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的人生范例6篇

关怀的人生范文1

我和我的朋友一起上街去买东西,皮肤在太阳的灼晒下隐隐发烫。

可是没有走几步,我的朋友便跟我说她不舒服,我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她的胸闷,我觉得她有可能中暑了,因为朋友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我让她坐在椅子上我去买水给她。

等我买完水以后,发现她旁边有一个大妈,大妈见我来了,便对我说,她是有点贫血没有什么大事,别在大太阳底下晒太久,喝点冰水会好些的。

关怀的人生范文2

【关键词】学生干部;人文关怀;高校;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文关怀越来越多的被高校管理者重视。构建高校学生教育的管理人文关怀体系,已经成为了现代高等教育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环节。而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对他们的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同时需要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指导下,从学生干部角度出发,明确目标原则,建立适合学生干部的人文关怀体系。

一、重视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认清楚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是认清这个群体的前提。了解了他们的重要性之后就需要建立适当的体系去激发他们的作用,让他们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时候对学生干部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尤其的重要,当然对学生干部的人文关怀也不仅仅是为了发挥他们的管理作用,更多的也是培养人才,增强学生干部本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1.组织领导作用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管理者,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看到他们在学生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同时他们也肩负着协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学生各项工作的重任,辅导员指示的工作,学生干部可以很好地在学生中落实,他们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威信,学生与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喜欢服从他们的安排。

2.纽带桥梁作用

无论是班长还是学生会主席,他们担负的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重任,另外也是连接学生和老师的桥梁。由于学生工作琐碎,由于高校扩招的原因工作的任务量也很大,老师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学生中执行,老师需要一个中间者帮助他们完成,帮他们传递工作要点。学生干部就成为了这个中间者。

3.榜样示范作用

无论是班长还是学生会主席,都是从学生中投票产生的,学生选择这群人担任学生干部,一定是有理由的,这代表他们相信学生干部的能力,同时愿意服从他们的指挥。他们在学生中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励其他同学上进,同时他们还具有一定的号召与带动作用。

二、学生干部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类精神。内心的关怀。从教育管理视角,人文关怀是用人文教育的模式,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关心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群体中佼佼者,他们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素质,如何引导他们向综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立学生干部人文关怀体系是引导他们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

1.学生干部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是学生干部人文关怀体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体现马克思哲学人文关怀的主导思想,也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宗旨。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学生干部作为学生的主体,也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对人文发展的要求。学生干部平时需要有学习的压力,同时还会有学生工作方面的压力,他们承受的要比一般同学多的压力,因此,要从学生干部的角度去替他们着想,以解决学生干部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干部健康的成才,以此为其他同学做出榜样。帮助学生干部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关心、爱护学生干部,但绝不是偏袒。

2.学生干部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目标

学生干部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实现四个目标,第一: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第二:帮助学生干部实现自我;第三:培养学生干部的人文情怀;第四:提高学生干部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上四个目标需要在构建学生干部人文关怀体系的的过程中实现。培育优秀的学生干部,首先是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有用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生存,同时实现人生理想。其次,在学习之余,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模拟社会的环境,需要学生抓住在校期间的机会,努力的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最后,社会是残酷的,相比社会校园要温馨很多,要将学生干部从温室中花朵变成野火烧不尽的野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构建人文关怀体系的最终目标。

三、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

1.道德信念教育

在对学生干部的道德信念教育中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二是要对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高校人才教育的根本,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学生干部的道德信念教育,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可以引导学生干部积极地生活工作学习,同时也能够感染周围的同学,因此学生干部需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信仰,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信心,有决心,抱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去。

2.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培育充满个性且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多重压力所致,学生干部的心理承受能力备受考验,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干部的成长。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干部释放内心的压力,舒缓他们的情绪。

3.实践活动教育

学生干部虽说是学生群体中佼佼者,但是也是父母的掌中宝,对于从未涉足社会的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未知,尽管学校的压力你可以承受,但是步入社会之后的考验才是未来更大的难关。因此,组织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能够更好的磨练学生干部,同时锻炼他们自己,提升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语

当前,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视野中,学生的人文关怀越来越多的受到重视,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同样也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体系核心的应该是因人为本,重视学生干部,关怀他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增强感情的投入,让学生干部体会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任何,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潜能与热情,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耘. 培育办学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的立校之本[J].中国行政管理, 2009,(9): 106 - 108

关怀的人生范文3

李远散文的语言是朴素的,它不雕饰,不浮华,不世俗,没有激越的调子、浓烈的宣泄,有的只是一种与朴素相辅相成的淡然。在淡然中谈亲情,在淡然中说体悟,在淡然中明事理。在某种程度上说,语言的朴素和风格的淡然是散文作家创作成熟的一种表现,就如同绘画艺术中的白描和写意能体现画家至高水准一样。复杂的事情都可以用简单的眼光来看,纷繁的人生也可以用淡然的情怀来诠释。正因如此,朴素的文笔和平淡的风格才最适合散文创作者把自觉的人生关怀表达出来。

李远散文中的人生关怀看点颇多,但首先表现在对情感的体察。在李远的散文创作中,有相当篇目的文章其核心内容和亲情、爱情、友情有关。这类文章纵的来看涉及到三四代人,横的来看涉及到多个家庭,这类文章叙说都是真实的,感情都非常细腻,不再单纯是人和事,而是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时光里的背影》里,作者把父母、妻子、孩子的背影有机地联系起来,融思念、体贴、关心于一炉,让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煞是感人;在《母亲陪我醒酒》中,作者不是在醒酒,分明是在体会无微不至的母爱。作者感受到的是情感,体味到的是人生,升华出的却是人生关怀。

如果说对情感的体察是人生关怀基本,那么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则是对人生关怀的拓展。李远散文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进而肯定生活、肯定人生、肯定生存。在《假如生命剩下三年光阴》中,通过一个有趣的预设实验,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对时间的珍视;《去敲邻居的门》、《借钱先亮家底》则从稀松平常的琐事中,让人感悟到现代都市人们微妙的心理动态。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彰显着其社会的担当,反映着文学本真的人生关怀。正因如此,李远的散文才越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

李远的散文充满对于人生境界的感悟,折射出作家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的审视角度,它没有陷入乡土式的感伤里,也没有滥情在都市的喧嚣中,而是恰到好处地将生活、情感与心灵对接、融合,从而引发对人生的多面思考。作为当代青年作家的李远,以其朴实的行文,向读者展示着生活之美和生活之思。他总是从现实出发,细致入微而又鞭辟入里地关注着人的内心世界,把人生的五味和人性的多维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李远凭借其对文字的热忱并以之为载体,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展现在行文的方方面面。

关怀的人生范文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人文关怀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受到来自学界、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原因在于这一群体的数量庞大,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庞杂,且社会影响性很大。在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中,就业问题是重中之重。虽经各方努力,但大量权威资料仍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过程中需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一、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人文关怀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尊重人的主体性;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人文关怀在于肯定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稳定从业,以及健康成长。当前,已成为产业工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群体特征:首先,由于成长的时代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在就业中,表现为有较高的心理预期,期待个人价值的彰显,期待未来的发展。其次,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表现出普遍的耐受能力较低的特点。再次,由于历史及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又事实上的处于的城市社会边缘性角色。新生代农民工的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在就业中既面临就业难带来的物质压力,又面临包括事业成就感缺失、个人精神需求无法满足的精神压力。故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上,应从经济上和道义上,以及精神上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关怀,加强对这一群体的人文关怀力度。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人文关怀缺失现状

(一)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接触面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情感孤独”

新生代农民工正值青年时期,而这个时期也是人的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处于这个特殊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期待在外出就业时不仅获得物质上的丰富,也期待爱情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然而,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资水平低、工作时间长、接触面较窄,正面临“情感孤独”的困境。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特别策划组织了“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大型调查活动,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访者情感孤独现象严重。聊城团市委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近四成(3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处在紧张充实的状态中,且超过七成(71%)的未婚者感觉与异往一般和不方便,“感情孤独”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惑。共青团浙江省委课题组进行的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缺少进行文化生活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就业于制造业一线车间和建筑工地的人群,他们通常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每月休息时间只有1~2天,缺乏精神文化生活最基本的条件——时间要素。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扶助不够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学校校门就走上进城务工之路,成长环境、年龄及经历决定了他们心智并未成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不清晰且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并且,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内容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不能较好地适应经济周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因素的变动,事实上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然而,调查显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扶助力度并不令他们满意。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提供就业信息和帮助”“有政治参与途径”的认可度打分最低(3.1分)。

(三)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关怀不够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受到来自企业的人文关怀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层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权利的重视程度不够、提供的就业条件较差,如工作强度大,安全隐患较多,职业病突出等方面。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96.1%)新生代农民工关心企业发展,而认为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自身的比例将近两成(16.9%);对于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直接关系不融洽的原因,三成(32.4%)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管理者不关心职工疾苦”;同时,该调查还显示,外出务工以来,未曾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达到六成(61.1%),这一数字甚至超出老一代农民工(59.1%)2个百分点;同时,接受培训的次数偏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比较研究显示,通常,青年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偏大;将劳动强度定位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的为多数(占65.7%),但有近三成(占28.9%)的青年农民工选择劳动强度“大”或“很大”的,仅有极少部分的认为劳动强度“小”或“很小”(占5.4%)。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36.5%的新生代农民工面临高温、低温作业问题,工作环境中存在噪音污染的占41.3%,工作环境中存在容易伤及肢体的机械故障隐患的达36%,存在粉尘污染问题的达34.7%。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给予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在这个时期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人文关怀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良好就业。通常,在经济酝酿转型的时候,率先开始转型的正是产业工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他们的从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本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方式发展的成败。而新生代农民工良好的从业素质、过硬的职业技能和高超的创业本领,与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职业技能和道德培训,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有重要作用。

第二,有利于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发生,实现健康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来自精神压力、物质贫困和事业缺乏成就感的三重压力,在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下,极可能造成心理问题。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进行照顾、精神上引导、心理上疏导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有更好的心态面对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就业。

第三,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稳定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融入。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加强其精神家园建设,有利于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文化、习俗的城市化,也有利于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地迎接城市新生活。

四、努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的人文关怀力度

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工作在流水线上,然而,这个群体又是一个思想活跃、个人主见较多群体,要使他们在城市快乐的工作,实现生活上富裕及精神上愉快,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努力,加强对他们在就业中的人文关怀力度。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而应从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镇落户制度建设着手,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彰显个人价值、收获事业成就感提供制度保障。如切实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和监控制度、积极推动实现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制度、切实加快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进一步削弱户籍与利益的关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等。

(二)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首先,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让新生代农民工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其次,应仔细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特点,找准文化需求定位,尽可能做到“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增强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第三,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是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和融合的重要部分,应对优良的做法加快推广,如深圳经验的传播;同时,应依托图书馆、文化中心、网络等平台,通过建立“农民工俱乐部”等方式,探索更多的服务形式。

(三)加强企业的人文关怀力度

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中获得人文关怀的直接发出者,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感受最为直接和深刻的对象。企业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长期稳定就业,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首先,安全生产。企业必须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爱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尽力做好劳动保护,依法保障他们的权益。其次,发挥企业文化的凝结功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企业。第三,积极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第四,基层组织、企业党团、工会应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健康从业。第五,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素质和能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第六,注重人性化管理,如企业在招录职工时,从关心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出发,尽量考虑男女比例的协调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也有利于他们的稳定就业。

(四)全社会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全社会都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力度,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促进其长期稳定健康就业。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感情,让他们真正感觉到所在城市对其的接纳和包容,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城市管理部门应以服务促管理,消除城乡之间的心理对峙;城市居民应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真心对待;大众传播应努力营造学习、向上、责任、拼搏的农民工文化氛围,并大力弘扬和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贵品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公平文化氛围。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分享城市文明,以及改革开放成果的自信和勇气,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其次,开展社会关怀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就业过程中的耐挫能力,并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想法[J].半月谈.2011(12).

2.中华全国总工会.2010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R].2011-2-20.

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新生代农民工与老生代农民工的代际比较研究[R].2008-08-03.

4.杨前蓉.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5.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新生代农民工尊严感调查[R].2011-07-04.

6.共青团浙江省委课题组.在浙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R]. 2012-01.

关怀的人生范文5

那些在狭窄走廊里和白色木门内生活的老人,有的孤苦了大半辈子,一生平淡无奇;有的肚子里则装满了风雨、故事。但在香港人林玉敏看来,她能为他们做的事笼统说来只有一件,那就是替他们完成遗愿,帮他们平和地面对死亡。

她与“驿站”里的社工义工们,称呼这些老人“爷爷奶奶”。他们和医护人员一起,照料这些已经罹患绝症者的生活起居。她也会委婉地提醒他们,在辞世之前,要好好珍惜有限的时间。这个年轻女孩完全没有想到,她触碰到了这个社会里一个古老的禁忌。

有同事提醒她最好不说这些,不然会有人接受不了;有的老人一听她说起这个,立即转身离开。可她还是要说,只不过方式更加委婉了一点。很快,她有了一个“死神”的外号。

但慢慢的,有很多人接受了她。一些行将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人甚至开始喜欢她。毕竟,她竭尽全力在做的,是让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少些挂憾。

“你咒我死呀,你们是不是搞殡仪的”

3年前,林玉敏只身来到这里时,她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她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第一次离开香港工作。她听不懂武汉话,刚到武汉时,甚至不会说普通话,第一次面试员工时,说话就“像外国人一样”。她也不习惯武汉的饮食,开始的半年,几乎每天都拉肚子。

那一年,湖北省荣军医院刚刚启用了一栋新楼。这栋大楼由香港英皇慈善基金捐助。湖北慈善香港英皇关爱老人护养中心就设在这里。按照约定,湖北一些农村福利院的少数“三无”、“五保”老人,将在护养中心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房间格局一样,墙壁一律白色,两张病床,一个卫生间,还有空调。这样的居住环境,有的老人第一次享受到。

此外,英皇慈善基金还资助香港“无国界社工”在此推广“临终关怀”的项目。林玉敏就是无国界社工派往武汉的工作人员。她将在此工作3年。

在武汉,临终关怀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早些年,荣军医院也开展过此项业务,濒死者被送到这里,由医护人员照料他们的生活,直到他们老去。

但林玉敏觉得,只是将老人们的生活照料好,还远远不够。她从香港带来的理念是,社工要给这些即将面对死亡的人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安慰,让他们舒缓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第一批服务对象,是护养中心主任熊春娥带队挑选的。当时,熊春娥带着队伍,到武汉周边的一些农村福利院找人,条件是生命期3个月到半年内的“三无”、“五保”老人。符合条件的人,随即被送到护养中心,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但是,熊春娥始终没敢跟老人们提到“死亡”。她只是告诉他们,护养中心的条件好,设备比较先进,适合一部分老人治疗。她担心,一旦告诉老人们实情,一部分人将不会去。

她解释称,在传统观念中,老人们都希望叶落归根。护养中心的第一批住客就这样被“骗”到了武汉。

正因为老人们不知情,所以,“无国界社工湖北慈宁服务处”开张不久,主任林玉敏就碰上了一个“老大难”问题。

一位老人已经濒临死亡,她认为应该将实情告诉老人。但当她和护养中心的医护人员就此讨论时,在场者没人赞同她的做法。

“每个人都有知情权,为什么不能告诉老人他们的健康程度或生命期,让他们安排好一切呢?”她不解。他们则告诉她,一旦告诉病人时日不多,病人也许会加重心理负担,加速死亡。

讨论许久,她的方案通不过。事后,她又求教于很多人,大部分人都给她相同的答案。

“我们怎么知道老人害怕?就像小孩,冷了,大人给他穿衣服,热了,给他脱衣服,我们问过小孩是怎么想的吗?我们是不是习惯了充当孩子的代言人?”林玉敏把自己的困惑说给当地的同事听。

但她得到的最多回答是:你是香港人,不太了解本地文化。

她自己也曾亲身领教这种文化。一次,她在做临终关怀推广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时,随机调查了一些武汉市民。当问起对临终关怀的看法时,一名老人破口大骂:“你咒我死呀,你们是不是搞殡仪的?”

事后,有人告诉她,老人自己谈死亡可以,如果子女和老人谈的话,就会被扣上“不孝”的帽子,要是别人和老人谈,那就意味着“咒人家死”。这让她有点尴尬,因为在香港,她经常和自己的妈妈讨论妈妈百年后的葬礼如何举办。

直到现在,林玉敏仍然在困扰中工作。她害怕因为向老人隐瞒死亡时间而为他们留下很多遗憾。她所要推广的临终关怀,目的就是要濒死者舒缓无憾地离开。

她选择在一些思想比较开放的老人床头,偷偷地放一些临终关怀的资料;她还会试探性地同他们探讨生死。不久,一些不能接受她的观念的老人送给她一个“死神”的外号。

“我只想让每一个濒死的人安详离世”

在“驿站”里,那些看上去有些沉默甚至有点木讷的老人们,多数在心里藏着或大或小的遗憾。

林玉敏的第一个服务对象是个孤寡老人,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首次和他接触时,她就碰了钉子。

她告诉老人,自己是香港来的一名工作人员,想和老人聊聊天。老人没反应。她东拉西扯地说了一会,老人摆摆手,示意她离开。一连数天都是如此。

凭着数年的社工经验,她知道老人害怕孤单,也不一定习惯新的居住环境,所以,她坚持每天都去看老人,老人逐渐开口了,但说话很少。有时老人不说话,她就坐在老人床边,握住他的手,陪着他看电视。握住老人的手,抚摸老人,是她学会的社工常用手段之一。

经过多天观察,这名经验丰富的社工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她发现这名老人喜欢看报纸,每天早晨都要溜出去买报纸。一天,她走进老人房间时,见他正在看报纸,就对他说:“爷爷,我看简体字比较困难,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外面发生了什么?”

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当天,老人很高兴地给她讲了报纸上的不少新闻。此后,老人每天都会给她讲报纸上的内容。渐渐地,他们也开始聊一些别的内容,关系逐渐融洽。她偶尔偷偷留一些临终关怀的资料在老人的床头。对此,老人并未表示反感。有时,她也会顺着老人的话,试探性地讨论一下生死。比如,她会问老人是否害怕死亡,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等等。

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去和老人聊天。老人突然说:“小林,我快要不行了,不能给你讲故事了。”

“爷爷,你有没有没做的事,看我能不能帮你做。”林玉敏说。

老人告诉她,他有一个侄子,好久没联系了,很想让他知道自己的生死。他还说,自己希望能总结一生的经历。但他又接着说:“像我这样的人,有谁会在乎呢?”

“我们都很在乎你呀。”林玉敏说。她紧握住老人的手,鼓励他写出自己的历史。

在她的鼓励下,这位一生默默无闻的孤寡老人开始动笔,书写自己的历史。林玉敏还是每天坚持去看他,每天都听他讲自己的故事。老人的病情逐渐恶化,手握不住笔了。年轻的姑娘又找来录音机,把他的话录下来,再找时间整理出来。

与此同时,她发动各种关系去找老人的侄子。她把寻找过程告诉老人时,老人开心地笑了。

老人弥留之际,她紧紧握住他的手,在他耳边大声喊道:“爷爷,传记已经开了头。如果找不到你的侄子,我会好好保留。”她发现,老人在去世前,流出了眼泪。

如今,老人的侄子也未找到,她就一直珍藏着老人的传记。

“我不是死神,我是做社工服务的,只想让每一个濒死的人安详离世。”林玉敏说。她只是想多给那些老人一点关怀,让他们感觉到,在临死之时,仍有人爱着他们,他们仍有尊严。

这名年轻的香港姑娘曾多次到一些农村的福利院。老人们生活条件之简陋,常常让她感到心酸,有时甚至让她“泪流满面”。她曾听说,在一个农村福利院中,有一位老人已经死亡两天了,都没被人发现。

因此,只要老人们有需求,她和她的团队就会尽量去满足。她还要求每一位社工,都要尽可能地握住老人的手,陪他们聊天儿做活动,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单。

服务处社工黄华清服务的一位老人,在临死之前,希望能见到自己的弟弟。但老人的弟弟出门已经比较困难了,黄华清就尽量让老人和弟弟多通电话。

老人还有另一桩心事。多年前,他“休掉”了自己的前妻,一直感觉很“对不起她”,希望能当面向她道歉。但是,他已经记不起前妻的名字。黄华清几乎动用了所有关系来帮忙寻找老人的前妻。每天,她都和老人分享自己寻找的过程,老人“听了很高兴”。

老人还告诉她,他的弟弟希望能把自己接回去土葬,但他不同意,说土葬“不环保”,“还花钱多”,自己一定要火葬,并把骨灰撒到河里。不过,弟弟坚决反对。说这些话的时候,黄华清发现,老人始终是“笑眯眯的”。

老人的前妻最终未能找到。但老人走的时候,“很安详”。

3年来,林玉敏和她的同事知道了很多离世老人的秘密。她听一位老人告诉她,自己为年轻时做错的一件事而忏悔终生;另一位老人则在去世前,向她“传授”了自己掌握的一门独特的种植技术。

这样的故事多了,连社区养老的一位老人也找上了门,希望林玉敏帮忙找到自己的初恋情人。老人并不是服务处的服务对象,听到老人的心愿后,林玉敏还是立即联系了自己的记者朋友,在媒体上消息,最终帮老人实现了这个心愿。

“临终关怀的重点是关怀,而不是临终”

住在护养中心的老人,走了又来了。有的老人,在护养中心养好身体后,不再是临终关怀的对象,就又回到了原先的福利院。他们带去了林玉敏的天使般的形象,也带去了她“死神”的名声。

为了让更多老人接受自己,林玉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护养中心逐渐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老人们不再躺着等死,而是参与到社工们组织的一些活动中。他们亲自做卡片、画图,还在社工们的鼓励下,去帮助那些更需要帮助的老人。

有一位老人发现护养中心不给他治病,非常气愤,每天嚷嚷着要离开。每次活动,社工都会邀请他参加,可是他从不参加。后来有几次,社工故意没叫他,想吊吊他的胃口,有一天,当社工走进老人房间邀请另外一位老人时,那位始终不愿意参加活动的老人突然抓住社工的手,问社工为什么不叫他。

那次活动,老人做了很多卡片,还把做好的卡片送给别人。活动结束时,他兴致勃勃,不愿离开。如此一发不可收拾,每有活动,老人都参加。

在医护人员照料下,老人身体逐渐恢复,不再是临终关怀的对象。在离开护养中心回福利院的那天早晨,老人跑到林玉敏的办公室,问还有没有什么活动?能不能参加完再走?

这让林玉敏感到很欣慰。她清楚,老人们终于开始认可她的做法了。

还有一位老人是林玉敏的服务对象。每天,这名香港女子都要和老人拉拉家常。趁老人心情好时,她就会偷偷留一些临终关怀的资料。刚开始,老人很“反感”。他告诉林玉敏:“我是来看病的,不是来临终的。”

后来老人身体状况逐渐恢复,就回到了原先的福利院。林玉敏和她的团队到福利院回访老人时,正赶上了老人老伴的葬礼。他们帮忙做了很多工作,并承诺老人,当老人老伴去世百天之时,去给她上坟。

在老人的老伴“百天”快到之时,老人打电话给林玉敏,拉了一些家常,并提醒她,老伴的“百天”快到了。

老人老伴“百天”之时,恰逢雨天。林玉敏租了一辆车,带着几名社工和义工,前往百公里之外的地方,去给老人的老伴上坟。一天下来,他们又饿又累又冷,但老人那天流出了眼泪。后来,老人就到处宣传林玉敏的临终关怀理念,并把一些宣传资料贴在福利院院长的办公室。

在林玉敏多年的社工工作中,她经常发现一些机构或义工,在为弱势群体服务时,多是买上一些物资,分发到他们手中,然后就离开了。在香港做社工时,有一次,一位院舍老人半开玩笑地和她说:“我们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不要经常安排社工走马观花地看望我们。”她当即明白,老人们更希望社工们能坐下来和他们拉拉家常,说些体己的话。

因此,到武汉后,她经常向队友们强调:“临终关怀的重点是关怀,而不是临终。”

她鼓励她的团队走出去,到福利院陪老人聊聊天儿,拉拉家常。她还曾带着专业摄像师,到一个偏远的福利院,委婉地劝说老人照百年照,冲洗好后,再给他们送过去。服务处还经常组织义工,给福利院的老人理发、剪指甲等。

去年,林玉敏倡议“一人一封信”活动,建议社工和义工与福利院的老人互相通信。

义工刘春凤这些天老在想,福利院的李爷爷怎么还没给她回信。她想,信是不是已经到了班级的信箱,分发信件的人还没顾得上取信?为此,她偷偷抠过班级的信箱。她又想,要不要再给爷爷写一封信,问问他是不是信寄错地方了?她还想,春节快要到了,她应该买一张卡片,最好能在春节当天送到爷爷手中……

李爷爷的老伴去世百天时,刘春凤曾随林玉敏去给他老伴上过坟。回到武汉后不久,刘春凤便给老人写了第一封信。

信的内容,多是一些寻常话,比如,要注意身体了,要经常笑一笑了等等。这名调皮的大学生,还在每句话的后面,都画上一个笑脸。两页信纸寄了出去,很快就收到了回信。在回信中,老人一再强调,收到她的信后,自己“高兴极了”,“好开心好幸福”,并希望能经常收到她的信。“老人们都很孤独,我们能做一点就做一点吧。”刘春凤说。

“当我们有能力面对死亡时我们便更懂得欣赏生命”

到护养中心后不久,林玉敏就与那个困扰她近3年的问题相遇了。到底要不要告诉濒死者实情呢?尽管她选择了尊重当地传统,但并不甘心。

护养中心的医生张晋,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林玉敏刚来时和护养中心的医护人员做的那个小游戏。当时,林玉敏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抽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假如你的生命只有多少天,你会做什么?

对于这个游戏,事后不少人认为有些晦气。不过,当时他们并未表达出来,还是认真地参与了。

张晋当时抽到的卡片上,写着生命期只有3个月。她的答案是,花上两个月周游全国,剩下一个月处理自己的事情。

时隔近3年,现在回忆起来,她承认这个游戏对自己有所触动。“知道自己的生命有限,就知道自己一生要做些什么了。”她说。

另一名医生抽到的卡片上写着,生命只剩一周。她虽然“无法完全进入游戏”,但在看到那个数字时,脑子里还是冒出诸多遗憾。她后悔没有多陪陪丈夫和孩子,还有很多事情没处理完。她的答案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周”中,用足每一天去弥补缺憾。

做这个游戏的目的,林玉敏意在让临终关怀的团队体验濒死者的感受,一方面希望大家接受她的观点,一方面希望能为老人提供更贴切的服务。不过,前一个目标,至今也未实现。

同时,林玉敏还为周围的人宣讲“生命教育”。她希望大家都能正视死亡,为生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以使“去者善终,留者善别,能者善生”。

在她和队友合编的《生命手册》中有一句话:“当我们有能力面对死亡时,我们便更懂得欣赏生命。”带着这个理念,林玉敏还让“生命教育”走进了校园,其中有一次甚至是在中学的课堂上。

她又把“生命教育”推向社会。去年11月,她的团队在汉口江滩公园举行了一次“生命教育”活动。其中包括“酸甜苦辣”体验、“地震”体验和“棺材”体验等,即模拟一些逼真的场景,让体验者进入各种场景中感受。此后,这项大型生命教育活动便在武汉各高校巡回展出。

“地震”体验者出来后,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沉默不语,有的还如进去前一样说说笑笑。但有义工发现,有一名体验者,出来后立刻拨打了母亲的电话,对着电话大声喊道:“妈妈,我爱你。”

“棺材”体验用的是火葬场出借的黑色纸棺材,棺材正面贴着一个大大的“奠”字。体验者躺进纸棺材后,用白布遮住全身,盖上棺盖,通过耳塞听哀乐一分钟。体验者出来后,可以在留言板上写上自己的墓志铭。

那天,“棺材”前围观者很多,体验者有50多人。但“棺材”体验引来了不少讥讽和质疑。有批评者认为,这样的活动,不是“无聊”,就是“作秀”,有人甚至称林玉敏是在做“死亡宣教”,是在教人死亡。

在武汉一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时,义工刘修明向观看的一名大学生介绍了“棺材”体验活动。他一边介绍,一边观察那名大学生的反应。他发现,那名大学生一直在翻白眼。

“假如现场有一口棺材,你会不会躺进去?”刘修明问。“这样做有意义吗?”那名大学生反问道。

令他们欣慰的是一些体验者事后写下的话。有人这样写道:“我很庆幸,我不曾白活。爱过、恨过、悔过、怨过……如果时间从头开始,我仍然一如既往,活着的你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丽人生。”还有人写道:“人生苦短,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浪费时间,在将来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可以说,我们没有白活过。”

“临终关怀是不是来得太早了”

无国界社工湖北慈宁服务处的办公室设在走廊的尽头,只有两间,每间10多平方米,结构一样。一间挤满了办公桌,一间活动室。办公室不分节假日,白天始终有人值守。

林玉敏的办公桌在最深处。格子很高,坐下后,露不出头。就是在这个地方,由她带来的具有强烈香港意味的临终关怀理念,开始走进武汉。

办公室的门上,不同时间会换上不同牌子。工作时间的牌子是“工作时间,敲门请进”,外出时就挂上“外出工作”的牌子,休息时间又换上提醒工作时间是何时的牌子。纸是粉色的,看起来很温馨。因在护养中心内,这里经常有老人过来散步,林玉敏不想让他们因她的存在感到更加害怕。

因为直到现在,她仍被不少人认作是“死神”。

3年即将过去,她的普通话说得已经相当流利,身体也适应了当地环境。她送走了一位又一位老人。那些了解她的人,很愿意和她接触。但是,她并不认为临终关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3年来,她的团队日渐扩大,各地的义工队伍也在她的影响下更加专业。但她发现,临终关怀项目,始终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高标准”,一些人甚至对社工的职能仍不清楚。

在香港,临终关怀的团队不仅仅有医护和社工,还有物理治疗师、药剂师等专业人员。个案有需要时,这些人就会坐下来,讨论关于病人的个案需要,为个案提供个性化服务。社工不仅充当个案和这支队伍之间的联络人,还要对个案进行心理疏导。

香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患有严重糖尿病,他非常渴望能吃到一碗红豆沙。医生告诉他不能吃糖,但老人坚持要吃。老人就和社工讲,我都快上天堂了,就想吃口甜点,难道这么点愿望都不能满足吗?社工就把老人的愿望告诉老人的女儿。女儿立刻表示同意,说老人开心就好。

为化解这个难题,社工便把老人的女儿和医生召集在一起,最后商定的结果是,老人可以定时吃上一碗少放糖的红豆沙。

但如此个性化的服务,在武汉的工作中,林玉敏很难实现。曾有一位老人因患直肠癌,手纸用量特别多。有一次,定量分发的手纸用完了,老人就向管理人员要。但管理人员说,每个人都是那么多,他不能特殊。弄得老人很尴尬。林玉敏看到这个场景,就偷偷给老人买了手纸。

对死亡的探讨,仍是一个

社工黄华清曾做过一个小游戏。她用手机短信的方式,问自己的好朋友,假设她死后,大家用什么方式纪念她?

结果,几乎所有朋友回复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还有人问她,是不是因为做临终关怀这份工作,让她心理抑郁了。有朋友不放心,还给她打来电话,看她是否还正常。她一再强调,她就是想知道答案,并追问朋友用什么方式纪念她。朋友告诉她,那就逢节日的时候,给她烧炷香吧。

质疑林玉敏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每有质疑,她就讲一遍“捡海星”的故事。她用故事来回答质疑。

一个人有一天在退潮的沙滩上散步,看到满沙滩都是被海浪冲上来的海星,在太阳的照晒下,奄奄一息。他的前面有一个孩子,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把一只只海星捡起来,抛回海中。他问孩子:“沙滩上有成千上万只海星,你这样做有用吗?”孩子看着手中的海星说:“至少,对这一只有用。”

林玉敏很快就要回香港工作了。无国界社工会另派人接替她的工作,这一段时间,她经常会静下来反思:“临终关怀是不是来得太早了?”

她暂时找不到答案。

“临终关怀”运动先锋Cicely Saunders的话就贴在办公室外墙上,十分醒目,林玉敏烂熟于心:

你是你,你一直活到最后一刻,

仍然是那么重要,

你是重要的,因为我们会尽一切努力,

关怀的人生范文6

[关键词]就业安置 人文关怀 校企合作 跟踪服务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新兴工业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偏高,招工更难。用工荒使得职业院校学生相对比较抢手,而中职生更象是皇帝的“女儿”。如何提高就业质量?要以生为本,不仅要重视他们的现在,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就业安置工作中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关于批转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中也强调:“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作为中、高职同时并存且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安置工作特点还要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学历层次,对他们的择业定位、心理期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从而使他们由学生到工人身份的变换心态更加平稳,对企业与学校最大区别的适应准备更充分,使就业企业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认同度更高。抱着这样的愿望去做就业工作,创造人文关怀的就业环境,丰富人文关怀的内涵,为校企牵线搭桥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安置工作本身,成人之美也就成了这份工作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要把工作做到位,笔者亲身体会是关键把好五道关。

一、就业教育关

职业教育面向企业,学生直接由学校走向工厂,迈好第一步对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而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重要的—环,如果是公式化、大道理化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注意。未曾有过工厂打工经历的他们对诸如职业规划、就业心态、职场坚持、做人做事、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之类的问题不易引起兴趣。特别对年纪偏小的中职生,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一旦下厂,感觉与学校生活反差极大,新鲜期一过,“毛病”接踵而来;高职层次的学生对操作简单重复的岗位嫌学不到技术,眼高手低,干不了多久就想换岗。这种现象既常见也必然,问题在于先前的就业教育就好比“预防针”是否对于可能出现的征兆有预防和“免疫”作用,笔者从这些年做就业工作的感受和观察分析,与下厂同学座谈了解:认为就业教育不在乎课时量多少,关键在于是否会“拿脉”,影响是否有力度。我们建议让有“临床”经验的老师授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和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不同性质的工厂管理模式等要讲得更加具体,列举的案例更加生动,就会使学生面对现实有更多的领悟,再通过《就业简报》,寻询本校往届毕业生比较突出的正反事例进行介绍,让学生学有榜样,借有参考,而且还邀请近期下厂的同学回校作演讲,现身说法。有助于让他们对人生的第一次工作机会学会怎样把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渔”,以增强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就业教育就好比给刚刚学步的幼儿一个扶手,方法得当他就能走得快、走得稳。全方位、多形式、让人文关怀的理念和措施在就业教育中得到落实是做好就业工作的第一关,新时期在方法和理论上给做就业工作的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优选企业关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用工量增加,而另—方面职校尤其是中职学生数逐年减少,就业由几年前校求厂如今变成了厂求校。有的企业由于生产能力提升,规模扩大招工;有的企业因为劳动强度大而待遇偏低跳槽的人多缺工;有的属于用工不规范、或生产不正常、人员流动性大等等。据了解,近两年不少企业使出了“买工”的招数,有的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引进员工。既然市场发生了变化,就业部门就更要摸清情况,向学生推荐优质企业,扮演好“红娘”角色。总的原则:长期合作的企业,双方互相了解,知根知底,最能衡量“姻缘”的质量指标就是以前去的学生愿意留下来,虽不保证“地久天长”,至少绝大部分人比较安心,这样的公司无论从人文关怀、待遇还是学生的发展空间在同行业里显有优势,属于感情升温“亲家”;如有“新媒”,感觉比较中意,公司的生产一直稳定,所安排的工作与学生的所学专业较贴近。再通过亲自考察吃住等条件,做到心中有底。然后把实情向相关班主任辅导员介绍后,看是否有学生感兴趣。通过比较、了解、考察,“娘家”最后才确定为“姻缘”对象。最后在“相亲”(招聘会)时,从源头上为“女儿”的“抛绣球”把关,尽量避免“短婚”现象的出现。优选企业不仅是保证学生有去处更是为了有好处,也是人文关怀的实质所在。

三、专业对口关

无论是高职层次还是中职层次学生,在专业上接受一定程度的训练后,总比完全没有接触过本专业培训的人员要稍胜一筹。特别对于电光源这样的独特专业,只有在行业工厂里毕业生才会有他的专业优势,进入角色的速度会比非专业人员更快,成才的几率更大。虽然现阶段中职生文化基础欠扎实,因在所学的领域曾经“走马观花”,而对于那些基础好、善于学习、有毅力、能吃苦的学生就占“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之有利条件,很快会钻露头角。不少企业也看到这一点,为争取更多的生源,他们主动提出设立奖学金,几年间,与Philips等十多个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办以企业名称冠名的“特色班”,引进对口班的企业文化,让学生体会先入为主的感觉,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同时也深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互利共赢的局面。

每当学生进入就业的最后阶段,我们就业部门在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专门补充时间按专业类型加讲“针对”课,把所选企业的产品、岗位等各方面情况详细予以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如性格、能力、体质、特长、喜好、追求等)“量体裁衣”,给自已合适定位。比喻为“门当户对”。什么样的学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优势去什么样的工厂,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有利于自己的理想实现,也许永远找不到标准答案,但为刚踏入社会的学生找一条适合的途径当一次导游,为他们的人生奋斗指一个恰当的座标是可行的。

四、尊重意愿关

通过前面两道关的运作,基本可以确定“亲家”了。再根据每年的就业人数与企业实际需要人数按1:3邀请中意企业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校园招聘会,并视各企业的规模和岗位,按细“水”长流、好般搭配、优生优选的原则合理分配指标给各企业。在确定“相亲日”(招聘会日)前一周,将候选企业的招工简单全部张贴出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熟悉各企业的情况,为参加面试做思想准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向家长提供相关信息,便于家长参考。这样既做到了招聘信息透明、招聘方式公开,又保证了对所有学生的一视同仁。招聘会当日,通过交流、沟通,双方感到满意,两厢情愿,就确定“关系”。如有“单相思”的,就业老师和班主任老师在了解情况后也出面与企业的招聘人员进行商量,给其争取机会。有的企业希望要几个特长生,帮他们物色推荐。这样做避免了学校代替学生个人的主观意愿式的包办“婚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个人和企业的选择,真正做到自主自愿,两情相悦。人文关怀在学生择业时得到充分体现。

五、跟踪服务关

儿行千里母担忧。学生就业了,并非是泼出去的水,特别是中职生,第三年属顶岗实习期,因为学生年龄小,又远离父母、远离学校,诸多不适应,学校鞭长莫及,靠“遥控”了解信息,管理更加复杂了,好事多磨,跟踪服务比起“牵线”琐碎多了,责任更大了

因为学校的安置特点不是“批发”式的把学生集中在几个厂,便于老师驻厂管理。大都安排在沿海7、8个省、市,遍布几十个城市。一厂一师不现实。以片区为主安排跟踪服务老师,学生、老师彼此不够熟悉,做稳定工作效果不明显。所以仍以学校原有班建制,让原班主任继续跟踪。学生下厂前给每个学生印发一本部门自编的《就业导读》,内容包括“实习安全保证承诺”、“厂校生实习协议”、“温馨提示”等等;给送派老师分发《带队老师工作手册》,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带队纪律与注意事项”、“带队日志记载”、“企业评语”等;给每位班主任分发《实习跟踪手册》,内容包括“工作职责”、“考评办法”、“绩效记载”、“跟踪对象资料及工作笔记”等。各自责任明确。就业部门专门建立“投诉记载”,考核跟踪质量和效果。可操作性强,检查起来有凭有据,老师们工作十分敬业,各显神通,用网络、用电话、用短信与学生保持联络,同时,就业部门也与同届学生就业的企业签订协议,不得擅自接受从其他厂跳槽的学生,防止学生串通随意辞工。客观原因辞工或换厂要经学校允许。几年以来,通过跟踪服务、定期走访等工作,工作效果明显,我们的做法也得到了工厂的人力部门、学校领导、家长和学生、老师们的认同,形成了独有的工作特色和机制。

因为近年来我们比较注重就业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特色和学生个人特长优势,教育他们如何爱岗敬业;如何把握机遇;明白什么叫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等做人的道理。小小年纪就有了不错的进步。以近三年毕业的学生为例:如在宁波欧美照明公司的大专毕业生湛水明,2012年年收入已达到30多万,去年提拔为部门经理;在深圳精彩印公司的中职生谭天娥当起了“老大”;在昆山连展科技(台湾上市企业)工作的有三位已担任部门经理助理;中职毕业生现在已是沙市南湖机械厂(军工企业)的高级技工,中、高职套读生谭宏贞已担任厦门通士达照明公司(中美合资企业)的车间技术员,更可喜的是,近年来世界500强Philips旗下的上海飞亚照明公司;Simens旗下的绍兴新和(绿色)照明公司对我校学生“情有独钟”,年年来“提亲”。如此典型事例不胜枚举。

上一篇采购员简历

下一篇房地产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