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范例6篇

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范文1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糖筛查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给母婴均造成严重的危害,有研究报导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新生儿畸形率可达4%~12.9%[1]。同时还可造成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并增加孕妇产后糖尿病的几率,近年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逐渐应用于临床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回顾性研究384例孕妇体检的病历资料,旨在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84例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妇产科产检的单胎孕妇。年龄19~37岁,平均(28.3±3.8)岁,孕周24~28周,平均(25.7±1.4)周,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所有研究对象行1h50g葡萄糖筛查试验,血糖结果≥7.8mmol/L再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2]。分别检测0、1、2、3 h血糖浓度,其异常标准为空腹5.8 mmol/L,1 h≥10.6 mmol/L,2 h≥9.2 mmol/L,3 h≥8.1 mmol/L,其中有2值异常患者诊断为妊娠糖尿病设为GDM组,1值异常诊断为糖耐量受损设为IGT组,糖耐量正常及糖筛查阴性孕妇设为正常对照组。其中GDM组144例,平均年龄(28.9±3.4)岁,平均孕周(25.4±1.3)周;IGT组87例,平均年龄(28.6±3.5)岁,平均孕周(25.9±1.5)周;对照组153例,平均年龄(28.2±4.1)岁,平均孕周(25.6±1.4)周。三组别在年龄及孕周上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行1 h 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检测,血糖检测采用氧化酶法,糖化血清蛋白检测用果糖胺氮蓝四唑法,试剂均由宁波美康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采用免疫凝集,试剂由北京利德曼生化有限公司提供,全自动生化仪为日立7600。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糖筛查试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异常率及妊娠糖尿病诊断的方法学评价指标。

1.3  诊断标准:1 h 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以血糖≥7.8 mmol/L为异常,糖化血红蛋白以HbA1c>6%为异常,糖化血清蛋白≥2.25 mmol/L为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别糖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较:见表1。三组别糖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三组别糖筛查、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比较()

例数

糖筛查试验(mmol/L)

GSP(mmol/L)

HbA1c(%)

对照组

153

6.76±0.18

1.98±0.16

5.42±0.13

GDM组

144

8.94±0.35

3.45±0.23

9.07±0.34

IGT组

87

7.98±0.21

2.89±0.19

7.39±0.24

组别

例数

GSP

HbA1c

IGT组

87

44(50.6)

34(39.1)

GDM组

144

128(88.9)

119(82.6)

灵敏度(%)

特异度(%)

正确诊断指数

阳性预测值(%)

GSP

88.9

76.3

0.65

69.2

HbA1c

82.6

82.9

0.66

74.3

[1] 唐丽平.妊娠期糖尿病25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3):258.

[2] 乐  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0.

[3] 叶  倩,谭立明,曹莉萍,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331.

[4] 刘  敏.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妊娠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8):61.

[5] 么  伟,岳  霞,安秀英.妊娠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分析[J].贵州中医学院学报,2011,33(3):62.

血清白蛋白范文2

关键词 前白蛋白 临床应用 速率散射比浊法

材料和方法

仪器与试剂: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仪器Array360全自动特种蛋白与药物分析系统及其配套试剂、质控品。试剂批号:M904254;质控品批号:M710182。速率散射比浊法。

方法:按仪器操作手册,用配套试剂测定质控品,数值在标定值允许的变异范围内,继做临床标本的检测。

标本来源:①健康对照组:170例健康体检者,男85例,女85例,平均年龄41岁(18~69岁),体检心、肝、肺、肾、脑等功能正常。B超及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均无异常发现,无慢性病史。空腹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当日检测。②肝病组:372例,其中肝硬化96例,男55例,女41例,平均年龄51.2岁(38~82岁)。肝炎102例, 男65例,女37例,平均年龄38.4岁(17~56岁)。肝癌104例,男79例,女25例,平均年龄51岁(34~83岁)。其他良性肝病70例,男4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7岁(42~79岁)。③非肝病组:132例,其中急性脑血管病100例,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3岁(48~89岁)。甲亢32例,男11例,女21例,平均年龄44岁(35~58岁)。④肿瘤组:154例,其中喉、食管癌患者92例,男61例,女31例,平均年龄54岁(45~78岁),均为手术前病人。其他肿瘤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岁(48~79岁),均除外肝癌及喉、食管癌。⑤儿童营养不良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岁(0~9岁)。

统计学处理:将测定结果用SAS软件处理,进行组间、组内方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结 果

170例健康人血清PAB检测结果呈正态分布,其参考范围与文献报道相似。健康对照组及各患者组血清PAB检测结果见表1。各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经方差分析,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

讨 论

血清酶和胆红素水平只能反映肝功能的某一侧面, 但却不能全面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1]。血清PAB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分泌,因其半衰期短(2天),故可作为早期肝功能损伤的灵敏指标,比SGPT特异,比白蛋白敏感。当肝脏细胞合成功能受损时,短期内血清中PAB含量可明显降低。多数肝病患者血清PAB水平下降50%以下,在坏死性肝硬化时几乎可降至零。PAB含量与肝实质损害程度呈负相关,随病情好转,PAB含量逐步升高。持续下降者,预后较差。血清PAB水平能敏感和及时的反映肝细胞的合成功能,对肝脏损伤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前提不仅需要肝细胞合成功能正常,同时要有充足的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各种原因引起的蛋白质合成原料不足,均可引起肝细胞蛋白质合成障碍[2]。在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急性脑血管受损,导致脑部损害,主要是缺血和出血,致使脑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引起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水肿、坏死,从而出现全脑或局灶性神经症状,由于长时间的呕吐、偏瘫,甚至昏迷而造成营养的缺乏,最后导致肝脏合成PAB下降[2]。

血清PAB测定对营养不良的诊断和监测有重要价值。PAB是反映机体营养状态的良好指标,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患者,血清PAB水平会降低。病人的营养状态传统上用血清白蛋白浓度来评价,虽然它是反映蛋白质总体状况的一个良好指标,但是由于含量高,半衰期长(20天),用于营养状态监测不够灵敏。转铁蛋白在严重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时,含量会下降,但除了受蛋白质、热量缺乏因素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如铁缺乏的影响。PAB半衰期短(2天),可以反映肝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及近期蛋白质代谢的情况[3],用于营养状态的评价和治疗效果的监测较灵敏,目前越来越普遍地作为营养状态的监测指标。

综上所述,无论是肝内或肝外疾病患者,血清PAB水平均明显降低,说明PAB是肝功能损伤及营养缺乏的早期指标,血清PAB水平对肝病、肿瘤及营养状态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血清PAB与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联合检测对肝损伤程度的判断和预后估计将更有价值。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PAB,结果准确、快速、重复性好、操作简便,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使用。

参考文献

1 柳丽娟,许超伍.病毒性肝炎血清前白蛋白与补体C3检测的临床意义.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2.

血清白蛋白范文3

“健康携带者”并不健康

张先生是一位乙肝病毒感染者,HBeAg(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肝功能(主要为丙氨酸转氨酶)检查多年来均正常,但多次测试血清前白蛋白均低于正常值。医生觉得有问题,劝张先生进行肝穿刺活检,结果病理报告中度炎症伴早期肝硬化倾向。通过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张先生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血清前白蛋白有所上升。

生活实例2

“乙肝患者”则实“病毒携带状态”

李先生HBeAg阳性,病毒复制情况(HBV DNA)远高于正常检出限值,转氨酶经常轻度升高,酷似乙肝活动患者。但多次检测血清前白蛋白,其水平基本在正常范围内,这说明他的肝细胞损害程度较轻。考虑到李先生较胖,又无明确乙肝家族史,其转氨酶升高非乙肝活动所致,可能因脂肪性肝炎所致。后经肝脏活检,证实了这一临床诊断。结果,李先生经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祛脂药物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了正常。

血清前白蛋白(PA)是一种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它比血清白蛋白敏感,能早期反映肝细胞损害情况。一旦肝脏有炎症,肝细胞受损,PA的合成能力就会下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展血清前白蛋白(PA)项目检测工作已25年,并将其作为肝功能常规检测指标之一。近4~5年来,全国各大(三级)医院也已开展这项检查。

临床上,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轻度慢乙肝患者,其PA值往往在正常水平。但也有一些人,临床上被视为“健康携带者”,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却为慢性肝炎,其PA水平也低于正常。相反,有一些患者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异常,尤其伴有乙肝乙肝病毒标志阳性者,酷似“乙肝患者”,而PA值正常,则实为“病毒携带状态”,而非乙肝患者,如某些脂肪肝患者。上述2则生活实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PA值越低,肝组织炎症越明显

长期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PA值变化与肝组织炎症程度呈负相关,即PA值越低,肝组织炎症越明显。因此,测定PA值的变化,可反映肝细胞炎症损害的状况,是肝病诊断的“好帮手”。。

动态观察PA水平,还能反映疾病的进展或恢复情况。

急性肝炎的早期,PA值即出现下降,随着病情的好转痊愈,PA值会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如果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根据病情轻重不同,PA值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较难恢复到正常水平。

血清白蛋白范文4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检验科,安徽宿州 234000

[摘要]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变化。方法 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100例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及其比值等生化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间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在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值的比较上t=4.7116、4.1889、3.4300、3.3634、3.6761、2.3176,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纤维蛋白原与脑梗死具有相关性OR=2.391、2.433、3.613,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等密切相关,其比值越低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越大。

[

关键词 ] 脑梗死;血清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50-02

[作者简介] 赵开雷(1974-),男,本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安徽,宿州人,宿州市立医院检验科,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各种炎性细胞及炎症介质;白蛋白(A)是血清负急性期蛋白的一种类型。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其中一种为红细胞的聚集性升高,然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升高与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和高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相关,虽然早期资料中有提示A/G的值可能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但是国内外相关脑梗死患者的血清A/G值的研究报道较少[1]。本文对脑梗死患者及具有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展开对比研究,目的在于探究A/G水平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现进行如下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100例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在45~87岁,平均(61.8±6.8)岁;合并糖尿病35例、高血压55例、冠心病38例。另选取100例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在内分泌科门诊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在46~88岁,平均(62.2±6.9)岁;合并糖尿病38例、高血压52例、冠心病36例。脑梗死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明确感染、消耗性疾病以及恶病质状态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第二天清晨经肘静脉采集空腹血液约5 mL,经离心后分离出血浆,采用由美国进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Coulter AU5400)进行总蛋白(TP)、白蛋白(A)、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以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测定,同时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值(FBS)。检测所用试剂均为上海复兴长征试剂,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运用中位数( 四分位数) 表达,组间比较运用非参数 Kruskai-Wallis 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用 Mann-Whitney U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白球比相对减小,研究组患者的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以及空腹血糖值明显上升,甘油三酯水平无明显改变。具体分析见表1。

2.2 研究组患者的分组标准

研究组患者根据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值的50.0%为临界点将其分为两组,即:白蛋白/球蛋白值>1.48 g/L为一组,白蛋白/球蛋白值≤1.48 g/L为一组,两组患者白蛋白/球蛋白值低的组与高的组相比脑梗死发生的OR为3.18.

2.3对各检测指标及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作用进行比较,具体分析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内及颅外动脉中出现闭塞性的病变,拖延了侧支循环的及时供应,最终导致脑组织血液供不应求。临床大量的文献研究报道[3]: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太大的关联。张珊珊等人曾经推测高血脂患者中纤维蛋白原等对内皮造成损伤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产生作用[4]。已经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液凝固性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与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对照组)相比较,其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均较高,但是经分析后二者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无相关性,与上述结果一致。

目前,糖尿病是公认的会造成脑血管微病变的因素,但是空腹血糖值是否已经成为脑梗死的直接影响因素仍未明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只能说明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较高,并不能直接反应出其对脑梗死的直接作用。也有可能是因为脑梗死的发生而造成血糖的升高[5]。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较对照组低,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白球比较对照组低。通过分析可得白球比的降低对脑梗死的作用明显(OR=3.613,P<0.05),充分表明了其为脑梗死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球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其在合成的过程中会受到转移因子和细胞因子的调节。张珊珊等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上升,可能与球蛋白水平的升高有关[6]。现代研究发现,白蛋白、白球比水平的下降和球蛋白水平的上升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白球比水平显著下降,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相符。大量临床资料表明,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血清中蛋白的类型会发生改变[7]。因为红细胞沉降率和球蛋白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呈正性相关,与白球比成负性相关,球蛋白水平的上升对血黏度也会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白蛋白、球蛋白以及白球比在脑梗死的发生中属于独立高危因素,因此在脑梗死的防治中应密切注意其水平的变化,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

参考文献]

[1]王文闻,黄旅黔.脑梗死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其比值变化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10):1023-1026.

[2]孙睿,苏泽,赵芳,等.血清白蛋白异常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8):91-92.

[3]魏勇,费民忠,贺茂荣,等.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梗死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23-25.

[4]张珊珊,张兆辉,汪宁,等.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检测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521-2523.

[5]Jiang, Z.,Sun, J.,Liang, Q,et al.A metabonomic approach applied to predict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Talanta,2011,84(2):298-304.

[6]李爽,刘畅,张弘,等.腔隙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多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12,40(1):10-13.

血清白蛋白范文5

【关键词】 前白蛋白;肝脏疾病;诊断价值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血清前白蛋白值水平检测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人体内蛋白合成的主要场所就在肝脏,如果患上肝脏疾病,人体的蛋白质合成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人体多种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过去医者通常使用白蛋白测定和血清总蛋白检测来诊断肝脏合成功能,如今更惯用检测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来诊断肝脏疾病。血清前白蛋白在血清中含量较少,在人体内有较高的转化率,是由肝细胞合成并且同蛋白质代谢有关的一种糖蛋白,对肝脏蛋白质合成非常敏感,在反映肝细胞呗损害的程度上,甚至比白蛋白还有早期且敏锐。由于前白蛋白有近五点五万的分子量,而在电泳分离时,肝细胞的合成通常都是反映在白蛋白的前方部位,它的半衰期也只有大约十二小时。所以,对于了解肝功能不健全或是蛋白质营养不良的程度,比起转铁蛋白和白蛋白,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在血浆里的浓度结果会更加准确,效果也更加显著些。[1]为了探讨血清前白蛋白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对我院100例肝脏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值进行了分析比较。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00例于2011年9月到2012年2月到我院住院就诊的肝脏疾病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范围为15-55周岁,平均年龄为34.6周岁。根据患者的患病类型情况,分为重型肝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五个小组,选择50例体检显示完全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2 方 法

2.1 采集血液样本 肝病患者全部于清晨进行首次采血,而后间隔10到15天进行1到3次不等的复查,总共采血量为5ml,静置到血液自然凝固后,进行血清分离,以备检测。

2.2 检测样本方法 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结合美国BECKMAN公司全自动微量蛋白分析仪以及BEeKMAN公司提供的试剂进行分析比较。

2.3 统计学处理 测定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以及t检验。3 结 果

3.1 比较各组的血清ALB、TP、PA值 经过收集样本,检测样本,发现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的血清TP值却比对照组(P

表1 各肝脏疾病组与对照组血清ALB、TP、PA值数据

组别 例数 ALB值(g/L) TP值(g/L) PA值(mg/L)

慢性肝炎患者组 20 38.21±4.05 74.32±3.98 170.06±45.32

急性肝炎患者组 15 38.03±4.78 73.02±3.68 158.70±45.02

HbsAg呈阳性 15 39.78±3.75 74.65±5.26 190.96±37.56

肝癌患者组 20 30.21±5.01 67.03±11.08 107.98±34.06

肝硬化患者组 30 30.12±5.03 68.06±8.98 107.89±34.32

正常对照组 50 42.30±2.98 74.02±3.98 310.02±65.75

3.2 比较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在肝脏疾病的应用效果比较 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在肝脏疾病中都用一定效用,虽然各个组别的PAB值都有所下降,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幅度皆有不同。而ALB的下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原发性肝炎、重症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的下降幅度比较明显,具体比较数值如下:

表2 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在肝脏疾病中的下降幅度数据比较

重症肝

炎患者 慢性肝

炎患者 急性肝

炎患者 原发性

肝炎患者 肝硬

化患者

PAB下

降数值 77.01% 48.98% 39.02% 61.98% 65.12%

ALB下

降数值 38.02% 30.89% 23.58% 36.89% 32.03%

4 讨 论

肝脏疾病和蛋白代谢有关,而血清前白蛋白与白蛋白的变化机制虽然相似,但是因为血清前白蛋白本身的半寿期不长,比起白蛋白反映更加敏感,有文献数据显示,一般白蛋白正常但是前白蛋白减低的患者,大约占了百分之三十;而极大部分的肝脏疾病患者的前白蛋白都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伴随着肝脏实质性损害程度的增大,血清PA降低便会减少,而且正常成人对照组的PA值明显比肝脏患病组病患高。[2]那是由于当肝脏疾病发生时,影响了肝脏合成PA的能力,直接导致了血清PA浓度的降低;体内的转化率,因为血清中PA含量的减少而加快,也就是PA的半衰期变短。所以,作为人体唯一合成血清PA的器官,一旦肝脏合成功能减弱,可以在边周血液中迅速检测出来,如果血清PA的含量降低得越明显,说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曾有临床试验统计,早期的急性肝损伤,只要短短三十六小时,就已经能检测出患者体内的血清前白蛋白含量的数值明显减低。而慢性肝炎的病情相较于急性肝炎,反应就没有那么明显,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病程时间也相对较久,但慢性肝炎比急性肝炎治疗的效果往往不会太明显,前白蛋白在短时间内也不易恢复到人类需要的正常水平。急性肝炎比慢性肝炎的前白蛋白的变化明显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由于急性肝炎消化道症状较明显,影响患者的正常进食,有可能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所以必须依靠药物控制以减轻患者的炎症,与此同时,再实施其他的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营养情况;而慢性肝炎恰恰相反,其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基本上不是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导致的,而是由于炎症病程缓慢,肝脏合成功能不能提高,长期下来受肝细胞受压、受损、纤维化或是供血不足等原因所影响,临床治疗时间不,没有明显的效果,所以前白蛋白的数据波动不大。治疗前后,肝炎肝硬化组、肝癌组、重型肝炎组的血清前白蛋白都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各组下降的幅度有差别,但是也说明了患者体内以肝脏合成功能为代表的肝脏贮备功能减弱。敏感的前白蛋白含量降低,说明患者肝脏的实质性损害程度增大,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加重程度。[3]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重症肝坏死的病例一直在少数,而前白蛋白应用于肝脏疾病后,肝脏患者改善病情、预后良好并且迅速恢复的病例逐渐增多。[4]所以,有效地观察前白蛋白的动态及其变化,对于判断肝脏疾病的预后有很大益处。同时,前白蛋白测定对于随访急性肝病的经过具有一定的价值型和指标性。[5]

参考文献

[1] 吴健,夏家珍.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对肝脏疾病的临床意义[J].江苏医药,2010(06):98-100.

[2] 李琴,张福奎,马红,贾继东,王宝恩.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及胆汁酸在评价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其变化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04):65-67.

[3] 彭志平,王序.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在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评估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07):32-34.

血清白蛋白范文6

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诊断妊娠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4年1月48例确诊为妊娠糖尿病(GDM)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50名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HbAlc和GSP水平、HbAlc和GSP异常人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HbAlc和GS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HbAl和GSP异常人数所占比例(85.42%、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2.00%、48.00%)(P<0.05)。结论 检测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HbAlc和GSP水平对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关键词 ]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妊娠糖尿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14.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b)-0001-02

[作者简介] 胡文静(197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主管检验师,山东省泰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主要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主修免疫学。

妊娠糖尿病(GDM)在妊娠妇女中约占4%[1]。妊娠糖尿病患者中新生儿畸形率可达4%~12.9%[2]。该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虽然空腹血糖大多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严重危害着胎儿的健康。第三届国际糖尿病会议及美国糖尿病协会均建议,非糖尿病孕妇可做50 g葡萄糖负荷实验(GCT),对于经过GCT实验发现异常者,要做75 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以便及早诊断GDM。但由于GCT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难以广泛应用。近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逐渐应用于临床妊娠糖尿病的诊断。该文选取2010年5月—2014年1月在该院进行产检的9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对HbAlc与GSP在GDM筛查中的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0年5月—2014年1月来进行产检的98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确诊为GDM的孕妇作为观察组,平均年龄(26.4±5.2)岁,平均孕周(23.7±1.3)周;50名正常的孕妇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7.1±5.4)岁,平均孕周(24.6±1.5)周。GDM临床诊断依据为[3]:超过2次空腹血糖≥5.8 mmol/L;或者75gOGGT4项值中至少二项达到或大于标准为GDM(空腹≥5.8 mmol/L、l h≥10.6 mmol/L、2 h≥9.2 mmol/L、3 h≥8.1 mmol/L)。两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对HbA1c测定, 由罗氏公司生产,并用溶血剂使抗凝的全血溶血后测定释放的血红蛋白(Hb)转化而成的具有特征吸收光谱的其衍生物, 用所得的HbA1c和Hb数值计算得HbA1c%。采用定量检测GSP试剂盒(格雷普GlyPro)测定GSP,测定仪器为Bayer ADV IA 1650。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糖。比较两组血清HbAlc和GSP水平、HbAlc及GSP异常率。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HbAlc和GSP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HbAlc和GS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27.73,P<0.05)。见表1。

2.2 两组HbAlc、GSP异常率比较

观察组HbAlc、GSP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17.38,P<0.05)。见表2。

3 讨论

GDM对母婴均有较大的危害,妊高症发病率是普通孕妇的4~8倍,孕妇常伴有各种并发症,对胎盘血供十分不利[4]。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妊娠糖尿病十分重要。GDM病程复杂,临床症状及体征隐匿,容易误诊和漏诊[5]。最常用的检查糖尿病指标是空腹血糖定量、尿糖及餐后2 h血糖,但都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轻易的将血糖作为诊断疾病的绝对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过程比较缓慢且不可逆,无酶的参与,存在于细胞整个生命期,含量与多种因素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主要的成分是HbAlc,可以通过检测HbAlc来反映测定前6~10周的平均血糖水平。体内HbAlc水平与GDM的发病率有密切的关系[6]。HbAlc检测准确性高、特异性高、操作方便,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并用于GDM的筛查和早期诊断[7-8]。GSP是血液中葡萄糖通过与白蛋白、其他蛋白质分子N末端的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而形成的酮胺键糖化蛋白,GSP能够反映患者过去2~3周内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该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HbAlc和GSP水平分别为(9.34±2.32)%、(362.75±22.51)μmol/L,HbAlc和GSP异常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41例(85.42%)、42例(87.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张俊丽[9]研究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观察组血清HbAlc和GSP水平分别为(9.87±0.21)%、(386.00±19.5)μmol/L,HbAlc和GSP异常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68例(87.18%)、65例(83.33%),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刘婷芝等[10]将441例孕妇根据血糖检测情况分为娠糖尿病组,糖耐量受损组,正常对照组,结果显示,三组GSP、HbAlc、CRP血清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P灵敏度82.5%,好于HbAlc的73.4%,HbAlc相对特异度较好,阳性预测值较高,表明GSP、HbAlc、CRP对诊断妊娠糖尿病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Yuka等[11]主张在早孕期可以筛查GDM,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检测体内HbAlc与GSP水平可以早期发现GDM,还可以用于围产期的监护,对预防畸形儿、巨大儿、死胎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等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1] 华红.糖化血清白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疗中的价值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132.

[2] 余丽.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15):3152-3153.

[3] 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

[4] 李茜晖,张学真,翁廷松.159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J].广州医药,2010,41(4):31-32.

[5] Xiaohong LI,Xiufang LU.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C- reactive protein and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2007(6):382.

[6] 林国新,李素梅,陈金星,等.孕早期糖化血红蛋白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9):647-649.

[7] 毕小云,李千音,张莉萍.妊娠糖尿病的糖脂代谢改变特征[J].重庆医学,2012,41(34):3597-3600.

[8] 王生兰.妊娠中、晚期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4649-4650.

[9] 张俊丽.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化血清蛋白在妊娠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0):1691-1692.

[10] 刘婷芝,成小英,王陆荣.GSP、HbAlc、CRP在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增刊1):56-58.

上一篇舒婷

下一篇在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