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交流体会范例6篇

培训交流体会

培训交流体会范文1

大家上午好,分局党委组织这场岗位交流培训,给我们参训人员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使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和总结,以进一步提升自我。很荣幸可以借此机会在这里谈谈我的交流学习体会。

一个人在一个岗位长时间的工作,思维容易定式、工作方式方法容易墨守成规,而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也会有一定程度影响。交流到新岗位和新领域,对于有进取心的干部,必然促使他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业务,以适应新工作环境;同时干部岗位交流,也有利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新岗位、新环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他的聪明才智,对于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培养多面手多有裨益。

一、通过干部岗位交流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伴随着闵行公安这支团队的成长,我们的干部队伍也在实践中快速发展。但未来的路很长,对于社会面的长治久安,干部的持续性发展是关键。人才的成长和才干的增长是有规律和周期的,经历才会增长才干,一个岗位就是一所“学校”,一次经历就是一个“老师”,多一个岗位就多一份成熟、多一次经历就长一次才干。

培训交流体会范文2

继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对多年“三农”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正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价值、制度、组织三个维度来认识,意义重大。

价值维度上的创新。明确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文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明确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文件按照党的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明确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制度维度上的创新、高起点。与新农村建设不同,乡村振兴战略首先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规划。《规划》通过与文件对表对标,分别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包括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等,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高标准。乡村振兴,法制法规先行。一方面,文件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把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需要制度化、法制化,同时各地方可以从本地乡村实际需要出发,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文件提出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这意味党对“三农”的领导法制化了、制度化了。

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旨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全方位高质量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其中,若干制度创新值得关注: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上述举措旨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创新性政策举措改变了以往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均取之于乡、用之于城的做法,通过跨省域调节,可以大大提高节余指标的含金量并用以反哺农村。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

组织维度上的创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新时代“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为此,文件强调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按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打造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

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文件首提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上述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的骨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件指出,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积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国现有两亿多小规模兼业农户,多数年龄偏大,有的是老人和妇女。现阶段的迫切之举,是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使之分享到现代农业发展红利。

培训交流体会范文3

校本培训工作是一所学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如何将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开展“主题式”校本培训,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喜爱,提高了教师培训的效果。所谓“主题式”培训,就是学校结合实际,围绕预设主题开展教师培训的一种民主、开放和有效培训模式。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员工,培训内容为根据实际预设的主题,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一、“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提出

我校的校本培训开展得较早,形成了以“感动强师德,读书睿师智,反思精师术,听评长师艺”为校本培训内容,以及“笔记一交流一考核”的校本培训模式,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以至来自市内外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时一年可达二、三百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教师的审美疲劳,以及职业怠倦的加剧,原先的培训模式已不新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培训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借鉴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培训方式,形成了“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二、“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操作流程

概括来讲,基本操作流程包括调查研究,确立主题;自主交流,合作点评;课堂实践,扬长避短;自我反思,总结提升。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确立主题。学校召集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会议,本着“问题即主题”的原则,拟定校本培训的主题,各学科教研室主任深入教师调查研究,了解教师的意见和看法,教科处汇总意见和建议,拟定主题并及时下发全体教师。教师针对主题,撰写交流材料。

第二阶段:自主交流,合作点评。学校定于每周五以论坛的形式召开交流会,让参会教师主动交流。主题发言人按照指定和随机两种方式进行。学校根据教师所撰写交流材料的质量,选取观点新颖的教师,作为指定发言人,每次发言在两人左右。为保证每位教师都认真撰写,学校随机抽取两位教师作为发言人。此外,在交流现场会上,学校允许两名教师自由发言。发言结束之后,学校抽取三名教师对各位的发言进行点评,以促使全体教师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并针对别人的观点谈自己的认识。在这样交流中,观点得到碰撞,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提高。

第三阶段:课堂实践,扬长避短。任何形式的培训都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任何教育理论都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完善。在论坛交流之后,全体教师把自己吸收的观点,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找到优势、发现不足,以利于进一步完善。

第四阶段:自我反思,总结提升。教师经过交流和课堂实践之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反思中形成对预设主题的客观、理性的认识,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并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素养。

三、“主题式”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在主题选择上,坚持“问题即主题”的原则。要想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就要在校本培训过程中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脱离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的培训都是假培训。针对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高原”现象,我们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系列活动。比如,列举“反思我们的模式”、“小组如何构建”、“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我们的课堂”、“如何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五大”主题,开展讨论培训。每个主题交流讨论一个月,充分发言、各抒己见,交流观点、碰撞思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活动形式上,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学校坚持“集中交流与小组交流”相结合、“个人展示与别人评价”相结合,“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相结合等多种交流方式,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学校先后采取理论学习、观看名家专题讲座录像、论文比赛、论坛交流等形式开展活动。

在培训对象上,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学校倡导每一位教师都参加,每一名教师都交流。为此,在展示和点评的环节上,我们选择随机抽取的办法,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被抽到,从而可以有效地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在评价机制上,坚持量化考核和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把校本培训纳入教师量化考评。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从而极大地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每次主题培训结束之后,学校都评选出优秀参与教师,对交流材料评出等级奖,既有精神奖励,又有物质刺激,教师主动参与的意识得到增强。

四、“主题式”校本培训的现实成效

“主题式”校本培训的模式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当前学校教师培训的实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是增强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主题式”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让大多数教师深感知识的不足,为了准备交流材料,大多数教师及时查阅各种资料,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增强。教师一旦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不愁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是增强了教师自主反思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上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主题式”校本教研注重教师的反思、总结和提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训交流体会范文4

教师远程培训能够有效缓解教师工学矛盾,降低学习费用,让大多数教师平等享用到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远程培训也是一项开展大规模培训、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济源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广泛采取网络远程培训的方式进行,教师进修学校作为济源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也在不断探索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与途径,培训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但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质量。问题主要有:培训管理体制不健全,基层学校缺乏话语权,呈现培训监管的“真空”现象;参训教师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应付学习,只注重学习时长、不注重学习质量等不良现象;网上课程形式单一,学用结合不紧密;网上交流研讨不够深入,专家辅导针对性不强、考核不够合理等,难以调动学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远程培训中来。如何提高远程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学以致用,解决教师远程培训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远程培训的实效性,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借助各种网络远程培训进行大胆尝试,探索创新,形成了富有济源特色的“网络远程培训三级管理运行机制”和“远程学习+交流研讨+行为跟进”的三环培训模式,并获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1 网络远程培训三级管理运行机制

济源市自2008年参与班主任远程培训以来,“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远程培训、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等,都是依靠远程网络优质培训资源。如此众多和纷繁的培训任务,管理就成了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的关键。要使培训真正落实到位,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在相关网站提供课程、聘请专家并进行平台与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我们精心组织,确立了市、镇、校三级管理运行机制。

市教育局和市教师进修学校属于管理运行机制中的第一级,负责培训项目的总体组织实施 主要职责包括:规划全市中小学、幼儿教师远程培训工作开展的范围、进程;制订实施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及课程设置;督查各乡镇中心校、市直各校的工作进度;完成本市教师的报名和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将学员注册码发放给各单位管理员,协助各单位完成学员注册工作;为本市中小学教师按学科分班并安排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监督与督促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选派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培训管理工作;组织学员学习、辅导及答疑活动,对学员学习进行管理、监督,并建立远程培训学习、管理制度,保障培训质量;搭建交流沟通平台,通过各类交流沟通方式(视频会议系统、QQ群、项目论坛和短信群发等),完成学员与学员、学员与辅导教师、学员与专家、学员与管理者之间的实时和非实时信息交流,每学科学员组建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班级,每个班级都设有班级主页,主页上会清晰地显示本班辅导、学习及交流情况,为了方便学员们顺利地进行学习,实时信息交流,特为每个班级组建QQ辅导交流群,并配有本班辅导教师及网络管理员;制定辅导教师工作职责,辅导教师需承担本班如批阅、点评、答疑、评优等教学辅导的工作;组织考核,做好培训总结和验印工作。

各乡镇中心校、市直单位属于管理运行机制中的第二级,由乡镇教育系统一把手安排专人或由师训专干直接负责此项工作,严格实行“问责制” 其主要职责分别为:把项目纳入年度整体工作部署,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认真做好本乡镇的组织协调、服务和支持工作;负责督查本乡镇各中小学校的远程培训工作开展进度并定期通报;做好远程培训中问题的收集与反馈;做好本乡镇的培训总结和问卷调查收集工作;负责本乡镇各中小学校的培训管理和考核。

各中小学校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组织本校教师参加远程培训,完成继续教育计划,属于管理运行机制中的第三级 其中心工作为:每校选派一名远程培训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完成本校教师的报名和组织实施等相关工作;选派技术支持人员为本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提供技术指导;为本校参加远程培训的教师提供硬件和时间支持;建立远程培训学习制度,协助上级进行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收集教师对远程培训的建议和意见;各学校要求参训学员须做到:学习学科视频课程、阅读文本资料、丰富充实学科相关知识点、积极参与学习、交流互动、视频辅导答疑,保证在线学习时间,按时完成作业,提交案例,撰写学结,学员作业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远程培训三级管理运行机制要求有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全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日常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建立网上监督制度,网下抓好考核工作,确保网络远程培训高效、有序进行。

2 “远程学习+交流研讨+行为跟进”的三环培训模式

培训形式的多元化是我们组织远程培训的大胆尝试,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远程学习+交流研讨+行为跟进”的三环培训模式。每个环节我们都在如何能够激发学员主动参与上做足文章,努力促使教师学而思,思而做,真正达到学用结合,确保培训的实效性。

远程学习 参训教师通过我们签约的培训网站在线浏览课程、观看视频、参与交流、提交作业等,以获取优质的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转变学习方式。在这个环节营造浓厚的研修氛围,凝聚学员的研修热情、让学员养成每天上网学习的习惯最为重要。为此,我们坚持四个做好。

第一,做好平台技术培训。虽然教师对电脑操作有一定的常识,但是对培训的操作平台还需要进行前期培训与演练。因此,在培训开班之前我们首先组织各中小学技术人员,要求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学员培训手册》,然后由这些人员负责指导本单位学员完成注册、熟悉平台,达到每位参训学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如何观看视频案例、撰写作业、话题、跟帖留言等常规技术,并在预习阶段标清学员应掌握的常规技术操作,逐项过关,逐人过关。

第二,做好任务驱动。网上培训我们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领教师学习。首先组织各单位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要求管理人员认真研读《培训实施方案》和《学员考核方案》,并为本单位全体学员解读培训方案,使每一个学员清楚培训学任务总目标、每周的任务目标、各项学习任务的最低要求、优秀学员的标准等。这样,使学员对学习任务、学习程序了然于胸,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学习,做到有备学习、有序学习、有效学习。

第三,做好习惯养成。我们引导学员上网学习必须浏览三大栏目:项目公告、学科公告、班级公告,时刻了解项目办、辅导教师发出的最新的培训安排信息和最新学习动态与学习提醒,学员能够最快速地知道网络培训的安排,及时参加研讨活动、调整学习进度等,逐渐让学员养成良好的网络学习习惯,远程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第四,做好质量导向引领。在远程学习中,如果单纯地追求统计数字的攀升,学员就会疲于应付,因此我们引导他们不要盲目追求统计数字的攀升,而要注意学习的质量,我们要求学员作业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不宜长篇大论,杜绝抄袭,坚持做到作品的原创性,积极推荐上传自己的优秀作业、日志、话题等。要求辅导教师在批改学员的作业上严格把关,如果发现学员的作业是抄袭的,要把学员的作业退回,并提醒学员要上交原创作业,保障远程培训的质量,保证培训工作的良性运行。

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是有效提高远程培训效果的方法之一。交流研讨可以改善培训质量,增进参训教师之间、培训人员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参训教师学习的参与度。交流研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主要采用如下方式:第一,专题讲座、解难答疑,在培训中,参训老师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汇集到辅导教师处,我们对这样问题进行筛选,然后聘请国家、省、市级专家、教研员和名师做专题讲座,并与参训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研讨,为参训教师指点迷津,解疑答惑。第二,网上论坛、互动研讨,我们根据参训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培训网站的学科频道、班级论坛、班级QQ群等设置集中研讨的话题,由辅导教师组织参训教师集中进行研讨,必要时聘请市教研员、名师做相关的业务指导和答疑点评。研讨的话题提前一周公布,要求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参加研讨的教师都要做好准备,每次研讨活动都要做好记录,对每个学员的参与情况也分类记录备案,作为培训结束评选优秀学员的参考条件。第三,分片研讨、集中对碰:根据济源市的具体情况,我们有选择性地在市区、平原、山区各选取一个乡镇、办事处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在市级教研员和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交流研讨,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结合。

行为跟进 行为跟进是远程培训中参训教师学习反思的成果付诸行动的过程,是教师远程培训的后续环节。通过交流研讨环节中形成的新设想、新方案,结合自己的建构性思考,再来实践一次,即深思熟虑之后有意识地开展在岗实践活动。我们把参训教师以学校或同学科分为一组,以课例为载体,采用同课异构、课堂竞技等多种形式,按照图所示流程进行。

这种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过程,通过建构性反思形成参训教师个人和集体对课例所涉及的情境、问题的看法和观念,并产生相应的应对策略,将之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由此产生新的课例,然后在新旧课例的比较中,解决现实问题,养成实践智慧,具有经验、理论、实践结合,相互融为一体的特性,解决了教师的远程培训不止于接受教育理论、不止于观课后的评议、不止于参与体验后的感悟、不止于作公开课后的反思,而是教师思考品质的发展和成熟,使参训教师有自觉反思的心向、增长必要的反思技能,最终成为真正的反思型学习者。

参考文献

[1]丁兴富,吴庚生.网络远程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丽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3]周蔚,纪河.成人远程学习者特征与学习支持服务策略[J].成人教育,2006(9):10-12.

[4]何声钟.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优势与问题[J].基础教育参考,2007(11):53-56.

培训交流体会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age, the training work of library readers has new issues. Micro communication is a kind of new methods for the library to communicate with readers by the self-media and promote the readers training. The use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s the training time more random and convenient and the ways of reader training more flexible. A series of micro ways such as blogs, microblog, wechat and QQ group can organize the readers participate in the training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s, and make the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readers more extensive and deep.

关键词: 微时代;碎片化;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微服务

Key words: micro age;fragmentization;training work of library reader;micro service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205-02

1 碎片化时代图书馆读者培训工作面临的挑战

所谓的图书馆读者培训,就是图书馆为培养读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帮助读者有效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所开设的信息素质系列课程和各种形式的读者培训活动。传统图书馆的读者培训主要是通过开设一系列的信息素质课程,以及培训讲座,以灌输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读者教育。这样做的优点,在于传授的文献检索知识系统完整,缺点在于,读者培训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影响范围有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缺乏互动性,读者的主动性不足。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微博用户数量达到2.3亿。随着网络化时代的纵深发展,由网络平台产生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了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一系列注重微小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从而开启了网络的微时代。电脑手机的拥有,微博、微信、QQ等微交流方式的大量使用,使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相应发生着改变。

2 利用微交流开拓新思路

2.1 什么是微交流 所谓微交流,就是在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利用移动通讯设备,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等一系列微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的方式。

2.2 微交流在读者培训中的实施策略

2.2.1 建立微用户,进行个 培训观念上,要体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训前要进行充分的调研,深入了解用户信息技术水平,挖掘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所谓图书馆的微用户,就是每一个有微小需求的用户。在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背景下,图书馆将自己服务的用户人群加以多种标准细分,然后根据其具体的要求及需求,来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一种创新服务。表现在在导读工作中,就更是要根据图书馆的人群和种类的需求,来制定细致化个性化服务。

2.2.2 利用微模式,丰富培训环境 新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培训时间随机方便,授课途径由面对面的授课发展为网络授课,课件下载,微博,QQ多种随机学习交流。用户培训方式更加灵活,培训博客、培训微博、微信建立、咨询QQ群等一系列微方式,将参与培训的用户组织起来,交流评论,使用户和老师之间交流更为广泛深入。

各种微服务方式的应用,可以克服图书馆传统读者培训以前那种单一平面的服务局面,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立体交叉的微服务网络手段。从而为图书馆开拓一种新的互动交流型的导读微服务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2.2.3 实施微互动,进行效果反馈 各种微服务方式的应用,可以克服图书馆传统导读以前那种单一平面的服务局面,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立体交叉的微服务网络手段,从而为图书馆开拓一种新的互动交流型的微服务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图书馆与读者交流的的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环节:宣传环节、渠道环节、组织环节、指导环节。

宣传环节。即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和学校网站各类平台,宣传图书馆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渠道,公布图书馆的微博、微信和QQ群。发展更多的新生加入到图书馆大家庭。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每年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发展了大批读者,以后建设好图书馆微博、微信以及读者QQ群之后,将会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

渠道沟通环节。就是要有图书馆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如微博、微信平台。特别重要的是必须成立读者的QQ群。建立QQ群的好处是让读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对于读者需要咨询的问题可以即时进行回答,需要的文献资源也可以及时地进行传递。同时,读者之间也会加强交流,不同专业年级的读者之间因为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而互相结识,有助于扩充读者之间的朋友圈,充实多方面的知识。有问题可以即时进行回答,需要的文献资源也可以及时地进行传递。

组织环节。就是图书馆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负责与读者的交流。图书馆信息部门有专门的老师和学科馆员,他们对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同时对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以及远程文献服务提供帮助。因此希望把这些老师组建成读者微交流服务部。专门在图书馆微博、QQ群对读者进行交流沟通,解答疑问,提供远程文献服务。

指导环节。就是专业的学科馆员或者读者微交流服务部门的指导。比如图书馆微博的维护者,QQ群的管理员,或者专门的学科咨询馆员。这样读者想知道的借还书问题,节假日开放时间,图书荐购,专业文献资源,甚至远程文献服务等等问题,都可以直接与本学科的馆员老师交流。

3 微交流对于图书馆服务人员素质方面的要求

3.1 树立碎片化时代微服务观念 图书馆微服务的定义就是:在微时代背景下,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依托各种现代媒体传播信息,通过便捷的移动通讯设备,为用户全方位的提供微小化、个性化的服务。身为图书馆服务人员,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确立微服务的观念。微服务体现在读者培训工作,就是要在读者培训工作,依托现代化网络设备、移动化设备,根据读者的特定的群体,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培训工作。

3.2 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导读馆员不仅要具备图书馆情报检索专门知识,更要熟悉移动终站操作系统。他们不仅要在图书馆主页推荐专题导航,精品栏目,精品网站,还要利用校园网推送微书评,开展读书咨询,新书介绍。图书馆还应当设置专门技术服务人员,开发手机客户端软件,参考咨询服务可以通过短信、WAP、IDB等手机上网服务方式,不断适应和开发新的技术手段,以便适应图书馆新的微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培训在微时代的发展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培训方式更灵活,更加专业。新兴的微交流方式,克服了传统读者培训的局限,突破时空限制,提高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可以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使图书馆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丽萍,庞彩云.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4):60-62.

[2]温晓明.图书馆微服务发展策略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2(23):90-92.

[3]王梦,杨玉.网络微时代新的阅读价值取向与监管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2013,38(2):80-82.

培训交流体会范文6

【关键词】短训 班主任 增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95-02

随着时展,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当前教师培训机制、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诸多学者探讨出一系列培训机制激励化、培训目标分层化、培训内容深入化、培训方式多样化等对策,为教师培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在教师培训中,班主任工作同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效果是否有效,培训作用是否得以拓展和延伸跟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培训管理的角度探讨班主任增值型培训的设想及做法,以完善有效培训途径研究体系。

一、培训班主任管理层次

衡量一个培训班班主任是否优秀,主要看在管理培训班级时达到了怎样的境界。有些班主任整天忙忙碌碌,可是未必能使培训达到预期目标;有些班主任能发动学员共同参与管理班级,表面上班主任无所事事,但班级组织纪律性强,学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班级具有凝聚力,培训效果较好。班主任管理根据培训效果可分以下三种层次:

(一)事务型管理

事务型管理类型的班主任仅限为完成培训期间的日常事务管理。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培训后收尾工作;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做好学员的学籍管理、考勤管理、纪律管理、后勤管理工作等。看上去培训风平浪静,工作开展顺利,教师与学员间却存在戒备之心,不满之意。管理作用仅限于完成培训教学任务,这是合格的班主任。

(二)协调型管理

协调型管理类型的班主任服务意识较强,上传下达、左右联系、内外应对关系处理得心应手。培训组织纪律性强,学员对培训认识到位,学习主动性、参与性高;班级凝聚力强,培训效果较好;这是良好的班主任。

(三)增值型管理

增值型管理类型的班主任注重培训的拓展和效果的延续。无论多短时间的培训,全体学员之间都能建立良好的友谊。这种友谊在培训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将发挥巨大作用。这种培训效果不仅体现在培训期间,同时培训多年后学员还感受到培训班的作用,这是优秀的班级管理,也是短训培训班主任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

二、增值型管理的实施

培训目标根据学习理论主要可分三类学习领域:认知领域、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短期培训针对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学习领域设计了较系统的课程。但是这种短训只关注本期培训完成效果,往往忽略培训创造了学员互相学习的平台;忽略了培训效果在培训后的拓展和延续。而搭建学员互助平台,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育能力才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一)快速互认、消除隔阂

短期培训的最大特点是时间短,培训时间一般在两周内,甚至两三天时间。班主任的职责除日常管理外,迅速构建学员学习共同体,搭建学员后续交流平台是优秀班主任促使培训效果增值的重要工作。

1.破冰活动的开展――建立学员间的浅层人际关系。破冰活动的目的是迅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在培训第一天安排30~45分钟的破冰活动,虽然占用了培训的有限时间,但学员间的陌生感迅速消失,再见时彼此脸上多了一份真诚和笑容。活动的设计一般视具体情况开展。一周以上的培训班,培训的破冰时间较长,内容较丰富。在实际操作中,破冰包括:第一,设计5~10分钟全班参与的小游戏,打破僵硬氛围,调动学员兴奋程度。此活动简单、趣味性强,如图形游戏、按摩高手等等。第二,组建团队,加强团队成员融合度。班主任根据学员业务范围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分小组依次完成互认(例如可进行串名字游戏)―选组长―设计团队名、口号、设计团队标志性动作―展示团队文化。第三,深入交流,寻求认同的教育观点。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工作开展中存在的困惑及对策商定讨论题目,并通过设计问题树的方式进行分析。深入交流让组员解惑了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找出工作发展的突破口。同时,班主任也可根据学员开放性讨论内容,找准学员最关注、最迫切解决的问题,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及有效性。两三天的培训破冰阶段可精选1~2个小游戏,半小时内迅速消除学员间的陌生感。

2.自主座位的形成――建立学员间的同道关系。短期培训学员人脉关系的形成,需要班主任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学员快速寻找到能给予帮助的同学,并能深入交流。对此,短训班座位牌的制作相当重要,每个学员的名字摆在桌面上,为学员间能迅速叫出学员名字提供便利。学员第一次座位牌的摆放由班主任负责,学员到位后,可根据报到时领取的学员名册上信息,分析各自需要,随时自行摆放座位牌,自行调换位子。自主座位为学员交往提供便利,同学间的观点、思想在上课、课后都得到零距离的交流,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寻到认可和尊重,同学间的友谊悄然建立。

3.课外活动的组织――建立学员间的情感关系。班主任在没有占用有限培训时间的基础上,可见缝插针在紧张的培训之余组织一系列球赛、拔河比赛、郊游等活动丰富学员培训生活。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放松防范心理,加深学员间的认识,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培训班级活力,形成班级凝聚力,产生班级责任感,从而学员间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退的友谊心理。

4.学员合影留念――建立幸福大家庭。再短的培训班终归是一个班集体,班主任组织得当,管理到位,同样能让学员在学习之外,扩大人际交往圈。每期培训中,班主任均会组织学员合影留念,并编印通讯录发给每位学员,给每位学员传递一份人文关怀,传递一种温馨,让短暂的培训留给学员无尽的回味和记忆。

(二)坚持跟班学习,提高管理针对性

班主任坚持跟班学习,一方面能约束学员课堂纪律,有效杜绝学员工学矛盾出现,两难选择情况下倾向于学校工作的完成;另一方面,班主任跟班学习能及时班主任、任课教师、学员间的关系。再者,班主任深入培训教学,能全面收集教师、学员对培训开展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培训存在的问题和调整培训方案,而不至于由于培训时间较短,使问题胎死腹中。此外,班主任跟班学习,可以针对教师所授培训内容,组织高效的、目的明确的学员研讨、交流活动。

(三)挖掘学员自身资源,加强同伴学习

参加培训的学员是高级知识分子,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他们来自教学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作为成年学习者,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培训班主任如能挖掘学员自身资源,建立同伴学习氛围,及时收集、整理、交流学员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经验,是参训学员获得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甚至比培训授课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员需要,更能让学员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1.主题活动。在培训中预留一定时间让学员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是凸显培训实效的重要内容。主题讨论活动让学员一方面畅谈心得,尽述同仁情怀;另一方面畅所欲言,谈出真谛,谈出真理,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主题活动讨论主题的选取,可由学员讨论根据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定讨论主题,也可针对培训所授内容由班主任自定题目,组织学员研讨。主题活动一般由题目确定、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专家评析四个环节构成,每个环节均有时间限制。

2.经验交流。充分挖掘学员自身资源将使若干个主讲教师瞬间转变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师在传授知识。来自同伴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已有认知理念的学员转变思想,改变行为习惯更有说服力。开展学员间的经验交流可分两步进行,一是观点展示,即学员事先总结、提炼各自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将自己在工作中最闪光的、独特的经验进行展示。二是专家、全体学员互动。在听取完学员观点陈述后,专家及其他学员就其感兴趣的方面同展示者进行探讨。活跃的、互动的经验交流让教师、学员受益匪浅。观点展示的学员将自身工作方法供专家、全体学员解剖分析。一方面,任务压力促使他们总结自己工作方法;另一方面,集专家、众多来自一线学校学员的会诊,将使自身工作方法有较大改观。全班学员在听取、剖析同伴经验的同时,一方面可借鉴同伴经验,另一方面在探讨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水平。此外,由于学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教育、教学感同身受,观察视角各有不同,讨论让他们集思广益,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

(四)搭建后续交流平台,强调培训效果持续性

学员间良好友谊持久的保持需要班主任搭建学员后续互动交流平台,建立班级交流网络,组织培训后班级活动。培训班级交流网络平台可以作为求助区,学员在这里发表疑问,需求答案,获得帮助;培训班级网络平台可以作为经验交流区,学员在这里交流个人教学经验,探讨教育工作中的小技巧、小窍门;培训班级网络平台还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共享区,学员们把自己积累的教学资源贡献出来,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不定期的班级活动可以成为学员调节情绪的场所,学员在这里自由交流一些思想问题,宣泄一些情绪,激起同行共鸣,获得精神的抚慰,有利于学员调整心态,重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1.建立Q群。班主任可要求培训班委成员建立网络Q群,由班委成员担任管理员,负责Q群的维护和管理。培训教师和学员均要求加入班级Q群中,建立有效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及时的对话与协作。网络Q群平台的建立,给学员在培训后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寻求来自不同单位的学员从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不同角度做出及时、恰当的建议提供了途径。强大的智囊团让学员博采众家之长,将有效、持续地促进学员自身发展,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延续性。

此外,在培训中,为有效避免学员课堂上忙于记教师教案、无暇思考的问题、培训班主任可强调学员只记录培训过程中的收获和启迪,培训教师授课资料及培训基地整理的资料均可放上Q群共享区,短训过后,学员可回到本单位再下载。同时,建议学员们将在工作中积累的教学资源贡献出来,长年累月,积累成庞大的资源库,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

2.组织培训后的班级活动。培训过后定期、不定期的班级活动是不断激活学员班级责任感,唤起同学意识,加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涣散的凝聚力的有效方式。班主任可将活动组织的任务交付给培训班委委员。培训时就明确班委的职责不仅在培训中,他的作用显现主要在培训后。因此,再短的培训,班委的组建同样重要。培训班班委成员的选择:最主要是要有持续的激情,同时在重点学校任职的班委,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组织班级活动的实力将是让培训同学友谊保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广方.“国培”如何才能做得更好[N].中国教育报,2011-03-04

[2]陈卿.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中的班主任工作[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