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复习范例6篇

高一化学复习

高一化学复习范文1

关键词: 高三 化学复习效率 一题多变 思维能力

著名的化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高考化学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是历年高考试卷命题所遵循的原则,也是我们在复习迎考中一直所坚持和探求的。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个原则,我认为,高三复习如果对一些内涵和外延比较丰富的题目不作适当引伸、拓展组织教学,很多学生的学习会处于“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状况,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很难对付“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因此,在紧张的高三复习中,有必要提倡以“一题多变”的变式形式组织教学。

所谓变式,就是不断变换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的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恰当运用变式,能使思维不受消极定势的束缚,实现思维方向的灵活转换,使思维呈发散状态。一道题通过变式,或从特殊到一般,或改变背景将其推广,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深刻含义。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多角度去理解,去体会同一个知识点,这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的目的。

我通过钻研历年典型试题,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一题多变”的三类常见变题方法。

一、延伸拓展,“类比”变题

“类比”变题,是指对原来问题条件或结论的知识载体进行类比引申,把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变出的问题结构与原题基本相同的一种变题方法。

例1:一定温度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和另一恒压密闭容器中均发生如下反应:

2A(g)+B(g)2C(g),若反应开始时充入2molA和2molB,达平衡后A的物质的量为a和b 。其他条件不变时(A)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变式1:将反应“2A(g) + B (g)2C(g)”换为

“2NO(g) +O(g)2NO(g) ”

变式2:将反应“2A(g)+ B(g)2C(g)”换为

“2HI(g)H(g) + I (g) ”

变式3:将反应“2A(g)+B(g)2C(g) ”换为

“mM(g)nN(g) ”

分析:该变式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抽象问题具体化。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问题中已知、未知、内涵和外延间的联系,为举一反三奠定基础。

例2:已知丁基有4种,则CHCl的同分异构体有( C)种。

A.2 B.3 C.4 D.5

变式1:将“CHCl”换为“CHOH的醇”

变式2:将“CHCl”换为“CHO”

变式3:将“CHCl”换为“CHCOOH的酸”

变式4:将“CHCl”换为“CHO”

分析:以上变换,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有关取代基的同价性和官能团同分异构的问题,而不是单纯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基本技能。

例3:铁、钴、镍的原子序数分别为26、27、28。它们的性质相似,被称为铁系元素。已知有下列反应方程式;FeO+6HCl=2FeCl+3HO;CoO+6HCl=2CoCl+Cl+3HO。综合过去所学知识,判断氧化能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是(B )

A.Cl>2CoO>FeO B.CoO>Cl>FeO

C.FeO>2CoO>Cl D.Cl>FeO>CoO

变式:钴和锂是制备钴酸锂(LiCoO)――锂电池的重要材料。

(1)LiCoO中Co的化合价+3。

(2)已知CoO与浓盐酸反应产生Cl的同时生成了+2价钴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O+6HCl=2CoCl+Cl+3HO。

(3)CoCl遇碱溶液反应可生成Co(OH), Co(OH)在空气中加热时,固体残留率(剩余固体的质量原始固体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则10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oO,350-400℃时,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oO和CoO。

分析:铁与钴同族,该变式将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类比迁移到了钴元素。

启发学生“类比”变题,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寻因索果,“逆向”变题

“逆向”变题,是指将原化学问题的结论作为条件之一,引申出新的化学问题,它与写出给定命题的逆命题有些相似。

例4: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 +B2C。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c(A)=0.5 mol/L,c(B)=0.1 mol/L ,c(C)=1.6 mol/L,若A、B、C起始浓度分别为a、b、c,试回答:

(1)a、b应满足的关系是 (a=b+0.4 mol/L)

(2)a的取值范围是 (0.4 mol/L≤a≤1.3 mol/L)

变式: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A +B2C 。A、B、C起始浓度分别为c(A)=0.5 mol/L,c(B)=0.1 mol/L ,c(C)=1.6 mol/L,若测得达到平衡状态时浓度分别为 a、b、c,试回答:

(1)a、b应满足的关系是 (a=b+0.4 mol/L)

(2)a的取值范围是 (0.4 mol/L

分析:该变式比原题更有利于让学生认识到可逆反应的特点。

实践证明,通过“逆向”变题,能使学生弄清问题的因果关系,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三、揭示本质,“归纳”变题

“归纳”变题,是指对一道特殊问题的条件、结论,以及问题的结构进行归纳总结,得到这道特殊问题的一般题型。简言之,“归纳”变题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变题方法。

例5:将22.4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0.8mol的稀硝酸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C)。

变式:烧杯中盛有22.4g铁粉向其中逐渐加入含HNO0.8mol的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B ) ( 图略 )。

分析:该变式能使学生理解铁与硝酸的反应实质,加深对铁变价问题的认识。

例6:T℃时,bg固体a能完全溶解于水形成(a+b)g饱和溶液。若固体a不含结晶水,也不与水反应;则T℃时,A的溶解度是(A)g。

A. 100b/a B. 200b/a

C. 100b/(a+b)D. (a+b)/a

变式:T℃时,bg固体a能完全溶解于水形成(a+b)g溶液。若固体a不含结晶水,也不与水反应;则T℃时,A的溶解度不可能是(C)g。

A. 100b/aB. 200b/a

C. 100b/(a+b)D. (a+b)/a

分析:该变式比原题更有利于加深对溶解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归纳”变题,不但能使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得到了浓缩和升华,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变式要有层次性,按照培养等效思维、类比思维、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的原则,设计问题不能跳跃太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使学生真正达到将知识学活、用活。但有的教师不论什么题,“逢题必变”,结果“变”出来的一些问题没有实际意义,给人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这反而给学生的学习增加负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做好“一题多变”,首先要做好选“题”工作。这要求教师课外要做足功夫,通过博览群书,钻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包括历年各地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研究新的课程标准、考纲等内容,然后精心挑选题目,认真比较、总结、反思和探索,才能在课堂上,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去把握相关的教学知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正如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参考文献:

[1]黄展华.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增强复习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J].广东:普宁教育局教研室,2007.

[2]徐国土.谈谈变式教学中问题结构条件的认识[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高中),2006,9.

高一化学复习范文2

摘 要: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有:查漏补缺;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完成这些任务,最重要的是讲究复习效率。

关键词:一轮复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知识网络化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切实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一轮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摆脱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初步学会归纳问题,能初步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有:研究课本、查漏补缺;构建化学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完成这些任务,最重要的是提高复习效率。怎样进行一轮复习才是高效的呢?

一、狠抓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研究课本教材,吃透化学原理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课本教材的分析研究,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查漏补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复习。研究教材,就是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要点,特别是化学知识的核心环节(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电化学原理、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和原理及设计、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等),让复习重点突出,让知识更加精炼。把学得透彻、掌握牢固的知识,少用时间,把尚未完全弄清楚、一知半解的内容,当作训练的重点。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找到关键的元素或物质,根据知识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要仔细研究课本,研究教材中的问题,遇到疑问要到教材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样做就可以起到强化思维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所有的考点都无法脱离教材,都可以通过教材的处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善于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化学的学习,最应该注重的是对规律的总结。化学知识非常琐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找到合理的线索,通过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通过对思路的认识对化学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将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具体的知识网络。具体做法如下:在学习卤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氟、氯、溴、碘元素的性质研究单质的性质,再根据单质的性质分析学习氢化物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置换反应。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时,要把握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明确解题的线索和解题的思路,同时结合这部分内容的联系和元素周期律,将这部分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非常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有机化学的内容时,把握有机物之间的规律,把握官能团的性质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找到解题方法和思路,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将琐碎的化学知识串联成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要灵活应用掌握的知识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针对高考的要求和考试大纲将高中化学分成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基础等几个部分,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对化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对化学知识规律的理解和使用要灵活,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形成属于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把握知识要点,做好纠错工作。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高考的要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对高考内容的疑点和盲点。高考要考出好成绩,就是要走出“越容易的东西越易出问题”的怪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对纠错问题思想上要给予重视。(2)要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真纠正;对容易出错的内容和知识点要反复强化。(3)对出错的题目要对出错的原因做认真的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还是对化学原理、概念的掌握不到位。(4)下一次考试中要规避这些问题,通过不断地对比和总结,找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痼疾还依然存在,通过不断总结可以消除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切实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

五、狠抓限时训练,强化应试能力

1.限时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限时训练可以提高做题速度,也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题目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模拟题中去挑选,难度不宜过大,以中档题为主,少用难题拔高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得分率,同时也会让学生从考试中体验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2.规范化学用语

在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审题不严:看清楚关键字、词,看清楚关键条件。(2)对化学用语的书写要规范,注重元素符号书写的规范和对化学术语的规范使用。(3)拒绝所答非所问: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要求写元素名称却写元素符号,要求写物质化学式却写物质名称,要求写反应现象却写出发应产物等等。(4)拒绝出现低级错误:不要出现心中所想与笔下所写不同等错误。

3.提高答题技巧

做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发现解题的规律,采用猜、想、换、带入等方法来解题,提高做题的成

功率。

六、分析教材实验,把握实验重点

教材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核心,通过对教材实验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一轮复习中化学实验复习的针对性。教材实验都是典型的化学实验,历年高考中不少实验题的设计原理都改编自教材内容。为提高化学实验复习的有效性,应注意如下问题。

1.狠抓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是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实验原理要明确,对实验的流程要熟悉,这些都是化学实验复习中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

2.积极拓展教材中的化学实验

对教材实验的内容要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教材实验的内容去拓展新的实验,不仅要拓展新的实验情境,还要拓展仪器的新的应用,更要拓展重要知识点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3.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实验应用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评价能力是高考中的必考点和热点,在处理该类型的试题时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可通过题目所给的信息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来处理。只有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实验应用,才能化一轮复习中化学实验的复习效果,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之,做到以上这些,可以使一轮复习更扎实、知识体系更完整,促进高考化学成绩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高一化学复习范文3

根据化学教学计划和考试进度要求,这次期末考试内容为高一化学上半册全部内容,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考出较好的成绩,研究常州市样卷,针对教研室出题意图,针对重点复习。我备课组作如下安排: 

1  复习时间:约为十天,即元月五号到十五号。 

2  复习内容:整册教材,四个专题,十个单元。 

3  复习重点:2、3、4、5、9、10单元。 

4  复习过程方式: 

(1)  复习基本概念和方程式,叫学生默写方程式等。在复习过程中,对准每个知识点,精选2到3个例题进行讲解,大概用3到4课时。 

(2)  根据复习顺序以及《学习与评价》留下来的专题复习资料,讲解专题复习练习,特别期中考试后的内容。 

(3)  根据四个专题具体内容,精选三份练习题,期中考试前的一份,期中考试后的两份。针对学生弱点,加强针对性练习。具体安排为:史可卫负责两份,吴柯军负责一份,抽空考试形式叫学生练习,抓住学生存在问题,精讲,并能延伸知识点,以求实效。 

(4) 针对学生调查反应,练习效果,出一分简单的概念性试卷,回归课本,增强学生考试信心(吴柯军负责)。 

高一化学复习范文4

1.题目.(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 1―2合刊总365~366期2014年高考化学复习题精粹第九部分物质结构 17题)

短周期的五种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C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A、B两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元素最外层电子数;B元素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A和C可以形成化合物CA3;B与D的原子序数之比为3:4,E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1。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分子有多种,其中一种分子含有10个电子,写出其电子式__________。

(2)甲、乙两种化合物,它们均由A、B、C、D四种元素组成,都既可以与盐酸反应又可以与氢氧化钠(NaOH)溶液反应,甲为无机盐,其化学式为_____,乙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水解产物,且是同类物质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其结构简式为_____。

(3)由A、C、E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2A6E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属于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水解原理与氯化铵类似。写出该化合物第一步水解的离子方程式_____。

(4)胶态磁流体在医学上有重要的用途,而纳米材料级四氧化三铁(Fe3O4)是磁流体中的重要粒子,其制备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

①将化合物CA3等物质的量的硫酸亚铁(FeSO4)、硫酸铁(Fe 2 (SO4) 3 )的混合溶液中,生成两种碱,写出该过程的总离子方程式_____。

②上述反应生成的两种碱继续作用,得到四氧化三铁(Fe3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解读

(1)短周期的五种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该信息①指明了五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为前三周期;②指明了五种元素之间原子序数的关系为依次增大。

本条信息属于显性已知条件,容易判读。

(2)A、B、C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该信息是一隐性信息,根据原子结构及周期表有关知识及信息(1),将其“翻译”为:

① A、B、C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5,也就是它们的周期序数之和是5。②它们的周期序数分布可能为1、2、2,或1、1、3。如果是1、2、2,A、B、C三种元素可能是A=H或He(根据“A和C可以形成化合物CA3”的叙述及稀有气体一般无简单化合物组成,可将He从本题元素中排除); B、C则为第二周期的前后相邻的一组元素,如Li、Be或Be、B、或C、N或N、O等。

(3)A、B两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元素最外层电子数;B元素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

该信息亦为隐性信息,因此,需要利用相关知识进行“翻译”

①对“B元素原子最外层上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 在周期序数分布可能为1、2、2 的前提下,将其“翻译”为:

B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这样,B元素暂定为碳元素。综合考虑“1、1、3”的周期序数分布,则A、B分别为H和He,而依据He不存在简单化合物的考虑,排除该组组合。这样,B元素由暂定为碳元素,即可“转正”为确定为碳元素。

(4)A和C可以形成化合物CA3;在A确定为H的情况下,能与H形成CA3的第二周期的元素是惟一的,即C元素为氮元素。

(5)B与D的原子序数之比为3:4;建立简单比例式即可解得D元素为氧元素。

(6)E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1;根据信息(1),E元素的位置应在氧元素之后的第二周期其它元素及第三周期元素,在此前提下,对这些元素进行排查,符合该条件的元素也是唯一的,该元素应为氯。

高一化学复习范文5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aXm+和bYn-两种简单离子(X、Y都是短周期元素),已知

Xm+比Yn-少两个电子

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X只能是第二周期的元素

(B) b一定小于5

(C) (b-a+m+n)一定等于16

(D) Y只能是第二周期的元素

2. 在周期表主族元素中,甲元素与乙、丙、丁三元素紧密相连(上下左右均可能)甲乙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元素的原子序数,四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没有丙元素稳定

(B) 元素乙和丁形成的两种化合物均为大气污染物

(C)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是:甲>丙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是:丙>甲

3. 元素周期表中三种元素X、Y、Z的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为33,且三元素相邻,判断

正确的是 ( )

(A) 这样的元素有两组

(B) 这样的元素有三组

(C) 这样的元素可形成化合物X2Y3

(D) 这样的元素可形成化合物XZ2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 同一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的半径随原子序数增大,而逐渐减小

(C)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D) 同一主族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也越强

5. 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

①CaCl2的电子式: Ca2+[Cl]-2

②Na2S的电子式:Na+[S]2-Na+

7. 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

(A) 铝片与稀硫酸反应

(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 灼热的碳与CO2反应

(D) 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反应

8. 如图1所示装置,A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B为碳棒.关于此

装置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A为负极,B为正极

(B) 碳棒上有气体逸出,溶液pH值增大

(C) 导线上有电流, 电流的方向是从AB

(D) 反应后A极质量减小

9. 已知在反应:

2CH4(g)+2NH3(g)+3O2(g)=2HCN(g)+6H2O(g)中,v(HCN)=n mol•L-1•min-1,

v(O2)=m mol•L-1•min-1,则m与n的关系为( )

(A) m=32n (B) m=23n

(C) m=12n(D) m=2n

10.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容积为2 L的事先投入催化剂的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

1 mol N2和3 mol H2

,3分钟末测得容器内的压强是起始压强的0.9倍,在这段时间内用

H2的消耗浓度来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是 ( )

(A) 0.2 mol•L-1•min-1

(B) 0.6 mol•L-1•min-1

(C) 0.1 mol•L-1•min-1

(D) 0.3 mol•L-1•min-1

11. 1 mol CH4和Cl2发生取代反应,待反应完成后,测得四种取代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Cl2为 ( )

(A) 0.5mol (B) 2 mol

(C) 2.5 mol (D) 4 mol

12. 完全燃烧一定量的有机物,生成88 g CO和27 g 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有机物最简式为C2H3

②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③该有机物不可能是乙烯

④该有机物一定不含氧元素

(A) 只有① (B) 只有③

(C) ①和③ (D) ②和④

13.关于乙酸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 乙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B) 乙酸分子里含有4个氢原子,所以乙酸不是一元酸

(C) 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它是纯净物

(D) 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14. 把①蔗糖 ②淀粉 ③纤维素④乙酸乙酯,分别在稀酸存在下充分水解,最后生成物只有一种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③④ (D) 只有②

15.C4H10在高温下有如下两种裂化方式:

C4H10C2H6+C2H4

C4H10C3H6+CH4②

高温下C4H10完全裂化,生成4种气体,将混合气体用溴水处理后,剩余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1.6,则原4种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

(A) 21.6 (B) 27.6

(C) 29 (D) 36.4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6.X、Y为同主族元素,X能形成气态化合物HX.X元素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内有18个中子,这种同位素的氢化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607 g•L-1.Y元素的原子能形成阴离子,且M层比N层多10个电子.

(1)HX的式量为

(2)在两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中,半径较小的是

(3)Y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4)两种元素发生置换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7.M、N、X、Y四种主族元素在周期表里的相对位

置如图2所示.

已知它们的原子序数总和为46,则 ①N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结构式为:

,其分子中含 键;②M与X、M与Y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③由N与Y各自的氢化物相互作用生成的物质属于 化合物(填共价或离子)

18. 反应2N2O5=4NO2+O2,在容积不变的容器内进行.开始时

c(N2O5)=1.5 mol•L-1,

c(NO2)=0,c(O2)=x mol•L-1

,2 min

末测得

c(NO2)=2 mol•L-1,c(O2)=2 mol•L-1,则:

(1)2 min内用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2 min末时N2O5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反应开始时,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9. 各取0.01 mol A、B、C、D、四种烃,并分别充分燃烧,其中C、D燃烧所得CO2均为448 mL(标准状况).A 、B燃烧所得CO2是前二者的3倍.在适宜的条件下,A能跟氢气按物质的量比1∶[KG-*2/3]3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C可以跟氢气按物质的量1∶[KG-*2/3]1发生加成反应生成D,C可使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而A和D均不能使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试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并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

20.从镁铝合金上剪下一小片(质量为2.0 g),立刻投入盛有

20 mL 5 mol•L-1 NaOH

溶液的小烧杯中.

(1)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可能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依次是

(2)反应开始时,合金表面产生H2的速率较慢,其原因是,

一段时间后反应速率相当快,其原因是

(3)合金片与溶液反应形成微电池的负极材料是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1.(B) 2.(B) 3.(A) 4.(C) 5.(B) 6.(C) 7.(C) 8.(C) 9.(A) 10.(C) 11.(C) 12.(C) 13.(B) 14.(B)

15.(C)

第Ⅱ卷(非选择题)

16. (1)36 (2)Cl- (3)第四周期,ⅦA族 (4)2Br-+Cl2=2Cl-+Br2

17.①

H―N―H[ZJ3,X]H

, 极性共价键;②CS2、CCl4 ③离子化合物

18. (1)0.25 mol•L-1•min-1

(2)0.5 mol•L-1 (3)

2.5 mol•L-1

19.A:苯[LJH,S(1,3,5)] B:环己烷 [LJH,D] C:乙烯 CH2=CH2 D:乙烷 CH3―CH3.

20.(1)切口处首先有气泡,合金浮起又沉下,最后有少量固体残留

(2)表面有氧化膜 氧化膜溶解,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构成微电池

高一化学复习范文6

1.下列有关CuSO4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Na+、NH、NO、Mg2+可以大量共存 B.通入CO2气体产生蓝色沉淀 C.与H2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S2-===CuS D.与过量浓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u2++2NH3·H2O===Cu(OH)2+2NH 答案 A 解析 硫酸铜溶液显酸性,选项A给出的四种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能共存,且不与Cu2+或SO反应,A项正确;CO2与CuSO4不反应,B项错误;H2S为弱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用化学式表示,C项错误;硫酸铜与过量氨水反应生成Cu(NH3)4SO4,D项错误。 2.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H+、NH、SO、Br-可以大量共存 B.该溶液中,Ag+、K+、NO、CH3CHO可以大量共存 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2H+===Cl-+2Fe3++H2O 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 mol Cl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个 答案 D 解析 A项错误,H+与ClO-不能大量共存,且在酸性条件下,Br-可被ClO-氧化;B项错误,Ag+与Cl-不能大量共存,且ClO-可将CH3CHO氧化;C项错误,NaClO和NaCl的混合溶液呈碱性,反应物中不应出现H+;D项正确,该反应是ClO-与Cl-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归中反应。 3.下列有关溶液组成的描述合理的是() A.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H、Cl-、S2- B.酸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ClO-、SO、I- C.弱碱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K+、Cl-、HCO D.中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Fe3+、K+、Cl-、SO 答案 C 解析 Al3+和S2-发生双水解,生成Al(OH)3和H2S,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酸性溶液中ClO-能氧化I-,且H+与ClO-不能大量共存,B项错误;弱碱性溶液中可以含有大量HCO,C项正确;中性溶液中Fe3+不能大量存在,D项错误。 4.25 ℃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1的溶液中:Na+、K+、MnO、CO B.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Mg2+、Cu2+、SO、NO C.0.1 mol·L-1 NH4HCO3溶液中:K+、Na+、NO、Cl- D.0.1 mol·L-1 FeCl3溶液中:Fe2+、NH、SCN-、SO 答案 C 解析 pH=1的溶液中CO不能大量存在,A项错误;c(H+)=1×10-13 mol·L-1为强碱性溶液,Cu2+、Mg2+不能大量存在,B项错误;Fe3+和SCN-不共存,D项错误。 5.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pH>7的溶液中:K+、AlO、Cl-、SO B.含有0.1 mol/L Fe3+的溶液中:K+、Mg2+、I-、SCN-、HCO C.在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NH、Fe2+、SO、NO D.在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Na+、S2O、Fe3+、NO 答案 A 解析 Fe3+和SCN-发生络合反应,Fe3+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3+与HCO发生双水解反应,B错误;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可能是强酸性溶液,也可能是强碱性溶液,若是强碱性溶液,NH、Fe2+均不能大量存在,若是强酸性溶液,H+、Fe2+、NO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由水的电离程度可以判断溶液是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则S2O或Fe3+不能大量存在,D错误。 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Mg2+、K+、SO、NO B.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Na+、Cu2+、HCO、NO C.0.1 mol·L-1 AgNO3溶液:H+、K+、SO、I- D.0.1 mol·L-1 NaAlO2溶液:H+、Na+、Cl-、SO 答案 A 解析 A项中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为酸性溶液,Mg2+、K+、SO、NO、H+可共存;B项中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为碱性溶液,溶液中有大量的OH-,Cu2+与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HCO与OH-反应生成CO和H2O不共存;C项中Ag+与I-能反应生成AgI沉淀;D项中AlO与H+能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