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范例6篇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网络环境 组织结构 创新

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创新的必然性

(一)从网络技术特征上看企业环境的变化

1.复杂性提高。反映环境复杂性的指标有三个:数目、多样性和相互依赖性。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实体的实际数目正逐步增加,另外,通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显著提高,使单个企业能够发现和利用各种各样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机会,因此,出现了日益增多的社会专业化和多样化。同时,专业化也将进一步引起企业之间相互依赖性的提高。

2.变动性提高。网络环境变动性提高主要表现在单个事件速度的提高,知识进步产生的新技术缩短了单个事件的时间周期。例如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广告技术和运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提高,使得企业新的产品周期和市场周期都大大缩短。

(二)网络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要求

1.战略制约下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结构设计要服从战略,由于网络环境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市场进一步细分,个性化需求与服务要求提高。企业战略将在两方面呈现出“此消彼长”:一方面,竞争范围的扩展,即国际国内市场由于互联网作用完全融合,所有企业都面向国际市场,中小企业也要面向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产品线的缩减,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要采取更加集聚的战略。

2.管理规模与管理层次的缩减。网络环境催生了众多数量的企业,但企业规模却有缩减的趋势,这是降低企业内部成本的必然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行性。在更加专业化的分工要求下,企业战略重点是强化核心竞争能力,而将非核心业务放弃,转而利用各种各样的合作形式。另一方面许多中间的管理层次因职能的弱化而被取消压缩,严格的层级概念退化,而各单位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保持信息沟通的节点。在此,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技术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影响。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对员工提出了知识上、能力上的新要求,涉及职位分类、工作设计与评价、绩效考核、人事管理方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设计、薪酬结构、人力资源的设置和配置等方面,从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技术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局限性

(一)企业组织模式和结构

1.h型结构。h型结构是一种控股公司型组织结构。较多的出现在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这种结构使合并后的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在较为普遍存在的功能性控股公司中,其子公司执行不同的经济结构功能而总公司则通过各种委员会和职能部门来协调和控制子公司的目标和行为。

2.u型结构。u型结构是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组织结构(一元组织结构)。他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将企业按职能划分为若干部门,各部门的独立性较小,管理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其主要缺陷是高层经理们由于陷入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做好长期性的资源配置工作。同时,由于高层经理人员总是从他们的专业和所处部门的立场来评价公司的政策,结果政策的制定和计划的编制,通常是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协商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全盘需要而做出的反应。

3.m型组织。m型组织结构是一种多单位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分权式的层级制组织结构,其分支结构拥有较多自主权而成为利润中心。各事业部在组织内部类似一个个独立的企业,有着自身的任务和目标。企业的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两项职能实现了分离。

(二)网络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挑战

1.直线职能制企业组织结构。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地管理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门职能管理工作。职能部门拟定的计划、方案以及有关指令,由生产行政领导者批准下达,职能部门对下级领导者和下级机构无权直接下达命令或进行指挥,只起业务指导作用。直线职能制组织适应企业职能复杂化的情景,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新的设计和改进,它吸取了职能制组织发挥专业管理作用的长处,有助于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但网络环境对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直线职能制组织容易产生部门间的脱节,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

2.事业部制组织(部门化结构)。事业部是在企业统一领导下,根据产品、地区或市场而划分的,统一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事业部是企业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利润核算和利润管理的职能,有自己的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其优点是便于灵活的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决策,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有利于企业最高管理者专心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决策和长期规划,有利于调动部门积极性,提升人才,进行业绩核算。但如前所述网络环境压缩了企业规模与组织层次,这些都对事业部结构提出诘难,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事业部作用不同的利润中心容易产生本位主义,树立信息交流壁垒;各事业部设立的职能部门容易造成管理机构垂直,管理人员浪费,增加交易成本,与现代网络环境的要求背道而驰。

3.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它是一种类似于事业部制的组织形式,并非真正的分权结构而是人为的把组织分为若干“组织单位”,实行模拟分散管理。它适用于生产过程连续强和业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组织,其优劣与事业部组织类似。

4.矩阵制组织(规划—目标组织)。它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是同一名职能成员既同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项目小组的成员都受到双重领导。矩阵制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一元化领导关系,它可以使企业组织管理中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较好的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技术水平,并且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正因为这种突破容易在组织内部产生工作矛盾,除非对职权和职责关系有着明确规定和理解,否则这种类型的结构会给管理者带来问题并对作业效率带来牺牲,同样离网络环境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网络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创新的策略

(一)再造工程引导下的企业横向性组织结构转变

1.再造工程是一种业务流程彻底再设计的跨职能创新,它着眼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采用全新的方式,摒弃所有有关现在如何工作的概念,消除工作流程中的死角和时滞,围绕关键目标和核心竞争能力来组织设计流程。

2.审查跨职能边界工作流程的再造工程势必引起企业组织结构的横向转变,这种转变摆脱了过去上层负担过多的职能结构与陈旧的部门边界。它的设计应具有如下特点: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建立结构;纵向的层级组织扁平化,只在传统的关键性职能部门,如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存留少量高级管理者;管理的任务委托到更低的层级。多数职工在多职能、自我管理型团队中工作,围绕诸如新产品开发之类的过程而组织。

3.关于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是新型横向性组织的基本类型,一般由5到30名员工组成,各自拥有不同的技能并经常转换工作,生产整个产品或提供整个服务。具有以下要素:被授权可以获得完成整个任务所需资源;团队包括各种技能员工并且优势互补;团队被赋予决策权与自主权。

由以上可知 ,横向性组织结构创新对网络环境具有可适应性;短暂的反应时间和快速的决策意味着更高的顾客满意度;部门间的壁垒被减弱或拆除;团队对管理的取代既提高了士气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就内部而言,每个团队能享受充分的激励,团队成员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由于相互间的充分信息交流与合作,团队的重新结合往往能完成许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难题,并且这种组合的管理成本被降低到最低;这在根本上与网络环境相适应。当然这需要重新设计信息系统,以提供团队成员组织内外的信息,这可能导致更长的协调时间。

(二)动态虚拟性网络设计

这种设计方案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灵活性要求与规模限制的矛盾而产生的。动态虚拟网络结构能很好的解决这个矛盾,因为它以自由市场模式组合替代了层级结构。企业自身保留关键活动,对其他职能如销售、会计、制造进行资源外取,使其成为企业的虚拟组织结构,以将企业或个人分离开,由一个小的总部来协调或处理。

动态虚拟设计不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商业战略,而是以相互合作为原则,关注企业之间维持交换和合作的共同标准,所以在资源交换价值不容易测定的条件下更为适合,不仅降低了企业内外部风险,而且提高其在网络环境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网络组织中企业的交易并非即期的与一次性的,所以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克服信息资源的垄断性和不对称性给交易带来的困难。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作为物质保障,使信息在网络组织中自由流动且可充分共享,并使得这种以合作为基础的网络组织,成为合作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最佳组织形式。

参考文献: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构建;系统规划;开发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45-05

本课题将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仿真、建模等技术,规划面向国民体质的服务网络体系。该规划系统将会让每一位公民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体质状况,了解怎样在自己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科学锻炼,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是否清楚地知道,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个地区,甚至每一个公民的体质状况,以及他们的锻炼环境。可见,规划和构建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是继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之后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项任务十分艰巨的庞大系统工程。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了有关的网站,根据检索目录查阅了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国民体质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其中,论著10余部,论文100余篇。

1.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国民体质、体育社会学、体育行政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26人。

1.3 系统建模法 建立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系统模型以及各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1.4 计算机仿真法 对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进行计算机仿真。通过Internet将数据汇总后集中在国家大型分布式网络数据仓库中,通过数据管理监控全国每一位公民的体质数据,对全民服务。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含义 服务网络体系:“服务”是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网络”原是物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的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中的部分,后来引申为互相联系或相互关联的连串的事物、团体或系统;当代汉语词典对“体系”的解释是。由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由此,我们可以将“服务网络体系”定义为:一定范围内服务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体。

基于上面的理解,根据逻辑学中“属加种差定义”――“被定义项=种差+临近属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认为:“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是全民健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参与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增强全民族的体质为根本目的,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公益性的体质健康服务的多层次、多种类的服务和保障系统。”

2.2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及分析

2.2.1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 面向国民体质的服务网络体系应达到“三层管理,两网结合。一步到民”。所谓三层管理,即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省体育局、单位(或学校等);两网,是Internet和体质监测网络;一步到民,就是每一位公民建立体质健康档案信息存储卡(IC卡),通过Internet将数据汇总后集中在国家大型分布式网络数据仓库中,国家通过数据管理监控全国每一位公民的体质数据。对全民服务。即整个服务体系建成后。将以Inter- net为依托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届时人们将会拥有自己的体质健康卡,在互联网上可以随时查询到自己的体质信息,并且能够得到体质专家的评价和训练指导。

2.2.2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 为了解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我们运用特尔菲法进行了专家访谈。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确立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国民体质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体质监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健身指导体系、健身设施体系。其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2.3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2.2.3.1 组织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它可以为我国国民体质管理工作提供组织支持。根据体育社会化的原则,结合当前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研究认为,我国的国民体质服务管理要形成由中央、省级、市(地)、区(县)、办事处(镇)和社区的各级一线组织环环相扣、层层责任的衔接锁链的网络式体系结构。把服务工作普及与推广到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以提高管理的效能与服务质量。

2.2.3.2 体质监测体系 1996年,国家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要负责并完成国民体质监测的领导、组织、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各省也成立了二级体质监测站,在国家体质监测中心的领导下,指导和监督各测试点完成省市体质监测的任务。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中心、数个站和多个点的网络式体质监测规模,建立起全国专业化的体质监测服务网络,以加强对国民体质监测的实时控制,提高国民体质监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3.3 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国民体质信息服务体系,借助于该系统,政府职能部门能够清楚地知道,在全国范围内的每一个地区,甚至是每一个公民的体质状况,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国民体质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变化趋势;另一方面,每一位公民也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的体质信息,并且能够得到专家的评价和训练指导,从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的体质状况,了解怎样在自己特定的条件下进行科学锻炼,以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求,缓解人们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实现信息的权威化、科学化、网络化和实用化,真正地使有关国民体质的信息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增强全民族的体质提供有利的保障。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国民体质信息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整个信息服务体系将以Inter- net为依托,以国家、省和地(市)三级为背景,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并与全国联网,使国民体质管理工作步入信息高速公路,提高服务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2.3.4 健身指导体系 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而健身指导服务是科学健身的前提。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和文化层次不合理的现状,加强和改善全民健身的科技指导工作,构建健身指导体系已成为发展群众体育的当务之急。以Internet为依托构建的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将通过专家智能系统随时随地为民众提供科学、高效、人性化的健身指导。

2.2.3.5 健身设施体系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服务的重要前提。修建和完善体育场地和设施,可以为体育参加者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利用这些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也是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有效手段。当前,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利益和价值趋向的改变,全民健身

计划的实施,必将推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与发展。该服务体系将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资源,规划建立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健身设施体系,以满足大众健身的各种需求。

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各构成要素是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强化大众的体育意识,有效地调动与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提供了群众体育发展的观念基础;健身设施是实施全民健身服务的物质载体,是构成国民体质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保障,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科学健身是获得良好健身效果的重要保证,健身指导体系是科学健身的前提,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具有导向和保障作用;体质监测体系通过体质测试,及时了解与掌握大众的体质状况,科学客观地评价锻炼效果,能够保证健身活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组织管理体系是影响活动经常化的基本因素,管理者和组织者是联系群众体育各要素间的纽带,高效的组织管理有利于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健康地开展,是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

2.3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实施模式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应从服务组织的层次结构和组织系统两个方面进行构筑。根据专家访谈的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我们构建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三层机构、六类系统的基本结构模式。

2.3.1 三层机构 虽然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仍在进行中,但是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结构基本完整和功能基本齐全的体育管理系统已经初现端倪。因此,我们可在已形成的政府领导、依托社会和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格局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组织机构。目前,我国社会体育行政组织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基本层次,其中,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由中央、省级、市(地)和区(县)的体育政府管理系统与体育社会管理系统共同组成的,微观层次是由街道(乡镇)的体育活动站、辅导站和俱乐部构成的。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三层机构也基本按此层次构建,并按此路径服务于居民(图2)。

目前,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的力量虽然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管理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体育社会团体,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从管理层次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国民体质服务管理工作应从基层组织建设抓起,尽快填补我国在“行政县区级”以下没有建立相应组织的空缺,健全市区(县)、办事处(镇)和社区的各级一线组织,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央、省级、市(地)、区(县)和街道(乡镇)五位一体的国民体质服务层次结构,真正建成中央有关部门领导下的,以服务社团为主线,以基层服务站与点为依托的点线结合,进而基本覆盖全国城乡的国民体质组织管理服务网络体系。

2.3.2 六类组织系统 为方便操作,本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这一系统分为六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即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操作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和专家系统。

2.3.2.1 决策系统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决策系统由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委员会组建,群体司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国民体质工作的宏观管理。其成员构成主要来自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部门,由群体司主管领导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如计划、教育、科技、财政、卫生和统计等部门。其主要功能是确定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阶段性目标、各单位协作方式、政策性保障和经费的筹措与使用等。其运作方式是定期组织有关单位研讨解决,确保系统在正常有序,不断提高功能的基础上运行。

2.3.2.2 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由地方各级体育局牵头组成全民健身管理中心。执行系统的成员主要来自于各级体育局及相关部门的具体执行工作的领导。其主要功能是执行本地区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对操作系统进行组建与管理,对操作系统的工作进行研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协调解决,为决策系统的决策提供相关的反馈信息。执行系统在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起着中枢环节的作用,它的运作方式是:制定相关的工作程序;按程序定期对操作系统发出指令;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3.2.3 操作系统 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操作系统是完成服务功能的基本单位,其主要构成部分又可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五个子系统:即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体质信息服务系统、健身训练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市场开发与经营系统。

1)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本系统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工作的基础环节。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监测与评价,是评估国民健康水平与体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制订体育工作计划的基础。在体质监测与评价小组的领导下,按照规定对有关监测人员的业务进行培训,确保有关测试方法的规范和数据的准确;不断完善基层各监测站的仪器;研究与开发更为简捷、有效和全面的体质测试手段方法与标准;建立体质测试与评价数据库,收集与储存国民体质现状的信息;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及时反映国民体质的发展趋势。该系统既要保证对个体与群体进行纵向的追踪性评价,又要保证对不同群体间的差异状况和本地与其它地区的差异状况给予比较性评价,还要保证对全民整体的体质现状给予反馈性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地制定国民体质改善政策,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体质信息服务系统:本系统主要由体质状况咨询部、健康与康复咨询部、健身方法研究部和运动处方研究部等部门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在体质监测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的咨询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并根据不同的个体状况由专家开出与之相适应的运动处方。同时本部门也应定期与测评系统人员一道组成小组,进行有关的健康咨询与评价,还应根据个体人员的不同需要,研究、开发新的健身方法。

3)健身训练系统:本系统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部门。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门构成:(1)健身训练组织部,主要对各群众性的健身团体给予宣传组织,帮助其解决健身过程中的有关问题;(2)健身与康复练习站,主要与有关部门协商不断扩大与完善本地区健身与健康练习基地的建设,确保本地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器材的落实,对开放时间、器材购置、收费标准等制定出相应的规章;(3)健身训练指导部。本部人员是由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兼职(健身活动积极分子)组成,具体任务是指导群众进行科学的和有针对性的锻炼。

4)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国民体质服务体系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要实现培训、管理和服务一条龙的战略格局,就必需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网络。为此,我们提出了“纵横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网络(图3),该网

络的横向层次为高等院校、民办高校、高职和成教;纵向层次为各省、市人事局、教育属所属的培训中心、中介机构和指导员协会等。在以高校为培训主体的基础上,完善职前和职后培训工作,尽快在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培训之间,建立起相互衔接与相互融通的人才开发网络通道。

5)市场开发与经营系统:该系统在全民健身委员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本系统的条件,开发体育产业,进行有偿服务,扩大体育经营,为大众健身提供物质和经费保障。

2.3.2.4 监督系统 监督服务是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高层次服务,建立完善的执行监督机制,“寓监督于服务中”,是国民体质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有助于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而且还可以起到规范服务体系,保证服务质量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服务体系的执行监督可由政府部门承担。这就要求该系统要运用特有的服务手段和方法,围绕国民体质服务开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重大问题,通过评价和监测预警,找出问题,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真正发挥好“化验员”和“检测仪”的作用。其相关的管理机构通过建立系列化的服务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承担着对服务的质量监督和服务的业务监督,对服务中的技术环节和过程进行评价,确认业务水准,进行宏观管理;接受用户及舆论对服务的意见。

2.3.2.5 反馈系统 反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对客观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管理与决策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灵活与高效的反馈机制。为了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必须使系统的结构具有不断自我调节的能力。任何系统的管理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因此,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必须建立反馈系统,使其在不断调节的过程中,逐渐达到优化和完善的状态。

2.3.2.6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又称智囊系统。在现代决策科学中,智囊是指那些专门为领导决策出谋划策、提供服务的人,特指那些参与决策工作过程的各类专家和学者。专家系统主要有以下任务:为决策者提供预测研究;帮助领导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为领导者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案;纠正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偏差。

2.4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 基于现实国情和未来的发展,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运行机制的目标应是通过组织化和网络化的管理,更有效地推进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发展,更扎实地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根据层次划分法,我们将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划分为包含三个层次的互为联系与互相制约的五个二级机制(图4)。

第一层的二级机制可命名为推力源。包括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二者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推动力的形成,目标越协调一致,运行的推动力就越大。

第二层的二级机制可命名为调控器,包括控制机制和整合机制,二者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和协调网络系统的运行轨道与运行秩序。

第三层的二级机制可命名为保障器,即保障机制,其功能主要是保证网络系统目标运行的畅通。

动力机制:是建立在全体国民对自身利益高度关心,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国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这种动力机制是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与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最深远和最具活力的动力源。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周围环境的改善,又会不断为这种机制增添新动力。

激励机制:激励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因此,它在外部需要传媒的支持,需要体育宣传的社会化、经常化、大众化、典型化和多样化;在内部它需要管理主体通过竞赛、评比和检查等的措施,以物质和精神奖励,不断调动组织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控制机制:控制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发展在控制下按既定的轨道实现运行目标。在调控形式上,可采用双重调控,即一是政府制定法规政策间接调控,二是管理主体(体育社团组织)依托政府的权力直接调控。在调控内容上,可采取战略性的计划、蓝图性的计划和可操作性的年度计划等方式,并通过对计划的检查和评价实施调控。在调控手段上。可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等。

整合机制:整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运行秩序。其整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工作开展的组织化和网络化。

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功能主要是保证目标运行的畅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级政府要对国民体质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开展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二,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依法保证国民体质服务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保障各服务体系所应享有的权利;第三,增加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及场馆的管理与服务,特别是要规范国民体质监测站、监测点的建设与管理。

2.5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系统的开发规划 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系统是利用Delphi6.0和海量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它包括多级信息处理和综合评价模块等,并通过Internet联接,组成多层管理网络结构。全国各服务点收集的体质信息通过网络流入国家信息中心,经过处理可为国家宏观战略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各省级系统不仅能处理本省的体质信息,还可通过网络了解全国和其它省市的信息;各地级市和基层服务点也可通过本系统制定相应的对策;用户(IC卡持有者)可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的体质信息。并获取运动处方。从功能上达到了规划的既定目标,实现了我国国民体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图5)。

2.5.1 技术方法的选择 信息服务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最基本职能,由于政府、社会和个人对体质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处理方式和传输途径成为建立整个体系的关键,应用新的技术进行处理,并找到一种便捷的信息传送方式。

2.5.1.1 神经网络与智能体 对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和多智能体结构,把信息间的关联用计算机表达,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2.5.1.2 邦联数据库 把巨大的数据进行存储,单靠平常的普通数据库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们借用了邦联数据库Fed- erated Data Base,它包括分布式数据库、异构数据库存、空间多比例尺数据库和海量存贮等,能很好的提供数据存储与查询,并能完成初步的部分信息处理。

2.5.1.3 互联网技术 以开放的互联网络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统一规范的管理为保障,以大型信息库为主体,形成以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为中心辐射的网络体系。通过加快各级部门信息港的网络建设,实现各级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与用户的全面联通,大规模、高效率、深层次和全方位

地提供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用户需求的信息。

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信息处理智能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大型数据库,并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传输高效化、多种技术和手段的综合集成,使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

2.5.2 模型构建

2.5.2.1 整体规划 基于综合考虑,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总体结构由三个平台和两个保障体系构成,即基础信息平台、专业应用平台和综合决策平台;两个保障是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保障和支撑技术与技术标准保障。基础信息平台由信息采集、传输、存储、信息标准与管理等部分组成;专业应用平台由专业分析系统、模型体系、方法库和知识库组成;综合决策平台是各类服务应用系统,由决策支持中心协调运行;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支持技术与技术标准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实际应用的必备外部条件(图6)。

1)基础信息平台(数据采集、传输和数据仓库建立与管理)。基础信息平台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包括基本软硬件平台、通讯与网络设施、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仓库、信息评估系统和信息警报系统等。基础信息平台对我国国民体质状况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低级管理,是沟通多级组织与普通用户,并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

2)专业服务平台(专业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建立和应用)。专业应用平台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核心,它以基础信息平台为依托。采用系统科学方法,以神经网络、多智能体结构、计算机仿真等技术手段,对国民体质状况进行模型分析,并对所有信息进行处理。

3)综合决策平台(资源管理与调度、信息和综合业务管理等)。综合决策平台是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中枢,它与其他两个平台进行互动,由专家系统对各类信息进行控制,确定信息的收集参数和处理方式,规定信息的使用权限,并与外界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沟通,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社会性。完成对国民体质的监测、分析、研究、预测、决策、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图7为综合决策平台的结构图,它以智能控制系统为中心,负责全面信息的管理,形成可控的闭路系统,从而保障了决策的规范性、全面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2.5.2.2 开发规划 整个软件体系由以下四个系统组成:1)服务终端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解决国民体质数据的采集。2)数据智能实时处理系统。主要通过建立互联网和局域网,智能完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3)文件、声像传输系统。完成各级部门之间公文、信函、健身处方等信息的传递,并组建网络视频会议等,实现面对面交互。4)wEB网站系统。实现网络化资源共享、提供便捷的服务功能,用户可以不受国民体质服务点的限制,随时可以通过网站查询到自己的信息。

3 结论

1)面向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应达到“三层管理,两网结合,一步到民”。

2)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由组织管理体系、体质监测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健身指导体系、健身设施体系等5个子系统构成。

3)我国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实施模式结构为三层机构(国家、省和地)、六类系统(决策、执行、操作、监督、反馈和专家系统)。作为完成服务功能的基本单位,国民体质服务网络体系的操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互相关联的五个子系统:即体质监测与评价系统、体质信息服务系统、健身训练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系统和市场开发与经营系统。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范文3

一、职责调整

(一)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包括: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订及组织实施;组织领导和协调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相关政策;工业日常运行监测;工业、通信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稀土行业发展、盐业行政管理、国家医药储备管理的工作,管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职责。

(二)将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除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组织协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重大事项、保障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等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三)将原信息产业部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其中军工电子管理职责划给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有关邮政管理职责划给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改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四)将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

(五)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二、主要职责

(一)提出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协调解决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

(二)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

(三)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运行态势,统计并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负责工业、通信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有关工作。

(四)负责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拟订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指导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六)承担振兴装备制造业组织协调的责任,组织拟订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七)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八)推进工业、通信业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行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指导相关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九)负责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部门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十)统筹推进国家信息化工作,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并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发展,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和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十一)统筹规划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依法监督管理电信与信息服务市场,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负责通信资源的分配管理及国际协调,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保障重要通信。

(十二)统一配置和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台(站),负责卫星轨道位置的协调和管理,协调处理军地间无线电管理相关事宜,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协调处理电磁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

(十三)承担通信网络安全及相关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负责协调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协调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大事件。

(十四)开展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代表国家参加相关国际组织。

(十五)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设24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厅。

负责机关文电、信息、安全保卫、保密、等工作;负责机关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督查;承担政务公开、新闻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研究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问题;组织研究工业、通信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提出政策建议;组织起草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负责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工作;承担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承担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三)规划司。

组织拟订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议;承担固定资产投资审核的相关工作。

(四)财务司。

编报部门预决算和管理资金的使用;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和绩效检查;提出行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建议;负责机关财务、资产管理等工作。

(五)产业政策司。

组织拟订工业、通信业产业政策并监督执行,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拟订和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的相关内容,参与投资项目审核;制定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方面实施汽车、农药的准入管理事项。

(六)科技司。

组织拟订并实施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拟订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指导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行业技术基础工作;组织重大产业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有关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

(七)运行监测协调局。

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日常运行,分析国内外工业、通信业形势,统计并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承担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相关工作。

(八)中小企业司。

承担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会同有关方面拟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完善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九)节能与综合利用司。

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政策,参与拟订能源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促进规划和污染控制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十)安全生产司。

指导工业、通信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指导重点行业排查治理隐患,参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民爆器材的行业及生产、流通安全的监督管理。

(十一)原材料工业司(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工作办公室)。

承担钢铁、有色、黄金、稀土、石化(不含炼油)、化工(不含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建材等的行业管理工作;研究国内外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出建议;承担国家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组织协调工作;承担农业化学物质行政保护有关工作。

(十二)装备工业司。

承担通用机械、汽车、民用飞机、民用船舶、轨道交通机械制造业等的行业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规划、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协调有关重大专项的实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指导引进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

(十三)消费品工业司。

承担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家电等的行业管理工作;拟订卷烟、食盐和糖精的生产计划;承担盐业和国家储备盐行政管理、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国家药品储备管理工作。

(十四)军民结合推进司。

提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等军民结合发展规划,拟订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推进相关体制改革。

(十五)电子信息司。

承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的行业管理工作;组织协调重大系统装备、微电子等基础产品的开发与生产,组织协调国家有关重大工程项目所需配套装备、元器件、仪器和材料的国产化;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十六)软件服务业司。

指导软件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软件服务外包;指导、协调信息安全技术开发。

(十七)通信发展司。

协调公用通信网、互联网、专用通信网的建设,促进网络资源共享;拟订网络技术发展政策;负责重要通信设施建设管理;监督管理通信建设市场;会同有关方面拟订电信业务资费政策和标准并监督实施。

(十八)电信管理局。

依法对电信与信息服务实行监管,提出市场监管和开放政策;负责市场准入管理,监管服务质量;保障普遍服务,维护国家和用户利益;拟订电信网间互联互通与结算办法并监督执行;负责通信网码号、互联网域名、地址等资源的管理及国际协调;承担管理国家通信出入口局的工作;指挥协调救灾应急通信及其它重要通信,承担战备通信相关工作。

(十九)通信保障局。

组织研究国家通信网络及相关信息安全问题并提出政策措施;协调管理电信网、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平台;组织开展网络环境和信息治理,配合处理网上有害信息;拟订电信网络安全防护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网络安全应急管理和处置;负责特殊通信管理,拟订通信管制和网络管制政策措施;管理党政专用通信工作。

(二十)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办公室)。

编制无线电频谱规划;负责无线电频率的划分、分配与指配;依法监督管理无线电台(站);负责卫星轨道位置协调和管理;协调处理军地间无线电管理相关事宜;负责无线电监测、检测、干扰查处,协调处理电磁干扰事宜,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依法组织实施无线电管制;负责涉外无线电管理工作。

(二十一)信息化推进司。

指导推进信息化工作,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助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推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承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

(二十二)信息安全协调司。

协调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协调处理重大事件。

(二十三)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承担对外和对港澳台合作与交流相关事务;负责外事工作。

(二十四)人事教育司。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队伍建设等工作;管理直属高校。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干部局负责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作。

四、人员编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行政编制为731名(含两委人员编制13名,援派机动编制1名,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118名)。其中:部长1名,副部长4名;司局级领导职数103名(含总工程师2名、总经济师1名,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3名,离退休干部局领导职数7名)。

五、其他事项

(一)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指导行业发展。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不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保留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牌子,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航天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有关活动,履行有关职责。委托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承办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的有关工作。

(三)炼油、煤制燃料和燃料乙醇的行业管理由国家能源局负责,其他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的行业管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四)管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烟草专卖局。

(五)原信息产业部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通信管理局划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实行垂直管理,行政编制500名。

(六)原信息产业部所属事业单位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7所直属高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中国机电设备招标中心、中国机电设备成套服务中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其他所属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另行规定。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范文4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应向项目管理规划方向发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以下简称《规范》)对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按照《规范》的要求编制和管理项目管理规划,有利于提高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规范》规定,当以施工组织设计代替项目管理规划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除此之外,笔者认为以下条款也应列入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

1.业主应提供的施工条件

施工条件是指:施工图、施工场地、水电供应、业主应提供的材料设备、业主应办理的报批手续等,同时还应列表说明所提供施工条件的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

2.工程分包

工程分包有承包企业分包和业主分包两种,我国法律对工程分包有严格的限制。承包企业应在业主允许的情况下在投标书中作出说明,而且承包企业要对分包工程承担全部责任,因此,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分包工程内容。业主分包工程在承包企业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无需做施工组织设计,但应列出业主分包工程的名称、进出场时间、交工验收时间、分包项目的施工场地和工作面分配、工程交接的方式和程序等,以利于承包企业为日后索赔留下可靠的依据,也利于业主对其分包企业的监控。

3.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因此,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增加该项内容。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施工企业则应提供认证证书复印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4.项目经理部

项目经理部是工程项目施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高素质的人员组成、合理的组织机构、严密的管理制度是履行工程合同的重要保证。此外,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重点突出、繁简得当。一般地,规范、标准、规程有明确规定的内容,不必搬到施工组织设计中;常规的、成熟的施工方法少写,新技术、新工艺则应做详细介绍。

二、应用技术应创新

1.应用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时间参数计算,对计划进行工期、成本和资源的优化,可依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条件的变化对计划进行动态调控,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我国将网络计划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最初,网络图靠手工绘制,计划的优化、调整等也要靠手工操作。现在,我国的施工环境和技术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计划技术应用于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注意。

2.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在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计算机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可加快编制速度、提高编制质量,有利于及时修改、补充;

(2)利用计算机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调整、优化和控制;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组织再造 电子商务 组织结构 虚拟企业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不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顾客要求。因此,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模式的诞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软硬环境,新的组织模式将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信息技术促进着组织创新的进行,而组织又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改造与创新,去适应电子商务的经营环境,在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中企业的发展被推向新的高度。

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

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的中心已向服务竞争转移,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应树立新的企业营销观念,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信息技术为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使企业的各子系统活动都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目标来协调与规范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使内部组织的有效市场化成为可能,它打破了官僚主义的官本位,破除了传统组织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端,使结构更加精简、扁平,但这种组织结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扁平化,而是根据企业再造的思想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企业内部组织的整合创新

在进行企业再造的过程中,企业的各子系统如生产、营销、研发、财务、后勤服务等业务部门的功能将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因此而改变。

传统组织基本上是按照管理职能的专业分工而进行部门化设计和职能部门设置。进入信息时代,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能智能化地实现大部分的组织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因此组织内部的分工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职能分工型的组织结构向任务分工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企业组织将是由价值链上的若干“任务系统”集成的组织系统,即每一任务系统功能是实现市场价值的一部分。企业的主要任务系统包括:营销系统、开发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等。

从组织结构看,组织按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多层次、官本位式的等级组织模式,大部分中层管理机构将被分解到各业务系统,彻底地改变了组织的活动流程。通过建立起包括从市场研究、开发与设计、供应、生产到销售等业务流程的面向用户的快速反应组织系统,满足了激烈竞争下的市场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一)加强企业营销组织建设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将面向国际化的大市场进行营销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中间商将逐步向物流机构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营销系统的职能已由大力构建营销网络,转变为重点加强网络营销。通过建立网络营销机构,利用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可以在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上迅速进行市场信息交换、跟踪定单。市场营销人员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可以访问公司负责维护的最新客户资料库。另外通过与客户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企业能够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并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顾客在与企业双向互动的沟通中得到了最大的程度满意,而企业也可根据市场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战略规划。

(二)创新企业的研发系统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不仅为研发系统提供了市场信息、需求信息,而且提供国内外科技方面与新产品方面的资讯,进而为确定研发方向、科研规划、新产品上市计划提供帮助。研发系统的组织可建立以核心能力与科研人员为基础的网络化科研队伍,实施国际化的研发战略和技术开发战略联盟。企业的研发系统通过内部网络与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紧密关联,使营销、开发、生产成为一体化的流程组织,避免了传统组织难以协调与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转变企业生产运作方式

在生产系统方面,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将由原来的存货生产方式转变为订货生产方式。通过因特网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自己所需产品的设计,厂家也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向用户展示自己现有的商品,使用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一般意义的电子商务与ERP等的紧密结合构成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它的内端使生产计划、控制等生产管理活动全都在企业内部网上实现,管理人员可通过采集各环节的数据对生产能力及生产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管理。

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财务部门和新兴的信息中心将从企业的一般职能部门晋升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财务核算功能逐步由电子会计取代,而财务管理的负责人将更多地在决策层从事企业投资、融资等分析与资本运作活动。信息管理负责人则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不但对外界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整合后提供给CEO作决策参考,而且使决策信息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各环节员工,并进行双向沟通,使信息这一战略资源发挥其应有作用。 企业组织的外部创新

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和概念的出现。超越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使企业在利用品牌、网络和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取得超常的发展。

虚拟企业是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为实现某种市场机会,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组织。当市场机会不存在时,虚拟企业则自行解体。虚拟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接;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成员企业具有核心能力;随市场机遇而存在;无严格的公司边界。这种企业形式充分整合了面向Intranet的全球资源,达到了及时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但又未改变原成员企业的产权结构。

战略联盟是指多个具有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利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优势互长、风险共控的网络组织。与虚拟企业相比,它更强调一种行业的战略性,着眼于长期的合作与发展,并非某个短期的市场机会;他们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对抗性竞争,达到动态博弃的协同合作的双赢结果。这样使得每个联盟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发展,共享各自的资源,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柔性化组织结构模式将是21世纪企业组织的主流。柔性化组织模式则是一个超越组织边界的概念,它是围绕核心企业,融合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化组织的基本组织方式,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以适应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的经营环境,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组织机构网络管理工作计划范文6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工程应用能力,能够设计规划、组建、管理、维护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中需要配套建设实验教学资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运用能力。在院校建设网络工程配套的实验环境,需要很大的投入。本文探索了一种基于BosonNetsim软件模拟平台的网络工程实验教学模式。以期运用得当,能在有限的资源下,培养、锻炼学生的网络工程素质。

网络工程实验的教学需求

《计算机网络》及其相关课程的实践特征比较明显。知识应用的体系,以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为界,可以分为两类:网络层以上,比较侧重计算机网络的软件服务;网络层以下,则比较侧重硬件环境的建设和工程运用。网络层以上的应用取决于用户的具体业务,网络层以下的工程应用则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所以网络层以上的应用,通常设置为非信息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而工程应用则通常在信息类专业的高年级专业课中实施。网络工程应用所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拓扑的设计;骨干设备的选型;接入方式与广域网模块的选择;带宽设置与分配;网络地址的规划管理;局域网内VLAN的规划;日常维护与安全管理等。这些过程的完成,都与具体的硬件设备密切相关。比如线缆的选择,就取决于所选择的模块和接入方式。网络中所涉及到的硬件设备门类繁多,各厂商的产品性能特点不一。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对各种设备的技术参数、工作特性有非常熟悉的了解。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要将这些内容嵌入到理论授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虚拟组网与系统集成训练

通常所说的网络系统集成(NSI,NetworksSystemIntegration),就是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各种软硬件产品,通过综合性的技术设计、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监测和应用开发等环节,按低耗、高效、可靠的系统组织原则,完成系统软硬件配置及网络应用系统的安装和开发,最终向用户提供一个具有优良性价比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全过程。可以看到,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参与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机会并不多。即便拿到一个成熟的案例,也往往不能参与其中,体会规划、设计、组建和配置管理的过程。而组网模拟则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利用模拟软件,可以灵活地使用各型号设备,有机地自主组网。可以利用所搭建的环境,实验各类技术的运用,熟悉网络工作过程。不仅能够熟悉、了解网络设备的特征,还能灵活地“组网”。所以,利用软件模拟工具来模拟组网及管理的过程是初学者学习组网知识、熟悉设备、练习配置管理的最佳选择。对于实验教学,在实际硬件环境中实践系统集成全过程或者其中的一部分技术过程,建设投入和难度同样比较大。而且,用实际设备进行实验时,无法让多个学生同时操作一套设备。如果每个学生配置一套网络设备用来实验教学,资源浪费又太大。用模拟器对学生进行实验训练,由于每个学生都是在本机上单独训练,不需要设备共享,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基于BosonNetsim的网络工程虚拟实验体系建设

建构主义教育技术应用观强调“用技术学习”(LearnwithIT),主张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不能直接从教师或者技术中学习什么,只能从思维中学习。技术作为知识构建、情境创设的工具,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和智能伙伴促进学习者的知识构建与思维发展。BosonNetsim所模拟的,就是一种环境和可供学习者交互的智能操作系统。它一方面模拟了可自由连接组网的Cisco全系列网络软硬件环境,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可供用户自由学习的配套实验系统(如图2所示CCNA实验)。学生可以按照设计的需求,自行选型设备、挑选模块、搭建环境,并载入软件系统环境中进行配置。也可以在成熟的实验环境下,按照既定的目的要求,自主完成实验。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拿到的只是一个可供自由组建硬件环境的基础工具。按照教师或者自己设计方案的要求,逐步地在软件环境中进行与实际设备同样的操作。同样的软件系统运用、同样的故障处理过程。规划实验教学时,可以灵活地将理论授课中需要实践的知识,在BosonNetsim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应用。教师只需要规划实验的知识点,由学生自主决定选用哪些设备、使用哪种链路、搭建何种环境、以怎样的步骤来实施、碰到故障和问题如何决策解决、配置完成以后如何检验。所以,基于BosonNetsim的实验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规划出可以在BosonNetsim环境中开展的知识点配套实验。比如《计算机网络》课程,就可以配套开展:交换机的端口管理、VLAN相关配置、三层交换实现VLAN间路由、路由器的接口配置及直连路由的验证、静态路由和默认路由配置、RIP协议配置、OSPF协议配置、NAT配置、ACL配置、DHCP配置等。

第二步,规划每一个知识点的实验组织形式和难度要求。比如拓扑形式、配置时序、预期的效果等。第三步,规划各实验在配置过程的问题及其处理方法。设备选择不当、拓扑连接错误、地址规划不合理、配置细节错误,都会导致实验过程中的故障。这些问题都要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第四步,设计实验的评价方法。网络工程实验的测评,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比如动态路由协议的配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实验拓扑中连接模拟的PC设备进行终端连通测试。如果测试畅通,就证明路由配置成功。当端到端的测试不通时,也有可能部分配置正确。此时,可以逐跳地进行ping测试。找到出现故障的节点,查看相关路由的路由表。视动态路由协议学到的路由项多少来确定学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