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例6篇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1

风光旖旎的田园牧歌景色

说到古诗中的田园风光,则不得不提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祖――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他的田园诗别开生面,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饮酒》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传颂千古的诗句像一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此诗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赞赏和推崇。同样擅长田园诗写作的盛唐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恰似一幅色彩鲜明、诗意浓郁的田野风景图画:广袤的水田,飞翔的白鹭,浓荫的树木,鸣唱的黄鹂,在诗人生花妙笔的组合下,产生出一种动静结合、声画并茂的视听效果。

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中“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的诗句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农村田园风光:在柔嫩的青草地上欢叫的牛犊,在夕阳中归林的乌鸦。词中景色井然有致,清新明丽,充满了乡野泥土的气息,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的淳朴情感和深深爱恋。

宋代词人雷震《村晚》中的名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同样充满诗情画意:夕阳西下,牧童横坐牛背,在放牧的归途中,手握短笛,一路信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清人袁枚《所见》中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同样质朴自然,悠闲自在,前后两诗,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情浓郁的乡村农家院落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第一首形象地描绘了乡村院落的民俗风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林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随手拈来的佳句尽管形成于千年之前,却依旧能够唤起我们对儿时乡村面貌的记忆。

王维在开元后期的诗作《渭川田家》的诗中亦有此类描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温润的夕阳照在渭水岸畔的村落上,小巷里是缓缓而归的牛羊。倚靠在柴门边上的老人眺望着远方,热切地等待着还未归来的牧童。

晚唐诗人王驾《社日》中“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更是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作者从村外稻谷丰收在望的景象渐次移笔至村内农家院落中的猪圈鸡窝。尤其是农户“半掩扉”这个细节刻画的很有表现力,诗句写出了当时农村民风淳朴、农家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境。大诗人杜甫笔下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则让读者领略到了水乡江南人家的独特韵味。

躬耕桑麻的辛勤生产劳作

说到农民躬耕劳作的艰辛与不易,人们自然会想到李绅那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小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力透纸背,极具严肃的教育意义。而该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夸张描述,又表现了收成的丰硕和劳动的欢乐。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曾写下诸多表现农民生活的诗作。其《悯农》一诗中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月,更堪岁里闰添长。”此诗以情感丰富的笔触写出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的渴望。

被称为“中兴四大家”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退居家乡后写了一首名为《四时田园杂兴》诗,描写了农民夏天劳作的场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一首描写夏日农忙时节的诗歌,作品热情讴歌了辛勤劳作的农家儿女。全诗最后一句,令人拍案叫绝。村里的儿童虽不谙农事,却也不闲着,学着大人的模样种瓜,小诗充满了农村少儿纯真的童趣。前述王维《渭川田家》中“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的诗句恰似一幅白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乡村种桑养蚕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勤耕耘,家家户户才有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和“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足。

情趣盎然的农家闲适生活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农家生活的诗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在暖融融的阳光下,主人和客人临窗而坐,桌子上有主人特意准备的丰盛饭菜,窗外是青山绿树以及农家的场院……主客一边举杯畅饮,一边交谈农事,真可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家闲适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2

摘要:田园诗和山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册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一页,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为两派的先驱人物。二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人的归隐和诗风各异。本论文着重从出身背景,写作意象和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等诸多方面来比较陶谢二人的诗歌,目的指出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于文学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题材,意象,田园诗,山水诗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田园诗和山水诗并称,也习惯于把陶渊明和谢灵运并论。杜甫有诗云:“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文学史上以陶、谢并称,便始于此。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写作达到了极致,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诗歌新派——山水田园诗派。

陶渊明与谢灵运都处于刘勰在《文心雕龙》说的“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时代。当时许多清醒的诗人为了全身远祸,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看到了远离嚣闹的都市和的自然山水之美。于是,他们苦闷的精神和悲愤的感情,便在这足以娱情解忧的青山绿水间觅得了可以寄托和安放的处所。

下面我便从以下三方免比较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

一、创作题材不同。

田园诗主要通过对农村自然景观的歌咏,寄托作者高蹈遗世、超然物外的悠闲自得的情趣;而山水诗则重在描写自然山水景物,来表达诗人的心境,从中得到的感情;而山水诗主要描绘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与行旅联系在一起。品陶渊明的田园诗,自能体会其澹泊而苍茫的心境;味谢灵运的山水诗,油然而生寂寞而深邃的情怀。

二、写作意象不同。

陶渊明在诗歌意象艺术创造上立意超拔、取象新鲜,造诣极高,因而使其诗歌平淡中显出浓烈,自然中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隽永,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在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时完美的凸同。在繁富众多的意象中,鸟,云,菊,松,酒,南山,是陶诗中常见的意象,几乎无不摄入笔端,这些意象都是最能引起诗人思想感情的东西,达到意象也感情有的共鸣。

谢灵运诗歌中的意象基本上都是景物,来自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个人的切身体验,使山水诗摆脱了以往送别等题材诗歌里的影物描写程式,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手法不同

陶渊明是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他的诗歌自然平淡,并不追求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极其相似,寄托作者高蹈遗世、超然物外的悠闲自得的情趣。陶诗所描写的都是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的农家常事。用这此家常事来伸发出自己高于别人的哲理。

谢灵运的诗歌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对山水景物做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的再现山水景物的然美,这些山水景物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是诗人描摹的客体,在谢诗里,山水姿态已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了主要的艺术追求。

由此可见,陶渊明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绣的时代,他却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主义倾向的雏形。他对于后世的影响,尤其是对律诗的形成、对文学语言“文学性”方面影响之深远、地位之崇高应该说无人可以撼动的。

感谢陶渊明,让自然田园排除我们内心的喧嚣,超越世俗,与自然泯合;感谢谢灵运,让绮丽山水真正走进我们的视野,融入我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郭兴良,《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3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73-0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族家庭,少年时生活于乡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都为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社及庐山游观而已”。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生活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尤为重要的是时代的复杂造就了陶渊明人格的复杂性。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追求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使得他产生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恶。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文如其人,正是因为陶渊明有着这种超凡人格,才造就了他的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多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以写田园、写禾木为手段,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描写的景物上。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主要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另外,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常常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使其诗拥有了理趣。如“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诗句,意味深长,让人读了无不产生一种对人间生活的渴望,对岁月的怜惜。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将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其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其二:“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其四:“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D缴奚施,已卷安劳!”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彩,成为他的象征。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中,景、情、理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陶渊明自称:“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是他创作的态度与目的。写诗既然是为了“自娱”而非娱人,就会写自己喜爱的生活内容,就用不着雕饰,所以,陶渊明写诗与其做人一样“忘怀得失”。宋人严羽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质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启超也说陶渊明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从美学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这种平淡、自然、独特的艺术风格,导致他本人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写入诗中,由此为后人作诗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是诗人所独创的。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外在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诗歌感情流露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和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典型的范例。 西晋诗歌绝大多数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弊病。而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称为“殆无长语”。陶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让读者为之感叹,而不以一字一句, 某个片断去吸引人。因此,陶渊明田园诗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平淡自然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与此同时,它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

从总体上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可以用一个“简”字来概括,但对陶诗的语言风格,南北朝时期的诗评就多认为文采不定,如北齐的阳休之就说它“辞采未优”。读陶诗,有时感觉他似与我们相对而坐,叙述家常,而且说的都是近乎寻常的大白话,但就是在这些近乎寻常的大白话中,却浸透着强烈而真实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跳动的脉搏,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个性。如《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语的粗朴反见邻里间情意的真率,也见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体现人间真情之所在。又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春秋多佳日”、“采菊东篱下”、“草屋八九间”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内容和明白如话的“田家语”,自然天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间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中,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目,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像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理所当然地获得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使得田园诗千古流传。

虽然陶渊明在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如“房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因此说陶渊明田园诗平淡之中见绮丽,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对照。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陶渊,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中,最平常的房宅草屋,绿树繁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美和生活美的敏锐观察力。诗人善于挑选一些易懂又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陶渊明归园田,务农桑,惨淡经舍,辛苦良多,他在《劝农》诗中举绘古代“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样一个辛勤劳动的场面,劝勉农民要勤于耕织。陶渊明弃声归隐后,称自己“代耕非所望,所愿在田桑”,从而把事桑作为务农耕作的集中体现。陶渊明选择最能体现乡村风貌的景物加以艺术组合,“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使人们顿感清风扑面,心旷神怡。

总之,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天地。也因此使他有“田园诗人”之称,成为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遁入山林,与鸟兽为伍,而是“结庐在人境”,选择了田园。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灵性。他在这里种豆、锄草、灌园、获稻、摘蔬、饮酒、出游、交友、读书、赋诗,乐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飞鸟、狗吠、鸡鸣、南窗、荆扇、东篱、南山、平畴、远村、墟烟,又让他悠然自得。在这其中,耕田与为官、田园与官场形成对立,在这对立中,陶渊明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些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之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结晶。

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自身性格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有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炼,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澧华.两晋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4

关键词:陶诗;日常生活;诗化;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09-02

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历来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陶诗的风格有其平淡质朴,清新自然的一面,也不缺乏其沉郁豪放的一面,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真”。所谓“认真无所先”,淘诗的叙事、写景和抒怀,无不以“任真”为先,处处真意淋漓。陶渊明善于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词语来描绘田园的风光景色,字里行间表达出他深刻的生活体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可以领悟到他的人格与思想魅力,陶渊明以这种真诚、笃实、纯朴的行为及诗作独树一帜。这样的陶诗,这样的陶渊明不仅仅在中国古代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被奉为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典范,尤其对现如今社会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仍有指导意义。

一、从陶诗的类型分析陶渊明对田园的热爱和对政治的关心

陶渊明的诗歌通常分为两类,田园诗和咏怀诗,其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直接表达了他对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除田园诗外,也不乏优秀的咏怀诗篇,如《杂诗十二首》(其一)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咏荆轲》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这两类诗是陶诗的主体,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的志趣和他退隐后所关心的事情,而这些又都是陶渊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些诗作,陶渊明将日常生活诗化并且达到很高的造诣。

(一)田园诗和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并非生来即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年轻时的他学富五车,也曾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鸿鹄之志,但是,由于他生不逢时所处社会皇室王朝更替不断,庶族寒门出生的陶渊明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他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最终,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陶渊明从此开始了他的隐居躬耕生活。

陶渊明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用质朴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致入微地描写自己的劳动,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己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透漏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侧面反衬出对官场的厌恶。陶渊明将田地、草屋、树、山、飞鸟,花,这些随处可见的意象用简单的语言组织起来,构成一幅美丽舒适的画面,使他的文章处处充满浪漫的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下采摘,悠闲自在,不经意间抬头喜见南山绝妙的景色。一中平常事的物,一个简单的动作,在陶渊明的笔下却是那样富有诗意,这两句诗将作者闲适的心情,田园生活带给他的惊喜描写的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几句诗写出了陶渊明在年少时就没有迎世媚俗的本性,生性喜欢简单自然。无奈做官后的生活实在有违自己本性,因此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就像束缚在笼中鸟怀恋旧时山林,池中鱼思念故时深渊。“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写出了他久处于争权夺利,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以及重新回归田园自然后的欣喜。

(二)咏怀诗和坚忍的性格

陶渊明的诗作中除了广为人知的田园诗,也不乏的咏怀诗。读这一部分陶诗,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在对现实强烈不满中表现出的刚健和豪放的风格。

例如《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首诗中陶渊明借助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赞叹荆轲的英勇壮举,同时对他的刺杀的失败表示遗憾惋惜。陶渊明将家喻户晓的平时生活中人们经常讲述的历史故事,用诗的形式写出,其中寄托自己的情感。这便是陶渊明真性情的流露。也是他家族气质的一种流露。陶渊明的咏荆轲、咏夸父和咏精卫、刑天,不为五斗米折腰,回绝太守馈赠的粱肉等一系列“带性负气”的诗歌和行为无不打上了家族气质的印记。

陶渊明将自己性格特点寓于日常的各种事情之中,如饮酒作诗,采菊见山,,读书感怀等,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抑或所见所感描述的通俗简单且淋漓尽致,陶渊明的嗜酒如命、对政事的愤慨激昂、以及他性格喜怒等全部通过诗化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读后有与诗人面对面交谈之感,共鸣强烈。将自己的生活入诗,将简单变得诗意,这才形成了陶渊明的诗作独特的特点。

二、从陶诗的艺术特色探讨陶渊明对日常生活的感悟

陶渊明得诗作总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方面,这是他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所致,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写就什么样的诗歌。而陶渊明总能将这些再普通平常的简单事物赋予绝妙的诗人感受,又不乏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从陶诗的艺术特色来探讨陶诗为何能够给我们这种感受。

前人常用“平淡朴素”来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在平淡中告诉世人一些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朴素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绮丽的风格。陶渊明归田以后,长期生活在平凡朴素的农村,游于斯,乐于斯,所见之景为村落、山岚、清溪、草木、农田、飞鸟……所交游之人为江州下层官吏、农夫、野老。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比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等,这一切照实说来,并没有什么奇异之处,甚至连我们常用的修辞手法都很少,仅仅是白描。陶诗的特点在于在平淡的背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热烈的思想感情。陶渊明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溶入丰富的感情,化为心灵的光辉,再以朴素平淡清新自然的语言,映照在诗作中,萌生出深邃的哲理,树立了一代哲理诗的风范。

(一)清新的笔法

初读陶诗,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陶诗清新的笔法。陶渊明刻画自然风景、日常生活,绝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变幻的修辞,而是原物还原,清新自然,这给当时以玄言诗为代表的诗界注入了一股清新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讲述了作者劳动的场景,如讲故事般娓娓道来,清新朴素,不带半点修饰。同时这首诗写出了劳动的艰辛,但在艰辛之中有快乐,因为作者不用为五斗米折腰,不必忍受黑暗的官场,暗含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对腐败官场的讽刺。

(二)细腻的描写

陶渊明生活在田园中,从文人化身农夫,日常生活的一草一木都能在他的笔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的活灵活现,赋予生命的气息。“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浊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拄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走的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一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诗人润色,便有了如此情趣,表现了诗人善于观察并总结日常事物的本领,通过自己细腻的描写,将他们赋予美,种种事物更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读后想亲自经历一回这样的事情,令人回味无穷。

(三)质朴的语言

陶渊明的诗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被代代文人所铭记,与他质朴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陶渊明生活在田园中,又加上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文人身份,使得他可以通过文人的笔触将田园生活刻画出来,而简单的生活环境又促使他通过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的辞藻,白描的手法将田园景色描绘出来,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春秋好天气,登山作诗,路过邻家,把酒言欢,农忙各自回家,闲下来即相互思念。思念即披衣串门,说笑起来都不考虑时间。在大多数人看来平淡枯燥的生活在陶渊明笔下却如此富有生机,他用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却琅琅上口,总能用简单的文字在读者面前描绘一幅美丽的画卷。

三、陶诗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每一首诗都有其成诗的背景,作者或结合自身经历或结合历史事件,用自己的语言将所感所想描述出来,用精炼的语言汇集成精妙的文字,以期达到表达自己心静甚至教化世人的愿望,很多诗歌能够流传千古,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美妙的文字,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因为其有着跨越年代,穿越时间的意义,陶诗就是这样的一类有着深刻教育意义的诗,或许陶渊明在作诗时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境,并没有想到会流传千古甚至有此效果,但是正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后人在陶诗中发现了陶渊明伟大的人格和陶诗所传达出的深刻含义,并认真研学,最终使陶诗的意义最大化。

陶渊明之所以被称为田园诗派的鼻祖,陶诗被称为田园诗的典范,与陶渊明个人魅力和陶诗的风格有关。如果不深究陶诗所表现出的深刻含义的话,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陶诗的平淡质朴,清新自然,这也是陶诗最具有识别度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与陶渊明的生活阅历和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关系,少年时的陶渊明胸怀大志,试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在芝麻小官上作出一点业绩,但终究因不能忍受官场的种种而辞官还乡,归隐田园。一句“但使愿无违”道出陶渊明渴望退隐的希冀,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田园生活的平静安宁使得陶渊明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切回归自然,顺其自然,自此即使生活艰难,他也变得快乐许多。

陶渊明洒脱,超凡脱俗,我们由他的诗作可以看到他晶莹剔透的鲜明而独立的人格,生命存在的本身就自成目的,这正是陶渊明生命意识中关键而独特的存在,假如一个人的生命自身不自成目的和不具有价值,那么他与前代、同代和后代的联系中也不可能获得价值,不论这种联系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不论时人后人是赞美还是唾骂,都不能赋予或抹去生命自身的目的和价值。身处现代,依然有类似古人的无奈,陶渊明所追求的自在简单,仍是今天的我们在一直寻找的理想的状态,我们何不学习一下陶渊明任真自得,削尽浮华尽显本色呢?陶渊明的诗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他将自己的生活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生活的诗化,这种人格与艺术素养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龚斌.陶渊明传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剑锋.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视频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绘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乡村的小路、干活的农民伯伯,牧童

师:对、歌曲中描绘的正是春末夏初乡村的美景。下面,咱们再来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Ppt播放图片)

师:看到这些如画的风景,你能用一句诗来描述么?

生: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诗句,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

生:描写春天的美景。

师: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时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年前的一个春天,有位诗人走进乡村,乡村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村四月》,这位诗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翁卷。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简单介绍作者

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师要求:

(1)把诗读通顺,注意多音字,注意诗句的停顿。

(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师:点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现在老师给你们读一遍,听听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通过老师的范读,同学们知道古诗应该怎么读了么?

生:要缓缓地读,注意停顿

5、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停顿方式再读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三)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师:读完诗句,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繁忙

师:谁来读一下描写乡村美丽的诗句?

生:读

师:谁能读一下描写乡村人们繁忙的诗句?

生:读

2、细细品味

A 、体会美丽

师:说到乡村的美丽,诗中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雨(板书)

师:通过课后注释,我们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规是指—— 雨就是指——

师:诗中 “绿遍”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师:还有哪个字也能表现这种到处都是的感觉?

生:满

师:那“白满川”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师:这个季节的雨又是怎样的?

生:如烟的细雨

师:如烟说明黄梅雨下得?

生:淅淅沥沥,茫茫如烟

师: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生: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

师: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尝试着说说

(4)以读带情,感情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师:诗中描写的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生:齐读

师:他们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伯伯的必修课,他们多么勤劳啊。从“才了……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们农活繁忙

师: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乡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写出了村民的勤劳,让我们再来读一遍,体会他们的繁忙和勤劳

师:勤劳的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生:不是

师:从哪个词能知道?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生:侧面描写,用闲人少衬托忙人多,还可以让人们自由想象

师:是啊,诗人用“闲人少”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师: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生:各抒己见

C.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师: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赞美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作诗。

师:现在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校园的五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老师以“校园五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

师指导:押韵。

我们再读读整首诗,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四、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6

一、把握诗歌意象,读懂诗歌内容。

意象是由客观的某些事像或物像的引发,在感知的基础上,渗透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感受的影像,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像的统一。而在诗词中,尤其是自然景象,总是浸透了作者的感情,具体可感,鉴赏诗词必须以解读诗词意象为突破口,熟知一些常见的意象,并把握其寓意。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意象是固定的模式,如月亮,一般表现环境的清幽、空灵,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是一例;“月”又与中国的传统的中秋节联系在一起,于是它又成了思乡思亲的寄托,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鸿雁与思念,春花与爱情,秋风与悲愁,古道与苍凉,松树与孤直,竹子与骨气,梅花与高洁,游鱼与自由,宿鸟与思归,夕阳与断肠等。类似典型的意象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将之集中、归类,相信在熟练的掌握了意象之后,就掌握了解读其蕴含的文化密码,读懂诗也就不再是难事了。

二、分清诗歌类别,把握诗歌意境。

根据题材不同,可以把诗歌分成几大类,如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怀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闺怨诗等。这些不同类别的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有相同的面,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

“山水田园诗”是指通过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思想感情。往往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者对官场仕途的厌恶,或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还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等等感情。如王维的《过香积寺》就是通过描写去香积寺沿途所见景物,表现出他晚年沉湎佛意的恬静心境。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

“边塞诗”是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武之事,或表现出戌边的艰辛,或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或表现出英勇杀敌、丰功立业的豪情,或表现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中“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听不尽”的曲调,总是离不开“离别情”,表现戍边将士的浓郁而缠绵的乡愁。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

“咏怀诗”是叙事抒怀,通过描写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有时还会运用象征、托物言志,表达诗人或喜或悲、或褒或贬等各种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自喻,表现其孤高自傲,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代表诗人有阮籍,陶渊明等。

“怀古诗”是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或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登临时所见之景以及所想到的几个历史人物事件,反映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代表诗人有刘禹锡、杜牧等。

“送别诗”是指亲人和朋友之间离别时写诗相送。其间有依依不舍的留意,如柳永的《雨铃霖》、王维的《渭城曲》;有情深意切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朋友分手,总不免有伤感,而这句却一反常情认为只要是知己,即使分隔天涯,也仍像近邻一样,这是何等的胸襟与豪情。

“闺怨诗”是指主要表达家中女子对在外游荡或边关作战的丈夫的一种怨恨或思念之情。有的是对出门在外为商、为官的丈夫的思念或关切丈夫的生活与事业状况,感叹自己虚掷韶光,青春易逝;有的是对戍边和征战丈夫的思念,关心对方的安危,或者怨恨兵役和战争的残酷。例如白居易的词《长相思》,就是写月明之夜,女子登楼望远,对漂泊在外的爱人的思念。

羁旅行役诗。表现行役的艰难和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与亲人、对国家皇帝的思念,或者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如孟浩然《早塞有怀》的“水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遥隔楚运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通过与自己漫游长江所见所想,写出了旅途的艰辛和思归的衷情。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深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作者想象在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还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象而说家人想念自己的思家之情。

三、从知人论世入手,把握诗歌创作风格。

风格是作者个性和精神的再现,是作品中较为固定的东西。诗人因其人生经历、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固定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因此,把握住了这些独特的风格,也就把握住了大量诗(词)的创作特点,做题时就能比较迅速提高解题速度。如李白一生大游历名山大川,他的性格狂放不羁,诗风清新飘逸,是浪漫主义的;杜甫则表现为奔波漂泊,更多是去关注民生疾苦,始终保持着正视现实的热情和突入时代的勇气,诗风沉郁顿挫,是现实主义的。

再如高适,一生为官,边塞诗写得好,尤其是七言古诗,气势壮阔,开合动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他的七绝也能于小中见大,有丰富的内蕴境界高远。此外,同是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却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拟的。

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陶渊明、孟浩然、陆游、辛疾弃等都有自己固定的创作风格,抓住创作风格,也就相当于有了一把万能钥匙,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四、明辨表达技巧,运用想象再现诗境。

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诗人的观点态度,有时不一定仅通过形象表现出来,而是借助于某种手段,这时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