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范例6篇

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范文1

众所周知,自由贸易在长期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短期,尤其是那些原来贸易保护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加入自由贸易区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调整成本)。因为关税的取消、贸易壁垒的消除总会引起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重新配置。然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那些原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发展壮大,而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则终将被淘汰,从而导致一些产业的部分资本荒置和劳动力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在执行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决心和行动。但是,如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来自产业内贸易,那么,各国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成本就比较低(DixonandMenon,1995)。因为产业内贸易并不是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而是在同一个产业内流动,是产业内的专业化,其资本和劳动力的变动更容易适应新环境(Krugman,1981)。因此,本人认为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区内贸易的扩大主要是以何种形式——产业间贸易还是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东盟的区内贸易

自1994年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正式实施以来,在区内关税减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截止到2001年5月,其CEPT(CommonEffectivePreferentialTariffScheme)(注:CEPT称为《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运行机制。CEPT产品包括四类,即列入清单产品、暂时例外产品、一般例外产品和敏感产品。)产品的加权平均关税由1993年的12.76%下降到2001年的3.21%,而且有98.3%的商品属于“CEPT列入清单”,其中92.7%商品的关税在5%以下。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内贸易总额为1595.91亿美元(注:2000年泰国区内贸易的进出口值只包括头9个月的数据。),比1993年增加了93.58%。同时,2000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为22.32%,比1993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因此,从区内贸易比重来看,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在扩大区内贸易上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当然,东盟区域贸易合作对各成员国的影响是不同的。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有所下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比重居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首位,但其区内贸易在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却很低,只有0.74%,而且文莱的出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变化起伏较大。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区内贸易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年均增长率分别达6.67%、7.92%和4.79%,说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使区域内原先贸易保护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加强了同区域内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其出口产品在区域内的竞争力。

二、产业内贸易指标

对产业内贸易问题的经验性和统计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涉及经济一体化对贸易专业化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沃顿恩(Verdoorn,1960)、米歇里(Michaely,1962)、巴拉萨(1966)、格鲁伯和劳艾德(GrubelandLloyd,1975)等,他们都建立了各自的测量指标。其中,格鲁伯-劳艾德指标(Grubel-LloydIndex)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产业内贸易测量指标,简称GL,其表达式如下:

附图

其中,X[,ij]、M[,ij]分别代表i国j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间贸易,则GL[,ij]=0;如果i国j产业的贸易全部为产业内贸易,则GL[,ij]=1。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标值在0-1间变动,GL[,ij]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GL[,ij]越接近0,则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

而一国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标是各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其表达式为:

附图

表1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单位:%

附图

注:此处的区域内贸易比重指一国或区域的区内贸易占该国或该区域总贸易的比例。2000年泰国只包括1-9月份的进出口数据。

资料来源:ASCUDatabase。

人们通常用一段时间内格鲁伯-劳艾德指标的变化来说明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如伊玛达(Imada,1990)、阿里夫(Ariff,1991)、基旺(Kwan,1994)和拉曼萨米(Ramasamy,1995)都用此指标对东盟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但是我们所要说明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也就是研究该时期区内贸易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净贸易(nettrade,NT),(注:在此用公式对相关概念作一介绍。TTi=NTi+IITi,其中TTi=Xi+Mi,NTi=|Xi-Mi|,TTi指i国的区内贸易的进出口总额,Xi、Mi分别指i国区内贸易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ti、nti和iiti分别是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而格鲁伯-劳艾德指标并不能说明产业内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程度。另外,该指标还会引起误导,因为,有时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低,但是该指标仍然呈上升趋势;同样,有时该指标呈下降趋势,尽管产业内贸易比净贸易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较低,这是因为:

当iit[,i]>nt[,i]时,意味着GL[,i]是上升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iit[,i]<Cnt[,i];类似地,当nti>iiti时,意味着GLi是下降的,但是,如果GL[,i]>nt[,i]/(nt[,i]+iit[,i]),nt[,i]+iit[,i]>0,则Cnt[,i]<Ciit[,i]。

产业内贸易和净贸易的贡献率表达式如下(Menon,1996):

tt[,i]=Cnt[,i]+Ciit[,i],(3)

其中,Cnt[,i]=(1-GL[,i])nt[,i],(4)

Ciit[,i]=GL[,i]iit[,i],(5)

tt[,i]、nt[,i]和iit[,i]分别是i国一段时期TT[,i]、NT[,i]和IIT[,i]的增长率,Cnt[,i]和Ciit[,i]分别指nt[,i]和iit[,i]对增加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GL[,i]指基期i国的格鲁伯劳艾德指标。

三、样本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的商品成千上万,确定这些贸易中哪些属于产业内贸易,哪些属于产业间贸易,涉及到商品的分类和产业的定义问题。本研究根据HS编码来划分。(注:HS编码全称为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TheHarmonizedCommodityDescriptionandCodingSystem,HSCode),也简称协调制度,是一种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广泛用于国际贸易有关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征税、统计、运输等方面,是迄今最完善、系统、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HS编码一位数为类,两位数为章,二者分别有22类和99章。)一般说来,产业划分的越细,产业内贸易指标就越低,反之亦然。由于受数据的影响,本文将按章,也就是HS编码两位数等级数据来划分,然后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HS编码一位数(类)和所有商品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对区内贸易的增长贡献率。

本文对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并将1993年作为基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产业内贸易进出口数据来源于ASCU数据库。

四、实证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利用公式(1)-(5),本文计算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

就东盟自由贸易区整体而言,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增加了94%,其中产业内贸易提高了75%,产业间贸易提升了18%,换句话说,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的增加有近80%来源于产业内贸易。从部门看,在18类商品中,(注:本文将武器弹药、杂项制品、艺术品和其他未分类商品排除在外,故只有18类商品。)除了动植物油脂类商品外,东盟自由贸易区其他17类商品的区内贸易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机电音像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区内贸易增幅最大,均超过一倍,分别达1.45倍和1.42倍。而就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而言,除了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和木及木制品外,其他15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贡献率高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各国的具体情况看,除了文莱的区内贸易下降了14.54%外,其他5个国家的区内贸易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菲律宾和印尼的增幅最高,分别达3.08倍和1.31倍。虽然文莱的区内贸易额有所下降,但其产业内贸易却增加了近10%,其他5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对扩大的区内贸易的贡献率都大于产业间贸易的贡献率。

很显然,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有助于东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的提高说明了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短期调整成本低于原先一些国家的预计。看来那些担心贸易自由化会导致巨大的短期调整成本的生产者是言过其实了。各个东盟国家应对那些院外活动团体的说辞持审慎态度,不要为此而改变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提高了产业内贸易在东盟区内贸易的重要性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根据林德尔(Linder)的“需求偏好相似论”(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Theory),相似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促进产业内贸易。自80年代开始,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东盟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最高,高达7.80%,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则分别为6.05%、7.48%和6.36%,菲律宾最低,为2.88%。随着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东盟的市场容量迅速扩充,需求越来越重叠,从而使东盟的产业内贸易比例越来越高。其次,东盟各国的工业化建设。1987年至1996年的9年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工业附加值年均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分别高达12.18%、11.74%和10.07%,新加坡为9.22%,菲律宾最低,为4.05%,可见东盟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东盟产业内部的分工就越细,异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就越大,从而形成异质产品的供给市场,伴随着需求结构的日益趋同性,东盟的产业内贸易增加了。第三,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税越来越低,到2001年东盟自由贸易区90%以上商品(CEPT列入清单商品)的关税低于5%,各国的贸易保护程度大大降低了。这促进了东盟区域资源的重新配置,一些资源从进口部分转移到出口部分,使出口产品更加多样化,提高了产业的水平分工。根据巴拉萨和波温斯(BalassaandBauwens,1987)的实证研究,产业内贸易与加入区域经济组织呈正向关系,即组建区域经济组织有助于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最后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主要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在该时期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避免东盟国家的进口限制和壁垒;第二个时期是90年代,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生产的低成本,并将东盟作为出口基地。此次的投资主要是在消费类电子和电子配件。正是第二个时期的投资大大促进了东盟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是那些电子配件等中间产品。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Intra-firmTrade,也称公司内贸易)也不断扩大,而在公司内贸易中相当部分属于产业内贸易。现以日本丰田汽车在东盟各国的投资为例,来说明跨国公司在东盟的投资有助于东盟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参见图1)。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盟地区内展开产业内分工,把汽车零部件生产分布到各国,进行专业化生产,以发挥规模效应,而且根据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的规定,这些产品的区内贸易是享受关税减免的。

【参考文献】

1.陈雯:博士学位论文,《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2002)。

2.Ariff,M.(1991)TheMalaysianEconomy:PacificConnections,KualaLumpur:OxfordUniv.Press.

3.Balassa,B.(1966)"TradePerformanceasanIndicatorofComparativeAdvantage",inD.Greenaway(ed.),EconomicDevelop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London:MacMillan.

4.Balassa,B.andL.Bauwens(1987)"Intra-IndustryTradeSpecializationinaMulti-CountryandMulti-IndustryFramework",EconomicJournal,Vol.97.

5.Dixon,P.B.andJ.Menon(1995)MeasuresofIntraindustryTradeasIndicatorsofFactorMarketDisruption,CREDIT

ResearchPaper95/13.

6.Grubel,H.G.andP.J.Lloyd(1975)Intra-IndustryTrade:TheTheoryandMeasurementofInternationalTrade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London:Macmillan.

7.Imada,P.(1990)EvaluatingEconomicDevelop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AnnArbor:UMI.

8.Krugman,P(1981)"Intra-IndustrySpeci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89.

9.Kwan,C.H.(1994)EconomicInterdependenceintheAsia-PacificRegion,London:Routledge.

10.Menon,J.(1996)AdjustingtowardsAFTA:TheDynamicsofTradeinASEAN,Singapore:ISEAS.

11.Michaely,M.(1962)ConcentrationinInternationalTrade,Amsterdam:North-HollandPublishingCo.

12.Petri,P.(1993)"TheEastAsianTradingBloc:AnAnalyticalHistory",inJ.A.FrankelandM.Kahler(eds.),RegionalismandRivalry:JapanandtheUnitedStatesinPacificAsi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自由贸易区范文2

一、CAFTA的筹建历程

2001年中国-东盟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构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的构想。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2003年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的互信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0月中国和泰国根据《框架协议》中的“早期收获方案”率先对180种农产品实行了零关税自由贸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迈出实质性一步。2004年11月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了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建设进程。2004年11月28日至30日,第10届东盟领导人峰会于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在会议期间发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它的签署表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到了实质性启动的阶段。一旦建成,它将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东亚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其人口总数达17亿,占全球30%的人口,拥有全世界大约40%的外汇储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商品额分别占世界总额的10%左右。

二、CAFTA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中国外贸增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关税将大幅度降低,一系列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将得以实施,必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增长。

1、货物贸易方面。《货物贸易协议》中规定:中国和东盟之间承诺将逐步调低除涉及国家安全、人类健康、公共道德、文化艺术保护等世贸组织允许例外的产品以及少数敏感产品外的7000种产品的关税,从2005年7月1日起,双方将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全面启动降税进程,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贸易。并取消非关税措施。

2、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自由化将首先在旅游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展开。此外,教育服务、咨询服务、管理技术、保健服务和建筑等也是中国与东盟开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重点合作领域。而目前在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内服务业贸易自由化已涉及金融服务、电信、旅游、海运、航空和建筑等领域。为加速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和东盟成员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所作的承诺,已经同意就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谈判。谈判将致力于逐步消除成员间服务贸易方面的实质所有歧视;继续扩展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深度与广度;增进双方在服务领域的合作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实现双方各自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供给与分配的多样化。

3、促进双方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由于中国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产品延伸至一些东盟国家原已形成一定优势的领域,如电器和电子产品等,CAFTA建立之后就可以通过政策协调,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新格局的建立,以制造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为导向,推动在东亚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形成产业带,发挥集聚效应,实现区域贸易合作的动态收益,防止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二)刺激投资增长。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将采取优惠的投资政策,实现投资自由化,通过两种效应刺激对中国投资的增长。

1、吸引区域外投资效应。CAFTA建立后,将成为一个有17亿多人口的大市场,到中国投资生产就可以方便地进入东盟市场,而且中国投资的软硬环境要比大部分东盟国家好,投资中国要比投资东盟更容易取得成效。

2、区域内投资效应。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已经由东盟企业在中国大量投资的单向投资,走向中国与东盟相互之间的双向投资。截至2002年9月底,东盟国家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累计约1.9万项,耗资208亿多美元,这比中国向东盟投资额要多得多。投资领域涉及建筑、饭店、电子、矿业、运输等。

(三)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消费。随着交流的增多,在旅游、金融、教育、电信等服务业方面投资空间的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也逐步显现出来。

三、CAFTA的筹建障碍

(一)自由贸易区自身存在的问题。1、主导权问题。日本坚持早先设计的“雁行模式”,而虽然其他东盟国家经济实力不如中国,也势必会与中国较量一番。群龙之首的决定是个问题。2、自由贸易区机制问题。是建立开放的自由贸易区,还是组建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3、有机协调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合作。目前的协议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经贸援助或经济合作问题,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内容较为有限。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发展援助这两个“轮子”解决的好坏,关系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方面。1、双方在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国和东盟经济结构的相似性不利于合作的稳定。相似性体现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占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出口产品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不仅使得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由于产品可替代性强而面临增长瓶颈,更让双方在对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商业交易中处于竞争者的尴尬处境。第二,中国和东盟经济结构的相异性将妨碍运作机制的发挥。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势头以及政治、文化、制度、法律等基本层面上,中国的经济增长比之东盟各国更趋强劲有力,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双方合作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上的根本差别。2、东盟内部经济结构失衡。一方面,东盟10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另一方面,东盟各国贸易政策不尽相同。这些不仅影响了东盟内部和谐,也给贸易合作带来了口径不一、方法各异的难题。3、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中国中西部发展有较大的差异,而与东盟成员国接壤的恰恰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广西、云南等西南省区。极大地影响双边贸易的质量。

(三)政治方面。由于某些东盟国家仍然受到冷战思维的干扰,把政治安全利益放在首要因素中考虑,导致了一些东盟国家在南海领土问题上,在外部势力的支持和怂恿下,希望将南沙问题国际化并从中获益。诸如此类的政治因素无疑都会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影响。

自由贸易区范文3

(一)我国保税区的改革方向及指导思想

面对挑战,我国保税区必须走改革发展之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保税区应当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我国保税区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应当继续提高沿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建成几个具有国际水平的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尖兵。

(二)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

目前全世界的自由贸易区有1200多个,其规模、功能、管理模式、绩效各不相同,根据研究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情况,结合我国保税区具体情况,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如下。

1、境内关外,适当放开

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应当明确规定为与国际惯例相符的、处于“境内关外”的特殊经济区域。所谓“境内”是指只要明确处于我国边境之内,是我国拥有的区域,在区内活动的法人和自然人都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和法规,接受我国区内管理当局的管理,包括接受我国海关的监督。所谓“关外”就是处于我国海关管辖界限之外,并按照这一性质对区内的企业、人员和货物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办法,以尽量减少由于关税和复杂的海关手续所造成的贸易障碍。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根据非歧视原则,我国保税区对外资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将逐步取消,而与境内其他地区实行同样的税率。因此应当促使我国保税区不失时机地向自由贸易区转变,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模式运作,使其具有“境内关外”的独特政策优势,以保持并扩大其对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2、物流主导,综合配套

现代物流管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运营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将供应商、生产商、运输商、经销商、直到顾客这一条供应链合理地组织起来并优化管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现有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调整,其国际物流的功能日益突出,可以认为自由贸易区正在从贸易主导型和加工主导型向物流主导型过渡。在物流主导型的自由贸易区内并不排斥其他方面的功能,包括贸易、加工、展示、金融、生活服务等功能。工贸结合型或单纯贸易型的企业都可以利用自由贸易区的区位优势和物流设施开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等方面的业务,跨国公司在某些地理位置适中的自由贸易区内也可以开展贸易业务,并将这些业务与其物流管理功能结合起来,形成以物流功能为主,综合配套其他功能。

3、区港结合,协调发展

目前世界上知名的自由贸易区多半与港口相连,并实行区港一体化管理,例如德国的汉堡自由港、荷兰的鹿特丹港、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等。

实现区港一体化就要求区港规划呈“前港后区”的态势,即实现港口作业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对外贸易区等功能小区的合理布局。在自由贸易区内不仅与港口直接相关的产业和功能小区要与港口联动发展,而且与港口间接相关的贸易、房地产、出口加工、商展、金融、中介服务等产业也要协同发展,促使港口发展成为国际枢纽港。

二、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础保证

(一)“区港联动”拉开了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序幕

所谓“区港联动”,即保税区与临近的港区合作,在港区划出部分区域,实行保税区叠加出口加工区政策。该区域作为保税物流园区,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充分利用临近港口货物集散便利的交通优势,简化货物流转手续,提高货物流转速度,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保税区物流仓储发展。“区港联动”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第一步。

“区港联动”政策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以往运入保税区的货物,要等到离境后才可享受出口退税,现在货物进入园区即享受出口退税;打破以往集装箱只能原箱进原箱出的“规矩”,在保税区物流园区内,船运公司可以把两个或多个发往同一目的港的未满集装箱“拼”成一个整箱,由此大大节省成本。

上海保税区某电子物流公司老总感慨道“以往我们在天津有一家客户,专门生产电子零部件,其产品销售对象是江苏无锡的组装出口企业。前者预交的增值税,要等到后者产品出境才能进行退税,得等一年以上。有的企业选择了‘香港一日游’的方式,将零部件产品运至香港,获得退税,再运回国内提供给组装企业。从天津海运到香港,再到无锡,至少8至10天,且出境、入境,必须两次报关。如今,国内货物进了物流园区,视同出口,只须一次报关,且可立即实行退税,时间节省一半以上。”

而对航运公司来说,进出境及中转货物可进行分拆和集拼的功能,更具吸引力。如果航运公司有一个北方客户,产品分别出口至美国的东海岸和西海岸。以往,航运企业将货物运至台湾高雄港进行分拆,再与其他相同目的地的货物进行集拼。如今,这些在外高桥物流园区就可进行,长江流域的货物出口美国,在物流园区分拆、集拼后,费用可降低25%~30%。

自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以来,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在外高桥试点的基础上同意进一步扩大区港联动试点范围,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天津等7个保税区也开展了区港联动试点。至此,全国15个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的试点港口已达8个。有关专家认为,区港联动拉开了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序幕。

此轮海关总署对“区港联动”的试点,可谓在全球经济大趋势下的主动应变,得到了各地的支持,也得到了企业的好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正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天津和大连保税区提出打造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深圳也在加快步伐,积极推动福田保税区率先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国务院联合验收组组长、国家海关总署党组成员叶剑说“区港联动”实现了“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功能,是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扩大对外开放,探索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实质性第一步,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二)保税港建设推动了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进程

我国保税港的建设

在保税区实行“区港联动”试点的基础上,国家政府又提出扩大“区港联动”的范围。2005年6月22日,国务院以“国函〔2005〕第54号”批复同意在上海设立洋山保税港区,批准面积是8.14平方公里,成为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保税港区。上海已经提出把洋山港1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建成“保税港”。2005年11月底通过国家有关部委联合验收,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开港的同时正式启用。

根据国务院对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定位,保税港区将主要发展集装箱港口运输服务、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同时积极拓展区域功能,大力培育国际航运市场服务以及为物流和制造业提供支持和配套的其他各类业务。洋山保税港区集中了我国港口和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所有核心政策,也充分体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精神。除集装箱枢纽港口的基本功能外,目前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所施行的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在保税港区也都有效,实现了“三合一”叠加政策,使保税港区成为国内在优惠性、开放性和便利性方面与特殊经济区域国际惯例最为接近的区域,保税港区具备更多的政策优势和监管便利。(参见比较表),

资料来源:上海投资促进平台

保税港区模式符合现代口岸加工物流产业发展的新潮流,政策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后,天津滨海新区、大连大窑湾港区也被相继批复同意设立保税港区。

自由贸易区范文4

上海为中国大陆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服务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其产业结构和人才素质等方面在全球也具有一定优势,但目前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稍有下滑,为了恢复先前水准。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为增长点和改革开放新突破口是极有远见的选择。故自贸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它将使众多企业获益,直接促进民航业加速发展,这是实现国际分工与全球企业价值链重新构建的关键部分,其中包含服务贸易,航空服务业经济,航空物流和航空融资租赁等项目。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阐述自贸区对提高和完善民航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手段。

【关键词】

自贸区;航空服务业;服务经济;服务贸易

0 引言

自贸区带热航空业,自2009年开始深度策划历时五年之久的自贸区方案终于得以实现,越来越多行业都在关注此项经济政策能为自身带来的真正利益,它是以服务贸易为主而非制造业,但贸易必定会带动金融领域、航空领域等服务经济的发展。各种要素资源都会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在自贸区内交汇聚集,形成流通顺畅的贸易网络。众所周知,如果WTO侧重于货物贸易,那么自贸区则侧重于服务贸易,顺应了全球经济贸易发展大趋势,服务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它将实现境内关外28.78平方公里内,涉及商贸、航运、文化和金融等6个领域19个行业市场开放,海关不会对某个企业、某类商品或某项服务逐一监管,外资企业也可在华独立投资公司从事业务。面临这样一个新契机,民航业自然受益匪浅,尤其是上海浦东机场空港保税区。空港服务经济是一个较为特殊而庞大的经济体系,它涵盖较多项目,如国际枢纽机场的服务贸易,航空物流园区结构重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航空市场融资租赁,航空服务业经济转型等。若要在国际民航业市场激烈竞争中有较为突出的业绩位居前列,此经济政策定为我们不可小觑的机遇,运筹帷幄才能提振民航企业业绩,实现其再次飞跃。

1 促使航空服务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

1.1 国际贸易的背景

通常我们所说的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指国际间输入与输出的一种贸易模式。包括了贸易输出(出口)和贸易输入(进口),前者为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后者为一方向另一方购买服务。概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传统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运输、金融、保险等无形贸易。而广义则为现展起来除了货物贸易之外其他新型贸易活动,比如传播、劳动承包等。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才逐渐加大并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93年,世界服务贸易额达到103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1/4。专家预计,随着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运行,各国将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定会随之加速发展,到本世纪末将会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以此同时国际贸易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若按照国际标准可将国际贸易分为三大类,一是与国际贸易直接相关的古典服务贸易,如国际运输、国际金融服务、国际间商品零售批发等;二是与国际贸易投资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贸易项目,如债券、股票、经营管理利润收益,工程建筑承包等劳务输出以及金融服务的国际信贷等;最后一类是独立与以上两种的国际贸易服务项目,如知识产权服务、国际旅游服务、世界网路信息服务等。其中一类服务依然是相对稳定增长部分,二类服务同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步,而真正构成国际贸易服务迅猛发展的则是第三类服务项目,这是新的服务范围和增长点。

80年代以来,随着亚大地区经济发展,东南亚国际服务市场异常活跃。目前,世界各地国际服务市场都迅速扩大,国际服务贸易多元化竞争趋势将会愈发显著。

1.2 航空服务业再扩大

上海自贸区是狭义自贸区概念,即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均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对其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此次自贸区重点是对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发展,对于中国航空来说,制造业较世界先进水平有差距,但服务业产值占一半,所以中国航空服务业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业的优劣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就是拥有开放程度较高的航空服务市场,而自贸区就为此提供了契机,将上海建设为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大力发展航空货物交易、航空管理、航空经济、航空咨询、航空技术等航空服务机构,拓展航空服务产业链,延伸发展现代航空物流等相关产业,不断完善航空服务功能,竭力将航空市场结构整合并与国际接轨,在自贸区内和国际个大航空公司,机场形成紧密的联系网,涉及航空所有相关服务产业,将我国航空市场道路拓宽;第二是拥有良好的运行制度。之前航空服务业在制度上多少存在一些旧有的观念,这使得我国航空较难于世界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并运用于自身,自贸区在制度上的突破为释放巨大制度红利,寻求制度创新,提出了港区一体化政策,简化国际贸易流程,缩短货物运转时间,增加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这种制度能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管理的内容,还能提高政府线管服务的透明度和便捷性;第三需具备极为专业的国际化人才。上海为我国的金融经济中心,现代化大都市,外资企业投资发展较多,高校云集,这些为吸引优质的专业化国际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运用高端人才所拥的有先进技术和卓越能力投入到航空服务业市场中去,定会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并再创佳绩。

2 促进航空物流的完善与发展

下游企业对自贸区的建设有促进作用,这会使空运、快递、仓储等业务量有所增加。但是,这些业务的增量和目前充裕的运输动力相比仍然有限,而且增长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进展。自贸区冲破贸易屏障后,通关制度手续简化、零关税实施大力促进各类贸易活动,并且金融领域的开放也会促进区域内商业环境自由化,增强对国内外企业经营投资的吸引力。

这次升级为自贸区,对物流的聚集效应尤为显著,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免税和自由港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从而带来丰富的航空货源,进一步巩固浦东机场航空货运枢纽地位,辐射范围横跨整个区域,使上海真正成为东北亚贸易和国际物流枢纽平台,承担起大宗商品仓储物流的重任。自2010年浦东机场物流园区航空运货物服务平台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空运配送中心进驻区域内作业,引进融资租赁、第三方物流等30多家企业。该区域积极探索功能的突破,实行区港一体化,实现国内空运边界转关与国际集拼中转,为航空物流公司的货物抵达分拨提供便利。

物流货物从货机输运下来,通过电子卡口直接进入自贸区仓库节省时间从而节约物流和仓储成本,正因为此原因,以前更多的货运公司选择中国香港、韩国仁川和新加坡这几个已经拥有自贸区的地区。一旦自贸区将航空物流成功转型,将会直接冲击这三个区域,同时也会增加浦东机场货物吞吐量,争做国际中转世界第一。

3 促进航空租赁市场发展

融资租赁业在上海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各类融资租赁企业均有较强的政策诉讼,同时推行优惠政策促进行业发展。在2010年,自贸区前身上海综合保税区就启动了融资租赁业务。直到2012年就已引进十几家境内外融资租赁母公司和六十几家单船单机融资租赁公司,整体运作的租赁资产包括6架直升飞机、5架民航客机、4艘远洋船舶及飞机发动机等大型设备,总资产价值25亿美元。

由于以往政策限制,融资租赁公司在很多方面存在进出障碍,国内的融资租赁公司无法享受到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带来的多元化融资渠道、税收优惠、全球化资产运作与行业集聚效应等竞争优势。

多数国内租赁公司进口一架飞机需缴纳两成税收,成本较高,以致国外企业垄断几乎所有飞机租赁业务。这次自贸区的政策一旦放开,打破原有航空租赁壁垒,并伴随交银租赁(目前唯一进入自贸区的租赁子公司)落户,国内租赁公司直接购进飞机指日可待。

自贸区同时有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可最大限度降低公司营业成本,这样便能与国外租赁公司相抗衡,形成竞争循环机制。此外,如买下中国商飞的国产飞机,转租给海外航空公司,还可享受退税优惠政策,此举也有助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

4 结语

自贸区的成立在客货运、空港服务经济转型和商业贸易价值提升等方面将会作出长远贡献。这有利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物流,仓储加工与中转口贸易发展;客货运量的增加又促进了航空业持续增长;同时提高了上海金融中心的枢纽地位,使得非航空性收入有望进入高速运营增长阶段。政策的优惠、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以及自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先决条件,可通过海运、航运加强合作,更加积极主动促进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并提速综合航空城的发展,最终形成上海甚至全国新的经济引擎,带动机场周边临空经济的发展,这样高度外向型、高端性和创新性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周边可得以释放。自贸区将促使全球航空资源在上海聚集,各种航空设施逐步进驻。这些产业将突破传统贸易和加工产业范畴并衍生到投资金融等领域。经过这一长期发展过程,未来几年这里的产业升级,贸易转型,政策放宽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消费,形成一个集航空、餐饮、商业、租赁和地产为一体的航空城,成为上海自贸区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邱世枝.《中国经营报》时代商务律师事务所律师

[2]陈莹雪,梁峰.《青年报》

[3]张祥教授.《转型与崛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务经济》,2011年12月

自由贸易区范文5

签订自贸协定,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首先,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减少意识形态分歧,增加具有针对性的贸易谈判,谈判内容相对单纯,因而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

其次,自贸协定谈判往往先易后难,在程序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由于权利义务局限于当事国,所以,在谈判中可以通过增加贸易量或者提供其他的援助,开展所谓“补偿性谈判”。

再次,在自贸协定谈判过程中,往往会达成过渡性安排协议,譬如通过单个的双边协议或者部分货物或者贸易协议,平衡当事国的利益,然后再签订自贸协定。所以,在谈判过程中不会因为细微末节而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

自贸协定往往建立在地缘政治关系基础之上,所以,政治上的互信有助于自贸协定的签订。所以,没有地缘政治因素,没有优势互补的经贸关系,在短时期内很难签订自贸协定。

在历史上,新西兰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双边协议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早在两年前中国与新西兰就确定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现在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这说明新西兰重视对华贸易,并且希望通过带头示范作用,使中国尽快融入国际贸易市场。中国与新西兰关于自贸协定的谈判,是在成熟的地缘政治关系基础之上,求同存异,优势互补,通过友好磋商达成的。

但必须看到,自贸协定的谈判同样受到国际政治的干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于政治因素的存在,承受了许多不应有的代价。可以预见,在自贸谈判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来自少数发达国家的阻挠。但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中国的谈判代表坚持原则,就一定能够捍卫中国的经济利益。

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求同存异是策略,而争取更多的利益才是根本。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围堵的政策,无非是因为他们掌握着世贸组织的钥匙。而在自贸谈判中,他们没有了主导权。但是,中国贸易谈判代表不能掉以轻心,在自贸谈判中,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降低贸易壁垒或者彻底取消贸易限制,是谈判的既定目标。在谈判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贸易存量,也要看到贸易增量,看到某些中国外贸行业发展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兼顾,游刃有余。

第二,传统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是谈判的基本原则。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必须看到中国未来发展服务贸易的潜力,利用中国巨大的服务贸易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和消费者,到中国投资或者消费。

第三,先易后难,是谈判的基本策略。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中国贸易谈判代表与少数发达国家长期周旋,从而阻碍了自贸谈判的步伐。在自贸区谈判中,可以先易后难,并且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争取最为有利的贸易谈判条件。

自由贸易区范文6

    关键词: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功运作;中韩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合作中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动机各有不同,比较常见的观点是:由于所涉及的国家较少,自由贸易签约国可以比较容易达成自由贸易协定[1]?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的成立及成功运作,为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树立了典范?目前,中日韩三国正积极探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能性,但由于政治等各项原因,这一进程停滞不前?所以,我们要考虑中韩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及区域合作的发展?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相似之处

    美?加?墨三国在1992年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经三国议会批准,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标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的贸易联盟?中韩如果能组成自由贸易区,则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很多相似之处:

    1.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较大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加拿大是发达国家,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内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在中韩贸易区中,韩国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而中国则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韩国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层次?

    2.以垂直互补型分工为基础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集团内实行国际产业垂直分工的第一次尝试,三国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的差别,使得区域内经济的互补性很强,提供了更多专业化生产和协作的机会,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中韩两国之间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互补性上,中国在能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占有优势,而韩国在知识和技术方面有优势?

    3.区域内国家经贸联系密切

    美?加?墨之间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加拿大?墨西哥都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场所?投资方面,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场所之一?同样,美国又是加拿大最大的投资场所,这样密切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对促进三国经济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看来,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对外贸易的扩大,而加?墨这两个巨大的市场自然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对加拿大而言,它一向对美国市场存在严重依赖,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除了可以进一步密切与美国的经贸联系外,还可以获得墨西哥这个潜在的市场?

    中韩经贸关系在中国整个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贸易迅猛发展,进出口贸易额从1992年的50.28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 343.1亿美元,增长将近27倍?其中,中国出口445.3亿美元,进口897.8亿美元,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据韩方统计,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从投资上看,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呈逐年上升的势头?韩国对我国投资始于1985年,起步较晚,1988年韩国才开始直接向我国投资?1985年至1992年,韩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只有943项,合同金额6.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仅1.6亿美元?1992年之后,韩对华投资步入快速增长阶段?2006年1—11月,韩企业对华直接投资3 894项,实际使用31.6亿美元?韩是中国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截至2006年11月底,韩累计对华实际投资342.6亿美元?2006年中国对韩投资增势放缓,1—9月实际投资762万美元,截至2006年9月,对韩投资累计8.9亿美元[2]?

    4.世界经济环境的压力

    加拿大政府国际贸易顾问M.A渥克指出,三个经济水平发展悬殊的国家能够走到一起组建自由贸易区,主要是由于成员国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压力及成员国内部近年来经济协调的结果[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有感于欧共体经济势力的压力以及GATT在推进自由贸易方面的不力,转而放弃原来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集团的倾向,加快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圈的步伐,开始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步骤?

    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存在世界经济环境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根据WTO的统计,截至到2005年,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达300多项,其中大部分是在1990年以后签订的?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占全球已实施国家数量的50%以上,同时美洲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与欧洲和美洲相比,亚洲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一度相对缓慢,但一体化趋势极为迫切?在东亚的合作进程中,中韩日三国备受关注?如果没有中韩日的参与以及三国之间的紧密合作,东亚也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联合与合作?但是,因为三国经济合作的态度和立场差异较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韩之间合作的可行性更大一些?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成功运作及其原因

    自由贸易协定通过扩大企业服务的市场范围对经济活动的布局产生影响?在自由贸易区的内部,当一个国家降低它的贸易关税,本国产品在国外的需求会得到增长,这样会促进国内某些产业的发展;另外,自由贸易区还激励本国企业把生产转移到与邻国接壤的边界地区或港口城市,这样产品更容易进入邻国市场[4]?

    (一)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都从自由贸易区中获益很多

    1.政策的稳定性带来投资环境的改善

    投资者希望现有政策稳定不变,且后续政策有保障?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刚好符合投资者的意愿,因为它规定了从行业惯例到贸易服务?投资规则的各项基础政策?并保持几十年或更长时间不变?这种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得投资者信心十足,在区域内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并因此使这一地区在投资和贸易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为制造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拥有4.21亿消费者的巨大市场,11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如此巨大的市场使得贸易区内的企业很容易从规模经济中获益,降低平均成本,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竞争优势?区域内规模经济的取得不仅得益于美?加两大市场,墨西哥潜在的消费市场也是重要因素?墨西哥对消费品中某些技术性产品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因此,对于制造商来说,存在着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大好机会?

    (二)其成功运作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点

    1.模式创新

    北美自由贸易区突破了原始意义上的一体化模式(以水平分工为基础的一体化模式),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内垂直分工,同样达到规模经济,解决了发达国家资金相对过剩问题,解决了市场问题,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携手共进?

    2.照顾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墨西哥的利益,实行有差别的消除贸易壁垒安排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条约生效后,立即取消50%商品的关税?但这一义务在三个成员国间的分配是有差别的?协定生效后第一阶段,墨西哥只对来自美国35%的商品取消关税,对来自加拿大的商品,只取消其中的5%的关税,而美国和加拿大,则立即对来自墨西哥的80%的商品免税,这样,使墨西哥得到了很大的优惠,也加强了该协定对墨西哥的吸引力?

    3.北美自由贸易区除了以实现商品流通为目标外,还增加了劳务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和促进相互投资等目标,使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大的弹性,为三国间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

    三?对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行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对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所以,中韩如果建立自由贸易区也会为中国和韩国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在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投资和贸易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制造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创造了条件,如果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也会为中韩两国的制造商提供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从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功运作的原因看,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模式创新为中韩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可能性?北美自由贸易区照顾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墨西哥的利益,这就要求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时应该照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国的利益?北美自由贸易区合作的多层次就要求中韩自由贸易区在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深入的合作,从而推进中韩更高层次的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 余永定,李向阳.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4.

    [2] 新浪网sina.com.cn,200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