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小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富小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富小故事

财富小故事范文1

关键词:财富效应不确定性挤占效应消费

一、分析的背景:财富效应备受关注

1、90年代美国股市与经济[1]的互动关系,显示了成熟市场财富效应的重要性。

股市与消费的相关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一些专家将股市扩大消费的效应称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2],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一般认为,以美国市场为例,股市财富每增长1美元,会使相应的消费支出增长0.04美元,即正财富效应的MPC约为0.04。

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大幅涨升,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于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Zandi(1999),GaleandSabelhaus(1999),andParker(1999)等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他们对财富效应影响经济的程度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肯定了财富效应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1999年3月,在道琼斯指数突破万点之际,《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认为美国股市对个人财富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指出,美国经济自90年代初以来的超常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股市的持续上涨。国内一些学者则将股市效应称之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动力(谭雅玲,1999)。据估计,自1994年以来,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3]。

财富效应也得到了美国官方的认可。Greenspan(2001a)宣称,“由于股市上涨产生的‘财富效应’,造成美国消费者支出更多”,推动了90年代的经济增长。

但2000年4月以来,美国股市进入调整时期,NASDAQ从上年3月的最高点5048点算起,最大下跌幅度超过70%,道.琼斯到2001年10月底,其跌幅也超过了21%。受股市大幅度下跌的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度走低,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Greenspan(2001a)认为,股票收益在过去一年来大降,导致了消费开支增长的放缓。

整体上看,对于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而言,财富效应对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成为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4]。

2、中国股市存在财富效应。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股市的财富效应逐渐体现出来。这首先表现在股市与消费增长率的相关性。有市场人士计算,1996-2000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沪深指数的正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173和0.6383[5]。刘红忠教授的研究表明,1999年以来,我国股市的变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动的轨迹非常相似[6]。从实际数据看,1999年5.19行情以来,我国股市的牛市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底。而我国1999年和200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分别为6.8%和9.7%,2001年上半年为10.3%,但随着股市的暴跌,7月份以来的增长率逐月下降,7月份为9.8%,8月份为9.6%。1-8月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比上年同期增长5.3%,要比2000年的增速低3个百分点,专家认为,股市下跌引起的财富效应是居民MPC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7]。

其次表现在股市与消费信心的相关性。国家统计局10月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指出,在股市持续下跌的8、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受到了影响,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8月份的97.5点下降0.2点,而消费者预期指数也比8月份的97.9点下降了0.1点。根据深圳华鼎市场调查公司10月对全国省会城市的3720名投资者的实地调查显示,已有48.11%的投资者因股市亏损从而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8]。

再次,表现在股市与居民储蓄波动的相关性。股价波动,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预期,从而导致了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变化。如果股市下跌,原来在消费方面显得保守的中国百姓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去获得低利率的年收益,而不愿在股票上扩大投资份额。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999-2000年股市大幅度上涨,居民储蓄年增加额分别为6253.0亿和4976.7亿元。而2001年上半年股市高位整理,涨幅小,7月开始,我国股市大幅度调整,至10月底,股市最大跌幅达33%,股市总市值累计减少近1万亿。与此对应,而2001年1-10月,居民储蓄额的增加值达7514亿元,增长13.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3个百分点,比上年底高5.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1995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年10月底

年底余额

29662.3

38520.8

46280

53407.5

59622

64382.4

71800

年增加额

8143.5

8858.5

7759.0

7615.4

6253.0

4976.7

7514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证券报》2001年1-11月有关资料整理。

总体来看,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正逐渐体现出来。但与美国成熟市场比较,中国股市无疑有较大差距,诸如股市规模较小,参与面较窄,股市“政策市”特征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力。

二、制约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因素

1、股市规模是制约财富效应大小的基础。

这里的股市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股市的总市值,主要用市值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是指股市的参与群体,即持有股票财富的家庭占社会总家庭的比重。

F.Modighani(1986)等人提出来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个人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而把储蓄看成是主要源于个人想为他们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b.YL0其中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包括储蓄、股票、债券、遗产等),a为财富的MPC(在0.03-0.07之间,一般为0.04),YL为劳动收入,b为劳动收入(通过当前工作取得的收入,不是诸如租金、利润这样的收入)的MPC。根据这一理论,当证券市场繁荣时,公众的财富增多,即WR增长,从而会增加消费;反之,将减少消费。

该消费函数式表明,设股市变动对WR的影响为∆WR,则股市财富效应大小与∆WR紧密相关,∆WR越大,对消费的影响也越大。若股市规模有限,∆WR变动较小,股市变动对社会消费的影响也有限。

美国股市之所以对消费的影响较为直接,是因为股市市值大,2000年年底市场近17万亿美元(目前亦接近13万亿美元),与GDP的比例达到150%,52%的家庭均直接或间接拥有股票财富,家庭中股票财富所占比重接近40%。而且,20世纪90年代末期,家庭财富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股市。格林斯潘认为(1999b),90年代股市及互惠基金带来的资本收益,是房屋收益的两至四倍。JamesM.Poterba(2000)通过统计估算,整个90年代美国家庭净增加的财富,60%以上是由于家庭股票资产的价值上升。

反观我国股市,短短10年以来,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股市市值占GDP的比率由1996年的14%扩大到2000年底的54%,已超过七国集团1981年33%的水平,韩国1993年42%的水平,而1991年国际金融公司关注的9个最大新兴股市与GDP的比率也仅32%。

但我国股市近2/3为非流通股,流通股市值到2000年底仅1.8万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28%。在1年以内,即使股市在此基础上再上涨20%,增加的流通市值也仅为3600亿元,即使增值部分20%被消费掉,不过720亿元,与2000年GDP比率不到0.1%,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

从投资者的参与程度分析,目前深沪市场的开户总人数超过6500万户,由于深沪开户数是累计计算的,考虑到重复开户情况,缩减到3000多万户,扣除50%左右的未持股户头和消户、死户数,持股数缩减到1500万户。不到全国人口总数的1.5%[9]。显然,利用股市刺激消费需求的基础尚不具备,即使股市上涨,其带来的财富的影响面有限,对消费的影响亦有限。

另一方面,股市财富在不同家庭中的集中程度也制约了其消费作用的发挥。

2、股市投资不确定性的天然属性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

消费函数式(1)中a的大小是制约财富效应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不确定性[10]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是证券投资的天然属性,从而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直接影响到a的不确定性。如果股市引起的∆WR的增加量是暂时的,MiltonFriedman认为,这将只会对消费者的暂时收入产生影响,不会对持久的、长期的收入产生影响。因此,股市变动引起的∆WR的增加量对消费的影响也是暂时的。

一般来说,在股市趋势不明朗的情形下,股市中的收入最多只能是暂时性收入,它将不与持久性消费发生固定比率,对消费的影响也仅是暂时的。如果股市波动幅度大,或者投资者趋向于短期投资,其影响将更多的表现为财富的结构调整,而不是总量的增加,股市促进消费增长的目标难以实现。

股市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希望股市长期或者说永远上涨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在相对持续繁荣[11]的股市的影响下,情况就不同了。它在增加投资者持久性收入预期的同时,还将增强经济中的信心,强化市场对未来的确定性预期。

以美国为例,自1982年开始,道指即持续上涨(1987年的大幅度的调整,时间很短),到1999底,年均涨幅达17%,尤其是1994-2000年,股市持续攀升,道指年均涨幅超过24%,即使调整,其调整的最大幅度亦没有超过20%。加之美国投资者绝大部分进行的是长期投资,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形成了对未来股市的良性预期,从而增加持久消费。

而我国股市1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显示其一大特征:波动幅度很大,显示不出明显的上涨或下降趋势。1992-1999年8年中,上海振幅平均达113.26%,深圳市场平均振幅达110.41%。虽然从整体上看,从1992年至2000年,沪市平均年涨幅达28.03%,是较为可观的(见表2)。问题是我国股市换手率高,股市中的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期限有限,难以长期分享股市上涨的收益。1999年“5.19”以来,我国股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上海股市1999年年涨幅达19.17%,2000年涨幅高达52.80%。这一时期,股市对市场信心、消费的影响是明显的。陈淮(2000)认为,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增意味着,人们已普遍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但可惜的是,2001年没能维系这一趋势,自7月以来,股市大幅度下跌,最大跌幅超过了30%,总市值缩水达1万亿元,流通市场缩小4300多亿。

表21992年以来我国深沪A股市场涨幅与震幅情况表单位:%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10

沪市

综指

振幅

269.40

107.75

223.7

77.10

134.32

70.17

31.82

61.77

51.73

35.20

涨幅

164.36

8.4

-22.62

-14.29

65.14

30.21

-3.96

19.17

41.09

-18.53

深市

成指

振幅

89.40

76.5

150.4

56.8

364.26

96.96

33.91

80.52

41.05

41.38

涨幅

128.58

0.5

-41.97

-22.28

225.57

29.79

-29.32

14.25

43.36

-27.65

资料来源:笔者根我国股市历来有“政策市”之称,而政策波动的不确定性亦非常明显[12]。这也制约财富效应。因为单纯靠政策维持一个强势股市,在股市发展初期,因规模有限,亦是可能的。但从股市的有效性方面考虑,这种靠政策刺激的股市攀升是会影响股市效率的。一旦股市规模扩大,单纯的政策拉升显然不够了。而“政策市”本身,增加了投资者对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股市上涨,投资者对因此而增加的财富的不确定性心理亦大为增加,对消费信心的影响也将大打折扣。

3、股市的“挤占效应”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广度。

股市上涨,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增加财富,对消费正向影响的效应,即股市的“消费效应”。一是因股市持续攀升而产生的赚钱效应对社会资金的巨大吸引力而减少储蓄[13],以及使原本用于即期的消费转化为股票投资,或者因股市长期下跌,投资者被套牢,从而减少了当前消费,即所谓的“挤占效应[14]”。股市持续上涨时,投资者认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资金买入股票的赚钱效应要比即期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大时,挤占效应由此发生。

美国股市也存在“挤占效应”,但处于成熟时期的美国股市,由于消费信贷体系完善,股票财富所占比重较大,投资者富裕程度增加,未来收入预期向好程度增加,再加之美国消费率高,消费对美国GDP的贡献达85%,实际上股市中的消费效应超过了挤占效应。

我国股市的挤占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周爱民(2000)认为,我国股民即使买卖股票赚钱,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会首先吸引消费者将现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来消费。一些投资者长期亏损或套牢,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很大。从投资者收益的调查分析,即使行情较好的1999年,被调查者中,也有44%的人赔了钱,比上年减20个百分点,其余19%平手,而且,在盈利者中,近一半的人盈利率在10%左右;在亏损者中,近七成的人亏损率在20%以上。据统计,1993-1999年,我国投资者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两市年平均所占比重达68%(见表3)。

据《中国证券报》相关调查报告及家庭大户室有关资料统计。

表3中国股市投资者收益状况单位:%

年份

19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2001.10

盈利投资者占整个投资者的比例

24

26

22

45

52

19

37

40

约1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1998-2001年10月《中国证券报》有关资料整理。

从股市对生产性资金的挤占效应分析,股市对生产性资金的挤占效应间接影响了消费。如自1999年证券公司增资扩股开始后,大量上市公司参股或控股证券公司,其中投资总金额超过2亿的有5家,深圳机场投资额竟高达5.74亿元。又如,多达6000亿的资金云集一级市场,截至2001年9月18日,涉及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达到172家,委托理财金额累计216.65亿元。

4、股市下跌乃至股灾形成负财富效应,制约经济发展。

股市产生以后,它就和实物经济相辅相成。当股市和实物经济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时,会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股市过于繁荣,超出实物经济所能承载的程度时,泡沫经济可能严重化,而它能带来的后果便是股市下跌甚至爆跌。按照MarkMZndi的验证,股市攀升带来的财富增量促使消费增长的幅度,远小于股市下跌造成的财富萎缩促使消费萎缩的幅度,即负财富效应的MPC为0.07。因为消费者对不确定的收入预期要小于损失的预期(刘怀德,2001)。美国1929年有股市暴跌,由此拉开了30年代经济在萧条的序幕。因为股市崩溃除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外,又给市场心理造成巨大打击,使投资者信心消失,对未来经济预期彻底改变,并由此影响到居民消费,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大规模下降。

股市的下跌总是难以避免的,但牛市期间股市下跌幅度不超过20%,往往认为不会影响总体变动趋势,对消费的影响较为有限。若股市下跌是因经济形势欠佳,因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或受外来投机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持续下跌,这将加剧本来已严重的经济形势。一旦股市持续下跌,股市将通过负的“财富效应”,增加人们“持久收入”减少的预期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大幅度减少消费支出,导致经济萎缩。即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的下降(即“棘轮作用”),不会影响社会消费的绝对量,但会致使社会消费的增量减少,在加速数的作用下,使整个国家GNP的减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之后,常伴随着一个国家实际产出的减少。

2001年我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投资者财富大幅度缩小,正如前面的分析,实际上其负面影响已显示出来。如果我国股市长期低迷,在全球经济处于萎缩的形势下,将进一步对内需产生负面影响。

三、发挥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对策

1.加强对国外成熟市场经验与教训的研究,少走弯路。

从美国这样成熟的股市来看,股市能扩大消费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股市对消费的制约作用亦同样不可忽视。对中国股市与消费相关性的分析,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家新兴股市的大背景,处于“超常规”发展阶段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利用已有数据得出的关于中国股市与消费的结论可能都是有缺陷的。因此,研究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与教训,是少走弯路的途径。我们要总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1929年、1987年以及2000年以来股市大幅度下跌对消费负作用的教训,也要借鉴美国1981-1999年,尤其是1994-1999年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经验。这将帮助我们减少股市对消费的负作用,真正发挥股市扩大消费的功能。

2.扩大股市规模,构建股市促进消费增长的基础。

从市值规模分析,应逐步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供给)和投资者规模(需求)。扩大投资者规模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如允许养老基金、社保基金逐步进入证券市场,大力发展包括开放式基金在内的投资基金。发展中小个人投资者包括宣传、教育、引导长期投资,普及营业网点,为普通居民尤其是广大城郊居民提供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机会。扩大市值规模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有专家认为,到2010年左右,按当时价格计算,国内GDP可望从现在的8.5万亿增加到26万亿,假设股市市值(全为可流通股)占GDP的比率达到1986年七国集团水平50-70%,则可达13-18万亿元,相当于现在流通市值的10-15倍,上市公司市值总值的3-5倍,股市上涨20%,则财富将额外增加2.6-3.6万亿元,与GDP的比率将达到10%,财富效应将充分体现出来。必须注意的是,股市规模的扩大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以避免股市的大幅震荡。

3.努力创建相对稳定的、繁荣的证券市场。

要发挥股市的财富效应,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建立有市场声誉的、较长时期内(如5-8年)持续繁荣的、稳定的证券市场,将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为此,一要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规范证券市场行为,保证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得以真正贯彻。二要彻底改变我国股市“政策市”形象,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减少理性投资者投资因政策因素而导致的不确定性。要大力宣传、倡导理性投资与长期投资,以减少市场的波动幅度。三要科学构建我国股市的稳定机制,包括尽快建立官方稳定基金,当市场大幅震荡时,政府能科学地进行调控。

4.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政策”。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证券市场在国企脱困与解困中的作用,忽视了股市的资源配置、产权约束与重组、刺激消费等多种功能。这种政策导向形成了“重圈钱、轻改制”、“重获取、轻回报”的制度基础,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发挥。因此,一是要规范约束机制,鼓励现金分红,以改变上市公司重“圈钱”轻“改制”、重“获取”轻“回报”的基础,将股市为股民服务,为投资者服务置于重要地位。二是对一级市场进行改革,包括慎重对待以市场化名义高价发新股、高价配股;三是要慎重对待国有股减持,在减持过程中必须兼顾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富民”优先;四是降低股市交易成本,还富于民;五是适度发展股市质押贷款,发展消费信贷,减少股市的“挤占效应”。

参考文献:

谭雅玲.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与股市成长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1999(9):45-49。

Greenspan(a).资本收益左右美国经济(N).搜狐,2001-09-09.

刘建江、刘怀德.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J).世界经济,世界经济,2000(6):22-30.

刘建江.股市扩大消费需求:理论上的诠释与启示(J).消费经济,2001(2):19-23.

周爱民.股市盈亏、现金余额与个人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J).世界经济,2000(4):32-36.

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

Gale,WilliamandSabelhaus.1999.“PerspectivesontheHouseholdSavingRate.”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

Greenspan(b),Alan.1999,“OpeningRemarks”.Presentationat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Symposium,August27.

JamesM.Poterba,“StockMarketWealthandConsumption”,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ume14,Number2-Spring,2000,00-118.

财富小故事范文2

所谓财富效应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消费者开支方面引起变动。这样的财富由于现代社会财富构成多样化并且比重不断调整,个人财富价值变化显然并不仅仅取决于货币实际余额变动,其他资产价值的变动同样可以引起财富水平的变动,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的变动。现代资产选择理论假定个人在即期消费、实物资产、储蓄、债券、股票等方面进行选择,其结论证明了这一点。在费里德曼的中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研究货币需求函数中,与货币并列的其他财富形式已扩大为包括债券、股票、物资资本(包括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人力资本等。在居民的资产构成中,储蓄存款额、家庭耐用品等资产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并且其资产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发展,居民金融资产中股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股票的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就是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

一、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理论主要研究股市财富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变动关系,其经济学原理是:消费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还是财富(包括股市财富)的函数。财富和收入变量同时进入消费函数,使财富效应更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有大量的个人投资者,还有大量来自企业部门的机构投资者的特点,财富效应具有更广泛的定义。股市上涨导致资产拥有人的财富总量增加,不仅仅带来消费的变化,而且同时影响了财富拥有者的投资行为。

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表明,从股票市场财富变化到消费变化存在五个不同的传导渠道:⑴实现的财富效应:如果消费者股票持有价值增加,消费者实现他们的收益,那么消费将出现增长。⑵未实现的财富效应:股票价格上升导致人们对养老金账户和其他锁定账户的股票价值增加产生预期效应,当这些资产价值上升但这个增加并未进行兑现时,基于未来收入和财富较高的预期将导致今天较高的消费。⑶流动性约束效应:股票市场价格上升增加投资者有价证券组合的价值,相对这个证券组合所增加的借贷将导致消费者增加消费。⑷股票期权价值效应:股票价格上升导致家庭股票期权价值增加,股票期权所有者将产生较高的消费,消费的增加与收益是否兑现无关。这些传导渠道伴随着股票价格变化对消费产生正的影响,均表现为直接财富效应。

二、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影响居民的资产财富总量来直接刺激消费。股票市场的价格上涨可以使投资者获得资本的溢价收入,虽然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中居民收入并不因此而增加,但事实上投资者的资产财富已增加,因而扩大了投资者的消费支出,使得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2.通过影响居民收入预期来扩大消费。股票市场出现牛市状态,使得投资者看好其预期收入,有利于扩大消费;更为重要的是,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持续的牛市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扩大投资支出,又使得广大居民预期收入(包括固定收入和资本溢价收入)提高,社会总需求因此扩大,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形成了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的良性互动效应。

3.通过改善企业经济状况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股票市场的发展加速了企业的上市进程,扩大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是增加企业资本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同时促进了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资本市场存在收益分配不合理的不足之处

财富小故事范文3

一、活动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师能建设“百千万工程”,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我区“教育质量效益推进年”工作的深入开展,强化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中心意识,展示骨干教师“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个性化风采,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促进骨干教师成长再获新发展,促进有效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促进教育质量效益再攀新高峰。

二、活动对象、内容与形式

活动对象为在职省市特级教师和各校推荐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学骨干(名单附后),鼓励其他优秀教师积极参与。

活动内容:分两个层次进行,即省市特级教师精品课展示和骨干教师“轻负、高效 ”课堂风采展示。

活动形式:特级教师在全区范围内开精品课,组织教师观摩并开展互动;骨干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展示,组织教师观摩和专家评议,评出一、二等奖若干。

三、活动地点和时间

1、特级教师精品课在特级教师所在校进行,教育局组织有关教师观摩,在11月20日前完成,具体时间、地点待定。

2、高中选择两所学校集中展示。初中和小学为了体现“送教到片(校)”,采取“异地送教、分片观摩”的形式组织展示,即:分东洲片(泰安、杭集、沙头、霍桥、李典、新坝、红桥、头桥)、西南片(瓜洲、汊河、蒋王、杨庙、杨寿、新盛学校、实验学校)、中北片(槐泗、陈俊、方巷、黄k、公道、美琪学校、邗江中学)三个片集中展示,由异地骨干教师开课,组织本片教师观摩。

高中,11月3日(周二)在瓜洲中学,11月4日(周三)在蒋王中学。

初中,11月3日(周二)在东洲片霍桥学校,11月4日(周三)在中北片槐泗学校,11月6日(周五)在西南片汊河学校。

小学,11月2日(周一)在东洲片红桥小学,11月3日(周二)在西南片杨庙小学,11月6日(周五)在中北片黄珏学校。

各片(校)展示骨干教师见《骨干教师“轻负、高效”课堂风采展示人员名册》。

四、评价表彰

1、评价办法

采取专家评价和观摩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专家评价以百分制打分,先分别评价,然后加权,占总分70%;观摩教师无记名投票打等次,把等次折算成分数计算,即优90、良80、中70、差60,占总分30%。按总分高低,兼顾学科,评出一二等奖。

2、奖项设置

根据推荐人数,原则上一等奖占参赛人数的10%,二等奖占参赛人数的20%,具体如下:

高中,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

初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

小学,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

五、活动组织

(一)组织观摩

要求每校每学科安排1-2人参与观摩学习,明确带队人员,组织教师在第一节课前10分钟到相关学校听课,填写《观摩学习教师名册》于开课前一天上报,并带纸质到听课地点。本次观摩学习是区级培训,记继续教育课时。

(二)事务安排

1、 教育局明确专人负责每个展示点工作,每个展示点派专人负责联络和安排,填写《展示点联络人名册表》即时上报。

2、 展示点与上课教师对接落实学科、年级、班级、班主任、课题,上课教师与班主任对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由展示点上报《骨干教师展示活动情况表》,并在开课前发给评委和观摩教师。

3、 学校做好观摩场地座位安排、茶水供应、中餐安排、宣传报道等工作,安排评委和观摩教师集中室,安排人员导引,确保评委和观摩教师准时到场。中午便餐主要安排开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其他校观摩教师午餐如需安排,请学校之间联系。

(三)根据市局要求,择优推荐参加市级展示。

2009年10月30日

附件3

参加观摩学习教师名册

学校姓名学科年级联系方式

填表人:

填表时间:

联系电话:

附件4、

骨干教师展示活动情况表

填报学校:

此表由承办学校(展示点)填报

骨干姓名学科年级班级班主任姓名及联系方式课题第几节课地点

填表人:

填表时间:

联系电话:

附件5

展示点联络人名册表

学校姓名职务办公室电话手机

填表人:

财富小故事范文4

从股市创建至今,经济学家都已经肯定股市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股票市场促进宏观经济增长作用途径有以下三点:一是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流动性的市场,不断创造出来的流动性为经济注入活力。一般来说,企业产权资本流动性较差,企业可以通过上市降低其产权资本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使投资风险大大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的投资者往往愿意持有这样的产权资本进行长期投资,这为企业的长期资本需求提供了保证。二是股票市场具有投资风险的功能,股票资产组合可以使投资者在充分分散风险的同时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促进经济的增长。三是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功能,股票市场是一个公开的市场,投资者会根据上市公司的状况进行操作,这督促上市公司努力改善经营状况以吸引投资者,最终使得资源得到优化,促进经济增长。我国股市从1990年上交所成立之后,股票价格经历大起大落,但2014年7月开始,我国股市一骑绝尘,11月之后更是一度出现超过45度角的“疯牛“阶段,成交额激增,两市活跃账户不断创近年来新高,截至2014年末,我国A股指数涨幅甚至领跑全球。2015年我国股市更是经历了激动人心的波动历程,截至2015年6月末,中国股民的数量伴随着跌宕起伏的市场行情中超越了1.2亿户的规模。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末,中国股票市场的开户数达到了1.2036亿户,其中A股账户为1.19亿户,占比99.16%,B股100.94万户,占比0.84%。2015年上半年我国A股最高点达到5000点,最低点则跌到3000多点,股价波动带来的效应及央行采取实施干预消费者信息的举动牵动了我国全国人民的心。股市的繁荣是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结果及体现,同时也促进宏观经济的发展。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国股市发展是否起到财富效应的作用,即真正疏通资金促进消费的良性运作?如果没有,货币政策是否应对股市价格的大起大落进行控制?

关于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干预股票等资产价格,国外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干预资产价格。Bernanke等(1999)认为,央行几乎不可能知道资产价格变动是由经济基本面因素引起的,还是由非基本面(如金融监管制度失策、投资者的不完全理性等)引起的,或者是由二者共同导致的,因此,货币政策无需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直接反应,除非资产价格波动对通货膨胀或经济增长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另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资产价格波动。Cecchetti等(2000)认为关注资产价格波动有助于降低未来发生泡沫的可能性,而且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也依赖于资产价格偏离基本面的程度,股价等资产价格应当以某种加权方式纳入到货币政策函数中,以便央行经常性积极地进行调整。近年来对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及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波动应如何操作(是否应将股票价格纳入货币政策操作规则)进行研究的学者较多,刘仁和等(2008)利用协整模型对我国居民消费、收入与股价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检验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结果发现股票市场不存在财富效应;余静等(2009)综合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VAR模型脉冲响应方法对我国股市财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我国股市短期不存在财富效应但长期存在;薛永刚(2012)根据消费函数模型检验了我国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发现我国股市存在弱财富效应,与消费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马亚明等(2013)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内具有稳定的微弱负向财富效应;曾繁华等(2014)采用VAR模型及协整检验认为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在短期内较弱甚至为负,货币政策通过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的有效性不足;刘慧等(2015)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结论认为我国股票资产财富效应表现微弱整体水平较低。对于货币政策规则是否应考虑股票价格波动,巩师恩(2011)基于考虑股票价格缺口的泰勒规则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认为货币政策应考虑资产价格波动;黄昌利、尚友芳(2013)[8]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将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纳入泰勒规则,认为我国货币政策应关注资产价格波动;但以上文献实证分析未采用DSGE模型,从而无法对消费、投资、就业及股价之间关系进行完整全面建模。王晓芳等(2014)采用DSGE模型模拟考察了面对财富效应和股票价格波动幅度的变化,央行的货币政策该如何应对才能保持物价、产出和汇率稳定。本文基于Yaari(1965)和Blanchard(1985)的模型,创新性将股票价格作为内生变量嵌入DSGE模型,比较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不对股票价格波动做出反应、对股价做出反应及对股票收益率做出反应)进行模拟对比,本文旨在回答两个问题:(1)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财富效应,这个问题也是回答我国股市是否起到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作用;(2)我国最优货币政策应如何应对以维持宏观价格稳定和资本市场价格稳定,即如何制定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这个问题的回答为今后更好地调控金融市场提供科学框架。本文余下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基于Yaari(1965)和Blanchard(1985)的模型构建包含股票价格的DSGE模型;第三部分利用模型对我国不同货币政策规则应对股票价格冲击进行模拟对比及脉冲相应方差分解分析;第四部分为结论。

二、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DSGE模型,模型包含五类经济主体:居民、中间产品生产商、最终产品生产商、政府和央行。基于Yaari(1965)和Blanchard(1985)的离散随机模型,假设消费者进入资本市场下一期被市场淘汰的概率为γ,每个居民户都是柯布道格拉斯消费休闲函数,购买债券和股票,提供劳动力,政府会补贴失业,央行采用货币政策规则调控经济。

代表性居民户β为跨期替代率,Cjt为消费,Njt为劳动时间,购买债券B*j,t+1,相对应的贴现因子Ft,t+1,购买股票Zj,t+1(i),股票价格为Qt(i),γ、δ分别表示家庭消费与劳动供给的相对风险厌恶规避弹性,Vt为消费者效用函数,代表性居民消费为其带来正效用,劳动为负效用,居民通过消费和提供劳动进行选择最大化其当期效用,同时其消费与购买债券和股票的总支出必须在其预算限制内,其当期预算限制为工资收入减去应缴税收加上上期剩余。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说明本文采用中国经济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4年上证A股股票收益率数据,关于股票市场收益率,刘仁和认为,国内许多学者计算市场收益率时,忽略了红利的回报,这样计算的股市收益率会有偏差(比实际值小),按照国外学术界的惯例,应该将红利也包括进股市的回报中。本文计算收益率考虑了以流通股市值为权重加权平均,考虑了配股、送股、拆细的影响以及红利再投资。股票收益率的一般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采用对数收益率,二是采用百分比收益率。由于对数收益率具有很多良好的统计特征,因此在有关金融资产定价领域多采用对数收益率的形式,本文将上述收益率结果再换算成对数收益率形式。无风险利率采用的是选用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来代表无风险利率,如果在一年中该利率发生变化,则按时间对其进行加权,然后再减去通货膨胀率(CPI环比数据),从而得到无风险实际利率。本文根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方法,也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总消费的变量,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数据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因此本文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移动平均调整,根据中国经济数据库我国年度总人口数据,然后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年度总人口得到代表性投资者的年度消费额,再换算成真实的消费增长率,以上数据均为季度数据,做年度化处理。

(二)参数校准模型中参数的赋值采用校准的方法进行赋值,对于消费跨期替代率,国内学者顾六宝、肖红叶(2004)[11]测算的中国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为3.916,本文取4.0;对于价格调整概率,其反映黏性价格程度,陈昆亭、龚六堂(2006)[12]取值为0.6,这意味着厂商平均调价周期为2.5个季度,本文即取值0.6;关于我国消费与劳动供给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的经验研究较少。其中,陈学彬等(2009)[13]在探讨中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时估算的消费相对风险规避系数为0.77,李春吉等(2006)[14]的估计值为0.9,黄赜琳(2005)[15]根据居民消费行为建立了相关计量模型,估算结果也在0.7-1.0之间,故本文采用前述两者的均值0.84。由于劳动供给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的实证研究也较为有限,多数文献的取值均在1左右(Zhang(2009)[16];王君斌和王文甫(2010)[17]),本文取值0.9;对于不包含股票价格的利率规则,根据国内研究梁斌、李庆云(2011)[18],利率关于通货膨胀偏离稳态值的反应系数为0.75,利率关于产出波动偏离稳态值的反应系数为0.6;若央行对股票价格或股票收益率做出反应,参照Castelnuovo和Nistico(2010)[19],反应系数设定为0.05和0.2。对于4个外生冲击自相关系数,根据国外学者通行做法(Smets和Wouters(2007);Gerali(2010)[20]等;Khan和Tsoukalas(2011)),将其设定为0.05。以上参数均进行了年度化处理。

(三)模型拟合效果分别对不考虑股价的基准DSGE模型、考虑对股票价格变化反应的DSGE模型及对股票收益率反应的DSGE模型进行模拟,可以看出不考虑股价波动的DSGE模型对各变量拟合效果最差,而对股票收益率做出反应的货币政策操作模拟效果最好,尤其对于消费和股票收益率这两个变量。我国近年来消费者参与股票市场越来越积极,股票价格和收益率成为影响居民户消费和投资行为的主要经济变量,模型拟合效果说明不考虑股票价格货币政策操作会忽视股票市场对宏观市场的影响,从而无法对价格稳定和金融市场稳定起到有效调控,这也间接说明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存在财富效应,货币政策应同时关注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

(四)模型脉冲响应为了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在不同货币政策操作下对经济影响的动态特征,我们分别给出了1%单位的正向货币政策冲击条件下,6个变量产出缺口、价格水平、消费、劳动供给、股票价格及利率的脉冲响应变化及方差分解。若货币政策不关注股票价格波动,则货币政策冲击下,短期利率会下降,股票价格迅速上升且需很长时间回复其稳态值,从而造成消费水平迅速下降;若货币政策考虑股票价格波动,则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在预期下会很快回复其稳态值,从而带动利率和消费小幅波动并回复稳态值。因而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股票价格波动主要会影响利率、消费和股价未来波动。

脉冲响应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冲击对消费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出缺口、价格变动和劳动供给,不同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下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缺口、通货膨胀和劳动供给影响区别较小,但对消费、短期利率及股价波动影响区别较大,尤其是股价波动。给定1%正向货币政策冲击,产出缺口、价格波动及劳动供给偏离稳定状态在15期后重新回到稳态水平,但是不考虑股价的货币政策操作下三变量偏离稳态值较远,也就是说,由于货币政策没有考虑资本市场效应,因而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得不到体现,股票价格波动等同于一般价格波动,从而使价格波动调节变得困难,需要较长时间较大调节力度回复其稳态值。给定1%正向货币政策冲击,不考虑股价波动的货币政策操作下利率及消费偏离稳态状态较大直到20期后重新回到稳态值,而考虑股价波动货币政策操作下利率及消费偏离稳态状态较小直到10期后重新回到稳态值。不考虑股价波动货币政策操作下货币政策冲击使股票价格偏离稳态状态较大直到30期后重新回到稳态值,但考虑股价波动和考虑股票收益率的货币政策操作下冲击使股价偏离稳态10期重新回到稳态水平,对股价收益率做出反应的货币政策冲击对股价波动比对股价做出反应货币政策操作影响效应较大,说明其调控效果较好。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乘数发展,股票市场的价格渠道效应越来越强,脉冲响应结果也间接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具有长期财富效应,消费受到股价波动的影响。对产出缺口、价格水平、消费、劳动供给、股票价格及利率6个经济变量对不同货币政策规则操作下货币政策冲击在半年和1年上进行方差分解。方差分解结果与脉冲响应结果一致,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缺口、价格水平及消费影响最大,但货币政策冲击对股价和消费、利率三个变量长期波动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强,考虑股票收益率的货币政策冲击对股价波动的一年期解释能力达到11.22%,说明货币政策操作不应忽视股价波动单纯应对产出变化和价格变化,宏观市场与金融市场是息息相关的。

四、结论

财富小故事范文5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ICU,河南三门峡 472000

[摘要] 目的 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治疗,实验组则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死亡率(6.8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发生率(13.6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的发生率(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死亡率(34.09%), MODS发生率(40.91%), ARDS发生率(36.36%),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血小板计数( PLT) 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在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明显降低了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关键词 ] 重度骨盆骨折;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b)-0183-02

[作者简介] 周佾龙(1976-),男,三门峡人,本科,主治医师,现从事急诊急救方面研究。

骨盆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性外伤疾病,常由于撞击、摔上等外部因素所致,临床上常表现出局部的疼痛、下肢活动及翻身困难、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另外,该病所引起的并发症多,大量出血、休克是常见的并发症[1]。现特选取近2年88例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其研究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特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3.5±2.4)岁,其中交通意外导致25例,摔伤所致11例,压砸所致8例,根据骨折类型的分类,B1 型 14例,B2 型 12 例,B3 型 8例,C1 型 6例,C2 型 2例,C3 型 2例,轻度休克23例,中度休克12例,重度休克9例,实验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4.6±2.7)岁,其中交通意外导致26例,摔伤所致12例,压砸所致6例,B1 型 12例,B2 型 13例,B3 型 7例,C1 型 5例,C2 型 4例,C3 型 3例,轻度休克21例,中度休克13例,重度休克1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都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检测患者的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做好相应的手术及输血准备,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复苏的方法进行治疗,给患者生理盐水,平衡液等,输入血液,保持患者收缩压>110 mmHg,舒张压在60~80 mmHg,实验组则在常规补液的基础上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进行治疗,先给患者输入200 mL 7.5% 高渗氯化钠溶液,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隔30 min再次输入,若患者收缩压低于90 mmHg,舒张压低于60 mmHg,应适当的控制补液的速度和补液量,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相关的检查。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的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及经过复苏后5 h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血小板计数( PLT) 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计量数据组间,用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比较

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13.63%)、ARDS的发生率(9.09%)、死亡率(6.8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MODS的发生率(40.91%)、ARDS的发生率(36.36%)、死亡率(34.0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5 h的实验室检查的各项指标

对两组患者复苏后5 h,实验组患者PT(11.5±2.6)、血清乳酸含量(2.20±1.1)明显低于对照组PT(16.01±2.4)、血清乳酸含量(3.01±1.6),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实验组PLT(135.4±3.8)、HCT(0.34±0.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LT(106.6±3.2)、HCT(0.23±0.04),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骨盆骨折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外伤性疾病,伤情可迅速发展,可并发多种合并症如:中枢神经、腹内脏器、尿道、膀胱等器官的损害以及大量出血、休克等,其中失血性休克是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

对患者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成效,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首先找到复苏的平衡点,从而保证患者组织器官中血流灌注的恢复,增加回心血量的输出,减少出血量,避免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伤害,避免机体内环境的紊乱[3]。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水肿,目前公认为最有效的复苏液。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活动性出血紧急止血时,若大量输入液体会增加出血量,将发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供氧降低,造成严重的内环境紊乱进而发生酸中毒,进而可发生肺间质水肿。采用该方法治疗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 、血小板计数( PLT) 以及血细胞比容(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各项指标也能逐渐恢复正常,明显降低患者的MODS、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临床治疗效果好[4-6]。

综上所述,研究显示,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MODS的发生率(13.63%)、ARDS的发生率(9.09%)及死亡率(6.82%)明显低于采用常规体复苏患者的MODS的发生率(40.91%)、ARDS的发生率(36.36%)及死亡率(34.09%),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且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患者的PT 、 PLT 以 HCT、血清乳酸含量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好于采用常规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减少了患者的出血量,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及MODS、ARDS发生率,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对患者的复苏效果显著,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

参考文献]

[1]范海鹏,岳茂兴,吴耀建,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的疗效观察[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5):419-421.

[2]黄健,刘承志,蒋雪梅,等.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限制性体液复苏在代偿期相关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3):91-92.

[3]罗小波,马远征,王爱民,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骨盆型严重多发伤伴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4042.

[4]姜嘉赢.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59-161.

[5]边慧敏,王虹虹,曾红,等.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刊,2013,48(1):36,39.

财富小故事范文6

闲暇时在《意林》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三个火堆》。我很感兴趣,接着读了下去。

冬天里寒风刺骨。一群人点起了一堆火,他们冷极了,都想烤火,所以他们全聚集在火堆旁,无人拾柴,火因为没有柴而熄灭,他们也都冻死了。

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他们想:“如不拾柴,火就灭了。”于是他们都去拾柴,无人烤火,所以他们在路上冻死了,火也熄灭了。

第三群人,也点起了一堆火。他们一半人去拾柴,一半人在烤火,这么交替,火一直燃烧着,他们也没被冻死。

上一篇个性化

下一篇除夕不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