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探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探索了适应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对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转贴于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等.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新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模式与创新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22-25.
[2]吴杰康,杭乃善.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4-36.
[3]保利勇,赵东风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13-114.
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 创新 培养模式 实践 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39-03
众所周知,电子信息类专业属于新兴的现代技术科学,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却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主流,极大的推动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竞争格局,同时为新兴学科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沃土,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新学科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形成了电子信息学科群。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较量,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从而必将冲击传统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新的教学体系和方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 [2]
一、优化培养目标,明确社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伴随着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现状而提出并得到发展的,其侧重点是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统计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电子信息学科学院的设置,有如下特点:首先,人才培养学院的设置采用多学科并存,互相促进和补充的方式,往往把计算机技术、电气类专业、通信工程等放在都在同一学院;其次,统一学科平台培养,打通相关学科的基础平台,同一学院不同学科的学生在相同的基础平台上受教育;第三,实行学分制,严格推行选修课和必修课制度,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大;第四,按学生个性实际,因材施教,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本科统一招生,分出层次培养,向社会输出不同类型和要求的人才。[3]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大量引进国际先进科技和制造技术,加大了市场对从业者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高等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多类型科技人才需求,也适应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4]
世界范围内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才的个性化差异。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现状,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更趋明显,从调研分析、规划设计、应用服务等各色工程技术人员都有较大需求。具体到电子信息学科,其快速的技术更新换代,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尤为明显。应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调查和数据归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这些重点制订教学体系。
二、根据需求,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深入分析传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科发展和区域经济现状,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改革和确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总体架构,规划和完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如下功能。[5]
1.针对基础理论和专业课,设置相关的实验并明确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知识广度。
2.构建利于学生长期乃至终生学习的实践技能总体架构,力争使学生融会贯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能吸收跨学科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工作和应用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前因后果,具备基本知识容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内容讲授时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因地因时制宜。
社会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应下大力气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此,需要构建多门课程有机联系、灵活运用的专业知识点网络,构建课内、课外融合的知识集合,构建理工、人文互相促进的知识侧面以及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知识框架。目前电子信息类学生对以下几个方面感到困惑:
1.知识太抽象。在电子信息学科,像信号与系统、电磁场、通信原理等课程都是专业核心课,其知识体系依赖于数学建模和分析,理论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而实际问题解决需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深刻的分析。
2.虽然计算机在现代社会很普及,但计算机编程能力依然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素质,包括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编码能力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单片机、DSP等智能芯片,网络协议,图像编程更是适用性技术,如果编程能力跟不上,就会造成专业应用能力不足。
3.系统化、网络化思维的建立需要学生对多门专业课形成系统,因为课程知识的组合能力决定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尽管设置有一些精品课、课程群,但是其有效作用需进一步整合和提高,特别是应及时应用和更新知识补充。
4.在全社会鼓励创新的大背景下,学生往往抓不住实际创新的“点”。
由于这些原因,可能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大量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可是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以后却感觉知识大多用不上,特别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例如,学生学习过大量的电路设计和分析,但在面对实际应用时却不会设计电路了,有时就直接使用书本上讲过的电路。然而书上介绍的电路往往是较长时间以前的验证过的知识,有时是过时的,其大小、功能、性能有时是不合适的,甚至有些地方可能是不合理的,这样就会造成加工好的PCB电路板调试时可能会出现问题。还有大部分的学生就认为从网络上下载的东西是正确的,不认真甄别就拿来直接使用。
为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重视这些不足,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努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更高的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需强化几个训练:①借助课内实验,使学生明晰基础理论;②突出三个世界信息转化,凝练算法思想、熟练掌握开发环境,提升编程能力;③建立各级各类实习实训基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得到预备训练和实战工作的机会,将来在工作中就能尽快适应。
三、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构建适于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应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瞄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趋势,跟踪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形成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6]
(一)整合与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1.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根据“基础扎实,宽口径培养,应用型创新”的原则,构建学科平台课程,建设核心课程的特色化,加强前沿和交叉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软件与硬件、能力与素质平衡发展。
2.深化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基础课的精品课程或精品课程群。开展“软件开发类课程群”、“系统集成类课程群”、“电子产品研发类课程群”、“控制类课程群”建设,从而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3.开设“应用型创新拓展课程或讲座”。聘请校内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上课,从生产实际出发,启发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二)改革和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减少和优化验证型实验,在明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精简验证型实验的内容,优化组合多课程的验证性实验。如把数字逻辑、模拟电路与微机原理等课程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性课程设计;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原理的验证实验结合,形成综合训练等。探索实验单独设课、单独考核的可行性和实现机制。
2.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可规划为教师案例式和学生自我规划式,可以涉及多门课程知识,个别试验可以充分论证后形成创新项目或创业项目,也可与社会上的相关的学科专业竞赛相结合,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即可以综合应用知识,又可以形成创新团队,孕育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获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均可取得学分。
3.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除了传统的在实验室借助设备实验模式外,可以结合论文、调研、综合性设计、参与科研和生产项目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在实验方法上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设计和模拟、虚拟仪器等多种手段,学生可自主开发虚拟实验相关的软件,在开发过程中既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也充分考虑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最新技术的应用。
(三)学科和专业的交叉、融合和知识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系统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也相应的越来越多,但有一点必须把握,这种变化的知识核心是基础,主要包括电路相关和计算相关,宏观上就是硬件和软件。如何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工程实践教育就成了一个试金石。例如机电一体化作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机械行业渗透,产品不再是单独的“机械”,也不是“纯电子”,而是一个机械电气系统,是由机械、电子、计算机等集成的产品。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和知识渗透问题,是各级各类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四、抓师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要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合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首先着力建设好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切实重视“双师型”人才,争取做到科研和教学并重,以教学为中心。目前有些高校过于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的高校强调教学但或多或少忽略教师的实践水平,这对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有负面作用。所以,高校在引进新教师或培养原有教师时,除了关注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应该特别关注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不单单是科研水平和论文数量的量化,更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就是不仅要求教师有学术性,而且要求教师有工程实践性。
高校在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还应最大限度地用好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共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指导,特别是创新理念,学校、学科领导应与时俱进,接受创新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积极引领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努力营造自我和学生的终身教育理念等。大学作为知识传承和再生产的主体,应紧紧围绕知识和传授知识,以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追求知识创新。[7]
五、结束语
我们应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需求,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我们要聚焦人才培养,转变思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学科产业发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等的合作,实现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科融合,强化基础课程,增加拓展课程。
当然,由于电子信息学科专业理论技术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这个过程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 注 释 ]
[1] 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邱捷,胡增存,等.国外著名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研究[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神显豪,李亚娟.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5).
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不少师范院校增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院也增设了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信息相对闭塞,加之专业开办较晚,所以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在院系的努力下,我院电子信息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都与专业升为本科后的人才培养要求不太适应.主要表现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实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实验教师队伍梯队建设薄弱;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除课堂教学外,课外缺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及手段,缺乏培养学生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条件;设计类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还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1].实践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中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尽快实现从专科到本科的顺利接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下一次本科合格评估做准备,改革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2实践教学改革
2.1建立并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2]
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2.1.1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课程进行单独设课,独立考核,并将实验课程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五个模块.不同模块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区别,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提高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1.2将课程设计从实验教学中分离出来.课程设计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同于实验教学,学生要经过查阅资料、设计并论证方案、制作作品等过程,许多任务都是在课外完成的.课程设计从实验教学分离,单独教学,有利于灵活安排实验时间和实验场地,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
2.1.3将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与实验教学要区分开来,单独组织教学.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必须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并将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先在校内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进行初步实训,然后在到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实习实训、工程实践.校外实习不能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深入公司、工厂的研发及生产一线,了解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流程,锻炼学生的研发和生产操作能力.将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所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避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开发能力.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必须与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
2.2.1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创新”的原则进行.传统实验教学主要存在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课程缺乏整体性和层次性、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项目和过程模块化等弊端[3].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2.2.1.1修改实验教学大纲,自编实验教材
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因此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统编教材较少,就现有的统编实验教材来看,其内容往往滞后于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各学校使用的仪器设备生产厂家不一样,也难于使用统编实验教材.虽然仪器设备生产厂家配套了实验指导书,但与实验教材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不能直接当教材使用.因此,应该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厂家配套的实验指导书,编写好与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实验教材,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
2.2.1.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目前,我们所开设实验基本是验证性实验.虽然在每门专业课中都开设了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但基本是验证性实验的改版,并非是真正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因此必须重新修改实验内容,真正增加综合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重新划分它们的比例.突出综合性实验、提高设计性实验、应用开发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位置,增加工艺操作性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验证性实验过程过于模块化的缺点,适当增加分立元件实验,培养学生的焊接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验证性实验内容有些呆板,应该修改部分实验内容,增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内容.
2.2.1.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只适用于验证性实验.上实验课之前,学生按照实验讲义进行预习.上实验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进行讲解,只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即可[4].最后,学生按照老师讲的去操作并记录数据,教师进行辅导,课后学生照抄实验讲义,完成实验报告.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显然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EDA技术.EDA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特别是在综合电子设计实验教学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5].在上实验课前,可以让学生用EDA软件先做仿真实验.学生根据自己具体情况,可以反复进行多次仿真实验.仿真验证后,再让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这样,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会更有针对性,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更容易进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另外,利用EDA软件及开发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自选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综合性实验项目,我们要求学生自己制订实验方案并选择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对于设计性实验项目,我们要求学生自己进行需求分析和项目设计,自己进行仿真和实做实验,独立进行调试并完成实验报告.
通过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将仿真实验和实做实验相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例如在电数字电路实验教学中,学生按教师要求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在课外进行设计,在电子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在课外制作作品,在课内调试并由实验教师验收,课外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工程实践能力、专业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多学生反映实验难度大,但收获大,实验兴趣也得到相应提高[6].这种实验比验证性实验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根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每门实验课程只安排1-2个此类实验,学生就会获益很多.在教学手段上,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CAI软件多媒体教学、仿真实验教学,建立虚拟实验室进行虚拟实验,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开辟网络实验教学平台.
2.2.2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开放实验室,是保证学生自主实验的重要措施.它使学生在把握整体实验时间的前提下,可以有充分的自由支配自己的实验进程.目前,虽然我们开放了实验室,但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很有限.今后应该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等方面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我院是民汉合校,民族学生多,他们相对专业基础较弱.大力开放实验室,可以使民族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提高实验能力,弥补课内学习的不足.实施实验室开放教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实验室开放后,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创新实验的环境,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身临其境,感受实验的乐趣.
2.2.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需要有一支业务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看为教学辅助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实验人员梯队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该重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实验指导教师除给学生授业与解惑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目前,我院实验课基本由理论课教师兼任,需要引进学历高且实验技术过硬的人员,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验技术高的实验教学梯队,培养和稳定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2.3加强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电子信息学科发展迅速,实践性很强,因此必须加强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由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升为本科后,我们成立了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开设了课程设计.但给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缺乏灵活性、综合性.针对专业特点,课程设计任务要增加灵活性,指导教师不再编制统一题目,只提出课程设计总体要求和预期效果,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自拟题目,教师进行审核和指导,提倡设计方案的多样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较大的创造空间.对于实训,我们以电子设计实验室和电子制作实验室为工程训练基地,让学生进行两周左右的工程训练,让学生练习焊接、电路版的设计与制作等电子产品制作工艺.通过收音机、报警器等电子产品的组装和调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是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由于我院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们虽然建立了8个校外实习基地,但大部分是应用型实习单位,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很少.我们应该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争取在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多建立实习基地.我们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习制度,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到研发型、生产型单位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是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检验学生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前,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基本是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理论性题目多,实际制作性题目少,造成学生纸上谈兵多,实际设计制作少,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学生从实习单位或即将分配去的工作单位选题,选题要结合专业和单位实际需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到单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参加实际项目研究与开发,单位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回校进行设计(论文)答辩(.2)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技术开发中选出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有利于激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结合实习实训内容,学生自主设计题目,教师修改审定,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升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质量逐步提高.
2.4以电子大赛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7].竞赛的特点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狠抓电子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电子信息专业为专科时,我们就做了积极准备.一方面,建立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本着“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制定了不间断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方案》,从大一开始,逐项培养学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技能,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一是成立了电子设计创新协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活动;二是成立了家电维修兴趣小组,举办“电子协会志愿者学雷锋,家电义务维修”活动,利用节假日走入社会,为喀什群众维修电器,为喀什的企事业单位、公司维修仪器设备,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也受到了喀什各族群众和有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专业升为本科后,我院高度重视电子设计竞赛,成立了竞赛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集中领导,统一安排.精选了多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专业面广的教师组成指导和培训队伍,精心制订培训计划和竞赛方案.我们提供了培训和竞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元器件材料,为竞赛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大赛开始半年前,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动员,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初训,主要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拔出30人左右进行为期二个月的第二期集训,主要进行单片机开发应用、FP-GA开发应用、嵌入式开发应用、电子系统集成与设计的培训.最后经过考试和考核从中选出20人左右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三期强化训练,进行实战模拟.培训结束后,组织4个队(12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我们的宗旨是:“重在参与”,“勇于竞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2009年9月与2011年9月,我们两次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自治区二等奖、三等奖各二项的成绩.以后除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外,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毕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专业评估;教学改革
1引言
高等学校的专业评估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补充,也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1,2]。一方面,专业评估的等级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签,另一方面,专业评估是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评估的重要契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2018年12月22日,安徽省电子信息自动化及通信类专业合作委员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确立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揭开了省内相关专业评估工作的序幕。本专业于2019年3月,积极开展各项迎接专业评估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多项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专业改革措施
2.1构建层次高、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强干队伍,整体提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一线教学的师资力量,大力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并落实有关应用型师资队伍构建的多项政策与措施,对“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柔性的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事单位工作的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以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强、实践水平高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保证专业基本规格条件下,压缩课程的总学分及总学时,对专业课程体系做整体优化。构建电子信息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着力优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构建,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间的壁垒逐步打通,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密切关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形成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矩阵,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降低理论课程讲授学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融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师认证知识,突显工程能力培养。既要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衔接,也要更新和补充工程认证知识。在专业培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选择课程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优质课程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通过安排专家科研讲座、企业工程师项目授课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最新专业前沿和工程知识的掌握,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等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让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创立创客空间与孵化基地,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2.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实践基地建设。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要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有机促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功能,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各方面资源,着力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遴选建设一批优质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与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安庆市经济开发区和筑梦新区等相关企业为依托,并联系省内外各大型企业和公司,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5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丰富考核考查方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并与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与课程多方位融合,大力采用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等多种方式方法,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研教结合”。减少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研讨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课程考查考核内容及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在把握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进行探索。2.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以期初、期中、期末为节点,开展教学检查,随时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学文件及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多项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利用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优异的教学氛围。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负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
3取得的成果
3.1课程体系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首次开始招生,期间经历了2008版、2010版、2014版、2018版和2018(2.0)版等5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每次修订均是遵循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务处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原则意见,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吻合,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总学时学分不断压缩,实践学分学时不断加强,特别是最新修订的2018(2.0)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标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新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强化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变。3.2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科研水平大力提升。本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6.7%,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3.3%,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占比55.6%,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为83.3%。近几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达到27人次。在教学研究方面,发表教研论文14篇,获得省级教研项目达21项。实现了电工电子、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纤通信、通信系统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3.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3+1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21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本专业学生在竞赛、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20多,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5项,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15项,就业率逐年上升。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处于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评估对于本专业的改革、创新及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高校专业更好的自我评估及考核,可以加快电子信息类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李岩,宋昕.基于专业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学刊,2017(10):43-44.
[2]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3]宋倩.高等学校应用性本科专业教育评估体系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电子信息类专业论文范文6
一、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毕业生剧增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二十年前大学毕业生被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等争抢的情景已不复存在,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加入了失业的大军。最新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需1200万人左右,而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却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差距达1200万人之多,大学生已经远远供过于求。
(二)专业对口率低
在电子信息类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大学生的素质却没有很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差,缺乏强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深入精通的专业知识,许多学生只是拥有一张大学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中国普通职业人才需求的饱和和高技术尖端职业人才的极度缺乏。对于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这种现象尤为严重。由于电子信息专业具有知识快速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所学知识陈旧,加之工作经验不足和工作态度不端正,很难满足企业要求,从而导致很多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在工作选择中转向销售岗位,专业对口率低。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
电子信息类毕业生一般存在四大疑惑:对自身喜好的疑惑、对所学知识价值的疑惑、对就业方向的疑惑、对自身能力的疑惑。由于这些疑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导致其对所学专业产生抗拒心理,在行动上表现为学习懈怠。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工作领域不了解,没有详细的职业目标,加之大学中宽松的管理模式,学生学习只是单纯的应付考试,考后即忘,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陈旧
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部分高校教学内容陈旧,例如国内大部分通信原理教学的内容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生所学内容落后,跟不上社会技术的发展;学生不了解当前技术发展动态,掌握的知识落后于生产实际,就业应聘时难过面试关。
(三)电子类企业对应届生要求增高
对于技术研发人员,企业倾向于招聘研究生或特别优秀的本科生。要求应聘人员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开发经验或各大竞赛奖项。并且,随着电子信息发展国际化,要求所招人员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具备与他人的协作沟通能力。很多学生难以达到要求。
三、加强电子信息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一)建设适应我国发展需要和与国际互认的工程类专业认证体系专业认证是一种质量保证机制,也是一种用来认定使学生获得某些能力的教学活动。专业认证是对专业的基本条件、发展水平和目标定位所进行的评估,它可以实现对专业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保证专业教育的基本质量,从而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经过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可以被认为是满足一定能力标准、能够开始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的专业人才。专业认证等于提供了一个评价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学生的国际标准,确保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建设工程类专业认证体系,能给予学生很好的就业指导,有利于毕业生在市场中的流动。通过专业认证,学生也能够了解所学专业发展状况,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并且初步定位未来职业方向。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专业认证来了解应聘人员专业能力,招聘到所需的人才,还可以减少应届生求职和企业招聘的难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通过专业认证和评估,教师也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更深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提高。因此,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建设专业认证是很好的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然而,迄今为止,在我国,专业认证的认识还处于以介绍国外经验为主的阶段,经验和力量相对薄弱,必须加快专业认证理论的研究和认证体系的建设。
(二)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标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电子信息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密切关注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几门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对于新增课程造成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情况,在修订培养计划时进行合并和删减,整合并且优化课程设置。
2.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通过建立一流的教师队伍来探索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条件,建立专业的精品课程,供高校学者间互相学习借鉴,从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3.双语课程建设
由于电子信息专业具有发展迅速、内容更新快、时效性强等特点,前沿科技又普遍为英语,因此,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要加以重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对于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领域,更要首当其冲。在专业课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专业课程知识与外语素养能相互提高。并且,由于学生对英语重视程度加强,对用英语教学的专业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会更强烈。然而,双语课程建设在我国还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至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教材缺乏、师资匮乏、学生英语能力不足等。因此,学校要加强师资培训,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学队伍,鼓励教师编写双语教材,成立专门的双语教学指导小组,建立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于逻辑性、推理性强的课程,运用黑板板书方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有充足时间记笔记并理解所学内容。然而,对于直观、陈述性的课程内容,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最佳教学方式。黑板板书与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结合交替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开办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网站。教学网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可以将相关课程国内外发展形势及前沿科技论文上传,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同时,网站还是引领学生学习方向的工具。学校可以通过调查已毕业的学生,了解工作中实际需要运用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公布对毕业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查结果,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网站也可以在提供新技术知识的同时,间接鼓励学生自学新技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网站还可以上传学生优秀论文,以促进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2)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高校应该摒弃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协作式“教学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书本上“死”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知识及专业,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协作式”教学更能培养学生合作沟通交流能力。
(3)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大学管理上的宽松,使学生学习惰性增长,本科生中普遍存在平时不学考前突击的现象。学校通过合理运用考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此问题的出现,如给予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同等重视,考评方式结合平时作业完成程度、小测验成绩、课后兴趣题完成程度,使学生将对考试成绩的重视分散到整个学期。考试还可以采用上交作品的方式,这样能够避免抄袭,动手能力亦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