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自由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自由教育论文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是警察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开辟了广阔的语义空间,在社会问题冗繁杂糅与警察压力持续增强的语境下,意义非常重大[1]。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后备人才和培训在职民警的双重任务,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是公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预备警官,提高受训民警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2]。笔者2022年2月24日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题名“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35篇。时间分布情况见表1(P1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P2表示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R表示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与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数百分比),数据不一定完全精准,但具有参考意义。从国内期刊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关注,但就职业道德教育整个领域来看,涉及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

根据笔者“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心态调整策略研究”项目组的前期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在此对新时期公安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做如下思考。

(一)发挥学管干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1.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

公安院校的学管干部是直接管理学生,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他们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人员构成上看,主要有部队转业人员和院校毕业生(包括本校、外校)。在一些公安院校还存在教师等岗位人员的换岗实践及新进工作人员的换岗实习,这部分人员的学管工作时间有限,一般一到两年。虽然流动性带来了表面的不稳定,但新鲜的血液会激活队伍的生命。加强学管干部的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各类人员优势互补,部队转业人员一般在部队受过多年的军事化管理和军人素质培养,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军人作风。军事化、警务化管理和学生职业素养中的集体意识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本校毕业生熟悉本院校的情况,自身的就读经历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对学生的同理心,职业价值观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工作的长项。外校毕业生知识面广、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职业通路探索、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和职业心态调整都是他们更有优势的工作内容。而换岗实践、实习人员虽然在岗时间不长,但与院校各系部联系紧密、互通有无,加上一些教师有多年的专业教学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奠定扎实的职业基础。通过优势互补、优化调整,使学管干部队伍实现最优化组合。其次,提高学管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放手使用,及时鼓励;工作有绩,适时奖励。对他们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予以及时鼓励,对工作有成绩、超额完成任务的学管干部进行任用、提拔、评先评优等方面的奖励。

2.丰富学管干部职业培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自我教育理念的完善。学管干部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感染着所带的学生。坚持爱岗有责、敬业有为、行为有范、教育有理;跟上靠下抓自己,身先士卒言必信。面对人生和职业价值观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的大学生,学管干部的自我修养必须跟上。首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心理素质拓展知识的集中学习和培训能够提高学管干部的工作能力;坚持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思考及文学、艺术、哲学素养的培养,是管理他人的前提和基础。积极运用校内外资源进行短期培训,开展退休学管干部经验交流、新任学管干部学习研讨,凝聚众人的智慧,对标更高要求,提升管理水平。其次,举行阶段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培训。学管干部的工作虽然面对的是在校学生,但工作烦琐,他们肩负着公安系统未来的希望,职业压力不小。学生思想工作方式与方法的培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自我职业压力调节的培训,都可以帮助学管干部顺利开展工作,减轻职业带来的压力。最后,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设定年度培训目标,积极进行学习交流,增强学习氛围,优化心理素质,开阔视野、完善自我。动之以情办实事,晓之以理多谈心,办事公道讲公正,心诚宁静无杂音。静下心来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成才的引路人。

(二)发挥校园文化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熏陶作用

1.通过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坚定警察职业追求

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学生在校园里吃、住、学、练,校园环境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价值倾向。所以,要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增强校园文化“硬实力”,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警察文化的气息,使他们在移步换景中感受纪律养成教育、认同警察价值观念。增强“硬实力”,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增添警察文化特点,结合公安院校办学特色和本校历史,宣扬积极向上、勤学奋进的价值理念,以未来预备警官的标准开展文化建设。诸如将校训放置在醒目的学生活动主场馆,激励学生好学向上、以校为荣;建造以爱国爱校为主题,记录学校发展轨迹、表彰先进典型的雕塑;开设警察历史展览馆,陈列记录警察历史宝贵资料,保留优秀校友和公安英模足迹。另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学习和体能锻炼场所完善设施和设备,公安院校的学生未来要参加招警考试和警察晋级考试,这些考验对学生的文化和体能双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要求。文化学习场所中学生利用得最多的就是图书馆和自习室,图书馆和自习室墙壁上可陈列杰出人物的图片、警察文化照片和名人名句警言,营造积极进取、舒适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浸染其中,在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进而获得人生价值。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网络建设需跟上时代的变化,对近年来公务员和招警考试的内容进行专门收集和整理,方便学生查阅。公安院校更应注重体能培训,为将来的警察生涯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在校园内建设供学生进行警体素质培训的游泳馆、健身房和各类运动场等体能锻炼设施,鼓励学生平时多训练、用时知轻重,为培育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预备警官提供硬件保障,助其铺平警察职业之路。

2.通过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培养警察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基础必不可少,但核心仍然是精神文明的加强。精神文明是一种“软实力”,它为校园增添色彩与活力,为学生的行为指点方向。未来的预备警官,一刻不能马虎价值观的引导,时刻不能忘记思想上的修炼。“忠诚、为民、公正、廉明、奉献”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公安队伍前行,也引领着公安院校育人的方向。首先,要在常规学习中要加强文化“软实力”,让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进图书馆,让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素养;让充足的馆藏资源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加强思想储备。在实际的校园学习中充分培养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利用网络优势加强文化“软实力”,现代信息技术速度快、更新及时,年轻人也非常喜爱。校园网站的建设、校园论坛的创立,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参与交流,赞扬并传播好人好事及先进事迹[3]。最后,增添丰富的校园业余生活完善文化建设。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办属于自己的校园报纸与杂志,举行主题征文比赛,发表积极向上的文章与诗歌,传播正能量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的思想不仅能够自由交流,还能够尽情抒发情感。除此之外,英雄事迹报告会、前辈经验交流会、专业学术报告会、青年志愿者活动都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逐步培养良好的警察职业价值观。

(三)发挥警务化管理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通过警务化管理培养合格警察职业素养

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学生在校期间以警察的标准要求自己:外在保持良好的警容风纪,维护个人形象和学院整体声誉;内在培养合格警察的职业素养,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外在的警容风纪通过行为上的警务训练来保持,从早上的出操、着装,到整理内务、晚查寝,以及学生的轮值。把以前“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中生训练成预备警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严格教育要在理,严格管理把好度,严格纪律重在行。学管干部要灵活运用行为管理机制,遵循《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基本要求,重视值班笔记和晚点名,正确引领、重点突出、记录规范。让警务机制保持统一、规范,警务活动达到有序、高效状态。其次,内在的警察职业素养要通过长时间的习惯来培养,职业价值观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但个人所一直从事的工作和习惯的生活反过来也影响着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在入学面试时,就思考过为什么选择就读这样职业性强的院校。通过让学生习惯警务化管理和井然有序的警院生活,让他们从思想上进一步坚定从事公安事业的信念,明确自己的使命,促进他们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早日达到一名合格警察的标准。

2.通过警务化管理体现个人价值争优创先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2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主权、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主权,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外围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3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智慧,锻炼和培养学生道德生成的自觉性、习惯性,构建德育教育的有效环境,我校始终把“崇德尚学,有声人生”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墙壁文化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爱科学”的四有新人,引导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互助合作、尊老爱幼、团结友善,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使学生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挖掘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走廊文化设置《弟子规》《三字经》便于学生诵读;名人故事时刻感染和熏陶着幼小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先贤憧憬未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教师的智慧设置文化园地、生活园地、图书角、展示台等活动板块。留给学生自由发展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像小鸟一样在环境优美、温馨和谐的校园生活中,汲取营养,自由飞翔、快乐成长。

二、小学德育教育方法的探讨

2010年开始,我校就开始探究小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优先,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采取布置“家庭生活作业”为基本内容的探求方法。家庭生活作业不同于家庭作业,重在生活与实践。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具有导向性、针对性、教育性、长期性、实践性和可操控性。各年龄段身体发展、心理发展、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我们要求“家庭生活作业”一定要适合每个学龄段分层布置。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卡中内容体现在六个方面:1.生活作业的内容;2.完成时段;3.生活作业完成的过程;4.我的收获;5.家长评价;6.教师评价。一、二年级教师布置,学生完成,通过定期召开班级生活会,邀请家长参加的方式让学生汇报自己在实践中收获的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生活作业内容自己填写记录卡。另外,学校给教师配发《家庭生活作业记录本》,让教师记录填写每次布置作业的时间、内容、目标、学生完成的时限,教师检查跟踪记录,阶段性总结。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课外生活作业记录卡》,归档整理,载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再在总结反思过程撰写德育教育论文。学校对“家庭生活作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期中、期末进行总结,并对教师学生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学生奖设金卡、银卡、铜卡三个奖项。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收获了很多。在完成“家庭生活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给爸爸妈妈洗脚,给爷爷奶奶端饭、倒水,学生学会了感恩;通过洗手绢、叠被子、洗碗活动,学会了生活自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动手完成;通过捡纸屑、清理街头小广告活动,树立了保护环境意识;通过洗脸、刷牙,学生知道了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唤起了人与人的友善;学种花、学种菜、饲养一种小动物活动,学生学到了种植和养殖的知识;通过开展公益实践活动,学生主动为灾区的小朋友捐出纸和笔,礼物虽小可彰显了学生的爱心;读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给同学讲一个故事和童话,培养学生渴求知识,明辨是非的能力;参观革命圣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墓,点燃了学生爱国的激情,诸多事例证明了我们布置“家庭生活作业”的有效性。

三、结语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4

“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要求教育要打破育人课程的封闭性,开发开放性的课程资源,把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纳入课程的范围。如果用“生活即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学,必将把素质教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实施引向深入。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而传统的教育,正是教人变坏变死的坏教育、死教育。”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严重地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其结果只会使学生厌倦学习、禁锢思想。生活是一部教育的“百科全书”,生活的内容都应该是教育的内容,思想品德教学应把学生引向生活,并向生活吸吮营养。思想品德教师在钻研教材与大纲的基础上,认真备好学生,因班制宜,因材施教,突出学生学习的生活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的知识。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生活,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通过实践,我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体会。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由远离学生生活的理想化的内容取向转变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生活化”的内容取向。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别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仿佛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教材活,不是为现实生活活,也不是为理想生活活。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比如在教学环境问题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请学生回顾自己从家门口到学校的路程中,有哪些环境污染?学生纷纷自告奋勇,然后再追问,那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这些现状?有的说一定要杜绝污染源;有的认为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到相关部门,学生各抒己见、表情激动。思想品德源于生活,应该回到生活中检验。如果教师懂得把思想品德教学导向生活深处,给学生自由翱翔的双翼,又何愁他们不能展翅高飞。

二、社会即学校———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他提到:“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最终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该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我们会带班级“走出校园”,对学校周围的及乡村的环境情况进行小调查。调查的方式、内容由学生确定,学生回校后认真地写了调查报告,他们写出了感情,写出了具体与真实,从而更珍惜、把握自己的学习机会。其中一位女学生把“发展经济更要保护环境”的情况以“小论文”送至镇长办公室,镇领导对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行为进行了高度表扬,同时在镇年度工作报告中采纳了该学生的部分建议。通过此事我告诉学生,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是时代的小主人,要学会运用我们的知识回报社会、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这正是初三思想品德课第1课的要求,这样的社会活动完全实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思想与行为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认定社会就是伟大无比的学校,善于运用社会的力量,由此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5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

目前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以“通识教育”为主题检索出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论文数量仅占全部通识教育研究论文总数的4.8%。实际上,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研究不论是论文、论著的研究数量,还是研究人员的数量及构成,与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与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占据国内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②。如果说CNKI的文献可以反映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广度,那么,硕博学位论文则能够反映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的深度。选取“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包括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增刊),以“通识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到835条结果;若以“通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得258条结果;而以“通识教育”为题名加以检索,则得到118条结果。若再以“高职”+“通识教育”为主题,在上述数据库检索,则得结果46条,去除与高职通识教育不相关的文献后,其中有效结果为10条。若以“高职”+“通识教育”为题名再次在以上检索结果中进行检索,则只有3条有效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为“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研究”(刘秀波,2006)、“高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吴地花,2007)、“通识教育视阈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吴继红,2009)。在研究通识教育的硕博论文中,以“通识教育”为主题进行比较,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论文仅为全部论文数的5.5%,若以“通识教育”为题名进行比较,所占的比例仅为总数的2.5%。可见,目前对普通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进行研究的硕博论文占了绝大多数,而真正对高职通识教育展开深入专题研究的硕博论文目前尚不多见,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职院校虽然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却并未真正地进入公众视线的尴尬现实境遇。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的定性分析

建国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体制和苏联的影响,在“一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形势下,我国大学也以当时苏联老大哥专业教育模式为模板,大多是以专业教育来培养当时各行各业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上个世纪就提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学者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通识教育理论。通识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考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虽然运用调查法、比较法的研究文章也在增加(尤其是在介绍外国著名高校的通识教育以及我国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做法),不过,由于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检索、梳理与挖掘,目前学者多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因此,通识教育的研究论文中,虽然也有一定数量的定量研究,但是多数仍为定性研究。同时,我国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着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体系较为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由缺乏科学的通识教育理论的指导所致。当前,能够查找到的最早的通识教育相关文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陈卫平等人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一文。上世纪末,当时的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通识教育或者说素质教育,随之在国内的各大高校加以推行。在通识教育的研究人员与队伍中,有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如杨叔子、胡显章、王义遒、季羡林、顾明远等),而自90年代以来,通识教育的研究群体主要是各高校的专职研究与管理者(如潘懋元、李曼丽、乐毅、张慧洁、檀钊等)、教育界的理论工作者(刘曙雄、甘阳、王晓渔等)、在读博硕研究生等。其中,成果被引用比较多的是王义遒、潘懋元、李曼丽、甘阳等人所做的理论与调查研究。而通过对高职通识教育论文作者的工作单位进行分析,发现:研究高职通识教育的人员多数集中在高职院校系统内,多数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以及专门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相关研究人员,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通识教育尚未引起整个教育学界的关注,当前教育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的更多的是实行专业教育而带来众多问题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

通过对检索到的论文主题进行归类分析,我国学者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通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支持技术、实践与应用等三个方面:通识教育基本理论。包括通识教育概念及内涵、通识教育理念及与其他教育理念(如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自由教育等)的关系、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意义和价值、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等研究。国内学者对于“通识教育”的涵义众说纷纭。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既是一种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是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李曼丽将通识教育表述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有志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18。”陈卫忠〔2〕、梅醒斌〔3〕、陈智〔4〕等人对高职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理念、策略,彭振宇〔5〕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现途径作了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识教育的支持技术。这里主要是指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包括通识教育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等,如计算机科学、互联网技术、管理制度等。“近年来我国通识教育的深化进程并不理想,很多大学的通识教育遇到了发展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还缺乏足够的制度化保障。”〔6〕88不管是落实通识教育理念,还是深化通识教育的实践,都必须以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管理制度为前提的。刘训华从生源、教师、社会、学校与学校管理四个角度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影响因子做了研究〔7〕。吴地花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中认为:当前人们对做人与做事同等重要和对于“学会做事”的新诊释、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高职教育目标与通识教育目标的契合、特别是高职的实践课程等,为高职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可行依据〔8〕。#p#分页标题#e#

目前,对于高职通识教育可行性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很少,尤其是对高职通识教育实行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的研究更少。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檀钊2007年7月在《高校教育管理》上发表的《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该文随后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9〕。檀钊认为,尽管通识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然而,现时的通识教育已经步入了尴尬的境地。高职院校的许多特点实际上也正是其弱势所在,主要表现在生源素质不高、师资欠缺以及学制问题上,为此,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这在当前主张推行高职通识教育的众多观点中,保持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醒认知。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如课程编制、授课形式、课程评价、设置标准以及课程师资等;港澳台地区和欧美等国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当前进展、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我国大陆部分著名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彭振宇、向丽、韩凝等人对当前大陆的高职通识教育现状、进展作了一定研究〔10〕;王前新〔11〕、李斌〔12〕等人对高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盛光希对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及效果检测作了一定分析〔13〕,而王秋梅、黄星君则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对湖北省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做了个案式的实证分析〔14〕;蔡景界〔15〕、徐辉、季诚钧〔16〕、陆启光〔17〕、冯增俊〔18〕等人对国外与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及其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对于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具体开展通识教育,刘秀波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研究》中,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就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和原因作了分析,并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9〕;吴地花在《高职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着重分析高职通识教育可行性的同时,对高职通识教育的实施内容和实施途径也作了深入的研究〔8〕;而吴继红则在其硕士论文中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考察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20〕。“但国内研究者更习惯于在一种应然的状态下论述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意义、效果或方法,面对操作进程中的问题大都采用问题呈现的形式,论及实践中怎样解决或理论上怎样分析时,就有些不知所措了。”〔6〕87

“通识教育”的思想发源地在欧美各国,现在已经被世界上许多高校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在美国得到实践,得以成熟发展,并且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因此,国内很多研究者希望通过研究美国一些名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成功案例,例如: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和斯坦福等著名高校,试图从中寻找并总结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通识教育之路。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其他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教育强国的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少。因此,在研究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周边发达或者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印度等国的通识教育进行相应的对比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我国通识教育与其他国家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学习美国等国外高校通识教育经验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对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即通识教育)。不过,台湾的技职教育也主要是仿照美国的做法。通识教育从国外引进中国时,就有着水土不服的纠结和困惑,更何况当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培养理念和运作方法渗入高职教育领地时,遇到的理论困惑和实践层面上的艰难就可想而知。理论研究的“本土化”不足,只能导致通识教育实践上肤浅的形式主义。研究人员是否有获得基金资助以及所获基金资助级别的高低,也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研究者的水平和研究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项目名称一栏输入“通识教育”,共检索到49条项目信息,其中,与高职通识教育相关的仅有3项,占6.1%;在49条项目中,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单位是高职高专的也只有12项,占24.5%。在高等教育类和其他教育综合、教育事业类共38种核心期刊中,根据影响因子,陈东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种刊物,以“通识教育”为关键词,对1994年-2009年中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检得375篇相关论文。在这375篇文献中,获得基金资助的共有48篇(见表5),其中国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占10%、部委基金(教育部)占38%、地方基金占35%、高校基金占17%。

高职通识教育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基础理论、支撑技术、应用研究三个方面,这三类研究可以从体系上反映高职通识教育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预计2011年高职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会继续上升,不过,相对国内对普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的研究而言,目前对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文献仍然总量偏少。如果再从关键词频来看,目前的高职通识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管理学、图书文献学等视角。张寿松认为,通识教育应该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三个维度开展研究。本体论研究不足造成通识教育认识论的误区,继而又导致了实践上的形式化局面,出现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背离。目前,对于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视角仍然主要局限于教育学,而从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开展研究的相对较少,这与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至今仍未真正进入公众视线。中央媒体多家舆情监控表明“职业教育的被关注、被报道、被宣传数量及质量都排得相对靠后,以纸质媒体为例,我国现在有平面媒体1900多家报纸,目前设有专版报道职业教育寥寥可数,平均每周有一篇职业教育报道的报纸,全国算下来不超过100家报纸。”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主要形式的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局面,有效增加了教育服务供给,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办教育也面临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四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民办学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各地要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民办学校要着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活动,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学校要在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教师培训。要关心教师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到民办学校任教,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文第二十五条:引进培育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支持高水平有特色民办学校培育优质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管理,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办教育品牌,着力培养一批有理想、有境界、有情怀、有担当的民办教育家。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引领主要包括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与继续教育三种模式,紧紧围绕“师德”、“学科知识”、“教育知识”三个方面进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了有过程,没有结果反馈,或者连过程都是不完整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教师培训就是走过场,老师把培训当作一种教学负担等窘境。实际上,教师培训对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来说,都是必须的,甚至应该看作是学校给的隐形“福利”。民办学校作为教育的一份子,以服务和质量为最高准绳,在教师的培养上可谓举足轻重。下面,结合自己的管理经历,探讨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的引领策略。

一、理念先行

理念是行动之魂,通过培养,让老师具备两个理念:1.新时代对教师立德树人的要求;2.民办学校对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要让老师们牢牢树立一个观念:做老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既然选择,就理应全力去追求,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第36个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重要指示,让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更加充满敬意,也激起了教师担当责任使命的更大热情。鉴于此,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以“大德无形”的境界,强化品德修为,加强师德修养。二是要以“大学无涯”的追求,树立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的观念。三是要以“大爱无疆”的仁心,关心学生成长,潜心立德树人。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教育的本质服务、为教育的规律服务、为贯彻教育方针服务、为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服务、为培养人才的目标服务、为学校的功能服务、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办学,但民办学校要多一份“质量优先、服务至上”的现实要求。

二、情感引领

(一)情感是行动之托,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归宿感;2.职业幸福感。目前民办学校对老师实行绩效管理,各类考核多,考核办法量化细化,直接导致老师没有安全感,没有尊严,尤其是那些平庸平凡的教师,她们整天生活在焦虑与和学生的“斗争”中不可自拔。教师心中有了无形的包袱,就不能静下心来潜心教书育人,因而也就失去了职业的幸福感。

(二)采用方法:1.生活上主动关心,主动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困难。例如:食宿免费;主动帮助解决教师子女就近读书问题;利用各方资源帮助有困难家庭等。2.让教师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或采取教职工大会、座谈会、茶话会等,通过教师代表,参与学校在管理方面重大的决策问题,把普通教师的心声带上来,学校和公司并给予积极回应或解决。3.通过学校工会开展一些列的节日慰问;和其它单位联合组织开展活动,例如举行球赛、相亲会等。4.尽量减少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工作之外的杂务,例如外出学校招生、校内巡逻、宿舍管理等,即使非要求老师参与,也一定事先讲好,征得同意,而且该给报酬的一定要落实。

三、专业支撑

(一)专业是生存之根,通过培养解决一个问题:尽快尽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一个教师长期孜孜不倦追求的,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更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学校管理层,通过搭建舞台,建章立制,积极营造氛围,把老师请上属于她们的舞台即可。

(二)采用方法:1.专业比武。包括:青年教师讲(说)课比赛、教师解题比赛、教师课件(微课)制作比赛、教师命题比赛、“三字一话(硬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比赛、教师论文评比、教师教案评比、教师试卷命制评比等。这些专业比武必须基于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无论在学校内,还是教研主管单位,都会定期开展一系列的专业比武,只有立足平常积累锻炼,一步一步成长,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赢得教师职业成长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写教育论文、做教育课题研究。前期主要是跟着其他有经验的前辈参与研究,在前辈的带领下虚心学习,积极参与,主动领取任务、查阅资料、开展活动,学写教育感言、教育研究报告。后期自己具备研究能力和水平,先尝试自行写论文,参与论文评比,再在期刊杂志上。后期,参与申报课题,从开题到结题,带领团队全程参与。写作和课题研究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平常点滴积累,从日常教学中用心寻找素材,总结经验,勇敢的用文字记录,假以时日,就得心应手。3.课程开发与参编著作。首先从学校的兴趣班课程、培优补差班课程为入手,学习开发简单校本课程,再上升到团队合作,立足大学科观、高考备考,开发学科校本课程,并在实际运行中加以完善,以至于形成完整科学且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开发。后期,逐步参与著作编写,从学生教辅资料的编写开始,一点一点积累。4.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无论哪个级别的比赛,带学生尽全力参与,精心准备和谋划,帮助学生指导方法、甚至要和家长学生互相协作,大胆的走出去,并乐在其中。5.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熟练运用。从传统的PPT设计、开个人微博,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B站,都可以大显身手。

四、团队建设

(一)团队是学校对外作战的核心力量,通过培养解决两个问题:1.团队协作的意识和方式;2.教师心理和身体健康。新学校聘用的年轻老师比例大,目前,这批年轻教师都是90后,她们崇尚自由、民主,个性鲜明,追求独立的自我,因此就缺少了应有的团队协作。同时,教师长期不参与集体活动,少了现实社交,就影响心理健康,时间长了甚至导致身体问题。在诸多学校中,教师都会有“文人相轻”的观念,各自为政,单枪匹马作战比比皆是,自然效果不佳,出去缺乏竞争力。

(二)采用方法:1.校内开设学校第三课堂——教师活动。第三课堂紧紧围绕教师开展丰富的活动,内容包括很广,可以有:教师讲坛、读书会、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的球类、棋类比赛。教师讲坛要有主题,要让所有老师都有机会上台表达自己,主题和方式可以自由选择;读书会可以由语文组负责运行,借助学校图书馆来开展,有方案、实施、总结、成果展览,更要有一定的仪式感,造就良好的文化氛围;球类、棋类比赛就地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走出办公室,师生同乐,师师齐乐。2.经常到校外开展团建活动。利用周末时间,带领老师们到野外爬山,农场里采摘、野炊聚餐等,让有小孩的老师能带孩子一起参加,像幸福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暑假里,可以借助旅游公司组织大规模团队外出旅游,既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交流感情,让教师的视野更开阔、心情更豁达。3.学校在公用经费预算上要有教师团队活动经费,以方便教师自发开展以备课组、科室、班级等为单位的小范围聚餐活动。教师小范围聚餐活动可以促进思想交流,业务交流,能及时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偏。

五、效果评估

(一)效果评估解决一个问题:对教师的培养的效果进行检验。教师的培养效果必须要有必要的评估,根据效果进行方法的调整与完善,而且在不同的阶段,面向不同的人群,评价效果要合理看待。

(二)采用方法:1.看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如果通过学校的培养途径,让老师们心静下来了,生活安定,乐教爱生,那种职业的幸福感是会写在脸上的。如果学生眼里有光芒,学生能与老师打成一片,对老师尊敬有加,热爱学校,热爱学习,那肯定说明我们对老师的培养肯定是有效的。2.看问卷调查结果。学校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设置合理的问题进行调研,从不同的维度看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3.看教学效果。当老师和学生的精神气高昂,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必定在意料之中。4.看社会评价。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能在师生各项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教学成绩优异,自然会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也必然形成学校发展的良性轨道。以上就是关于新开办民办学校教师引领的实践策略介绍。方法从实际中来,又到实际中去,虽然不同的学校文化不同,办学方向不同,但是对教师人才的渴求是共同的,对教师的培养需求是共同的。我们立足教师精神家园建设,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抓手,遵循教育规律,学校搭建舞台,老师们来唱戏,唱教书育人的大戏!

参考文献

[1]褚清源.《非常教师》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03;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7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实施起初各省市对《纲要》认识不够充分,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因而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哪些缺失或不足、怎样使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改下合格的中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如何快速提高等。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因而选择了“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探究”的课题,以期通过这一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为将来中学体育教师在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提出一些合理的参考建议。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与实施,一大批有着较高学历的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将陆续地充实到体育教学一线中。如何尽快地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是目前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同时,对于资深教师来说也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法、强化育人意识,使资深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永葆生机、与时俱进。通过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访谈,寻找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在新课改下的变化,并对其进行正确地分析与解读,进而探索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尝试探索出一套操作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法,以期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提升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搜索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了近10余年国内相关的教师的专业能力、体育教师基本功、体育教师在职培养等10余部著作,以及30多篇有关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科研论文,为论文的完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所研究的目的设计问卷,以期从实际、客观、全面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与全面分析。笔者将问卷发放给北京市在职的一线体育教师及退休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5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83.3%;发放退休体育教师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有效率为86.7%。(表1)

2.2.3访谈法

根据论文所研究目的和任务的需要,就相关问题访谈了区级教研员、一线在职体育教师、退休体育教师、体育院校教师等。深入了解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获取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与素材。

2.2.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论证有关结论与对策。

2.2.5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相关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研究结果

对中学体育教师具备的专业能力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素质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两者都与现行的基础体育改革存在差距,如何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和有效的培养方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影响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因素

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如何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民教师。因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民教师队伍不仅涉及到教书育人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下一代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本文试图从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两对模式将如何快速提高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进行全新的探索与研究。

3.2.1从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的视角来探究

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对体育教师重要性的凸显有其深刻的教育理论背景。对于每一位中学体育教师而言,相同的起点并不意味会有相同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过程路线上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这两种模式的影响,这两种模式分别是:理性设计模式和经验累积模式。(1)理性设计模式的视角。在理性设计时,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被有效利用,并且合理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敏捷地做出行为反应,以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全面的发展所必须的教育技能。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不仅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还是追求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师生互动共鸣、彼此感染的过程。(2)经验累积模式的视角。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教学经验累积为主要内容,经过体育专业思想观念的激发和专业素质的养成,进而使新体育专业能力结构不断生成、拓展、调适的螺旋式提高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主体对外界教学新要求的敏感性及对自身教学现状的总结体会、写教后感、课例分析、课堂评析等途径是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主动建构的平台。对教育理念、教育规律、教育经验的积累整合则成为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框架的主要内容。这些是使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逐步得到更新、教育经验日趋丰富的动力源泉。

3.2.2从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视角来探究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无非有提高人际关系影响力和提高专业能力影响力的两条发展路径。(1)教育教学作为一个人与人交往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必然要加强自身对世界观、价值观、教育观的深化,它保证着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动力支持和正确方向,更是人文成长框架构成的重要基石。(2)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正确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所以,教师在不断更新理念、善用理性、熟谙方法的基础之上,以求使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外界空间获得生存的技能和信息,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工具性价值。(1)科学模式的视角。人文模式是通过为教育教学提供学生的发展观、价值观、审美观作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这样一来,无论是中学体育教师新能力的生成扩展,还是对已有能力的整合更新,都不会偏离正确的航道。其次,应该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及环境氛围的影响,让中学体育教师意识到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内部潜在的危机,以引导体育教师产生使命感、光荣感、荣誉感,这将成为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源泉和动力。因而,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人文成长模式涉及多方面、多因素,其核心是教师的使命感、归属感都应该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之上,和对教育理想、教育信念、中国梦的孜孜追求的上。(2)人文模式的视角。科学模式与人文模式相比则侧重于以教育教学内在必然性为支撑点,通过对这种必然性有目的、自由地运用掌握,并借助理性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整合,以实现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外在标志,就是教育行为与教育情境一系列有效联结的出现,这无疑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必要载体。教师专业成熟还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行为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与教学存在所产生的育人品格和提升心灵的层面。针对这一系列教育影响的理性分析和教学灵感的升华,将会达到对具体教育教学现有能力的超越,以实现新教学策略方法对一切教学过程、环节的共享性,这将是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完善的必然途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进入新世纪以来,广大中学体育教师都自觉地、积极地投身到基础教育改革之中,在实施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教育理念与课程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在职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受到巨大挑战,教育理念不能够与时俱进,中学体育专业能力提高较为缓慢。(2)新课改之后,中学体育教师对于促进专业能力的有效方法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尤其对于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培养不能够深层次、有条理的推广实施并发挥其内在的功能。

4.2建议

(1)在岗位培训之时,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以知识、技能、道德伦理规范等为媒介的、师与生相互作用为中心的双边活动教育任务。以育与教、实践与求知、感性与理性、反思与批判、智与情等因素来武装头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跟上新体育《课标》的步伐。(2)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果,在体育教研、体育研讨、体育教师岗位培训中,要坚持不懈地推广和实施理性设计—经验积累、科学模式—人文模式的两对模式方式,力争让两对培养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成长中充分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2]冯学伟.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3]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熊焰.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5]史文清.鞍山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自由教育论文范文8

构建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更需要的是能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小学英语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能够让学生掌握多么扎实的英语应用技能,而是能够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是考察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真正的充满热情去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大多数都在课堂中,所以英语课堂是否高效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让小学生真正地对英语感兴趣,教师就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和方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是他们共有的特点,并且在学习方面也更自由一些,但是由于对学习并没有很强的紧迫感,所以课堂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的学习领悟力受到年龄的限制不会很高,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上课的时间,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师也越来越重视高效课堂的建设,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也正是高效课堂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指出要给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翱翔,教师要做成功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征服者。教师不要以为在英语课堂上独自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教学内容就是在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教师喋喋不休讲解的课堂并不是最好的教学课堂,反而这种课堂是低效的,不仅会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他们在课堂上仿佛就像丢了线的风筝,被牵久了不知道该往哪里飞翔,最后就会迷失方向,因为风筝并不是小鸟,小鸟从一开始就享受着自由,所以它能够很好地翱翔,如果将学生当成风筝一样去教学,从一开始就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他们最后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就会失去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还会陷入迷茫的学习状态。

2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

2.1课堂内容贴近生活

任何方面的学习都需要以生活为原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学习也不例外,教师应当适当的选择具有生活经验的认知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英语带向生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

2.2构建小组学习机制

有效地小组式学习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的负担,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一个小组教师可以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选择较为英语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通过小组长的带动使得学生更能够进行思维火花的碰撞。

2.3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模拟训练

英语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所以少不了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一些内容,选取适当的片段,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情景模拟训练,也就是将一些对话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也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行的找好搭档,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表演给学生。这样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课堂,增强课堂的娱乐性,还能够让学生在更加活跃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2.4开展英语角活动,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英语课堂不一定非得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开展英语角的活动,如果每一堂课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课堂就会显得尤为枯燥,所以应当适当地创造一些纯英语的环境,让学生感受英语的气氛,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在开展英语角的过程中,积极地鼓励他们进行挑战,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能增加他们的知识面,英语的活动正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催化剂,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3把握课堂自由的“度”,增加课堂互动

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度”,并不是互动的越频繁就越好,没有互动也不好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掌控课堂,搞好课堂的互动。小学生大都喜欢活跃的课堂,虽然他们自身也并不是很喜欢枯燥乏味的英语课,但是在互动之下也会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教师的诙谐和幽默,这样的课堂想必是小学生更加喜欢的。

4提前设计好课堂流程和课堂提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如果想在讲台上为学生创造更好地学习环境,教师自身就需要在课下的时候设计好整堂课的流程以保证课堂能够高效的进行。一堂课仅有宝贵的40分钟,课上教师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整堂课需要干什么,如果任何一个教学的环节都需要课上现思考的话,整堂课就会浪费掉。上课的前十分钟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上节课的课文,背背单词或者默写单词,以保证给学生及时地创造出英语的课堂气氛,继而开始对新课程的单词进行讲解,单词了解的差不多的时候再对新课文进行学习,最后的十分钟,教师可以用准备的问题进行提问或者让学生自主讨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英语话题。这样既保证了教师的课程讲解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

5灵活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兴起运用,尤其在小学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逐渐的普及。多媒体能够更加形象的表达课本知识的内容,而且能够通过图片和视频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小学英语的学习相对比较活跃,课堂的教学需相应的活跃起来,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上一小段英文视频或者英语歌曲,让课本中的内容活跃起来,这样便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并能推动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正兴趣、能力和知识都是当代教师需要永不停下脚步去追求的,随着小学英语新课改的进行,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课堂效率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课堂的教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教师将活力带到了课堂才能让英语课堂高效起来。即使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们有很大的课堂教学压力,但是无论遇到什么课堂难题,都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主要目的,真正的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要深刻的知道高效课堂的重要性,紧抓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特点,灵活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构建出高中的高效课堂。

作者:刘佳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实验小 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