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肠梗阻范例6篇

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1

【关键词】机械性肠梗阻;急腹症;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The CT diagnostic value of intestinal mechanical obstruction

LIN Cheng-ye,XIAO Hai-song,WANG Bo,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Hospital of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rict,Guangzhou51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ognostic value of CT in intestinal mechanical obstruction.Methods The CT findings of 21 cases of intestinal mechanical obstruction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clinic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In the 21 cases,there were adhesion in 6 cases,volvulus in 1 case,neoplasm in 8 cases,external hernal in 1 case,fecalith in 1 case,intussusception in 2 cases and inflammation in 2 cases.Conclusion The CT is high value in diagnosing the causes and locations in intestinal mechanical obstruction,and to help clinicians to select and design appropriate treat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Intestinal mechanical obstruction;Acute Abdomen;Tomography;X-ray computed

机械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多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小,而使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临床需要了解肠梗阻的部位,病因 以及肠梗阻的严重程度,以便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X线立卧位平线所提供的信息量有限,不能给临床提供更加具体的资料。通过螺旋CT扫描(部分患者加增强扫描)能客观地给临床提供肠梗阻的病因及梗阻部位。为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肠梗阻的CT扫描资料。探讨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并评价其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1~2006年6月内经手术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的2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9~63岁。平均4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以及停止排气、排便。

1.2 CT检查方法 单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全腹,即膈面至耻骨联合水平。层距及层间距为10 mm,螺距为1.0,感兴趣区加做层距及层间距为3 mm、螺距为1.0扫描,必要时还做局部增强扫描(21例患者中有12例做增强扫描)。为了肠梗阻患者既不加重病情又能获取客观的临床资料,本组检查未用口服对比剂。

1.3 诊断方法[1] 肠梗阻判断:小肠肠管扩张内径>30 mm,左半结肠内径>50 mm,右半结肠>70 mm,见到近侧肠管与塌陷肠管或正常管径的远侧肠管的“移动带”,即为肠梗阻部位。

2 结果

本组患者21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中,肠粘连6例,肠扭转1例,肿瘤8例,腹外疝1例,粪石1例,肠套叠2例,2例术前未能作出诊断,只能作出征象诊断,占9.5%。本组21例患者中,15例立卧位平片可见不同程度的肠管积气、扩张及长短不等的液平面。6例只见肠管轻度扩张,未见明确液平面。所有患者CT表现为梗阻以上肠管扩张,肠壁变薄,并有气液平面。符合上述肠梗阻的诊断标准。

3 讨论

3.1 本组21例患者中,立卧位平片只有15例能明确诊断肠梗阻,占71.4%,对肠梗阻的部位未能明确。CT能明确肠梗阻的部位,特别是梗肠阻的病因。其中有14例手术患者中,CT明确肠梗阻的部位,与手术结果完全相符。

3.2 梗阻部位的确定 寻找“移行带”,所谓“移行带”的特点是在其近端肠管扩张,积气积液明显,在其远侧肠管萎陷,无积气、积液或仅有少量积气,肠管条状或小团状。

3.3 良恶性肠梗阻的鉴别 肿瘤引起的肠管狭窄可见肠壁不规则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见明显强化。肿瘤与粪石引起的肠梗阻区别是增强后前者强化明显而后者不强化;另外还有肿瘤周围的肠壁呈不规则增厚,而粪石周围的肠壁却没有这一点。肿瘤狭窄与炎性狭窄的区别是:炎性狭窄较明显,狭窄段的肠管可见细线状,但肠腔轮廓相对较光滑,肠壁增厚或多为轻至中度,轮廓也较规整;炎性狭窄可形成多处狭窄或扩张肠段,而肿瘤往往为单处狭窄[1]。Ha [2]等为恶性肿瘤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淋巴结增大。移行带不规则,肠壁不规则增厚。CT检查有无创、快速等优点,较传统的腹部平片加有关的肠道造影检查具有相当优越性。

3.4 对于肿瘤引起的肠梗阻,CT扫描还能了解是否有肿瘤周围器官被浸润、粘连;是否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肝脏转移。这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3.5 CT增强扫描能明确肠梗阻部位及其周围肠管血运情况,明确是否有坏死肠管,为手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3.6 文献[3,4]报道 需要注意的是,CT阴性并不能排除肠梗阻的存在。

总之,螺旋CT做为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手段,它能显示肠梗阻的病因、部位及其是否有并发症、病灶转移等。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与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鹏.胃肠道CT诊断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11.

2 Ha Hk,Shin BS,Lee SI,et al.Usefulness of CT in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ho have undergone abdominal surgery for m alignancy.AJR,1998,171:1587-1593.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2

【关键词】 肿瘤性; 非肿瘤性; 机械性肠梗阻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46-03

doi:10.14033/ki.cfmr.2016.1.025

肠梗阻作为腹部外科的常见疾病,其特点相对明显,即变化快、起病急以及死亡率高等[1]。由于机械性肠梗阻患者需要采取手术治疗,因此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因和其他因素。一般情况下,腹壁疝嵌顿引起的肠梗阻可以准确诊断,而腹腔内病变引起的肠梗阻较难做出准确诊断。基于肿瘤源性与非肿瘤源性机械性肠梗阻在诊疗计划、住院时问、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方面都各不相同,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比较80例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80例,均通过腹部CT检查,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治疗标准。其中40例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8,平均(45.5±10.8)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9~72,平均(47.8±11.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回顾分析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在病症、手术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以及临床疗效。同时对分析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肿瘤性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最佳治疗方法和相关建议。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肠功能恢复良好,且正常,无不良反应;(2)好转:肠功能基本恢复,且正常,伴随少量恶心、腹痛的症状;(3)未愈:肠功能没有完全恢复健康,趋近正常,伴随大量恶心、腹痛的症状;(4)死亡:在手术期间或者术后发生急促性死亡,心脏停止跳动,无生命迹象。总有效=治愈+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方式对比

观察组肠管造痿和肠管切除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前诊断结果比较

观察组术前诊断例数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7±5)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

2.4 两组术后疗效对比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发原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肠管本身发生病变,主要包括先天性因素和炎症性因素。其中先天性因素有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肠憩室、肠管旋转不良等,炎症性因素包括细菌性、结核性、放射性肠炎等。(2)肠管外发生粘连或压迫的情况,其中压迫因素包括先天性环状胰腺、多脾症、卵黄管未闭、腹膜包裹、肿块压迫和炎症性包块等,粘连因素包括先天性、手术后、炎症性,肠扭转,纤维索带压迫等。(3)肠腔被异物堵塞,其中以胆石性肠梗阻为主,占1.5%~3.0%。通常,临床机械性肠梗阻都是以粘连性肠梗阻与肿瘤性肠梗阻居多。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治疗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医疗技术上也在不断进步。有资料显示,如今因腹壁疝引起的肠梗阻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腹部手术后的腹腔内粘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肿瘤性肠梗阻为主,其次是粘连性肠梗阻和嵌顿疝引起的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与非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结果大致相同,在诊断方面都具有很多难度。腹部CT作为新时代的医疗产物,在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不仅可以全面诊断患者的病因,且诊断结果具有准确度和可靠度,操作便捷,诊断效果相当显著。因此,在进行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治疗前,应积极使用腹部CT检查。

在治疗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时,一般都采取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肠管切除和造瘘两种方式[3]。然而采取何种手术方式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变位置以及梗阻程度决定。在以往的治疗基础上,如今又新发明了手术方式,即通过置入内镜支架,从而解除梗阻[4]。由于手术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肿瘤进展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造瘘及支架置入可以作为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效减少肠梗阻期间因严重的全身病理导致生理改变或耽误治疗的现象,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5]。不仅有效治疗了肠梗阻,还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成本,提高了治疗质量。

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采取肠管切除和造痿的手术方式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考虑到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在病因、手术方式、手术疗效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来采取治疗方式。本研究结果表明,采取CT检查能提供有效资料,对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应积极推广使用。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该采取造瘘或支架植入的手术治疗,帮患者尽快恢复。

参考文献

[1]王中林,潘忠良,潘杰,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1):57-60.

[2]曾学D.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5,12(2):284-287.

[3]崔小鹏,梁海滨,樊勇,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学,2014,23(16):2065-2067.

[4]韩世晓,孙淑梅.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诊治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5(28):130,132.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3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在临床上发生率较高,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我院外科自1998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32例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9岁。腹部手术类型:阑尾穿孔并发症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后18例,肠坏死肠切除肠吻合术后7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2例,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5例。本组中符合早期炎性肠梗阻21例;符合麻痹性肠梗阻8例;另有3例为机械性肠梗阻。3例机械性肠梗阻中1例为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发生内疝所致;1例为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肠扭转、肠绞窄所致;1例为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关腹时误将回肠缝合于腹膜所致。

1.2 处理方法

21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及8例麻痹性肠梗阻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法:

1.2.1 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可减轻梗阻肠管的扩张和水肿,有利于肠梗阻的缓解。

1.2.2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根据呕吐情况、缺水情况、血液浓缩程度、尿量及比重、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进行治疗。

1.2.3 生长抑素:可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消化液积聚,减轻肠管扩张及肠壁水肿。

1.2.4 糖皮质激素:有利于肠管炎症及水肿的消退。

1.2.5 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体质及禁食时间长短给予胃肠外营养,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2.6 使用抗肠道细菌的抗生素可防止感染,减少毒素吸收。

3例机械性肠梗阻根据不同情况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因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发生内疝患者行内疝肠管复位、肠系膜缺损修补术;1例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肠扭转、肠绞窄患者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关腹时误将回肠缝合于腹膜患者行回肠与腹膜粘连分解术。

1.3 结果

32例患者全部治愈。21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及8例麻痹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9.5天,无一例发生肠绞窄。3例机械性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手术后肠梗阻症状得到缓解,平均住院时间为15.5天。

2 讨论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天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及影像学检查存在肠梗阻证据的特殊类型肠梗阻。它可以是由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感染,特别是曾进行手术的病例,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黏连造成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也可以是由于肠道神经肌肉麻痹所致的麻痹性肠梗阻,还可以是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肠壁血肿等机械因素造成的机械性肠梗阻。

本组3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较轻,叩诊多为实音,肠鸣音稀少或消失,全腹CT显示肠壁水肿、增厚黏连、肠管扩张不明显,符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8例患者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亢进表现,而为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腹胀显著,X线显示大、小肠管均充气扩张,符合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3例患者有典型的腹痛、呕吐、早期腹胀不显著,听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X线检查梗阻以上肠管胀气明显,符合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2.1 于腹部术后早期出现肠梗阻症状,有短暂排气或少量排便显示肠蠕动恢复,但很快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本组32例患者全部于腹部术后有短暂排气后,在术后2周内很快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

2.2 多数属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小部分为麻痹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可取的满意效果。但尚有少数存在其他原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需手术治疗。本组32例患者中符合早期炎性肠梗阻者21例,占65.62%;符合麻痹性肠梗阻者8例,占25%。两种类型共占90.62%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只有3例存在机械性肠梗阻,根据不同情况行手术治疗,仅占9.38%。

由于腹部手术后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腔内粘连,而腹腔内粘连有其发生、发展、吸收、部分以至完全消退的程度,故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中必然有一部分随粘连的消退而痊愈。如果对此无明确认识,一味强调早期手术治疗,势必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手术。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如果没有全身中毒症状或急腹症体征,可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本组32例患者中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及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痊愈,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较短,平均治愈时间9.5天,无一例发生肠绞窄,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也不可将术后早期出现的肠梗阻一概列入非手术治疗范围。如果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腹痛、腹胀加剧、出现腹部剧烈绞痛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或X线显示梗阻近端小肠扩张加重,或提示完全梗阻,以及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时均宜随时手术治疗,以免发生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本组3例患者在非手术治疗期间由于出现上述情况证实存在机械性梗阻因素,及时根据不同情况行手术治疗后肠梗阻症状才得以缓解。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4

【关键词】肠梗阻;炎性肠疾病;诊断;药物疗法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87-0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报道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临床表现与术后肠梗阻有一定的相似性。炎症性肠梗阻有其临床特点,处理方法也不同。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感染等并发症。分析诊治的10例炎性肠梗阻病例,旨在加深对此病的认识,合理处置,减少并发症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中,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4~62岁。发病前所行手术类别: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3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腹部损伤肠破裂行肠段切除术2例。本组病例均在术后1周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10例均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4例,肠鸣音减弱6例、消失4例,进行性腹胀3例,6例有轻度腹痛但部位不固定,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无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部X线平片: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检查提示肠壁轻度水肿、增厚、肠腔积气。无低血钾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

1.2 治疗方法

均保守治疗行胃肠减压,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减少肠道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及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2 结果

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在6~18天解除。本组无死亡,无再手术,均治愈出院。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最早由黎介寿于1995年首次提出[2],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病率为0.69%~14%。常见于手术范围大,肠管暴露时间长,腹腔污染重的病例。本组病例均有上述特征。腹部手术对肠管损伤、腹腔内积血积液等致炎物质残留,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限,影响了术后肠功能的恢复。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但少有绞窄的情况。

结合文献分析本组病例发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①与年龄、性别无关,大多发生在术后1~2周,排气、排便后再次发生肠梗阻。②均存在腹膜炎或腹腔内的感染灶。急诊手术,创伤重、操作范围广,腹腔内广泛肠粘连易形成。③腹痛、腹胀相对较轻,腹胀症状比腹痛更显著。④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体检时发现腹部质地坚韧,触不到明显的肠袢和包块,听不到明显的金属音或气过水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⑤排除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和假性肠梗阻等[3]。⑥X线示小肠内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示肠壁水肿增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术后近期肠梗阻,90%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根据病史及其临床特点,诊断并无困难,但仍需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二者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主要发生在术后7~14天内。多数由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炎症,特别是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所致,本组10例患者均有以上特点。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李幼生等[4]认为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的时间较为固定,大部分出现在术后2周内,这是由创伤后炎症反应的病理变化决定的。本组1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均发生在术后2周内,故我们也赞同此观点。其他类型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时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应将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混淆不清。其他原因导致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有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治疗:①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在预防上下功夫,腹部手术后都会引起腹腔内不同程度的粘连,腹部炎性疾病手术后更为明显,具体原因不详,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局部炎症、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腹膜受损,大量渗出改变了胶原合成和分解间的平衡而形成,虽然至今仍无确切的方法防止其发生,但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大多是可以预防的,手术方式力求简单有效、操作轻柔、解剖清楚,减少缺血组织存在,彻底止血。清除腹腔积血积液,防止腹腔污染。积极防治腹腔脏器炎症,术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肠袢粘连机会。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旦确诊,应积极行保守治疗。腹腔内广泛粘连,肠壁明显水肿,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理变化的特点,如手术可能形成新的或更严重的粘连。正规保守治疗,随着肠壁水肿不断减轻和腹腔内粘连逐步吸收,肠梗阻的症状也会随之慢慢消失。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经静脉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解决术后高分解代谢所致营养不良,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伤口愈合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短期小剂量应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减轻肠壁水肿并可适时应用利尿剂。应用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温生理盐水洗胃及灌肠,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VitB1加生理盐水[5,6],穴位封闭有助于肠神经节功能的恢复,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即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有可疑肠绞窄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2] 龚剑峰,朱维铭,李宁,等.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杂志,2004,17(4):209.

[3]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5

作者收集了1991年3月至2008年12月期间28例各种腹部外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64岁。胃大部切除术后5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4例,阑尾炎术后6例(其中坏疽性阑尾炎术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后4例,腹部外伤肠破裂修补术后或切除吻合术后3例,肝脾破裂术后2例,胆道术后3例,结核性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术后1例。

1.2肠梗阻发生时间

肠梗阻发生在术后4~23天,大多数发生在1~2周。

1.3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24例。

1.4治疗结果

28例无1例死亡。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1例做了3次手术,2例做了2次手术。2例切口感染。1例营养不良切口裂开。其中1例3个月才结束治疗。非手术治疗者,均在短期内治愈出院。

1.5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54岁,因胃溃疡15年,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行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4天,发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3天无效,二次手术,改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7天,再次发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第三次手术,术中腹腔肠管广泛水肿、粘连、小肠多处剥破,行小肠部分切除,粘连松解。术后,仍然肠梗阻,这时患者全身情况极差,经保守治疗,住院50余天,病愈出院。

2讨论

2.1外科医生必须重新认识腹部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

外科解决的肠梗阻主要是机械性及血运性两种,而对机械性肠梗阻,在严密观察下经24~48小时保守治疗无效,就应选择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又发生肠梗阻,传统的观点仍把它认为是一种机械性肠梗阻。基于这一原则,本组资料中有4例进行再手术。典型病例中的患者因胃溃疡行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发生炎性肠梗阻,观察、保守治疗3天无效,考虑是术式问题,改行毕Ⅱ式手术,术后又肠梗阻,经上消化道造影,吻合口通畅,考虑是小肠粘连,又行第3次手术,广泛游离小肠粘连,术后仍然梗阻,尽管手术医生由低级换到高级,手术做了3次,但仍然发生肠梗阻,最后,在严密观察下保守治疗,反而痊愈出院。

通过这些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腹部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不能再用传统的一般性机械性肠梗租治疗原则来对待。

2.2认识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

认识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是腹部术后2周左右发生的肠梗阻,除因麻醉、手术造成的肠管粘连、扭转、内疝、吻合口水肿、狭窄等机械因素外,还有因手术操作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暴露久以及原有疾病造成的炎性水肿、剥离肠管的创面多以及腹腔异物、腹腔污染、肠管粘连成角的现象。除了局部因素,还有全身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应激状态内分泌的改变、低蛋白血症时全身(包括肠管)水肿因素、贫血等全身因素,而且这些全身因素对此病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此病的病理生理改变较一般的机械性肠梗阻不同,炎症消除后,梗阻将随之解除。

从本组的28例来看,手术治疗效果均不好,手术次数越多后果越严重,而非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2.3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正确的手术方式,在选择麻醉时既要考虑术中麻醉效果,又要考虑术后能早期恢复胃肠功能。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创伤,避免粗暴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尽量避免过多暴露,对创面要尽量腹膜化。减少异物,包括术前手套冲冼干净,不要将滑石粉留在腹腔;清洗腹腔的异物,包括胃肠内容物、脓液、血液及坏死脱落组织。冲洗腹腔的生理盐水不能过热或过冷。要注意手术时的室温。术前术后纠正贫血,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保证热量,注意各种营养素的补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术后早期下地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后,选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受凉、劳累、情绪波动、精神紧张以及避免一切可导致胃肠功能失调的不利因素。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6

【关键词】肠梗阻;病因;诊断;治疗

肠梗阻(ileus)是属于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大多因为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急腹症最为常见,其中的急性肠梗阻具有发病急、变化快和病因复杂等特点。对此若不能正确处理将导致的后果很严重,通常绞窄性肠梗阻的病死率能够达到4.5%~10.0%,而手术后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也占到20%~63%[1],具有随着手术增多而增加的趋势。在本文中,就我院4年来收治的100例肠梗阻病历,就肠梗阻的病因及其治疗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科自 2007 年 3 月~2011年3 月,共收治了100例肠梗阻患者。其中男 58 例(58%),女 42例(42%)。其中机械性肠梗阻76 例 (76%),动力性肠梗阻 12 例(12%),血运性肠梗阻 10 例(10%),假性肠梗阻2 例(2%);病因位居前 3 位的分别是肿瘤性 54例占机械性梗阻的(71.05%),黏连性17例占机械性梗阻的(22.37%),腹外疝 5占机械性梗阻的(6.58%)。在临床上,本组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呕吐和腹胀以及排气、停止排便等一些症状。腹胀、肠型、蠕动波或非对称性隆起可见于腹部查体,还有肠鸣音增多亢进以及听到气过水声或高调金属音等现象。

1.2 诊断方法与治疗依据100例患者的病史,根据患者的体征和临床典型表现、纤维肠镜、X 线检查、腹部 CT 、B 超等一些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及术中所见,均得到了比较清楚的诊断。治疗采取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种,其中手术治疗,在肿瘤患者100例中,有18(18%)进行单纯肠造口;一期实施切除手术的 33 例(33%),同时一期吻合21例占一期切除(63.64%),二期切除 41例(41%),在23例黏连患者中,实施了肠段切除吻合术或均行黏连分解和;有9例实施了血运性梗阻性肠切除吻合术。另一种是非手术疗法,这其中包括胃肠减压、禁食、纠正水与电解质、抗感染、手法复位、纤维肠镜减压与复位酸碱失衡等等。3例腹外疝患者实行了结扎、还纳、修补或对部分小肠实行的切除吻合术。患异物、粪石、胆结石的1例患者,实行的是肠段部分切除吻合术。

2结果

本组 100例,89例痊愈,2 例死亡,病死率为2%。其死亡的原因均为肺部感染、中毒性休克、心肌梗死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等。本组中死率最高的是血运性肠梗阻病,有16例(16%)出现了并发症,其中4例肠瘘,2例切口感染,3 例腹腔感染,肺部感染 2 例,心肌梗死 2 例,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 2 例,泌尿系感染 1 例。

3讨论

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今天,腹外疝所导致的肠梗阻也明显减少。肠梗阻作为一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有着比较复杂的病因。黏连是小肠梗阻临床的病因,肿瘤对大肠梗阻来说,相对比较多。先天性和后天性是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的主要原因,而先天性患者相对比较少,导致原因在于异常发育或胎粪性腹膜炎;属于常见的是后天患者则比较多,多是因炎症、创伤、出血、腹腔内手术或异物等所导致[2]。但是我们知道,不断增高的肿瘤发病率,以及由肿瘤导致的肠梗阻比例也不断增加,有90%以上的肠梗阻病属于黏连、肿瘤、疝所导致的肠梗阻,只有比例不到10%[1]的属于其他原因所导致的肠梗阻。正是那些由少见原因导致的肠梗阻有着极高的临床误诊率,而且大都发现在剖腹探查手术之后,欲在手术前进行提前诊断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临床医生对此高度警惕。而属于少见病因的有:[2]肠壁外因素。这些因素有人为在体内安置的支架脱离、移位、穿孔或手术后遗留在体内的器械、异物、Meckel 憩室、腹茧症、肠壁外囊肿,等等;也有胆石性、肠石性、肠道寄生虫、消化道或胆胰管内人为安置的支架脱落等肠壁内因素;还有肠壁器质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机械性梗阻、肠系膜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肠梗阻、痉挛性梗阻等肠壁本身因素;其他还有药物或毒物等病因导致肠梗阻的全身因素。在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不断上升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对肠梗阻患者造成很大影响,基本上所有的血运性肠梗阻患者都有冠心病或房颤史,而且血运性肠梗阻有着很高的病死率。

凡是属于保守治疗无效、先天性肠道畸形、肿瘤所致的肠梗阻以及各种绞窄性肠梗阻的情况,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黏连松解、剖腹探查、扭转肠袢复位、肠造口术、肠捷径术和肠切除吻合等等。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是急性癌性肠梗阻的理想手术方案。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于患者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大家普遍接受的是右半结肠癌梗阻行一期手术,而对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的手术方式还存在不少争议。可以采取的术式主要有:一期肿瘤切除和远近端结肠双造口术、配合术中结肠灌洗或结肠内转流管的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和Hartmann 术以及一期肿瘤切除吻合同时加近端结肠造口术。对于肿瘤无法切除的,可行捷径手术或单纯肠造口术。对于那些放射性肠炎引起的肠梗阻患者,必须积极争取尽早进行手术,可采取黏连分解加捷径手术或肠部分切除一期吻合术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