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范例

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范文1

中国和智利于2005年11月18日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于2006年10月1日启动实施。该协定是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以来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二个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个国家间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虽然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是中国第一个国家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但是国内对于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会产生的贸易效应以及中智产品贸易结构的研究很有限,大部分还是对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的评价及展望。鉴于此,本文利用引力模型对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智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

一、中智贸易规模与结构

自1970年12月15日开始,智利与中国建交,是拉美国家中同中国开展经贸交往较早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发展,中智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以来,中智贸易加快发展。

(一)中智总体贸易规模

从2006年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实施以来,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146.91亿美元,增长率从实施前的20%提高到了目前的66.10%;其中,中国从智利进口102.806亿美元,出口44.15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9.23%和42.03%。到2010年中智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中智两国的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59.777亿美元,中国对智利的出口额达到80.246亿美元,从智利的进口额达到179.531亿美元。相比2006年中智贸易总额的88.449亿美元,增长率为193.70%,接近200%。而且在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1年后即2007年,中智贸易总额达到了146.961亿美元,同比增长66.15%。2008年、2009年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贸易总额的增长率有所降低,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受影响很小,分别为18.12%和2.76%,但是到2010年,中智贸易总额的同比增长率又迅速回升到45.62%,贸易总额再创新高,达到了259.777亿美元。

(二)中智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1.中国对智利出口商品结构

2011年,中国对智利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类产品、纺织品、资源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占66.5%左右。机电类产品包括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车辆及其零附件(铁道车辆除外),占43%左右。纺织品包括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占从中国进口的19.5%左右。钢铁和钢铁制品属于资源型产品,占7.4%左右。

2.智利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智利的矿业、林业、渔业和农业资源丰富,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矿藏、森林和水产资源丰富,以盛产铜闻名,素称“铜矿之国”。探明的铜储藏量达2亿吨以上,居世界第1位,约占世界储藏量的1/3。铜的产量和出口量也均为世界第一,2011年铜及其制品和矿砂、矿渣及矿灰等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智利对中国出口总额的89%,在智利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智利的林业包括木浆木材等,对中国出口的比重在2011年达到了5.2%,是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产品。2011年,鱼粉等渔业产品以及红葡萄酒、水果等农业产品,在对中国出口的比重为2.5%,是智利对中国出口的第四大类产品。

二、贸易创造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引力模型的建立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自贸区内进口国家的消费者能获得廉价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自由贸易区内出口也能增加从而扩大缔约国的经济效果,即将贸易从低效率的本国生产者向高效率的自由贸易区内成员国转移。因此,我们可以用虚拟变量来度量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为了考察中智自由贸易协定的贸易创造效应,本文在基本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代表FTA效应的虚拟变量,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如下:InXtij=β0+β1In(GDPtiGDPtj)+β1InDistij+β3Dtij+μtij(1)Xtij表示中国和j国之间在t年的贸易额,GDPitGDPjt表示中国和j国在t年的GDP乘积。Distij表示中国和j国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Dijt用来度量t年的贸易创造效应。当中国和j国同属于自由贸易区时,Dijt取值为1,否则为0。β0是常数,β1,β2,β3是Xij对GDPitGDPjt,Distij和Dijt的弹性,uijt是误差项。GDP度量了该国家的经济规模,两个国家间的距离可以有效度量运输成本、时间成本、交易成本以及文化的差异。被解释变量Xijt和解释变量Dijt能显示出贸易创造效应,当中国和j国同属于一个自由贸易区,Xijt将会增加,其差额是贸易创造效应,预期为正。

(二)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和包括智利在内的11个贸易伙伴(智利、法国、韩国、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印尼、菲律宾)的相关数据对方程1进行检验。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在2005年底成立,因此将2006年作为转折点,2006年之前虚拟变量值为0,2006年之后虚拟变量值为1。假定2006年之前不存在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效应。双边进口和出口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国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网站,两国之间的距离通过www.indo.com计算出来。所有国家都被赋予相同的截距,使用最小二乘法。首先在实证检验之前,本文对面板数据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因序列存在单位根而导致伪回归问题。在检验方法上,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对变量进行了基于同根的LLC检验方法和基于异根的IPS检验方法进行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LLC的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nx、LnDist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lnGDPitGDPjt变量在10%的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IPS的检验结果表明,Lnx和lnGDPitGDPjt在5%的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lnDistij在1%的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原序列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因此,应用随机效应对方程1进行估计,估计的回归方程结果如下:InXtij=-7.5477+0.6728InGDPtiGDPtj-0.7102InDistij+0.485Dtij(2)(-5.3989)(27.4921)(-14.7696)(5.7379)其中,回归系数的t值较显著,R2=0.992显示方程较符合。当样本容量为121、自变量数量为3时,我们取样品容量为150的值,分别为du=1.7741,dl=1.6931,可以得出du<D-W<4-du,说明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如模型实证结果所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GDP乘积上升1%,双边贸易上升0.67%;当两国间距离上升1%,双边贸易额下降0.71%;当j国不属于自由贸易区时,双边贸易额上升0.62%。Xijt与Dijt的差额为正,所以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存在贸易创造效应,并且t年中国智力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是0.6241%。#p#分页标题#e#

三、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

(一)引力模型的建立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在形成自由贸易区后,一国降低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员国的进口。在引力模型中,贸易转移效应可以通过虚拟变量来度量自由贸易区对减少从非成员国进口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引力模型和贸易创造效应的引力模型,构造实证分析贸易转移效应的引力模型如下:1nIMPijt=β0+β11n(GDPitGDPjt)+β21nDistij+β3Dijt+uijt(3)IMPijt表示中国在t年从j国的进口。Dijt是虚拟变量,当j国在t年是贸易区外的国家时,值为1,否则为0。其他变量含义与贸易创造效应模型中的变量相同。当IMPijt与Dijt差额为负,表示存在贸易转移效应。

(二)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检验

首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运用两种方法对Lnimp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imp变量分别在1%和5%的置信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说明Lnimp变量为平稳序列,对方程3进行回归的结果如下:1nIMPijt=2.1153+0.54991nGDPitGDPjt-0.93371nDistij-0.4304Dijt+uijt(4)(1.2695)(18.7332)(-15.9631)(-6.4880)除常数t值不显著,其他变量的t值都非常显著,R2=0.8240显示方程较符合。同时,du<D-W<4-du,说明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如模型所示,当其他条件不变时,GDP乘积上升1%,中国进口量上升0.55%;当两国间的距离增加1%,中国进口量降低0.93%;当j国属于自由贸易区时,中国从其进口额下降0.54%。IMPijt与Dijt差额为负,说明中国智利间存在贸易转移效应,并且t年中国从第三国进口的贸易转移是0.5372%。

四、发展中智双边贸易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影响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及对中智两国贸易现状的分析,得出应根据中智两国贸易特征扩大贸易创造效应的结论。同时,对国家和企业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有很多的启示。根据中国智利的贸易结构,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铜矿等资源产品的经贸合作

中国许多矿产资源不足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瓶颈,为了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地开展国际合作,利用国外的矿产资源,开辟长期稳定的矿产供给源。中国是最大的铜消费国,对铜的需求也在逐年快速增加,智利已经成为中国进口铜的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中国必须进一步拓展与智利现有的铜矿合作。应该继续重点发展两国在铜资源开发领域的经济合作,探讨新的合作模式。根据本文数据可知,铜产品在中智双边贸易中所占比重非常大,如何开展两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保证,和巩固双边的贸易往来是双边经济合作的重点。在铜矿领域的合作中,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政策间的对话,尽快完善协调机制,推动中智铜资源合作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合作的形式上,中国的企业也可以投资购买智利现有铜矿企业的股份和采矿权,实行勘探、开采和经营的一体化,或者向智利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技术支持和进行采购来支持和鼓励本国的企业去勘探和开发国外矿产资源。再者,中国可以以合资的方式,通过开展政府间的矿业技术合作项目,来争取铜资源开发项目。此外,通过投资和合作,还能带动我国矿山机械设备的出口。

(二)进一步发展农林业领域的合作

自由贸易范文2

国际上在一个国家内部开展自由贸易区发端于美国波士顿地区,设计了一种“境内关外”全球贸易模式,美国为了本国自主对外开放,实现世界贸易和投资在境内的自由化设计了波士顿自由贸易区。其他国不断效仿,目前全世界已有1200多个“境内关外”模式自由贸易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逐步发展双边贸易协定、多边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这些贸易协定中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服务贸易和投资的管理主要有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两种模式。正面清单模式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代表,以国际服务贸易规则为核心,它的管理原则要求当事方对市场准入范围采用“正面清单”做出肯定性承诺。这种模式下,凡是没有列入“正面清单”的服务部门属于各成员的保留范围。成员国某一服务部门是否对外开放的决策权没有约束。这种模式导致《服务贸易总协定》最惠国待遇只适用于各成员在清单之外的措施。国际社会另一种模式负面清单模式是以美国、加拿大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为代表,以投资规则模式为核心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否定清单”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是“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和许可管理为辅”的新模式,形成了服务贸易投资新规则,有利于充分挖掘投资新空间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即政府将不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的相关产业列入负面清单,在此名单之外,政府不应进行太过严格的干预,换言之,“法无禁止即合法”。其主要内容是促进世界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各国金融服务国际化和政府管理法制化。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一体两翼”计划,构建以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主干,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为两翼整体联动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新规则。负面清单模式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服务贸易模式中首先使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商定在投资领域除非NAFTA成员国明确列入负面清单某些服务部门,未列入清单的服务贸易就应非歧视地开放。美国从1982年开始制定双边投资协定范本,2009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了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协作关系计划,开始启动TPP谈判,TPP谈判计划规定取消或大幅降低商品的关税,其内容涵盖商品安全标准、工业技术贸易壁垒、市场竞争政策、创新知识产权、政府公共采购、贸易争端解决,有关对劳工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责任的规定,新规定的标准之高超过一般自由贸易区协定,所以说美国主导制定的TPP规制标准形成十分明显的新的国际投资贸易规制。

2012年4月20日奥巴马政府公布了修订后的范本,提出了负面清单和准入前国民待遇的两大前提条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全力推进新一轮经济全球化,2013年6月美国和欧盟领导人正式同意启动TTIP谈判,2013年7月,美欧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了第一轮贸易和投资谈判。试图重新建构世界贸易新规则,美国一方面通过大区域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引导世界建立高标准和高度自由化贸易投资协议,另一方面,2013年1月,美国启动了与21个WTO成员方的多边服务业协议(PSA)谈判。美国试图绕开WTO,开启国际投资新规则。WTO时代以贸易全球化为核心,这一轮经济全球化以投资全球化为核心。目前世界上已有77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加拿大与哥伦比亚(2008)、秘鲁(2009)和巴拿马(2010)等国分别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接着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在努力通过双边、多边和区域之间进行合作。

国外有一些学者对自由贸易区效益进行了研究,NathMukherji从贸易自由化的角度研究了负面清单对亚太组织的经济作用,并与正面清单进行比较归纳出六大优势。Guidolin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印度尼西亚1967年开始实施NDI政策(内含投资负面清单)的长期效应,并对印尼服务业部门吸引、利用外资的未来趋势进行了预测。随着WTO多边贸易体制边缘化,WTO红利的消退,正面清单管理模式逐渐被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替代,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被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所主导,国际最近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成为一种国际服务贸易和外商投资管理方法。各国在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规则中,基本采用准入前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在自由贸易区内将准入管理由全部核准制变成形式备案制,建设投资服务促进体系,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

二、中国自由贸易区管理制度现状与困境

1.中国自由贸易区管理制度现状

我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动力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在国际上2013年7月中美开始双边投资和贸易谈判,双方谈判的核心问题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及负面清单管理问题。在国内中国自由贸易区这种更高规格的开放贸易需要更深层次制度改革。国务院38号文《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上海自由贸易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投资管理主要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水平。该通知特别强调服务业投资领域的开放,提出自由贸易区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努力建设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服务业外商投资能更好地促进本地服务业质量提高。Dunning应用“国际生产折中论”研究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效应,阐述了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是提升管理或营销技巧等而获得的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指出相对于本土企业,服务业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及营销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自由贸易区将发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制度创新空间,在更深层次上激发两个市场的活力,有效推动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金融服务国际化,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我国政府首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投资领域实行负面清单,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可以自由转移其投资收益等,促进行政法制化建设,这些都是在国家层面和全球化战略思路的制度设计。

2.中国自由贸易区管理制度的困境

随着我国进入WTO的红利的逐渐消退,在国际上WTO多边贸易体制被日益边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需要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现在已经进入深水区,粗放式改革的制度红利已经耗尽,中国需要新的改革探索,需要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的顶层改革制度设计。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党中央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推动对国际市场充分参与、使我国在新的国际规则条件下能够迅速适应,规避国际贸易新规则中被边缘化,并防止对外贸易环境的恶化。这逼着政府职能转型升级,以开放促改革,就可以形成倒逼机制,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和法制化。从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制度设计方案来看,其目标亦直指比较难啃的审批制度改革,以开放促进行政精简化,由长期实行的事先审批转为实行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过程监管的有效综合执法体系,倒逼行政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可行策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形成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管理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新管理模式。为实行全面经济改革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第一,自由贸易区内需要对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形成高水平的投资环境;第二,自由贸易区必须实行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管理制度创新,形成公平公正的营运环境;第三,自由贸易区需要对金融服务体系进行制度创新,形成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第四,自由贸易区需要对综合监管制度创新,实行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科学评估体系;第五,自由贸易区需要对文化价值体系创新,实行国际化的多元文化共存、跨文化沟通交流,文化互信、共赢机制和协调机制。这5个创新集中体现为政府职能转变,这种转变可以归结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在国际上并不是新的概念,但在中国投资领域仍是初次应用。正如韩正指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制度设计是颠覆性的,根本没有依靠优惠政策,整个自由贸易区坚持自主创新、体制创新获取红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建立起更完善的新型市场机制。但由于中国自由贸易区刚开始启动,对自由贸易区管理政策及效果的研究还较少,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风险和困境。首先,美国通过TTIP和TPP形成大区域的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同时为了加快这种进程,还通过双边、多边投资谈判(PSA),先与一些发达国家签订高水平的双边投资协定,加快促进投资自由化,以此主导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面对美国全球经济战略的调整,在新的国际贸易中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和依赖度比较高,如果这一轮国际化不能有效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国就不能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中有所作为,而且会在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规则制定中失去话语权。其次,我国在这新一轮国际贸易和投资协定谈判中,必须按负面清单模式谈判,促使扩大我国市场准入宽度和市场开放程度。

在新规则下提高我国市场发展空间,但是政府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存在许多隐性风险。再次,负面清单是对中国的全新挑战,负面清单管理作为新型外资管理模式,在上海自由贸易区还处于探索阶段,类似于一种全国新一轮开放的先行实验,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我国开放度提升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将超过中国2001年加入WTO的效应,也将是我国政府扩大对外开放、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在新时期实行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里程碑。由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国际化中的外商投资质量很重要,2005—2010年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额逐年减少,如美国由2005年的306123万美元下降到2009年255499万美元,在我国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需要与国际规则接轨,负面清单并不只是列出一些禁止或者限制准入名单那么简单,需要一系列的制度相配套,需要发展出全新的企业、全新素质的人和全新的管理模式。

因为新机制的核心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遵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理精神在私权领域发挥作用,政府在公权领域遵照“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规范运作。即对公民和企业而言,只要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禁止的都可以为之;可是对政府职能而言,凡是未经法律授权的职能均不得为之。由于我国长期按照正面清单管理模式运作,这种制度惯性需要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推动。2013年3月总理在上海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并强调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就是由4个经济特区的沿海开放带动的。他进一步认为:“现在看来,用开放促进改革,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红利。”如服务业外商投资的效用是对东道国服务业直接产生“软技术”溢出效应。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制度设计,将为国内外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通过创新拓展市场空间和促进经济增长。可是从政府管理能力来看,“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法理理念需要政府官员观念改变,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必将会给政府带来潜在风险和管理难点。

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管理的实验性推行,一方面需要探索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负面清单模式下的综合监管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如何优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本身,提高负面清单的质量,适当减少政府设置的不适宜约束条件,以充分地发挥国内外企业的活力和国内外市场的效率,积极寻求政府监管约束与市场健康发展的平衡策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自由贸易区必然选择,自由贸易区的空间经济的效率和效益决定于负面清单的质量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优化。如何明晰收益和风险进行权衡取舍需要借助科学方法。

三、中国自由贸易区管理制度优化的思路与方法

1.中国自由贸易区管理制度优化的思路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刚刚起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还处于开始试验阶段,我们必须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运用科学评估方法来不断提高负面清单的质量,优化管理制度体系。大数据时代和智能化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科学理论和方法,但是面对海量数据如何选择利用并优化却是巨大的困难。数据挖掘中的粗糙集(roughset)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种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知识的数学工具,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分析一些不精确、不一致和不完整的信息,形成比较完备的信息。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能从中发现一些隐含的知识,揭示事物潜在的规则和规律。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例,目前的负面清单按小类进行限制,共制订了190条管理措施,(目前已下降到137条),其中禁止类38项,限制类152项。国际上负面清单基本上有3类:第一类为“不符措施”,如涉及国家安全、经济体系稳定的;第二类为“一般性例外措施”,主要适用于政府公共采购、补贴等;第三类规定“特定产业例外”的保障措施,如通讯和幼稚产业等。中国在这方面缺少相应内容的明确规定和基本主张。运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帮助对负面清单措施合法、合理、有效性进行国际规则分析,因为粗糙集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知识的数学工具,是用来研究不完整数据、不精确知识的表达、学习、归纳等的有效方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由波兰学者Pawlak和波兰科学院、华沙大学的一些逻辑学家合作研究,并于1982年正式提出的。此后,粗糙集理论和应用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一些数学家、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研究人员参与到研究中,不同领域科研人员在粗糙集的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交叉研究工作。重要标志性成果是Pawlak1991年的专著和1992年专集的出版,该研究成果就这一段时期对粗糙集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该成果有效促进了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目前,粗糙集已成为信息科学和应用数学领域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将粗糙集应用于机器学习、物理波形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知识管理中知识获取、决策分析及过程控制等许多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粗糙集的理论研究正成为信息科学的一个热点。刘军针对非相容表构建决策树中属性约简计算复杂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粗糙集分辨关系和粒计算理论,建立一种相容表和非相容表通用的构建决策树算法。刘军根据非相容表的逻辑关系式证明其可经过变量替代等价于相容表;再根据等价表的特点,以属性粒为基本单位,用属性粒的可分辨量、属性粒相对于决策属性的类别数量及决策表中相同行的数量这3个基本参数确定属性的优劣,以最优属性为划分属性自上向下直接构建决策树。粗糙集在知识的不确定性度量应用上,翟俊海等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样例约简支持向量机,利用相容粗糙集方法求属性约简的边界域,并从中选择样例作为候选支持向量训练支持向量机。翟俊海等认为这样可同时对属性和样例进行约简。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能有效地减少存储空间和执行时间。张铃等结合信息论做了研究工作,提出度量粗糙集和粗糙分类的模糊性。结合粒计算研究属性的不确定性度量。但这些大多是算法技术方面的研究,而且后续研究较少,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有待拓展。

将粗糙集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到政策领域,将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方法运用于负面清单政策优化,通过构建政策数据库,运用粗糙集理论来研究我国现有外商投资准入正面清单审批制度转化为负面清单政策的方法,参照国际上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分析我国外商投资政策项目的一些不精确、不一致和不完备的地方,发现隐藏在政策数据中的特征和规律。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数据挖掘方法有利于对一些政策措施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模糊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研究出高质量的负面清单降低外商投资可能带来的风险。

2.运用粗糙集方法提高负面清单质量

粗糙集理论和方法这种被研究者用来处理模糊性和不确定知识的数学工具,其决策表能有效地分析一些不精确、不一致和不完整及不完备的信息,可运用粗糙集方法精确负面清单数目。具体到上海自由贸易区,以目前进入自由贸易区的1000家企业和5万多家注册企业的投资与收益表现作为预测负面清单精简后可进入的新行业投资空间的收益与风险的预估值。目前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中的“鼓励类”去除,并将“禁止类”和“限制类”合并为一类,明确了该清单的负面性质。可是这种简单合并后还需要运用粗糙集方法进行精细化的分析,目前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措施中没有对限制和禁止外资标准进行界定。

从管理目标看自由贸易区要鼓励高质量的外资进入,自由贸易区需要提升外资利用水平,需要对高质量外资建立判断依据。我们从负面清单的条文用词看,上海自由贸易区190项措施中,提出投资活动“须合资、合作”,这种用词不严谨而且未对“投资”定义做界定。外资是指国外还是境外具有完备的法人代表的组织进行的实体性直接投资?投资是这些机构使用债券、股票等进行的间接投资?这些需要明晰的部分负面清单未作出明确规定。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运用粗糙集方法进行优化处理。为了有效归约政策条文,将负面清单政策措施进行符号化表示,从而形成政策符号表达系统,运用粗糙集理论将政策措施建构成二维数据表的形式,政策清单用行表示,政策属性用列表示,表中的元素表示负面清单对象的属性值。这种政策表达系统编制形成决策表,在决策表中,将属性集分为两类:一类称为条件属性集,另一类称为决策属性集。

第一列为政策清单,第二至四列为条件属性集,第五列为决策属性集。某一政策措施是否保留,取决于条件属性集中的条件。在政策决策表中不同的政策措施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参照国际上一些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和多边协定的负面清单思路,将一些关系国家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保证经济体系稳定的列入不符措施属性,另将国际收支平衡与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可用尽的战略资源等列入一般性例外措施属性,将幼稚产业保护列入保障措施属性,以确定对负面清单决策起作用权重;利用决策表正确分类能力,对一些条件属性进行简约,就可以去掉不必要的一些属性。建构决策表关键是要保证决策表是相容的,判断一张决策表是相容的逻辑是,当且仅当决策表中的所有规则都是相容的。也就是说决策表经过简约之后的投资与服务业对象条件属性相同的两条规则,如果它们的决策属性也相同,两者之间没有矛盾说明这两条规则相容。在简化决策表过程中可能简约的决策表有若干个,需要进一步观察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核。因为决策表的核是各决策表的交集。简化决策表的核是不能再简约的特征属性的集合,核是所有简约的计算基础。根据以上分析,应用粗糙集理论和方法进行负面清单质量的优化研究,可遵循以下方法:①整理对比负面清单项目,进行属性分类,构建负面清单政策决策表;②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请业内专家讨论,确定属性的数量与权重;③简约条件属性,从决策表中删除冗余属性;④研究决策表中整体属性,将不可分辨关系属性的对象进行合并,从而可以删除决策表中的某些行,即分离出不需要禁止或限制的领域(行业);⑤合并决策表中的某些行和列,重新整理决策表。将粗糙集理论和方法创新性地用到中国自由贸易区管理政策领域,结合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方法对负面清单政策进行优化。

自由贸易范文3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

一、引言

黑龙江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具体范围是119.85平方公里,包括三个片区: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其中,哈尔滨市片区涵盖了79.86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至三环路,南至松花江,西至王万铁路线,北至宏盛路[1]。哈尔滨市自贸区追求四个突破,一是在体制机制方面突破,二是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突破,三是在载体建设方面突破,四是在枢纽建设方面突破。由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快速发展,自贸区制订了关于跨境物流、出口退税、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哈尔滨市与其他发达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哈尔滨市自贸区实施了四大方面税收优惠政策,第一,针对加强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创新政策,共有七大方面,具体政策为25条;第二,针对复工复产的优惠政策,共计五各方面,具体政策为21条;第三,针对产业集聚税收优惠政策,一共有六个大方面,具体政策有30条;第四,针对税收新服务的政策,共计四个方面,具体政策16条。

二、哈尔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狭窄。哈尔滨市自贸区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关于税种的优惠政策寥寥无几,仅仅提到所得税,主要关于激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与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与之相较,目前哈尔滨市自贸区在税种税率、融资租赁,服务贸易等方面没有制定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政策范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不够。虽然哈尔滨市自贸区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税收优惠的力度不够。目前哈尔滨市自贸区主要以国家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主,缺乏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缺少吸引外商投资和扩大国际贸易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发展方面,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到生物医药产业,制造业,但是有关物流、金融等产业的优惠政策缺乏;在吸收人才方面,主要体现在财政补贴方面,而且一次性补贴不能与人才在哈尔滨市所创造的价值相关,所以难以真正的激励和吸引人才;在税种税率方面,自贸区虽然设立了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与小微企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没有明确说明企业所得税,如第一次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或者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2]。与其他地区的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相比较,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明显不足。如,新加坡实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7%,但自贸区内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5%-10%,要比国家的税率低;纽约自贸区针对企业所得税设置了一系列的税收抵免政策,纳税人进行符合要求的区内经营投资可以获得一项达25%的外贸区资本抵免。

(三)税收优惠方式结构不合理。哈尔滨市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单一,且主要采用直接税收优惠的方式。目前哈尔滨市自贸区主要实施税收减免与退税方式,使用投资抵免、延期纳税以及加速折旧等这些间接优惠方式过少。在通常的情况下,直接优惠方式主要特点是简单明了,确定性较强,使纳税义务人想要的税收优惠的激励发挥了作用,而间接优惠的主要特点是弹性大,鼓励与支持纳税义务人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调整[3]。所以在选择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时,尽可能的使用间接优惠方式,尽量的少采用直接优惠方式。因为税收减免优惠方式容易对企业各期的税后所得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会形成“税收洼地”,这就导致企业可能仅仅是被税收优惠政策所吸引才会前来投资,从而对市场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干扰,导致市场扭曲,就失去了“税收中性”。

(四)税收优惠政策过量且冗杂。虽然国家倡导税制简单明了,但是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却过量且繁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优惠政策的名目众多,与自贸区简明税制的相关要求不相符,依据税制的要求,自贸区的税制必须包括全国性税制和地方性税制两个方面。自贸区内通常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依照国家定制的相关规定,在享受所得税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同时,会加大自由贸易区内的税收遵从和征收管理的难度。第二,哈尔滨市的政府规定了大量的财政补贴政策,对税收环境不够重视,从而导致自贸区内的税收优惠政策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自贸区内,因为政府不关注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制定过量的财政补贴政策,给哈尔滨市自贸区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是政策的稳定性对自贸区的评价至关重要,因为财政补贴政策的法律效力和时间效力都不如税收制度,因此大量的采用财政补贴政策不仅会减弱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税收环境的稳定,从而会使得哈尔滨市自贸区的竞争力不断下降[4]。二是财政补贴政策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而且相较于税收优惠政策,其非中性的力度要更大一些,实施大量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哈尔滨市自贸区资源配置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三是政补贴政策的采用的范围有些狭窄,限制外来投资的进入。财政补贴政策一般是对特定的投资行为制定的,并不是对整个行业制定,因此补贴的范围小,限制条件多,从而使哈尔滨市自贸区的投资风险增加,不确定投资收益。四是财政补贴政策通常是人为进行操控,在实践中发生不规范的情况可能性极大,这就可能会出现哈尔滨市自贸区政府人员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的情况。

三、哈尔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的对策

(一)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范围。第一,合理增加税收优惠政策。哈尔滨市自贸区应适当增加税种优惠政策,例如所得税,关税与增值税。哈尔滨市自贸区以打造对俄罗斯和东北亚全面开放承接高地为目标,积极打通对外合作的物流链、产业链、金融链和科创链等四个链条[5],商品出口时可以免关税,进口时可以适当减税,烟草、酒类、汽车、以及石油四类商品可除外。哈尔滨市可合理增加融资租赁税收优惠政策,开拓融资租赁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哈尔滨市自贸区的发展,还可以扩大相关企业的融资渠道,这样企业就不只有银行贷款这一个融资渠道。第二,适度扩大税收普惠范围。哈尔滨市自贸区可以爱尔兰香农自贸区借鉴,对哈尔滨自贸区实施统一的税率政策,而不仅仅是对区内部分的企业,这样可以让自贸区内的企业享受公平的待遇,很好的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推动自贸区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得自贸区的企业获得更多的福利与服务,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运营的成本,还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商投资,从而推进自贸区的经济发展。

(二)加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第一,调整现有税收的优惠政策,哈尔滨市自贸区依据自贸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天津自贸区和釜山自贸区借鉴经验,天津自贸区在投资管理公司注册、备案和产品服务方面推出了返税政策,也就是将企业纳税的部分返还给企业;售电公司注册、验子和备案服务促使企业良性健康发展,返税政策的比例很高;保险经纪公司注册服务要根据不同的税种和缴纳税额,返税比例范围从50%到95%不等。釜山自贸区关于关税方面,当由本国生产的实品进入自由贸易区是可以减税或者免税,而由国外生产的货物进入自贸区时进行免税;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成立前三年实行零税率,后两年在韩国一般企业所得税率的基础上进行减半;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可使用低税额的手段进行缴纳税额,年应纳税额在73457万韩元以上时可使用税率为17%进行缴纳[6]。哈尔滨市自贸区可以对不同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返税比例,为了能够留住高端人才,可以采用给予个人所得税补贴的方式,为能够吸引优秀的高材生,需要加强住房补贴的优惠政策。第二,结合实际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首先,哈尔滨市自贸区可以依据不同的产业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金融保险行业可以增加进口企业的保费支持金额,对出口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培育期增长到5年,以此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其次,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企业,但他们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也会各有不同,不同类型的企业更是不同,这需要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如实施适度减免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材料,以此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最后不同的税种实施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哈尔滨市自贸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虽然无法使得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降低,但可以增加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来减轻企业负担。

(三)优化税收优惠政策方式结构。景宏军,冯紫琦:哈尔滨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税收优惠政策研究第一,设立多种方式的优惠政策,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应当使用多种方式,更多的使用间接优惠方式。不同的优惠方式对市场干预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要谨慎选择优惠方式,尽量将对市场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7]。如所得税,由于其中性化较弱,应当采取加速折旧等间接方式,以此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从税收要素的角度来看,自贸区可以采用由税基与纳税时间叠加的间接优惠方式,尽可能的减少使用由税额与税率叠加的直接优惠方式。如为了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延迟哈尔滨市自贸区内企业用亏损抵消盈余的时间。除此之外,通过使用增加费用加计成本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应纳税所得额减少,还可以鼓励自贸区新兴行业的发展。第二,使税收制度简单明了,简化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补贴繁琐,如新西兰、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企业均以公司所得税为主,税种比较单一,有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压力。优化税收服务,使得税收流程简单易懂。减轻纳税人办税的负担,能够让纳税人把事办好、让纳税人容易轻松得办事,将优惠最大限度给予纳税人。哈尔滨市自贸区可借鉴重庆市自贸区税收服务政策,一是推进扫码支付缴税,包括银行、银联和非银机构;二是设立纳税服务热线;三是拓展电子税务局功能,包括非居民合同项目备案,扣缴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申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季度(年度)申报和非居民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备案,推行自贸区内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信息补采集线上办理[8]。

自由贸易范文4

保税区是我国在经济特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原先的一些优势面临着直接挑战。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积极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才能充分发掘保税区所具有的潜力,提升保税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郑州保税区为具体研究对象,阐释了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可能性,研究了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政府;管理创新

0引言

自由贸易区是由特定国家或地区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以对外贸易、技术交流或相关的业务为基本依托的外向型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营形式最灵活、经济活动最自由的特殊经济区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固有的一些政策及产业方面的优势面临着直接的挑战,保税区的发展遭遇了新的困境,从全球发展大势来看,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郑州保税区是我国中部六省第一家综合保税区,随着形势发展,诸如产业结构性矛盾、创新能力缺乏、域际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开始凸显,客观上要求郑州保税区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1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性

1.1实现国家发展战略

河南省和郑州市在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处于重要地位。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动区域改革开放的战略突破。转型将有力推动区域内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快产业融合,接轨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提高区内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区域经济升级版,以大产业带动城市群,以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有力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郑州保税区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原经济区进一步向心发展。

1.2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凸显的区域定性不清、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以及政策冲突等问题,制约了郑州保税区的进一步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利用转型所要求的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经济政策等来解决保税区发展中的问题。以转型为契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合拍,强化陆空交通衔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航空偏好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发展高品质公共服务,建设现代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完善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推动保税区可持续发展。

1.3发挥郑州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可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腹地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有力推动郑州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内陆无水港物流枢纽平台,为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提供配套服务和基础保障,最终形成多种业务协调发展,各种企业共生共赢的生态化格局,助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总体提升、总体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其扩散效应还可以辐射到中部其他省份实现区域整体发展。

1.4促进临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郑州保税区建成自由贸易区,将推动郑州航空港区形成“铁、公、机”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推动航空偏好型临空产业的发展,做大临空经济的规模,化解区域内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产业升级压力较大的问题,逐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供应链和消费供应链,带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带动整个中原经济区实现产业升级。

2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基本条件

2.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引领和辐射了中原城市群9个省辖(管)市的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区位优势明显,矿产、人力等各种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资源优势互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经济优势;郑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居于全国路网中心的重要位置,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可复制;郑州保税区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2.2独特的人口和地域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原经济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郑州建立自由贸易区,符合中国经济重心、制造业重心逐渐从沿海转移到中部的大趋势,顺应了城镇化从人口大迁徙到家门口就业的大趋势,总之,郑州无论是作为中西部的枢纽,还是中国南北方向的连接,都具备比较独特的地域优势。另外,郑州市科技人员集中,科技力量较强,优秀人才资源为郑州保税区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必要的人才基础。

2.3郑州保税区和航空经济发展的基础

郑州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郑州是国内唯一把综合保税区建设在航空城内的城市,通过海关、商检、机场公司和港区等部门的创新工作,综合保税区与机场口岸实现了以一次性验关为主的“区港联动”,为进一步转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区港联动政策的实施、与自由贸易区政策对接的尝试,也逐步在事实上迈出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步伐。

2.4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在21世纪速度、规模和范围都在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赢得了发展机遇。从国内环境看,由于连贯南北、通达东西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河南省和郑州市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民航业战略布局的调整为郑州保税区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唯一部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落户河南,不但是对河南已有优势地位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广阔前景的看好。

2.5先导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拉动

航空高端制造业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郑州作为内陆城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再仅仅会带来经济效益,更会带来一种全新的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意味着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落地。是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的最佳通道。而以富士康、UPS、俄罗斯空桥、南方航空、深圳航空等1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带来产业示范和产业聚集的效应。

3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思路

3.1明确转型目标,精准定位政府角色

郑州保税区转型的功能定位是发展以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为主、临港加工和现代服务为辅的综合功能区,其路径是由全面的区港联动最终形成自由贸易区。政府是推动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量。各级政府和政府管理部门应通过精准定位,为转型过程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关键是要实现从单纯强调管制职能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3.2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

郑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在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包括以管委会为核心的行政性机构的设置、权能、管理方式的改革和以海关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改革,推进实现“一线放开”“区内自由”、待时机成熟时完成监管体制一元化的改革。

3.3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综合管理机构

未来郑州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应该设置成三层级政府主导型管理机构,中央政府层面建立对全国保税区统一管理的政府机构,履行宏观管理职能;地方政府要建立统一效能的保税区管理机构,理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海关地方直接监管的独立型监管体制,改革海关监管的方式和程序,完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郑州港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奠定基础。

3.4推动各领域的配套改革

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营造相应的监管和税收制度环境,进一步强化监管协作,实施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增强外汇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保驾护航。

3.5加快郑州保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的发展,为转型创造条件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综合化的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区内功能的开发与整合,加快发展临空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人才,为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6推动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的续航力提升和制度化

沿着创新过程制度化、创新成果制度化两个基本向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创新成果评选体系和制度化法定程序,实现在转型中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推动自由贸易区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作者:魏继华 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者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经验分析——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架的启示[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2]孟广文,王洪玲.天津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5(10):1552-1565.

[3]周振海.天津自贸区金融支持政策[J].中国金融,2016(2):50-52.

[4]陈宗胜.聚焦自由贸易区建设[J].财经界,2016(1):78-81.

[5]王德蓉.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背景与思路[J].党的文献,2016(1):25-30.

[6]罗清和,曾婧.“一带一路”与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6(1):40-46.

自由贸易范文5

从20世纪80年代地位微乎其微到2000年以后比重不断加大,再到2010年超过了同时期的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从进出口结构上来看,在1994年之前,我国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国际贸易基本保持顺差。1995年以后,我国国际贸易出口额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国际贸易进口额也在不断增长,国际贸易逆差越来越大,2009年高达295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国际贸易增幅巨大发展迅速,贸易总额不断扩大,国内贸易内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服务贸易的舞台上的角色越来越必不可缺。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得益于世界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二、中国市场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具体对策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在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我国也基于本国国情摸索出适合中国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制定服务贸易的基本法。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法》中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定。针对性解决我国《对外贸易法》对于服务贸易的规定的内容太少,过于原则化与模糊化,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这就使得基本法在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较小。完善贸易法第一就是学习借鉴美国经验,增加促进保障条款。一方面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体系,制定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另一方面完善服务贸易的保障措施,在为服务贸易提供必要的救济途径的同时对违反我国服务贸易政策的行为提供制裁的依据。第二,明确我国服务贸易的管理机构,详细规定其性质、职能、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管理机构在业务贸易中的强制性和合法性。

2.推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多层化。

要建立以商务部为方向主导,以行业主管部门为重点,以民间自律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这个体制就要求搭建商务部与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以及各服务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熟悉业务、信息支持与高效配合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必须符合本国监管的水平,避免出现自由化过快而造成的监管缺失事故。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力量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民间组织无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行业协会为本服务业的自治组织,可以为本行业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与技术指导,引导企业避免恶性竞争。

3.加大双边服务贸易的谈判力度。

最后,实现贸易自由化离不开国际合作,因此需要积极推动区域和双边服务贸易的谈判。由于GATS成员国之间经济差距大,利益诉求多,GATS必须兼顾各方利益。因此,GATS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较低,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和GATS本身优惠制度安排,低水平的自由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一些国家更高的需求。高水平的区域与双边贸易体系继而被各国广泛接受。这种贸易体系不仅降低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难度,还使得服务市场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更加便利,贸易壁垒也会逐渐减少。这种贸易体系使得区域贸易和双边服务贸易的优势相互补充,使得地区合作更加密切,进而提升了地区服务贸易的综合竞争力。正确认识这一点,我国必须在充分分析服务贸易特点的基础,积极开展与别国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切实使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得到提高,使我国服务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三、金融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策略

1.在外向型经济实体内部优化中的应用。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外向型经济实体的存在对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存在许多这样的经济实体,这种开放式的经济实体都是以家族经济形式为主,是较为固定和保护式的产权,这也决定了企业的实际产权结构形式。企业在资金的获取途径比较单一,都是从企业经营产品和出售服务获得的利润进行资本转换。但是这种资金的获取方式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息息相关,企业经营的好,发展形势良好,那么资金的增长速度就会很快,一旦,企业遭受市场的冲击和高压力的竞争,或者是受到政策的影响,都会直接导致企业的资本下降减少。面对这种问题,就需要间接金融来使得企业获得资金的融通。在当前的形式下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为家族型的企业进行间接金融的融资,为外向型经济实体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当下,很多地区的政府都在设立技术创新的资金项目,来激励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上,向着绿色环保靠近,创新出节能减排的新型产品和制造新方法。基金组织可以针对这些绿色企业进行监督和评估,最终从这些外向型经济实体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奖金的发放和政策的鼓励。这样的措施,无疑给这些外向型经济实体的融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帮助企业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企业稳定、持续成长。

2.在外向型经济实体外部优化中的应用。

自由贸易范文6

伴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国际贸易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两方面,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要保住我国进出口大国的身份,保住我国进出口的份额,不断扩大出口量,就必须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快捷、低成本和高效性的特点,利用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国际贸易的结构,对国际贸易发展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相关概述出发,分析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结构的有利影响,讨论电子商务背景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优化,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结构化

科学技术水平日渐提高,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在电子商务背景下迎来了挑战和机遇。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对国际贸易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国发展国际贸易过程中,必须对电子商务快捷、低成本、高效以及无纸化交易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时优化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贸易结构,促使国际贸易结构适应电子商务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避免国际贸易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经济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始终保证我国大国地位屹立不倒。

一、电子商务及其国际贸易的基本概述

1.电子商务的基本概述。电子商务通常指的是在全球各地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进行的各种不毛面商贸活动,概括来讲就是电子方式和商贸活动。电子商务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经历了五个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日渐提高,和电子商务自身全球化、高效化、快捷性、低成本等诸多优化,使得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经济结构形成了挑战,新经济形式下,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及结构优化。国际贸易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和劳务流通和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作为电子商务应用最早的领域,国际电子商务的出现,实现了交易方式和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打破了国际贸易中的时空局限,有效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降低了信息流通的成本,对提高世界范围内商品和劳务交换效率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实现了商业谈判电子化、合同签订无纸化,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将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同时,也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贸易结构上。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主体结构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等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交易手段由单一传统方式向多样化转变,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为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国际贸易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为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为传统国际贸易结构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其积极影响的研究发现,电子商务对传统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为对商品结构的影响、服务和技术结构的影响、交易结构的影响、贸易方式以及经营主体结构的影响。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影响作用,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必须实现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本文主要从商品结构和贸易形式两方面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

1.商品结构。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分工与协调得到进一步加强以及高端产品的不断出现。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世界产业结构主要以原材料和能源的制造业、加工业为主,而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向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行业,这些产业主要依靠网络技术,表明了商品结构中信息技术的价值量逐渐提高。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人们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这种需求的变化促进了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调查发现,2014年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方面,增长速度均超过15%,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国际贸易结构中,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形成了重要的启示。

2.贸易形式。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运作方式、支付方式和监管方式三个方面。传统国际贸易中容易受时空等因素的影响,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成功打破了时空局限、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实现了对贸易中商流、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有效整合,为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实现了支付方式的优化和创新,电子支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流通的成本,也有利于提高支付效率。电子支付的出现使无纸化支付形式代替了纸币支付,成为国际贸易付款的主流趋势,对国际贸易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总之,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对国际贸易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电子商务不仅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经济发展中采取合理的措施规避不利影响。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研究,结合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结构的特点,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就必须从多个方面着手: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我国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利润空间比较下。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量,扩大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的比重,实现低端商品向优质商品和高端商品转变,实现商品结构的优化。这就要求我国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附加价值高的高新技术和科技产业,提高高科技产品在我国商品出口中的比重,降低初级商品的出口比重,最大限度提高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形成充分的物质保障。

2.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对于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国际性交流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参与其中,深入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形势,从而实现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挑战。除此之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还需要完善电子支付的体系建设,主要是因为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对电子支付非常依赖,电子支付环境的安全性可以为顺利进行国际贸易提供充分的保障。在完善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时,不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积极促进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3.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力。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主体结构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力,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的培训,使企业拥有专门管理人才和商务技术型人才,可以为电子商务下对外贸易提供充分的保障。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环境下,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进行优化,还需要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主要是因为在电子商务时代下,产品的周期会大大缩短,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对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会形成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为我国国际贸易带来机遇和挑战,针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特点,在新经济时代,促进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就必须根据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的特点,实现对我国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作者:郭伟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兰克福分行

参考文献:

[1]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2):89-92.

[2]黄晓丹.在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探析[J].中国商贸,2013,(34):104-105.

[3]迟永胜.我国企业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电子商务应用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17):199-200.

[4]张卫敏.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发展展望[J].商业经济,2012,(3):60-61,117.

自由贸易范文7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影响

1997年,世界经济领域发生了两件非常巧合而又影响深远的事情,一是金融贸易开放不久后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卷入了亚洲金融危机;二是WTO成员在GATS框架下签署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把全球95%的金融服务贸易纳入自由化进程。从目前的金融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但是,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一直在积极倡导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外,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主动采取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而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中的新加坡、泰国、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等却在并不具备很强竞争优势的条件下积极推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政策,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出于各种压力,不得不参与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由此可见,尽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表现多样,各国却并非仅仅为了贸易利益,更多是出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利益考虑开放其国内的金融服务市场,这是因为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与其它各部门联系甚广的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经济功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对于提升新时期我国服务贸易水平、拓宽服务贸易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因此,研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扬长避短、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分析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提出始于1986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此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理念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传播,随后在世界部分国家得以实施。有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内涵研究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内涵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综合当前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分析,可以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界定为两个方面,即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静态形式和动态形式,[1]静态形式是指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及政府监管程度;动态形式则是指整个金融市场从普遍的限制阶段走向逐步开放,最终实现相对的自由竞争的过程。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已经逐步凸显,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见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可以认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谓是利弊共存。

(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竞争因素,提升了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率。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来临后,大量的国外热钱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国外金融机构不仅在我国设立相应的金融分支机构,同时还积极与我国本土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合作、资本入股等方式加强合作,从而提升了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这些都有利于金融交易成本的减少,促使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国民经济总收入。2.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优化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最终拉动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深受金融效率低下的影响,金融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金融系统的总体竞争力较低,金融市场垄断程度较高。许多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难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或在进入市场后受到诸多限制,而垄断程度较高的企业则可以继续获得较大收益。长此以往,大企业就会丧失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影响经济健康发展。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国外金融机构参与本国的金融市场竞争,促使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整合金融业务类型,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2]与此同时,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的经验、技术、理念以及人力资源等等,也都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改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给国内金融市场和体系带来一定冲击。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国外金融结构纷纷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突出表现为国内金融市场份额被蚕食。[3]同时,国外金融机构在进入我国市场后,往往会优先选择我国经济较发达、人口较为稠密的大城市,例如北上广深等地,而这些地域又是我国的经济中心,这就有可能给我国的经济安全带来风险。2.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宏观调控也是一个考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是金融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而我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监管机构的宏观管理。以往我国金融机构针对本土金融企业的相关措施可能不适用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关金融监管措施的出台还需考虑到国外金融机构的发展,这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在有效降低甚至避免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发挥并利用好其优势。

(一)健全金融服务法律法规,促进相对自由化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实践证明,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利的,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但在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存在着相应的风险。因此,为有效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把握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的金融市场发展规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健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时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制定出与我国国情相符合、适应现代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金融监管机制,[4]加强统筹协调,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发挥至最大,同时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促进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二)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能力和金融服务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尽快转变服务理念,推进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以目前金融市场最受关注的养老金融为例,其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关键在于应面向老年人群,开发出更多适合老年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金融需要,针对个人养老需求提供多层次、个性化服务,[5]目前,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在试点推出适合老年人的各种金融产品,如老年人银行卡、老年人商业保险、信托以及养老基金等产品。未来,金融机构还应继续加大老龄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注重金融产品的个性化,根据老年人不同的经济情况及心理特点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参与老龄金融的积极性;此外,各大金融机构还应积极联系其它养老保障行业,建立跨行业的老龄金融服务机制,将老龄金融服务和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保健等业务紧密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因此,加快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提高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专业服务队伍

在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国外金融机构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后,我国国内金融机构要想加快金融创新,争取更多的市场资源,不断促进自身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金融专业服务队伍,积极树立并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各类用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现代金融服务。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亟需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因此,不断夯实我国金融机构发展基础、促进其良性发展,关键在于由政府等相关部门,根据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发展现实情况,构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金融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养机制,不断扩大复合型金融人才储备,切实培养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富有职业道德的现代金融专业人才,为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时代下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金融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借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改革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努力健全金融机构,构建我国新时期金融机构发展的新体制,努力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银行机构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尤其应重点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有条件地进入银行业,构建竞争有序、产权协调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带动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有效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拉动经济发展。[7]

四、总结

总之,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应通过各种有力措施有效降低其负面影响,最大化地发挥其带动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基于此,我国政府部门还需要继续坚持创新,全面提升我国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努力实现国家金融服务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带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办兴,汪兴隆.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走在国内稳定和国际冲突的边缘[J].城市金融论坛,2000,(7):19-22.

[2]潘菁,刘辉煌.知识型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4):45-47.

[3]潘菁,刘辉煌.知识型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我国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界,2007,(4):59-63.

[4]李瑞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9,(3):96-100.

[5]王青青,段元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22):10-12.

[6]刘兴灿.经济新常态下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浅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4):92-96.

自由贸易范文8

 

目前,我国保税经济区主要包括三大块区域: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它是我国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国际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成长阶段,保税经济区的发展特性、政策和制度演变的重点有所不同,具有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许多特点和功能,但又与世界自由贸易区有一定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保税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解决保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策略是向以发展国际物流业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转型。   一、保税经济区的发展历程从区港分离到区港联动再到港区一体化的探索,我国的保税经济区处在不断完善、与国际接轨、逐步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时期。   (一)区港分离   我国从199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设立第一个保税区以来,从建立之初至今,经过合并后目前共有13个临港保税区。保税区是国内继成功创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借鉴国际上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设立的,以发展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仓储和商品展示为主要功能,旨在改善我国投资、建设软环境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自成立以来,经过起步创业、完善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减免关税、放宽海关和外汇管制为主要优惠措施,不但成为吸引国外资金、技术的投资促进区,而且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区和按国际惯例、国际通行做法运作的试验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保税区的发展在区域定性、管理体制、功能定位、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挑战,尤其是保税区与港口分离,保税区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不能辐射到港口,过境自由的原则难以实施,此外保税区功能的开发离不开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大,而物流规模的扩大也离不开保税区临港产业的配套服务,如何加快保税区与港口一体化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区港联动   面对区港分离存在的问题,国家积极探索转型途径,以实现保税区和港口功能定位的全面提升。对此,国家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先后批准上海、宁波、天津、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张家港等8个城市作为区港联动的试点,促进港区合作。区港联动试点通过加强保税区与临近港区合作,在港区划出部分区域作为保税物流园区,实行保税区政策,简化相关手续,方便货物在区、港和境内外之间快速流动。区内主要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包括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贸易四大功能,但不能发展出口加工功能。区港联动是现阶段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切入点,是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必要前提和手段。   (三)区港一体   目前国内已经存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三个区类,但由于监管体系不同,没有一个区域能将三者统一起来。2005年6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之后又在2006年6月7日正式批准在天津港东疆港区设立保税港区。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与自由贸易区政策功能最为接近、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一是区域功能综合,具有物流、加工、贸易、港口作业等多种功能,是综合性对外开放经济区域。二是特殊政策叠加,享有“免税、免证、保税”和国内货物进区退税等特殊政策,港区内企业之间及与境外之间货物流转免征增值税,加工贸易料件进区可以核销,是目前我国政策最优的区域。三是区港体制合一,即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和港口的合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政策、统一管理、统一监管。四是产业导向外向,主要发展仓储、加工后出口业务、进口分拨业务、转口业务,业务类型为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   可以看出,当前在推动我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下,我国的保税经济区正朝着日益宽松的方向发展,在政策环境上逐步向国际自由贸易区靠拢,保税港区的政策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拓展。   二、保税经济区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保税经济区具有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许多特点和功能,但又与世界自由贸易区在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海关监管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尚未完全实现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及政策定位。   (一)保税经济区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相同点   1.在区域隔离上   我国保税经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一样,都是先划出一定的区域,再按国际通行的标准设置隔离设施,隔离设施内(区内)、外(区外)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两种区域相对于国内普遍实行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都具有特殊性。同时在区内不允许居民居住,进口货物在区内仅限于生产性消费,而不允许用于生活消费。   2.在主体功能上   我国保税经济区已具备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出口加工、国际贸易和部分物流功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国际物流功能尚在培育中。   3.在贸易取向上   区内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我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最基本的共同之处。我国保税经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区内货物可以在区内企业之间转让、转移,与国内其他区域的货物往来都按国家进出口政策进行办理,这些做法与世界自由贸易区是相似的。   4.在优惠政策上   我国保税经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均享有一些优惠性的政策,如税收政策、通关政策、贸易管制等等,其中税收减免(主要是关税豁免)是两种经济区域最重要的政策要素。   同时,区内也较区外有更多的优惠税收政策,使得这两种区域处于一国关境之外,带有一定程度离岸经济的特征,两种区域均具有相应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区位优势。#p#分页标题#e#   (二)保税经济区与自由贸易区之间的差异   1.设区目的的差异   世界自由贸易区设立的目的,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目的主要是在不影响对国内市场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好处。我国保税区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建设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保税物流园区主要是为了促进保税区和港口的共同发展,增强保税区的物流功能;保税港区是我国港口在面对区位和基础设施条件同样优越且具备自由贸易区政策优势的亚太港口的竞争压力下,在既有政策框架下的突破,有利于保税区加速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2.表现形式的差异   世界自由贸易区通过区内的各种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即重点发展加工贸易经济与转口贸易经济,集中表现为一种外向型经济。我国保税经济区则表现为开放型经济,要使保税经济区真正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增长点,既鼓励向外拓展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利用保税经济区先行开放国内市场,服务国内经济的发展。   3.管理体制的差异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属于国家行为,多由设置国政府直接管理。   设区国一般都设立专门机构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力,负责对自由贸易区实行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具有较高的管理权威。我国保税经济区则是宏观上由国务院主管机构进行管理,微观上由所在地方政府管理,保税区管委会作为地方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管理保税区的行政事务,属于地方政府行为,使得管理机构的管理权威性较差。   4.政策法规的差异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法制建设完善,先立法后设区,以确保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制定以税收优惠为主的优惠措施是自由贸易区吸引投资、扩大贸易活动的关键性措施。我国保税经济区由于实行属地原则,各地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不统一,由于缺乏以国家名义的立法,因此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存在着相互矛盾、缺乏衔接、难以操作的问题。   5.海关监管的差异   自由贸易区海关监管的出发点不是通过监管增加税收,而是为了促进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区“境内关外”性质,决定了海关对区内货物的储存、流动、买卖等活动基本不加干预,仅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非自由贸易区时才加以管理和监督。我国《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明确规定,我国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不是“境内关外”,而是“关内境内”。   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境外货物在进出保税区时,都要接受海关的监管;保税物流园区,进出有两重卡口,“一线放开”并未做到;保税港区设置一个海关机构,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封闭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监管模式,逐步实现与自由贸易区接轨。   三、我国保税经济区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保税经济区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寻求原因,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提供扎实的基础。   (一)存在问题   1.功能偏离政策初衷   我国保税区建立时设置的主要功能是国际贸易、出口加工、转口和仓储展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保税区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很少考虑保税区的外部拉动效应,更多地关心区域之内财政收入、经济总量的增长。这样致使保税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更侧重于引进一些拉动GDP增长的大项目,而忽视了保税区最初设定的主体功能,这时的保税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无大的差异,都是依靠本身的优惠政策引进一些大企业。到目前为止,我国保税区的转口和仓储展示功能几乎没有实现,出口加工功能也发挥有限,这样保税区本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国家设立保税区的目的没有实现,保税区对于更广大地区的带动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保税物流园区自从运作以来,在仓储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引进、货物处理能力提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其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转口贸易四大功能还未真正形成。保税物流园区入驻的物流企业,基本上从事的是运输业务,箱量大、附加值低、园区以外的周边地区能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能力也不高,远不能满足开展国际采购、国际配送业务的要求。   洋山港“港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使得口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政策的叠加,使得保税港区政策优势更加明显。但由于运作时间不长,港区的政策内涵尚在不断拓展中;受陆上交通条件的制约,保税港区功能实现还未完全得到市场支撑。   2“.境内关外”的原则没有得到落实   我国保税区设立时,虽然是按“境内关外”的原则实施,但是我国保税区实际上仍然是“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区内基本上是“一线尚未放开,一二线同时管住”,实行港口海关和保税区海关分头管理,进出需要两重卡口,报关手续上需要两次,口岸效率仍有待提高。   3.海关监管水平尚待提高   “一二线同时管紧”的海关监管模式致使通关放行手续较繁杂,效率低下,物流成本较高,这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保税区“保税效应”所带来的效益优势;加上海关实施卡口与仓库两次监管的办法,使得保税区内货物的移库、使用均不方便,大大限制了保税区的物流功能。这种监管方式,不仅加大了有关监管机构的负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税区的发展和运作效率的提高。   另外,目前我国的集装箱拼箱货运输中,如果需要进行再拼箱,则只能在中国香港或新加坡进行,而在我国港口是不可以从事该项业务的。#p#分页标题#e#   根据海关的规定,在国内不能进行国际“异地拼箱”业务,因为这牵涉到极其复杂的报关程序,监管上具有相当的难度。这样,保税区既不利于相关企业开展拼箱业务,又不能为小批量货物的货主进行贸易活动提供便利和运输服务,这就大大限制了保税区的中转贸易、过境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功能。   (二)原因分析   1.法规不健全现行的国家法律、政府规章、地方法规有关保税区的表述可以概括为“封闭式”、“特殊性”、“综合性”。   保税区的功能并没有通过法规加以明确界定,实际发展中偏离政策初衷,已经出现了功能交叉重叠。发展转口贸易及相关物流业务的政策与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   2.各部门认识不统一   由于国家没有对我国保税区的定性进行明文规定,致使各部门认识不统一。国家海关总署对保税区的认识是“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实际上是当作放大了的保税仓库区来监管的;原外经贸部认为,保税区是“境内关外”,不存在进出口经营权、出口配额、许可证等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则认为是“境内关内”,对区内企业采取的管理与国内其他地区企业同等对待;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一线”,即视同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二线”,区内企业视同“关外”公司。   3.管理体制与政策不协调   我国的保税区管理体制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多级行政系统,包括中央、地方和保税区自身三个管理层次,保税区还受到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的联合监管,条块分割明显,又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法律,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难以协调,许多问题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法律依据不完整加上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保税区与港口分离,口岸功能受到限制。各部门的政策和监管方式不协调,缺乏稳定性,保税区内企业从事贸易和贸易支持服务活动的自由度很低,区内企业缺乏安全感。   4.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不合理   保税区的具体运作与考核均由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在考核时侧重于吸引外资、增加就业与税收以及GDP增长等直接效益指标。在这样的导向下,保税区管委会自然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招商引资和发展工业项目上。   四、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目前,从全国保税经济区发展情况看,对保税区重新定位,选择有条件的保税区,向以发展国际物流业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保税区当前面临问题和促进保税区进一步发展的较好途径。   从区港联动和保税港区试点的实施情况看,国家还需通过立法、功能重新定位、政策调整、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改革等措施,为保税经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创造条件。   (一)制定一部统一的自由贸易   区法律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人大要专门立法,对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地位、功能进行统一的界定,使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同时,对于自由贸易区的管理体制、税收政策、金融外汇管理、人员出入、货物监管、工商检验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职权规定,用法律确定自由贸易区的各项政策,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以法的形式明示其鼓励发展和限制发展的范围,明确自由贸易区具有治外法权,不受国内各种政策的影响,保持自由贸易区内各种政策的平稳运行。   (二)明确功能定位   国家各部门要统一对保税区的认识,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统一对保税区进行监管。在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上,不应只注意区域本身的发展,更要看到一个功能充分发挥的保税区对广大经济腹地的带动作用。   保税经济区政策延伸和功能定位,不但要立足于推进港口功能提升的高度,更要从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前景出发,最有效地发挥出保税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因此,保税区管委会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充分发挥保税区的主体功能。   (三)调整政策并落实到位   重新设计或者调整限制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和影响区内企业经营的政策。政策的设计与调整应该注意:以国际上发展成功的自由贸易区经验为参照,以促进向自由贸易区功能转型、发展国际物流为目标,以贸易和投资便利为出发点,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统一设计、同步实施,确保部门、地方政策的协调、便利和透明。另外保税港区政策内涵需要不断拓展,在基本的保税港区政策框架下,通过启运地政策吸引货源从港口出境;通过保税港区与上海其他保税区之间的连通政策,方便企业在各个保税区之间运作和经营。   (四)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   我国保税区的管理要参照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模式,在国务院下面设置一个专门机构,对保税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体制,主要遵循如下原则:管理职能与自由贸易区内功能或区内的经济活动有直接关系;具备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制定自由贸易区政策的能力;具备与地方政府共同协调和实施自由贸易区政策的能力;监管运行体制方面,要体现便捷高效,科学合理。   (五)完善海关监管   海关监管要真正做到“放开一线、管住二线”,货物只要向保税区海关备案,就可以自由地进出我国的国境,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二线的监管,防止走私行为的发生。海关监管要实现区域监管,而不是目前对货物进行监管。货物在保税区内可以自由流通,而不用向海关备案,也不征收任何税费,只有在货物出区的时候才进行监管。#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