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教育论文范例6篇

关怀教育论文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1

1.教师授课语言暴力频出,尊重不足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在当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平等的,所以必然地为语言暴力的生长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在特殊教育领域,教师所处在的情况更为特殊,以自我为中心,依靠强制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学生的行为特征更为明显,为了使特殊学生向教师预想的方向发展,面对违反纪律、犯了错误、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简单粗暴或讽刺挖苦或恐吓威胁的暴力语言也是很常见的。例如,“你怎么长大的,这么笨!”“我教了这么多年书,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你呀,什么也学不好。”等等。特殊教育课堂上的语言暴力折射出教师缺少人文关怀的同时,更能表现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素养程度偏低。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使用暴力语言,会严重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影响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以如何化解特教教师的“语言暴力”是当下特殊教育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师授课语言冷漠敷衍,温情不足

在特教课堂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学生那种对于教师权威的“藐视”,尤其是面对一些非班主任教师时更加明显。究其原因是一些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中表达出来的“我上的课你要是不喜欢就睡觉,但是不能扰乱课堂秩序”的意思。长期的这种“安民告示”似的授课,让学生感觉到的并不是宽松的环境和舒适的课堂,而是感觉老师的潜台词是“随便吧,反正怎么学也学不好”,从中得到的答案是教师对学生过于冷漠。冷漠都是双方面的,教师的冷漠影响着学生,学生渐渐由冷漠发展成“藐视”和“不屑”,这种态度的展现,更能激发起教师在语言中的冷漠敷衍,缺乏温情。赢得学生的尊敬,不是靠大力压制,也不是靠低眉顺眼,更不能靠冷漠敷衍,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来面对特殊学生各项教学需求,不能为了表面的和谐气氛,放弃运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解决各种问题。通过情感的联络沟通,才能化解冷漠,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风采。

3.教师授课语言重复沉闷,激励不足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功,而特殊教育教师的授课语言也同样展示着教学的基本功。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语言重复的情况随处可见,容易分散误导学生的注意力,有些调皮学生可能上课就开始统计教师重复语言的次数,无法安心听课。有的教师一句话能表达清楚的意思,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不断重复,这种重复沉闷的讲话,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使学生听起来厌烦。重复并且沉闷的语言是没有新意的,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引发兴趣爱好,启发式的教学更是谈不上。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往往一问一答式的多,真正融入到学生内心,将教学中精彩的知识点播撒给学生,激励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的真善美的情况很少。语言是教学的最主要媒介,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予那些特殊学生温暖和力量,让他们尽知学校与社会的关怀。

二、特殊教育教师在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分析

1.师生角色定位的历来传统

人因其社会性,所以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中国的传统师生关系是依靠伦理来维系的。在古代,由儒家思想构建的社会等级规范,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师道尊严严肃细致的讲究,赋予了教师极高的权威性,进而演变成师生之间的专制关系。到了近现代,人们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看成了一种主客体关系,即教师育人就是一种“育物”,这样的结果就变成了教师高高在上地进行知识传送,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人”,并非“物”这样的事实,漠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两主体中的一极。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在教学活动中均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存在,漠视了受教育者本身应有的独立和尊严。而在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特教教师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在课堂上当其面临与自身求学时遇到的相似情况,便驾轻就熟地运用当年所受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因此一些冷漠的语言、暴力的说教都会运用出来,所以这种一代又一代的惯性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存在的某种缺陷,面对这种不平等的对立情况,反应往往会更加强烈,导致学生心理的抵触甚至逆反,觉得教师的批评就是挖苦讽刺,没有关怀和帮助,缺乏足够的温暖。

2.缺乏对人文关怀的认识

人文关怀基础是教育,是用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特别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命的发展[2]。特教学校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不同,他们多数由于身体机能的缺陷,再加上心智发育尚待完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不能像家庭生活一样,时刻享受父母的呵护和家庭的温暖。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就目前情况来看,特殊教育课堂上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多,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学生也很多。在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特殊教育教师很难再有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每一堂课语言表达的细微内容,同样很难通过琢磨细微的表达方式来体现人文关怀的本意。虽然在表面上看来人文关怀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随着表面的风平浪静,长久之后就完全忽略了人文关怀。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关怀与温暖,那么特殊学生肯定会感觉心灵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会疏远教师与学校,变得自律性相对较差,面对将来更迷茫和困惑。结果是学生虽然可能学到了一些安身立命的技术,但是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缺陷。

3.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压力增大,这与当前教育的大环境和特殊教育所处的小环境有很大关系。特殊教育教师要承受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重重压力。例如绩效考核情况,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除课堂以内的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考核测评、安全、卫生、饮食等各方面的工作,甚至考核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若不达标就降低工资等。这样特殊教育教师把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训斥、威胁甚至采取不正当惩罚方式,都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对立冲突。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期望和评价标准过高,更加重了教师的压力,本来学生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责任,但是现在几乎全落到学校身上,奉献时关注少,犯错时人人指责。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需要得到家长、学生、社会各界的肯定,这也造成了对教师不利的舆论氛围,误导了学生和家长,无形殊教育教师的压力与日俱增。

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语言素养方面人文关怀的途径

1.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道主义情怀,人文关怀是对人价值的肯定、完整人格的尊重,对残疾人更重要。[3]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的主观意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语言素养,以期展示对特殊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不仅仅只是简单地通过语言本身素养的提高来完成,而是需要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来相互支撑。首先,从知识文化素养层面来看,优秀的课堂语言表达是由丰富的知识文化素养决定的,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在学生看来,教师有能力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甚至依赖教师,因此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不影响正常的语言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做个博学多才之人,扩大知识面。只有知识文化内涵深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主要体现。其次,要注重语言素养本身的提高,特教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要词汇丰富、逻辑严谨,甚至可以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语言来进行授课。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前要认真备课,按照预先设计来进行发挥,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毫无逻辑、缺乏节奏的组织语言。只有严谨细致,才能尊重课堂、尊重学生。再次,从思想素养层面,特殊教育教师在平时语言交往中要给学生做表率,决定语言质量的人,只有慧于心,才能秀于言,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将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感价值观渗透到语言中,不能将工作生活中的不快和不满带到课堂,不能将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最后,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是引发师生对话语言问题的主观因素,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时弥补,提高教师内在和外在的威信,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才能更好地展现特殊教育教师人文关怀风采。

2.建立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就是要在教学氛围、教学资源配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因此,以人为本,尽可能多地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促使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这亦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第一,要构建幸福奋进的教学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感觉到特殊教育这个职业是幸福快乐的,奉献和挑战并存,只有幸福快乐具有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所以,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理解他们,使其最终具有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第二,教学资源配置要合理。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来调节课堂内容,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扶持他们参与科研,提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第三,要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教师参加重要学术活动的机会,同时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甚至出国等机会。注重加强校际间、国内与国外,老、中、青教师之间以及特殊教育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允许就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之在学术探讨、交流、争鸣中开启智慧,活跃思想,承前启后,立足于发掘和发展本学校特有的学术风格、学术文化,注重精神理念的提升,给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条件。这样特殊教育教师可以从其他同行、其他领域学到精湛的技艺和品德,使其在学术、学业、思想上更快地提高。

3.加强语言运用能力,展示人文关怀风采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2

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到学校和课堂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首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改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相互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要真正起到领路人的作用,把握课堂的走向,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其次,构建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多关心学生。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很容易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及时的评价,给予他们表扬和鼓励。比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敢表现或者观点的另辟蹊径教师要及时表扬,这样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而且教师客观积极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外,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会增加很多话题,也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再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而非单靠成绩来界定学生的学习水平。思想品德课程本来就是一门关于道德的课程,我们可以将学生平时参与集体活动或则集体讨论时的表现计入到期末的成绩中,并将平时的品德表现作为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

自主、自由是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关键,这不仅体现出了教师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使教师的人文关怀得到了传播,并逐渐发扬光大。我们国家对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言传身教”,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和观念的关键时候,作为他们知识上的领路人和精神上的导师,教师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政治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够影响学生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行事光明磊落一诺千金,学生们就容易养成信守诺言的好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负责,学生们也会受到感染并认真负责。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打开思维,不局限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表现出自己独立自主的活跃思维,并且以实际行动对学生的自主自由的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这种自主、自由的思考方式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创新的源头,也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的良好品质,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自主、自由的思维习惯,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开展人文主义教学的作用之一。

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素质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关怀意识;语文教学

生命是万物的基础,没有了生命,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生命是及其珍贵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希望,语文教育要联系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他们的特点,从小培养他们的生命关怀意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回归教育本质

生命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它是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以及生命本质的靠近。生命关怀充分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质量,服务个体生命的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关怀的内容包含很多,不仅有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其中还包括生命伦理、价值、意义、人格发展等。

现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增大,加之家庭、社会和自身诸多原因的影响,使得许多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加上许多中小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校园暴力与校园软暴力的问题,致使许多中小学生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低下,遇到一点点小问题就选择走极端,放弃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些学生根本不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命关怀意识严重缺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轻生现象迫使我们开始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在追求科学化、理性化和标准化,并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教育的对象是人,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教育的过程是将知、情、意、信、行统一在一起,而不是只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教育要回归到生命关怀的本质,培养学生生命关怀的意识,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强化教师自身的生命关怀意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首先自己就应该具有生命关怀意识,热爱生命、拥抱阳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学生。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其内容生动形象、情感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个体的独立性,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和想象,激发他们的自主思维,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感。

三、重建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上,提高考试成绩成为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轻视了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语文的教育价值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上,学生的德智体美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将人文关怀和生命价值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的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其感悟人生的真谛;通过对文本中生命价值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体验,结合自身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实现自我价值的转变和升华。

四、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关怀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关怀的文章和作品数不胜数,如《热爱生命》是表现人在面对恶劣坏境时的坚强意志以及对生命的热爱;《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广阔胸襟和豁达的人生境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作品向我们传达的是生命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种抗争。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这些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凝聚着的作家的生命关怀,懂得生命中的爱与付出、拥有与舍弃,具有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深刻认识和理解生命的可贵。

五、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语文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和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交流,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独白式的讲述,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是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师生之间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播生命大道的责任,所以开展生命教育,语文教学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语文学科的人文关怀融入其中,尊重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孕育学生博大的生命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青少年在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走向极端,发生悲剧。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向上地面对人生和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与研究,2004(5):35-36.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人文关怀 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的背景分析

1.社会发展现实呼吁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既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条件,又使人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极大地增强各个经济主体的主体性,摆脱和克服一切人身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提高人们的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我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保证其时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着力弘扬和培育他们的主体性,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品格、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且能独立思考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2.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确实对当今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和障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国际上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攻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发生了一定动摇。第二,由于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入侵以及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第三,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的压力等影响,一些大学生的心理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需要老师从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入手,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剖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需要老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需要老师把握转型期中国社会多元价值主体、多元价值观念、多元价值标准的新特点,指引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系统的育人工程,是培养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整个过程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内因,其它因素都是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诸多内容,无论哪一方面的教育实效都离不开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4.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不仅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也提供了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它要求学校和老师树立“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的理念,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发展学生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如前所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但是,事实上,我国高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文关怀的缺失,这种现状必须得到根本性改变,否则,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只是一句空话。

1.出发点和立足点缺乏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其长期的、本质的健全人格、完美人性与素质发展的塑造人的功效。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外在制约作用,忽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从而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客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就变成了“救火”工作,短期性工作。

2.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体现人文关怀

第一,教育内容显得空泛化和理想化。很长一段时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过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义、工具性价值,忽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全方位需要,使大学生感觉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高在上,老调重谈,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是那些优秀分子应该去做的,与自己似乎无关。

第二,教育方法的简单化、机械化。由于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机械化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将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复杂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提升和问题的解决简单化、形式化和表面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教育,缺乏民主。也有一些人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智育化,经常满足于理论说教和思想灌输,把本应多姿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成关于思想政治的知识的讲解、传授和记忆活动,忽视了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正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很令人满意。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当前最重要地就是改革过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注重对全体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构建一个全新的人文关怀模式。

三、坚持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人文关怀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观念上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才能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做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学校和老师应认清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转向的必要性,从当前社会生活对学生的要求和学生生活本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和尊严,以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的全部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突出主体间性,实现教育者和大学生的主体平等

主体间性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家针对传统西方哲学中上过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主体对于客体的控制和优势地位而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中,从而能有效地解决以往单子式主客取向的主体性教育缺陷,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

按照主体间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牢牢控制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使教育过程向着预想教育目标推进。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转贴于

3.坚持以人为本,改革教育方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确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改革。

第一,灌输与疏导相统一。一方面,老师要旗帜鲜明地向学生灌输思主义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也要坚持疏导方法,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思想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第二,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执行纪律相结合。一般来说,老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注重以情感人,耐心说服教育,使之自觉地纠正错误,改正缺点。但是如果片面强调感情投资,对落后的不敢批评、不敢斗争,就会使思想政治工作庸俗化。对那些自律性很差的学生,不接受教育,甚至严重违犯纪律,就要严格执行纪律。教育人、管理人、严格要求人是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关心、爱护。

第三,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由于大学生就业和高学费等原因,再加上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往往有很多问题或者实际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助,或者是经济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或者是生理上的。面对学生由于思想认识和实际矛盾所产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和老师既要注意正面的思想教育,解决思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困难,又要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

第四,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传要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校和老师作为教育者,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老师要以其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影响和塑造学生的灵魂。

4.改革高校教学体系,增强人文关怀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发挥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05方案对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做了修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看来,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如何在新课程体系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这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但对于高校本身来说,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要彰显人格魅力,提升人文素养,做学生的表率。其次,老师要钻研教材内容,挖掘人文精神教育的交叉点。第三,老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个性开发和全面发展的需求。

第二,改革专业课教学,挖掘其中的人文关怀内涵。专业课的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非常受学生重视。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环节当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要转变观念,树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思考和深入分析各学科的特点,挖掘学科自身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在科学教育中贯穿人文精神的教育。

5.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人文关怀的保障体系

理想模式的贯彻和执行能不能起最大作用,是否具有实效性而不流于形式,保障体系是否完备有效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第一,提高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他们应具备与时代进步相一致的现代人文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质、人格素质(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同情学生、理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和保护学生,以学生为本,才能担当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便于掌握、便于操作的原则,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一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保持队伍的活力和积极性。二要建立学生意见反映、申诉制度,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要求。三要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包括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第三,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各高校建立健全在党委领导下的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系统,真正使人文关怀思想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营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人性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佳载体。首先,需要全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抑制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其次,要强化家庭环境的育人功能。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家风环境和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再次,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全方位育人。教职员工包括行政、教学、后勤等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应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情节和人文情怀,把人文关照的温情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学校要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参考文献:

[1]俞吾金.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维度[N].光明日报,2001-02-06.

[2]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社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及监控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Medicine is a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highly integrated disciplines,its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is humanistic ca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lack of humanistic care spirit in medical education,and expound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medical education,strengthening the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car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ng a good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Humanistic care spirit;Medical education

人们对医学发展的认识日渐成熟,医学已经由传统的单纯的生物模式转换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越来越认同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特点是人文关怀[1]。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要求[2]。注重"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精神,在医疗实践中实施人文关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所以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是当代医学教育必备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医学教育前进的方向。

1 当代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尽管医疗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已被认识,但临床医疗领域及医学教育中仍存在着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1.1重技能,轻人文 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教育中存在着突出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医学院校在教育中重视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社会对于一名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衡量标准更多的关注是否拥有高学历、高职称和熟练的知识技能上,因此医学教育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和技能操作的考试成绩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而人文社会课程的学习多流于形式,有的医学院校甚至对人文社会课程进行了压缩,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就能够应付考试。这不仅使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难以培养,而且也影响到全面文化素质的提高[3]。

1.2缺乏沟通能力 医学是一门需要与人沟通交流的学科,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医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临床实践、诊治活动等都离不开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发现医学生与患者沟通不够,甚至一些医学生由于缺乏技巧,影响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因此医学生的沟通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实践及医疗质量。目前的医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在大学期间有的学生常独来独往,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同学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不能自拔。他们很难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融为一体,以至于缺乏合作精神、自制力及协调力。

2 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

2.1转变医学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把提高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首先要纠正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缺失。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医学人才。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教育学生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热爱医学事业,用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来对待临床工作,推动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形成[4]。其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使他们有机的统一起来。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医学中技术至上的观念,寻求技术运用的人文精神。对人文教育的课程要加大改革力度,不要让课程教学仅限于照本宣科、死记硬背,而要多采用一些切合实际、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

2.2积极发挥专业课教师潜力,强化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医学院要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潜力,在专业教育中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让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内容渗透进专业课的教育和临床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人文关怀精神对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邀请一些有权威的医学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例如介绍医学生人文素质、如何当好一名好医生、医学科学的未来发展等。专家教授人生阅历丰富,对医学理解深刻,并且在艺术、文学、哲学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能够将医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讲解深刻。学生们将从系列讲座中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另外可以把医学生人文关怀列入到临床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导教师可以对医学生在实习中的人文关怀、医德医风表现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可以作为实习的一项考核指标,并与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相关联[5],为医学生今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环境的熏陶。校园是与医学生的生活、学习休戚相关的场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无形的激励作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开展高层次的政治教育活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高品位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还需要从文明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因此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让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要通过各种方式和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民情,例如到孤老院献爱心、与希望小学一帮一、无偿献血等。做好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奇.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

[2]卢建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4):38-46.

[3]胡振宇,金凌云.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5):99-101.

关怀教育论文范文6

>> 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与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路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及应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及价值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应注重人文关怀 浅谈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应实现五个转变 人文关怀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探索 论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价值及原则 大学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实现论析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文献分析及研究展望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足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途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4]卿定文.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

[5]施林春,陈碧钦,谢从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6]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7]叶碧如.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