制约,因而发展零资本占用业务,特别是中间业务,可有效规避经济资本约束,既可增加收入来源。改善收入结构。又有利于提高资本回报水平;二是积极发展短期信贷业务。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持续偏紧,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大力发展短期信贷业务不仅可以占用较低的经济资本。还能更好有效的规避利率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绩效水平;三是全力拓展优质贷款客户。高信用等级的优质客户贷款有着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在当前信贷规模从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加大对高信用等级以上客户的营销。有效降低客户违约风险。对提升经济资本绩效指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严格落实经济资本管理措

施。一是严格资本计划管理。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实际,做好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工作,加强对涉及经济资本管理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考核,督促和推动经济资本管理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同时。将其纳入商业银行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的计划约束能力。起到引导经营行业务发展方向的作用;二是严格资本回报水平考核。把经济资本回报率、经济增加值作为信贷资源配置和定价取向的主要指标。按照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开展业务经营,以经济增加值决定客户的进退,对不能带来经济增加值的业务和客户要果断退出。对资本回报水平高的业务优先审批,以此引导经营行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业务上来,实现内涵式增长。

(四)坚持总量和结构两手抓。

进r步加强资产业务管理

通胀紧缩环境下.受货币政策约束和规模控制影响,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发展空间相对不足,而在当前阶段,资产业务运行情况对商业银行总体盈利水平影响还是占据重要位置。

处于这种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更需做好资产业务管理。

1、深入研究通胀影响。突出资

产业务发展的前瞻性。在通货膨胀压力下.肯定会有一部分企业会遭受经营风险,这种风险的区域性范围较广。潜在的风险损失也会比较大,信贷资金如果投放到这类行业中,其资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高度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动向。关注行业的发展前景,全力做好资产业务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在国家重点产业政策和优先扶持的行业中选择优质的企业作丸自己的信贷客户,确保新形势下银行新增资产质量。

2、用足用活信贷规模,活化信

贷资产。一是要提高个人贷款业务占比。要认真分析市场,加强客户细分。突出助业、住房和消费三项“拳头”产品,积极推广个人自助循环贷等新产品,加大对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中高端客户层等重点区域、重点客户的营销力度,进一步提高个人贷款业务发展速度和财务贡献度。二是要提高优质中小企业贷款的发展速。度。当前,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迅速改变对小企业贷款“风险大、成本高、效益低”等偏颇认识,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分布在大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上的配套型中小企业。地区产业集群中绩效居前的优势中小企业,业务关系稳定、业绩优良的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品牌优势突出、现金流充沛的服务型中小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明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作为重点营销和支持目标。有选择地进行营销和管理。加大成长性客户培植能力。逐步把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成为支柱业务之一。三是要努力提高法人客户综合回报率。要加强法人客户评级授信力度,提高优质客户贷款占比.充分利用信贷资源偏紧的政策背景。深入拓展客户综合价值。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银行;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我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农商银行也不例外。在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的思想认识出现了新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鉴于此,本文对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对银行思政教育工作有所启发。

1 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的思想特点

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银行员工的思想特点集中表现为:

其一,重业务经营而轻思政教育。目前,多数银行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过于注重业务经营,致使员工受此影响,在工作中重业务而轻思想教育,出现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之特点,有碍银行员工思想健康发展。

其二,思想波动大,过于注重个人利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银行员工的思想也因环境的变化而极易发生波动,主要表现为: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国家及集体之利益;不关心党国大政方针,认不清社会发展形势;缺乏远大理想,唯利是图,以金钱为中心,贪图享乐。这些不良心态的出现,容易使银行员工在工作中缺乏自律意识,因受不良诱惑而犯下错误。

其三,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在信息化环境下,银行员工可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多样化的思想和观念,其主流思想观念容易受到挑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银行员工因受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影响其工作、家庭和生活,有的甚至产生心理问题。

2 信息化背景下银行员工思政教育之机遇

信息化环境为银行员工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思政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主要表现为:

第一,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丰富信息为银行员工思政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为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资料信息。银行政工人员可根据本单位思政工作之特点合理选择所需资料,使之成为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以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还有利于银行思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收集重大事件及前沿信息,并据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使思政工作能够有的放矢。

第二,信息化背景下,传统银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打破,银行思政人员可通过各种方式随时随地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网络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使员工接触更多的教育信息;通过在线互动交流进行问题探讨,实现思政教育的及时优化。

第三,信息化背景下,银行政工人员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思政工作之效率。传统的思政工作以说教为主,效率低下,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融于一体,能使思政教育更具生动性,更能吸引员工注意力,激发员工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说教变得生动活泼,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

3 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银行员工思政教育之策略

(一)体现时代特征,创新思政工作方法

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云计算、网络社交广泛应用,人们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日益渗入银行员工之生活和工作的各领域,并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深远影响,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工作态度。据此,银行思政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将网络变为加强员工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一方面,银行思政人员可利用网络创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思政教育网站,鼓励员工在该网站上抒写自己对工作及生活的认识和心得体会,开展网络交流,从而对员工的思想认识和观念进行引导,展开思政教育;另一方面,银行思政工作人员应优化网站栏目的策划和设置,尽可能一些银行员工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以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教育辅导工作。例如,不仅要开设廉政教育类栏目,贪腐要闻,表彰廉政优秀人物,还可创建职业规划、生活答疑、婚姻家庭等栏目,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发挥网站思政教育作用,提升员工整体思想认识水平。

(二)利用信息化环境,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下,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获得了拓展,教育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思政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多样化的教育内容,促进思政教育的深入进行。一方面,银行思政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收集网络教育素材,通过网络论坛、网站、数据库查找信息资料,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活动中,让员工对此开展讨论,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性,更加贴近员工的生活和工作,从而充分激发员工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银行思政工作者还可通过微博、微信上传各类思政教育资料,开展思政教育话题讨论,使思政教育深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三)把握思政工作中心,丰富思政活动形式

对于银行来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银行建设发展为中心,以更好地开展业务服务。因此,银行思政工作人员应紧紧围绕银行的建设发展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党的十以来,金融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对银行思政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银行思政工作者积极转变思想,调整工作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开展员工网络调查,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或开设在线课程、电教室,宣讲道德建设、廉政文化知识、党的政策方针,引导员工规范道德行为,端正工作态度,提升服务意识,为银行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加强思政学习教育,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政治观教育多个方面。因此,在开展银行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好各内容之间的联系,分清教育的重难点,并针对员工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使思政教育深入人心。具体而言,应加强对银行员工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提升其法律意识,使之奉公守法,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此外,还要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对网络不良思想产生免疫力,端正生活和工作态度,培养爱岗敬业良好品质。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促进银行员工积极上进,形成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家珍.互联网时代金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5(28):156-156.

[2]赵树华.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9):214-216.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3

今年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央行的房贷新政,一石激起千层浪。房地产界大呼“冬天来了”!一位房地产界的知名人士认为:“这是近10年来见过的对房地产业最严厉的一个通知。”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房地产业60%的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许多人担心,如果房贷政策转变过快,导致大量烂尾楼、呆坏帐出现,那么银行已经发生的大量贷款收不回来,类似1993年的海南房地产风暴有可能再度上演。

客观地说,本次的房贷新政是一项收紧的政策,但是,此时推出这项政策,纯属事出有因。几个月前央行的一份报告指出,自去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城市商业银行2001年7月1日至2002年9月30日发放的房地产贷款进行检查,结果表明,被检查的房贷中,有一定比例的违规。一些城市的房地产已经出现过热的现象。

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以流动资金名义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商业银行发放的房地产贷款出现跨地区使用;建筑施工企业使用银行贷款垫资房地产开发项目。这些不规范的借贷行为,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因此被《通知》明令禁止。

《通知》还明文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其自有资金(指所有者权益)应不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这一条件非常严格,一些实力不强、规模较小、运作不规范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其工程下马资金难以收回的现象有可能出现。但是,这并不等于房地产的“冬天来了”。新政出台的用意显然不是要封死对房地产的贷款,也不是纯粹为了规避银行风险。

第一,《通知》虽然属于收紧的房贷政策,但是它仅仅是结构性收紧的房贷政策,而不是全面性收紧的房贷政策。一方面,对那些实力不强、规模较小、运作不太规范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毕竟是动了他们的奶酪,他们的利益有可能受到冲击。而对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讲,反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资质,有利于他们占领市场。另一方面,房贷新政出台,也是为了调整房地产结构。《通知》中规定:高档的商品房、别墅和第二次购房的首付款比例及贷款利率提高,但对老百姓能买得起的房子首付款比例及贷款利率不变,仍然保持较低的水平。这将会促进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购买能力的经济适用房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央行区别对待的原则,通过货币手段调节,使房地产开发的结构更符合老百姓的需求,足见央行的一片苦心。

第二,《通知》的出台,仅仅是对于房地产业房贷政策的局部收紧,而不是宏观政策的全面性收紧。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逐渐摆脱市场疲软和通货紧缩,走向复苏的阶段,当前宏观政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刺激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推出该《通知》的目的是为进一步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可以说,这仅仅是针对房地产开发中的不规范行为与房地产过热苗头采取了局部收紧的措施,仅仅是宏观政策放松这一大前提下的局部调整。

第三,《通知》的出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房地产开发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问题。目前存在房地产单一贷款的现象,房地产的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主要的资金渠道就是找商业银行贷款。房地产对银行依赖过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不强。新政出台还有一个积极意义,即促使人们思考如何解决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化问题。

应当看到,此次银行新政出台的背景和1993年海南房地产风暴的情况大不一样,当时海南房地产已经投资过热,甚至投机盛行,泡沫非常大,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中央当机立断,对房产地业采取全面紧缩的政策。而目前,国内房地产业虽然有局部过热的现象,但与海南泡沫不是一回事,不是严重的投机。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背景;职业背景;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类型: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2-0085-08

一、导言:文献综述与评论

通货膨胀是如何产生的?从成因上分析有凯恩斯主义者强调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cost-push)、货币主义者强调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以及结构性通货膨胀(structure inflation)。货币政策规则与相机抉择论战中,规则论者强调通货膨胀的可控性,认为因为短期菲力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在货币供给外生性情况下,央行有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由于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 theory)以及政治经济周期的作用(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有制造通货膨胀、增加就业和产出的动机,因此建议实施货币政策规则。Rogoff(1985)提出将货币政策委托给既有相机抉择又有灵活性的保守的中央银行家,则事后通货膨胀可以下降。其逻辑关系是在央行独立性、浮动汇率制度背景下,保守银行家决定货币供给,其偏好与通货膨胀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保守中央银行家(中国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偏好,或者说通货膨胀偏差(inflation bias)如何决定?理论上影响偏好的因素很多,比如公众态度(Maier and Knaap,2003;Maier andBezoen,2004)、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来自银行、保险、政府等,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于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给与的权重(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对两者权重不是很明确)、政府偏好对保守中央银行家的影响程度,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自身的教育与职业背景等(Belden,1989)。国内外学者从宏观经济角度对通货膨胀已经做出了大量研究,而本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与职业背景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理论基础是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早期所受的教育影响了他们对于通货膨胀危害性的理解和认识,且后天的干中学效应(Learningbydoing)没有改变其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劳动经济学文献显示,个人教育和职业背景在个人提升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Gildea, 1990;Havrilesky,1990)。而职业背景不仅加深了他们及其所在行业对通货膨胀的理解和认识(如房地产等行业明显喜好通货膨胀),更主要的是他们代表了一定利益集团的利益。

国外学者最早研究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是Belden(1989),他发现,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以投票决定经济政策时,委员的教育和职业背景、目前经济所处的状态等对投票有决定作用。Gildea(1990)、Havrilesky(1991)和Chappell(1995)研究了教育、职业背景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Ghlmann和Vaubel(2007)分析11个国家和欧盟1973―1998年的数据,发现:在央行独立、浮动汇率下从最长职业背景考虑,在5%的置信水平内,保险公司背景和中央银行背景委员比政治家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如果在央行独立、浮动汇率下从所有职业背景考虑,在10%的置信水平内非中央部委部门公务员背景的委员,在5%的置信水平内中央部门背景的委员、银行背景委员和保险公司背景委员,都有负的通货膨胀倾向;在1%置信水平内,中央银行背景的委员也有负的通货膨胀偏好。中央银行背景委员比政治家有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在综合考虑了教育背景、最长和所有职业背景、央行独立性与不具有独立性、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制度后,他们发现工会领导人和政治家有通货膨胀倾向,相反,来自保险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委员比政治家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尤其是在央行工作的经济学家比一般经济学家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倾向。在央行独立、浮动汇率下,法学专业背景的委员比经济学专业背景的委员有更高的通货膨胀倾向。研究支持了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但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下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存在什么关系,国内尚没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三部分从国际比较视角研究中国与他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职业、教育背景分布特点;最后给出简要的政策结论。

二、中国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教育背景划分为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法学、工程学和其它,委员有跨学科学位时本文仅考虑最高学位的教育背景(样本中仅2个人存在这种情况)。考虑中国具体现实,且结合国外文献(Gildea, 1990;Havrilesky, 1990),职业背景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一是只考虑此人任命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之前最长的职业背景;二是考虑到样本中此人所有的职业背景,且分别赋予相同权重。职业划分为:银行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经济学者、地方政府官员、中央部委官员、企业管理者、农民、中央银行官员。由于中国1997年才开始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调整也不是很频繁,样本选区从1997―2006年,样本区间比较短。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委员的教育、职业背景资料来自新华社播发的个人简历。样本区间以自然年为单位,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组成年内有调整的以中国人民银行年底公布为准。

1.描述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第5条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由以下人员构成: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人、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1人、 财政部副部长1人、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2人、金融专家1人;第6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当然委员。条例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由11人组成,但是2000年开始由12人组成,2001年增加为14人,2002年增加到15人,此后一直稳定在14人。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数从1997年到2006年分别是:11、11、11、12、14、15、14、14、14、14。2003年6月,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加强了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主要变化有:增加国务院分管金融业务工作的副秘书长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增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为更全面、充分反映银行业对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意见,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代替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据认为调整后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从而有利于发挥其货币政策咨询议事作用,有利于货币政策同其它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有利于充分反映社会各方面对货币政策制定的意见。

表1是1997―2006年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教育背景、所有任职与最长任职、年通货膨胀率、年经济增长率、年失业率分布表。从表1可以看出,历年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学历结构中经济学占绝对优势,为56%,各年总体稳定在7人左右,工科背景一直稳定在2人,占15%左右,再次是管理学与法学背景的委员。经济学背景占绝对优势是因为经济学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大体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其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相关系数很大,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按规定多由经济金融部门人员组成。从最长任职经历来看,中央部委、银行和央行占前三位。一个显著变化就是:2001年以前,曾长期任职于银行的官员比例很大,36%左右,但是2001年后,有银行经历的官员只占不到10%;相反,中央部委背景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20%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57%。增加中央各部委背景的委员可以使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现更多宏观经济部门对通货膨胀的反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央行工作背景的官员所占比例从1997年最初设立时候的19%,提高到2002年的36%,最近几年稳定在20%左右。中央部委和央行背景的委员合计占77%。所有职业背景看,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和银行管理者居前3位。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央部委工作背景的人员比例逐年提高,地方政府工作背景的委员各年基本稳定,银行管理者工作背景的人员逐年下降。所有职业背景和最长职业背景人员变化趋势反映了中国货币政策执行的特点、中国体制的特点以及中国官员的提拔方式,即看重地方工作经验,同时更加注重把握全局工作的能力。

2. 统计分析

Ghlmann和Vaubel(2007)认为,估计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偏好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要区分中央银行是否具有独立性、汇率制度是浮动汇率制度还是固定汇率制度,央行有很强的独立性、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偏好更容易体现在通货膨胀上。他们还认为,即使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货币政策委会委员也有能力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政府提出建议,其对通货膨胀也是有影响的。他们在固定汇率、央行非独立性下对教育背景和最长职业背景的研究表明,在1%置信水平内,法学教育背景人员有正的通货膨胀偏好;在5%置信水平内,地方政府公务员职业背景和银行背景人员有负的通货膨胀偏好。

本文的模型如下:

一些文献认为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滞后期为2~3年(Batini,2000)。Gerlach 和Svensson (2003)认为欧元区为9个月滞后期。王志强(2000)利用1990―1997年的月度数据,证明货币供应量对GDP时滞为4个月,对物价时滞为8个月。卞志村(2004)利用1995年1月―2003年3月的月度数据证明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GDP滞后时间为7个月和8个月,对CPI滞后时间为3个月和6个月。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季度的第1个月份中旬召开例会。如果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或者1/3以上委员联名,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因此,正常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每年至少有4次会议,经济政策至少有4次调整的可能,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几个月的时滞,认为在1年研究的样本期内可以不考虑时滞问题。

本文分别讨论教育背景、职业背景(最长)、职业背景(各种职业背景)以及其组合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由于样本区间较小,教育背景与最长职业背景的组合、教育背景与所有职业背景的组合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本文不予考虑。

从表2可以看出,法学、工科和经济学教育背景对通货膨胀率在5%置信水平下存在显著影响,经济学的影响为0.81,法学为1.1,工科影响为2.2,文学和管理学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不显著。回归结果告诉我们,虽然总体上这3个学科都有正的通货膨胀偏好,但是相比较而言,经济学背景的委员有更低的通货膨胀偏好,而工科背景的委员则有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偏好,法学背景居其中。这也许是因为偏向文科的委员对通货膨胀有更深刻的学理上的理解。

职业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的回归结果显示,最长职业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中,各变量影响都不显著,即使考虑了经济增长因素后,结果仍然不显著。所有任职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回归不显著,但是若增加经济增长率变量后则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变量和中央部委职业背景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经济增长率的系数为2.2,中央部委背景变量的系数为-0.44,这表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率有促进作用,1%的通货膨胀率导致经济增长率提高2.2%,这也与基本经济理论符合,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中央部委背景的委员有明显的通货膨胀厌恶,这可能与他们对1989年和1994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的危害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宏观经济政策更加重视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的理念。这也与Ghlmann和Vaubel(2007)的研究结论一致。

注:**表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回归结果显示,考虑了经济增长率后教育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货币政策委员会所有任职背景在不考虑经济增长率情况下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最长任职背景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都不显著。由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不再列出这些结果。为什么影响不显著呢?Cukierman(1994)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央行独立性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都不相关,因此在央行独立性假定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教育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就更不相关了。

还有可能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得货币内生性增强。据统计,中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已经从1997年的41.3%上升到2006年的108.5%。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比例的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中国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见表3。

分析表明,虽然中国央行独立性较差,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业背景(最长任职经历)对通货膨胀没有显著作用,但是从表5可以看出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不比央行独立性强的国家高。原因可能在于中国不存在诺德豪斯所谓的政治经济周期,央行没有利用相机抉择政策制造通货膨胀促进就业的动力。Fuhrer(1997)认为通过汇率安排将本国货币钉住价格稳定国家的货币可以成功地稳定通货膨胀。Mckinnon (2005) 也认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钉住美元成功稳定了通货膨胀。

三、国际比较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最长任职背景与通货膨胀统计检验不显著,这是由于中国不具备上述分析的一些前提条件。但是正如Rogoff(1985)所说,职业、教育背景对个人的通货膨胀偏好形成是有影响的,理论上与通货膨胀是存在一定相关性的。为此,本文认为进一步的国际比较研究很有必要,尤其是与西方大国中通货膨胀率比较低、宏观经济稳定国家的比较研究。对比中国与美国等12个国家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的教育背景,表4表明总体上经济学背景在各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中都占最大的比例,其次是法学。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德国、比利时和瑞士都是经济学教育背景占第一位,法学占第二位,管理学占第三位。在中国、工程专业占第二位,这在各国中是比较独特的。而法国、英国等大国都是法学专业背景占第二位。

从表5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大国来自企业的比较多,货币政策操作可以更好地反映和听取企业意见,而我国来自企业的委员相对较少;小国倾向于央行官员,与国家经济单一、规模较小有一定关系。在低通货膨胀国家,如德国、比利时和瑞士,任职最长职业背景包括:地方政府、央行和企业等。我国为中央部委、银行和央行。美国情况比较特殊,侧重专家学者,法国、德国侧重于企业。中国侧重于中央部委,也反映了中国央行接受政府领导,统一贯彻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理念。从趋势上看,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和银行背景的官员比例下降,而企业家、政治家和经济学者所占比例增加。而中国如表1所示,中央部委背景的委员比例显著提高,央行背景的官员所占比例也显著提高。

表6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所有任职情况。小国如比利时,丹麦、荷兰和瑞士有央行背景的人员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这与表5是一致的。大国如德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央行背景的人员都占很大比例,法国中央政府、央行、地方政府背景和经济学者所占比例也是较大的,美国来自经济学者、银行、央行与地方政府背景的人员占前四位,中国依次是中央政府背景、地方政府背景、银行背景和央行背景。因此从国际比较看,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业背景与西方大国分布基本一致,唯一区别是经济学家和企业背景委员所占比例偏少。

四、结论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劳动经济学理论,即在不考虑外界因素,或者外界因素干扰较小情况下,个人主要依靠自己所受教育和工作经验做出决策。研究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教育背景中工科、法学、经济学与通货膨胀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且工科有最高的通货膨胀倾向,其次是法学,最低是经济学。本文研究同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最长任职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关系不显著,即使考虑了经济增长率后仍然如此。所有任职职业背景与通货膨胀率关系中,中央部委工作背景与通货膨胀率显著负相关。

通过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职业背景、教育背景与西方大国有很强的相似性,即委员职业经历结构广泛,既有地方背景,也有中央、企业和银行背景,体现了大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本文还发现,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中经济学者背景和企业背景的委员比例偏少,这不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广泛听取不同专家的意见,因为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往往分歧较大。现有委员组成中没有企业代表,由于我国是“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占我国GDP很大比例,因此货币政策不能不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

最后,一个新的趋势是,近年来,我国具有中央部委和央行职业背景的人的比例显著提高。这是我国最近比较突出的新特点。

参考文献:

卞志村. 2004. 中国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经验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

马光. 2003. 关于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表现的实证分析[J]. 经济科学(4).

欧阳矩华. 1999.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效果[J]. 上海金融(3).

托马斯 L B. 1999.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BATINI N. 2002. Euro-area inflation persistence[R].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 201.

BELDEN S. 1989. Policy preferences of FOMC members as revealed by dissenting vote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21: 432-441.

CHAPPELL H W, HAVRILESKY T M, MCGREGOR R R. 1995. Policymakers, institutions, and central bank decision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47: 113-136.

CUKIERMAN A. 1994.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monetary control [J]. Economic Journal, 104: 1437-1448.

FUHRER J C. 1997.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nd inflation targeting, monetary policy paradigm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J].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Jan/Feb: 19-36.

GERLACH S, SVENSSON L E O. 2003. Monetary and inflation in the euro area: a case for monetary indicators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0: 1649-1672.

GILDEA J A. 1990. Explaining FOMC members' votes [M]// Mayer 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merican monetary poli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1-227.

GHLMANN S, VAUBEL R. 2007. The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of central bankers and its effect on infl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51: 925-941.

HAVRILESKY T. 1990. The influence of the Federal Advisory Council on Monetary Policy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22: 37-50.

HAVRILESKY T, GILDEA J A. 1991. The policy preferences of FOMC members as revealed by dissenting vote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 23: 130-138.

MAIER P, BEZOEN S. 2004. Bashing and supporting central banks: the Bundesbank and the European Central Bank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 923-939.

MAIER P, KNAAP T. 2003. Who supported the Deutsche Bundesbank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 24: 831-851.

MCKINNON R 2005. China's new exchange rate policy: will China follow Japan into a liquidity trap [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50: 463-474 .

ROGOFF K. 1985. The optimal degree of commitment to an intermediate monetary targe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1169-1189.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fl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of Monetary Policy Commission Members

LI Yongning WU Lianda

(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PostGraduate School,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02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flation and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monetary policy commission members 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exists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flation rate and the members with law, economic, engineering background, but exists negative relations between civil servant and the inflation rat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hows the sam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background and inflation in structure, but the members with economic and businessman background in foreign countries take up little percentage. Recently, members with civil servant background increase greatly in China.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5

后金融危机时代东亚经济发展及中国的战略新选择

信息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低水平均衡分析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路径选择

银行信息化:金融危机后的反思

金融政策与中国经济复苏的可持续发展

以公共财政为导向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

政府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兼论三次产业的政府投资效应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

地方债启动之配套条件研究

地方财政政策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以广东省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政策为背景

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与财政风险

地方政府投融资债务相关问题探析

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缓释与防范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在地方政府融资中的作用——来自澳大利亚的经验

中国政府水环境保护投融资模式研究

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原则与供给方式优化

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方式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错位分析及对策

我国财政风险的体制性成因分析

美国水污染治理融资机制经验研究

浅谈经济复苏下中国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与优化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济复苏条件下资本市场公平与效率的思考

基于后危机背景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

经济复苏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选择

创业板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的SWOT分析

我国政府治理水环境污染的投融资分析

地方债券在城市污水处理领域中的运用探析

从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谈治污投融资

我国地方公债的风险及防范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国外经验借鉴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经济影响分析

浅析当前地方债面临的潜在问题

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风险分析

关于地方政府发债权的理论综述

我国地方债发行的困境分析

美日地方债券的发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发债时机的思考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及转型求变思考

后危机时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

亚洲外汇储备库——从自救到变革的力量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

金融危机后对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反思——从资金来源方面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研究——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

基于供需不一致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业协调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演变与转制争议的思考

风险管理: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当前金融支持扩大农村消费的路径选择

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实证分析

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绩效的时滞效应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

中国经济增长与资产价格的协整分析

经济复苏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选择

政策性银行发展前景范文6

[论文摘要] “从紧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不到一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从紧货币政策”的前景如何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疑问。本文将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最新进展入手,尝试对从紧货币政策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货币政策的走向做出合理的预测。

2008年9月15日傍晚,

三、当前及今后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适用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8年宏观 经济 增长仍然强劲,我国投资、消费的快速增长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从紧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认为,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中央银行应该紧跟形势,有针对性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和持续 发展 。

首先,“从紧货币政策”的大方向还应坚持。虽然央行在2008年9月15日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宣告了央行结束了单方面降低“双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已进入到“扩张货币政策”的阶段。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央行提高双率的宏观经济背景是特殊的、暂时性的。如果剔除掉这些暂时性的因素的影响,透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我国经济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信贷等方面增长仍然强劲。就此看来,中央银行不应就此放弃“从紧货币政策”,而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坚持从紧的基本方向不能变。

其次,我国中央银行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手段的选择上应更注重实效。在坚持“从紧货币政策”方向的同时,在货币政策工具、手段和目标的选择上,中央银行应该更加谨慎。相对财政政策而言,货币政策更具有灵活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对于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应适当地将财政政策赋予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而“熨平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则应更多地交由货币政策来完成。在未来的几年当中,货币政策将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一旦经济当中出现新的变化,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都应第一时间作出反应,适当地调整货币政策的短期行为,以满足长期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从紧货币政策”的方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不但要继续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方向,更应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配合财政政策的使用,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