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科大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科大学

文科大学范文1

所有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一大类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一大类是关于社会的知识,一大类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

分别可以叫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在我们国家,曾经有人认为知识或科学只有两大类,只有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这种观念在中国上世纪50至70年代特别流行,但是,它特别错误、特别有害,它忽略了一大块,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大块:人文科学这一大块。这种忽略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实际上,有一类学问家是专门研究人文科学的,他们思考着人是什么?

我们是什么?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为什么在这儿?

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存在着?

我们创立了一种怎样的精神世界?……

这一类问题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奥,乃至于自古以来有无数的学问家,如此持续、如此执著地思考着。

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了两个可以令人深思的事实。

一是,在文明史上最具深远影响的学问家是研究人的问题的,他们是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

二是,在文明史上,凡人的地位相对较高的社会,人文科学的地位就高;反之,凡人的地位不高的社会,人文科学的地位就不高。

人文科学的地位如何,特别能反映一个社会的状况。

宇宙已有137亿年历史。

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生命已有40亿年的历史。

人这种生命只有680万年历史。

如果生命已有100岁,人的出现则只有十几个小时。

这个历史表明,一方面人是如此年幼,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的出现特别的不容易。

古老的宇宙,年轻的人类,都是通过人去认识的;而人认识自己的重任亦必落在人身上。可是,正是人认识自己的问题,成了最艰深、最困难也最具有意义的问题。

人类认识自己的难度,甚至超过了认识宇宙的难度。

人文科学不仅最重要,研究起来也最困难。

去年,德国总理邀请了15位哲学家在她自己的家里讨论两个问题:何为人?我们为什么在这儿?

实际上这也就只是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这一事实,最能表现一位政治家的自觉和她最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她自觉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艰难性。

一个国家政府的首脑如此关切人,这是一个国家的幸运,也是这个国家走在现代文明的轨道上的一个标志。

二、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

人文科学的命运与人文教育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与人文科学在中国被极大削弱所同时发生的是人文教育备受贬抑。

那时,忽视科学、忽视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特别被轻视的首先就是人文科学,在学校里,首先就是人文课程。

有一些被取消,如美学、伦理学;

有一些被削弱,如史学、古典文学;

有一些被变形,如文学、哲学。

总之,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人文课程、人文教育。

1978年在中国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这一年的前后各30年是如此不同,在众多的不同之中,有一个特别的不同就是,人的地位的不同,人文科学与人文教育地位的不同。

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有种种的变化,但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人的地位的变化,人的地位在逐步上升。与此同时,人文教育的地位也在上升。

特别是1995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学界的几位有识之士周远清、杨叔子、张岂之、王义遒、刘献君等,曾在大学大力倡导了人文教育,大力加强了以文史哲为主要内容的人文课程与学科的建设,并于1999年建立了一批以人文学科为重点建设内容的文科基地。

这种十分自觉地清醒地置人文教育于大学教育中的行为,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历史性觉醒。大学教育关注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增强,而人文教育的特殊意义则在于对人自身成长的关注。这些举措既反映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和人的地位的提高,也反映了对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之中的崇高地位的确认。

这些举措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影响会有多大,对于未来人才成长的作用如何,是难以预料的。不过,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我们有理由认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对明天有更多的期待。

三、人文教育的实际作用

麻省理工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只有工科,因而在那之前,虽然它有一流的工科,却只是二流大学。直到后来经过30年代、40年代的持续努力,大力发展理科,尤其是人文科学上来之后,麻省才成为一流大学。没有人文便没有一流大学。

哈佛有强大的文理而至今没有工学院,但它早在19世纪末以来就一直是一流的大学,事实证明,只有工科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而仅有文理还是可以成为一流大学的。

这里说明的决不是可以忽视工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而是说明不同学科之间的地位和关系。

以上说的是大学。实际上,这也说明了人才培养问题上的一些根本问题。

如今,世界上最优秀的一些大学无不拥有强大的人文学科和良好的人文教育。

有工,可以培养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律师、……但没有文理就培养不出大师。所以,人们常说,没有一流的理,就没有一流的工;又说,没有一流的文,就没有一流的理。

为什么文(尤其是人文)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呢?

人们都不难知道,爱因斯坦、牛顿比爱迪生、瓦特更伟大;同时,爱因斯坦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贡献比他更伟大。这些大科学家都认为是大艺术家、大文学家影响了他们。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理性主义哲学直接催生了欧洲近代以来出现的自然科学划时论成果,直接引领了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大批科学家。人文引领了科学。

所以恩格斯说“新时代是从返回到希腊人而开始的”,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繁荣的时代是从希腊哲学那里获得灵感而来到的。

恩格斯又说得好:“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究竟是离不开理论思维的”,究竟是离不开哲学和人文科学的繁荣的。

一所大学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难道能够离开理论思维和高水平人文科学和哲学吗?

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儿、牛顿、开普勒、伽利略、高斯、希尔伯特、普朗克、庞卡莱、爱因斯坦、……这些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师,这些科学巨星,无不具有极高的人文修养和哲学水平。

我们也可看到,在产生了科学巨星的牛津、剑桥、哥廷根、柏林、哈佛、耶鲁、芝加哥等大学,又无不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

人文教育是一切优秀大学的灵魂之所依,是大学航行的定海神针。

中国大学也有自己值得回首的历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大、清华,就已经拥有了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那是一批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物。

熊十力、金岳霖、贺麟、冯友兰、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都是那个年代里的大师级人物。那个时代也有如鲁迅那样的文学家。

蔡元培、梅贻琦时期的北大、清华聚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问家,尤其是一批最优秀的哲学家,开创了那个时代哲学的黄金时期。这是当时北大、清华辉煌的极为重要的表现。

蔡先生还身体力行,在中国大学首开美学课程,亲自讲授美学不下十次。这是北大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而在实际内容上则正是北大的人文教育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更是汇集了北大、清华的一批最杰出的哲学教授,“其中九位教授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哲学的各重要流派”(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4页)。就在那样生活极为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西南联大仍能以科学和哲学的智慧、开阔的学术视野培育学生,并且确实是人才辈出,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积蓄了学术力量。

那时的西南联大显示的是强大的人文精神,它以自己极为优秀的人文教育开创了中华民族史上一段可歌可颂的大学篇章。

蔡元培不应当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符号,他不只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旗帜,而且,他为中国大学开创了人文教育的新局面,并由此而产生了巨大的教育效应,这也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回味和呼应的。

四、我们的大学能培养杰出的人才吗?

我们回顾过去的大学,深切地去回顾它,是为着思考今天中国的大学。

今天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状况如何呢?更一般的问题是:今天的中国大学能培养出大师来吗?这个问题与人文教育的状况有何关系?

凭着中国人的智慧,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是绝对可以巨星云集、群星灿烂的。

可是,在进入上世纪50年代之后,为何我们的星空嘎然灰暗?为何群星陨落?其中的原因我们大家都已清楚。

并且,今天我们仍然在惊呼: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哪里?我们世界级的科学家在哪里?

实际上,在50年代以来中国也出现过如丘成桐、李远哲这样的大学问家,但是,他们分别出现在香港和台湾。

中国的大师,1950年前有过;1950年后,港台也有过。

因而,比较确切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大陆的大学,1950年之后的大陆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答案也是大家都明白的。

在这个答案中,最不可忽略的因素是我们人文教育的状况所造成的影响。

尽管有十余年前以周远清、杨叔子为代表的一些优秀的大学工作者倡导过、推动过人文教育在大学的展开,但这还只是一个起点,一个良好的、值得珍惜的起点,然而也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文科学的繁荣。于是,我们立刻转而要问的是:人文科学在我们的中华大地繁荣起来了吗?尤其应当问的是:哲学在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了吗?

没有哲学的繁荣,会有人文科学的繁荣吗?

没有人文科学的繁荣,会有人文教育的坚实基础吗?

没有人文教育的坚实基础,会有杰出人才的大量涌现吗?

我们回首了自己的国家,现在再看看德国和美国。

19世纪是德国的世纪,一流的经济、一流的科学、一流的哲学汇集于德国。其中,哲学决不是一个相伴相随的配角,哲学是唱主角的。

可以说, 正是生活在18世纪的康德以及随后一大批思想家,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涌现,才带来了德国的思想解放,带来了19世纪德国的繁荣。

与哲学繁荣相随的是科学大繁荣。19世纪的德国汇集着世界最顶尖的一批数学家,而德国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老牌科学大国英国和法国的总和,其生理学的有创见的论文几乎占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而与哲学、科学的繁荣相伴随的便是其经济的大发展,德国迅速超过英法而成为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

哲学引领了德国大学,不仅如此,哲学引领了整个德意志民族近代以来的全面复兴。

说到20世纪,人们自然地会提到美国。

美国大学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是以艾略奥特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人努力并创造性地学习德国的结果,美国的繁荣是美国人奋斗的结果。美国成为了20世纪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

然而,美国的繁荣绝对离不开它的大学的空前发展与壮大;还应当说,也绝对离不开哲学。

实际上,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约翰•杜威、威廉•詹姆斯、胡克、弗洛姆这样的哲学家对美国社会和大学的影响。

杜威、斯特劳斯都曾是在芝加哥大学较长时间工作过的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发端于芝加哥大学的。芝加哥大学也可以说是由哲学孕育长大和强盛起来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芝加哥大学只比北大建校早六年,可以说是与北大同一时期诞生的大学。然而,芝加哥大学早已成为世界顶尖的大学,他们已经拥有了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北大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至今尚未出现。两校的这种差异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芝加哥大学从开办伊始就秉承自由教育的传统,而北大所缺的正是这样的传统;芝大的历任校长几乎都是以哲学式的思维来办学的,并且都追求着纽曼所说的哲学性的大学目标,而北大历史上实际具有这种思想和目标又能较长时间任职的校长,可能只有蔡先生一个例外。

在美国,如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大学,还有斯坦福、伯克利、加州理工等众多院校。

如今,美国拥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哲学家,拥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专门性哲学刊物,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事实。

德国和美国的这种历史,对于我们思考今日中国的大学乃至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复兴,是不是可以有某种启示呢?

五、进一步说明

我们说的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为什么更多地说的是哲学及哲学教育呢?

因为,哲学是人文科学之中当之无愧的代表,最重要的代表。

最经典的文学著作是富于哲理的,最经典的艺术是为哲学提供乳汁的,在学问的最顶峰,是科学、艺术、哲学这三面彩旗一起飘扬的。

事实上,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它给人以智慧;哲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因而它能有效地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哲学是既广阔又深远的,因而它能给人以敏锐而深刻的眼光,而这一切都是创造所最必需的条件。

哲学是自由的女儿,是人类生产出来的珍宝。因而,它必定是灿烂夺目、琳琅满目的,必定是流派丛生、百花齐放的。

我们哲学的贫乏,我们哲学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亟待改善,再联想到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在一个民族事业中的根本作用,我们是不是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呢?

可以说,17世纪是英国的世纪,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19世纪是德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能否成为中国的世纪呢?在诸多的因素中,哲学实际上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如今我们中国的哲学在哪里?我们的哲学流派在哪里?我们能给学生以智慧和想象力、洞察力的哲学在哪里?我们繁茂的人文科学在哪里?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关于中国世纪的问题就难有答案。

人文科学是人文精神浇灌出来的,而人文精神是一代人和几代人才能培植起来的。因而,人文科学的昌盛决非一日之功,而它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亦非唾手可得的。

人文教育与我们整个教育的命运息息相关。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已迫在眉睫,然而,人文教育又是最忌讳急功近利的。

大学里的某些建设属于硬建设,某些建设属于软建设。大学人文精神的构架正是一种软建设。软建设是更艰难、更持久的,所以,一所大学领导人的真正本领在软建设上。

灵魂指的是精神,那是心灵深处的东西。人的灵魂是后天形成的,大学的灵魂也是后天形成的。大学的灵魂就是大学的精神,包括开拓的精神,创造的精神,批判的精神,对文明的追求与向往,对民族的热爱与忠诚等等。

大学的灵魂从哪里来?谁能赋予大学的灵魂呢?大学的每一位员工,尤其是大学的校长。

然而,只有那些对人、对生命、对自己的民族最为虔诚的校长,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段里,精心地耕耘,才可能在赋予自己大学的灵魂方面做出一点实在的贡献来。

从实际的途径来看,那就是持久地加强人文教育,这也是使大学真正成为大学的一个根本途径。

人文精神是存在于大学里的科学活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的,不仅人文科学活动,而且,社会科学活动、自然科学活动也都是依靠人文精神的。因而,人文教育是可以而且应当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意义下普遍存在的。

文科大学范文2

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在此前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统计物理和许多重要物理实验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许多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原子、分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固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以及粒子物理等,都得到极大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科间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大气物理、海洋物理、地球物理等等.物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的实验方法向其他学科转移,促成各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20世纪后半叶,新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发展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综合性极高,如红外和红外成像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等,都无一例外地与物理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密切相关,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各学科的发展.

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知识密集性、综合性极高,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近几年来的局部战争向人们展示,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的较量.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离不开物理学和物理学的新成就,如红外夜视、激光制导、激光雷达、三相弹等都与物理学原理和物理学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这一切都表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物理学不但在历史上曾经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20世纪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且毫无疑问,21世纪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必将处于主导地位,它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大学物理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这些都起着增强适应能力、开阔刘义洪盈赘大争物双教争敬沮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大学物理,不仅对学生在校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物理课的这一作用,特别为许多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所强调.

我国工科大学物理的学时一直少于理科.因此,目前实施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传统物理课内容在给定学时范围内一再精选后形成的.总的来讲,工科大学生的物理基础较薄弱,物理知识面也较窄,特别是近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的物理基础和现代工程技术方面的新知识更显薄弱.如我们的课程基本要求中没有物性学、分子、原子核、粒子等内容;没有偏振光干涉、核磁共振、穆斯堡尔效应等内容;量子物理、统计物理等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甚为薄弱.这些内容,工科一般专业在后续课中多不再涉及,而它们恰恰是当今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所要涉及的,有些甚至已成为当今高新技术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物理课内容“老的多、新的少”.因此,更新内容,加强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有关知识,特别是有关基础知识,是工科物理教学改革必须面向的首要问题.

二、工科物理课教学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困难的,不可能一嗽而就.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不应改变物理课作为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应着力研究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物理基础;要重点研究如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及有关近代内容的关系;应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上加大力度,与研究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还必须系统地研究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教学环节的改革.

工科大学物理课内容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物理学基础(包括经典物理基础和近代物理基础),同时适当地介绍反映现代物理和现代工程技术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于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时数少,只靠课程内容和体系本身改革回旋余地小,改革要将课内课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与课间关系诸方面综合考虑.(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以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保证经典的前提下,进一步精选经典物理内容,突出教学内容及能力培养,避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等,在整个经典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加强近代思想;在近代物理基础的基本要求部分,加强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基础知识,以利于学生在校和离校后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现代工程技术物理基础专题,这部分内容应侧重物理原理,而不要停留在科普水平上,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讲授学时,分别约占总学时的58%、27%和15%.

(二)开设物理类和技术类专题选修课(或讲座).物理类选修课:如现代物理导论、混沌、原子和分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嫡和信息、傅里叶光学、非线性光学、非线性力学等、技术类选修课:如现代工程技术专题、激光技术、光散射技术、全息技术、穆斯堡尔谱学、核磁共振技术、薄膜技术、换能器、红外技术、低温和超导等.选修课应着重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方法,不追求数学严密性,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教学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粉笔加教鞭不适应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近几年来,有许多院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改变信息的包装形式,在计算机上把图、文、声、像集成在一起,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多种感观积极参与多媒体的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同时,这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为教学的顺畅实施与高效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人,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21世纪教学手段的主体.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也应向智能化方向发展.1997年n月6日,中国物理学会正式宣布中国物理教育网建立.这就为网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方便,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从网上获取信息服务于教学.名校、名师更应在网上传播自己的教法和经验,使大家受益.

文科大学范文3

一、人文学科教育――人文教育的直接载体

人文学科教育是人文教育的直接载体。中国古代六艺中的“礼”、“乐”,古希腊“七艺”中的“哲学”、“文法”、“修辞”、“音乐”等,可谓今日人文学科教育的历史渊源。文学之典雅瑰丽、史学之博大浩瀚、哲学之深刻睿智、艺术之美仑美奂……所有这些,无一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大学讲坛上,其通过知识教育的方式,履行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之使命。麻省理工学院(MIT) 和加州理工学院(CIT) 作为全美乃至全球最负盛誉的理工科大学,以其门类齐全、水平高超的人文学科,对学生施行人文教育,培育其人文精神。

享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美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 不仅在自然及工程科学方面极具造诣,亦在人文科学领域有所建树。该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以其深厚的学养传统,为学生提供卓越的人文学科教育。其中,历史学科开设了70余种课程,其涉及领域之广阔精深,令人叹为观止。MIT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课程包括基础性的人文教育课程和以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交流等能力为目标的技能类课程。与此同时,MIT自2000年起,每年选派约30名品学兼优的大三学生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交流,以便于学生通过在异域接受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感受欧洲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并内化为人文精神与素养,这也彰显了麻省理工学院人文教育的国际化特征。

美国另一所重量级的理工科大学――加州理工学院(CIT) 虽以“小而精,小而美”为办学宗旨,却坚持在仅有的六个系中为人文学科留有一席之地。其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常年设置人类学、历史、语言与文学等专业,并安排历史学博士后名额,学术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另外,CIT要求学生只有修读完必修的核心人文课程后方可毕业,以此保证每名毕业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

淡化专业界限,开阔学科视野,开展跨学科综合人文研究,乃是当今高等院校人文学科教育的一大趋势。对于理工科大学的人文学科教育而言,更不必囿于系统知识的讲授与承传,而可将其它形式如人文讲座、经典导读等作为重要方式,坐落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喻家山麓的知名学府――华中科技大学可谓创造并应用此种形式之先驱和典范。1994年,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理工科高校中率先举起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大旗;1997年,学校又成功创办了全国首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其开创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举办人文讲座、力倡中国经典诵读、出版“文科学术丛书”等做法,均使学生受益无穷。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文史哲艺的分科教学,抑或是人文综合的跨学科教育,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领会人文学科所体现的思维、方法,体悟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不单单是对人文学科的智识。

二、文化氛围培育――人文教育的环境依托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起着统领的作用、规范的作用、激励的作用、熔炉的作用,能够凝聚师生的意志、规范师生的行为、激励师生追求卓越、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涵盖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体现人文属性、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将为一所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可靠的环境依托。

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这所原本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演变成为一所以“土水建机动电”等工程学科占主导地位并具有绝对优势的多科性工业大学。挖掘人文传统、昂扬文化自信,无疑是清华大学在当前建设综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的全局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现谨以清华大学为例,透视文化建设在理工科大学文化氛围培育和人文教育实施中的意义与作用。

1.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即学校实体文化,既包括校园环境、设备设施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者、研究人员等人才资源,其共同为学校进行人文教育提供物质基础、生态背景和人才支持。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指出,“校园环境的设计和气氛是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无形的潜在课程”。每当在清华园中徘徊徜徉,总有处处人文景致值得我们驻足赏鉴,凝神索思,感悟人文。“园中园”让我们忆起“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之名句;“荷塘月色”让我们领悟自由、细腻、超脱之心境;“校园第一碑”让我们铭记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说”;学校中央所立日晷上的铿锵话语“行胜于言”,激励莘莘学子砥志砺行,不辱使命。诗情画意和文化底蕴充溢的校园环境,使清华人于无形之中接受了最为珍贵的人文教育。

在教师遴选上,清华一向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并特别注重延聘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可谓代表清华大学人文传统的一枝独秀,其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均为中国近代人文学者之典范。除却学术造诣和建树,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笃实的处世精神与广博的胸怀境界对清华学子的影响深厚绵长、跨越百年。时至今日,学子每每慨叹清华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无不感念先师,并于清华园内濡染观摩,不断汲取融民族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人文养料。

2.制度文化建设

民主自由,既是大学的文化追求,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而自由之于大学,除教学自由、科研自由和学习自由外,以大学自治作为学术自由的制度保障不可或缺。在清华百年的发展史上,既有师生为实现“专辖废董”而不懈努力之史实佳话,更有历来注重以制度建设保障大学自由自治之传统。素有“低调寡言、宽容民主”之称的梅贻琦校长大力提倡“教授治校”,并建立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和学术休假制度等,使学者既有机会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又享有进行学术探究的充足时间与广阔空间,在教学、科研和行政诸方面施展才华。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而制度建设并非局限于规章条文,它也是一种努力付诸实践的行动,更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约束,是一种能够内化于心的精神和信念。在梅校长的带领下,清华大学“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使今日清华可延续其传统,民主自由之风盛行:设立学术委员会,恪守学术自由与学术道德;鼓励中西方学术交流,拓展学生人文视野;规定学生入学后有四次选择专业的自由,为学校自由学风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等等。

3.精神文化建设

文科大学范文4

1、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

2、新闻学: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

3、汉语国际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4、广告学: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

文科大学范文5

上海文科二本大学列举如下:

1、上海海关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现为全国唯一一所系统设置海关学科课程和专业的本科院校;

2、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现代会计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上海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

(来源:文章屋网 )

文科大学范文6

这个人,他是谁呢?他就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法布尔观察昆虫经常废寝忘食已是“家常便饭”,可是,有一天夜里,法布尔正在睡觉,突然听见窗外有蛐蛐的叫声,便马上提着灯笼,拿着放大镜趴在田野里全神贯注地观察蛐蛐是怎样活动的。忽然,他发现他的周围越来越亮,爬起来一看,才知道原来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

法布尔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他的家居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他只有在高中时上了一节化学课,由此他居然发明了化学染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