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收获体会范例6篇

培训收获体会

培训收获体会范文1

一是坚定维护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阶段,这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袖风范,驾驭全局、敢于担当的雄才伟略。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经过历史证明、实践检验的,是实至名归、水到渠成的,更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必须坚定维护党中央和这个核心,听党的话、跟党走。

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结合我们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就是要满足群众对改善住房环境、住房条件、住房质量的更高要求,满足群众对出行快捷、畅通、安全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要把握基本原则。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交通出行方面、产权手续办理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加快解决群众各种投诉,提供更多便民举措,以新业绩新成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新期盼。二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转职能、转作风、提效能,深化“一网覆盖、一次办好”和“互联网+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精神,推动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各项改革落地落实,住房城乡建设机构设置规范,明确职能、厘清责任,促进住房城乡交通建设系统健康均衡发展。

三是作为新时代建设者。落实在我身上,我将做好以下几点:

培训收获体会范文2

一、更新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职业责任感和幸福感、提高了自身师德修养

通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杨xx处长关于《北京市职业教育漫谈》、王利明教授关于《系统设计教学体系创新高职特色发展》以及余xx教授关于《品味幸福,快乐生活》《自我之窗》等讲座,使自己进一步了解了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和职业教育动态、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更加认识了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学习到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和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更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感受到了国家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现代教育观当前面临的大好形势,体会到了作为一个职教老师的责任感和幸福感,使我更加坚定了投身职业教育的决心。同时通过朱晓宏教授《重新理解师德与师爱》的讲座,又使我对师德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专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学术上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使自己的师德师风得到了升华,明确了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一职业教育的目标。

二、提高了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通过诸位专家关于《教师专业学习的改变和实践》、《交互式白板核心价值观与教师专业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授导型和探究型教学中的应用》、《课堂互动反馈系统题目》、《微课程助力教学改革》等教育技术相关培训学习使我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媒体与信息资源利用、授导型教学设计、探究型学习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管理、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七个单元。在内容组织上:弱化理论,突出应用特色,面向能力培养;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注重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施;注重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来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情境迁移的目标,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和教与学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新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评价研究等,最后又通过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技术对《猫》的教学设计、展演等活动,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操作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明确了教学建设内容,为职业教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xx一职领导关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介绍,使我们明确了教学建设内容,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专业设置与调整应根据社会有效需求设置,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在教材建设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注意教材的先进性和稳定性。特色课程和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和讲义。教材包括文字、实物和声像视听教材。在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较为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规范化上下功夫。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提高和培养,并且要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业务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职教教师应该时刻紧跟本专业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培养出需要的、能胜任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学校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异质同构的教学模式,把目标行为导向教学切实落实到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各个知识点强化成为工作目标,以学生为学习载体,在实现工作目标的同时是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及实操知识,是学生的学习更具直观性和目标性,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四、 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

培训收获体会范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24-03

2010年1月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占外出农民工的60%以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作用。他们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渴望融入城市等特征。如沿用传统的培训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在方式上都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对传统的培训体系进行创新。

文章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就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培训效果等方面展开调查。共在江西省南昌市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2%。在回收问卷中,男性占53.6%,女性占46.45%;未婚者占65.2%,已婚者占34.8%。文化程度方面,高中文化占36.2%,初中学历占58%,小学及以下学历占5.8%。平均年龄为24.1岁,平均工作年限为4年。月收入方面,1000元以下占13%,1001-2000元占49.3%,2001-3000元占27.5%,3001-5000元占1.4%,5000元以上的占8.7%。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现状

1.接受培训状况。最近一年内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6.5%的调查对象参加了由工作单位提供的“在岗培训”,14.5%的调查对象参加了工作单位提供的“岗前培训”,15.9%的调查对象参加了“就业前的培训”,另有13%的调查对象表示是“自费参与社会提供的职业培训”等其他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主要以工作单位举办的培训和社会专设的技能培训为主,分别占46.4%和26.1%,其他形式的培训占20.3%,而输出地政府与输入地政府所组织培训合计只占7.2%。在培训时间上,最近一年内,所参加的培训持续时间在“2周及以内”占37.7%,在“2周至1个月”占24.6%,在“1个月至3个月”占20.3%,在“3个月至半年”占8.7%,在“半年以上”占8.6%。可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所接受的培训主要是与工作相关的岗前与岗位培训,属于被动式的短期培训。

培训费用的分担情况与接收培训的种类一致。调查结果显示:53.6%调查对象的培训费用由打工单位承担,26.1%的人由打工地政府承担,11.6%的人是自费,5.8%的人是户籍所在地政府承担,其他途径为2.9%。这也充分印证了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的培训主要还是工作单位提供的短期岗位培训,其费用也多是单位分担。但由于企业公司较看重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比,其所授予的培训仅能满足工作岗位要求,欠缺系统性。这种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的长远发展作用有限。

2.培训信息的获取渠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上网查阅”占43.5%,“通过亲戚朋友获得”占23.2%,“政府公布”占17.4%,“单位提供”占15.9%,“通过报刊获得”占4.3%,“其他途径”占20.3%。这一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接触培训信息的途径非常广。其中,网络途径占较大比重,这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层及行为特征是相符合的。需注意的是,目前政府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重要组织者,也是提供培训信息的主要载体,却只有15.9%新生代农民工是通过政府公布信息获取培训信息。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为农民工提供职业培训的积极政策,如“阳光工程”等。但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培训补助项目并不十分了解,只有4.3%的人表示了解政府培训补助政策,95.7%的人表示不了解或者了解一点。由此可见,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的传播上存在着缺位现象。

3.培训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的硬件设施是培训的重要条件。调查结果表明:63.8%的调查对象认为其培训的师资力量“一般”,认为师资水平好的仅占26%,认为水平比较差的占了10.2%。可见,培训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还需提高和加强。教学模式方面: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占36.2%,大课堂模式占到34.8%,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占24.6%,远程教育模式仅占4.3%。不难看出,在教学模式上主要还是单纯师傅带徒弟或是大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理论加实践和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模式应用较少。培训硬件方面:1.4%的调查对象认为硬件水平“很好”,有21.7%的人认为“比较好”,65.2%的人认为硬件水平“一般”,10.1%的人认为“比较差”,1.4%的人认为水平“很差”。调查对象认为培训硬件差的原因主要是教学设备陈旧老化、实践场地有限、教材与实际脱节等。

培训收获体会范文4

关键词:中国;新型农民教育;成就

为深入探究中国新型农民教育发展规律,在进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有一定代表性的9个县(市)做了实证调查,分别为:涞源县(预调查)、唐县、魏县、行唐县、隆化县、宣化县、昌黎县、定州市、迁安市等。这些地区包含了河北省的不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和代表性。在实地调查中,分别对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和当地农民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进行了问卷和访谈。由研究者现场指导填写的问卷共计1 296份,回收有效问卷1 289份,回收率达99.46(通过此次研究,得到了大量的、直接的、鲜活的珍贵资料,经总结概括,形成了对新型农民教育科学内涵、地位、特征、成就、困难、对策等方面新的认识。关于新型农民教育的科学内涵、地位、特征,以“论中国新型农民教育”为题发表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本文为第二部分。

一、对发展新型农民教育的意义与思路形成高度共识

新型农民教育是中国政府推动、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发展新型农民教育的方针政策是县(市)委、政府各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县(市)委、政府领导及各主管部门负责人对发展新型农民教育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上级新型农民教育政策执行力度。据对9个县(市)委、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56份调查问卷和对116人集体访谈结果显示:对农民教育培训在新时期农村工作中的地位问题,应答者选择很重要、重要、较重要的比例依次是63.16%,28.95%,7.89%,认为很重要、重要的受调查者占92.11%,可以认为对新型农民教育的重要意义形成高度共识。关于发展新型农民教育的思路,选择前五位的依次是县(市)各部门统一部署分工负责、统一调配培训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将培训纳入考核范围。关于促进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选择前四位的依次是领导重视、经费充足、教学内容适用、教学形式灵活,可以认为受调查者关于新型农民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清晰的。

二、新型农民教育体系已经建立

(一)新型农民培训的管理体系已经形成

新型农民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县(市)委、政府主管部门在各自主管的工作范围内,结合工作内容承担了相应的培训责任,较为充分地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基本做到了政府统筹、部门配合和社会参与。在河北省受调查县(市),农林局负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负责劳动力转移培训;文体教育局负责培养新型农民预备队伍,兼部分农民培训责任;财政局负责落实对农民教育的财政投入;扶贫局负责对贫困人口的培训;科技局负责对农民实施科技素质教育;组织部负责党员、基层干部教育;宣传部负责精神文明教育;政府办公室负责健全新型农民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其他部门也有相应责任。

(二)农民培训的施教体系已经建立

据本课题组调查,在新型农民教育管理体系的领导下,各县(市)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均建立了具体实施农民教育的办学体系,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中心、就业训练中心、乡镇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各种农产品专业协会和研究会等。就各办学机构的组织形式而言,该体系中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机构、公办教育机构,也涵盖了大量的社会教育机构和民办教育机构。新时期

产生的施教组织是农产品专业协会,他设有专门性的技术中心并长期外聘农业技术专家,在农产品的产出、产中和产后实行一条龙服务,发挥了免费咨询、名优产品推荐、专家答疑、沟通信息、交流经验、开展人员和技术培训、组织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的作用。

(三)新时期的农民学习群体、项目多元

学习群体主要包括:农民预备队伍、进城务工人员、骨干农民、农民技术员、农民企业家、妇女、贫困户、一般农民、党员、村干部,覆盖了从16岁至老年的各个年龄段,劳动力人口的各个群体。同时,新型农民教育的学习项目也实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绿色证书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一村一个大学生、普法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培训项目涉及农村几乎所有社会群体的需要。

三、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效果显著

(一)接受培训面较大(见表1)

据我们对8个县(市)的8个样本村467名村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过培训的从业人员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6.54%,其中许多农民还接受过2次及以上培训,数据充分说明新时期农民接受培训面相当大。

(二)多数受调查者认识到培训的价值(见表2)

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农民一致认为参加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从对(含正在接受培训和已结束培训的)劳动力转移培训的489名学员关于参加培训价值的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对培训价值度的选择依次是:非常值得占35.44%,比较值得占41.36%,两项合计占76.80%。这些数据表明,接受了培训的农民学员对培训多表现出积极、正面和接受的态度。

(三)培训效果满意度高(见表3)

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教育培训的结果相当满

意。被调查者培训满意度的选择依次是:非常满意的占到29.83%,比较满意的占46.28%,没意见的占19.61%,三项合计共占95.72%。本课题组的受调查村多为特色产业村,这些特色村的农民接受培训后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村。

(四)多数人参加培训后收获非常大或比较大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参加新型农民教育后收获非常大或比较大。参加培训的收获内容(见表4)按选择所占比例大小依次是:掌握新技能者占53.22%,获得新知识者占23.82%,提升学习能力者占12.85%,获取新信息者占7.69%,其他收获者占2.08%,无收获者占0.34%。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参加培训是有收获的。参加培训的收获程度(见表5)按选择所占比例大小依次是:认为收获非常大者占27.41%,比较大者占42.96%,一般者占26.53%,不太大者占3.02%。由此可见,参加培训对于学员知识、技术、能力、态度等的改善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五)受训者增收显著

据问卷结果显示(见表6),农民参加培训后都有不同程度地增收;接受培训者较

未接受培训者增收显著,例如在唐县的问卷中,被调查者参加过培训者47人,平均增收底线在399.57元;而未接受培训者7人,平均增收底线58.57元,参加过培训者的平均增收底线是未参加培训者的6.82倍。从对定州市特色产业村农民的调查问卷结果看(见表7),参加培训的农民平均增收底线是2 586元,其中增收在1 000元-2 000元的农民占50.1%,此外还有17.2%的受训农民增收在1万元以上,这说明该村2006年的培训成效是非常显著的,参加培训农民的增收幅度相当大。

(六)受训者脱贫观念更新

改变困境方式由物质需求为主转变为以技术与培训需求为主。关于帮助农民根本改变困境的方式(见表7),被调查农民的选择(按所占比例大小),依次是:

技术占36.86%、现款占22.67%、培训占18.56%、学习能力占9.22%、粮食占6.14%、医疗占5.23%、衣物占1.31%,其中选择需求技术、培训、学习能力者占被调查农民总数的66.64%;说明对技术、培训与学习能力的需求成为相对多数受调查者的主要倾向。

四、新型农民教育催生新的社会角色

(一)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

新型农民教育促进了传统农民由“有文化、懂技术”向“懂管理、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农民经纪人。河北省首批省级示范村(试点)的定州市大辛庄镇齐堡村成立的齐堡苗木实业集团,形成350名苗木业经纪人队伍,使得该村将苗木花卉业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农民经纪人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产品的养殖和种植、供求信息提供、农民技术培训和管理一条龙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农民经纪人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却代表了新时期的一种发展方向。

培训收获体会范文5

关键词:员工教育培训;构建;路径

一、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内容分析

员工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笔者认为企业为了规范员工教育工作开展、提升员工教育培训效果,应该从员工教育工作培训制度、教师管理工作制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班主任工作管理体系、培训考核规则、教学工作质量考核等多个体系的构建来进行和开展,以此作为员工教育培训的基础和前提。

(一)员工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企业应该认真梳理员工在各自岗位上所需的工作能力和技巧,识别出员工的培训需求、细分员工的培训内容、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确保员工培训计划得以实施并在培训之后进行效果评定和检测,秉承这样的培训原则,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员工实际状况的培训计划。为此,企业内部建立动态即时的培训需求收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可以通过和员工访谈、发送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培训需求收集,并将收集的培训需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深化,根据情况制定数个培训计划和层级,在识别细分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内外部培训课程的设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在多媒体教学设施上投入资金,为提升培训效果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还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和未来员工能力发展需求而行。在未员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的时候,企业要突出培训重点、做到目的明确,除了采取现场集中授课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现场观摩、实践教学、电教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来传递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考核可以以笔试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现场操作、岗位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考评,使得员工意识到岗位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二)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阐述

第一,学历教育。企业可以和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的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办学,成立成人教育机构或者函授教育机构,引导高校建立和自己生产经营相关的专升本专业,使得企业能够无缝衔接获得大批专业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为在职员工提供进行进修的机会,使其获得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机会,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第二,进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为了获得持久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重视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只有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和大局意识,才能带领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强的市场地位。企业的董事、经理、党委、科研机构人员都要获得高学历高层次的培训机会。第三,进行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合作,每个月派遣不同的员工到机构中去参加培训,学习培训课程,进而得到持续的培训效果。第四,进行一般管理人员培训。一般管理人员培训方式相对多样,企业可以采取个人自主学习、集中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企业要充分地利用教学录像和教学光盘等资源进行培训拓展,使得一般管理人员能够感受到不同风格和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升需求进行课程学习。企业相关部门应该针对部门实际状况制定培训计划,上交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审核,人力资源部门最终检查和督导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第五,一线操作人员培训。对于一线操作职工,企业应当为其提供工人技师培训和作业培训机会,使其了解到岗位工作所需的技巧,必要的时候企业还要引导其考取专业的岗位技能证书,为一线操作提供更为安全的保证。

二、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在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次的竞争,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保驾护航。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为了维持这种竞争优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第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调整和完整。适时调整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二,新时期人才竞争激烈,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之中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高学历人才到企业发展不仅考虑到薪资水平还考虑到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企业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来增加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投入;第三,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的完善,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在长期的坚持之中提升增加培训实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经验,总结出如下规避培训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首先,企业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当地高校的教育资源,构筑校企合作发展对接模式,实现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外部拖延,使得校企对接具有良好的平台。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使得集团的发展获得相对完善的服务;其次,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文化构建结合在一起,企业内部应该构筑“家•人”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将员工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员工培训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收益长远的教育投资,企业文化和员工教育培训的结合能够让企业在员工培训的博弈过程中获得收益,大幅度降低员工培训过程中的风险;再次,在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中,私营企业已经占据了重要组成部分,员工考核过程中应该将接受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和监督机制,将员工从拼时间、拼体力转移到学技术、学业务和提高劳动技能上来,一方面提升员工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给企业发展带来新格局和新高度,实现教育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总而言之,企业要在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中投入更多的资金,通过建立动态即时的培训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持续不断地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企业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着手进行有效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陶泓宇.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为油田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J].价值工程.2010(27)

[2]陈娜.浅析单位员工教育培训对单位长远发展的深远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3(04)

培训收获体会范文6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冲突;调整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苏州市社科联项目: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D-2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利益冲突与调整:相关利益群体视角下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6日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的构成、地位及利益分析

相关利益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明确提出的。弗里曼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对相关利益者的概念进行了内容上的丰富,并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相关利益者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相关利益者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多主体博弈的分析方法,用以实现经营管理中利益相关群体的共赢。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中的战略选择,而且在各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中均发挥指导行动的作用。具体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上,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分析培训的相关利益者,给出满足利益相关群体整体利益的行动建议。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利益群体包括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就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权力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农民工和企业都是拥有较高权力的相关者,而培训机构则没有太多决定权力。因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培训的投资方,农民工是培训的对象,没有他们就没有培训;而培训机构仅是培训课程的提供者。

就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性而言,政府和培训机构是稳定的参与者,其行为容易被预测,而企业和农民工的个体能否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确定的。因此,通过权力/动态性矩阵分析可知政府是积极的推动者;农民工和企业是立场不坚定的推动者;培训机构是积极的参与者,见图1。(图1)

就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收益而言,企业和农民工都是直接受益于培训过程的利益相关者,政府能否受益取决于企业和农民工收益的结果,而培训机构收益于培训的费用。因此,通过权力/收益矩阵分析可知,农民工、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相关利益者,而培训机构则需要被提供信息。

政府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并不能直接获益,它的获益主要通过农民工和企业的收益来实现。农民工通过培训获得技能的提升,进而拥有了自由择业的能力,以形成政府所需要的流动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企业通过培训获得的合格工人将直接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政府获益就来源于这两个方面。

作为农民工的雇主,企业是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最直接受益者。企业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可以获得合格的工人,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另外,提升劳动力的能力本身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是从企业效益增长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企业均应该投入资金来自行组织或者外包给培训机构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但企业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投入的意愿很低。

培训机构非常乐于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而且从中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确确实实能给农民工带来利益:既能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转岗就业能力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增加农民工的收入。虽然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农民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他们培训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不愿为此进行任何投入。影响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民工对未来的定位,由于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完善,导致很多农民工存在城市“过客”心理,并使他们不愿意或不能留在城市中安居乐业。这就极大地减低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培训的机会成本。农民工对于培训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会有机会成本的损失。农民工用于培训的时间会挤占企业加班的时间,导致农民工收入的减少,而这也是很多农民工不情愿参加培训的重要原因。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根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际的投入收益情况,我们绘制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利益相关者图,见图2,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图2)

箭头指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表示相关方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我们用偶数编号表示,如线2、线4、线6、线8;箭头背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表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给相关方带来的收益,我们用奇数编号表示,如线1、线3、线5、线7。实线表示这种关系已经发生,虚线表示这种关系没有发生。

线1和线2都是实线,表明政府充分意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切实地进行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农民工享受了培训成果后的确实现了人力资本的提升;线3是实线,表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确确实实能给农民工带来利益:既能提高农民工实际技能,又实现了农民工收入的提高,通过增强转岗就业能力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和选择余地;线4是虚线,表明虽然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农民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他们没有为此进行太多投入;线5是实线、线6是虚线,表明作为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最直接受益者,企业并没有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上不愿且没有投入;线7、线8都是实线,但是线8并没有指向农民工职业技能问题而是指向了政府,这表明虽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培训机构带来培训收入,但是培训机构在开发培训课程、提供培训服务时并没有以农民工为主体,而是将服务对象转向了政府,导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利益相关者中,只有政府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了积极地投入,农民工自身和企业实际没有进行任何投入。而这与他们的利益相关者角色严重不相符。尤其是企业,他们只享有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却并未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现象实际上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政府代替了农民工,成为了培训“产品”的唯一实际购买者,那么作为 “供应商”的培训机构,在提供培训服务时,政府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代替了农民工的需求成为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中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循环:政府是购买者,培训机构是供应商,农民工被彻底的忽略,而企业则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政府“越位”、农民工“失位”、企业“缺位”、培训机构“错位”的具体而又集中的反映。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利益相关各方利益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1、农民工失位的原因:无力承担、不了解。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时采用了调查法,这样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本身能够真实反映农民工的想法和困境。调查(姜长云等,2005;王政等,2007;冯宪等,2008)表明,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没有钱、没有时间、听不懂、对培训认识不足,等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因此经济因素就在他们做各项决策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工资低、长时间加班和对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考虑是大多数农民工在培训中投入失位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民工普遍知识基础差。据调查,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因此,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听不懂而无法坚持下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和项目,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工实际上对这些方面知之甚少。很多人有培训的意愿,却不知道怎样可以获得满意的培训。

2、企业缺位的原因:意识作祟、农民工的高流动性。用工企业在长期聘用农民工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的错误意识认为:农民工是廉价劳动力,而且是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意识将农民工定位为企业随时可替换且不需要追加投入的企业人力资源。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投入成本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工作效率在企业管理者眼里是不现实的。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也使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资不能确定带来回报,产生“投资外溢”现象。这样的投资外溢也是企业所不愿承担的。

3、培训机构错位的原因:政府单方投入,农民工、用工企业不参与和缺乏第三方监督。目前,培训市场中政府的单方投入形成了一个事实:“培训产品”的购买方是政府,因此培训机构的服务方向发生了错位。它错误的将政府作为服务对象,而将农民工作为“原材料”。这样,它所提供的培训产品的很多特性,如方式、内容和评价考核指标等都是以政府为导向,也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和农民工对产品不买账、不认可、不接受。培训产品针对性差是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产品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民工、用工企业不参与,培训机构对于如何调整自己的培训产品,更好适应农民工和用工企业的需求也就失去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剧了培训产品针对性差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2010年1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到了要提高培训产品的针对性。

缺乏第三方监督使培训机构更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应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质量的监督和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存在的监督不力加剧了培训产品的质量保证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之间的互相忽视状况。

4、政府越位的原因:培训关系重大、政府单方投入。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就业和转移,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而言可以说是关系重大。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国家在推动这项工作时不免出现了太多的越位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可以理解为一种“家长行为”。这种行为和心态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政府单方投入也使得政府身份发生了变化,从“监管者”和“购买影响因素”变为“唯一购买者”,削弱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这个市场的影响,也就降低了市场自行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这样,这个市场也只能通过政府的“越位”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协调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苏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中存在的利益错位有四个:农民工失位;企业缺位;政府越位;培训机构错位。我们需要通过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使他们各安其位。

1、促使农民工到位的群体行为。由于农民工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农民工失位的表现是不够积极,而失位的直接原因是培训机构不够重视农民工真实的培训需求,深层的主要原因是无力承担培训费用,同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激励。政府和企业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培训费用和激励制度,同时培训机构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给予量身订做的课程开发,农民工通过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培训费用有能力偿付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同时为企业和国家提供高技能的劳动力资源。

2、促使企业到位的群体行为。由于企业同样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也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缺位的表现是不参与培训过程,而缺位的直接原因是认为农民工不值得进行投入,深层的原因是没有升级的紧迫感,没有将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升级联系起来。政府为企业出台升级的激励政策,推进企业升级,企业为了升级需要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与培训机构进行信息交流,确认培训的内容,然后为农民工提供培训费用来支持其参加培训,在获得了合格工人的基础上完成升级,进而使国家(政府)竞争力增强。

3、促使政府就位的群体行为。由于政府同样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也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越位的表现是直接成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而越位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和农民工没有进行资金投入,深层的原因是培训工作影响重大,政府急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为企业和农民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推进企业升级和农民工参加培训,企业通过升级提高竞争力,农民工通过培训提升了技能和素质,进而使国家(政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通过必要的信息交流引导培训质量的提高,政府就完成了从参与者到制度制定者的回归。

4、促使培训机构复位的群体行为。由于培训机构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参与者,也必须要确定其在培训中的位置。培训机构错位的表现是直接为政府服务,忽视了农民工的真正培训需求,而错位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资金成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培训机构和农民工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培训服务购买关系,农民工通过购买培训服务获得技能的提升,培训机构通过提供量身订做的培训服务获得经济回报。企业和政府相应行为作为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影响因素也是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时需要注意的,因此要和企业与政府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盛立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