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范例6篇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范文1

创设主题,进入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主题是指教师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教学活动。这里的主题不是指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是指文化主题,指那些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思考的走向,使他们自发产生探究兴趣。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在课前推荐学生观看精彩视频《人类地球生活史》,视频中用诙谐的表现手法向大家讲述了人的一生要使用很多纸张、制造很多垃圾,风趣的画面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情绪高涨。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查阅了北极发烧、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等相关新闻,思考温室效应的成因。课堂成了学生进入情境、寻求知识的殿堂,他们自发地制作了环保题材微视频,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笔者诱发学生创设主题,引导他们围绕某一主题,将技术以工具的形式纳入学习过程。这种教学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引发学生的探究需求,使其产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动力。

“搭建支架”,明确目标,引领学生探究方向

“搭建支架”是“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部分,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内容,为学生探索问题提供方向,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构建学生自主追求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框架。

笔者在教学活动前,先制作了相应的学习网页传到校园网服务器上,为学生探索学习所需要的概念搭建了框架,同时方便学生在校内外学习使用,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该网页具备“学习目标”“导学材料”“学习视频”“作品园地”“BBS论坛”“与我联系”等功能。学生利用该平台,明确学习目标,把握探究的重点与难点;“导学材料”中设计的任务起到“脚手架”的作用,同r也为学生厘清了知识点的脉络,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学习视频”把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碎片化处理,方便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使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作品园地”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平台;在“BBS论坛”中,师生可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与我联系”中,学生可通过电子邮件随时与笔者保持联系,以便解决课内外遇到的问题。

“支架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实现了学生掌握技能,更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不仅让学生掌握微视频制作的技术知识,更潜移默化地让他们认识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人生观。教师找准支架建立和拆除的时机,给予学生适时的提醒和帮助,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

“拆除支架”,课内外翻转,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拆除支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升华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最明显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学生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引,这时,教师要适当减少支架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技术,避免学生“跑偏”,最终目标是完全拆除支架,让他们在学习中完全独立起来。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教学视频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工具,笔者通过录屏软件、皮影客、focusky等软件,将各知识点制作成教学视频,并上传到自制学习网站或班级QQ群中。这些视频是碎片化处理的知识点,方便学生对照各导学材料中的任务,自主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教材内容就能够掌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第二梯度,并借助第二梯度向第三梯度攀登,一步一步走向深度学习。学生可以通过QQ、微信、网站BBS等渠道与同学、教师互动交流。学生的差异特点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于是有些学生会自发地充当教师的小助教。当学生出现新奇想法时,教师应及时鼓励,使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满足。为了说明某些观点,学生会利用QQ或网站BBS发表观点,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逐渐“淡化”“隐退”了。

在多种媒体的支撑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选择方法,独立进行探索,完成任务。这时,不同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方法,独立探索知识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点。

分组协作,课堂教学翻转,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学生的兴趣、差异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天然的资源宝库。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在课前所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创设不同的学习任务,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配搭起来,合理分工,明确学习任务,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

在教学《微视频制作》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课堂的合作学习主要形式是小组学习,每组6人,并由小组中品学兼优、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担任组长。学生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商讨确定作品主题,编写剧本,交流获取制作视频素材多样性的方法;探讨制作作品技术性的方法。通过异质分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得到了互补,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有力地激活了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再创新知的能力。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各小组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问题等,同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面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学生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交流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缩小了学习能力的差异,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倡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多渠道展示,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支架式教学范文2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介绍

支架式教学模式一般由创建主题、设立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相关步骤组成。针对3DMAX教学的搭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支架搭设中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3DMAX的功能与作用之后,掌握并能够独立运用3DMAX中的三维几何体创建、参数选择与移动等常用操作时,便能够独立创建室内空间模型。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学习情况,搭建一个学习支架,如: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一名组长,由组长组织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为每组学生搭建支架,利用二维图形创建和编辑的方法,让小组学生设计与制作空间模型,不仅让学生熟悉所掌握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情境导入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把学生引入一个模拟空间内,而该模拟空间中有真实的情境。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空间模型的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有明确的目标,而空间模型的每一个任务与步骤都是根据教学目的科学设计的。学生有了目标,二维图形创建与编辑制作室内空间模型才能灵活设计与实现,而这种灵活的室内空间模型?O计与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类型的室内空间模型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模式之中,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启发,学生对3DMAX软件及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熟练且灵活。

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考核方式完善中的应用

3DMAX教学考核方式的完善与改进十分重要。3DMAX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对学生3DMAX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进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果学生在实训期间,那么学生的考核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实训态度、3DMAX软件操作能力等,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以利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的优点

1.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3DMAX教学中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3DMAX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借助案例列举、研讨式教学等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2.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3DMAX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DMAX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紧紧跟随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生还能够通过支架与教学情境的搭设结合,充分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够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3.支架式教学模式使得3DMAX教学方式更加灵活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得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高效灵活的互动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这个交互平台上,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充分得到体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之下,自主独立地建设与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学习的自由空间更大,这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会更加有利,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支架式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新课改以来,学界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存在着许多争议。近年来,这种争论有统一的趋向,即建构主义者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又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1]所以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以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建构主义有三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在此,我结合教学实际对支架式教学加以阐述。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完成的任务。[3]

“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是儿童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第二个水平是“可能发展水平”,是儿童在别人(如教师)的帮助下或与同伴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儿童心理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ZPD)。正是在这两个水平的动态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教学应植根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应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由此引出了“辅助学习”(assisted learning)的理念,这就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雏形。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一般可包括“搭脚手架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和“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获得比较全面和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生和同事对本次教学活动评价。

这五个环节教学基本框架,体现了教学理论和思想的讲课主体框架。为了使“支架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广泛地运用,我以《题西林壁》为例来具体阐明每个教学设计阶段。

1.搭脚手架

首先对学生原有水平进行分析。四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运用学习工具来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并且对古诗语言讲究形象、色彩、韵律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可以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写作意图等,并能进行迁移。

掌握目标:能理解这首诗的含义,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意图,能悟出这首诗的道理,在对写作背景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去改诗,吟诵,学以致用。

2.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教师要适时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探索方向,知道围绕目标“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向学生提问。

(1)进入情境,播放CD让学生欣赏。

片断一:师:对这首诗的作者,同学们了解多少?(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对这方面进行过预习。这样可以比较好地进入随机教学)

生:苏轼是宋朝人,他的诗、词、画都很有名气。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

师:你们对苏轼的了解还真不少,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吗?

(学生摇头。)

(2)出现最近发展区,我给予指导。

师:没关系,老师查到一些,一起看看,自己读一读。(当遇到学生不是很清楚的问题,我及时搭“脚手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下面的学习)。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我启发引导,然后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我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我进行引导:

(1)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我进行指导。

片断二: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这首诗反复读几次。

师:我们不能光会读会背就行了,现在大家考虑一下,我们该怎么学习这首诗?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诗意。

生:可以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意。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诗意,进行自学,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助可以举手示意,老师随时为你服务。

(3)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我反馈及时,并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诗意学习到人生哲理,适时进行德育。

片断三:师:现在一起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第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师:反过来呢?

生:如果片面地看,就看不清事物的真面目。

师:这就是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最后两行也因此成为千古佳句。请同学读最后二句。

4.协作学习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构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行小组讨论。

(1)把你们喜欢的句子,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小组讨论抄下来。

(2)设身处地地站在诗人的角度,小组讨论为什么只有苏轼在遍游庐山之后会悟出这个道理呢?

(3)小组讨论写两句诗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全面看清问题。

片断四:师:其实去过庐山的诗人很多,为什么只有苏轼在遍游庐山之后会悟出这个道理呢?回想刚才的背景资料,想想诗人坎坷的人生,曲折的经历。

(小组讨论)

组一:我们觉得苏轼原来只知道自己有才华会受到赏识,没想到有才华也会受人陷害。

组二:苏轼由看山联想到看事,认识到自己以前没有看清官场的真面目,以后既要看表面,也要看实质。

师:真会学习!(及时评价)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写两句诗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全面看清问题。

组一: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站在庐山外。

组二:要识庐山真面目,就要反复多接触。

师:多有灵性,可称得上是现代小苏轼了。

5.效果评价

评价要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既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不同,分小组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小组进行评价;在班级朗读,班级对个人的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来吟咏诗歌。

片断五:师:现有我们都是诗人,身在美丽的庐山,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你也来吟诵一番。

(学生有的一边写一边吟;有的捋着“胡子”吟诵;有的边走边吟……)

6.学习的迁移

(1)对学过的这首诗进行迁移,教师出示《盲人摸象》的故事,问学生:如果我是盲人怎样才能知道大象的真面目?

(2)苏轼进入庐山之后写了几首诗,有的描绘庐山的一种景象,有的写了自己的其种感受,教师出示课件(三首诗歌),让学生去体会,并且让他们课后再去查资料深入学习。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评价

支架式教学模式明确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作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学习),从搭建支架到最后拆除支架是一个过程。这一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但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一是知识不系统,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作为一个支架,帮助学生学习,不可能完整地讲授知识体系。二是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都能适应,这是支架式教学模式要着重解决的。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能否在知识的建构上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高等学校文科教材,2001.5.

支架式教学范文4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9

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提高其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足以证明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寻求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1.支架式教学的含义

“支架”源于建筑行业用语,指“脚手架”。“支架式教学”起源于建构主义,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逐渐攀登,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2.支架式教学在高中阅读课中的应用

阅读是一个伴有知识的输入和输出,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以人教版必须一Unit1为例,利用支架式教学理念来探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Pre reading:搭建手架,建立概念框架。本单元的阅读题材是有关“友谊”的课题,这个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即对“友谊”的理解,按“最近发展区”建立概念框架。课前播放一段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历史。由于学生已对友谊的概念有了充分理解,所以在播放完视频后直接引入,并让学生思考在那段艰难的历史时期友谊是多么重要。此时,学生已在头脑中搭建了概念框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

(2)While reading:进入情景,独立探索。支架式教学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教师应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如小组合作、自我评价等。此文文章较长且无对话,可让学生进行Fast reading,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文章中心大意和段落大意。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后,教师可设置Detailed reading,让学生了解细节,带着问题去阅读。

(3)Post reading:撤出支架。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已经可以构建起自己的支架,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建构空间。学生已对此篇阅读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 文章最后设置的这个讨论问题,是在学生通读全文深刻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时代,且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输出,其实学生本身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支架。

3.支架式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启示

(1)教师的支架作用。阅读教学的特点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然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重要的角色是“支架”的搭建者。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找到合适点来搭起支架,让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索,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

(2)支架的拆除。当教师已经为学生搭建起支架,应在适当的时机拆除支架。支架的拆除,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状态、材料的难易。如学生表现积极活跃,阅读材料难度适中,教师应该拆除支架,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理解与能力发展的新领域。

(3)学生的中心作用。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也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所以教师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这也是支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

支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支架式教学的作用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教师能利用好支架式教学,一定会促进阅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支架式教学范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计算机基础;合作学习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它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非常重要的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讲练结合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原型,其本质是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基本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不断地进行学习上的攀登,学习知识从一个层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支架式教学通常由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

二、支架式教学思想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1.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搭建有效的脚手架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和知识特征,我们所需要搭建的“脚手架”常常有所不同。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结合高职学生喜欢动手,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可以一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即作为“脚手架”,把教学内容、知识点、操作要点等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笔者在实际上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学生才艺比赛评分管理系统”的制作项目。教学实施中,在学生被带入项目情境的情况下,教师提出该系统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即主菜单、比赛规则、选手资料、比赛项目打分、评分。这五大部分可视为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任务大支架,学生根据这些支架,被引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学生很快就可以明确学习的方向。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的欲望。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独立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知识的同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精神。学习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教师允许小组内成员讨论交流,鼓励其在任务支架的引领下独立探索,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该教学环节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进度,适时地进行有效提点和帮助。提点和帮助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逐步减少,直至各小组能够进行基本知识应用、巩固和迁移。“学生才艺比赛评分管理系统”的制作项目中在进行五大任务支架布置后,教师给出项目的知识框架即该项目所需的操作提示,对班级学生进行3人一组的分组。教师要求小组对五个任务大支架进行任务分解(即小支架的搭建)、知识点架构、难点分析、表格设计、表格内容设定、表格制作、表格链接、系统测试等。学生在实施中分工合作,交流讨论积极,相互学习,学习氛围良好。项目在三人共同努力下完成,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油然而生。知识内容和操作要点随着项目的完成,也被学生掌握。3.提高过程考核比重,重视效果评价基于支架式教学法思想的教学改革从教学关注度上和传统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后者更多关注学生对知识操作的掌握程度,前者的关注度是多元的,即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要求学生具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用惯用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一次性或者是结果性考核学生衡量学生显然不合适。本改革思路提升了过程性考核比重,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多角度全方面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了考核模式的基本公平性和可适应性。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小组学习的参与度等细节评价,由组长评分、组员自评、组员互评和教师评分加权而得。重视过程考核,注重效果评价,这个效果不仅是最后项目的完成情况,还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评价。“学生才艺比赛评分管理系统”的制作项目实施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实时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教学实施中也会根据内容特点设置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设计汇报、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考核的公平性,使学生能各尽所长,促进他们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总结

基于支架式教学法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原先课程的教学形态,教师从主导课堂教学到指导课堂教学,通过给学生任务支架,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分解任务支架,从注重讲、满堂灌,到注重引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学,评价学生学。这样的教学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

[2]王萍芳.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

[3]雷钢.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

支架式教学范文6

1.1、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间接刺激他们对知识的扩充需求,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加快掌握技术动作的速度。老师则在过程中起到辅助与引导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发现的问题,来构建下一步的支架去引导他找出解决的办法与不断扩充知识,更大的发挥在课堂上的主动性。

1.2、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支架式教学的引入势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师生观,抛开过去沉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再对老师和学习有抵触,而是和学生像朋友一样交流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与师生关系,而且因为老师会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的支架,这样就要求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将学生与老师之间直线的联系变为师生与生生之间网状的联系,使得师生联系更为密切。

1.3、有助于足球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通过在搭建支架前自己的探索和研究,足球教师已经完成了对于所教授内容的深入理解,再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不断完善自己对动作技巧的认识和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最后通过对每次课程的总结,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让自己在每一次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提升。

2、“支架式”教学法的设计模式

2.1、搭建支架教师在授课前通过对相应动作技术的引入来构建教学支架。下面我们以“射门技巧”的授课作为例子,上课前老师可以播放职业球员在足球场上的射门集锦和慢动作回放,让学生更直观的对射门技巧有所了解,老师在学生观看的同时,详细的讲解射门时的技术动作要领、各分解动作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射门动作框架。

2.2、进入情境随着支架初步建立之后,让学员更切身的体会这个动作,为下面的支架搭建做铺垫。教师让学生出来进行踢球动作,不用考虑太多的力度和角度,只是单纯踢球的体会;接着,在此基础上,让他对着球门进行踢射,并就如何踢入球门做进一步讲解;最后,经过逐步的练习,把握踢球的力度和角度,展示完整的射门动作。

2.3、自主探索由于学习能力和自身条件的不同,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呈现个性化,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构建支架,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通过更细化的动作要领来建立多层支架,当然支架的内容和数量是因人而异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诊断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

2.4、互动学习在自主探索阶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自己出现的问题和关于动作的理解进行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也可以有效的找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遇到共同的疑惑可以请教老师,并在互相的探讨中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与运用,更加深入的对知识进行学习。

2.5、总结评价整个支架教学是比较长的过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及时的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支架的内容,处理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给予指导与点评。并分析最后的结果,进行总结与自评,既有助于不断进行修正,又有助于教学方法的完善。

3、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

3.1、支架的设计、提供要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实践活动来构建支架,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而且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支架设计。同时,支架提供方也不一定都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周围的朋友、家长等等,这些都不要固定化或者是模式化。

3.2、按学生层次合理构建支架因为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而每个学生因为自身条件与学习能力的不同,所以足球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对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如对于运动细胞强、学习理解力强的学生,可以设立较少的抽象支架,支架的撤出也会比较快,让他尽早在自主练习中不断扩充知识,而对于运动神经差、学习理解力弱的学生,则采取相反的措施。

3.3、学生占据学习主导老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学习正真的主人是学生,所以老师尽量不要太多干预学生、否定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觉性并挖掘其个人潜能,多多鼓励。另外,学生应做好自己、正视自己,每个人的体质与优势都是不一样的,不能灰心偷懒或单纯模仿,要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不断构建自我。

3.4、做好跟踪指导工作教师应全程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每个人水平、爱好、习惯,方便有针对性的实施支架设定,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支架的内容,处理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分析最后的结果,以便让下一次的教学更加完善。

4、结语

上一篇父亲与女儿

下一篇核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