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范例6篇

在职教育

在职教育范文1

1、端正思想、明确目的

首先,要让学生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白职业教育与企业的需求关系,明白职业驾驭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职业价值观念。

如何让高职学生树立学习态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应当说,目前高职生的主流来看,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的、健康的和务实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受企业普遍欢迎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方面他们认同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要求,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有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解。因为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与普通的本科生有一定的区别,高职生的培养是以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新生录取时也与本科生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相比之下,高职生对理论知识的追求不如本科生那么强烈,而对技能需求的兴趣则比较浓厚;在理想的追求方面有少数存在随意的现象,心理也比较脆弱,因此,如何让高职学生有着正确的思想目标,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一技之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尤其是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会、团会和其它一些形式让学生做到这一点。

作为教师,要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活动,挖掘和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肯定和赞赏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品德,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自觉地认识到思想要素的作用,使其在行动上树立起进取拼搏、勇敢顽强的精神。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对高职生而言,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具体工作单位时的择业观,是高职生在选择具体的工作单位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观念系统;它是高职生的一般价值观在单位选择上的体现。虽然大多数在择业就业方面表现的比较平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轻率和浮躁的情绪,目标定位不切实际,不愿吃苦、不愿从基础做起,也不是从发展的眼观看,总想着一步到位,一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如在用人单位来招聘时,这部分学生想到的是要去应聘技术管理、行管岗位或工程技术岗位、甚至部门主管、经理等,当一看用人单位要的是一线技术工人或生产者时,他们就失望和埋怨了,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从这点意义上来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他们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像2008年那场世界经济危机,对学生的就业冲击是相当大的。

就业择业观影响到高职生选择什么单位、对所选择的职业是否满意。这也说明对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对于高级技师的培养及人才储备有现实意义;对教育部门、人力资源规划部门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

3、培养各种技能,争做一流能手

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而且都富有朝气,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高职教育要根据职教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技能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获得技术能力。作为高职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学习知识、钻研技术的热情,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技能,多动脑动手,让学生获得必须、够用的知识和扎实的动手能力,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本专业核心技能证,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其它相关的必备的技能证书,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争做一流能手。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应对以后毕业就业的激烈竞争。

4、以德育为首,素质为上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素质为上”的教育理念,不断加强和改善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俗话说得好,打铁还要自身硬,名师出高徒,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让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来一个合格一个,走出校园后,个个都能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有用人才。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习俗、不同的生活习惯都会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所以,就要大力向学生宣传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要扶持正气,制止错误思想,阻止不道德的现象的存在。让学生有是非观念,有良好行为并形成风气,以正气压倒一切歪风邪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职教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使学生在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让他们在学校和老师的培养下成为一个文明人。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技能,又解惑;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和效果。

在职教育范文2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误区;社区教育;终身教育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求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还特别指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那么如何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1 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从世界范围来说,职业教育起步并不早。它的快速发展大都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实施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的地位不仅得到了确立,而且由于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日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欢迎,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社区学院从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开始改变办学方向,确立了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职能,同时兼顾其它适合自身的教育职能,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与教育中心。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原有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侧重应用技术,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为主。英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多科技术学院,一是课程灵活多样。二是证书灵活多样。60年代是日本职业教育,尤其是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短期大学是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办学特点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2 我国的职业教育史

我国的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力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认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是中等资质的学生尽其所长。以其地无弃利,国富民裕。这是中国对“职业教育”最早的阐述,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潮达到高潮,并出现全国范围内的职业教育运动。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通过学校教育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实验。1979年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职业教育开始获得巨大的发展活力。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办学职责、管理体制等都做出了规定,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同时,这部法律用“职业教育”取代了过去“职业技术教育”的称谓。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新高潮期。

3 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职业教育的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我国职业教育始终没有完成市场化的制度变迁,只是单纯地依靠并满足于政府的倾斜政策和资金划拨,以维持存在和发展,这使得它既无法长期稳定地从市场中吸纳资源(生源、办学力量、信息等):也无法有效地将资源(毕业生、信息等)反馈给市场。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楚,在办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科性,而不注重技能培养,有盲目攀高升格和办学向学科型靠拢的倾向。这种倾向不仅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更重要的是使职业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特色。偏离了创办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我国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对象是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标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考虑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对象的规模、参与程度等等。其次,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有机地融入我国职业教育方法体系之中,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也存在诸多弱点:①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②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4 社区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优势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职业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因此,为弥补这种不足,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教育社区化”和“社区教育化”的统一,侧重于全员全程教育,以提高社区人民的素质为主要目标。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基础,良好的社区教育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良好的社区教育能够推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为社区教育可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本着灵活设置、宽窄并存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紧缺专业,大力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努力做到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

在职教育范文3

【摘 要】 体育教育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不仅如此,在体育课中也能够对学生的德育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训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同时对他们勇敢、诚实、遵守纪律等其他的品德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职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后备建设人才,他们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体育教育中要将德育教育渗透融合进来,对中职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教育。

关键词 体育游戏;中职;体育教学

中职学生年纪不大,一般在15到18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他们比较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学校在抓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他们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必须渗透在学习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中职的体育教学中,也可以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不仅要在体育课上帮助学生强健身体,更要担负起他们的德育教育问题。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德育思想教育,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用言传身教来启发学生

体育教师必须首先在学生的面前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要用自己的形象来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例如,体育课作为一个群体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最好方式,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要让学生养成有时间观念的好习惯,那么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自己上课的时候不能迟到,如果要让学生在严寒或酷暑中不会打退堂鼓,教师就必须在大自然的考验之下带头锻炼。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就必须要融入到学生中去,用鼓励、批评等各种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 通过这样言传身教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加强道德观念。

二、在体育锻炼中渗透德育

除了教师本人要起到带头作用以外,教师还必须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锻炼的方方面面去,在体育课中不仅让学生强健体魄,更要让他们在潜移默化间体悟到道德规范,并自觉去实践。

(一)利用长跑培养坚强信念

在体育课中有很多途径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例如在长跑锻炼中,就可以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信念。众所周知,长跑锻炼是十分辛苦的,尤其是在严寒或酷暑的环境之下,学生要经受住大自然的考验,忍受肌肉的酸痛,坚持不懈才能够到达终点,所以,通过长跑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对一些体质较差但又偷懒不肯锻炼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他们跑步的时候用语言进行鼓励,激发他们坚持到底的信念。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制作一张“锻炼卡”,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圈数,每天都必须坚持跑步并在锻炼卡上签名。时间一长的话,随着学生的体能不断增加,他们的跑步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他们可以从原来的被动跑步变成主动跑步,不仅让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更培养了他们坚忍不拔和顽强拼搏的信念。

(二)利用体操培养果敢作风

在体操项目的训练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做事果断的勇气,养成不畏困难、奋勇向前的信念。在体操中有一些项目是需要器械的,学生必须在器械上做出一些完整的动作,例如跳马等,但是有些学生往往畏惧自己会磕碰到那些器材,弄伤自己,所以总是畏首畏尾,在运动中容易造成动作的变形。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在辅导他们动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鼓励,告诉他们在跳马的时候正是因为他们犹豫不决,在踏动跳板的时候有停顿,所以形成的冲力不足,这才不能完成动作的,只要按照标准的动作来做,一鼓作气,不仅能成功完成动作,而且还不容易受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帮助胆怯的学生放下思想包袱, 勇敢地踏出尝试的第一步,完成规定的体育动作。这种潜移默化的鼓励在无形中能够培养学生果敢的作风,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敢想敢做,具有年轻人的冲劲和活力。

(三)利用球类培养团结意识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即将踏入社会,在社会中他们必须掌握与人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一些需要群体协作的球类活动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在球类活动中,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双人、多人的传球训练,当发现有学生因为他人失误而责怪对方的时候,可以进行辅导,告诉他们球类活动是大家一起完成的,如果能够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减少失误的产生,那就最好了。

三、在对抗比赛中巩固强化

为了检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强化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对抗性的比赛来进行检验。在变幻莫测而又富有竞争性的比赛中,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出现,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看出他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具有了坚强、果敢、团结等品德。教师在学生比赛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并且进行总结,在比赛结束后可以对比赛的结果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比赛中有什么不足,促进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对学生坚强、果敢、团结等品德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要时刻注意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并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人师表,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时刻观察学生的品行,并进行总结,以求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蒋雨唐.浅谈影响中职体育教学的因素及对策[J].才智, 2015,(8)

在职教育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公正

一、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教育分流的产物,由一定的机构或组织通过某种公开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不同年龄的人提供从事某种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或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不同形式的教育服务,旨在促进学习者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质量,它是一种以受教育主体掌握某种技艺、技能为主要方式,以就业为导向、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和就业能力提高,为生产、管理和服务培养“职业人”的教育服务。职业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也需要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工作的类型也越来越多,就需要大量的、不同的“职业人”为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特点。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不同学科知识和帮组受教育者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我国职业教育一般是在学生完成普通基础教育以后及在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以后开始的。学生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开始系统的专业技术学习。

二、职业教育公平

(一)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是一种单一型态,而是一种复合型态,它是一种通过教育系统的外部公正和内部公正的统整,最后达到开启智慧、张扬人性、寻求合作、促进发展的目的。其实,我们主要关注教育内部的公平,教育内部的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交换上。教育是解放人的潜能,促进人自由本质的实现,以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体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人的自然性存在;第二,人的社会性存在;第三,人的精神性存在。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公平在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教育公平不直接的涉及学生的某方面素质的培养,它关注的是在教育领域中如何贯彻应用“公正”这一价值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由于教育机会、资源、条件、利益等分配不均,发生了一些教育事件。教育公正或公平是现代社会中政府在教育公共资源(机会、权利、利益、条件等)供给或配置过程中所坚持的“应得”原则和所应实现的“相称”关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均衡、合理安排与有效的利用,以保障和促进不同的个体或社会群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其所应得。教育公正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教育价值观。在现实的教育中教育公正主要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利益、教育条件等方面,这几个方面应运的是否合理,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来看教育公正的标准。

(二)职业教育公正

职业教育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公平是指职业教育平等地满足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基本平等和对差异发展的尊重,以保障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现实和自由幸福的生活。职业教育公平问题实际上是对从事工作岗位的人们的生活的公平问题反映。不管你的出生如何、出生在哪里、受过什么样的教育,都要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排除特殊的个人情况)。职业教育公平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即尊重和保护每个人接受职业教育起点的公平;学校和教师能公平对待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职业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就业和发展创造条件,最终体现学业成就和教育质量平等的教育结果的公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职业教育公平:一是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基本平等于对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尊重;二是职业教育在满足处境不利的群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上具有的补偿性;三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同等的待遇和社会认可。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规模最大、跨度大的教育。职业教育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职业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正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公平问题

第一、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是指职业教育及其结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被接纳程度。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也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职业教育观念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人们的观念中,职业教育的地位也不如普通教育的地位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有密切关系,而且更制约着职业教育的现实发展。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直接关系是通过就业状况体现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低,与职业教育自身的质量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在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是普通教育选拔后淘汰下来的人,中等和高等层次都是如此。生源质量难以保质职业教育的质量。

第二、职业教育经费存在公平危机。在我国,由于国家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采取的不公平政策,导致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也导致了职业教育的不公平发展,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合理,职业教育经费地区不平衡,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

第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不公平。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形式、多类型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它应该更具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的职业教育需求。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质关怀。这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思想有关,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一直落后于城市,这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低,职业教育还没有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创业者有关。忽视对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培训。我国职业教育政策重视学校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而忽视了残疾人和妇女、少数民族、农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培训。

(二)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提供职业教育公平的物质保障。经费是职业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国家公共资源,政府应公平对待,因为大众接受教育应该是多层次、多规格的,这也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政府应给社会成员提供大致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即使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提倡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参与,以社会分担的方式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把职业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上的相对公平。

第二、改变社会对职教的观念。要改变人们对职教的观念,要求社会和学校一起努力。首先,政府应该重视职教,改变现有的招生制度,实行职业教育单独招生,将学生由目前的“分数分流”向“兴趣分流、素质分流”转变,提高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改变社会企事业单位用人按学历划分的条条框框,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其次,职业院校本身也要重视自己,加强教学管理,改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使职业院校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第三、按学科建设配置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学科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龙头,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配置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学科建设项目划拨经费。可突出重点专业,但不能偏废其他专业;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教给他们生存和发展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为此,需要建立具有积极导向性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和制度,其核心是以学生进步程度为绩效评价新标准,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和重大政策的落实状况等进行检查监督,以保障职业教育的公平。

第四、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完善《职业教育法》。通过公平、公正的竞争途径实现就业是职业院校学生的渴望,也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所必需的。要实现职业院校学生公平就业,职业院校发展就要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推动教育与产业、院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继续学习与专业引导的对接;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考试制度,优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就业心态,掌握求职就业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培养他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既给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又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总之,职业教育公平是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是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不公平会演变为知识和人才的差距。而要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要缩小这种差距,减少和消除不公平现象,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这需要政府发挥其在推进职业教育公平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职业院校自身也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5月.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苏君阳. 论教育公正的本质[J]. 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第二卷第5期.

[4]舒志定. 教育哲学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在职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尊重;教育理念;高职教育;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79(2016)01-0054-03

“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具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的微环境范围中,教育者要对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权利真心守护与尊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作为两个人格心灵上真正平等的主体,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知情意行的互动与交流;教育者要对教育规律及教育对象的认知成长规律有真诚的敬畏与切实的遵循;教育的实质在于是激发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的主体自觉,并引导、辅助其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广义上讲则是指在学校教育所处的内外大环境下,社会要尊重和保障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权益;学校要以“尊重”为价值旨归,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并构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作为21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新选择,“尊重的教育”体现着人类教育实践从“神化”到“物化”再到“人化”的演进历程,也映射出人类教育理念从“崇拜的教育”到“占有的教育”进而到“尊重的教育”的价值思辨轨迹。是21世纪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对当代教育发展具有跨阶段、跨界域的普适性指导,更对当前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激进的意义和价值。

一“、尊重的教育”理念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功能

1.“尊重的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指“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1]。在教育实践中,主张以人(教育对象)作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全面持续地关照、促进人的发展。它必然要求教育者要尊重每一个教育对象作为自我发展主体正当的社会心理需求(尊重的需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关键),并尊重和保障其自身发展权利的实现。在此基础上以实现教育对象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一切教育实践活动都要遵循教育对象认知和成长规律,并尊重教育对象个体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及与社会发展的契合性,并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和因势利导。所以,“尊重的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以人为本”的积极回应。[2]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

2.“尊重的教育”是达成高职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将高职生培养成“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3],这是高职教育的既定目标。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具备坚定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需要自觉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需要稳健的自我实现动力与信念等。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需求的满足在个体社会心理需求金字塔中发挥着承前(巩固生存、安全、社会交往与归属的需求)启后(是自我实现的前提)的关键作用。而从高职教育的生源层次看,恰恰是应试教育下尊重的需求长期处于饥渴状态的群体。所以,“尊重的教育”理念的真正贯彻与落实,不仅是对以往教育实践“人本”和“主体”缺失的补救,也是教育民主、公平的体现,更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达成的必然要求。

3.“尊重的教育”是释放高职教育自我发展潜能的内在要求

科学的教育实践应是一个教育双主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实现交互激励作用的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尊重的教育”所倡导的对教育主体权益的尊重与保障应是双向度的,及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双方。而对教育主体群(包括学校、教师团队和个人等不同层级)的教育自的尊重与保障,必然会激发广大教育主体的巨大潜质,一来可以增强作为职业教育市场主体的职业院校应对市场挑战、规避市场风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来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校园文化和制度环境,亦能充分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增强教育主体群内在的凝聚力,进而促进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并不断激发和涵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4“.尊重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转型过程中,高职教育已然担负着社会各行各业一线专业人才培养的重担,却又同时背负着实际教育位阶及社会认同度被贬谪的压力,导致高职教育普遍的压抑与浮躁“,人本”思想和“尊重”的理念往往被弱化虚化,难以贯彻到位,这也成为桎楛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不仅如此,生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滑这一短时间内难以扭转的趋势,以及对教育效果不断降低的心理预期,更是日益压抑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动摇着这一教育群体执业自信“。尊重的教育”理念的植入会让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实质及其价值功能。涵养对教育对象生命成长权利的尊重与珍视,和对教育工作的诚敬与担当。唯其如此,才会在教育困境面前不推诿、不抱怨、不放弃,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和科学的态度去探寻教育规律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开拓与创新。这正是高职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在高职教育中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路径

依据“尊重的教育”理念的科学内涵,结合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及现存的问题,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坚定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执业自信

尽管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和“官本位”思想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价值的社会认同;尽管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需求的开放性、变动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职业教育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稳定预期和投入。但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创造强国迈进的大趋势是一定的,社会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质和量上都是会不断提升的,职业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也必然会日益凸显,这一点勿需质疑!从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无论是高考路径预设、政策制度保障还是各项投入的提升,都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所以,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理当“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职业教育价值自信,这是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的必要前提。

2.构建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往往是“一个学校整体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集中体现”[4],它既是一所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支撑,也是该学校人文环境所昭示的文化底蕴的精髓。它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教育实践的总结、反思甚至批判,它的落实与践行又具有对未来教育实践的激励、规范和导引功能。而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这些价值功能的发挥,必须借重相应的教育制度和人文环境来推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对社会当下教育理念的理论概括与总结,也不是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凝练与提升[5],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与超越。这种“破中立”仅停留在精神层面无疑是“画饼充饥”,唯有构建以“尊重”为价值旨归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在制度和环境的强制规范与强化导引下,才能使“尊重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共识,并外化为教育实践的主动与自觉,这是落实“尊重的教育”理念的保障。

3.以“珍视-赏识-期待-引导”的态度对待每一位高职生

“尊重的教育”是以“培养人”这一教育活动的本真使命作为出发点,必然要求对生命的成长遵循这样的认知和态度:生命的成长对于每一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不可重来和逆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珍视每一个生命成长的权利和成长的机会,秉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每一个生命都是唯一,没有差距只有差异,一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懂得尊重差异,用赏识的眼光激励每一个生命成长的潜在力量,激发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生命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绝不能忽视或违拗,甚至做揠苗助长式的强制提升,而是应该“因势利导”,并给予真诚的期望和耐心的等待;生命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做不定项选择,充满未知的困惑与迷茫,作为教育者,要自觉尽到先行者的职责,用教学相长的勤勉陪伴和循循善诱的智慧启迪,做到以身示范。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在其350周年校庆时所说的: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最重要的是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同样适用于高职教育!

4.不断探索、诚意遵循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曾有这样的问答:如果我今天播下种子,明天会收获什么?答案只能是:湿的种子。教育一如育种是有规律可循的。所谓高职教育规律,是指高职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它由高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内部关系规律两个基本部分构成,外部关系规律是指高职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受其制约并为之服务。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涉及三层关系,即高职教育与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的关系;高职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高职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影响(教育载体、媒体,教科书、参考书、直观教具以及运用这些媒体的方式和方法)诸要素的关系。如何促进高职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统帅以上关系的核心问题。认知并把握这些规律性的联系,并努力实现认知的理论化、技术化、模式化和行动化,即将规律性的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这是运用规律的关键。当然教育实践是一个具有变动性、复杂性、具体性的过程,所以对规律的必然性把握决不能陷于机械的线性理解,要关注其偶然性和突发性。对规律的适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不断探索、不断追寻。这既是教育实践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总之,只要我们怀揣着一份真诚的尊重,我们就会发现,现有的教育机制仿佛一部大型的分种机,多程序的分化配置使得种子的分配出现了多层次性和不均衡性。高职教育分到的不是极易生根发芽的稻粮米粟,而是许多坚壳的种子,只要找到内外力的契合点,破壳而出的种子向你展示着它独有而强劲的生命力,当然你还需要你不断的关注,帮它修枝、开叉还有必要的嫁接,但带给我们和整个社会的不仅是那满树芳华,还有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柳海民,娜仁高娃.基础教育改革30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14.

2张海波,杨兆山.学校教育制度:践行——“尊重的教育”理念不可或缺的一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3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

4朱春花.尊重的教育—21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新选择[N].东北师大校报2001-09-23.

在职教育范文6

关键词:STS教育理念;高职体育;体育教学

一、STS教育理念与高职体育教学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主要强调理科教学应该把相关的学科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地联结在一起。STS教育理念的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教学及训练中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且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高职体育在培养“社会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应更多地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STS教育理念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高职体育教学与相关科学的联系

体育的英文名称是PE,即physical education,中文直译是物理教学。体育教学内容都遵守物理学规律。例如,三级跳远前的助跑就是为了获得较大的初速度,从而能够跳得更远;短跑起跑前后脚用力蹬地是为了短时间获得较大的反作用力,从而能够获得较大的初速度。体育教学设施所用的材料都是化工合成的材料,力量型健身器材中改换砝码即可改变训练强度,是应用了物理中的滑轮组理论来实现的。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联系相关的物理学原理,从而能够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体育运动中来。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工作压力,突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作用。

2.高职体育教学与相关技术的联系

体育教学中应用到的技术非常多,首先体育理论教学中应用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设施就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可以通过视频来演示具体技术动作,重复播放有利于学生细致观察和学习。其次,在体育训练中,对于学生的柔韧度训练和力量训练是通过相关的器材来实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练习,从而避免了训练强度激增而导致运动损伤。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技术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技术知识,有利于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量化自己的训练强度,从而能够进行科学的锻炼,达到避免运动损伤的目的。

3.高职体育教学与社会的联系

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带动了全面健身的热潮,社会上健身会馆的数量明显增加。2022年中国冬奥会的承办,又将再度掀起体育锻炼的狂潮。高职体育教学中,要将体育健身的项目和技术渗透到教学中,从而让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更广泛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有选择性地继续进行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健身社会项目,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健身方法,以便日后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体育项目进行健身。社会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人群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有不同的偏好,体育课上教师可以从生命科学和物理学等维度对这些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2016年,两会着力强调了创新对于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为体育教学的创新提供灵感,进而让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体育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都有密切联系。当代高职体育教学中所用的运动器材都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健身会馆的健身项目对接,这是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伸。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体育教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科技对体育的推动作用,以及体育对社会的正向影响,从而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反观体育与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自己的经验优化和完善体育与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血清白蛋白

下一篇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