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例6篇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1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与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探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究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进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http:///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3]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1期).

[4]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1期)

作者简介: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6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下降。农村儿童生活质量本身就偏低,与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父母给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心理上缺少“呵护”。孩子的饮食质量也不容乐观.

2.留守儿童学习整体水平低。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都处于中等偏下。

3.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尤其是父母一方在家或者孩子一个人留在家时,情况更是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父母和孩子经常性地沟通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

3.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确定“帮扶”队伍。建立“代管家长”队伍。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既能增加师生情谊,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使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学校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逐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积极地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指的是年龄在6~18岁之间,父母或是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务工,留在户籍地由父母其中一方或是由委托人照顾的儿童。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十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是行为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如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下文分析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并且针对问题提出相关问题,以期望能够有效缓和农村儿童教育问题。

一、出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1.社会转型因素带来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转型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在社会转型中,农村家庭被分成留守家庭与流动家庭两大类。而由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的转移,依靠劳动力生活的人们纷纷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出现大批的留守儿童。

2.农民文化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我国的农村文化发展较慢,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给社会带来了十分复杂的影响。农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因此大部分思想比较落后,封建迷信的现象十分普遍。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农村人的思想依旧停留在鬼神之说上。而6~18岁的儿童正是逐渐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年龄,但是在充斥着低俗影视作品和封建迷信的农村环境中,儿童不仅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会对其身心造成伤害,十分不利于儿童的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法律和法规的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想要从根本解决,必须依靠政府对户籍相关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并且还应该关注流动人口的待遇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待遇水平。再者,政府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措施,让从农村到城市务工的农民能够将自己的子女带进城市,并且享受和城里学生平等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2.通过法律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留守儿童在留守的过程中,没有父母陪伴在其身边照顾,无论是通过委托人照顾还是由家里老人照顾,都会一定程度地给儿童的身心带来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儿童不仅失去家庭的监护,就连教育权益、人身权、发展权等都很难得到保证。长期下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就不再是教育问题,还会转变成社会问题。因此政府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通过法律的手段建立健全儿童合法权益的监护体系,用法律来明确监护人应该履行的职责范围,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3.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

农村经济环境是导致大批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因此想要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首先要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大部分的农民会因为农村难以维持生计,进而选择外出务工。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该着力发展改善农村经济环境。比如,通过招商引商的手段在农村兴办工厂,让当地的农民进入工厂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们的生活质量问题,减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进而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变得日益严峻。如今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要完善相关的配套优惠政策,并且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留守问题的合法权益。再者,政府要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高度重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等照顾,这些孩子通常被成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和关爱而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住一起的14岁及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家庭主要包括以下类型:①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②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一起的家庭;③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在一起的家庭;④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亲情缺失,性格叛逆。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亲,得不到父母亲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暴燥叛逆,不服临时监护人和老师的管教,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道德滑坡,价值扭曲。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对孩子有歉疚,采取了“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的陋习。

(3)不爱学习,成绩较差。由于这些孩子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差距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引起的家庭教育缺位对孩子的生活、教育、心理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政府、学校、家长、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一) 政府方面

(1)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户籍制度的核心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如学生入学、社会保障等附属的政策优惠,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适当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小学也出现生源减少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小学出现了“空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办学成本高、教育投资效益低的问题。为此,各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学和精简师资的做法,以降低财政开支。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学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尤其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担忧。为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学校方面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学校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老师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利于老师对留守儿童因材施教,对他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辅导室,定期为这些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每一个儿童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成长档案。针对留守儿童不同的家庭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建立“家长学校”。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经常开展活动,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3)教师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教育和管理。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把自我教育和管理贯穿于自己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在认识方面引导留守儿童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经常严格地解剖自己,在学习他人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引导留守儿童自我检查和自我修养,提高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庭方面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思想教育不好,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极大,父母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孩子,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四)社会方面

加强社会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的存在是必然的,留守儿童现状与教育问题,不仅涉及上千万的儿童,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宋瑞林.西方社会学[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2]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9).

[3]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近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教育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区、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大量事实表明:2009年西乡全县共有中小学生45255人,其中留守儿童15843人,约占35%是一个不可忽视庞大的社会群体。缘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无缺”现象,正衍生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无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作为侵害对象,极易受到伤害。

        二是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良好的习惯,相当部分出现经常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能力差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育。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不够健全,性格孤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里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无闭自封、常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隔膜感,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隐患。

        四是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教育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宁儿童在学校反映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流浪社会鬼混。

        五是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以加之祖辈溺爱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差,常有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社会背景因素,在此不再陈述。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乏、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家庭教育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陈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个体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的,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是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教育采取排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养方式不科学,不理性,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的程度上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农村教育环境制约

        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也不例外的存在,这种贫困的落后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上影响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水平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明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长远“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得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才结构性过剩,就业压力空前加剧,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但每年依然有几百万应届大学生无法就业,严酷的就业形势,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农活。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到今天,不知道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但是全社会对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与应有的高度关注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经引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们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的关护与教育管理工作。我建议:

        (一)留守儿童家长应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挣钱与培养教育子女的关系,想办法妥善管教好孩子,只对家庭、对子女、社会负责,履行为人父母的法定职责,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舍弃孩子教育管理去挣钱,以至于“富了当代人,垮了下一代人”,给家庭、社会留悔恨,酿成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社会之疼、民族之疼。国际基础教育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父母对孩子的特有教育功能是任何其它教育力量无法替代的,我们呼吁所有未成年人的家长都要尽到教育子女的应尽职责。

        (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建设力度,增强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阅读书籍、感知文化、参与活动、接受熏陶、陶冶他们内心缺失的爱,要创办心理咨询室,配置心理咨询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要强化师资培训工作,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他们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上了解,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运用专业技巧从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们更多的关爱,让其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对他缺失的家庭温暖进行补偿;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对其进行跟踪教育;要注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尽量凸现人文关怀,远离父母,留守孩子需要集体的关系的关爱与温暖,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他们之所以想,急他们所急,努力创设条件让他们学得舒心玩的开心,要结合实际适时举办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的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三)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综合协调安排,统筹城乡发展,外出务工子女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我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已得到一定解决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逐步开放城内公办学校,扩大城办小学,初中办学规模,并整合教育资源,办好城区民办学校,改善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使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有效转移,进城入学,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对他们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这将有利于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得到好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结合县上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尽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留在本地务工兼顾孩子教育,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相关行政部门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经营场所的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重点抓好以青少年为转播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淫秽出版物的集中整治,要广泛深入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等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促使其健康成长。

        (四)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功能,建议由辖地乡镇政府牵头,整合基层派出所、法院,法律服务站,学校,妇联、共青团、工会、村委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把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监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监护和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指导,乡镇劳服站还可主动与劳务输出相关单位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外务工情况。利用寒暑假时间统一组织孩子们到父母劳务工地与父母团聚,便于通过短期交流掌握孩子情况适时教育,社区要创设适当活动形式,把留守儿童有效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相互交流,增强群体开放意识,减少狭隘封闭意识,要有意识的组织一些替代留守儿童父母亲的角色,让这些留守儿童能更多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情感慰藉,找到心理支持,最大程度地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打造一个晴朗的天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范文6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当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出现转型时,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市场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他们的子女,一则随父母进城务工,另则留在家中,由亲属或亲戚朋友进行照料教育,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教育状况,不同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安全、道德发展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 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父母为了挣更多的钱,为了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些,为了自己的孩子以后能上好的学校,有好的生活,许多人都选择背井离乡,过上漫长的打工岁月,但是许多都是事与愿违,他们的孩子也过上漫长的留守岁月,而且他们的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是他们所想不到的。有学者调查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为以下两类监护人:一是祖辈监护(隔代监护),二是上辈监护。现在的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赚钱,而留在家里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妇女,他们的家务繁重,加在留守儿童身上的任务也重,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的出现,一是监护人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二是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隔代监护的,由于自身的健康状况,文化水平低,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代沟”。许多留守儿童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劝告大都觉得烦,不愿意听从他们,导致在学习上产生了懒散、厌学、逃学等现象。上代监护,一般都是由叔父类的进行照料,这样类型的监护,由于留守儿童与他们缺乏直接的血缘联系,对其教育也是有很大的顾虑,不敢打,不敢过度的严厉,对他们的学习状况也是一问了之,或无法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辅导。留守儿童的成绩有些不受父母外出打工的影响,但这些人比例比较小,大多数人由于没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上课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不能及时的完成作业,也懒得动脑筋。成绩非常的不理想,作者所在的这所县城中学里,普通班2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但成绩好的却不到2%,其他的都是成绩非常糟糕,大多数人越是成绩不好就越懒,形成恶性循环。现在的儿童自控能力差,没有家庭的良好监督管理,对他们的学习成长是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 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情感上大多数都觉得感到孤寂。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特别大,现在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需要得到大人的许可,但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隔代教育和上辈教育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监护难以到位,致使留守儿童大多都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愿为标准,没有人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对他们好的方面作出鼓励,很多方面都没有人指导。有些就缺乏与外界交往,形成孤僻、离群、自卑、沉默、悲观、猜忌、冷漠、暴躁、极端、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少年时候的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会与人交流,对学业发展、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留守儿童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外出,他们就享受不到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儿童。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的的人格发展会产生偏异。

(三) 生活状况及道德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大都跟年迈的祖辈们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悉心照顾,在生活方面往往都是出于自理,但自理能力差。大多数留守儿童除了填饱肚子后,在其他有关营养或卫生方面的注意就得不到保障。生活习惯得不到很好的养成,许多留守儿童还跟社会上不务正业的人走在一起,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等。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他们在学校欺负同学、和其他人去做小偷小摸的事情、和社会不良份子走在一起等等行为。这些都是教育管理缺失的结果,这与监护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他们在责任心和教育方法方面如果都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孩子的思想教育就出现了空洞。

(四) 安全方面的问题

由于父母不在家,许多留守儿童都趁监护人没有闲暇管理他们之际做出一些令父母老师担心的事情,比如夏天跑到河里洗澡,上山掏鸟窝,孩子因为性格的原因为小摩擦而打架斗殴,平时在家玩电脑,或者交通上不注意等等问题都会令人担心。监护人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时间也疏忽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失去了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还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比如自身行为失控、自杀轻生、权利受到他人的侵害和人身伤害等。我们可以从社会的新闻中知道,如四川出现了一个13岁的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生子的案件。2004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四川省富顺县某镇一个13岁的女孩小英,在事先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了母亲。

二、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方面。

我认为家长应该担起教子之责。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但经过社会的锻炼及所见所闻,加上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他们都可以给孩子很好的教育引导,儿童都有依赖父母的本性,很多事情都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听从父母的意见。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不能只给物质上的满足,更要对孩子精神上的滋润。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我们的家长应该正确树立这样的责任观。即使外出打工,也要经常打电话回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询问和交流,这样才使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与自己同在,是爱自己的,而不是只顾着赚钱。家长还应加强与学校联系,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和他们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尽量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不出现盲区。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管理者应该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作统一部署。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

(三)社会政府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游戏室、网吧。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和“八荣八耻”主题活动。加大财政投入,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为寄宿的留守儿童配备相应的生活、娱乐设施。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折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加。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与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监护机制是核心,教育机制是平台,亲情机制是关怀,网络治理机制是环境。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完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请不要让留守儿童在守望中孤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国社会学网

[2]王良峰,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3]吉文晶吴惠春《中国乡村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