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的作用范例6篇

表现手法的作用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态度;内容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是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专用术语,无论是平常的教学还是高考复习,都要经常使用到。然而,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没有准确定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本文试着就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一个梳理,权当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困惑的是:“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是不是一回事?“表现手法”是否包含“表达方式”?先看以下几处有关表现手法的表述:

《新编文史地辞典》:“表现手法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和插叙),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此外,还有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虚构、渲染、夸张等。”

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

第一,“表现手法”就是“艺术手法”。它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二,“表现手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属于表达方式的,如“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一类是属于创作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如“虚构、渲染、夸张、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等。

二、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

作为中学语文的指挥棒――课程标准和高考是如何表述这组概念的?

(一)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古代诗文阅读: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可以看出,其一,不管是课标还是考纲,均使用“表现手法”,不使用“艺术手法”。其二,把“表达技巧”归之于“表现手法”之下。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一词,与“形象”和“语言”并列;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没有使用“表达技巧”,只使用了“艺术表现力”一词。

(二)全国各地高考试题的有关表述

1.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小重山・端午》),完成8~9题。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对比。

例2.[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回答问题。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手法:托物言志、象征。

2.近五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现代文阅读直接考查“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有:

例1.[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老屋》楚岩),完成18~21题。

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表现手法:对比。

例2.[2010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天目山》),完成第7~12题。

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

【答案】手法:虚实结合。

通过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可以看出以下两点:

(1)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虽然《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鉴赏考查表述中使用了“表达技巧”,可在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中,除了2014年辽宁卷外,均使用“表现手法”这一概念。

(2)“表现手法”包含“修辞”。“表现手法”考查的内容有: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象征、映衬、衬托、烘托,渲染、列锦、比喻、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可见,高考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与课程标准、辞典上的界定基本一致。

那么,高考试题把“表达技巧”纳入“表现手法”范畴,“表达技巧”包含“修辞”并非没有道理。请看下面辞典及名家关于“表达技巧”的表述。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叫艺术技巧。有一种观点认为,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我觉得,这种说法,不管是从语义上讲还是从逻辑上讲,都是不科学的。

(一)手法与技巧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弄不清“手法”与“技巧”的区别,有的认为“手法”包含“技巧”,有的认为“技巧”包含“手法”。请看以下辞书及名家的有关表述:

1.《辞源》(合订本)第651页手法:方法与技巧;第658页技巧:精练的技能。

2.《辞海》(缩印本)第1450页手法:处理材料的方法。常用于工艺、美术或文字方面,含有技巧、工夫、作风等意义。如表现手法、手法高超。第669页技巧:一般的熟练技能。如:写作技巧;绘画技巧。

3.《汉语大词典》第297页手法:方法技巧。第359页技巧:指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精巧的技能。

4.《现代汉语大词典》第1046页手法:文学艺术方面的技巧。第522页技巧:表现在艺术、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

(二)艺术技巧

我国著名美学家蔡仪先生认为,“所谓艺术的技巧,就是能够将艺术认识的内容恰巧地、充分地表现出来,而且使之非常容易为别人所接受的能力或方法。”

《写作艺术大辞典》:艺术技巧是“作家在作品的情节设置、结构布局、人物刻画、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技能。”“在具体分析时,常从以下诸方面入手:(1)看作品的构思是否巧妙。如何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进行组织安排,情节的各个环节如何布置,如何穿插照应,人物形象如何对比和补充,如何突出主要人物,如何创造意境,等等。(2)看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如叙述的人称、角度、节奏,抒情、描写、议论的方法,语言的色彩和个性等等。(3)看其他如悬念、误会,巧合、蓄势、渲染、讽喻、象征、对比、烘托、间歇等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从上述定义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表达方式不是表达技巧,只有当作家独创性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所把握到的艺术内容,渗透着作者的个性、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才算是技巧。

其二,表达技巧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如叙述方式有正叙、倒叙、插叙等;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谋篇技巧,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用典、托物言志、赋比兴、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等。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综上所述,我把表现手法所包含的内容用以下图示来表示: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表现手法 复习 语文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对“表现手法”的系统阐述,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仅在课前的阅读提示中出现过“托物言志”“象征”等字眼,但从未专门提及“表现手法”的概念。其他版本如语文版、河大版、苏教版等,也都没有对语文知识进行过梳理和总结。然而,试卷中却经常涉及到“表现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表现手法”,又该如何分析其作用呢?对此,教师一般只能从“教师用书”、教辅资料中寻找答案,获得片鳞半爪,再转售给学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有关“表现手法”的复习工作。

一、明确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宽泛、很模糊的概念,从来没有一部权威性的著作给它下一个科学的定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照此解释,我的理解是,首先,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表现手法属于修辞学的范畴。通俗的说法,语法就是把话说通,遣词造句合乎语言的规范;修辞就是把话说好,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姚殿芳在《实用汉语修辞》中说,“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既包括比喻拟人等积极修辞,也包括句式、语体等消极修辞。因此,表现手法当属修辞学范畴。其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表现手法属于写作方法的一种。一般认为,“写作手法”包含“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叙述手法等”。表达方式即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修辞手法即常用的修辞格,诸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叙述手法即“文章的结构布局手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表现手法包括的内容最为庞杂,诸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对比衬托、欲扬先抑、侧面烘托、想象联想、侧面烘托、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象征讽刺等。另外,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前后照应、铺垫、伏笔、起兴等结构方面的手法也往往都被罗列在此。

二、如何复习“表现手法”

理清了表现手法的大概种类,复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清晰的条理。然而,面对如此庞杂繁多的表现手法,该如何进行有效复习呢?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对概念要不求甚解

对于每一种表现手法,我们不必深究它的定义,即使有明确的定义,也无需死记硬背。例如,关于什么是象征,一般解释为:“借用某种具体的可感的事物暗示特定的抽象的事物或事理,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这种晦涩的定义,读来就令人生厌,即使能够背诵下来,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所以,最好把“象征”的概念抛之脑后。只从浅显的例子中获得对“象征”感性认识。

如文学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象征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坚贞”是一种精神,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于是我们就用具体可感的松树、柏树来寄寓这种精神,这就是象征。松柏四季常青,傲骨铮铮,“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此,用松柏象征坚贞,恰如其分。推而广之,古人用“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的竹子来象征气节;用色泽鲜艳、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来象征富贵。当然,高尔基《海燕》中海燕的象征意义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二)借助例文进行学习探究

对概念的掌握可以不求甚解,但对于教材中的经典例文,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复习时不可丢掉课本,原因有三:其一,教材是最好的例子;其二,学生初识某种表现手法,多是通过教材中的例文习得的;其三,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非常熟悉,结合教材复习“表现手法”,往往事半功倍。比如,要复习“衬托”的表现手法,不妨深入研读一下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为了突出莲的品质,选用了牡丹和来作陪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者为什么单单选用这两种花呢?这就要从牡丹花和的特征来考虑。牡丹因为花朵丰硕、花枝高大,显得富丽堂皇,深得到众人喜爱,寄托着人们对富贵的追求和向往,因此作者用牡丹来比喻追求富贵的人。而开在万花凋谢后的深秋,一直在默默抗拒寒霜,悠悠释放清香,因而作者用来比喻陶渊明这样的隐士。牡丹、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作者用牡丹从反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这是反衬;而从正面用来衬托莲的君子风范,这是正衬。由此可见,课文才是学习表现手法的沃土,只有扎根这片沃土,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三)多加训练,坚持不懈

从经典例文中我们得到了“表现手法”的初步印象,要想真正掌握还需要经常操练,多加运用。一是在平时的作文中要有意尝试,在课后拓展练习中要多阅读,多训练。俗话说“熟能生巧”,见多了,练多了,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了。“动静结合”是文学表达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提到“动静结合”,学生就会联想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联想到李白的诗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神形毕现;联想到笔下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总之,复习“表现手法”,如果从概念入手,往往得不偿失,越学越糊涂;只有从例文入手,才能顺应认知规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实现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飞跃。以上浅见,来自笔者的教学实践,未必完全正确,写下来与大家共享,旨在共同促进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著.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3

    一、油画艺术创作方法的构成

    我们一般把艺术创作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创作精神,用来处理艺术与现实本身的关系;第二是艺术原则,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生活为归宿,或者从主观意念出发,以自我为归宿;最后是表现手法。这三点有机统一,并以创作精神为核心。

    1.创作精神

    创作精神尤为重要,其体现的是艺术家的精神生活深度。笔者认为创作精神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其他原则,有了创作精神,才能利用艺术形象传达思想。不管用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作品,都必须以精神为支撑,有些艺术家也喜欢把创作精神称为灵感。当然,没有好的表现手法,创作精神也很难更加明确地表现出来,因此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综上所述,创作精神体现了艺术家的精神生活深度,是作品审美的高度体现。

    2.艺术原则

    艺术原则的作用同样不言而喻,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通过这种特有的语言去表现其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使其思想的表现过程独具特色,从而充分表现艺术家的性格。这种艺术风格是基于精神表现的,艺术家在创作中通过发掘独特的表现形式,不管形式如何变化,其都有着创作者独特的精神印记。这种印记随作品而产生,是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作者的艺术原则在作品中服务于其特有的创作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更加个性化的艺术特色。

    3.表现手法

    艺术家的表现手法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思想的最直观体现,是其表现思想的直观手法,也是指导创作的基本原则,对艺术作品有着全局性影响。艺术家利用特殊的线条、色彩、技法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突出主题。表现手法是思想和技巧的有机统一体,其不仅仅是技巧、技法、艺术手法等,而是它们的有机统一体,创作者利用这些表现手法为作品增添艺术特色。

    二、油画艺术创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1.创作精神为精髓

    在国内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大部分艺术作品都可以从创作手法中反映艺术家的独特思想,这些创作精神在作品中体现为一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将思想符号化,从而表现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如果作品中没有创作精神,作品就成了一种单纯的形式,成为单纯的模仿,从而失去作品的本来意义。当代艺术家岳敏君将人们喜闻乐见的笑脸形象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符号,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让人物脸上多一些皱纹,或者头上长出了角。他的场景系列作品则把别人作品中的主体事物去掉,然后不断复制,形成一种独特的观念行为,从而突出特有的创作精神。

    2.艺术原则为基础

    绘画艺术并没有统一的原则,特别是中国绘画艺术,其绘画技法千变万化。过去艺术家喜欢用毛笔作画,且文人画以突出意境为主,对构图等并无严格要求;西方画作的写实感更强,画家通过颜料及画布去描绘其特有的内心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画家创作理念的多元化趋势愈加明显,后现代主义画作层出不穷,技法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革,但唯独不变的是画家的艺术原则。

    3.表现手法为措施

    要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画家不仅要在素材上下工夫,还要在思想上有独特感受,在技法上别出心裁。新的观念和技法是同生的,创作精神、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有机统一。如,现实主义善于运用朴实的语言,组织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浪漫主义则采用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设计曲折离奇的情节;等等。这些手法都是不同的艺术手法的有机统一,从而形成了特定的作品。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设计表达;手绘;电脑制图;结合

0前言

设计表达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要求快速、生动、准确的表达各种环境、场景的结构和透视关系以及材质搭配和空间气氛的表现方法,为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学习甚至就业打好基础。设计表达的教学主要包括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两种表现方式,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用以表达设计方案、表现创作意图的主要手段。

1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的比较

众所周知,设计包括构思和表现两个阶段。针对设计的过程而言,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在不同阶段各有优势:在设计构思阶段,手绘表现因便捷、自由、可与思维同步等原因更有优势;而在设计表现阶段则相反,电脑绘图的速度、质量、信息传递等方面则是手绘表现无法比拟的。可见,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是密不可分的,就设计而言,这两种表现形式哪个都不能放弃,它们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相融互补。一个好的点子、方案、构想、创意如果用传统的手绘表现草图,再根据设计者的思路和方案,用电脑绘图表现出预想的理想效果,把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两者的价值和作用。

2环境艺术设计表达教学中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结合的必要性和优势

2.1节约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以往的设计表达教学中,往往是先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学习手绘表现,掌握空间透视、线条表达、色彩表现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并完成从快速表现到长期作业的过渡,然后再学习电脑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进而利用电脑进行图纸表现,无形中浪费了较多的学习时间。在教学中,可以考虑压缩原有的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学习时间,适当增加手绘与电脑制图相结合的设计图纸表现技法的学习,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学生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提升上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2.2改变学生对设计表达技法的偏颇,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表现水准

目前,在设计表达教学中呈现出传统的手绘表现与现代的电脑制图并存的局面,在教学中二者是有承接性的,但是缺乏融合性。学生大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社会工作的需要侧重于手绘表现或电脑制图中的某一项,没有考虑到二者的有机结合。有时学生也因美术基础薄弱等“先天不足”而厌倦手绘技法的学习或因为对电脑软件不够敏感而放弃对电脑制图的使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临挑战,更严重的是许多学校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应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变得完善。

2.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随着设计业的迅速发展和客户审美水准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将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相结合来完成设计图纸的绘制,如在广州、上海等地,部分设计师除了一些设计创意草图作为工作内部交流以外,也有用相对细致的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结合的设计图纸直接与客户交流,这样非常便于近距离的沟通,也便于完善和修改,充分体现了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结合在设计交流中的优势,同时也提高了客户对设计师素质和修养的美誉度。因而,环境艺术设计表达教学注重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结合的教学必将使学生的综合表现素质有所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增强就业竞争力。

3环境艺术设计表达教学中手绘表现与电脑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3.1在专业训练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设计方案的创作不仅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手绘表现功底,更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总体上,新形势要求学生在设计表达上并不主要是高技巧,而是高素养、高眼界、高审美情趣,这是和以往的教学最不同的地方。而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既有赖于学生自身对设计表达的投入程度,更多地有赖于教师对各种最新表现方式的了解和新动向的把握,因为教师在讲评鉴赏中的见解能对学生艺术设计修养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影响。

3.2全面提高教师的手绘与电脑制图的表现水平

在计表达教学中经常是绝大多数讲授手绘表现的教师不懂使用电脑制图,相反,能够娴熟地使用电脑制图的教师却对手绘研究不够深入,这就使电脑制图很难与手绘表现结合到一块儿。所以,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手绘与电脑绘图的表现水平,改变讲授手绘表现与讲授电脑制图是互不干涉的两门课的现状。最好讲授手绘表现的教师也能担任电脑制图课程,因为他们能把两种不同的绘制工具、不同的技法训练融入到一块儿,从而把新体验、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设计学习中能更好地利用两种手段,更加快速地设计出更加完美的图纸。传统的手绘表现和现代电脑制图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全面提高教育者的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综合水平,改革传统的设计表达方法和教学方法,必将使设计表达这一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加突出。

3.3适度调整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的课程,增加二者结合方面的训练

传统手绘表现技法内容多、效率低,对美术基础要求较高,学生因压力太大而望而却步。而电脑制图也并不简单,一般都需要掌握2-3个专业设计软件(比如AutoCAD,3DS MAX和Photoshop等几个大软件)才可以进行较完整的设计,内容多而复杂,要做到熟练掌握更需要很长的时间。二者均解决不了因复杂性导致的“教”与“学”的矛盾,最好是进行设计表达教学的课程调改。

3.3.1精简手绘表现教学内容,偏重“快速表现技法”

传统的手绘表现技法包括:水彩、水粉、炭铅笔、钢笔、色粉笔、彩色铅笔、马克笔和喷绘等,内容很多。相对复杂的是水彩、水粉和喷绘技法。其中水彩、水粉技法最好放在美术基础课教学中解决,喷绘技法因材料昂贵、程度复杂,可以省去。教学中应偏重“快速表现”,比如以教授马克笔、彩色铅笔和钢笔淡彩为主。注重表现中的快速意识和图面的感觉,训练构思、创意和思维的敏锐性,不要过分追求透视的精确、细部的严谨和场景的真实。这样不仅见效快,而且轻松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2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

当下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信息时代,他们大多对电脑绘图这一新兴流行的表现手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笔者多年的教学感受来分说,至少有80%以上的学生能用电脑进行制图与设计,学生综合表现能力大大提高。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快速手绘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再学习电脑制图,并尝试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教学同步或穿插进行,从而达到二者的连贯与统一,缓解“教”与“学”的矛盾。

3.4方案设计不同阶段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结合应用的方法

针对环境艺术方案设计的整个过程而言,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在不同阶段各有优势。在方案构思时手绘表现因其便捷自由、可与思维同步等原因更有优势,可以生动、形象地记录创作激情并把激情注入设计作品之中,有利于体现设计者的思想初衷。而在方案设计时则相反,电脑制图的速度、质量、信息传递等方面则是手绘表现无法比拟的。在图纸设计表达中应遵照设计过程的阶段划分,将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有机地结合,穿插进行。比如一个设计方案,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调动各自的长处。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草稿设计和比较阶段,可以用手绘快速表现来完成,此时它记录设计人员的想法,同他人交流意图、征询意见,用起来很方便。在进行到设计的方案表现阶段,需要对图纸进行精细描绘,这时用电脑制图是比较适合的。

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毕竟是两种思维和行为方式,除了在方案创作的不同阶段优先选用不同的方法之外,同时还应在同一个阶段中采用不同手法的灵活组合。可将电脑输出的线框图纸用手绘填充其中的颜色和附加部分,同样也可以将手绘的线稿导入电脑软件(常用photoshop)中,有时还借助电脑手绘数位板这一新型的辅助工具来进行色彩、纹理绘制和后期处理。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结合所表现的设计图界于绘画与电脑设计之间,它可将手绘线稿中的流畅、自然的线条和电脑中无穷的色彩相结合,也可以把电脑线稿中的准确、精密的线条和富于感情的手绘色彩相结合,形成一种新颖的设计效果表现图,并可以以此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审美水平。

3.5鼓励学生主动勤奋,积极实践

在设计表达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两种表现方式的结合不是容易的事情。课程教学上提倡互动式教育,不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并鼓励学生举办个人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设计展览。除了在教学上的调整外,还需要学生自己付出极大的努力,学会主动学习,勤奋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让学生按时保证质量完成,着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表达的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一些专业设计比赛,以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设计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通过参赛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总结经验,明确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4结语

手绘表现与电脑制图相结合是环境艺术设计表达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手绘表现和电脑制图作为实现设计者意图的两种途径,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两方面应该并重,形成互动、互补的正确关系。传统的手绘表现与现代的电脑制图相结合是设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在现代社会中也势必成为设计领域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郑曙肠.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邵龙,赵晓龙.设计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 环艺专业 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 教学重点 课程内容

一、手绘表现是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语言

在电脑效果图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表现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并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向人们传递着设计的思想、理念及情感,愈来愈受到重视。手绘表现图并非仅仅是传递设计语言和信息的媒介工具,亦是设计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无论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中,还是在设计师的实际操作中都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设计表现技法课是环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一环,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和专业素养。

手绘效果图能直接地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是他们用来直接表达艺术构思、创意方案的重要手段。画面的每一根线条都是设计师情感的流露和设计语言的表达,每一块色彩都是设计师对情感空间的展现。手绘表现的质量是一个设计师职业水准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反映,每一条线、每一个色块、每一个空间的构成因素,都将会很大程度地反映设计师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很难想象在一个手绘水平低下的设计师笔下,会出现一个令人感到完美和愉悦的空间。每张手绘表现图都不仅仅是设计构想,更传递着设计师的个人修养、文化底蕴、艺术个性、情感表达和对审美的追求。同时,掌握手绘表现技法能够使设计者及时捕捉内心的瞬间灵感、表达原创性思维,并且能和设计者的创意同步,是设计构思过程中对视觉形态表达及各部分空间关系最好的推敲方式。特别是在景观设计中,手绘的写意手法是电脑无法企及的,这也正是手绘效果图的魅力所在。因此,手绘表现是环境艺术设计师不可或缺的表现语言,在从设计的形成到最终呈现的各个环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手绘表现的训练方法与途径

手绘设计表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在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才能掌握手绘表现的关键要领。

1.线条训练。

手绘表现作为设计师的一项必备的专业技能,要熟练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线条训练,“线条是手绘表现的生命和灵感”。要用线条的力度、速度与虚实表现物体的造型、空间的尺度与层次关系。线条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一旦形成了形体就有了生命。中国书画的线条可谓是精深博大,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之说,这是强调用线的力度和渗透力,用钢笔画线也应是如此。手绘表现图用的线条的目的是表现造型和物体的尺度关系、画面的层次关系。用钢笔徒手画线与尺子画线的要求也一样,要把线条画直,但徒手画线中的“直”是要求大体的直,是感觉上的直。在徒手线条表现中,线条的直是相对而言的,有时“颤线”会给画面空间带来一种灵动的意境。另外,线条的抑扬顿挫也是主观情感的表达。要学会慢慢地培养这种感觉,让线条本身就具有感彩。这一阶段,让学生进行徒手慢写的建筑表现练习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要求学生以单线直接徒手绘制于A3纸上,避免铅笔起稿和反复修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眼、脑、手的高度配合与协调能力,做到想到哪儿就画到哪儿,收放准确自如。

2.质感表现。

线条在表现形体的时候,应注意表现对象的物理特征,物体的材质有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在表现的时候要注意加以区分,要有意识地去表现,如坚硬的物体用线要挺直一些,柔软的物体用线较为圆滑和飘逸。另外,要熟悉素材、材料。如以金属来说,有毛丝面、铝、铜等;以玻璃来说,有清玻璃、喷砂玻璃、胶合玻璃、裂纹玻璃等的种类与表现。总之,愈清楚素材种类,就愈能组合出丰富的作品。

3.透视训练。

手绘效果图和其他效果图一样,都是将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从二维的抽象思维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形的一种表现。掌握正确、简便的透视规律和方法,对于手绘表现至关重要。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一点透视、两点透视的基本原理并加以灵活运用。很多学生在临摹阶段表现较好,但在绘制自己设计的空间时,效果图就出现透视不准、比例失调的问题。这是因为未能运用好透视规律,以及从二位平面转化为三位空间的表现能力。针对这种现象,关键在于多做练习,熟能生巧,让学生把二维到空间三维的相互转换思维当作一种习惯。具体的训练方法有以下两种:(1)一点透视与两点透视之间的转化练习;(2)从平、立面图到空间效果图的转化练习。其实,徒手表现图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用正确的感觉来画透视,使落笔有好的透视空间感。透视感觉也往往与表现图的构图和空间的体量关系息息相关,有了好的空间透视关系来架构图面,一张手绘表现图也就成功了一半。

4.画面关系的把握。

设计表现图是以空间为依托的。画面空间关系的把握是每个设计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空间设计与画面关系的处理,就没有一张表现图存在的意义。在表现中要十分注意画面的黑白灰关系、远中近关系、主次关系及色彩关系。主要通过笔触的变化、色彩选择、视角的选择来实现。

5.图纸整合。

单张的效果图并非设计表现的全部,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的表现包括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分析图、透视效果图等一系列的图纸。不同的图纸有不同的表现技法与侧重,因此,熟悉概念草图、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鸟瞰图及剖面图的表现技巧与表现原则是教学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这一环节的手绘表现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表现能力。

6.设计创意与构思。

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程虽然以技法为主,但在教学中仍应强调设计创意思维的培养,忽略对设计理念、创新意识的研究与探讨,将会导致设计课程目的性模糊的恶心循环。“设计”是把一种新计划理念、新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表现出来的活动过程,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计划理念的形成;(2)视觉传达方式,即把构思、设想、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视觉方式传达出来;(3)将传达的效果再具体应用。在设计领域中,设计的创意灵感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来自于多种思想撞击之后所产生的激情。设计的核心是创造性,而手绘恰恰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传达手法。手绘表现实际是一种图示思维的设计方式,在一个设计理念的前期,尤其是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最初的设计意象是不确定的,只有通过手绘表现――图示思维的方式,捕捉设计创意与灵感,实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思从抽象到具象的演变。设计创意与设计表达是设计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授表现技法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设计创意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手绘快题设计训练予以加强。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上述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重点,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要与之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

1.熟练运用透视学原理。

透视是写实主义绘画的基础,在画面空间表现方面有它的科学性,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环艺专业设计表现效果图主要采用比较简单而快捷的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以下几点:(1)视点位置和高度。如果视点的位置和高度选择不当,就会造成画面严重失真。视点的位置要视画面中表现物体的主次而定。(2)透视规律及透视线条的掌握。要想使画面的空间感表现得更加立体,纵深感较强,在画透视图时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所有与地面平行的线,都要与灭点相连接;二是所有与地面垂直的线,都要画得垂直,否则就会影响画面空间效果的表现。(3)透视的准确性与透视比例的掌握。一是掌握好真高线,不论是一点透视还是两点透视,物体体量的再现主要依据真高线。二是注意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体量对比,找准一个参照物,以它为标准,衡量其他物体和画面的比例关系。

2.简化绘制程序,着力于快速表现。

当今手绘表现主要具有构思、记录、修改、沟通、进行信息传递的作用,应突出效果图的说明性。因此训练的方式方法应更多样,主要应体现在快速、准确表现的定位上。具体措施是:不再要求学生绘制大篇幅的作品;注重透视,表现形体造型要求准确、真实;用色简练概括;结合线条的排列、色彩退晕等方法来表现形体简单的质感、光影和气氛;对形体的尺度、比例,要求用目测来估计,在线条练习中,无论长短、粗细、曲直,都抛开辅助工具徒手进行。

3.研究新技法,利用便捷工具。

在课堂训练中,学生尽量进行多方案练习。尽量不调色,利用现成便捷工具,如马克笔、彩色铅笔、油画棒、记号笔、荧光笔、修正液等。学生应熟练掌握各种笔的性能,研究每种笔的使用优势,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作为专长研究,在平常学习中作为常用的工具来练习。

4.加强设计创意与表现训练。

充分调动学生表达手绘表现的创意与构思,加强沟通、协调、展示的能力训练。对于有一定设计基础的学生,可以进行手绘快题设计训练,让学生将表现技法结合实际设计,灵活运用于快速设计表现中,达到实战演练的目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意识,认识设计与表现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手绘表现的技法和方法入手,但学生不要把表现图仅仅当成一种单纯技巧来看待,它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也需要作者有很好的综合素养及相关知识,比如,表现图的感觉很难从教学上用精确的语言来描述。图面感觉,实际上是“诗外”的功夫在起作用。诚然,技巧是任何表现形式都需要具备的基本功,也是第一性的东西。如果一个设计师能把表现技巧和素养并重,很好地将它们结合并流露出来,画一张很好的表现图就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文献:

[1][德]乔纳森安德鲁斯.德国手绘建筑画[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1.

表现手法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表现手法;多样性;细节表现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6-01

一、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的同异

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在选材、指导拍摄的思维模式、拍摄手段等均具有共性与个性,在此我们首先简单讨论两者的同异能够为电视专题片的表现手法研究明确素材和方向。

明确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差异主要为纪录片概念提供了界定范围,决定了纪录片所应承担的使命,电视专题片作为电视节目的常态应当有更为灵活和广泛的界定。事实上,专题片与纪录片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等同,在实际使用中,纪录片包含于专题片范围中,但是前者强调了更少的主观色彩。

在相同点上,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在选材上均以真实性、客观性为首要原则,即指其所表达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且真实发生,不为拍摄者人为杜撰出的。而在表现手法上则均排斥过多的变形处理与戏剧表演。

在不同点上,纪录片的内容和镜头使用虽然仍是经过选择的一种表现,但是应当尽可能的采用不干扰被摄主体,尽量减少拍摄者主观色彩的表现方式。这就表明了纪录片真实记录历史,表现社会、自然现实的主要使命。纪录片因为纪实主义色彩的使命原因,表现手法受到了相当的限制,创作形式较为单一。而专题片则更加灵活,允许创作者直抒胸臆或是将拍摄意图作出明显的指向,因而在倡导纪实的同时,容纳了说教性内容、适当的“情景再现”存在的可能。

二、电视专题片需要表现手法多样化

(一)电视专题片在真实“再现”的基础上表达思想的性质允许其具有多种表现手法

专题片所纪录的人物事件往往具有多个侧面,单纯的“客观记录”往往会使专题片过于平淡,流于空泛而使受众抓不住核心内容。在事实内容既定的情况下,应采用多种表现手法组织有限的画面语言,还原人物事件,以人物事件本身的魅力传达潜在的拍摄意图。表现手法在这里将片中蕴涵的思想信息是否可以得到完美传达作为目标,通过对比、重复、强调,穿插叙述等具体方式有效组织画面内容,它为专题片“再现”真实服务。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有益于有效充实的组织内容,进而表达专题片思想。

(二)拍摄条件的限制使专题片不得不采用多样的表现手法

对于历史题材的专题片来说,真实地进行实地拍摄已经不可能,那么采用“情景再现”等多样的表现手法就成为了必然。如专题片《大明宫》,全片依据史料,运用电脑技术和场景再现还原了千年前唐朝大明宫的盛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专题片的功能以及受众群体的需求要求专题片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

电视专题片的功能主要有文化教育、记录历史的社会功能,同时若专题片以取得利润为目的则又必须具有经济功能。对于商业性的专题片,创作者必须提供使一部分专题片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受众,从而使其具有休闲娱乐功能。承担不同功能的专题片,对应不同的受众应采用不同表现手法的组合。如作为新闻节目的电视专题片则应采用强纪实性色彩的表现手法,而作为文教功能的专题片,各种资料的综合运用则更重要,对于表现人物的专题片,注重讲故事的叙事蒙太奇的手法运用能够造成情节的冲突,吸引受众。

三、细节表现是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的共性与创新基本理念

(一)细节表现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体现

1、细节表现为专题片提供了逻辑上的“结点”,是专题片的局部构成及推动发展的因素。

电视画面语言引导着受众在观看节目时的思维,这就要求专题片具有帮助观众连接人物事件前后情节、关系的“结点”,而细节便充当了这样一个功能,它使观众形成了在对一部专题片总体印象下的可触的,用于自己认知、思考的点。

2、细节表现是专题片潜在主观意图的表现载体。

这在纪实性专题片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纪实性专题片的高度客观的要求,创作者无法直抒胸臆,因此将自己的意图蕴含在各个细节中,是其表达思想的基本方式。

3、细节表现的有力、恰当与否,决定了专题片的可看性。专题片是否言之有物,在于其细节是否充实,是否恰当。

(二)细节表现在专题片中的体现表明其为各种表现手法所共有,并且是专题片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的主要途径

长镜头记录,对拍摄素材在结构上的蒙太奇的组合和串联,资料的插叙与情景的“真实再现”,解说词与非现场声的音乐音效运用是常见的几类电视专题片表现手法。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长镜头,抑或是蒙太奇等,都是着眼于记录或者突出某一人物事件的细节部分,从而以点带面,表现情感。如专题片《回家》中,创作者全程记录抗击非典英雄凯旋与其妻女在家迎接的镜头,挖掘出了其妻在家中下意识的一遍遍擦桌子,女儿踮脚盼望父亲等细节。又如《舌尖上的中国》,以各种食材的获取,凸显食物之美。再如《大明宫》中的对唐明皇演戏的情景再现,充分以这一细节表现了唐朝天宝年间的浮华。而在各个专题片中重要情节、人物发生时的解说词、音效音乐则为人们指示了某个细节出现的重要性。

(三)细节表现对专题片表现手法具体使用与创新的意义

细节表现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在专题片拍摄中无论是选材,还是镜头的具体拍摄中,着力突出细节,能够使专题片主题更加鲜明,所表现内容更加真实可感、易于理解。由此,我们在拍摄实践中可探索出对各中表现手法的创新性使用,如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从人们饭桌上的食物变化体现纵向的时代变化,通过对某高三学生备考经历的长时间跟踪拍摄,反映高三群体的生活状态,或如专题片《手》中,通过蒙太奇的方式组合不同人的手,反映社会阶层的关系与生存状况。

参考文献:

[1]姚建明.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共性与个性[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