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读后感范例6篇

名人传记读后感范文1

你们好!

《名人传记》(上半月)我开卷有益。执卷深读,篇篇皆知识,章章有学问。她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传道授业解惑也”,使人绵延感悟。

读《师者俞敏洪》,可领悟“做一个勤奋的骆驼,用每天不停息的创造,战胜聪明人”的励志哲理;读《刘恒:从文学青年到中国作协副主席》,可感受“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组成”的精辟论断;读《走近阎肃》,可感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为学之道。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每一册《名人传记》都承载着丰厚的思想。“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借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表达我阅读贵刊时的心境:“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我深信:学海无涯,绵延阅读,绵延感悟,必能享受理智人生。

吉林长春 吴连德

吴连德先生:

您好!

谢谢您来信分享您的阅读感受,也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我们编发的文章能够得到读者的喜欢,使读者有所收益,这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敢当。我们希望《名人传记》(上半月)能够成为读者朋友生活中的一本“参考书”,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方面有所帮助。

你们好!

《名人传记》(上半月)呈现着各个时代、各个层面的“名人传记”,有正面的,亦有反面的,从不同角度给凡人以不同的人生展示。

名人各有不同,故事各有特色,启示颇有深意。每期都有一些人、一些事让读者感动。

如2010年第十期“名人在线”中“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名言,如今被陈光标再次诠释,很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10年第十一期的《师者俞敏洪》,读后受到极大鼓舞,文后的精彩语录更是启迪深刻。我身边许多读者把它抄录下来,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2010年11月8日是我国第十一个记者节,该期《名人传记》刊登了《张季鸾与的恩怨情仇》,为新闻人拜祭报界宗师张季鸾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有后面的小栏目,文章短小精悍,内容耐读启人。《名人传记》,凡人罗盘。人生途中,航标指路,即使不能成为名人,也是一位平凡而不平庸的人,一位有益于人民的人。

陕西户县清溪

清溪先生:

您好!

名人传记读后感范文2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尺。而他的《名人传》就是揭示人类历史上三位苦难英雄的心灵传记,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着贝多芬?是不向皇权低头的品质,是不被金钱收买的决心,是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正是依靠着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贝多芬越过了人生的无数个痛苦险峰,达到了对人生最清醒的领悟。

如果说《贝多芬传》是英雄主义的号召,是力的颂歌,那么《托尔斯泰传》则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阕送葬曲。贝多芬伟大的痛苦是因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运,托尔斯泰伟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观意志的选择。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名人传记读后感范文3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为什么要投资上百万元出版这样一套大型人物传记故事丛书?这套大型丛书为什么取名为《成长必读: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丛书收录的30个传主又是如何选定的呢?这些问题在丛书的策划阶段就曾经历了大量而又反复的市场调查、论证和推敲。我们知道,许多孩子乃至成人都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市场上各类名人的大传、小传、合传、别传、评传、自传、故事品种繁多,应有尽有。近些年来我社出版的“世界大人物”丛书也曾多次再版。

这说明每一个世界名人的传记故事,都是一部鲜活生动的历史,透过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平业绩,就可以走进历史,认识历史,从而树立起有血有肉的榜样形象,对中小学生一生的成长成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计划做一套大型人物传记故事丛书,并定名为《成长必读: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为了使策划案更加科学合理、契合市场需求,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我们专门做了问卷调查,综合了小读者、发行员、书店经销员等各方面意见,尽量选择世界上最知名的、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最好卖的、再版率最高的,同时兼顾中外各类名人30个,并赋予其全新的传记故事风貌。

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的著名诗句,表现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这也是他得以成为“诗圣”的重要条件之一。而我们在策划编辑《成长必读: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丛书之初,就把“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一种境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与众不同,而且要做到最好。

根据策划编辑方案,我们要求作者以传记故事为载体,选择真实可信的素材,记录传主一生的传奇经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全方位地讲述其成长历程、主要成就和性格身份特征。编辑在文稿加工过程中也是依此处理,使得书稿更加可靠、可信、可读。

目前,图书市场上的人物传记种类繁多,如何从编排形式上出新,这也是我们颇费心思之处。

与以往同类图书不同的是,我们在30册主书名之外,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又加上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副书名,既能反映传主的身份特征,又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传主的人生成就,而且新颖别致、与众不同,吸引读者的眼球。

图文并茂是令读者赏心悦目的重要标准,而要将书中的插图配得匠心独具,则更能体现《成长必读:影响一生的世界名人》丛书的编辑含量。经过多次比较斟酌,我们最终确定在每册书的双页书眉上插一幅缩小版最能表现传主身份特征的图片,如卓别林幽默典型的“流浪汉”形象、贝利激动万分地亲吻“雷米特杯”的形象;单页书眉插一幅最能反映传主贡献成就的图片,如钱学森领导研制的火箭、居里夫人试验用过的烧杯等。为了使书稿目录更加活泼生动,每册书两页目录上,我们都插五六幅与传主相关的图片,以人像为主,从小到老,兼或插一二幅表现传主贡献成就的图片。在正文中,每册书随文插四五十幅黑白图片,以传主一生图片为主,间或插一些与内容相关的其他图片或世界名画等,活泼而又美观。

为了增加丛书的现代元素,更加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习惯,我们分别在每册书中设有五种十几个附件链接。如刨根问底(有问有答:解释回答读者可能想问想知道的问题),格言警句(传主比较经典的话),时空漂流(与文相关的背景、传说、典故、小故事等),成长词典(文中涉及到的名词术语、小知识等),头脑风暴(编者提出问题,让读者深入思考)等。既活跃版面,又能与读者互动,还有助于读者深入阅读。

此外,在每个分册的封底,编辑又用诗的语言概述传主的精彩一生也颇有创意。

名人传记读后感范文4

我读经典如“初恋”

陆春祥写书名字一向讲究,此番取名《字字锦》,意在表达“书中选读的内容,章章都是锦绣,字字都是经典”。《字字锦》全书30万字,选读12部经典作品,按历史时间轴分章,春秋战国前后《列子》、《荀子》,西汉《淮南子》,南北朝时期《颜氏家训》,唐朝《贞观政要》,宋代《东坡志林》、《梦溪笔谈》、《容斋随笔》,明代王阳明《传习录》、刘伯温《郁离子》、朱国祯《仿洪小品》以及乾隆读书笔记《历代御批通鉴辑要》都在其中。全书从现代视角加以通俗易懂的演绎,不掉书袋、不落窠臼,观点常常出人意料,甚至给出与教科书、传统习惯思维里不一样的另类解读。

擅写杂文的陆春祥“转型”解读经典,是因为开始的时候读了洪迈《容斋随笔》而引发的写作动机。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初读经典,五年前,他又重读,并一气写下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两个时间段里,他对经典名著有了重新的认识,而且读书后所留下的感悟描绘成文字也成了一位学者对名著的尊重与推崇。这样,12部经典作品的另一番理解便与大家见面,这虽是个人独到的见解,实则是一种学习经典、分享经典的方式。

在陆春祥看来,与其说《字字锦》是带有作家个人印记的读书笔记,不如说它是带我们步入阅读经典之门的“引领之作”。“好书太多,生命有限,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选择适合自己又有价值的好书呢?读书随笔,是对经典养分最好的吸收方式之一。它写起来随意,读起来轻松。”

艺术汇 陆春祥

艺术汇=IART 陆春祥=陆

IART:据了解,“字字锦”本身是一个词牌名,为什么选它作为这本书的名字?

陆:名就像一座大厦的整体结构。《字字锦》是一部读经典的随笔,但是,它又带着个人鲜明的思想印记,个人认为还是有一些锋芒和机趣的。从字面解释,书中选读的经典,章章都是锦绣,字字都是经典。这其实是一个词牌名,只是不常用罢了,但它和本书表达的内容,非常贴切。但有一点要声明,并不是我写的都是字字锦,我写的如果能有几节,哪怕是几段几句让读者喜欢,并引领读者去阅读其中的经典,那我就知足了。

IART:你一再强调要“自己精读”,不要“道听途说”,“精读”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陆:这其实是个方法问题。如果,你的古文功底比较好,那可以选择注释的版本,一边通过注释,一边理解,甚至可以直接阅读原文,读多了就不难了;如果理解原文有些累,那么也可以找有翻译的白话文阅读,原文,译文,一边阅读,互相对照,在对照中理解。阅读经典,千万不要贪多求快,要精读。很多经典,原文字数并不多,却要读一辈子。

IART:请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人们在面对经典,面对名著的时候,怎么才能最好的理解。

陆:阅读其实是和作者的一种对话。好的阅读,是自己的体验和作者的观点能实现激烈碰撞,这样就会产生阅读的愉悦感。

IART:除了阅读和写作,你还任职于报社,在这之外,你业余有什么爱好?

陆:我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乏味得很。我住运河边上,过马路就是。晚上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走运河,我们把它叫做“走运”。还有就是,我平时在练习吹萨克斯。

IART:之前创作杂文居多,而这次为什么想做这么随笔性质的书?

陆:有专家说,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国仍是全世界识字率最高的国家。甲骨文开启了中国人的阅读之旅,我们就是通过阅读来传承文化的。中国人爱读书,并且有良好的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是对知识养分最好的吸收方式之一。它写起来随意,读起来轻松。其实,从这个角度讲,我选读的经典本身就是读书笔记。

名人传记读后感范文5

(一)悄然而至的灵感

偶然间,看到网络上网友发起的“心灵话语漂流活动”,一本精致的日记,经过全国多个网友对传递,几个月后又重新回到了发起人的手中,只是日记中多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与美丽的图片。这本小小的日记,不仅流过了许多人的手,留下了许多人的足迹,更把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心人联系在了一起。网友这个温暖的创意敲动了我心灵中最温情的角落——让名著与读书心得在学生中漂流,让名著走近千万个学生,让心得本上留下心灵的足迹,是一件多么温馨、浪漫的故事!一直以来,我们靠借书证借书,挤出零花钱买书,我们可不让书记“流动”起来呢?

(二)别开生面的仪式

为此,我悄悄地在班级开展了名著漂流活动,从几个学生开始,让他们带来几本名著,老师给名著加上了一个漂流精致的盒子,在盒子里面放上了一本精致的读书心得记录本、两片月季花的花瓣,盒子面上留下了签名的地方,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长着翅膀的“美丽天使”诞生了。一周后,我们的教室开展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仪式,老师把几本精致的名著放在讲台上,在黑板的旁边挂上了一幅彩色的漂流图,上面预留了几个名著漂流的基本线路图,预留了很多签名的方框。老师让几位名著的主人上台介绍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然后让几位主人尊重地把手中的名著传递给下一个同学,漂流开始了。

(三)心灵的表达

从此,每周我们举行一次仪式,让学生介绍心得,转接名著,同时更多的名著加入到了漂流的队伍,孩子们争着贡献自己的图书,抢着说出自己的心得,想着把漂流心得笔记本身的心得写得最好,想着把自己的签名写得更加漂亮,又的同学让签名带上漂亮的蝴蝶,有的同学在签名后面画上了笑脸。学生多彩的心灵话语在这里得到了展现。一下课,教室漂流图旁总是围满同学,大家兴奋地谈着下一位传书者,寻找着自己想要的图书传递者;午休,孩子们静静地在书卷中徜徉,或低头摘录点什么;课件,总能听到他们谈论着漂流的故事。

二.名著,让我们思考

(一)看看想想,让思维灵动

名著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时代的浓缩,是情感的结晶。智慧就在书籍之中,书籍的漂流就是一份份美味佳肴的展示。为此,我们为了让漂流的图书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开展了很多活动。每次阅读,老师常常对不同的名著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一些思考。阅读前,让学生猜一猜:这本书中的题目中你能够看到作者要写什么?看的过程中,老师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评价书中的角色;读书后,问学生:你从中想到了什么?这本书写的好吗?你最欣赏的地方在哪里?……名著是一本本深邃的宝库,其中很多的智慧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才能让学生发现,我们通过“问题阅读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阅读,让学生走进名著中,让思想漂流;让名著走进学生的思维中,让思维闪动;让学生与作家的心灵对话,进行感情的共鸣。这就是阅读的智慧与魅力。

(二)写写画画,让思想闪光

写一写。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与写作是如影相随的,让学生在阅读中书写就是让学生中阅读中思考,这对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开展了写一写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珍重地用铅笔在名著的页边上写上自己的批注,圈上自己认为这本书中最好的句子。在个人私藏的笔录上摘抄下一段美丽的文字。在我们的流动心得笔记上,留下自己阅读的智慧与情感,签上自己个性的签名。这些个性的足迹将永远留在这本名著与心得笔记上,让所有人欣赏,向全班级展示,让心灵交流的范围扩大,让学生不仅仅与名著交流,更实现了与同学之间的笔墨交流。名著不是用来收藏的,名著是用来思考与学习的,一本名著经过了很多人的手,留下了很多让的足迹,这是它价值的更高体现。

(三)讲讲评评,让智慧升华

说一说。学生有了想法就会有话可讲,阅读与思考是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定期,我们举办班级学生读书沙龙活动,让学生准备自己的读书心得,展示给全班欣赏;让学生就同一本名著的问题进行分析辩论。课堂上,我们及时结合一些名著,让读过这本名著的学生提供一些知识介绍与观点分析。这些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加灵动,让学生更加精彩,让阅读更加富有魅力。定期,我们举行名著名言比赛,给学生一个主题如“名著中勤奋的楷模与故事”,让学生从名著中寻找对象并阐释理由,让学生学会把名著的人物及思想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结合,与今天的社会价值观结合,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活动。评一评。教师的评价是学生成就之一,是学生成就感的动力之一。每次,在沙龙活动中,在读书漂流的总结中,在班会课中,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没有忘记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老师的话语就像是漂流中智者的箴言,阅读漂流中的航标。

三.漂流,使我们合作

(一)漂流中的合作

让名著漂流,这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名著作者及书中人物交流的过程,更是与漂流活动中的每一个漂流参与者的交往过程。我们发现: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如何寻找下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寻找图书在谁的手中,寻找我这本书下一位读者是谁。他们(她们)为此在预定、谈判、交往。每次交接图书活动中,上一位交书者总是叮咛着下一位读书者:你要好好保护这本书,这个盒子有点破损了,我已经把它重新粘起来了,你要注意哦!每次看到上一位同学经常的签名与心得,都有学生惊叹:哦!你写的真好!自从有了漂流活动,我们的学生更加融洽了,教室的氛围更加浪漫,课堂教学更加温馨了,同学们感受到了一种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集体带来的无限博大。一次漂流,改变了一个班级的文化。学生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合作与交往。

名人传记读后感范文6

8月3日书博会期间,著名作家叶永烈携夫人杨惠芬,带着最新力作《叩开台湾名人之门》与读者见面。此书讲述了、张学良、阎锡山、白崇禧、胡适、邓丽君、三毛等台湾政坛、歌坛、文坛名人,在台湾生活的最后岁月。

“旅游体验师”解密台湾名人

“我有一个新的职业,叫做‘旅游体验师’。这是我最喜欢的职业。”叶永烈打趣地说。在写旅游的体验与感悟方面,他特别高产。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书籍,已出版18本,即将出版的还有2本。这套书记录了叶永烈在各地跑的见闻,还收录了夫妇俩拍的照片。

对叶永烈来说,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台湾。“台湾我去了7次,每次待上3个月,22个县市全部都走到了。《行走台北》、《宝岛各地》这两本书已经出版。这次的《叩开台湾名人之门》,我追寻的这些台湾名人,大多是1949年从大陆随着当局溃退到台湾的人。他们在台湾最后的岁月,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叶永烈的书,旨在解答这一问题。

叶永烈说,他在台湾的图书馆中,没有找到同类的书籍,大陆也没有出过类似的书。他之所以想到写这样一本书,因为这些名人在大陆的知名度非常高,而大陆读者对他们到了台湾以后的故事,知道得并不多。“我去采访这些名人的后代、部下,实地走访他们的故居,仿佛是在历史中行走,穿越时间的隧道,与名人相会。”

他说起阎锡山在台湾的故事。“阎锡山是‘山西土皇帝’,到了台湾,他就住在阳明山上一个偏远的角落里,在那里度过了晚年。刚去的时候还没水没电,但他怕迫害,所以装作毫无野心的样子。有一次,去看他,发现山路很难走,找到他的时候,他还在田里种地,于是不再把阎锡山看成是威胁。我从阎锡山的部下那里听说,阎锡山在台湾的时候有8个秘书,每天都帮他写书,在他的枕边也要放笔纸。这么有个性的人,当然要写出来,让大家都看得到。”

跨界“飞行”,思想不受束缚

参加现场签售的读者,有80岁的老粉丝,也有80后的女粉丝,认识叶永烈,最早都是通过《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科幻小说。“下个月去台湾,要参加台湾版《十万个为什么》的首发呢。”叶永烈说。

原来,8月2日亮相书博会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叶永烈也参加了其中化学部分的编纂工作。“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都是我写的。”叶永烈说,他已经不再写科普或者科幻小说了,但从第一版到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他都有参与,对这本书很有感情,所以这次也是破例参与编纂。

“我以前一直在跨界‘飞行’,先学化学,后来有去搞历史、文学。各种各样的书我都看,就好像摄影中的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学化学我用的是长焦镜头,专门集中在一点上。阅读我用的是广角镜头,像悬疑小说我也看,而且我从最后看起,我要知道它是怎么布局,怎么一层一层地拆开谜团。”叶永烈用两个摄影的概念,向读者传递他的阅读方法和理念。

“他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叶先生的新书,我们一共带了300本,已经全部卖完了。好多读者买不到这本书,就买‘看世界’系列。有些人一买就是好几本,等着让叶先生签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佩英说,看到这么多人还记得也喜欢着叶先生,很开心。

刘佩英说,和叶先生结缘是在2009年。“当时出版社想出一本钱学森的传记。我们考虑了国内的作家,最后锁定在叶先生。因为他曾学过化学,又是传记作家,身份再合适不过了。”刘佩英和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找到叶永烈,当即他就接受了写书的邀请。

“我认识的叶先生,特别随和。他的知识很广博,他写的传记,信息量非常大,可能和他的记忆力好有关系。”写《钱学森传》这本书,叶永烈前后采访了70余人,把他的亲人、朋友、学生、领导等都访了个遍。“用第一手材料写的传记,才会显得鲜活生动。”刘佩英说。

刘佩英回忆自己到叶先生的书房时,看到一抽屉一抽屉、一柜一柜的资料(来往信件、笔记等),分门别类整理过,惊讶之际,感叹叶先生的勤奋、认真。她还说:“他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整理采访笔记,然后写作。在他这个年纪还这样勤奋地著书,让我很感动。”

上一篇端午的诗

下一篇核电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