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例6篇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文1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文2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有很多着名的诗词,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暮江吟》、《长恨歌》等,其中描写景物的《钱塘湖春行》,给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虽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色和诗人对钱塘湖景观的赞美、喜悦之情。第一句描写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紧扣湖面早春气,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无误。第二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后的活力。“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鸟儿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其蓬勃生气。而“几处”、“谁家”,则点明早春二字,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相互照应,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相媲美。第三句描写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象,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写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留恋不舍的心情,并点出湖东春行的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白居易带领民众筑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恋的就是这个,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连忘返了。《钱塘湖春行》,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把握景色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本诗不只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向往无比!

初一:郭晓云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文3

---说说古诗中的白描艺术

安徽    鲍亚民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和彩色,后来借用、演化为一种文学写作风格或文学写作手段,即描写事物文字简炼单纯,不加任何渲梁和烘托。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一首描写美好春光的诗,画面非常优美。诗的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婉转,读来意味无穷。诗人用白描手法把寻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风味独特。诗的突出特点是,先构思“不觉”之图景来凸现“觉”的真意,寓“觉”于“不觉”之中。后抓住春夜这一特定时辰,在“觉”中写“不觉”,从而突现“觉”。尤其未句“花落知多少”,情致横溢:美好的春天是该珍惜啊!诗小含量大,意味隽永。全诗看似纯粹描写景物,好读好懂,却渗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慨叹!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前两句集中写“我”的衰老,后两句集中写“童”之天真烂漫。“少小”与“老大”相比极写时间相隔之远,“鬓毛衰”的描写为“不相识”、“笑问”作了很好 的铺垫。“客从何处来”的问话,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故乡的陌生。时间把“我”划为异乡人,可“乡音”却牢牢拴住“我”的乡思乡情。这首诗,纯用白描,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塞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这首诗宏大开阔且整体相融,诗体清迥,不雕不饰,读来却形象生动,宛若图画展现眼前。诗作把形象、色彩、音响交织融汇,而且所写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又十分巧妙和谐。夜泊旅人的心情也与诗景融成一体,天衣无缝。从景物层次上看,远处是秋夜的霜天,无边的残月,啼叫的栖鸦;近处是江畔的枫树,渔舟的火光,桥下夜泊的客船。远与近,宏观与微观交融和谐。从景物色彩上看,有霜天残月,有江枫渔火,冷色与暖色分别交织在树、桥、舟、寺的阴影之中,使色彩呈现出或明或暗的景观。这夜泊的特有气氛,已使旅客产生孤寂之感,而震荡天宇的“夜半钟声”,更给旅客增添了满怀愁绪。诗作用纯然无饰的白描手法把景物、色彩、音响与游人的心情,揉合为一体,足见诗人艺术造诣之高超。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古诗词 景物描写 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方式有:

一、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是动态描写的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做了不少文章。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二、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三、虚与实的结合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诗词中的“虚”是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虚写叱咤赤壁的周瑜: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诗人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再比如欧阳修《踏莎行》正是运用“虚实相生”艺术中“虚”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离别气氛,更好地抒感。上阕写实,通过仲春之融怡明媚风光反衬“行人”之离愁别恨。下阕写虚,想象描绘出一幅楼头思妇图:柔肠寸寸,千绕百转,晶莹的泪珠流过粉妆的双眼,画楼太高,且不要凭倚而望,行人在春山之春山外。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像来写愁思。妻思夫,夫念妻,画尽人间悲欢情。

四、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仰视、俯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前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五、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诗人没有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寓情寓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为千古绝唱。寒蝉、长亭、兰舟,这些景物通过白描勾勒出离别的不舍,离别时的心理冲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道尽了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别情。自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直言出离别甚于常时;而冷落凄凉的秋季又是白描手法的妙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六、声与色的结合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文5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

是谁在和鱼儿玩耍?

原来是春姑娘在和鱼儿嘻戏打闹。

每当到了春天,春姑娘就和我们一起 玩耍,一起成长……

每当到了春天,是我们最最快乐的时刻。

春姑娘,请你留下来好吗?

和我们一起度过金色童年!

春天的作文2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范文6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图和春柳图,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图。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图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