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论文范例

政策法规论文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1

 

高职院校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1]。理论与实践结合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本质特色,摆脱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重要保证。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此课程教学任务是艰巨的,本文将结合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实际情况,探讨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法规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1.实践性教学含义以及种类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扩展,是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的主要途径。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2]。   2.高职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旅游行业特点要求。旅游行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科学管理应用的能力[3]。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旅游管理教育必须要与实践高度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同时是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的教学更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需要。目前,不少旅游管理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在专业实训室能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但是由于平时不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协作,对饭店、旅行社、景区等的实际运营模式、流程以及最新动态了解甚少,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另外,通过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他们希望能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具体运用   我校旅游法规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政策法规》,是广东省导游资格考试系列教材,全书内容包括政策篇和法规篇,政策篇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容,属于基本理论,法规篇包括旅行社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安全事故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交通和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旅游住宿治安管理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管理法律制度、旅游合同等内容。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本课程安排周课时4个,总学时数68个,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熟悉旅游行业的条文法规,必须考虑教学方法的改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认为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但能很好的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接受新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笔者主要采用的实践性教学手段分为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两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模拟法、社会调查法、参观式学习等等。在此,笔者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实践性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中的几项运用。   3.1校内实践运用   3.1.1借助校内实训室   我校建有可供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实践用的模拟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酒店客房实训室、模拟娱乐歌舞厅等。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好教学,比如旅行社经营管理法规制度这一章,它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旅行社经营两大模块,借助旅行社实训室,向学生讲解旅行社设立的三大基本条件,应当准备什么材料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质量保证金需要交多少等等。这些知识点前呼后应,脉络清晰,最后让学生掌握旅行社的设立程序和条件,并动手制作申请设立模拟旅行社的全套资料。   3.1.2课堂模拟演练   旅游政策法规第十二章内容《旅游合同》,如何订立旅游合同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导游资格考试的难点,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订立合同,使学生了解订立合同的程序和要求,培养学生依法订立旅游合同的能力,掌握旅游合同的主要条款与履行合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例如,先设定一个背景资料:有一个旅游团要参加海南的旅游观光,双飞4天,住当地5星级酒店。根据法律规定,旅行社需要跟游客签定旅游合同。提出假设,假设学生是某旅行社的经理,请学生根据上述背景材料拟定一份旅游合同。要求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要清楚明确,不含混不清,不产生歧义,不得违反《合同法》和《旅行社管理条例》。   另外,实际教学中亦可以设立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以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为依托,以学法、用法、普法为宗旨,以提高法律素质为目的,由非法律专业学生自编、自演的仿真法庭。每次从正在学习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学生中公开选出十余名学生担任案件中的“司法人员”,“律师”,“原告”、“被告”,“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按照程序法的规定,模拟真实“案件”的审判活动。   3.2校外实践运用   校外实践运用在这里并不是指校企合作的分段式或者顶岗式实习,而是指结合我校校情以及所处环境,布置学生完成课外实践调查或者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式学习。 #p#分页标题#e#

  3.2.1课外调查法   旅游政策法规中的第九章内容包括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饭店行业规范、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法规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制度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运用性非常强,都是目前行业必须要遵守的规范。首先通过授课讲解主要内容,随后用课外实践调查作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要求学生分组并派组长抽题,给定1周时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调查,做好报告并讲解调查的过程及结果。每个题目的设计都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环境,具体的题目可以是:①了解江门高星级酒店的星级情况,通过谈话了解酒店在接受检查时要准备什么。②调查酒店在保护客人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及保护客人物品上有什么规定。③实地考察娱乐场所(k房)的环境,指出不符合娱乐场所设施规定的地方。④调查餐馆或者商场出售的食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情况,将不符合的指明并进行记录等等。   3.2.2参观式学习   我校位于江门市的氧吧白水带风景区下,周边有江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少白故居、外海五大祠等,较近处还有陈白沙纪念馆、圭峰山等旅游点,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学习环境。例如课程第十章是关于旅游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法律制度的内容。如何将这枯燥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重点。在此,笔者引入参观式学习,比如本章中第三节《文物保护法》的学习,可将教学“移出”课室,到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实地教学,如可以选择导游资格考试口试市点考试点之一的陈白沙纪念馆,一边介绍陈白沙纪念馆的同时,渗入课本上关于文物的概念、文物所有权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法律保护等内容,让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关于文物的法律规定。   结语   对于实践式教学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具体运用的探讨还需要更加深入,这也需要任课老师平时不断钻研旅游和法律法规知识,熟悉行业内的动态,掌握课程特点,探索更多新的好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最终目标。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2

在当今的人事制度改革进程中,沟通有助于人事管理工作难点积极地解决。本文从广度和深度对人事沟通工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

人事管理;沟通;运用

在公立医院深化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下,公立医院人事管理存在着诸多难点和困扰,比如如何全面宣传、贯彻人事政策法规,如何有效落实规章制度,如何切实高效完成人事管理目标任务……总之是人事工作效率和成效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级人员对人事政策法规及规章制度不了解、不理解,或理解不一致、贯彻不彻底等。如有些人事政策沿用时间长,新人不知道,老人已忘记;有些政策更新变化快,需要理解、适应的过程等。作者在实践中加大了沟通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深度和广度,运用沟通作为桥梁,助力解决人事管理中的难点和困扰。

一、扩展人事沟通的广度

人事管理的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医院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参与。沟通是人事管理者的重要工具,从基层员工、班组到院方,都是人事管理流程中的不同环节。通过沟通,既宣传了政策法规要求,又充分调动科室、员工参与人事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的沟通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

(一)与单位领导的沟通。

通过口头或书面请示汇报,让领导了解人事工作的内容范畴、向领导宣传政策法规。除认真办理领导批复,还要找机会向领导进一步介绍具体情况,与之交换意见和观点,让领导了解员工的真实信息和想法,同时帮助自己更好地领会领导的意图。有些工作不仅要向分管领导汇报,还要主动向其他领导通报信息、征求意见、寻求指导,以获得理解和支持。

(二)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征求各科室对人事工作的评价、建议和需求,提出人事管理方面的合理要求。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去除因渠道不同、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理解偏差等不利影响,从而对人事政策法规的认识理解趋于一致,对人事管理目的达成共识,形成彼此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与拟引进人才的沟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人才正是有条件达到较高层次需求的群体。了解拟引进人才的行为动机和高层次需求,坦陈本单位的优劣、未来战略发展和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人事部门既要代表院方的意志和利益,同时要搭建桥梁,向有意向人才和院方反馈各自的需求,以求一致,沟通尤为重要。

(四)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

专业技术人员是医院的一线主力军,他们思想、情感的波动、职业生涯的规划实施,与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联。与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要以加强联系、协调关系、情感交流为主,关心他们的工作,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如事业瓶颈、职称晋升等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五)与普通员工的沟通。

沟通时要做到平等、真诚,注意聆听,尽量给一些具体指点、要求,能够切实指导他们的日常工作。通过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获得归属感、存在感。

二、扩大人事沟通的深度

沟通的关键是要确保沟通对象全面、正确接收到人事部门要传递的信息,认同并有所反馈。通过使用多种沟通方式和技巧,反复宣传,扩大人事沟通的深度,取得较好效果。

(一)上传下达,当面指导。

事业单位人事政策法规很多、很复杂、也很敏感,人事工作者首先要读懂政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拟定执行的方案或提出相应的建议,贯彻执行情况做到公开透明,上传下达。社会保险政策、劳动合同法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令基层管理者感到诸多不适,执行的主动性不高;有些新任职的管理者对政策法规的要领掌握不到位。人事部门采取会议集中传达、布置,会下单独沟通指导的方式,结合基层实际情况,解读政策、指导操作。如此上下联动,基层管理者得到服务和帮助,完善了工作机制,人事管理的质量相应得到提高。

(二)组织培训,广泛宣传。

除干部培训、岗前培训,还要组织如考勤员培训等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反复宣传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提出人事管理的要求和标准。

(三)及时反馈,互通信息。

人事部门将进修培训、人员招聘、职称评审等常规性工作,通过院周会等形式,反馈完成情况,分析原因,对做得好的部门予以肯定;对下年度的计划申报、工作要求进行强调、宣讲、指导。帮助职能部门加深印象强化理解,提升了人事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事部门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素质养成,坚持不懈。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3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管控机制滞后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科技期刊突破原有众多的技术壁垒,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实效性强、交互性强、受众广。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监控审批不健全,网络非法转载、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这一方面固然有有关部门监督缺位,以致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法律依然还有漏洞,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当前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出版和数字出版的管理和监督还存在法律法规空白。其次,科技期刊评估体系有待进一步严格和优化。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众多,重复办刊严重、整体实力羸弱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期刊中不乏一些是在利益驱动下,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刊物刊号,随意办刊,造成科技期刊资源严重浪费。甚至一些期刊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论文,存在买卖版面、页数增多、违规增刊、虚假引用、“假刊”等现象。

1.2资源配置低效、数字化质量不高

目前,科技期刊数字化范围越来越大,但数字化内涵似乎没有被真正把握,存在资源配置低效、数字化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表现在只是把学术文章简单地复制粘贴到网站上,或是利用电子出版社,简单地加入学术期刊数据库而已。而出版社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合作水平较低,重复建设数据库,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例如一些高校学报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效推动数字化转型,但大都依托学校的门户网站建站,没有自己独立的顶级域名,即便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但显示的域名网址也是学校的二级域名网站。这些网站部分存在功能不完善、内容粗糙单调、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服务功能差、知名度低、维护不善等问题。还有一部分网站仅静态展现期刊信息,完全是纸质期刊的延伸和附庸,没有动态全文检索和互动交流,甚至网站上期刊简介、征稿指南等数据还停留在几年前,完全没有更新,访问量小,影响力弱,更谈不上和国际期刊竞争。再如在线投稿和审稿是科技期刊数字化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在随机抽取的500家科技期刊网站中发现,仅有267家实行了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占53.4%),可以看出,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社会科学类期刊,仅有39.1%实现了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此外,笔者在模拟投稿中还发现投稿系统存在内容设计不完善、结构设计不完整、系统安全性低等一系列问题。

1.3专业技术欠缺、人才储备不足

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在表现形式上换上了“数字外衣”,但毕竟是数字产品,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科技期刊过去立足传统纸质出版,编辑团队往往是内容编校方面的专家,而数字技术与他们专业毫不相干,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数字技术和相关人才短缺障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这样一条鸿沟,科技期刊如若不更新和转换人才结构,解决技术人才稀缺问题,不可能真正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

2化解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中问题的建议

2.1坚持“内容为王”,狠抓载文质量

期刊的质量就是期刊的生命。不管科技期刊以何种形式发行,提升载文质量都是核心问题,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数字化转型也只是包在外面的壳,核心价值还是论文质量。期刊论文要坚决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必须坚持原创性和前沿性。提升载文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1)期刊主编、编委要深入全面了解学科的发展信息和前沿热点,制定好选题,打造自己特色栏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2)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学术论坛、专题讨论等学术活动,密切编者和作者、编者和读者的交流,不断丰富办刊资源。有优秀的作者才能有优秀的稿件,高水平的作者队伍是提高稿件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建立方便作者投稿和沟通交流的渠道,广泛吸引海内外学者积极投稿。3)构建一支国际审稿专家队伍,着眼实际,放眼未来,实施动态管理,使之成为科技期刊提高质量的有力支撑,有效利用专家来组织审稿工作。4)一流的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编辑人才来保障,“玉不琢,不成器”,一篇学术论文只有经过科技期刊编辑加工、美化,才能成为高质量的文章,因此,科技期刊要凝聚高素质编辑人才,尤其是掌握数字技术人才,要切实“以人为本”,磨刀不误砍柴工,下最大决心,尽最大努力,吸引和汇集人才。

2.2完善政策法规,改革管理体制

面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网络非法转载等涉及到著作权问题日渐突出,现行的政策法规有待补充和完善,以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证数字化转型健康可持续发展。纵观我国相关政策法规,对于著作权问题还是存在诸多漏洞,比如:1)对数字网络的立法多而杂,并且往往是多部门分头制定、交叉执法,缺乏统一执法协调机构,严重影响了执法力度。2)相关著作权法规定侵权要赔偿损失,但损失额如何计算、间接损失是否赔偿等,未作具体规定。3)我国法律法规肯定了著作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却没有明确规定著作权人是否有权采取、怎样采取保护措施。4)著作权法修订周期较长,且缺乏前瞻性,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总之,数字化转型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其次,科技期刊评价体制也要改革。我国是科技期刊产出大国,仅次于美国,却不是期刊强国。科技期刊利于科技工作者交流成果、扩大视野、启迪思路,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贡献,实施宽松的登记制度无可厚非。但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实施退出机制,以评促建,宽进严出,加强监管,优胜劣汰。建议成立科技期刊评审委员会,定期对期刊进行综合考评,按照一定比例末位淘汰,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当然,评价体系应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评估内容可增加社会信誉度、读者认可度,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员参与,全力以赴。

2.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科技期刊开放程度

一是在投融资渠道上,数字化不同于传统纸质出版,无论是人员培训、网站管理、平台开发,还是后期维护升级等,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技术支持,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我国大部分科技期刊都是依赖政府的财政拨款,为鼓励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政府必须予以经济政策扶持,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另,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形势,政府部门可进一步放宽科技期刊的投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甚至国外资本进入科技期刊经营领域,此举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科技期刊经费不足的现状,也可借助市场力量优胜劣汰。二是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数据库,也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摒弃门户之见,积极与外部接洽整合,加强沟通合作,向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各自为政。

2.4创新办刊和营销模式

科技期刊在保持自身特色,提高自身质量的基础上,应拓宽期刊数字化平台,努力创新办刊策略和营销模式,扩大自身影响力。目前一些科技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和国际接轨,值得借鉴。例如《地球科学》编辑部和国外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合作,允许Springer公司在国外销售《JournalofEarthScience》(《地球科学》)的数字资源。这是走“拿来主义”道路,利用一些国际著名公司和出版机构进军中国的同时,和其进行数字出版合作,加入其数字出版平台,利用国外出版机构的国际影响力,扩大自己期刊的国际影响。再如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DefenceTechnology》(《兵工学报》)与Elsevier国际出版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其ScienceDirect网站在线学术平台,以开放获取(OA)形式向全球读者呈现,快速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向国际一流期刊迈进了坚实一步。国内期刊和国外出版集团合作,利用其拥有的技术资源和数据库,以及成熟的用户群,使科技期刊进行世界范围内网络在线投稿和审稿,拥有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性稿件和同行评议,扩大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影响。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4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以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与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美国较多工商管理学院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商学院接受,并培养出一大批商业精英。目前,案例教学法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并总结规律和结论,从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进而找到更多的实际生活范例或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参与相结合,它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小组讨论、学术讲评、教师指点、分析报告写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认识事实、总结事实,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激发学生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

二、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主要讲授渔业政策法规及渔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国际国内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与发展、渔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制度与措施、问题与对策等,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面广、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学生对知识往往难于理解或掌握不深。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优化、背景知识上进行了一些补充、前沿发展上对学生进行了引导、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作了持续的改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仍不理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通过调研,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必要。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本课程性质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渔业政策法规的形成来源于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渔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又推动着渔业政策法规的完善,因此,在渔业生产与管理中应用的政策、法规等都来源于实际生产中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渔业政策法规与渔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背景,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的意愿。笔者曾对14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39名学生认为该课程应采用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占总人数的98.6%,另外有9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渴望的。因此,通过具体的案例,引领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学生的要求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效果明显。案例教学法对管理类课程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是从案列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进而得出结论。(4)应用效果良好。学生在课堂上已经接触到实践中的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学会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工作中能快速转换角色,深入一线进行渔政执法。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且较合理。

三、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

(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学时数从原先的64学时缩减到现在的32学时,课堂教学学时明显减少,而要实施案例教学,则首先需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应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研究确定哪一些内容有必要设置案例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资源及课外自学与实践环节,合理设计案例,使理论讲课、案例教学等的学时分配科学合理。通过改革,《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学时应占课程总时数的50%左右。

(二)设计案例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把所有的在实践中发生的事例都作为课堂上的案例题材,这样肯定不行,而且会适得其反,混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案例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广泛收集案例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有针对性、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考虑案例的难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系统设计,同时须恰当地把案例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反映的问题、矛盾和冲突等提示清楚,因为在案例设计过程中追求案例的实际教学价值。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课程遵循上述原则设计了系列教学案例,设计的案例类型可分为描述引导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三类。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理解国内外渔业政策制定的背景、掌握专业知识的应用技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对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的理解。

在国际渔业法形成发展这一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的案例,如较早出现的公海渔业冲突的案例“英国与法国在英吉利海峡的渔业冲突”、第一个多边渔业协定案例“北海渔业争端与《北海渔业公约》”、“北太平洋海豹渔业争端”案例、国际淡水渔业协定案例“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渔业协定”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形成过程的相关案例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学生掌握渔业政策、法规等的制定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政策法规等的内涵,有利于在渔政执法中,将渔业政策正确地应用于渔业管理中。

2.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国内外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特点。

在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引导性案例和问题讨论性案例。引导性案例主要设计了日本、韩国、美国、挪威、新西兰等国家有关的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方面的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国家之间相关知识点的比较研究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专业知识。

3.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主要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

本知识点中,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有日本和韩国的渔业权制度、中国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挪威和加拿大的TAC管理制度等相关案例、不同国家之间渔业管理制度的比较研究案例、我国渔业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分析案例等,如韩国和中国的渔业许可证制度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国内的渔业政策、法规等的相关内容,从而更有助于渔政执法。

4.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主要设计了问题讨论性案例和综合提高性案例,问题讨论性案例主要设计了违反禁渔区线、无证捕捞、违反公海大型流刺网作业、涉外渔业违法案件等一批案例;综合提高性案例主要设计了一批调研专题,由学生选题,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在渔政执法部门完成,对于这一举措,用人单位比较赞同,认为相当于让学生提前进入实习阶段,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开展。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的角色。引导性案例采取教师讲解和学生提问相结合的方式;问题讨论性案例采取学生讲解、其他学生提问、教师引导评判的方式;综合提高性案例采取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完成论文报告并参加答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讨论,教师学术讲评等方式。在案例教学中,还可邀请渔业生产主管、渔业管理专家等参与,开展专题讲座和实际案例剖析等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转变,由注重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讨论互动转变。要改革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不断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广大学生的课堂。

2.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引导者、评判者,不仅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更要求教师不断研究学习,在课前教师须精心策划、设计案例,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在课中要引导学生思维,控制课堂的氛围和秩序,把握案例讨论评析学术方向;在课后要调研小结,及时改进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研讨,积极参与校际经验交流,吸取案例教学成功经验,提升案例教学能力。

3.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设计,关键是实施方案,因此,加强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十分必要。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课程的教学案例要有历史案例、现实案例,国际案例、国内案例,同时由于海洋争端加剧,国际渔业政策法规变化较快,因此要求教师关注国内外渔业政策法规变化,及时收集更新教学案例。同时,在案例设计上应研究不同案例的格式、内容,注重案例的针对性、代表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力求案例教学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课程成绩考核方法。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5

近几年,各大学积极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政府主导、校企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风险承担、各部门的政策差异等,仍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培养软件专业的人才,需要与企业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畅通

高校与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合作,但是校企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学校很难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也较难了解学校科研方面的新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对当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都知之甚少,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社会发展为主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型课程开设的少,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偏离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

校企合作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到,使得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没有建立互惠互助的合作模式,因而合作积极性不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科研大多是以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没有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情况,脱离实际。从企业方面来看,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学校的科研成果虽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是企业重视眼前的利益,经营周期短,不愿大学生来企业实习,对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科技内在助力。

(三)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及政策法规不健全

校企合作模式中,虽说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某些层面中达成了合作的关系,但是在其管理体系上尚没有一套统一的合作机制,导致管理层面失效或缺失现象出现。另外,校企合作关系中,两者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有其相应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中往往会因为利益关系而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所以,校企合作模式办学,亟待一套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及政策法规来规范和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共赢开展。

(四)校企双方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双方是隶属于不同机构的部门,对合作所得利益的分配存在差异,如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的价格问题、合作共建研发实体的各方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成果的归属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相互兼职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和制度。

三、软件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一)采用“3+1”办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现在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闭门造车,偏重理论知识。对于这一情况,学校采用“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熟悉各种专业软件的操作技能。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和顶岗见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真正的软件开发项目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了解一些软件的业务工作状况和开发软件所用的工具等,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备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教学的一整套教学培养措施和方法。制定优良的教学方案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情况来设计,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优秀软件工程人才。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一环节,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机制和顶岗实习制度,由于学生刚进企业,对企业的环境还不能适应,应定期组织企业、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教育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老师进企业学习,工程师进教室授课,老师与工程师合作开发软件项目等。通过共建、共享校企双方的优质师资队伍,不但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充分的结合,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

(二)建立学校和企业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产学研;解释结构模型;影响因素;网络建构路径

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世界中,科技是推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指标。我国致力于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其中多元化产学研是加速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顾名思义,多元化产学研是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主体通过合作和创新方式重组各方资源,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1]。其本质是双方秉持诚信原则,在合同、法律及第三方机制的监督约束下,整合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还能助力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换,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自2004年以来,镇江市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力度。在各界力量支持下,多元化产学研的互动合作已成为镇江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体现。然而,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镇江市产学研也遭遇了困境,倘若不能解决产学研网络建构中的链接障碍,将会遏制其高效协同发展。

1ISM模型的构建

1.1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专家咨询和文献调查科学选取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并归纳为五大类别,分别是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经费投入、政策法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外部环境与机制。同时,本文将五大类别细分成8个主要影响因素。

1.2结构分析模型的构建

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解释结构模型原理,“1”表示影响因素间存在联系,“0”表示影响因素间没有存在联系,从而得到影响因素关系矩阵图。根据表2可计算出可达矩阵,并选择原因优先方式来区分深层影响因素和根本影响因素,从而分解出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图。

1.3镇江多元化产学研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分析

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影响因素分为四个层级,根据层级结构关系并结合镇江市产学研实际发展情况,可得到以下结论。

(1)第一层级。利益出发点和文化价值取向差异性(X1)、双方信任程度和信息沟通渠道(X2)以及利益共享、风险分摊的诚信合作机制(X7)位于第一层级,且这三个因素相互间影响程度高,互动紧密,这表明它们直接且共同影响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互动发展。其原因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一是利益出发点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性使得镇江产学研主体链接存在障碍。镇江市的中小企业倾向于投资“短、平、快”的项目,这是由企业逐利性和利润最大化本质决定的,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更关注实验成果、论文和专利等科研硬性指标。双方对科研成果能否快速市场化和利润化存在定位偏差,这导致其合作连接不紧密。二是缺乏信任和信息沟通直接影响产学研进展。由于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对自身的定位和认识不同,双方都存有抵触和警戒心理,主体差异化使得合作双方难以成功建立信任桥梁,进而引发信任危机和沟通危机。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通等因素也都制约了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互动合作的进程[2]。三是利益共享,风险分摊的诚信合作机制高度不健全对产学研合作造成阻碍[3]。产学研合作强调信任和分担,但主体性质的差异性使得合作主体难以相互信任,进而出现主体间利益分配不均,风险承担责任不明确的问题,这遏制了科研人员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也会造成产学研项目无法深入落实,投入的资源严重浪费、合作成果难以有效转化的恶劣后果。

(2)第二层级。第二层级仅有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X5)这一个因素,该因素的影响程度较第一层级更高,因为镇江现有的政策法规存在涉及范围有限,主体职权不明确的问题,其难以有效厘清镇江产学研主体互动合作的界限。且镇江市人大关于产学研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力保护。

(3)第三层级。第三层级包括企业规模、科研技术人才储备(X3)和监督机制(X8)两个因素,该层级因素受后一层级因素制约,也对前一层级因素造成影响。事实表明中小企业规模小,科研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因此难以承担技术创新性高,投资风险大的项目,这也导致其对产学研项目的选择趋于保守。同时,缺乏监督机制干预,监督机制存在错位现象也使得镇江产学研主体间信任摩擦增大,无法实现对违约者的严厉制裁,从而导致其难以破除企业和高校“不敢合作”的困局。

(4)第四层级。经费投入数额及结构(X4)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X5)位于层次结构模型最底层,且这二者并无前因因素,这表明这两个因素在模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结合与上层级因素的联系和产学研实际情况,可得经费的投入数额及结构是影响镇江市多元化产学研的根本因素。事实表明,镇江市产学研经费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障碍。据镇江市统计年鉴可知,镇江市2018年财政科技拨款165,91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904,562万元,其中政府资金295,88万元,企业资金871,680万元,国外资金1,589万元,其他资金1,706万元[4]。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镇江市投入的科技经费与其科研发展需要差距悬殊,这意味着产学研经费投入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且企业资金投入是创新费用的主要来源,这表明产学研经费结构不合理、渠道单一,政府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当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作为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企业的桥梁也对产学研发展造成重要影响。截至2015年,镇江新区仅有科技服务机构约230家,且其存在严重的服务水平低、整体素质不足,人才缺乏、行业不规范、形式单一等问题[5]。因此只有形成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才能使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自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2镇江多元化产学研网络的重构

2.1尊重差异,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人才交流平台

第一,基于产学研互动主体自身定位的偏差,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多方主体应秉持“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共同利益,求同存异,彼此尊重,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状态。第二,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平台畅通各方信息渠道,搭建“科研成果—市场产品”的转化桥梁,提供信息咨询、市场需求、机构管理等服务,从而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分歧。第三,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将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实验型人才与企业的实操型人才相对接,这既能缓解科研人员“不懂市场”的尴尬,也有助于突破企业缺乏科研技术人才的困局[6]。

2.2加大投入,促使经费结构合理化、有效化

第一,镇江市政府应切实加大产学研项目的专项经费投入,通过建立专项奖励基金来促进人才激励机制。同时,加大对企业产学研项目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以此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第二,构建风险可控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增加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科技贷款金额[7]。通过定期组织产学研项目专项投资活动,并邀请国内外各大科技金融投资机构参加,以此来拓宽资金渠道。这些多元主体的融资行为能增加产学研可用经费,助力镇江产学研高效深入发展。第三,优化经费使用结构,引导资金流向具有“高技术性、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学研项目。这能让“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不至于沦落到“坐冷板凳”的困窘境地,并错失行业转型升级的良机。

2.3政府宣传,完善相应政策和法规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快速化、广泛化。以政府为风向标,让更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敢于踏出第一步,逐渐加入产学研的合作圈中[8]。同时,镇江市政府和人大应针对产学研出现的权责不清、利益分配不均、违约处罚不明、知识产权不清等实际问题,出台相应的政府规章和地方性法规。通过建立明确的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助力形成权责分明、组织清晰的产学研合作良好氛围。

2.4提升能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能使产学研合作主体实现良好互动,因此发挥机构的“联结粘合”作用,帮助机构脱离“表面化”转向“规范化”是促进镇江产学研高效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激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活力,引领其“抓住市场痛点、把握合作需求”,并通过信息交流、交易洽谈等方式实现中介润滑作用。其次,促进科技中介人才梯队化建设,通过人才职业培训、末尾竞争淘汰机制来提升中介人才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9]。最后,建立行业规范制度,依托行业准则来规范机构行为,肃清行业不良风气,使得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2.5监督保障,健全诚信合作机制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开发途径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示范活动而产生的记录、探索、改良、创造和应用过程的、类型极为丰富的档案资料和实物样本的汇总。作为记录农业科研与技术信息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在管理、服务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和开发途径,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采集与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满足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针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特点进行有效开发利用,是新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还存在部门、机构、平台、手段以及时间空间的不同约束,其价值没有得到较好发挥,研究和探索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1农业科技档案特点

农业科技档案是指在农业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它包括文字材料、图表、图片、影像资料、知识产权文件、论文论著、实物、标本等。同其他档案类型相比,农业科技档案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多样性、共享性以及技术储备和交流功能,合理开发利用,对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支撑作用。

1.1专业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与示范活动中产生并按照不同专业特点和程序进行的,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特征。不同专业领域在研发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档案,在形式、内容、过程、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也记录、反映不同专业领域的研发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同[1]。

1.2系统性

通常农业科技活动的开展是来自于政府部门、机构、企业等以项目(课题)形式,通过委托、竞争、自设等形式,以一个项目(课题)或者某一特有的现象为对象开展的研究与应用,如一个研究项目(课题)、一项技术研发、一个品种培育、一个产品及其工艺等等,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科技文件,通常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查新报告、项目合同书(任务书)、实施方案、实验设计、田间记载、阶段性报告、验收报告、成果登记、应用证明等以及相关产出,包括论文、专利、著作权、获奖、品种审(认)定、规范(标准)、实物标本、品种等,这些文件和实物组成了该项科技活动的全过程的系统性文件,是密切关联且不可分割的整体[2]。

1.3多样性

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和类型繁多,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点。农业专业领域的多样性、多专业性以及档案系统性的要求,决定了档案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农业科技档案所记载的农业科技活动周期不一、内容多样、形式复杂,既有物化技术的研发,也有无形知识产权的产出,其研发过程需要多种材料类型来呈现科技内容和手段[3]。

1.4共享性

提供查询、阅览、参考是农业科技档案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和尊重成果创新的前提下,通过共享、交流等方式,把档案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核心目标。为了使农业科技档案在其形成阶段以及归档保存阶段有序传承、借鉴和创新发展[4],共享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2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全面记载和反映科技活动的原始记录,科技档案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还具有历史查考价值。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档案资源进行规范化归类以及信息化呈现,为用户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

2.1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价值体现的需要

农业科技档案不仅仅是收集保存,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开发利用,使其价值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可借鉴的参考,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新时期广大深度贫困区精准脱贫、产业扶贫对科技的需求往往都是从农业入手、从产业扶持突破,一些成熟的技术成果还没有充分开发并普遍惠及到这些贫困地区,急需打开这些资源宝库,开发、创新利用这些资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科技支持。

2.2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创新,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是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主要体现在利用档案,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避免重复性劳动、遵循科学规律、提高研究效率,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3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劳动的结晶,也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开发利用现有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助力,具有现实意义。

3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途径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开发是指对大量信息资源通过归类、整理、提升、凝练,使其不断增加内在价值的过程。资源和信息的加工增值是以满足不同需求为目标,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搜集、提炼、科学加工等,使资源信息更加简明、精准、按需提供的过程。通过对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利用情况分析,针对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状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序开发和利用。

3.1进一步落实科技档案政策法规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涉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时段,需要在管理科技档案总体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并细化多层次、多目标、系统化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规范,以保证各专业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依、协调发展[5];通过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使科技档案由分散保管向集中管理转变,确保科技档案完整齐全与及时归档,为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保障。

3.2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工作人员是科技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关键要素,档案人员结构状况和专业素质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提高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培养专职人才,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为科技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人才保证[6]。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对科技项目、课题、成果等的技术方案、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技术文件产生过程等关键环节及其内在关联性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够指导科研人员科学合理归档[7]。

3.3加强档案意识,提高规范管理

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者和档案工作者的档案意识普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农业科技档案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系统性要求,致使一些领导和科技人员对档案管理和规范化要求重视不够,个别科技人员还存在本位观念、资源封闭,以保密、专利为借口,不完全或不及时提交应归档案,造成部分档案连续性、系统性不足,为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造成困难[8]。

3.4加大信息技术运用

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信息处理为依托[9]。通过档案数字化手段和方法,形成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通过著录技术、智能检索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和方法,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化、专业化信息资源平台。有效联合各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消除信息壁垒,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3.5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平台,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通过统筹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现行进行数字化开发,可率先构建甘肃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信息资源平台,整合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实现集中管理、集中开发,形成完备的数据库,集成农业科技档案资源,集成检索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

4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具有显著的专业性、系统性、多样性、共享性特征以及技术储备和交流功能,其管理与分类、开发利用工作较其他类型的档案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性。提高搜集、分类、管理、服务效率,积极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资源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科技档案服务平台,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是进一步实现农业科技档案价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传宇,张斌.科技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

[2]刘晶梅.科技档案成套性特点辨析[J].黑龙江档案,2011(1):57.

[3]卞修凡,洪良玉,朱秀妹.论科技档案的特点、管理与利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1994(3):6-8.

[4]刘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刍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3(5):52-54..

[5]汪传雷,刘新妍,汪涛.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规政策演进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123-128.

[6]罗社成.浅谈科技成果档案的开发利用[J].上海档案,2010(11):93-94.

[7]武力.科技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09(4):88-91.

[8]孙续奇,徐红.谈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2006(11):48-49.

政策法规论文范文8

关键词:《税收筹划》;教学设计;3R研究性教学模式

《税收筹划》课程是介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的一门交叉性学科,该课程要求结合不同纳税人的经营管理环境,提出最优纳税方案,最大限度合法合理地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与税收相关的课程内容,并精通实务操作。当前大部分高校讲授《税收筹划》课程的教师却缺乏足够的税收筹划实践,导致教师在《税收筹划》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改革《税收筹划》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有兴趣并且能够有效使用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政策,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意义重大。笔者针对《税收筹划》课程教学现状,借鉴研究性教学思想,基于3年来的教学体会,提出了读书笔记提问式研究、专题论文分析式研究、税收筹划实验式研究(简称“3R”)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旨在更好地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1《税收筹划》课程开展

3R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的涉税事项进行事前、事中或事后的精心规划,以合理降低税收负担为目标,最优选择纳税方案的一种合法的涉税管理活动。筹划源于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最小化需求,力求税后利益最大化,是纳税人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及未来发展规划,利用相关税收政策,对自己财务活动进行合法、科学安排,内容侧重实务层面。税收筹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现代边缘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多学科领域,教学的关键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坚实的多学科理论功底,也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完备的中国税制、国际税收、财务会计等学科的知识储备。目前税收筹划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还是采用讲授式教学,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学生只是单纯的知识被灌输者,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的能力。与传统“填鸭式”单纯输入的教学方式不同,研究性教学是伴随研究性大学的建设而提出来的,当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现代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将学生引入特定情景,激励学生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特征是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标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显然,研究性教学模式更适用于以应用特点见长的《税收筹划》课程。

2《税收筹划》课程实施

3R研究性教学的课堂设计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问题导向教学的真实情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独立探索、自主思考,消化并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以期使学生养成主动发掘思维、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税收筹划的课程性质、人才培养目标正好契合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思想,基于此,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基于3R模型的税收筹划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各具体阶段的教学方法———适用内容关系如表1所示。(1)读书笔记提问式研究。《税收筹划》课程和税法、财务分析等实务联系非常紧密,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深入掌握各类财税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很强的自主探索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读书笔记提问式研究法,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做法是:第一,开列课外阅读书单,如翟继光的《企业纳税筹划实用技巧与典型案例分析》、邱庆剑的《避税:无限接近但不逾越》等10多部专著,让学生从书单中选择1本进行精读。第二,在精读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读书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深度交流,便于学生共享资源。第三,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监督,课程结束,要求学生整理散落在书籍各处的旁白记录,提交1篇读书心得,深入消化相关知识,字数不少于4000字。(2)专题论文分析式研究。对于《税收筹划》课程来说,要求学生合理应用相关理论是学习和工作的重点。专题论文的写作思路主要包括:企业行业背景分析、税收法律法规分析和税收筹划思路分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提出若干个选题,让学生结合行业或具体公司的背景资料,搜集相关税收政策法规,运用合适的税收筹划方法进行分析。例如选题可以为如何将企业的应纳税额从高税率转移到低税率,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研究,白酒生产企业消费税税收筹划分析等,在每学期期末,要求学生提交1篇专题论文,论文工作量在2000~3000字为宜。(3)税收筹划实验式研究。为了学生深入进行团队合作,锻炼实际操作水平,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关于税收筹划分析部分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①分组和选择分析对象。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想要研究的税种,根据班级人数平均分配8-10组,每个小组原则上不超过6人;每个团队在分析并掌握各自搜集的税收资料之后,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课下交流,了解其他组收集的其他税收材料,这种课程资料的共享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精准掌握各相关税种征管的法律法规政策,最优选择筹划思路。②分步实验。教师事先精心准备好一些典型的案例库,让学生自行上网收集、整理相关案例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该案例的筹划思路。各学习小组根据格式要求撰写各阶段实验学习成果,设计个性化PPT,在课堂上讲解给大家。每位同学可以针对各组表现提出疑问,并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与辨析,由教师担任主持并进行点评。同时,各学习团队提交各阶段实验分析报告,要求如表2所示。③综合实验。学期期末,要求各小组分析总结前期分步实验的结果,讲解其分析的过程,最终提交该案例的税收筹划综合报告,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小组可以通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各自的实验学习成果,实现线上线下学习资源互通,以便打造优质的课程资源库。

3结论及展望

税收筹划课程采用3R研究性教学模式虽然效果显著,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需要很多配套措施互相配合,例如采用贴近现实的案例教学;考虑构建研究性教学标准的学生课程考核体系;建立由课程课件、课程习题、课程案例、课程视频、课程相关资源(如新闻素材、BBS论坛问答区)等几部分组成的教学资源库体系;提升授课教师的税收筹划素养,加强与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授课教师要主动走进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机构,带领学生参观学习高质量税务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这些机构的专业财务人员到校为学生开展教学、讲座或座谈,着重提升高校师生的税收筹划实践能力。综上,《税收筹划》课程采用3R研究性教学模式虽然比传统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学模式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此外,基于3R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税收筹划》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展高级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但该模式要想实现预期,最大的挑战来源于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控制好全局,从课前准备、预设问题的引入、课堂提问及讨论和总结归纳等方面入手,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强.“税收筹划”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措施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02):33-36.

[2]柳光强.浅谈企业纳税筹划课程教学中的基本原则[J].财政监督,2015,(3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