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__县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据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统计,全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4.5万人以上。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去年下半年以来,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至年底止,全县返乡人员达3.5万人。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农民工返乡人数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如何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本人经过调查思考,特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的领导。建议尽快成立高规格的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劳动、民政、财政、工商、税务、教育、农业以及工青妇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办公室。要逐乡逐村建立返乡农民工台帐,由乡村干部、党员跟踪服务。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县内外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新做法、新经验。

第二,要广开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门路。一是发展支柱产业,消化一批。按照扩大内需的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烤烟、养殖、蔬菜、水果等农业支柱产业,使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进入农业生产序列。要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同拓宽返乡农民工就业渠道结合起来。二是加快项目实施,吸纳一批。对“三农”建设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其它项目等,凡属具备条件的,要想方设法尽快开工。三是利用招商成果,容纳一批。对近年来的招商引资项目,要快落地、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优先容纳返乡农民工进工业园区务工就业。四是积极挖潜,鼓励本地企业稳定一批。对经济危机期间不裁员、不减员的各类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和扶持。五是自主创业,扶持发展一批。县劳动部门要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鼓励帮助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工商、税务、国土、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引导。六是主动出击,争取输入地稳定一大批。县劳动部门要以实地走访或致务工人员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动员务工人员想方设法在劳务输入地积极寻找新的其它就业门路,尽最大努力在原工作地留下来,从源头上减少返乡大军数量。七是免费技能培训,及时提高输送一批。县劳动、农业等部门要采取培训实体(学校)培训、专业重点急需培训、企业新招工成批培训等方式,分解返乡农民工培训任务,千方百计多培训返乡农民工,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

第三,建立稳定的农民工信息沟通渠道。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广泛收集县内外用工信息,及时,方便农民工求职,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规范乡镇劳动保障站的运作,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使乡镇劳动保障站发挥作用,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登记造册,收集反映农民工在外的真实情况,县劳动部门还要在本县劳动力输入较多的沿海地区建立基地,及时了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分析总结农民工工作经验、教训,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决策,积极应对,争取主动。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4-0089-07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大批农民工因企业倒闭而返乡,形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工“返乡潮”,加之返乡农民工文化水平低、就业能力差、就业保障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就业困难,就业状态存在脆弱性、临时性和不稳定性,给社会和当地政府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压力。分析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对探究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把握返乡农民工就业意向,科学合理引导其就业选择和优化再就业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返乡原因、返乡后再就业类型划分、不同再就类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认为,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工作难找、家乡生活成本较低,城市工作机会丧失和部分劳动力积累资金回乡进行消费或投资等;政府政策效应和农民工观念取向的共同作用也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选择类型有以下几种划分:黎元生将其划分成单纯务农、完全务工、兼业和从事个体经营四种不同类型,该研究主要是在借鉴托达罗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农民行为受益函数进行划分;韩梁等人划分了纯农民、一兼农民、二兼农民和纯非农民四种不同类型,该研究主要是根据农民涉农深度的不同进行划分;陈浩等人划分了留乡务农、留乡创业和返城就业三种就业类型,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后危机”时代下劳动力供给波动的现状及其就业面临的“双向”选择进行划分;缪金革等人划分了返乡从业、回城寻业和渺茫等待三种就业类型,该研究主要是针对非自愿性返乡农民工这一特殊人群展开的。再就业选择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从务农、创业和就业三个方面展开。其中务农存在的问题有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意愿低、生产技能缺乏和由于土地流转等原因而无地耕作;创业面临着融资困难、创业环境不完善以及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创业者文化素质低、创业教育与培训不足等问题;就业存在的问题有农民工年龄相对偏大、文化偏低、接受培训少及就业岗位缺乏等。对于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刘尚希认为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岗位机会等因素影响着农民就业状态的变化,该研究主要对农民总体就业状态的影响因素做出总结,但缺乏具体分析;申明浩等人认为农民就业选择的分化主要是社会结构、城镇非农产业发展、社区机会结构以及家庭和当事人等因素所形成的合力的结果,该研究从不同角度概括了农民就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但针对返乡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由于其就业状态选择和影响因素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有些方法和因素不一定适用。

学术界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类型进行了基本界定和研究,但对创业状态的研究较多,对其他再就业类型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调研资料为依据,试图归纳和划分返乡农民工的主要就业状态,同时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状态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假设及变量说明

本文在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三个地区的调研数据,将其再就业状态划分为务农、兼业、待业、创业及就近务工状态。通常认为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影响其就业行为的主要内在因素。良好的就业环境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劳动力,对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形成有效的激励及合理配置。持久的就业能力可以使个体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或在需要时重新就业。完善的就业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保证劳动权利稳定,促进就业增长。因此,本文确定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保障为其再就业的基本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内部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信息加工活动的结果,是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正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提出以下几点假设。

(1)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对其再就业状态选择有影响。基本特征对再就业状态的影响存在差异。男性和女性在体力、家庭分工等方面的差别使得男性选择务农的可能性更大;劳动力年龄越大,身体素质及技能等方面不及年轻人,处在务农和待业状态的可能性越大;耕地面积多的返乡农民工,其务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选择其他状态的可能性较小;教育程度高和打工年限长对其选择创业和务工状态有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越高,选择创业状态的可能性越大;农村低保户对其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方向尚不确定。

(2)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对其再就业状态有影响。就业能力包括风险承担能力、交际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和劳动技能。返乡农民工的风险承担能力越强,越敢于冒险拼搏,选择创业状态的可能性越大;交际能力越好,机会识别能力越强,人际关系网络越完善,就业渠道更广泛的返乡农民工,选择兼业、创业及就近务工状态的可能性越大;拥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返乡农民工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技能相关的行业和领域就业。

(3)就业环境对再就业状态选择有影响。就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特色产业状况、创业环境、创业政策及制度实施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及特色产业发展状况越好,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越多,返乡劳动力越倾向创业或就近务工;创业环境及政策制度实施情况对其选择创业状态有正向影响。

(4)就业保障对再就业状态选择有影响。就业保障包括金融保障、农地保障和中介服务保障。金融保障中的贷款融资优惠及就业活动补助金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及就近务工状态有正向影响:农地保障中的农业补贴对种粮农民提供一系列优惠补贴,调动其种粮积极性,对选择务农状态有正向影响;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所提供的岗位推荐、中介服务和就业培训等措施,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方向明确,则使其选择就近务工的可能性加大;职业咨询服务对返乡农民工选择就业状态的影响还不明确,无法确切判断其对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方向。

2.变量说明

根据前面的研究假设,本文在构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时,选取基本特征、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4类22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

三、模型选择、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1.模型选择

本文研究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再就业状态选择为被解释变量。由于务农状态是农民的原始就业状态,也是返乡后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状态,为了研究需要,将这一模式作为定量模型中的对照组。具体而言,本文将“务农状态”定义为y=1,“兼业状态”定义为y=2,“待业状态”定义为y=3,“创业状态”定义为y=4,“就近务工状态”定义为y=5。因分类反应变量的类别为三类以上,且无序次关系,所以应用多元Logistic模型。本文几种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多元Logistic模型可以表述为:

其中,p为处在某种就业状态的概率;a(n=1,2,3,4)为常数项;x1为解释变量,表示第k个影响因素;Bnk为模型n中第k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模型(1)代表兼业状态,模型(2)代表待业状态,模型(3)代表创业状态,模型(4)代表就近就业状态。

2.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2年7-8月陕西省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研究课题组对陕西省返乡农民工的实地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为具有非城镇户口、连续在外打工1年以上、现已返乡的农民工。调查员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在读研究生。调查地点按地理位置不同分布在陕南的安康市、陕北的榆林市及关中的宝鸡市。根据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提供的数据资料,从各市区选取两个典型县,兼顾各县乡镇数量和返乡人数在五种不同就业状态中的分布比例,随机抽取部分乡镇进行样本调查。最终收回840份调研问卷,剔除漏答和错误的问卷,最终使用问卷79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4.5%,其分布情况及样本统计特征见表2及表3。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SPSS17.0软件对794份样本数据进行多项Logistic回归模拟,模型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该模型的似然比卡方观测值为780.415,拟合优度检验统计值为1017.855,说明解释变量总体与模型的线性关系显著,能够较好地拟合总体样本数据。

从模型估计结果表4中的估计变量系数及显著程度来看,返乡农民工的基本特征、就业能力、就业环境特征及就业保障对其再就业状态选择均有显著影响,4个研究假设中的22个变量影响程度具有不同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返乡农民工基本特征对再就业状态影响显著,具体特征正负兼有

性别对待业状态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表明男性选择待业的概率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男性返乡后面临的社会、家庭压力较大,需要尽快投入到劳动生产当中,以缓解失业带来的经济压力。年龄对待业状态的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说明新生代返乡农民工选择待业的概率较大,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不熟悉,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返乡后大多会处于待业状态,就业稳定性较差。学历和家庭年收入对创业状态的影响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表示学历和家庭年收入越高,选择创业的概率越大。学历对待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对其可能的解释是返乡农民工学历越高,其职业预期越高,选择农业种植的意愿越弱,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造成其选择待业的概率更大。农村低保户对选择兼业及待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由于农村低保户拥有最低生活保障,经济压力相对较小,因而在未找到合适工作时选择兼业或待业的可能性更大。工龄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丰富的返乡农民工,就近务工的成功率更大。耕地面积对务工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意味着耕地面积多的返乡农民工选择就近务工的可能性小。其主要原因有耕地面积多使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工,同时政府对农业种植提供多种补贴,使得种植收入与打工收入差距缩小。

2.就业环境指标对就业状态选择影响显著,且以正向为主

从就业环境的4个指标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兼业、创业及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越好,市场和企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就越多,同时也能提供好的创业环境。特色产业状况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养殖、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来解决返乡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创业环境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之前的预期不一致。实际调研发现,其原因可能是很多调研对象对创业环境不很了解,认为创业环境很难具体描述和判断,大多还是以当地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制度来具体衡量,所以结果显示创业政策及制度的实施情况对创业状态的影响显著。这意味着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和制度越完善,宣传力度越大,选择创业的返乡农民工就越多。

3.就业能力指标对再就业状态选择影响显著,且以正向为主

从就业能力指标中的4个变量来看,机会识别能力对返乡农民工选择兼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具备一定洞察识别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在务农之余,更容易察觉和抓住岗位机会。风险承担能力对其选择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返乡农民工的风险承担能力越强,成功创业的概率越大。人际交往能力对其选择兼业和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意味着在寻求就业岗位的过程中,要求返乡农民工具备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善于和雇主、同事、客户等多方协调沟通。拥有一技之长、风险承担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对待业状态有负向影响,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对其可能的解释是大多数农民工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其工作技能、风险承担能力和机会识别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历练和提高,这几方面的差异不大,因而对返乡劳动力选择待业状态有影响但不显著。

4.就业保障指标对再就业状态选择影响显著,且存在差异

贷款融资优惠对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贷款融资条件越优惠,就业补助金越多,返乡农民工选择创业的倾向就越强烈,同时可以带动部分就近务工农民工转向创业。农业补贴对务农状态以外的四种状态均有负向影响,但只有创业状态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其可能的解释是农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目标短视化、补贴方式不科学、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同时农业补贴金额少,在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涨价的抵消作用下,不能充分调动返乡农民工的务农积极性。就业培训、中介服务及职业咨询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政府和中介机构提供的培训和服务越多,职业咨询越全面,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预期和方向越明确,从而更容易在非农产业实现就业。提供就业岗位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之前的假设不一致。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体系和措施还不完善,不能完全解决当地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的选择有影响但不显著。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依据以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返乡农民工基本特征指标对其再就业状态的影响正负兼有:就业环境和就业能力指标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以正向为主:就业保障指标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状态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基本特征指标中,性别、年龄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学历和农村低保户对待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工龄和一技之长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环境指标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待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其他三种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政策及制度实施情况对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能力指标中,机会识别能力对兼业状态、风险承担能力对创业状态、人际交往能力对兼业及就近务工状态的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保障指标中,贷款融资优惠、再就业补助金对创业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培训、中介服务及职业咨询对就近务工状态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补贴对创业状态有显著负向影响。

针对以上结论得出如下政策启示: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色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制定优惠政策和制度(如提供小额贷款)鼓励和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制定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鼓励扶持农业生产的同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第二,加大对“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引导。根据新老农民工的不同特征,为其提供不同的职业咨询和再就业心理服务,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第三,加大对农村低保户的扶持。制定合理的最低保障标准,加大对低保户的思想教育与技术培训,帮助低保户实现就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第四,扩大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加强与用工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对外招商引资,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增强再就业服务。第五,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增加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如联合当地技术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开设专题讲座和技术操作实践等,以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相关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Ode,S.and J.E.Tavlor.Migration Incentives,Migration Types:The Role of Relative Deprivation[J],The Economic Jotu'nal,1991,101.

[2]Robert,E,and B,Lucas,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Movers and Stayers:Assimilation,Impacts,Links and Proximity[R],Paper Prepared for Conference on Mrican Mig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ohannesburg,South Africa,2003.

[3]张辉金,萧洪恩,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J],农村经济,2006,(8).

[4]黎元生,改善就业状态: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关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1).

[5]韩梁,姜长云,农民就业模式分化和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6,(6).

[6]陈浩,刘锡安,曹亚,后危机时代下农民工就业决策及困境分析——基于武汉返乡农民工就业安置现状调查[J],农村经济,2010,(10).

[7]缪金革,陈艳芳,危机下“非自愿性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现状及前景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4).

[8]李建华,郭青,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1,(3).

[9]王茜,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农民工返乡潮激化土地流转纠纷的视角[J],中国房地产,2009,(8).

[10]王环,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9,(9).

[11]阳立高,廖进中,张文婧,李伟舵,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

[12]申晓梅,刘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调研及其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10,(3).

[13]刘尚希,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改善农民“就业状态”[J],地方财政研究,2006,(6).

[14]申明浩,周林刚,农民就业选择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4,(1).

[15]刘强,劳动就业环境与区域竞争力[J],现代经济探讨,2006,(8).

[16]Hillage Pollard,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J],DFEE Research Briefing,1998,85.

[17]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字】返乡农民工 就业 创业 长效机制

受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农民工失业问题显得日益紧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目前已有大约两千万的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而失业返乡。农民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工作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帮助返乡农民工群体解决失业问题,已成为当下各级政府十分急迫的事情。

在元旦、春节期间,我们农民工返乡问题调查组,对赤壁市乡镇、部分规模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访相关负责人及返乡农民工等方式,对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原因、特点、思想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下是调研情况的分析报告。

一、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1、春节前返乡农民工整体情况

赤壁市是内地的劳动输出大县(市),据调查显示,赤壁市在外农民工共12万多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3.6%,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这些农民工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外出务工时间长,二是家中土地已基本荒芜或转让,三是家庭以打工收入为主,四是年龄多数在20至45岁之间。2008年秋季,受沿海企业破产、停工、裁员、降薪等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民工开始提前返乡。

截至2009年春节,赤壁市返乡农民工总数为34872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0%。返乡农民工中以从事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5%。从农民工返乡原因来看,春节正常返乡的21475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1.6%;失业性返乡的12700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6.4%;其他事务性返乡的697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从行业角度来看,返乡农民工主要从事机电制造和纺织业,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5%;其次是从事服务业和建筑业,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32%。从地域角度来看,返乡农民工中在广东省务工的最多,约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60%,在江浙一带务工的约占30%。

2、春节后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情况

春节后,大部分农民工重新选择了外出打拼。根据我们的调查,这部分农民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节后正常返岗的农民工,约21400人,占节后外出务工人员的81%。第二类是盲目外出,到大城市碰运气的农民工,这部分约有5200人,占节后外出务工人员的17%,主要以第二代打工者为主(80年代以后出生)。第三类为其他情况,由节后返岗的亲戚朋友帮助联系到就业岗位而外出。

3、滞留在赤壁的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返乡农民工中,目前滞留在赤壁市的共7594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22.2%。其中,返乡后在市内实现就业的2396人,占滞留人员的32%,这部分主要为原在大城市从事服装、餐饮、纺织等行业的农民工;在家边务农边待业或完全处于失业状态的返乡农民工5073人,占滞留人员的67%,这部分主要为没有劳动技能和年龄偏大的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业的125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和其他个体经营。

二、返乡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返乡农民工个体素质调查,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年轻人居多,且文化程度偏低

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外出务工的基本上为45岁以下的青壮年,具有较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其中25岁以下的占36%,25岁至35岁的占46%,35岁至45岁的仅占18%,另外已婚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46%,未婚的人数占54%。

学历方面,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2% ,高中或中专占29% ,大专文化程度占8% ,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从工作性质看,普通工人占56%,技术工人占31%,经商占7%,销售管理占3%,其他占4%。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所从事的工作中,加工制造业占32%,建筑业占35% ,服务业占12% ,零售批发占10% ,其他占11%。

2、收入水平较低

统计显示返乡农民工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其中月收入1000元以下/月的占12%,1000―2000元/月占30%,2000―3000元/月占36% ,3000―4000元/月占22%。

3、再就业愿望强烈,并迫切希望得到扶持

调查中约有26%的受访者想在本地找份工作,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有9%的想在家务农,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文化低,无一技之长,即使在外打工,也是从事重体力活或简单劳动,且收入低下。有20%的想在家创业,这部分人有一技之长,年纪相对偏大,文化程度相对要高一些,多年在外打拼积累了一些经验,回乡后想靠自己的本事立足发展。有41%的等待机会再次外出务工,这部分人家庭条件较差,留在家乡也无发展前景,因此希望在继续寻找机会外出挣钱。

另外,大部分农民工自身无一技之长,在家乡就业、创业面对着来自地方就业机制和自身能力、经验的限制,迫切希望能够得到能力培训乃至优惠创业政策的帮扶。

三、赤壁市目前采取的措施及政策

经调查,我们了解到对返乡农民工问题,赤壁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扶农政策,主要从就业和创业两个角度积极解决返乡农民工的问题。

1、采取了可行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

(1)迅速摸清农民工回流情况。为了全面掌握农民工返乡情况,劳动部门及时制定了《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表》,两次将《调查表》下发到各乡镇和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及时对辖区内农民工回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

(2)结合对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摸底,积极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分辖区对全市400多家企业开展用工调查,掌握市内用工单位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缺岗人数等需求情况,通过信息引导,促进有相关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有序对口就业,细化到每个专业、岗位。

(3)实施特别培训计划,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结合本地企业岗位空缺的实际,制定返乡农民工培训计划,并组织市就业训练中心及社会办学机构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共4期,培训返乡农民工近700人。

2、出台多项扶农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

赤壁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扩大了农民工的就业范围。一是扩大创业范围。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二是简化审批程序。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前置审批外,其他前置审批一律取消。三是降低准入门槛。申请个体工商业、创办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登记,一律不受出资数额限制。四是放宽经营场所限制。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对成功创业带动就业的农民工,凡与就业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货款额度最高可达5万元。

四、对解决农民工创业就业问题对策的思考

目前金融危机还深不见底,赤壁市返乡农民工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变化。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在全局考虑就业问题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返乡问题,从民本的高度抓好农民工就业工作。

1、出台政策,帮扶创业

要研究制定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放宽准入条件,降低创业门槛,改善创业环境,并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给予农民工返乡创业更大的支持,鼓励扶持有愿望、有条件、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扩大培训,促进就业

在培训机构上,可以依托就业训练中心并结合各项技能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围绕制造业、服装业等领域的就业岗位,开展订单培训;在政策扶持上,实行困难企业在岗培训补助,鼓励企业以职工教育经费加强在岗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返乡农民工参加免费技能培训并发放培训期间生活补助,免费提供食宿,真正实现农民工培训“零负担”。

3、搭建平台,推动就业

以行业为基础,以乡镇为单位,定期和不定期举办面向农民工的大型劳务招聘会。对职业中介介绍农民工就业的可以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同时建立专业就业服务组织,积极开展项目设计、风险评估、创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等“一条龙”式服务。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力度,严格执行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建立劳动、建设、公安、工商、金融、工会等有关部门对企业拖欠工资行为的联动防控机制,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稳步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 吴敬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

[2] 樊钢:农村问题思考应眼光辽阔[EB/OL].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网.

[3]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

[4] 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8(6).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禀赋;社会支持;创业意愿;地域选择

DOI:10.16315/j.stm.2016.04.017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志码.A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达到约1亿人,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74亿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70%。与其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选择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创业在其职业发展意向中排在前列。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态度和创业活动的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创业地域的选择呈现2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城市创业,二是返乡创业。由于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长大,不具备务农经验和技能,融入城市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渴望通过在城市自主创业获得社会根基和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化差异,他们仍然是游离在城市社区正规组织和制度以外的边缘群体,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生存成本高、心理压力大和幸福感低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返乡创业成为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工就业及其市民化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诉求,改善其生活水平和发展环境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于有创业想法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选择留在城市创业还是回到家乡创业,同样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创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禀赋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其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其中具有创业意愿的样本,探究影响选择不同创业地域的因素及其影响方向和程度。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特征,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促进城乡社会共同发展。

1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

1.1文献回顾

近年我国农民工群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逐渐壮大,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结合已有研究的成果,本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为出生在1980年之后,户籍为农村,在城市务工的青年群体。李丽群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期望与其父辈相比产生了许多不同,特别是他们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社会的认同,具备一定的开拓精神,具有十分强烈的创业意愿。创业意愿是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体现了潜在创业者是否进行创业活动的一种主观态度,对创业行为具有较高的预测性。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愿能够为鼓励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地方创业型经济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对于心怀梦想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外出务工经历使他们对市场经济和非农产业有一定了解,为了消除城市生活压力,实现个人理想,返乡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一支富有生机的力量。柯健等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是能够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二是随着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会不断流入,推动了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的繁荣。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创业地地域选择是创业规划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城市创业和返乡创业两种,而城市创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中是追求职业成功、实现留城梦想的重要途径。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不具备务农的技能,对农村土地的经营并不熟悉,年轻的他们不愿和父辈一样再当农民,而是希望能够融入城市,实现市民身份的转变。二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更加看重未来的发展,通过受学校教育和打工经历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资本和掌握了相关技术知识,为创业梦想铺路。因此,本文在创业地域因素基础上,探究新生代名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1.2研究框架

通过对农民工创业行为的研究发现,影响我国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和打工经历等;创业环境,如政府政策的扶持程度、资金可获得性、社会文化和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等,均会对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因此分析框架以现有研究为基础,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和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具体的作用效果。

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因素进行考察,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个方面:首先是由社会支持的内涵和性质决定的。Malecki等认为社会支持是来自于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这种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可以为个体行为提供帮助。从其性质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别:实际支持和领悟支持,实际支持是指来自社会关系成员的具体支持,例如建议、安慰和物质援助。从实际支持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的网络体系,包括宏观政府层面、中观社区层面和微观家庭亲友层面,这3个层面所涉及的要素与创业研究中涉及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一致。其次是由创业的特点决定的。创业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社会支持能够有效降低农民工的消极情感,提高生活满意度,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与创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个人禀赋包括基础素质和能力素质。基础素质指的是个体的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和个人收入5个方面;能力素质考察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掌握情况。其次,社会支持划分为3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指的是政府创业政策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观层面指的是金融服务、创业教育及创业咨询服务;微观层面指的是亲戚和朋友的支持。

2研究方法

2.1变量设定

本研究从2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进行考察,建立2个模型:模型一利用全部样本,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模型二剔除了样本中没有创业意愿的人,利用剩余的样本进一步分创业地域进行测算,以考察影响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模型一中,因变量Y=1表示有创业意愿,Y=0表示没有创业意愿;模型二中,Y=1为返乡创业,Y=0为城市创业。根据前文分析对研究中的自变量进行赋值,如表1所示。

2.2模型构建

3实证结果及分析

3.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兰州、江苏和四川等7省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6.83%。样本中有304位调查对象有创业意愿,占样本总量的65.94%,样本中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创业意愿;在304位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选择城市创业的有182位,返乡创业的有122位,分别占比59.87%和40.13%,样本中愿意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高。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状况,如表2所示。

3.2模型检验结果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

3.3模型一的结果分析

模型一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其结果为:

(1)性别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44,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有创业意愿的概率总体比女性高出了0.905倍(Exp(β)=1.905),主要原因可能一是男性与外部沟通交流更容易,因此更易于开展创业活动,二是女性一般承担了更多的家庭事务。

(2)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系数为0.451,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龄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概率会增加0.571倍(Exp(β)=1.571)。随着年龄的增长,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资源和经验不断积累,更加渴望获得一个实现个人理想的平台,现实中打工生活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障碍,令许多新生代农民工萌生了创业的念头。

(3)文化程度和技能掌握均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00和0.760,均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的意愿和学习能力越高,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概率会增加49.2%(Exp(β)=1.492);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而言显得十分重要,许多创业者会利用自己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能力进行创业,拥有一定技能专长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创业倾向的概率是未掌握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的2.138倍(Exp(β)=2.138)。

(4)月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影响为负,回归系数为-0.398,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普遍较低,但是一部分工资相对比较高的人,为了寻求稳定的职业发展,自主创业意向不高;而工资较低的农民工,待遇不公平、生活压力大等问题日益深化,对他们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与收入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收入在高一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降低1.488倍(1/Exp(β)=1/0.672≈1.488)

(5)社会支持方面,创业政策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649和0.580,均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政府制定的融资、财政税收、创业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创业活动的开展。另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对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环境中蕴藏的创业机会也会较多。

(6)创业金融援助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1.009,在5%的水平上显著。从影响系数来看,金融支持对创业意愿影响最高。由此可知,金融支持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

(7)创业教育和咨询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458,在10%的水平上显著。创业教育与培训支持力度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比将增加0.580倍(Exp(β)=1.580)。创业教育和创业咨询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获得创业知识、获取创业信息、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8)亲友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回归系数为0.404,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他条件不变时,亲友支持力度每提高1个档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创业的发生比将增加0.498倍。来自亲友的支持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能提供创业所需人力和资金等资源,还能够影响其对创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9)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个人发展有更高的追求,其理想不会受到结婚与否的影响,也可能是由于样本特征所致。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统计分析,具备以下条件者更容易产生创业意愿:男性、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高、拥有一定的技能、月收入较低、政府创业政策支持较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业金融、教育和咨询服务较好、能够获得亲友大力支持。

3.4模型二的结果分析

模型二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其结果为:

(1)性别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影响系数为0.716,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是女性的2.046倍(Exp(β)=2.046),与模型一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较高的结论相一致。

(2)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765,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与模型一不同,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的具有显著影响。婚姻不仅仅为新生代农民工带来家庭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承担责任,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寻求稳定的生活,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会产生返回家乡所在的小城镇自主创业的想法。已婚新生代农民工有返乡创业倾向的概率是未婚者的2.148倍(Exp(β)=2.148)。

(3)文化程度和技能均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505和0.763.在5%的水平上显著。该结论与模型一得出的结论相符。文化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学习开阔视野,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自身能力有更加科学的判断,更有可能返乡创业;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十分重要,掌握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在产生返乡创业想法时会更加清晰自己的优势所在,创业态度更加积极,拥有一定技能专长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概率是未掌握技能者的2.145倍(Exp(β):2.145)。

(4)个人月收入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负,影响系数为-0.596,在5%的水平上显著。与部分收入相对高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的生活负担较大,和个人对未来的憧憬格格不入,因此更容易产生返乡创业意愿,同时也能间接反映出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收入。与收入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收入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概率降低了1.815倍(1/Exp(β)=1/0.551≈1.815)

(5)社会支持因素中,创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906和0.662,在5%的水平上显著。创业政策是模型二中影响作用最大的因素,与模型一相比,创业政策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更高。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与政府的扶持政策密不可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该结论证实了模型一的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6)金融援助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影响系数为0.772,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援助支持力度每提高一个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的发生比会增加1.165倍(Exp(β)=2.165)。资金不足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障碍之一,其返乡创业的资金需求也具有数额小、期限短等特点,如果家乡的金融机构能够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配套优惠措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融资需求,则会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

(7)创业教育和咨询对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影响系数为0.475,在10%的水平上显著。创业教育和咨询是创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创业教育和咨询服务,使新生代农民工系统的学习创业机会分析、企业创立和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为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8)亲友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486,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其他条件不变时,亲友支持力度每提高1个档次,新生代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的发生比将增加0.625倍。由于生活成本和经营风险相对较低,返乡创业较容易获得亲友的赞同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初始资本和人手往往依靠亲人和朋友来提供。

(9)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为正,但是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创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诸多因素中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素质更加受到关注,而年龄的作用因此被抵消或淡化。

综上所述,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具备以下条件者选择返乡创业的概率更高:男性、已婚、文化程度较高、月收入较低、拥有一定的技能、政府创业政策支持较高、家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业金融、教育和咨询服务较好、能够获得亲友大力支持。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通过二元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禀赋、社会支持变量对创业意愿和创业地域选择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本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愿较高,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304人,占样本总体的65.94%。创业地域选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创业的较多,有182人,占有创业意愿者总体的59.87%。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受个人禀赋和社会支持的影响。首先,性别、婚姻、技能、收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地域选择也产生差异。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总体高于女性。与未婚者相比,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加稳定和富足的生活,返乡创业意愿较高。月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可能性更高。文化程度较高、拥有一定的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更高。其次,如果新生代农民工的家乡政府创业政策支持力度较高、家乡经济发展较好、创业服务如金融、教育和咨询较好,创业环境更加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更高。亲友支持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初始资本和后续发展的动力,因此亲友支持越多,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4.2建议

本研究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基础上,细分了城市创业和返乡创业两种创业选择,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同的条件下创业地域选择会产生差异。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从多个方面人手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创业活动。

第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能力素质。大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例如政府可以每年安排一定的培训补助资金,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提供免费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培训和咨询机构的力量,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除了开展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之外,还要推广创业教育,传授先进的知识和和经验以开拓视野,提高其对创业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第二,科学引导和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创业的人数较多,留城意愿较强烈。但是由于身份制度等因素使其难以融入城市,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也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因此社会各界要积极推行有针对性的措施,扶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例如在创业资金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加大扶持资金力度,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创业者提供补助、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税收优惠等;二是金融机构针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小额贷款,创新贷款抵押物,在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放宽限制。在营造创业氛围方面,加强宣传,树立创业榜样,营造鼓励创业冒险、包容创业失败的氛围,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勇于进行创业实践。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社会工作

1 问题的提出

2018 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 万人,比上年增加184 万人。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城镇化发展、农业用地减少,导致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但农民工外出务工面临着非正式、不稳定、无城市户口、差别对待和缺乏保障的问题,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许多沿海地区的制造类企业倒闭,导致大量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2014 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陆续出台。大批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或就业。截止2016 年数据,进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累计达到四百五十万人(王浩2016 )。但目前我国关于农民工的创业环境并不是很乐观。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问题的梳理,目前学者们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的解决措施大多停留在制度与政府层面,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工作在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上可以作出的努力。

2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内涵

2.1 农民工

关于“农民工”的界定,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定义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 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2.2 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定义,黄建新认为“返乡创业”是指农民外出打工或经商半年以上,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了解到家乡的创业环境改善而返乡创办企业的过程[1]。毕亚斐认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是指农民工外出一段时间后,利用外出务工获得的见识、本领、资金和信息,回乡创办包括开发农业在内的工商企业[2]。根据学者观点,笔者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指具有农业户口的农民外出从事非生产经营活动半年以上,已经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同时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而从务工地返回到家乡创办企业或开展农业规模化活动来获益的过程。

 3 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农民工”+“返乡创业”或者“社会工作+农民工返乡创业”不含“就业”为主题进行检索,CNKI限定检索条件为社会科学Ⅰ刊、社会科学Ⅱ刊,检索到相关文献(会议、期刊、硕士、博士)542 篇,其中硕士论文和期刊494 篇,笔者根据会议、报纸、期刊、硕士论文以年份为基础制作柱状图,可以更直观的看出各文献种类在年份上的分布情况,具体情况如图1 所示:图1 农民工返乡创业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如上图所示,我国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报道是从2008 年开始的,2008 年之前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文献研究比较少,2009 年有关期刊文献数量迅速增加,2009 年以后呈递减趋势,但总体平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持续性关注。

4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原因

4.1 农民工自身

拥有一定的创业潜力。首先,自愿返乡的农民工大部分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包括物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3]。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原有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有利于在其创业的过程中得到发挥,为其成功创业提供有利条件。拥有一定的创业意愿。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价值的实现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农民工在城市中知识和经验得到增长,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转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葛遵峰,田志伟2015 )。

4.2 外部环境

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沿海地区的众多出口型企业倒闭,出口增长速度出现大幅度下降,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城市生活成本上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纷纷选择返乡(扶桑2011 )。产业转移。刘唐宇(2009 )、扶桑(2011 )等学者认为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带来与之相配套的加工、服务业,为农民工创造了新的创业机会。城乡二元体制。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工由于户口原因,即使在城市务工,也会受到不平等对待,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得不到尊重,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这些都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外在动力。虽然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并没有摆脱差别的待遇,没有改变尴尬的社会地位,工资权益维护、养老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广大的农民工缺乏一种“社会认同感”[4]。创业环境的改善。输出地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是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力之一,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伴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家乡的基础建设逐步完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5 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资源缺乏

资金缺乏。据百县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3026 名返乡创业农民工把融资困难排在第一位的占70%。高琴尹宗成(2014 )通过分析安徽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经济支持满意度发现满意度还比较低。郭丽(2017 )、余慧超俞苏未(2012 )等61 学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主要问题,部分农民工的创业资金主要通过自有的和向亲戚借,除此之外向银行借款,但银行借款手续复杂,担保要求高,导致农民工创业资金不足,即使有一定的原始资金支持其创办企业,但这只能支持其创业初期,创业后期的发展动力不足,制约了创业。社会资本不足。刘苓玲徐雷(2012 )、马建富吕莉敏(2017 )等6 学者认为返乡创业农民工社会资本不足,人脉较窄,大多数在家乡的亲朋好友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创业上的情感支持。

5.2 文化素质水平低

心理素质差。农民工表示创业信心不足,存在小富即安、怕赔老本、怕担风险、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等思想,只想打工挣点现票子,没有长远发展计划,创业信心不足(陈雷沈长月李冰水张军2009 )。只是满足于一些“小贩式”的微创活动,一旦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即可能退缩,半途而废,稍微遭受大一点的打击则可能一蹶不振[5]。乡创业农民工在城市收到的地域歧视问题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因而习惯用消极的方式解决问题(马欣悦石伟平2018 )。经营管理水平低。杨茜(2011 )、张海峰(2017 )等49 学者认为返乡创业农民工虽然在外积累了一部分资金、技术和经验,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技术培训,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和知识。没有因地制宜的根据自身真实情况选择创业项目,追求短期利益,风险意识弱,缺乏长远眼光和进行科学规划。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对互联网信息的搜集能力有限,缺乏获取创业信息的途径,对最新的政策、行业信息了解滞后,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5.3 政府不重视

政府认识不充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刘苓玲徐雷(2012 )、纪飞飞(2016 )等12 位学者认为政府认识不充分,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小打小闹,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吸引外来企业上,在一些优惠政策上偏向于外来企业,没有将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和招商引资来的企业放在同等位置上。杨茜(2011 )、贾宗昆樊帆(2011 )等53 位学者认为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政策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同时缺少政策宣传,返乡创业农民工对政策了解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创业培训服务体系不完善。王岩(2015 )、王晨倩(2017 )等16 位学者认为政府在对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创业培训内容滞后、宣传不够,缺少跟进服务,连续性差,针对性不强等。尹月基于GEM模型对山东胶州市返乡创业农民工的研究发现官方主动发起的培训大多不是特别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的。创业环境不佳。高雪升(2011 )、张克荣(2015 )等26 位学者认为农民工的创业环境并不宽松,各地的基础设施不同,总体来说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会增加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成本,这将制约农民工的创业活动。目前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土地的规划编制都必须保证基本农田的规模,力争守住耕地的红线[6]。杨瑶(2011 )、李华红(2012 )等25 位学者认为政府服务意识弱,服务不到位,农民工办理创业所需的手续经常会遇到形成审批复杂、耗时长,部门之间多头管理、互相推脱的情况,农民工办事难,相关支持和配套服务滞后。政府应该筑好“巢”,使之“回得来”;全力支持,使之“留得住”;精心呵护,使之“长得大”[7]。

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全区农民工返乡现状

**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县,XX年全区劳动力总人数15.5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6.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1.2%。从调查统计的情况分析,全区农民工返乡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返乡和外出人数“一减一增”。从劳动部门统计数据来看,农民工返乡人数呈逐月回落态势。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返乡农民工人数分别为19058人、20479人、21712人,环比分别增长7.5%、6%,四月份返乡人数增幅较三月份下降1.5个百分点。二、三、四月份外出就业人数分别为10036人、13244人、17496人,环比分别增长32%、32.1%,四月份外出人数的增幅较三月份外出人数增幅上升0.1个百分点。外出就业人数的环比增幅远远高于返乡人数的环比增幅。

返乡人员务工地比较集中。调查发现,返乡前80%的外出农民工集中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域,主要从事制造、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企业效益下降是农民工返乡的主导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泛,无论是出口外向型企业,还是物流业、建筑业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企业因产品积压、销售不景气甚至倒闭破产,导致农民工无法维持正常生计而返乡,这类情况占到70%。但有30%的农民工受强农惠农等大好政策的吸引(如粮食、农资综合等各项补贴政策以及一些新的土地优惠政策)决定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培训力度加大。为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创业技能,**区积极组织落实农民工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截至4月份,全区农民工参加培训人数达1523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参与培训481人,占农民工培训人数的31.6%。

农民工返乡利弊分析

农民工返乡既有利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有利方面:一是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队伍结构。外出的农民工长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金,学到了内地从未有过的先进经验,返乡农民工带回了资金、技术、观念和经验,使农业生产队伍得到进一步的壮大和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有利于家庭稳定和谐。青壮年农民工的返乡,将大大减轻留守老人的生产生活负担,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有了规律和保障,老人不再孤独,儿童不再孤单。

不利方面:一是外出劳务收入减少,直接影响农民增收。二是就业压力加大。据劳动部门四月份统计显示,返乡农民工累计21712人,今年外出就业人数17477人,未就业4235人,占返乡人数的19.5%。三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农民工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若长时间未能实现就业,难免出现急躁、埋怨等不稳定情绪,甚至暴露出过激行为,给维稳工作增添不利因素。

建议

针对金融危机下农民工返乡的实际,要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

上一篇乐府诗全集

下一篇学习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