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测试题范例6篇

普通话测试题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1

    论文摘要:该文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说话”题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对影响应试人“说话”题测试的地域、城乡差别、应试人性格、学习时间长短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四点做法。 

 

2001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九条规定:“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应当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的,分别情况进行培训”。由此可见,相关职业对普通话水平的要求是越来越明确,更多的人出自于长远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对普通话测试也越来越重视。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是唯一没有文字凭借的题型,旨在考察应试人说普通话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该题所占的分值比例为40%,是四个题型中分值比例最大的一题;在测试中,也是大多数应试人最易失分的一题。那么,如何应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说话”题呢? 

 

1.“说话”题的特点 

 

该题为应试人单向说话,要求应试人在预先给出的30个备选话题中就某一特定的话题发表谈话,限时3分钟。其目的在于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表达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语言运用的规范程度及表达的流利程度。“说话”题的确是语言测试中最为重要的手段。笔者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测试中已经明显地感受到,许多应试人在前三题测试中发挥尚可,“说话”题却大相径庭,而这往往才是应试人的真实水平。 

“说话”题的评分属于典型的主观性测试,但由于该题重点测查的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更借助于主观性测试(对语感的把握),所以评分的信度更为准确、可靠。 

“说话”题的内容多为叙事类,多是同应试人的学习生活有紧密关系的话题,应试人更能贴近实际,自然发挥。 

 

2.“说话”题测试中多种因素影响之分析 

 

2.1方言区域、城乡区域差别的影响 

在“说话”题测试中,我们容易发现应试人方言区域、城乡区域的差别因素的影响是明显的。总的说来,北方应试人比南方应试人,城市应试人比农村应试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更为显见,而这一点在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明显。 

以笔者所在的贵州省为例,从地域上讲是南方省份,从方言区域上讲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次方言。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的共同语。” 

贵州方言从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相差不大,而语音方面差异较大,突出表现在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方面。一些长期生活在贵州方言区但以普通话为生活语言的人(籍贯为北方人),尽管语音方面也有许多问题,但他们更容易区分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韵等主要问题,学习时难度小、速度快,表达相对流畅自然;而本土(贵州人)的应试人由于缺乏普通话的生活语言环境,在学习上难度大、速度慢,更易造成测试时的紧张、焦虑,从而影响了表达的规范度和流畅度。 

此外,城市应试人在接受普通话学习、培训、使用等方面条件相对要比农村应试人好,这也是造成差别的一方面因素,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2.2应试人性格因素的影响 

“说话”题是单向、限时3分钟(时间不足,酌情扣分),选题限定内容的测试,应试人的性格往往对此影响很大。 

外向型应试人性格乐观、自信,喜欢说、愿意说,充分表现出对“说话”的浓厚兴趣,即使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题目也不会影响其发挥,能自由大胆地对所抽题目侃侃而谈,语速较快、表达自然流畅,3分钟的时间通常是不够他们发挥的,一般需要测试员提示时间已到,不会出现时间不足而扣分的情况。内向型应试人恰恰相反,他们性格内敛,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加之面临的是将“说话”作为考试的内容,面对陌生人更是紧张、腼腆;如果又正好抽到不熟悉、准备不充分的话题更会影响其正常发挥,不敢与测试员进行目光交流、表达内容“口是心非”(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语速相对较慢,语感僵硬,甚至会出现沉默、无话可说、说话时间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了成绩。 

2.3学习普通话时间长短的影响 

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比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自信心要强得多,在“说话”题中,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出现的往往是“偏误”。“偏误”是语言的系统性错误,而“失误”是语言的非系统性错误。比如贵州方言中没有轻声词一说,从小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可能会出现“啊”的音变错误,这是“失误”,而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如果将“了(le)”读为“了(liao)”就是一种“偏误”。 

从小就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会注意到整个句子因语气词的正确与否所带来的语感表达如何,成年后学习普通话的应试人却只注意到一个字的发音是什么的问题,忽略了整个句子的语感。从“偏误”到“失误”是一个过渡,这个过渡的过程越短,应试人的自信心就会越强。 

 

3.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 

 

3.1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应试人大部分生活在方言区,受到方言的影响很大,必然会导致普通话的发音不标准、不正确。所以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加强“听”的训练,主要依靠媒体的输入来实现,媒体主要指广播、电视、电影等。应试人应通过媒体纯正、正确、规范的普通话来纠正、规范、构建自身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认知结构。 

3.2加强阅读,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进而达到说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句子和搭配正确的词语,阅读的介质主要是报纸、杂志、书籍等。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通过阅读,能使应试人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不仅能培养普通话的语感,更能培养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从而达到语法规范、搭配正确。应试人在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往往由于思维上的错误导致。比如说贵州人指的“吃”,可以搭配的不仅是固体,还可以是气体、液体,想“吃饭、吃酒、吃烟”这样的词语搭配在方言中很正常,但如果在普通话中也如此表达就错了。别人递根烟给你,你摆摆手说:“谢谢,我戒烟了,好长时间没吃烟了。”这里就要改成“抽烟”。所以,加强阅读是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错误的。 

3.3加强运用,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如果应试人以考试为目的,是很难真正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的,如果抱有考完了,学习的过程也就结束了的想法,即使在测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不能代表应试人真实的水平。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运用、体会、实践的过程,不经历这样的过程,语言的功能就会退化,水平就会降低。所以要树立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意识,扩大普通话使用的范围;要长期加强普通话语言的实践,希望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来掌握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必须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实践才会达到目的。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2

1. 阴平:测试中出现的一种缺陷是音高不够,把55发成44或者33,这主要受方言的影响;另一种缺陷是不够平,没有保持平调。阴平是最高调55,但这个“5”很抽象,多高才算“5”,很难把握。这里介绍一个小窍门儿:我们多数人会发阳平的字,靠阳平的这个“5”,来找阴平的那个“5”。如“天”这个字,不知道“天”有多高时,就在天前加个“蓝”字,组成“蓝天”,“蓝”字声调升到最高时就是“天”的高度。当然,你的那个阳平调的音高要到位才行。

2. 阳平:测试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把35调发成325甚至315,主要原因是不慬发音要领造成的,也就是咬字时字头停留的时间太长了,尤其是存在韵头(i、u、ü)的音节更容易造成这种缺陷,例如“quán”这个音,正确的读音是吸气时同时咬住q和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咬住字头q和ü,呼气时(即发声时)立刻弹出主要韵母an,这个介音ü,一定要读得短,做个口形,收住气就行了。即使没有韵头的字,声母也不能长,所以吐字发音时,要记住吸气时咬住字头,呼气时果断弹出主要韵母,千万不要把直调读成曲折调。

阳平缺陷还有一种表现形式是起音太高,导致后面的高音升不上去。原因是起音时声带已经相当紧了,无法再紧,音高也就不能再升上去。所以起音时声带要放松,然后再拉紧。平时多读去声和阳平相连的词语,更有助于练好阳平。

3. 上声:上声是普通话四个声调中较难掌握的,而且在语流中变化较多的一个声调 。在实际口语交际中,上声最后的音高并没有达到4度,所以在测试中,如果把214读成213或212都算正确,也就是带一条小尾巴就行了,这两种情况都不算缺陷。

上声在测试中发生缺陷的几率最多,缺陷大致有四种,一是大部分同学只读一半,即21,测试前千叮咛万嘱咐也不记得,这主要和基础教育有关,也就是幼儿园或小学阶段的老师就没有重视上声的曲折性。第二种缺陷表现在发音时起调太高,导致发音时降不到1度也升不到4度,即下不来也上不去。第三种缺陷是把214读成2142,即带了两条尾巴。第四种缺陷是没有表现出平滑的弯曲变化,硬折硬拐。

练习上声时,首先应设法把声带放松,使声调的起点降低,并尽量把低音部分拖长。可以先读一个去声,以帮助放松声带和增加前半段的长度,气流不中断,紧接着念个短促的升调,就能读出较正确的上声了。

4. 去声:测试中出现的一种缺陷是起音不够高,也就是起调低于最高音5;另一种缺陷是发音短促,下降时降不到1,给人气息不够顺畅的感觉,听起来很别扭,这主要是受广东方言本身存在的入声音影响造成的。

发音时可用阴平带去声的方法来练习,即先发一个阴平,找到音高5,声带拉紧,再在阴平的高度上尽量把声带放松,就能读出全降调的去声了。多读阴平和去声相连的词语有助于读好去声。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3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推开,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新的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特别是在语音标准程度的评判中,坚持量化评判为主,评分误差率大大缩小了。但是在语音自然流畅程度的评判中,却由于失去了过去那种全程把握,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质感缺少了全面了解,在命题说话项中对方言语调偏误的判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但有两个方面是主导性的,其一是评分细则表述过粗,测试员难以形成相对稳定、有操作性的个性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一些测试员产生了盲目评判的现象;其二是测试员失去了对应试人测试全程语音面貌的了解,导致对应试人语音质感缺乏把握。

一、方音和语调辨析

《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2009年7月修订稿)在普通话语音质感方面确立了两个评分点,一是语音标准程度方面,针对遗留的方言程度给出六个评分档,其中第二、三档概括为“语调偏误”,第四、第五、第六档概括为“方音”,不过这个评分点涉及的分值很低;二是在自然流畅程度方面,这是主要的评分点。

所谓方音,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因演变而形成的语音差别,在标准音确立后,不同于标准音的为方音,我们所说的方音就是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存留的方言特色语音。方音包含音位上的误差和偏差,具体表现为因为方言语音体系跟普通话语音体系差异性带来的声韵调上的失误和偏差,就是常说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同时方音还包含了超音段因素方面的语调偏误。所谓语调,学界有比较充分的分析,虽未必达成一致的共识,但对语调的基本含义还是比较明确的。语调的基本单位是句调,是音高、音长和音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句子的节律模式,是语流中音节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组合形式,从而保证语流能成为一个合乎语言节律,使语流成为美的音效空间。“语气的色彩、语气的分量,在有声语言中都具有社会性,都是可感的。但是,作为语句的声音形式,应该有自己完整的运动过程。我们认为,语调就应该反映出这个运动过程。”

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

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本来应该存在着包含或包含于的关系,方音是属概念,语调偏误是种概念。《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在使用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时,则是把它们并列起来,分别看成对不同方音现象的等级划分,于是“方音”这个概念用来概括音位方面的偏差,而“语调偏误”着重点在于超音段方面的语音表现。在具体语言实践中,遗留方言口音导致了音位方面的失误,是方音明显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方言口音导致声韵调上的音位失误,会必然的同时存在有语调上的偏误,所以细则上的描述才将“语调偏误”当成比较细微的问题,置于等级较高的评分段上,而把“方音”置于等级较低的评分段上。

从测试实践上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涉及的方言语调偏误,是指应试人在使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际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标准音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音遗留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是说话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方言音系的影响,使言语中的音节、停顿位置的音节以及语气词的音高、音强、音长结合起来以后的变化模式与普通话标准语调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种是被称为“读文本”的语调形式,它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普通话的习得过程偏重于音节发音,重视单音节、双音节的反复练习,忽略语段练习,因而没有掌握好普通话语流中音节应有的长短、轻重、徐疾的形式,且有意无意间模仿某些播音腔调,从而形成一种既非普通话的语调形式,亦非自身母语(方言)的语调形式的特殊语调,我们通常把这种语调形式称为读文本的语调(文本语调)。

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带来的语调偏误的类型,我们对其外延大略进行分类说明:

(一)声调(字调)保留方言声调特征

汉语是声调语言,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且明显是以高声调为主,各个方言的声调都比普通话的声调复杂得多,就是在北方方言区内,各个次方言的区别主要也是在声调方面,因此声调是汉语各方言中最敏感最微妙的元素。而从语言(方言或标准语)习得的层面上看,要准确掌握声调是比较困难的,调型不准确,调值不到位,就会形成带方言声调特征的“某普通话”。如东北口音中的阴平偏低现象,又如广西南宁口音,将普通话中去声的调性读成高平调,调值读成接近于55,这是调型错误。广西其他方言在声调方面的语调偏误则将去声读成接近于31的低降调,造成调值偏误。存在方言声调(字调)的遗留,一定会影响普通话语调的准确性,是构成方言语调偏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词重音保留方言的组合模式

1,词重音遗留方言的轻重音格式。这里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说是轻重音,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轻和重的问题,最显著的特征其实应该是时值的长短,一个词的几个音节,在实际呼读时,轻重长短不均衡,长则重,短则轻,轻重长短相配合,言语中就有了轻重长短的变化,形成优美的语流。而且,轻重音的恰当处理,可以明显地表示这几个音节在语义上的关系,准确地表达语句的含义。普通话的词重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格式大多数是“中重”格式,而不同方言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的轻重音格式明显有听感上的差异。广西除了桂北一带有湘语特点的方言具有明显的前重后轻格式,其他各地方言不像普通话那样音节有明显的轻重变化,而这种特征又被普通话习得过程重音节轻语流的学习方式加以强化,因此大多地方的方言语调偏误在轻重格式上都会或多或少有字化的倾向。

2,语句没有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与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提供的是说话者需要强调的意义信息,由具体的言语需要决定。当说话者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单一的语流形式之中,就会出现没有逻辑重音或逻辑处理上的错误,没有形成普通话语句本身所具有的重音模式,导致话语令人费解甚至引起歧义。逻辑重音的错误并不是方言语调本身所必然带来的,方言的逻辑重音跟普通话的逻辑重音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间强化音节发音,从而形成一种生硬的带有字化特征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为了“力保”自己的每个字读音准确,使得这种僵硬的语调得到了故意性的强化,因此常常没有形成正常的语流,使得话语中没有逻辑重心,从而形成方言语调偏误。

3,语流中没有轻声。没有轻声的第一个表现是读音节的原声调,第二个表现就是因为不懂得轻声的本质是短,而很机械地将轻声读成所谓的情,调型调值接近于阴平的“轻声”。通常人们讨论轻声的作用时,往往是着重于轻声的语义作用,但在语音实践上看,轻声在语调方面的作用应该重于语义方面的作用,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与普通话的差异大,而影响的主要还是普通话的质感,而不是语义,因此轻声就成了普通话语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时值相差太大,失去轻声音节固有的语音特征,势必造成语调僵硬的结果,这又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句调形成固定模式

句调是指句子内部的升降曲折变化和调势走向。从声调系统本身来看,普通话四声分明,且以高声调为主要特征,但是普通话语流中,组合起来的四声由于语流的需要,音节的调值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所以虽然汉语句调有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调型,但相同调型的句子可以因为具体的音节声调组合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调型。一般的规律是以双音节词语为语调的基础,音节的原调都会产生变化,调型有所简化,以保证前后音节平滑过渡。在语流中除了重音音节以外,音节的调值都会比实际音节中的调值低一些,从整句话来看,句调在重音音节表现得最为明显。说普通话时如果没有掌握好普通话的固有句调形式,就会无论什么句子都是一种固定腔调,这就是句调方面的方言语调偏误。

(四)语流异常

包括语速、停连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语流节奏是指语流中音节的长短、高低、徐疾、轻重等变化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形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说话中如果不注意语流节奏的形式和层次,或者是语速过快,音节发音不完整,话语中缺少必要的停连,不能准确反映出句子中句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一字一顿,严重者语句不顺畅,磕磕绊绊,虽然语义上不影响表达,但听感上支离破碎。这些与普通话固有的节奏模式形成差异,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种典型表现。

(五)方言特色语气词、感叹词的遗留

在话语中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中规范的语气词,大量地使用方言中的语气词。同时不能正确变读语气词“啊”也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特征。

三、“方言语调偏误”的标准参照性体系构建

明确了普通话语调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就涉及对其进行判定的问题,《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命题说话项对“自然流畅程度”评判标准是这样表述的: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扣0.5分、1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或全程背文本式说话。扣2分、3分。

这个评分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谓的“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语调生硬”的具体表象是怎样的?还有“有背文本的语调”中的“有”是“兼有”还是“时有”?它又与“全程背文本式说话”存在怎样的程度上的差异?它们能不能具体量化?如果能具体量化,又如何量化?具体量化标准是什么?这些在细则以及相关的材料都没有说明。因为方言语调偏误是具有显著的模糊性的,测试员对方言语调偏误的评价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个模糊性的东西统一起来。由于强调定量,要依靠定量来进行定性,而在语调方面却是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导致测试员在对语调自然流畅程度进行打分时没有了量的统计,不敢贸然对质进行评价。在对标准读音进行定性描写时,还有一定的允许度,这就是其模糊性的具体表现。比如,测试员在对zh、ch、sh、r这组舌尖后音正确的发音部位的听辨把握上,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毕竟在这些具体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对象中有着比较明确的音位界定,其左右摆动的情况甚至能用国际音标加以描述,因此从整个参照体系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

语调自然程度的参照系统本来就是模糊的,虽然评测对象的普通话语调依据的是标准的(一级甲等)普通话说话语流,但是这个标准是没有量化标准的,因为即使同一个人说同一段话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背景之下,都会有所变化,至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那就更大了。面对模糊的体系,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将之拆解,使之清晰,而是始终要将之看成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模糊评价体系,用模糊的方式求得具体的准确性。

构建起模糊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参照系,其一是标准的普通话口语参照体系,其二是测试员自身普通话口语的参照体系。其实很多测试员在实际测试打分时,仅仅是以自身普通话为标准,而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于普通话声韵调这些音位音质上,对于语调等超音质方面的因素就相对宽松,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不少测试员在方言语调偏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容忍度,并渐渐形成听辨盲区。所以强调标准参照体系的建立和介入,就是要求测试员在头脑中建立起普通话语调的标准参照体系,这就要求方言区的测试员多观摩,多练习,多实践,有选择性地观看、收听一些高质量的访谈类节目,或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电影、话剧、录音片段进行认真观摩,仔细揣摩,反复练习,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质感形象。有了这个标准普通话语音质感形象,就能形成评价模型,从而确立自身的普通话语调感觉。自身普通话语调感觉就是评价模型的中心坐标点,依据它在测评中就会快速形成对应试人方言语调偏误比较具体的、直接的、质感的判断,这样的判断通常会形成好、一般、较差、极差这样简单的四个等级。这样的“等级”是模糊的,它带有明显的感觉色彩,但因为语调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后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一定模糊度的感觉,而且是一种直觉性质的感觉,从心理形成机制来说是科学的反应,它不容易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是对对象最真实的反映。

在具体的测评中,如果应试人的话语表现能给测评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就是“好”,这样的普通话语调总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需要扣分。而让测评者感觉“一般”的普通话语调就要做一些考量了,这是一般测试员没有“感觉”的频段,应该就是与一般的测试员大体相当的水准。虽然原则上进入一级的普通话是不应该出现“方言语调偏误”的,但在实际测试中,当应试人被评定为略过临界分数时,在“方言语调偏误”上失分的并不少见(即“略有语调偏误”)。而广大的测试员来源于方言区,生活在方言区,不少人平日里只有从事相关工作时才说普通话,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所以,通常在“一般”的段位上应该是隐藏着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的。到了“较差”以下,还会包含有言语不顺畅的现象。这样,除去“好”一档不用考虑,实际上就只有“一般”、“较差”和“极差”三档要做扣分的权衡。这样就形成一个扣分模型:

“一般”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0.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1.5分;

“较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2分。

“极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2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3分。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推广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6-0101-03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普通话测试、推广普通话是时展的需要。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使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成为了现实,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人工管理走向信息化的里程碑,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是进一步加强推普工作,使普通话测试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及发展

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随后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目前国内每年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人数已超过300万人,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原有人工测试方法、测试手段由于存在测试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难以推动普通话测试在全国范围内深入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普通话推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使普通话水平测试手段信息化成为了可能。国家语委在2007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普通话水平测试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1)测试管理的信息化:对测试点、测试员、考生、测试成绩、证书等的信息化管理。(2)测试手段的现代化:开展计算机辅助测试,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提高测试结果的公证性”。为推动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建设,国家语委与科大讯飞公司共同开展了“智能语音技术在普通话辅助学习中的应用”项目研究工作,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现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使用。

二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概述

1 系统设计目标及功能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的开发着力于实现普通水平测试工作全过程的信息化,该主要包括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两个部分。前者实现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考生报名、测试员打分、成绩管理、数据管理等操作,该系统部署在远程WEB服务器上,相关人员通过浏览器登录,在线完成相应的操作,主要供省中心管理人员、测试站管理人员和测试员使用。后者基于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能对命题说话之外的测试题型实现自动评测,考生在监考机上考试后,系统能自动给出前三项的成绩,主要供测试站操作人员和考生使用。

2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流程

利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实施普通话测试流程如下:

(1)准备工作:测试站启动新一期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下发普通话水平测试通知,组织学生报名:

(2)建立测试任务:根据报名人数,建立测试任务,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向省语委办上传考生数据;

(3)审批测试任务:省语委办审批测试站的测试任务,审批通过后,测试站下载考生数据、试卷等信息;

(4)上机考试:考生在规定时间到机房进行测试,系统自动对考生前三题进行测评,对第四题说话内容进行录音:

(5)上传考生数据:所有考生测试结束,测试站将考生测试数据及前三题评分结果通过WEB上传到省语委办服务器,并向测试员分配测试任务;

(6)第四题评测:测试员通过WEB登录信息管理系统,对考生第四题的命题说话进行在线打分;

(7)复审:管理员根据需要,将考生语音数据通过网络分配给测试员进行复审;

(8)打印证书:测试站打印考生证书,到省语委办盖章后下发给考生。

三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用实践

2007年12月31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批复同意安徽、上海和天津3省市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试点,江苏省在2008年开始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我校日前开展了4期7257人次的测试,在实施及应用过程中,在考生报名、测试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与教务管理系统相结合,加强考前培训,设计合理的测试流水线,确保了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1 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数据共享

利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开展普通话测试,在建立测试任务、上传考生数据时,需上传考生的身份证号、电r照片等信息,如果采用人工录入、照片采集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我校采取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务网上报名,报名结束后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导出学生的报名数据和电子照片,实现数据共享,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也减少了录入工作,不需要学生提供电子照片,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2 利用现有机房开展测试,提高设备利用率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适用于不同的测试模式,可以建立专用测试机房,也可以利用现有机房测试。建设专用测试机房,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测试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机房建设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用于改造房间和购买设备,同时利用率也很低,在测试之后,机房和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现有机房开展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站不需要增加额外设备投入,节省了机房建设场地,也不需购买电脑设备,各测试站可以很快开展计算机测试。将测试软件安装后,对考试机的系统盘进行硬盘保护,减少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

3 加强测前培训,适应测试新模式

在测试前对考生进行考前基础培训,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测试过程中,有些考生由于不熟悉测试流程而影响测试整体进度;有些考生因操作方法不正确,如声音太小、麦克佩带不正确导致评测失败;有些考生在第四项说话题时,内容说得过快,不满3分钟就无话可说,导致因“语音空白”过长而扣分,还有的考生出现离题、背稿、无效话语等现象,影响考生成绩。因此在测前进行必要的基础培训,对测试流程进行介绍、演示,讲解机测评分规则,可以避免考生因操作不当或不熟悉测评规则而失分,有利于考生取得好成绩。

4 合理设计测试流程,确保测试的顺利进行

配备相关考务人员,并对考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步骤。在测试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对设备检测、调试到位。设计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测试流水线,考生报到、抽签、准备、上机考试依次进行,叫号员、

抽签员、监考员及技术人员各司其职,明确分工,测试过程有条不紊。

四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优缺点分析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项革命性突破,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带来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

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试、组织和管理的信息化,与江苏省各测试站使用的原有测试管理软件相比,在系统功能、测试效率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人工测试时,由于受测试员人数限制,每场只能同时测试几名考生。利用系统进行测试,每场测试可以同时测试20名考生,每天大约可测试800名考生,测试效率、规模大幅提高。人工测试每组需配有一个辅助人员,而在利用系统进行测试时,整个考场只需要2名考务人员,测试成本随之降低。使用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时,试卷由系统通过网络分发,不需要复印、分发考卷,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不需要人工录入成绩,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2 评判更加客观准确

使用计算机辅助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前三项由系统为每位考生进行打分,评分尺度的把握做到全国统一,杜绝了人工打分时可能出现的人情分,使得测试信度进一步得到保证。用系统进行评测,无论测试多少人次,都不会出现人工测试时测试员因为体力、心理等因素产生的波动而出现的误差,最大程度避免了人为因素。

3 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信息化

实施计算机辅助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能够实现管理过程和测试过程的信息化,测前报名、测中控制、测后数据整理、考生成绩查询及数据分析等功能都能在系统中实现,提高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当然,在实施和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系统的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1)对高分段和低分段考生的测评准确度有待加强,如图2所示为我校自实施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的测试成绩等级分布图,在我校所测试的7257名学生中,获得一级甲等的学生数为O,获得三级乙等的学生数也非常少,仅占了总测试人数的0.3%,这与我校实施人工测试时的成绩等级分布相差较大:(2)系统只给出了每位考生的总得分,不能显示单项得分;不能显示具体错误,没有给出考生读错的字、词、语句,考生测试后只知道自己的分数和证书等级,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发音缺陷是什么,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3)上传考生数据速度慢,不支持断点续传,如果有个别考生数据上传不成功,所有数据要重新上传;(4)测试员在对第四项打分是独立进行的,相互之间不能沟通、协商。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5

一、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实中,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般教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知道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普通话系统知识的考试,不是文化水平的考核,也不是口才的评估,而是应试人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但是,无论领导还是教师,都不愿自觉、积极地去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待上级分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任务,采取了分名额甚至抓阄报名的法子。究其原因,除了普通话水平测试费用偏高,担心考不好被别人笑话等原因外,领导、教师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是最重要的原因,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可考可不考,不影响自己的职业,不影响职称评聘,不影响工资提升,不影响职务晋升;考试合格不奖励,考试不合格不受任何处罚,所以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效性不高。成了一种应试性的一时行为与整个推普工作脱节

普通话水平的测试,目的是“测试普通话水平”。何谓“普通话水平”?据国家语委专家李宇明的解释:普通话水平是人们运用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的水平,这不仅牵涉及对普通话语言系统的掌握,而且还牵涉及各种交际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不应是文化水平的考试,也不是口才的评估,是对应试者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监测和评定。

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采取有文字凭借和没有文字凭借两种方式进行,即从“读”和“说”两方面进行。相应地,普通话培训一般也着重从这两方面人手。但是从笔者几年来从事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实践经验来看,单纯投放大量精力纠正受测者在“读”、“说”两方面的方言,收效并不明显。有的受测者对自己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词汇等已很清楚,可一旦参加测试又错误百出;还有一些受测者,在知识、材料、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已很充分,可一参加测试仍屡屡出错;更有甚者,在参加测试前背词表、读作品、练发音,而测试一过,方言又出现了,使普测成了一种应试性的一时行为,而与整个推普工作脱节。普通话培训和测试的最终目的应当是使受测者彻底把方言转变成普通话,使受测者的普通话不是一时性的应试语言,而是成为一种永久性的语言。

三、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公正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一律采用口试方式进行,所以测试员是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目前的测试是采用2―3名主试者与一名被试者面对面口试的方法进行,完全依靠主试者的听音和对语音的辨析进行判断打分,这样一来,测试员的评分不易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准确无差错,测试中存在的评分差异不可避免,再加上各种感情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人普通话水平很低但为了普通话过关,想方设法托关系,找门路,在考场上跟测试员讨价还价等,也会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普通话测试题范文6

二零零九年国家语委提出: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智能化的工作要加大力度推进,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争取二零一零年在全国普及计算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在二零零九年河北省语方文字工作会议中,河北省语委提出对计算机辅助普通水平的测试点增加到四十三个,同时,要求对没有列入试点的测试站创造相应的条件,争取全部使用新系统。在国家语委与河北省语委的工作带领下,师范教育专业积极响应,在二零零九年的下半年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进行新的改革,开始实施计算机辅助测试。这种测试与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同,所以,对普通话水平的培训工作也带来很多影响,也使得我们对普通话的培训教学工作更加迫切。

二、计算机测试普通话特点分析

首先,测试方式与环境的改变,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通常是由两名普通话教员测试应试者,在整个测试的过程中,应试者面对的是两名测试老师,教室是测试的环境,每一组测试都在独立的教室进行,相互之间也不会受到影响。计算机辅助测试是由科大讯飞的测试应用软件,通过测试机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应试者面对的是计算机,也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完成测试的,不会有教员的提醒,这对测试者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在进行测试之前,对测试的软件与流程都要熟悉,计算机辅助测试设在机房,可以由一组人同时进行测试,因为要房的电脑间距受限,测试者在进行测试的时候会被其他人影响。

其次,学生测试心理上的改变,在人工普通话进行测试时,测试老师是测试者面对的对象,导致有部分发音不太好,语音水平不好的考生因过度紧张不敢开口,会给测试的成绩带来影响,计算机辅助测试中,电脑是测试者面对的对象,只要培训过,对测试的程序有了解就可以,测试者在心理上会较为放松,在进行测试的时候会把真实的水平反映出来。然而,因为电脑对应试者没有足够的监管力,所以,有一些考生会有作弊的行为。

最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标准的改变,人工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是由两名教员进行测试并给分的,一是非常及时,二是教员或以与没没测试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打分的时候也一致,机辅测试在进行评分之前的三道题是通过测试系统给分的,在完成测试后第四道题由教员进行单独评分,这样缺少相应的交流与沟通,分值会出现较大的差距。

三、机测背景下师范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学改革分析

第一,师范教育专业普通话教员的课前培训,取得省级教员资格的老师才能担任普通话水平培训的课程,测试第四题的评分及后期的复审也是通过教员完成的,教员的教学水平与应试者的测方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整个学院的普通话的测试水平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员的专业、学历、职称以及年龄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很多都是兼职的。

第二,普通话培训教学改革措施,在普通话培训教学工作中,教员是其中的实施者,在进行教学时要持续不断的学习,随着机辅测试的实施,对于教学的方法也要不断的改进,对教学的内容也要相应的增加,要把教、学、练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多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一些绕口令,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把机辅测试的程序、内容以及注意事项作为重点,对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都要融入进去,尤其是对评分标准的改变,要多加讲解,避免在进行测试时出现测试失败的现象。在进行教学时,还要让学生多听一些机辅测试中的经典音频,在评分标准融入进去,通过对扣分细节的分析,使学生减少在进行测试时发生同样的错误。

第三,在学生计算机辅助测试应试技巧方面要加强指导,学生在进行测试的时候,一共需完成四道题的测试,第一道题与第二道题主要是对测试者的语音发音的基础进行测试,对轻声以及儿化等词的发音进行测试,在进行测试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读音的技巧,对横向的朗读也要注意,除此之外,对于语速也要进行控制,还有第二题结合会出现的轻场以及儿化音的次数在对发音无法确定时,对发音的一种猜测,与评分标准结合起来,对扣分的细节进行分析,才能在阅读时避免易发生的错误,尤其是第三道题在进行短文朗读的时候,要注意短文的回读,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在脑中会快速计算,然后再做出决定,选择回读还是直接跳过去。

第四,对学生的说话练习多加引导,避免发生作弊的行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学生练习第四题说话的题目要不断的加强,说话题主要是对应试者语言水平的考查,与此同时,也是考验应试者的心理素质,在没有任何文字凭借的时候,把思维内部语言转成准确、自然的外部语言。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练习要不断的加强,并且把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起来,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避免从网上下载内容的行为,避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