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工商管理范例

在职工商管理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1

关键词:新形势;工商管理;医院经济发展;重要价值

医院经济发展中,工商管理是提升医院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医改新形势下,医院唯有树立先进的工商管理理念,予以措施加强工商管理,推动医院稳健发展,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就医服务,最终为满足人们现代生活中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提供保障。基于此,医院经济发展中,医院管理人员需在思想上提高工商管理重要价值认识,不断优化管理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工商管理水平,推动医院稳健发展。

1工商管理重要职能简介

新形势下,对于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而言,工商管理工作均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工商管理对医院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加强工商管理是医院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工商管理重要职能,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工商管理工作是宏观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新医改形势下,大部分医院为提高经济效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均越来越重视工商管理的市场经济调节职能,指望在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工商管理方式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若某医院经营发展中,缺乏经济调节环节,会在市场因素干扰下破坏经济秩序,不利于医院良好管理环境的营造,从而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的稳步提高,进而对医院稳健、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工商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大力开展工商管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整体工作水平和质量,工商管理工作全过程均是严格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决定了其他与之相关管理工作必然面临较高要求,从而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有助于整体提升医院管理工作质量,为医院稳健、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新形势下医院工商管理主要特点分析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工商管理工作呈现出一些特点,具体包括综合管理性、程序性、联动性,具体如下:首先,综合管理性。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工商管理工作具有突出的综合管理性。具体言之,医院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结合医院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加强人才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医院发展结构,以此有效提升工商管理水平。鉴于医院工商管理通常牵涉到医院各方面的管理内容,如经济、法律等。因此,医院需重视工商管理工作,且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做好工商管理工作,确保医院各发展阶段的经济状况与市场经济相关联。唯有如此,医院经济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从而实现医院经济稳步发展。基于此,医院工商管理工作具备综合管理性,即医院工商管理工作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医院多方面的因素,为推动医院全面发展提供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3新形势下工商管理在医院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分析

3.1整体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稳健发展

新医改体制不断深入,医院在医疗服务方面需做好多维度的配合工作,如服务收费、预算补偿等。但是现阶段医院经营发展面临复杂的市场环境,出现诸多因素制约医院进一步发展,且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不良影响,例如,医院在服务收费领域,国家虽出台政策实行药品购销零差价,降低大型设备检查收费标准,增加药事费和诊疗费等,但是医院面对具体项目收费价格的变化,无法在国家配套的资金中得到等同的补偿,意味着医院需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此背景下,医院要想实现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唯有时刻关注医院经营发展状况,加强医院经济管理,做好开源节流工作,以此有效提高医院综合经济效益。

3.2强化人员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如今,医院也参与市场经济,面临的市场环境日渐复杂。基于本质角度而言,医院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竞争;二是服务竞争。新形势下医院唯有改善工作方式,才能促进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为医院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转变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工作观念,促使其能够在工商管理相关指导下,逐步提升综合能力。例如,医院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前沿管理理念、管理知识、业务技能等,有效提升医院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为提升医院市场竞争力提供保障。

4结语

新形势下,医院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促进医院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因此,医院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需深刻认识到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并从思想上转变工商管理工作的认识,积极转变管理观念,进一步加强医院工商管理。同时,医院方面,需进一步健全工商管理相关制度,加大管理人才培养,为最大限度发挥工商管理既有作用奠定基础,从而不断促进医院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岳云,王宗礼.浅谈新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20,(1):18-19.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专题教学法;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课堂研讨互动

专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重难点或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提炼,采用专题形式讲授,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随着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专题教学法应用。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专题教学内容相对陈旧,难以及时更新,这在这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提升。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拥有海量丰富的信息资源,能为高职工商管理专题教学提供新颖的资料,有利于任课老师把握教学前沿动态,引导学生掌握最新学习资料,最终让专题教学法取得更好效果。

一、专题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丰富,学习难度相对较大。为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采用专题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一)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不仅丰富多样,同时还随着工商管理行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更新,它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因此,纸质教材存在明显滞后性,难以与最新颖、最前沿的内容紧密结合。而采用专题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能将最新颖、最前沿的内容引入课堂活动,密切理论与实践联系,有利于高职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商管理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突出高职工商管理教学重难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高职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丰富,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学等,其中每门课程又包含若干不同章节。但学校安排的课时却十分有限,通常在60学时左右。如果全部采用任课老师单独讲解方式,不仅难以突破重难点,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专题教学法能弥补这些不足,将重难点内容整理和优化,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调动学生主动性。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确保教学质量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网络为专题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的创新运用提供更好条件

网络不仅拥有海量资源,同时更新速度飞快,有利于任课老师和学生把握最新学习内容,确保教学内容新颖,也为专题教学法的创新运用提供有利条件。

(一)网络能让专题教学不受时空束缚

以前运用专题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时,主要局限于在教室进行,教学活动受时间和空间束缚。而网络环境下这种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任课老师可将专题教学资料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意地点获取学习资料,并根据自身实际开展自主学习。从而摆脱时间和空间束缚,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也为专题教学法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二)网络能为专题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网络环境下,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并且更新速度快,有利于确保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把握工商管理前沿动态。任课老师也可以对重难点和热点内容提炼和加工,构建专题教学资料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题教学资源,进而更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三)网络能让专题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传统专题教学法的应用中,主要局限于利用文字介绍专题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单调、枯燥,难以激发课堂活力。而网络环境下,任课老师除利用文字介绍专题教学内容外,还可以采用视频、音频、动漫、流程图、幻灯片等多种形式介绍专题内容,组织课堂活动。从而改变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教学资料呈现形式,还能让高职工商管理专题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的创新运用策略

为顺应时展要求,把握网络给专题教学法带来的机遇,高职工商管理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应创新思维,合理组织课堂活动,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专题教学法的实施流程(见图1),让专题教学法得到更好运用。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是搭建网络平台,凝练教学资料,为专题教学法应用奠定基础。1.建设网络平台。任课老师根据高职工商管理教学目标和要求,建设专题教学网络平台,注重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群的应用,利用网络的便捷和优势,方便专题资料上传和分发给学生。此外,建设网络平台后,还有利于任课老师更好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便于对学生考核评价并解答学生遇到的疑惑。2.凝练专题资料。网络环境下高职工商管理专题教学应紧扣重难点,关注社会现实,确保专题内容新颖、前沿,增强时代气息。例如,在高职工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这门课程教学中,可以“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策略、“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等为专题内容。同时还要收集最前沿资料并加工和凝练,然后以文本、视频、音频、微课、幻灯片等形式,将专题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二)课堂研讨与互动

课堂研讨互动是重点,也是确保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法应用效果的关键。1.学习专题内容。见图2,在该环节,学生不仅要自主学习专题资料,还要增进相互合作,形成研讨小组,通常每组成员在5-7名之间为宜。相互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收集与专题学习相关的资料,充分调动每位同学主动性,让研讨小组对专题教学内容深入讨论。2.展示专题成果。研讨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要撰写演讲稿,制作PPT、视频等,并推选代表展示研讨成果。每个小组可推选一名代表汇报研讨成果,如果内容较多,可以让每个组员都参与成果汇报,每人汇报一部分。成果汇报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幻灯片、视频、动漫等,为任课老师和其他同学直观、形象展示本组学习成果[5]。3.教师点评专题研讨内容。小组研讨成果汇报时,任课老师和其他同学作为评委,点评每个小组的专题研讨内容。要善于发现每个小组的闪光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对研讨成果中遇到的疑难点,要敢于质疑,勇于发表意见和看法,与任课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开展讨论。进而突破疑难点,深化对所学内容理解,扎实掌握专题教学内容。

(三)课后总结

成果展示和点评后,还要总结反思,为专题教学法更好应用提供有益建议。1.小组交流学习。专题成果汇报和点评后,研讨小组将本组成果上传至网络平台,有利于学习成果共享。同时还有利于同学们课后开展深层次讨论,相互借鉴和学习,探寻真知,破解疑惑,实现知识内化。2.撰写专题学结报告。每次专题教学后,同学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撰写总结报告,包括自己所做的具体工作、收获、存在的不足、改进建议等。要反思在专题教学中的不足,并注重借鉴其他同学优点,有利于学生改进和提高。3.撰写专题教学小结。任课老师要仔细批改学生的专题学结报告,客观看待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此外,任课老师还要认真撰写专题教学小结,反思存在的不足[6],同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并在今后的专题教学中不断改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除了把握上述教学要点外,为了让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法得到更好应用,促进高职工商管理教学质量提升,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高任课老师综合技能

例如,任课老师要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重视专题教学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为学生推介新颖、丰富的专题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料及时分发给学生,满足他们学习需要。

(二)合理安排专题教学时间

要合理安排专题教学时间,精选专题教学内容,通常每学期组织5次专题教学活动为宜。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让他们更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进考核评价方式

适当调整考核评价方式,将专题教学考核成绩列为单独考核项目,并将其与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合,分别占30%、30%、40%比例,最终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从而更好引导高职工商管理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专题教学的主动性。

五、结语

九江职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14年9月开始,在工商管理教学中采用专题教学法。同时还注重把握网络带来的有利条件,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引进新颖的专题教学资料,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经过将近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网络环境下注重专题教学法应用,能帮助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有利于高职学生更好把握最新教学内容,加深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学生知识技能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学们普遍表示,他们更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网络环境下应用专题教学法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就业率也在稳步提升,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参考文献:

[1]张佳妮.高职院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专题教学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6,(13):115-117.

[2]何玲.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120-122.

[3]杨晓霞.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3):138-140.

[4]马玲.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65-67.

[5]林海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1-43.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3

1.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2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职业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职业适应能力差。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一个行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岗位,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交流合作意识不强。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4建设校园文化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4

(一)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战略的缺失

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内部自有型产教融合平台。许多院校目前仍仅仅是一个人才培养机构,没有自己的实体产业,这使其办学资金来源单一,只能靠学费滚动发展;另外,没有形成多元化经营的产教集团,也没能形成自有型产教融合平台,无法实现产教集团内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直接输送到本集团的实体企业,进而也无法实现无缝对接。

(二)工商管理专业品牌意识的欠缺

1.品牌形象的可识别度不高

从形象识别理论(IdentitySystem)来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者的可识别度均不高。特别是行为识别(B)I直接与产教融合相关,识别度不高直接原因在于产教融合领域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为识别(B)I没有做好。

2.品牌定位不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的原因是品牌定位模糊,社会只知道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每个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均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而独特的印象,或者不能说出一所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与另一所的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与职业工作过程脱钩

1.课程体系中的低仿真率与低时间配比

一方面,仿真效率的低下,仿真体验的缺失。许多高职院校为重点建设工商管理专业而大力兴建商务实训中心,但其仍然是从书本到软件、从教室到教室的改变,仍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体验。另一方面,产教时间分配比例不合理。简单统计学生在学校课堂和在职业岗位上的时间比例,高职学生大学三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了课堂,而用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屈指可数,这是一个亟待扭转的局面。

2.没能形成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

一方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以书本为重的教育现状没有改变。教师无法跳出学生培养中的书本模式,调查发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构成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教授、研究员等高职称者大多为50后,他们是刚刚从公立高校退休后被聘请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对于60、70后的副教授、副研究员等中坚力量的教师还没到退休年龄,仍留教于公立高校;而低层次的富有改革创新意识的80后讲师、助教虽一直就职于高职院校,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既无话语权也无决策权,这就导致了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沿袭了以前的围绕课程进行的方式。另一方面,唯教材论思维挥之不去。目前的高职院校的教材虽然经历了章节式、模块式、任务导向式等改革,但真正对应到工作过程中时,没有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也无法实现产教无缝对接,而在工作过程中需由企业一方另行开发培训教材。这两方面的现状导致评价学生的标准仍然是考试成绩,这对学生的职业工作过程没有帮助。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的职业工作过程脱钩,最终也折射出目前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偏离高职教育宗旨的。

二、分析与原因探究

(一)产教融合中的职业院校发展与专业发展战略SWOT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面临的环境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和威胁同时增加,但威胁的增加速度大于机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优势在减少、劣势在增加、威胁在扩大,只有机会对其发展较为有利。因此,高职院校发展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危机与风险最大。于是,对于高职院校根据波特战略原理应当选择ST发展战略,即进一步扩大优势同时不断攻克威胁。具体表现为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突出强化专业特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平台,多元化经营打造产教集团,大力发展自有实体企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当选择WO战略,如表1所示,即应着力攻克劣势及时抓住机会,以专业特色建设为根本紧抓国家鼓励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契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对接需求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融合对接中,参与各方有着深度的、潜在的需求。只有将各方的需求明晰,并进一步促成各方利益需求的相交,才能整合其力量推进产教融合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1.高职院校“以产养教,以教促产”需求的分析

高职教育要做好,高职院校自身先要职业化,即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同时也要保证自己能够很好地生存与发展。产教融合在国家层面是为了使产业和职业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融合,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职业院校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在高职院校层面,对于个体的职业院校而言,如果没有在国家大政策背景下主动出击,积极构建自有型产教融合平台,那么其在未来职业教育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将急剧下降。高职院校创收的需求。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资金欠缺、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是导致其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面对分流整合、淘汰激烈的职业教育市场,高职院校的发展宗旨逐渐地由单一的人才培养变为“育人+生存”,在做好教育的同时积极创收,多元化经营自办企业“以产养教”是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发展的新思路。

2.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公立本科的做法基本雷同,最终培养的人才在实践能力上与公立高校本科毕业生处于同一水平,同时高职生的知识储备不如公立高校的学生。进而,在就业市场上面对大企业、知名企业、国企、跨国企业,公立高校毕业生“公立本科”和“名校”的光环背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被歧视+低竞争力”的双重障碍面前,大多被排挤和分流到小、微、弱、差的企业当中。面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与公立高校展开正面竞争不如直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小微企业培养管理者和创业者。而且,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厌学而又头脑灵活、对自主创业兴趣更浓。创业教育不仅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潜在需求,更是此专业打造专业新特色推进产教融合的现实需求。

3.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体验与企业对熟练工的需求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获得的,职业体验是获得职业能力的桥梁。学生需要的是真实的或仿真的工作情景,以及以实操能力和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职业能力。企业需要“顶用”、“好用”、“马上用”的熟练员工,这一需求有两个途径可以满足,其一是招聘跳槽来本企业的员工;其二是接纳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后者更具有可塑性和工作活力,企业对产教融合中培养出的人才更加青睐。

4.企业的潜在需求

企业在发展中,面对转型升级或者在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系统时往往需要对在职员工进行再培训,许多企业自建培训部门,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面对产教深度对接,为了节省开支企业有较强的动力将这一业务外包给职业院校。另外,企业可以反过来将高职院校作为自己的产品销售市场,许多高职院校都已成为万人大学,存在巨大消费潜力。企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推广、促销策划等都需要来自高职院校权威的指导,而且可以完全外包给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去做。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供给是一种被动等待的供给,也是外在力量主宰的供给,高职院校本身不拥有自主权和决策权,因而目前的高职院校面对产教融合的困境无能为力。这也暗示着未来高职院校亟需自己开发内在的或自有的产教融合平台,自己掌握推进产教融合的主动权。依据现实状况,剔除其他次要因素近似地画出校企产教融合供需关系图即图1、2,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工商管理专业创业需求、学生职业体验需求、企业对熟练工以及员工再培训的需求都很旺盛,但满足这些需求的供给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几乎不变的水平,表现为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要减小供给曲线的斜率,使其与需求曲线的变动同步且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要向右上方移动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交点,使整个产教融合市场向上发展。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评价体系成本—收益分析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比例分析

对学生用课程评价并不是完全错误的,但完全以课程成绩评价学生却是错误的。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和就业,进一步便是与之对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核心指标。如广东工商职业学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工商管理专业总学时2444,但专业实践学时只有384,实践与理论比约为9∶50,因而导致对学生的考核也遵循这一比例,这也是该校目前正在改革的重点。

2.工作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时间成本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产教融合并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能力的链接。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管理与商务知识为“叶子”,计划、组织、人事、营销、财务、控制等能力为“主干”,这种结构是现实工作岗位和过程的写照。因而,也映射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改革同样要符合现实管理工作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结构关系。从职业倒逼的角度看,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从事的是一般基层的管理岗位,其对知识的广博性、深邃性要求不高,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只是职业岗位“够用”为度。从长期观察与分析发现,工商管理职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比约为4∶6,那么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在知识与能力的时间分配比例上也应当服从4∶6,如果这一比例越大,则学生付出的时间成本就越高,且对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收益也越不利。学生、家长和教师苦苦纠结于学生的考核模式。这三个利益相关者深陷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而不能自拔。根本上源于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误解误读,没有厘清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用获得知识的多寡对学生的成败进行评价,是包括家长、社会、学校长期无法释怀的传统,上述评价体系花费了大量的教育成本却收益甚少,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已成为大势,如今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应当转向学生如何将知识变为发展经济的能力以及商务工作的能力,这才是对该专业学生评价的正确方向。

三、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推进工商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在工作过程中深度对接:

(一)构建高职院校自身职业化发展的平台

集团化办学,打造产教融合的内部平台。首先,以企业化的理念推动自身发展和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多元化发展的思路,成立产教集团发展教育的同时也发展实体经济产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思路,用其他产业的收入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以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促进实体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其次,采用“引进来”战略,将企业引进至学校内部创建校内产业园、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办公以及部分生产场地,使企业行政总部设立于校园之中,这样在物理上拉近了校企融合的距离。高职院校既保障了自己的生存发展也使产教融合的主动权和决策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将工商管理专业打造为“中小微企业家的摇篮”

1.个性化订制创业型工商管理专业

以“创业+就业”的模式,为学生打造创业孵化平台。首先,建立创业孵化中心打造创业型专业。广东工商职业学院目前已经建立自己的创业孵化中心,不仅为本校学生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提供优越条件,而且将校外企业项目引进来孵化并推动运行。其次,打造电商创业平台,目前该校已建立了电商创业实战平台,提供158个实战席位,采用以实战业绩淘汰制来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也成功申办为“广东省创新创业示范校”。

2.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中小微企业家摇篮”的品牌形象

在形象识别理论(IdentitySystem)的指导下,以行为识别(B)I为核心,以理念识别(M)I和视觉识别(V)I为两翼,树立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中小微企业家摇篮”的品牌新形象,加大宣传力度。将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视为未来中小微企业主来培养,鼓励并支持其创业,以企业家精神、素质、能力为内容培育学生,在整个专业中形成创业文化。

(三)创建工商管理专业360°职业能力量化评价体系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双元育人

随着我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近些年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比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高职院校要采用双元育人模式,在办学理念上强调了工学结合、知行统一的育人方式,企业要参与到高职人才培养上,提供先进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满足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同时要注重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高职要建立“双元育人”教育模式,坚持工学教学、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要对企业新型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经验进行总结,学校与企业共同办学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纳入日常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实训能力。本文将结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育人方面的问题,指出双元育人的实践路径,希望对该门课教学提供帮助。

1校企合作双元制育人模式的概念

双元制最早起源于德国,该种育人模式要求培训人员经过两个阶段的学习,第一个阶段为在职业学校中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在校外进行实训,让学生将在校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与产业化接轨。双元制的特点就是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学生进行定岗锻炼,按照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组织教学。双元制模式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点:(1)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学生大部分时间将在企业中进行定岗,接受企业最新管理技术和工艺,培训后就能定岗,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求。(2)广泛参与性。企业广泛参与到学校办学中来,为学校提供了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同时将学校中一些先进的研发能力带入企业中。双元制育人具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倾向学生综合技能提升,校企合作,吸收彼此的长处,理论与实践技能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

2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学生管理技能不强

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责任心,熟知企业日常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和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适应企业复杂变化,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以理论授课为主,模式一般是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被动学习为主,学生兴趣度不高,理论授课内容主要为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方面的纯知识,同时在学校配备一定的实训室,理论授课与实训并没有很好的统一,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管理技能发展缓慢。

2.2侧重校内实训基地,忽视校外实训基地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侧重在提高学生管理能力,要求其具有很好的知识面,在实践中能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灵活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知识。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高职在校内组建了很多该类专业的实训室,但是这些实训室很多都是存在于表面,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及时转变为实践生产力,实训内容抽象,不能结合到真实企业中的管理案例。同时学校忽视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产教融合型校外实践基地较少,校外实践性教学课时占得比重比较轻,甚至达不到总课程量的十分之一,学生定岗实习的时间同样较少,只是在大三的下半年进行统一的定岗实习。因此,校内外实训体系的不健全,不利于完善该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高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促进学生的灵活就业。

2.3双师型教师数量少

“双师型”教师是当前大部分高职学校的教师培养类型,要求其具备理论和实践教学双重能力,虽然很多工商管理教师能够胜任理论教学,但是实践能力往往较弱。不能及时将企业中管理理念融入教学中,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不能对接,课程调整幅度小,校本课程采用较少,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理论与实训课不能及时融合,一些企业淘汰管理方式在课程中仍然使用。在日常教学中达不到职业教育对于新时期教师的要求。下一步,在职业教育中该专业教师也要强化自己的管理实践能力,人数至少要达到总任课教师的一半以上,形成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根据职业培养目标,经过商讨,共同制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现代企业最先进的管理方法。

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企双元育人实践路径

3.1课程体系化改革,校企合作岗位培训

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首先要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岗位需求和层次要求,在校内理论课程教学上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合理调配工商企业管理课程目录,课程体系设置公共模块、基础管理模块、综合管理模块、专业管理模块几个方面。每个模块都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每门课程都要确定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要与校内实训同步进行。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由“理论授课”向“应用授课”的转变,专业培养目标由“理论型”向“应用型”进行转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课堂模块化之后,在每门课结束之后要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训,可以是一般管理岗位的实训、市场营销类实训、人力资源管理类实训等,在实训中可以聘请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实训的具体项目,将企业中先进的管理方法带入实训中,根据不同学生实训内容,编制实训任务书,充分展现产教融合的特点。校内实训要进行模拟企业的实际环境,学生以小组实训形式完成每个实训内容,任务完成后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参评、教师综评的方式进行打分,选出理论和技能结合较好的实训小组,给予一定鼓励。通过将企业引入校内实训中,搭建了资源共享、共赢的校企平台,有利于对学生加强定岗前的训练,对于职业教育渗透影响很大,校企实现近距离的对接。

3.2校企合作办学

要发挥出标准在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作用,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置与当地的产业需求进行对接,课程内容尽量融入一些最新的企业案例,内容要与职业教育标准对接,不断更新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不同课程的教学工作:(1)结合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一些理论课程由学校教师任课,比如《员工关系管理》、《管理学原理》。(2)一些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强的课程,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比如《现代企业管理实务》与《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企业兼职教师必须具备在企业管理岗位上具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3)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学生实践课程教学。通过构建“管理分级-企业认知-校内外实践-多岗位实践-专业岗位实践-企业定岗实习”路径,让学生循序渐进的了解该专业要求自己具备的技能素养。(4)校企共同制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更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设置定期评估机制,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健全工商管理专业共享资源平台,扩大优势资源的覆盖面。(5)校企合作,开发在线精品课程,课程内容中增加微课教学内容,采用大量现场图片和视频来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模式,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建立应用。(6)在多岗位和专业岗位综合实训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在行政、人力资源、营销管理等进行多角色多岗位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3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背景下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根据《职教20条》的规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教师招聘中可以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适当提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每年至少1-2个月在企业内进行定岗学习,在一定周期内进行全员轮训制度。形成结构化工商管理教师队伍,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能够进行模块化教学。鼓励企业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学校和企业通过技术协作、社会培训等可以得到一部分收入,拿出一定比例收入作为绩效鼓励校企人员进行创新教学,提高教师和企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4坚持工学结合、知行统一办学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要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管理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辐射区域内学校和企业。学校要结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企业内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师资和专利等资源,企业应当履行职业教育的意义,利用自己的资本、技术、设施和设备等管理要素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以从相互合作中获得智力、教育、劳动等报酬,学校将报酬统一分配。在学生定岗实习阶段,企业要建立一套标准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工商管理理论技能、更是要从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多方面实施评价,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势与不足,努力纠正缺点,做到知行的统一。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报告要具体化全面化,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工商企业管理能力,并将实习报告纳入学生的档案中,让他们提高责任心。因此,知行统一、工学结合符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最大化的提升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该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较多的,主要是教学模式传统,学生做不到知行的统一,侧重校内实训而忽视校外实训,造成学生接受不了企业内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学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少,达不到新时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影响了学生管理技能的提升。下一步,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合作进行学生岗位培训,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坚持工学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双师型教师,强化教师在企业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徐露,唐淑芬,唐国祥.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45):61-61.

[2]廖忠智,葛滨,张欢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双元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3]张丽.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8).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6

关键词:网络经济时代;工商管理;改善策略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来。首当其冲的是经济发展模式,正由传统模式向网络经济转变。网络经济无疑加速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极大助力。但与此同时,加强对网络经济的管控也显得迫在眉睫。工商管理工作能为网络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可靠的环境,对于经济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工商管理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相关理念以及实施方式都有待改良。工商管理发挥作用和价值的前提是,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因此,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工商管理的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1网络经济概况

网络经济是互联网发展下的产物,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之间都有联系。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传统经济模式得以向网络经济转变。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网络经济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大量信息数据融入经济建设中,而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则为信息的传输创造了条件。与传统经济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经济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货物的交易。由于网络经济的实施特质,其体现出显著的优点。首先,在互联网进行销售,无疑避免了一些列需耗费经济成本的流程,同时又节省了大量时间,使得网络销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给人们的购物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具有积极作用。其次,网络经济能够在耗费较低成本的情况下,给企业带来理想的经济效益。然而,网络经济的发展也给其他方面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例如,由于在网络平台上,每时每刻都有海量的信息生产,这给工商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对一些不规范现象难以管控,虚假信息的传播也将给网络经济的良性发展造成阻碍。因此,为了促进网络经济建设,对工商管理的模式进行优化改良,是目前有关部门要引起重视的内容。只有扫除工商管理开展过程中的障碍,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实施价值。

2网络经济对工商管理的影响

2.1改变以往管理模式

网络经济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结合信息化技术的,管理的效率提高,加强了管理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善,通过管理模式的更新使管理达到实际要求。网络可以促进工商管理中信息的传递速度,使管理的水平提升,在登记、公布等环节中发挥有效的作用,使工作质量满足时展需求。

2.2发展技术创新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下,工商管理工作中的技术也得到了更新,由于传统的管理中效率较低,在新形势下应将工商管理中的信息记录、注册等内容融入新的技术,使管理的整体效率提高,结合适当的管理方式来促进工作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结合使工商管理中的工作要求提高,因此需要提升人员的能力,使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因此,网络经济不仅能够促进工商管理工作的技术发展还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为工商管理工作带来良好的条件。

3网络经济时代下加强工商管理的对策

3.1改变工商管理观念

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包含有较多不明确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工商管理有了新的要求,工商管理中的观念也需要进行改变,根据工商管理的情况,结合以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工商管理的观念能够符合当前时代的需求。在观念转变之中,应考虑行业发展的情况,明确发展的目标,使观念更加的合理。不仅需要结合行业的发展情况,还需要将国际的发展形势考虑在内,使行业的发展观念能够对未来的发展带来有效的帮助,针对现状进行管理,使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促进行业的未来发展。工商管理观念的转变应坚持一个原则,提升网络经济的利用率。

3.2改善相关规定

法律制度对工商管理工作起到了规范的作用,可以使工作中的职责更加明确,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有效的保障,因此需要对法律制度规定进行完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规定难以满足当前工作的需求,应对规定内容进行补充,同时在完善过程中结合一个原则,使规定能够为人们带来良好的服务,解决规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有效的规范工商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使社会的发展得到稳定的基础。

3.3对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水平的培训

工商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关乎着工商管理实施的进度和质量。对在职工商人员进行能力培训,并将相关的培训措施贯彻落实,有助于工作人员对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也为其提供了自我进步的机会。在开设培训课程时,要重视培训内容的侧重点。除了工商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包括一些实践技能的培训。此外,积极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的养成,对于任何行业的建设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在工商管理工作中同样如此。因此,对工作人员进行正确思想意识的树立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加强其对工商管理工作义务的认识,以便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根据网络经济的特性,工商管理人员还应当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了解,掌握一些必要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借助计算机的作用,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满足了对网络经济发展进行管控的要求,符合网络经济时代下工商管理的发展趋势。

4结束语

网络经济时代下,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工商管理也需要进行改善,在内部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应进行加强,使工商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使各个行业的发展得到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威.基于网络经济的工商管理发展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14):55-56.

[2]徐贵青,刘桂阳.网络经济下工商管理的发展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8(12):290-291.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7

关键词:信息化;成人教育;创新

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成人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本文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勇于自我开发、自主创业,成为适应新时展要求的优秀人才。

1经济信息化对企业的影响和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科学研究、计算机软件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企业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大量涌现。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运用,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服务、销售的效率,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创新型人才更是现代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包含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多个专业,作为培养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要与时展相结合。新时代环境下,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外,还要精于信息化技术,更要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不足

2.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专业,而目前大部分高校中成人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与普通本科教育相一致,有些甚至是完全照搬。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大多进入中小型企业任职,或者进行自主创业。也有很多学生原本就在企业中从事基层职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提升个人学历,同时获取适应新时代的知识。因此,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与普通本科教育有所区别,所培养的应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2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足,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虽然也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其过程只是某些教学软件的上机操作,课堂教学主要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相关的实训软件也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简单验证,没有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往往发现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的和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别,很难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3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创新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创新活动的思维以及能力[2]。创业能力即创业主体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概括化、技能类化后形成的自主创办事业的能力,是一种自我开发、自我实现、以智力为核心的特殊能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多数高校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理念相对陈旧,对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十分清晰的认识,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思考。对于创新创业,大部分学生认识程度不足,往往认为和自身关系不大,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创新性人才培养应注重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商机、把握商机的能力,以及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将各个市场要素组织协调并有效实施的能力。

3信息化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将信息化技术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度融合,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使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3.1提高授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先行力量。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性决定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然而,大多数授课教师通常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很少,缺乏实践经验。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单一,自然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如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推荐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水平;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来学校担任指导教师,或者以讲座及座谈会的形式传授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3.2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信息技术类与创新创业专业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成人教育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明显,专业课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为核心,实践类教学环节多是以见习、模拟实践教学讨论、案例分析等为主,模式较为单一。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应紧随时展,做到与时俱进,将知识课、专业课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可增加开设信息技术类与创新创业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产品创新与研发设计、创新与创业管理、创新创业创意实训等。毕业生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技术,具备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3.3变革教学手段,将信息化技术融入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正进行着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变革。网络教学目前已不算新鲜事物,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可以开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网络课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手中的移动设备,点击网络课件进行学习,更加符合成人教育学生在职工作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妥善安排工作、生活和学习,缓解传统的工学矛盾导致的现场学习困难等问题。实践教学中可通过信息技术建设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企业的营销策略、营销经验等内容是校内模拟实验、案例探讨无法替代的[5]。传统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定期或不定期派学生到企业见习,学生在企业的见习时间和名额往往有一定限制。现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校企合作的时间与距离界限,建立“线上教学实践基地”。在不影响企业经营的情况下,“线上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企业的营销策略、营销渠道、客户资源、销售队伍和销售经验等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信息传输技术,学生观看企业的管理、财务、销售等工作现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管理人员对问题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实景下的企业实习能有效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建立创新创业制度保障

完备的保障制度能够有效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大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对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视度不足,没有设立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学校应制定一套针对成人教育创新创业培养的激励办法和保障制度,如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奖励办法、创新型竞赛章程等,为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专业指导、对优秀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等,鼓励学生进行多种类的创新创业活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唯有在学生时代就进行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激发,通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学、种类丰富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其成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也是成人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

[2]张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2).

[3]周舟.“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跨界培养对策与建议[J].江淮论坛,2017(3).

[4]吴晓娜,贾敬全,李莹.会计信息化背景下本科会计学课程体系探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0).

在职工商管理范文8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模式构建;工商管理模式

引言:

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空间,现如今正如火如荼开展的“一带一路”使我国的开放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对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我国的政策随着经济形势而不断进行调整更新,进而影响着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转型。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如果能够顺应结构的变化进行商业管理理念模式的转化,就能够抓住国家开放和经济转型的机会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企业的工商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引用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管理制度和行动方针对企业进行系统全面的统筹管理,所以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对企业本身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这特殊的经济转型和企业面临巨大的时代挑战时期,企业更应当重视工商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完善,通过模式的改革为企业今后的稳步发展提供理论制度基础和不竭助力。

一、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虽然现如今我国企业大部分已经意识到在这特殊时期需要对商业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以此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抓住时代机遇谋取更大的利益,但是遗憾的是,商业管理模式的改革受到了企业自身管理人员能力和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将其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管理能力不足

为了顺应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突出的优秀管理者。企业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以应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所以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低并且无法达到应对市场转变的水平,那么就将被时代所淘汰。现如今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足主要体现在大部分企业未形成良好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意识,在企业内部各部门未形成科学的有机联系,无法使得运营的所有过程都进行有效的合作共助,以此使企业管理效率达到最大化;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存在缺乏合作共赢概念的问题,企业之间除了相互竞争的关系以外,还有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这一选项。与此同时,许多企业还存在未对客户的要求进行深入了解和挖掘的问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不高将会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严重阻碍了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适应时代变化的进程。

2.企业的自我定位不准确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企业如果沿用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将会导致企业出现自我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现如今我国城市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正是符合时代的经济发展趋势,如果企业的目光不够长远以致于将自身的发展格局仅仅局限于某一区域,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也会随之变得狭窄。所以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者必须有大国的情怀,紧跟时展的脚步去学习最新、最好的工商管理理论,不断扩大内心的格局才能够以更加敏锐和长远的目光找准企业的自我定位。企业的自我定位不准确还体现在企业的规划制定发生了严重偏移,即企业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于企业的运营所带来的利润,而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与于企业的工商管理之中,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工商管理模式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企业对市场并未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入了解

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与时代紧密相联系的,企业也必须立足于市场才能得到发展的机会,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尤其需要具有时代意识和锐利的目光准确看清市场的特点。企业只有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才有继续生存的可能,因此,企业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作为前提,提高企业生产与市场供需之间的契合度,使得企业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并且在合适的时机能够牢牢抓住发展的机会。

二、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构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1.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企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因为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使得企业运营的每一个阶段和步骤都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通过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将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运营所花费的金钱和时间成本,以更高的效率和更短的时间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利益。

2.规范企业经济行为,提高监管效率

企业的工商管理对企业在运营中所做出的经济行为也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为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企业的发展需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则下,在市场中不断进行着各式各样的经济行为。企业的工商管理在此过程中对企业的各部门和所有员工都起着管理和审查作用,并且严格按照相关检查制度和审查机制开展管理工作,例如企业的材料生产相关部门必须经过工商管理的审查之后,才能进行正常的运行。由此可知,企业的工商管理可以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经济行为,它确保了企业能够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原则下健康地进行企业经营甚至规模的扩大。工商管理的监管作用体现在可以避免企业员工借助法律存在的漏洞,做出违法行为等恶劣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的各部门都进行有力的监管既能够确保企业不因此付出极大的经济和形象损失,也能够有利于遵守市场行为规范良好风气的形成,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3.打造信誉制度,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是能否开展有效的企业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也需要在运营过程中注重打造良好的信誉制度,维持良好的诚信企业形象。工商管理在提升企业形象方面能够起到促进企业良好信誉制度形成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是在开展企业之间和项目合作时,工商管理可以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容易引起企业间纠纷矛盾的差错,使得企业之间可以形成愉悦的合作氛围并构建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与此同时因为工商管理不断规范着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所以不仅企业可以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消费者也能保证自身权益不受损害。企业的工商管理绝对不可能脱离法律进行,法律既约束着企业的经济行为,也保障了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到损害,因此企业若想在市场中长久立足,坚决不能违反市场经济的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的底线,而且必须坚持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以扩大发展空间。

三、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构建对策

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主要有综合性、城市化和关联性三个特征,因为工商管理的意义是使企业的管理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得企业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在运营中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并且与此同时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不断面临和解决困境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促使着企业沿着科学准确的方向进行长远健康地发展。

1.着重培养工商管理人才

专业能力突出的管理人才是企业在不断变幻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可以将其影响力扩大到企业的全体员工,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甚至推动企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企业尤其需要注重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切实有效的施行,使得企业的在职工商管理员工能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并且不断成长。人才培养的方式除了参加定期的培训以外,企业也可以适当安排进修机会和企业交流机会,尽可能满足工商管理员工在成长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量。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制定吸引工商管理人才的相关制度,适当提高商业管理人才的薪水待遇和福利,不断扩大本企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数量规模。最终由一批工商管理人才队伍带领企业的其他员工共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助力。

2.不断更新和突破管理理念

传统的粗放式发展已然不符合现如今社会所追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要求,所以企业应当及时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顺应可持续的绿色环保发展方向趋势。企业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方向突破传统过时的理论,并且对管理理念进行及时的转变和更新。例如企业如果要追求发展就必须摒弃传统封闭的思想观念,通过开放的姿态迎接新兴技术人才的加入,尽可能地投入企业技术人员对新兴科技研究的项目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如果企业能够借鉴过去和现如今企业工商管理的经验,将能够促进企业随着经济的转型而进行转变,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3.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

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全体员工能够高效完成任务和协作,资源和空间最大化利用和深入挖掘企业发展潜能的重要前提。因此企业绝对不能忽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工作,做到明确企业各部门的职能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此大大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并且培养其责任意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从员工的角度仔细斟酌每一项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员工为主体并切实维护员工利益才能有效地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对企业而言既可以带来不利的影响,也能够成为有利的一面,这取决于企业能否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对工商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构建和完善,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加强而激发企业最大的发展潜能,以此维持企业规模和经济利益的稳步增长。正因为工商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企业更应当重视现如今工商管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着手解决。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广大工商管理人才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章华斌.探究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J].财富时代,2019(12):113.

[2]李盼盼.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23):112-113.

[3]吴思嘉.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9(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