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演讲范例

名人演讲

名人演讲范文1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之间并不矛盾。以被誉为“孔雀公主”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女士为例,20年前,她的原创作品《雀之灵》让她一跳成名,而20年后,她在2012年春节晚会上的《雀之恋》让世人感叹,“她不是人,而是仙”。她的演出除了以精湛的舞技和华丽的造型让人们称赞外,还引发了人们对原生态的思考,对大自然环境保护的思考,这才是艺术的真谛。只有表演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底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把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热爱放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艺术的水准也就随之升华了。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相互促进的。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弘扬主旋律,传递给人们正能量。在校的艺术类大学生应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这样的艺术才会与时俱进。因此,对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迫在眉睫。

二、缺乏对艺术生自身专业水平定位的引导

在艺术类高校中,学业存在问题的学生队伍正日益壮大。这一问题也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第一类是在中专时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原因是班级里的学生是经由高考在各地选拔出的优秀学苗,这种实际情况使得第一类学生的专业不像以前那样突出,心理上的落差让他们情绪低落;第二类是文化水平高,专业水平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由高中升入大学的,他们因专业领悟能力差、基础薄弱而感到压力大,处于高手如林的同学中,他们往往是最容易被老师忽视的一个群体;第三类是上大学以后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他们在家长的严厉督促下,考入大学。一旦升入大学,便抱着混日子的心态。综上所述,辅导员通常忽略了对学生自身专业水平定位的引导。辅导员在与学业存在问题的学生实际工作交往中,倾听他们的内心真实感受不够。辅导员必须针对不同类型,帮助他们分析自身情况,找好定位,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鼓励他们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摆脱学业上的困境,找到自己的自信心。

三、忽视与专业老师的沟通

艺术类学生由于从小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得她们与专业教师的感情特别深厚。学生对专业教师的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都非常在意。既然学生对于专业教师的情感如此依赖,辅导员就应该充分利用到这一特点,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经常是互相分裂开来。辅导员和专业老师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好像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专业教师只负责上课,不会留出时间去倾听学生的心声。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理论灌输教育,认为教学只是专业教师的任务,与自己无关。导员和专业教师针对于同一个学生的教育产生脱节。因此,加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沟通迫在眉睫。

四、忽视隐性教育

艺术类院校的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到艺术生的主体性。辅导员以自我为中心,长篇大论,采取理论“灌输式”、“填鸭式”的育人方法,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从而造成的局面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对于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艺术类学生,这种灌输教育带来的不良效果尤为突出。究其根源,是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每一天都被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所包围。他们接受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此之广、如此之快,已经超出了教育者的想象范围。“九〇后”甚至“九五后”一代的他们更习惯于接受声、像、图、文并茂的信息,因此,更需要重视隐性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如果辅导员忽视了互联网的阵地,那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就会加深。因此,艺术类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显得迫在眉睫。

(一)重视感染教育

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注重理论灌输与感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形象感染法———开展名人名堂讲座。形象感染法也叫形象教育法。是隐性教育法中的一种。通常指教育者利用生动、直观的事物形态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典型事例感染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理解和接受抽象道理的一种教育方式。辅导员应该让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无意识或是不自觉的受到影响、熏陶而接受教育,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灵活运用形象感染法,开展名人名堂讲座,把那些通过自身奋斗的成功人士请入校园,使学生有机会与成功人物近距离接触。2005年,台湾著名学者李敖先生来到祖国进行学术访问,展开了一段神州文化之旅。李敖先生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刮起了“李敖旋风”,他以犀利的观点、丰富的学识、幽默的谈吐征服了众多前来听演讲的莘莘学子。应该说,这是一场成功的名人名堂讲座。学生们在与李敖的近距离接触中,感受到了学者的独特魅力。李敖先生在演讲中出示了自己被禁的书目,书目达到96种之多,但是自己仍然坚持写书,看着他展示的长长的书目清单,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坚持。这场演讲,对于国家的复兴,民族的统一,自身的奋斗都有一定程度的启示作用。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对于名人效应也不例外。特别是与学生专业相同的名人,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和学院沟通,把有着成功经验的名人请进大学。名人除了和学生们分享专业上的心得,还要和学生们谈谈自身的经历,以此来鼓励学生们修身。

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都会在名人纵横捭阖的演讲中,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比如功夫巨星李连杰,也是慈善事业“壹基金”的创始人,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谈过他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件趣事。年少的李连杰是北京武术学院的队员,曾多次随代表团到世界各国做表演。1974年,李连杰随武术队代表团出访美国,要到白宫为当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表演。尼克松被这个少年的精湛武术所打动。演出结束后,大家和总统摆好姿势合照,李连杰站在国务卿基辛格旁边,尼克松转头问李连杰:“你的功夫让人印象深刻,长大了要不要当我的保镖?”谁知年少的李连杰傲骨铮铮的回答:“我要保护亿万中国人民,而不是一个人。”虽然是趣谈,但是这当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比生硬的说教更深入人心。当然,在艺术类院校开展名人名堂讲座,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一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其中,无臂钢琴师刘伟是一个在幼年因为意外失去双臂,然而凭借自身顽强的努力,用脚趾弹奏钢琴,在艺术道路上坚持奋斗的年轻人。像这样的典型人物,辅导员都应该考虑通过多种渠道,请进校园,来为当代大学生做演讲。其震撼力是相当大的。

2.艺术感染法———艺术采风、作品欣赏。艺术感染也叫艺术教育。是通过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的欣赏活动、评论活动和创作活动给人以影响和感化的。在艺术生中,有相当的一部分学生上进心较强。当他们的专业技巧练到一定程度后,再想往上提高一个档次,就容易遇到瓶颈。此时,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他们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心理。辅导员应该配合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每年“五一”、“十一”节前的实践周,开展艺术采风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去感受艺术的内涵。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要做好学生教学实践周的计划。设定好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观看当地民间艺术团体的演出,多向当地民间艺术团体的艺术工作者请教。在实践中的体会是任何书本都代替不了的。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利用学院多媒体硬件,组织学生们进行艺术作品的集体观摩。学生们通常对学校历年师兄、师姐高年级的原创作品晚会比较感兴趣。一方面,学生可以看到自己与毕业生之间的专业差距,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超越自己。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底蕴比较浅薄,辅导员还应该和学院沟通,为学生选择文学、雕塑、影视、插花等等方面的课程,请相关老师给学生们讲解。这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与表现都是非常有益处的。总而言之,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对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有着很大的帮助。

3.群体感染法———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空间,是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切外部因素总和。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古有“孟母三迁”。旨在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学校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是让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大熔炉。校园环境是无言的老师。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辅导员首先要严格课堂管理,树立良好学风。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集体从众效应。不轻易给学生假,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会非常高。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辅导员可以搞一个上课出勤率大评比。对于那些从不请假的同学,应该予以表扬。辅导员可以和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沟通,考虑给表现优异的学生全勤奖。以此,来激励学生们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矛盾集中爆发的地方。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干部,搞好公寓文化建设,以寝室为单位,轮流制作公寓宣传板报。内容、题材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为主。艺术类院校还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关注、预防专业引发的身体、心理疾病,让学生回到公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4.激励教育法———开展专业比赛。所谓激励教育,就是激发与鼓励。激励教育法,就是激发人们的主观动机,鼓励人们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的方法。对于学业存在问题的艺术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专业比赛。让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在舞台上得以展示。学生们都希望把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老师、评委。因此,会努力练习基本功。辅导员应该与专业教师做好配合,举办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技巧大赛。如舞蹈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举办手绢技巧大赛;表演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举办原创音乐舞台剧大赛;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就可以举办流行歌曲演唱大赛等等。一方面,可以对参赛者进行精神奖励。包括发给奖状、奖牌、和授予各种称号,来激励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在学业上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局面;另一方面,还应该对参赛者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给予一定数额的参赛奖金作为鼓励。特别要针对于经济特困类艺术生实施物质奖励。

(二)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

辅导员不再单纯是学生的“管理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辅导员是学生的“服务者”、“引领者”。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榜样作用及其威信。因此,辅导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自己:

1.加强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辅导员要了解所带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这需要辅导员努力去熟悉、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一方面,辅导员应该走进学生的专业课堂,去亲身感受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另一方面,辅导员应该积极和专业教师沟通,多掌握、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要做个有心人,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遵循教育规律中的双向互动规律。辅导员只有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了解后,才能以“内行人”的身份去教育好学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不经意间说出学生所学专业的术语,会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以专业“内行人”的身份去教育、开导学生,会让学生感到信服,从而师生关系产生共鸣,就好像演奏和谐的音符让人感到悦耳动听一样。

2.加强人文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是靠长时间的积累。辅导员应该多读书,多与社会各阶层人士接触,多向兄弟院校的同行们学习经验。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一万个人打交道”会使得一个人自身修养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辅导员对于学生来讲,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不仅仅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还要指点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迷津。

3.加强职业道德感。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这是一个“全天候”的职业。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许辅导员正在吃饭、休息。但是,辅导员应该以解决学生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辅导员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时,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不要等、拖、靠。要提高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经济、家庭背景而带着有色眼镜去对待学生。

名人演讲范文2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诚信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并且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各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建立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诚信是公民道德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学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题材,将诚信观融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讨其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堂教学是融入诚信教育的主要路径

1.研学教材中诚信教育的素材

中学教材是我们从事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要有效开展诚信教育,首先必须研学教材,整理分析教材相关内容,融入诚信教育。(1)高中政治《经济生活》:①神奇的货币———在使用货币的过程中应该遵守国家法律,禁止使用假币;②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要做到诚信经营,树立良好企业形象;③劳动与就业———以诚信劳动为荣,好逸恶劳为耻,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积极应对职业竞争;④依法纳税———公民应该自觉履行诚实纳税的义务。《政治生活》:①民主选举———在我国,民主选举要求投票者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投出心目中理想人物的一票,不可私下拉票;②监督权———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公民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不得捏造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③政府———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文化生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推进诚信建设,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生活与哲学》: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能对人的发展起正确的导向作用。(2)初中政治课教材《道德与法制》: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法治建设中的加强网络版权监管,严重打击反对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①诚实信用———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做到讲诚信、重诺言、守信用。②践行诚信———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诚信记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中提及公民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行使监督权,其中需要教师灌输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教育;第四课第一框《公民基本义务》中的依法纳税———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若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尝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述提及的与诚信有关的素材在初高中新课改教材中均有体现。个人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诚信。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多种方法进行诚信教育:(1)案例教学法。在诚信论教育中可通过网络名人范冰冰逃税8.8亿的案例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判断逃税属于违法行为,是严重失信行为。让学生分析逃税行为对个人及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懂得诚实做人的重要性。(2)体验式教学法。①俗话说“触景生情”,在诚信论教育中,教师应当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抓住三个环节:导入、过程、结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于特定的生动教育环境,教师在开始导入知识前以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如以诚信价值观的含义为题目展开问答调节课堂氛围;还可请学生分享两个有关诚信的小故事;可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他人身上的。②可以最近人们广泛关注的事例为材料,如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开展,共享单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方式的首选,但是由于监管不足,共享单车随处乱停乱放,有些甚至被人们占为私有,导致多家共享单车逐渐倒闭,就这个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则新闻中看到的不诚信行为进行讨论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在社会中践行道德的重要性,践行个人诚实的重要性。③教师可在组织《企业的经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下分组模拟不同公司的运营运作方式,在课堂里模拟企业的经营时,学生自己当小老板,知道诚信经营在商业竞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一个企业长期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3)讨论式教学法。师生共同就身边的具体事例进行交流互动。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日常发生的一些和诚信有关的事例进行交流探讨。如做到诚信考试,杜绝作弊;在日常生活中不轻易对朋友许下诺言;期间每组请出一个代表分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诚信有关的事情,对学生提问遇到时如何处理,在进一步交流讨论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第二课堂是融入诚信教育的必要路径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在教室里规定时间内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则是在课堂外进行的与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的知识只有大体的概念,这时学校第二课堂教学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如举行的一些团日、队日、班会主题教育类的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诚信教育讲座、模范先进人物报告会;班级宣传栏、墙报、诗歌、作文比赛等。系列第二课堂教学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

1.定期开展团日、队日、班级主题教育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开展团日活动,由班委协助团支书制订活动计划,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可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协力制作和诚信教育有关的班级标旗,举行以“诚信伴我行”为团日活动的主题,需要同学们提前做好准备,收集相关诚信故事和材料,可以表演或者分享会的形式进行,团支书负责做好活动记录并保存会议记录,和同学们以后的诚信记录做对比,这是记录同学们诚信成长的重要形式;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队日活动,以诚信在身边为主题,学生可以演讲、小品、歌舞的形式表达主题,丰富多样的形式更加深入人心;教师可将诚信教育融入班级班会中,班主任开班会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述身边的诚信道德模范人物事例,表扬班级里诚实守信、品德优异的学生,鼓励所有学生向身边品德优秀的同学学习。

2.办墙报、板报、宣传栏

班级教室黑板报的制作,校刊的制作,需要学生共同收集与诚信有关的资料,诚信人物的事迹,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合作探究,还在无形中加强了诚信教育理念。还可在中学校园里的宣传橱窗上悬挂有关诚实守信的标语:如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小信诚则大信立,等等。除此之外,标牌上还可附有诚信的古代名人事迹如韩信“奉黄金千两一漂母”“立木为信”与诚信有关的故事,无声中将诚信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3.开展丰富多彩竞赛活动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以“传承诚信美德为荣”为主题的活动比赛,如唱歌、小品、相声、演讲,并在节目表演结束后由评委公正评选出优秀作品。这样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渲染诚信主题,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可将“诚信的青春,美好的未来”作为征文题目,呼吁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同时举办优秀征文演讲比赛,选出演讲优秀的学生参加社区征文演讲比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全校学生的诚信意识。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建筑物的构造、场地的设施等。学校要将诚信教育融入校园硬件文化中,学校诚信文化长廊的建筑,铸造革命领袖、英雄先辈、诚信模范的塑像。中学校园里的一尊雕塑、一幅壁画等硬件文化设施能给学生带来情感的熏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多方位开展诚信教育进校园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利用校园教学区LED视频的播放,在课间播放诚信道德的宣传纪录片,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设计与诚信教育相关的微电影、公益广告;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

三、社会实践是融入诚信教育的重要路径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在实践中逐步表现出来。“唯有实践,才能认识到实际;唯有实践,才能做到实事求是”[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学政治课融入诚信教育的重要路径,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各部门、政治课教师、班主任与辅导员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所谓“请进来”,就是聘请“诚信标兵”“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来校现身说法,以讲座、演讲或报告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学校有关部门出面、政治课教师操办,组织开展名人讲座,邀请诚信道德模范人物到学校进行讲座,让同学们和诚信道德模范人物直接面对面接触,使诚信教育深入校园,感化学生,起到共鸣作用。所谓“走出去”,就是广泛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到社会现实中,亲近大自然,到工厂、农村、社区,到火热的生产一线,感悟诚信教育,开展诚信教育。首先,到企业体验诚信生产。政治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当地生产车间实地观看商品生产过程,在参观过程中,请工厂的领导组长为学生讲述产品生产过程要遵循的原则,其中重要一点是生产过程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按照严格的秩序生产产品,切忌弄虚作假,切忌偷工减料。还可带领学生到企业经营地进行采访,采访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商品销售过程及商品售后服务等情况。通过诚信服务的鲜活事例,学生明白诚信生产、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的重要性,在实践活动的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其次,到农村学习诚信榜样。现当代中国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开展的特色农业经营,到处流传着亿万农民诚信生产、勤劳致富的感人故事。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先河;近几年,随着土地流转,铺开了4300亩高标准农业示范田、葡萄种植园;建起了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等红色景点;因当地的风景秀丽而兴起的农家乐,给当地经济带来了高收益。云南昭通偏远地区的农民根据当地土地土壤实际情况种植雪莲果、土豆,并且利用互联网加入农村淘宝商铺销售农产品,由此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短短五年脱贫致富的故事;江苏华西村发展工业经济走上富裕之路的奇迹,等等。都是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诚信生产的理念、艰苦奋斗的精神的结果,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良好素材。中学政治课教师利用一切时间,集中带领或分散考察,研究游学或随团参观,远去他处或回乡省察,到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诚信无处不在,以此深化诚信教育。再次,到红色故居接受诚信教育。政治教师组织学生到领袖故居、名人纪念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通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共产党人崇高信仰、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精神风范,这也是最高层次的诚信教育。通过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英勇牺牲革命精神的同时,使得革命先烈怀有的忠于信仰、诚实守信的风范深入人心。帮助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并且时刻告诫自己,作为共青团员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传承中华民族美德,传承诚信美德,在今后人生道路上,不仅要诚信做人,还要踏实做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融入诚信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总之,要以学校思政教学课堂为主,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为辅,三者共同结合,使诚信美德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情、意、行的结合,在生活中践行诚信美德,最终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3.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2.

名人演讲范文3

一、演讲稿写作的几个技巧

演讲稿最好是自己亲手去写,开始写不好,可以多练几次,熟能生巧。一般来说,写演讲稿有以下几个技巧。

1、先打草稿,定大方向

这是第一步,非常简单。就是先把你要讲的方向定下来,如,你要讲关于“敬业”这个主题,那先把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特别经历、典型事例、个人感情等罗列出来。这是框架,也是干货,否则,没有这些东西支撑,演讲会很空洞。当然,主题可大可小,但一定要有血有肉,为此,可以多想想自己的经历,以及所见所闻。

2、标题定要抓眼球

不是只有文章有标题党,演讲也有“标题党”,但是要拒绝俗气。那标题如何才能抓眼球?除了标题名字新颖外,要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心:为什么这样说,这个怎么理解?比如,某公司内部举办了一场演讲比赛,主题是“服务”,很多人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做好服务工作”“我们该如何服务客户”“服务即责任”,听上去就没有一点新意,或者说,看了这个题目,就不想听他们往下讲了。其中有一个年轻人的题目很特别,叫“最狠的服务,最大的收获”,一听这个题目,大家就来了兴趣,所以他演讲的时候,眼睛都登的大大的:到底是怎么个狠法?其实他的演讲也并不怎么出彩,但这个题目抓人心,所以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3、以一个小故事开头

不管是什么样的演讲,不要一上来就噼里啪啦讲一堆大道理,演讲毕竟不是学术报告。最好的方法是,以一个小故事开头,这也是演讲的一个套路。既然是套路,肯定有它合理的地方,以故事开头,代人感非常强,能增加演讲的感染力。你上来就讲,“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然后平铺直叙,首先听众的胃口没有哦被吊起来,如果你的演讲又不是特别出彩,接下来,那真是进入了“垃圾时间”。以故事开头,最好是自己切身经历的事情,有自己的体会,有故事体现出来的哲理。以此为索引,进而牵出演讲的主旨,一步步展开自己的演讲。如果实在想不起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什么特别的故事,也可以编一个小故事。

4、观点要鲜明、独特

讲故事不是目的,讲故事时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听众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这时借助故事来阐述一下,观点就一目了然了。当然,针对故事的评述,不能太乏味,一定要有较深刻、具体的点评。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触,或者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进而做深入的总结或挖掘。观点要鲜明、独特,就是尽可能要追求新、奇、特,少将大家都知道的观点,否则没有新意,也显得俗气。在写演讲稿时,这方面要多坏心思。可以说,这是演讲的精华,也是最能体现演讲者思想、认识水平的地方。

5、体现和观众的互动

演讲,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在写演讲稿的时候,除了要构思故事情节、总结观点,还要在和听众互动方面动些心思。如何体现互动呢?在写作时,可以多设计一些疑问句,或是反问句?如“这个问题大家怎么想”,“你们敢说自己没有这种习惯吗”等。当然,也可以根据演讲稿的内容,设计一到两个现场提问:在现场询问观众的不同看法。增加现场的趣味性,让观众更有兴致,使演讲的待人感更强。

6、收尾要简洁有力

在需要结束的时候,要做简洁有力的总结,不要拖泥带水,不要有太多承上启下的过渡。最常见的收尾方式是:对自己的说辞做一个简短的总结,然后加上名人的名言名句,或诗句,或自己撰写的排比句,提出倡议,或是激励,最后是祝福语。与普通写作不同,演讲稿并不要求通篇都字词优美,因为它不需要让听众看到,是需要自己讲出来给大家听。所以它要强调逻辑性、条理性,以及感情和力量的传达。

二、演讲稿具有的三个特点

演讲稿是讲给人听的,因此,写演讲稿首先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了解他们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等。演讲稿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能够用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首先是作者提出的问题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它的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比如我们讲八荣八耻的重要性,你就要让大家听了之后,真的觉得八荣八耻挺重要的。

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靠口头讲出来的,所以写演讲稿的时候必须以容易说能够讲为前提。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以;对听讲者来说应该要好听。因此,演讲稿写成之后,作者最好能通过试讲或默念加以检查,凡是觉得讲不顺口或听不清楚之处,都应该作修改与调整。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会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独到,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

名人演讲范文4

关键词:职业能力大学语文教学设计

大学语文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宗旨,是一门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承载大学素质教育和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基础核心课程,在提升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其思维、塑造其思想品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大学语文课程应立足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发展,从教学原则、基本理念与内容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科学构建课程教学设计。

一.大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凸显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语文是即“一语三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与此对应,大学语文课是通过“字、词、句、篇”来培养“言、思、善、美”的课程,所以它的特点是集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为一体,且三性合一,缺一不可。这是大学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最根本的特点。工具性,即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获取广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具备文学艺术思维审美性;审美性,即引导学生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作者的人格之美,从而培养美感、陶冶情操,也就是儒家思想中所讲的“美生真善”,这也是文学艺术类课程所独有的特点;人文性,即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经典文学作品,获得民族文化自信,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使学生“精神成人”。基于上述特点,大学语文教学始终凸显出自身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性合一的课程特点,立足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展开。

(二)体现高等母语教育的属性语文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持续不断接触和学习一门课程,但作为一门高等母语教育课程,大学语文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循环与重复。中小学语文侧重于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和应试能力培养,而大学语文的知识范围更广、能力要求更高,教学内容更侧重审美性和人文性,更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精神格调的提升,大学语文是一种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精神成人的“全人教育”课程。

(三)聚焦学生未来职业和思维发展需求。一是瞄准未来职业需求,提高学生任职所需语言能力。较高的写作和口才能力是从事各项职业的必备技能,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文学阅读、口语训练、应用写作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语言文字基础。二是聚焦思维培养,发展学生文学艺术思维。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多元互补的思维,既需要理工思维,也需要文学艺术思维大学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想象、关怀人性、感知真善美,为学生拓展文学艺术思维提供平台。

(四)注重“以文化人”和“以人化人”。在课程育人方面,一是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化人”是大学语文课程独具优势的德育、美育手段。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中蕴含的哲思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也是体现出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规范和优秀的人文传统,大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注重挖掘经典文本中的所蕴含的的思想、道德价值,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注重“以人化人”。教育是有灵性、有温度的。特别是人文类课程的教学,更要注重时刻为学生传导人文精神,倾注人文关怀。在大学语文课程始终以让学生更好的成长,让他们在文学和语言的点滴浸润和潜移默化中成为一个具有光明品德、追求真理、具有人文关怀的完善的“人”为最终目的开展教学。通过“泛在化”的语文教学,以文学为桥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开放式的交流和探讨,与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与共鸣。

二.课程教学基本理念与内容模式

(一)坚持“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立足大学语文课程属性特点和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大学语文课程应坚持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文学艺术思维、拓展课程育人效用”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教学理念实施教学。

(二)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与“三位一体”教学理念相适应,着眼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大学语文课程宜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在深入分析学习对象特点基础上,按照其所需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实施有机组合,课程构建“文学阅读”“演讲实训”“应用写作”三个模块,各模块的知识能力培养对应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趋向共同目标。文学阅读与欣赏模块———在经典文学的浸润下传承民族精神。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典作品灿若星河,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结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文学阅读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品味和体悟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和思想之美,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思维。针对学生文化基础良好、思维开放活跃的特点,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讲授拓展学生文学知识广度与深度,学生自主实践,通过开展自主授课写课程论文,对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以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古老经典的传统文学融入学生年轻的思维和活泼的解读,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应用写作模块———结合职业需求培养实用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素质,教学中更加注重写作中的逻辑思维培养,更加贴近岗位实践需求,突出机关公文、事务文书、新闻、论文等重点文种,探索学生班组合作、时事评论、调研报告,运用所学撰写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真正做到日读周进、一课一得,切实提高实用写作能力。演讲实训模块———立足实践提升语言交流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交际沟通能力,以有效与他人沟通合作,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演讲实训教学始终立足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和勇于自我展示的能力,通过汉语口语基本功训练、演讲实用技巧等实践性技能训练,结合演讲稿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促进学生母语交流表达能力提升。同时,通过组织开展课内演讲比赛,采取学生自行组织、担任评委、自主点评,对学生的文学储备、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全面锻炼与检验,为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表达能力提供了实践运用平台。

(三)推行“泛在化”学习模式。大学语文课应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建构与送用,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文学艺术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泛在化”学习模式进一步巩固加强。

三.课程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语文要注重发挥工具、人文、审美性兼具的优势,针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突出学生课堂参与主体地位,有机融合课内外多种途径方法多角度开展教学。

(一)课内教学。1.例文讲授法。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结构、内容、创作手法和背景等的讲授与分析,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了解不同文体各自独有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模式。2.诵读涵泳法。涵泳,本意是潜游,引申为浸润、沉浸之意,比喻仔细读书、深入领会。诵读和涵泳是阅读诗歌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以“语”的涵泳,推动“文”的理解。在讲授文学作品时,通过欣赏名人朗诵影音,或由教师、学生朗诵作品,引导学生在读中审美,在读中生情,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3.专题研讨法v如开展“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探讨”“唐宋诗词赏析”“中外文学作品比较研读”等专题研讨,通过课堂讨论,撰写专题论文等方式,开展研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赏析评价能力。4.自主实践法。通过学生自主授课、主题演讲比赛等文学语言类课内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加深对于重难点问题的掌握理解。

(二)课外教学。1.开列阅读书目。精选各类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书籍,开列基础阅读书单,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阅读,并提升阅读的质量和层次。2.开展文学类第二课堂活动。如指导学生组建文学社团,依托文学社组织开展各类文创主题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3.组织实地参观见学。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文学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地参观,体会作家创作作品的时代特性、感受文化传承的历史性。

四.课程考核评价

通过针对不同能力培养的多样化形成考核方式,增强过程质量评估,以更好配合教学、提升学习效能,形成闭环效应。图基于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刘尊英等,全方位育人与“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R].中国海洋大学,2020.

[2]李苗苗.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部署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5).

[3]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名人演讲范文5

文章主要针对加强高师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进行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途径,提高高师学生的道德水平以及人文素质。同时,加强高师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培育和弘扬我国民族精神的关键任务。

关键词:

高师学生;民族传统文化;实践性;思考

当前,我国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要求以民族精神和爱国教育为核心,并且结合时代的教育精神,以道德规范为原则,继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一、当前高师学生的主要思想问题

(一)理想信念淡薄

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素质出现整体下降的情况,同时,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过分追求实用,其信念以及理想情况让人担忧。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当前,90%的学生将享受和赚钱当做人生的追求目标和理想,而只有10%的学生将报效祖国和为人民服务作为个人理想。在对待一些涉及公私的问题上,很多学生认为大公无私对个人利益没有好处,因而都选择自私自利。

(二)缺乏奉献精神

在高师学生中,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很多学生缺乏荣誉感和集体感,不愿意为社会服务,缺乏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觉得集体主义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现状,严重缺乏奉献精神,参加社会活动或者集体活动,并不是为了尽义务,而是希望通过活动谋取更多利益。

(三)欠缺学习目标

一些高师学生刻苦努力学习,但是学习目标十分单一,只想考取证书或者考研,虽然注重学业,但是学习目标却充满了功利意识,一些高师学生觉得进了高师,前途已经明确,而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导致学生存在消极思想。同时,学生群体中的崇富、崇商以及崇官的思想日渐强烈,学习无用功的思想逐渐蔓延。

(四)心理敏感脆弱

高师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但是一些学生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具有抵触情绪,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想要摆脱学校以及家庭的束缚,希望在生活中获取较大的自由空间。但是当这种愿望不能实现的时候,一些学生会选择极端的方式进行解决,例如打击报复、离校出走以及离家出走等。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打架、辱骂教师以及举止轻浮等举动,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当前高师学生的心理存在敏感以及脆弱的特点。

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现

(一)强调集体精神

中华民族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重视社会、民族以及国家的利益,自古以来,也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民族英雄。加强集体精神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进而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二)强调仁爱原则

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提倡严己宽人以及谦恭礼让的处事原则,注重道德的作用和地位。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而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观念,这些民族传统哲学观念,都为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当前社会,行业以及岗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仁爱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注重和谐、尊重他人以及宽容忍耐的品质,进而在学生中创设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尊重以及相互信任的学习气氛。

(三)强调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以及女蜗补天等故事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激励着我国一代又一代人民为了民族的发展而不断奋斗。新时期下,高师学生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学生出现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缺乏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的情况。因此,通过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宣传我国自强不息的人物事迹和历史故事,引导和教育学生继承民族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成为一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对高师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途径

(一)营造学习气氛

社会要和学校一共构建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学习气氛,社会方面,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关注传统文化,并且大力宣传和介绍民族传统文化,提高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学校方面,相关领导要给予民族传统文化以充分的重视,并且将其纳入必修课的教学计划中。其范围要包括我国古代教育、道德、宗教、科技、艺术、文学以及哲学等领域,同时还要开设一些讲述传统道德、风俗文化、诗词鉴赏、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古代文化史、诗经、论语以及周易等主题选修课。这是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最简单、最迅捷以及最直接的教育方式,学校还要利用板报以及墙报等渠道,为学生普及民族传统文化,进而提高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视,让校园充满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发挥课堂作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渠道,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自然地引入到课堂中以及教材中,让学生充分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法律常识、哲学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经济生活等,这些教学内容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和马列主义充分融合的过程。因此,通过思政课对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地理、历史以及语文等课程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也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不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几分钟,以课本剧、小品剧以及小演讲的形式,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而文学人物点评、山水名胜、名人传记、成语故事、文化故事、政治家故事、政治新闻、企业家故事以及哲理故事都可以作为表演以及演讲的内容。通过这种课堂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和挖掘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故事,实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三)结合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而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同样具备优秀的道德教育观念。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以及个人伦理的道德体系以及价值体系,从外在行为以及内在情感都具有相关的道德规范。因此,学校德育教师一定要将思政教育和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充分结合对学生开展教育,将民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髓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标准和人文情怀。同时,教师还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遵循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新时期下,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新途径。

(四)营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影响,同课堂教学不同,校园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因此,学校要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且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院校中的每个细节和每个场景,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下,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学校的和谐气氛、良好班风、敬业精神以及校风校训等,都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同时,校园的文物建筑、草坪警语、路牌、标语、横幅、板报以及橱窗等,都可以作为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也有利于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通过知识竞赛、经典朗诵、辩论讨论、演讲征文、心得交流、文化沙龙、参观展览以及系列讲座等活动,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扩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校报、电视台以及校园网等手段,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发挥校内传媒的功能。

(五)校园百家讲坛

学校还可以开展校园百家讲坛的活动,在教师黑板处,每天更换一句名篇佳话、励志格言、名人名言等,制定班级干部对其进行保存和整理,在学期结束后,编辑成册。同时,德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心得交流和主题班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学习。举办校园百家讲坛活动的流程:第一,成立社团,吸引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第二,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话题,其内容可以分为人物分析、文学名著、名人传记以及历史史实等,讲述的时间要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第三,教师要对学生在讲述以及选题方面给予指导和培训;第四,学生可以利用早自习以及晚自习的时间,开展巡回演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讲述技巧。

四、结束语

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产,其历经千年的扬弃和演绎,已经充分融入到我国人们的行为规范以及思想意识中,在历史长河下影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和思想资源。因此,加强对高师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翟晓云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荣云.加强高师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3(2):30-33.

[2]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7-21.

[3]陈卫平.“国学热”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J].学术界,2007(6):107-113.

[4]杨丽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与推进路径———基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4):222-227.

名人演讲范文6

一、引导学生认知诚信

认知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前提,也是诚信教育得到学生认同的基础。在班级管理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教育的价值。比如,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我说诚信”的主题演讲活动。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吸引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能获得家长的热情支持。有学生在稿件中用翔实的现实故事资料说明诚信的重要性,有学生在稿件中用相关的名人名言说明诚信的重要性,有学生在稿件中用正反比较论证的方式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等等。教师可让学生将诚信演讲稿件制成PPT,并将其与自己的演讲结合起来。通过诚信的演讲,学生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了解到日常生活中诚信的基本要求。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还可与道德与法治教师牵手、与家长牵手,让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让家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渗透诚信教育,通过全方位、立体的诚信教育,提升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实践证明,这样的班级管理诚信教育是有效的。将专题性诚信教育与日常性诚信教育结合起来,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育学生的诚信品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只有让诚信教育有效落实,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才能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才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情操。

二、深化学生的诚信情感

情感是人的动力系统。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诚信认知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情感的培育,让学生对诚信产生认同感,让外在的诚信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诚信需求等。教师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营造诚信的氛围,形成一种“守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舆论;另一方面,班主任也要率先垂范讲诚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许诺、奖励等应该言必行、行必果,班级的纪律、班级的班规、班级各项荣誉的评选等的产生,应该公开透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以身作则,将自身作为表率,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对学生相机进行诚信教育。来自学生身边的现实事件更具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产生“守信”的情感。诚信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应班级管理中的诚信教育文_苏飞燕该贯穿、融入学生的日常之中,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自觉、行动自觉。情感教育往往是一种动力教育,也是一种信仰教育。学生从情感上认同诚信,才能在行动上自觉践行诚信,诚信作为一种美丽的品格,才能融入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学生的一种品格、道德素养。

三、培植学生诚信行为

名人演讲范文7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师;思政教学

自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就开启了教师与每位学生的缘分,也开启了一条新的自我成长之路。而在许多人眼中,思政课却是最容易上的课,“谁都能上”的课。夹在中间的思政教师,有时既辛苦,又无奈。为改变这种尴尬,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关爱学生,平等地交流,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情感的支持,同时,“教学相长”,自身也获得滋养和进步。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累积,才能唤醒和推动更多学生的成长。具体而言,高校思政教师应如何上好思政课呢?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从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书籍、网络中搜集丰富的知识和案例,形成资料库。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专业,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存在差异,搜集的资料应涉猎广泛领域。在备课阶段,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抽取核心知识,根据教研室集体备课的要求和自己的课时安排、授课对象统筹好一学期的授课内容,将最鲜活恰当的案例和活动设计穿插进理论知识,每堂课之前还会补充近期发生的案例。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人人参与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都是笔者的课堂常规环节,实行学习委员负责制,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每次课结束后,由学习委员安排好下次课演讲人员,学生在一周内根据要求准备演讲内容,含PPT、道具、板书。演讲形式要求脱稿,言为心声,内容中必须包含演讲者自己的见解,时间三分钟为宜,演讲结束后,教师点评记录。因思政课教师每学期所教学生来自不同院系,所以,演讲的主题和范围是经过挑选、有针对性的,旨在更好激发学生参与课前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与其专业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在给师范学院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时,每位同学在演讲中分享一句《论语》中的名言,谈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既拓展了专业相关知识,也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自我教育。除此以外,还有“时事速递”“心事分享”“社会百态”“文化万花筒”等主题,教师积极鼓励同学们说出真实想法,在总结时会对观点进行纠偏、引导、完善,不刻意强求学生接受主流观点,也不漠视可能滑入误区的偏激观点甚至错误思想,同时对语态进行指导,鼓励学生树立自信、越做越好。学生的心声有人倾听、表现有人关注,这是让他们抬头的第一个动力。

2.因材施教的课堂讲授

在思政课堂上,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眼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而因对课堂认真,对学生用心。首先,选择恰当的语言仪态。深入了解学情后,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语气讲授理论,既讲透教材知识点,又兼顾“接地气”的要求。如讲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将马克思主义比喻成“一粒种子”,被吹到中国大地上,由中国共产党播种耕耘,长成参天大树,结出“两颗硕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注重理清逻辑线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观认同,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课堂上,伴随讲授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时而表示肯定,时而满含鼓励,时而带着严厉,既可获知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以及对知识的领悟度,也是一种潜在的情感沟通。其次,运用鲜活的教学案例。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断因时而变、更新案例,以增强课堂吸引力,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因此前文所述的备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注重积累,备课、授课时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样是讲授职业道德,使用本校学子开设诚信售货摊或自立自强、艰苦创业的故事就比单举一些名人伟人的例子更具有说服力。再次,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升华理论知识的有力手段,为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交流,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特殊节日和学生特点,灵活穿插演示、辩论、视频观看等教学活动。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讲授家庭美德中关于爱情的知识点时,组织学生讨论自己的爱情观或分享父母爱情故事。就课程的总体安排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还设置了介绍一种职业礼仪、分享一则中华传统美德、解读一条热点时事、品鉴一部好书/好文/好剧、拍摄一条真善美的微视频、评述一个法律案件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课堂完成,有的在课外完成,是实践活动,也是考核方式,由学生自主选择3-5个完成,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3.开放升华的课后作业

每周布置开放式的课后作业,将学生的思考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进一步促进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如《基础》课讲授爱国主义这一知识点时,布置“我与国旗合张影”的作业,笔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国旗,并用自己的方式与之合影,升华爱国情感,学生兴致很高、创意十足。

三、来源于生活,延伸至生活

名人演讲范文8

关键词: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几乎是一片空白,不仅广大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及其理论的认识相当模糊,在社会上,不少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深的偏见。因此,其同仁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熟谙及崇尚,在立足于介绍美、德、英、法乃至俄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关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教育的具体现状,在1917~1927年间,通过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集会研讨,编、撰并出版职业教育理论著作,等等,就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意义、内容,乃至实施方法等,积极开展理论探讨。

    一、职教社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的背景

    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会于上海假西门外林荫路江苏省教育会召开,并暂借江苏省教育会为社所;参与发起者除来自教育界的蔡元培、严修、范源濂、袁希涛、陈宝泉、张伯苓、周诒春、蒋维乔、邓萃英、顾树森、郭秉文、黄炎培等个中翘楚外,还有来自实业界、出版界乃至政界的著名人士,像伍廷芳、唐绍仪、汤化龙、王正廷、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穆藕初、余日章,以及尚在美留学的蒋梦麟等,计48人。虽然他们所受教育背景不同,甚至学术思想也有分歧,但却对职业教育怀有共同的情结、期盼和希冀。7月,上海《东方杂志》和《教育杂志》同时发表了他们共同署名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附“组织大纲”)。

    在职教社同仁看来:“本社之立,同人鉴于当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莫过于生计;根本解决,唯有沟通教育与职业。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之。”因此,“宣言书”中特规定,职教社以“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为目的,规定其所办事业计有:调查,研究,劝导,指示,讲演,出版,表扬,通讯答问,设立职业学校,设立教育博物院,组织职业介绍部。其中,“调查”包括调查现行教育及职业界的状况;调查社会各业供求及学校毕业生的状况;调查各地已办职业教育的状况。“劝导”是指“劝政府使注意促亦职业教育;劝导社会有力者倡办职业学校;劝普通学校之堪以兼办职业教育者,务注意办理并指导之;劝职业学校之有须改良其教育方法者,务注意改良并指导之;劝导学生与学生父兄,凡青年力不能升学者,速受职业教育;劝导社会,成注意职业教育。”等等。可见,“宣言书”既是这些有志的发起人士基于中国教育弊端所作的沉痛概括,更是他们基于借鉴西方国家教育发展经验为民族强盛所开的救国之方。

    在职教社的发起人、主要领导者及其一些社员中,有的是思想比较开明的实业界、教育界元老,有的是民国初年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民主教育家,也有的是沐浴了欧风美雨、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熏陶、先进教育理论影响的留学生,还有的是从清末民初新式学堂(校)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面对百孔千疮、百废待兴的新的民主共和国,面对落后、传统的教育发展和创立先进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使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成了当时这些在当时极具开拓性和影响力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孜孜以求、矢志不移的理想。

    然而,要推行职业教育,实现“职教救国”的目的,首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虽然,早在1914~1915年黄炎培于国内进行教育调查和远涉重洋赴美国考察教育期间,黄本人及少数有识之士就对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进行过一定探讨;如在《新大陆之教育》中,黄炎培就曾说:“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们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②但时值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有关职业教育的理论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这从职教社在成立“宣言书”中关于职业教育十分概括的说明,也可见一斑;而1917年7月,朱元善“取日人川本宇之介所著《职业教育研究》一书,芟其繁芜,抉其精髓,衡以我国国情”译述而成的著作,取“名日《职业教育真义》”,③更可谓当时职教界同仁在职业教育理论十分匮乏情形下对之急切期盼的一个典型注脚。

    实际上,在当时,不仅广大的民众对职业教育及其理论相当模糊,而且,即便是职教社的大部分发起人,对职业教育这一舶来的新生事物的内涵、意义,以及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没有太多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社会上,不少人对职业教育还存在很深的偏见,“有以为普通教育中,不应涉及职业教育者,有以为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名异而实同者,亦有以职业教育为功利主义之教育而反对者,甚至有别立一派,专事攻击职业教育者。”就其反对之声而言,因为职业教育关注生计,有人即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仅仅只是为将来谋得一个饭碗,故将职业教育视为“饭碗教育”“吃饭教育”“饭桶教育”;由于职业教育最初乃是黄炎培从菲律宾舶来,而菲律宾又是美国的殖民地,遂将职业教育鄙视为“奴隶教育”;还有人利用谐音,将职业教育称为“作孽教育”:种种不实、不符、不当之词,不一而足。有鉴于此,职教社成立后,其同仁基于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深刻认识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熟谙及崇尚,在立足于介绍美、德、英、法乃至俄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关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和教育的具体现状,就职业教育的含义、目的、意义、内容,乃至实施方法等,积极开展理论探讨,一时蔚为风气。

    二、职教社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的主要形式

    在1917,1927年中国职业教育的草创时期,职教社同仁开展职业教育理论探讨的形式至多,要而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p#分页标题#e#

    (一)创办《教育与职业》杂志

    1917年10月20日,职教社的机关刊物——《教育与职业》创刊,《教育与职业》所设栏目每期不固定,在1927年以前,主要的栏目有:专论、通讯、调查、通讯、社务丛录、校事报告、研究、附录等。其中,专论和研究栏主要刊登有关理论研究文章。

    统计《教育与职业》创刊到1927年刊登的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文章主要有:蒋梦麟《教育与职业》(第1期)、《蒋梦麟先生演讲职业教育之原理》(第2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析疑》(第2期)、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第3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淡》(第3~6期)、郑宗海(译)《职业教育诸问题之分析》和顾树森《职业陶冶之意义与其方法》(第5期)、俞子夷《职业陶冶的办法一例》(第6期)、穆藕初《穆藕初先生演说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第7期)、蒋梦麟《职业教育与自动主义》和顾树森《职业教育与道德训练》(第8期)、朱鼎元《对于实施职业教育之管见》(第10期)、庄泽宣《中国职业教育问题》(第11期)和《关于职业教育的名词与定义》(第23期)、潘文安《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第23期)、廖世承《中学校与职业教育》(第33期)等。

    就理论研究来说,《教育与职业》注意敦请专家担任编述,注意介绍职业教育专家的新学说、新方法,注意调查中外实施职业教育的状况,广搜各方意见。

    除了发表大量的理论研究文章外,还出版有多种专号。如“补习教育号”(第13期)、“职业指导号”(第15期)、“职业学生自治号”(第16期)、“职业心理号”(第17期)、“农业教育号”(第25期)、“工艺教育号”(第26期)、“商业教育号”(第27期)、“职业教育研究会特号”(第28期)、“职业训练号”(第29期)、“女子职业教育号”(第30期)、“职业科设计教学号”(第31期)、“家事教育号”(第32期)、“新学制职业教育研究号”(第33期)、“农村职业教育号”(第38期)。这些“专号”所登的文章和其他有关研究文字一起,对推动早期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到了重要作用。

    (二)集会研讨

    1.年会。职教社的年会,每年5月举行。从1918—1927年间,共举办年会9届。年会是职教社最重要的会议,讨论涉及问题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职业教育目的。1918年5月5日,职教社在江苏省教育会举行第一届年会,明确职业教育的目的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职教社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第二,报告有关职业教育发展近况。在年会中,除例行报告社务外,还要专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况进行报告。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在有关职教社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有关报告中,报告人常常会结合职业教育开展中的问题,发表见解,提出建议,供大会讨论,而这无形中,就体现了理论探讨的成分。如在1922年5月的第五届年会上,顾树森在报告中华职业学校近况时,鉴于中华职业学校一方面是要使学生获得相宜的职业,一方面又要养成其具有一般公民的知识,故提出必须重视学生自治,“俾效力于国家社会”;并认为,办理职业学校,既要注意于设科,又要有相当的教材,而“设科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社会心理的趋向”“教材须要预有计划”⑧。

    第三,议决有关职业教育的议案和计划。职教社召开年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有关部门提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规划,而这些方向、目标和规划,则主要是通过有关议案的形式来体现,并在得到采纳后最终实施。在职教社历届的年会中,通过的职业教育议案众多,不胜枚举。如1924年5月26日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上,就通过了《西北各省区职业教育推行计划案》。在这届年会上,还议决了1925年度本社的进行计划,计有十项:继续为各省区计划职业教育,继续为各省区代办职业教育,从退款项下提倡大规模之职业教育,编订职业课程标准,实施职业指导,提倡女子职业教育,继续调查职业教育统计,推广出版事业,筹备职业教育出品展览会,附属各机关之规划;同时召开的中华职业学校联合会第三届年会,通过了《请求政府准许各职业学校原料及出品一律免税案》。这些议案和计划,对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四,邀请实业(职业)界和教育界名人讲演。在职教社的同仁看来,讲演是宣传、探讨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年会上,常常会邀请一些名人进行讲演,这些名人,除了实业(职业)界的巨子外,更多的是对职业教育有所研究或熟悉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近况的专家。

    如1918年5月,在第一届年会上,马相伯、穆藕初和吴稚辉分别演说《教育与实业联络为救国之本》《实业上之职业教育观》和《英国职工之生活》,另请甘肃省教育会牛厚泽演说《甘肃省对于职业教育之希望》;1920年5月的第三届年会,请时在中国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讲演《职业教育之精义》和《职业教育与劳动问题》;I92I年6月的第四届年会,郭秉文、黄炎培先后讲演《美国职业教育之新趋势》和《南洋职业教育之新趋势》,邹秉文讲演《我人今后对于国家农业上应有之觉悟》,菲律宾教育局副局长兼职业教育科、体育科科长奥西亚斯讲演《菲岛职业教育状况及趋势》;1922年5月第五届年会,请中国驻英公使顾维钧演讲《职业为发明的先河》,阮尚介演讲《德国战后之生活状况及职业教育》;1923年5月第六届年会,请穆杼斋、崔奇峰演讲《职业界希望职业学校学生应备之性行知能》;1924年5月第七届年会,请同济大学工科学长德国培伦子博士演讲《职业补习教育》;1926年5月第九届年会,陶行知演讲《<大职业教育主义>之说明》。这些演讲,从不同方面对职业教育进行了解读,对增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开展的信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专家会议。专家会议是职教社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它是职教社邀请社会上的职业教育专家、教育专家与中华职教社的办事部负责人共同讨论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层次研讨会,有时也会对重大社务工作进行讨论。从1 926年起,每年春召开一次(1928年和1932年除外),其中在1927年前的两次会议,即1926年2月和1927年1月召开的第一和第二次专家会议,先后在苏州和嘉定举行。#p#分页标题#e#

    由于专家会议的举办意在缜密讨论当时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问题,以期圆满之解决,所以,历次的专家会议往往会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加以研讨。如第一次专家会议就对此前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了研讨,不仅对“大职业教育主义”加以肯定,而且提出,在实施“大职业教育主义”时,应遵循视其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

    此外,中华职业教育社还有每年3月和9月举行董事部的董事会,每年1月、4月、7月、10月各举行一次的评议部的评议员会(遇有必要时,得举行监事会),每周一举行的办事部的办事员会;以及各种不定期的研究会、顾问会、谈话会等。这些会议,同样也是宣传和研讨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形式。

    (三)职业教育理论书籍的编、撰

    在职教社的同仁看来,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必须首先明确的重要问题,因此,从职教社成立始,在积极倡导职业教育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概念不明、内涵不清、理论匮乏的状况,职教社在1917年8月,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部”。研究部吸纳江苏省教育会所设的职业教育研究会,积极开展理论研讨。不久,又设立职业教育编辑股。在研究部和编辑股的组织领导下,职教社有关领导人充分发挥职教社各地社员的积极性,在引介职业教育、宣传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的同时,组织刊行了大量职业教育理论著作。值得指出的是,在早期,由于对职业教育的理论认识十分有限,所以,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主要以翻译为主,由本社同仁自己编写的著作多以概括性的阐述为主,这也可见当时职教社同仁对职业教育本身基本问题的认识尚十分粗糙。这些著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

    1.明确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书籍。这方面的书籍如:《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版):该书系徐甘棠辑译美国施讷登博士所著《职业教育问题》一书而成,由蒋梦麟审订。该书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形作了简要的说明,通过它,有关职业教育的种种问题将涣然冰释,故出版以来,风行全国。

    《职业教育表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该书是职教社鉴于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未能十分了解,为了帮助人们有所认识,由顾树森辑40幅表所成。书中对职业教育的意义、种类,职业教育设施的范围、准备,职业教育实施的方法,以及职业陶冶等,均有简要的说明。

    2.介绍国外职业教育的著作。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主要有:庄泽宣译述《美国家事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该书在简单介绍美国家事教育机关的基础上,对家事教育的范围、目:、教法、设备等作了分析,并就乡村学校、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等与家事教育的关系作了说明,另列举了美国一些实施家事教育的主要学校。 《德国工商补习学校》(商务印书馆1925年1月版):为“职业教育丛刊”第六种,系陆振邦根据同济医工大学工科学长德国培伦子博士原著所译。该书详述了德国工商补习教育的现行办法和实施情形,出版后,成为当时国内办理工商补习教育和热心积业教育者的重要参考书。

    3.关于指导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的书籍。为了有效地指导各地职业教育的实施,职教社专门编写了指导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的书籍,这类书籍,一般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论起,涉及职业教育实施的方方面面。兹录数种如下: 《职业教育研究》:为“职业教育丛刊”第一种,系邹韬奋根据新近出版的美国希尔博士所著的《职业教育概况》,并参考其他英文名著、斟酌中国情形编成,经黄炎培校阅审定后,于1923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共10章,涉及职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问题,职业学校的分类,职业心理,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等,书末并附有“美国实行振兴全国职业教育之大计划”,被认为是“研究职业教育最新颖最完全之善本”。

    《小学校职业科教授要目》(中华职业教育社1919年版):乃江苏省立各师范附属小学针对本省各县设立职业科的小学日渐增多,而对小学校职业科教授要目所做的研究草案。该书条分缕析,内容详尽,被称为小学开办职业科的最佳参考书。

    《实施职业教育要览》(中华职业教育社1922年版):由职教社编,包括内容有10个方面: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上之位置,职业教育之定义,职业教育之目的,职业教育之分类,职业教育机关之种类,职业学校名称标准,职业教育设施标准,职业教育机关各学科之种类及分量,职业训练标准,职业教育参考书诸要目钩要、提要一览。该书被认为是“办理职业学校者不可不看,研究职业教育者不可不看”的一部重要著作,自1922年5月出版后,1923~1928年曾五次修订(正)再版,对指导当时职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可见,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倡导,研究、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的教育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成立后的最初10年间,其同仁团结一致,怀抱“教育救国”“职教救国”的信念,在致力于介绍西方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有关理论,寻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他们所编写或撰著的大量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不仅有力地推进了当时职业教育的近代化,更是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田正平,李赞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