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范例6篇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范文1

【关键词】中学教师 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17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不断深入,提高人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和整个社会的迫切追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教学责任,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教师培训,尤其是在职培训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若干政策法规来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进行,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国大部分教师为了改进教学质量,参加了多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在职培训。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技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具体到各地各人,又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注重宣传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以分管校长为常务组长,负责学校校本培训组织、管理、服务、教学、教研、科研资料积累等项工作

2.学校教务处要把推进课改作为中心工作,为课改服好务,负责教师学科培训、教研、科研组织管理工作;要搞好《课题研究》,及时搜集、总结、报道、推广学校、教师在课改中的经验,积累、整理课改相关资料。

3.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课改,让社会、家长、学生了解课改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努力争取社会、家长、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4.建立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对工作中涌现的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课改过程中的优秀成果进行及时推广。

三、转变观念,落实措施

(一)努力转变观念树立“五个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观念指导课改。增强使命感,强化课改责任意识,逐步树立“五个意识”,努力完成课改实验任务。

1.要树立课程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变被动地使用教材为主动地挖掘教材,成为课程的开发设计者。2.要树立开放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拉近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空间,教学策略等呈现开放性,注重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3.要树立综合意识,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发展的双翼,在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中增长知识。

(二)认真开展活动,落实各项措施

1.按规定开齐课程。按规定使好课程教材,教者要深入理解教材,把握编者意图,体会教材特点,灵活运用教材。在课改教学新理念指导下,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基础性的学习能力。2.上好体育实践课,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学校以教师为主体,争取家长、社区人士的参与,结合本校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运用校本课程。要在积累延伸或开发性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收集学生开发性阅读材料。3.认真开展课改教师参加以专题讲座、讨论、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形式为主,以解决观念转变问题的通识性培训;以《课程标准》解读为主要内容,结合教材,以教师实施新课程,操作新课程为目标,主要解决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主的学科性培训。要本着“边实践、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精神,落实好平时的分散培训,在过程中为广大教师提供示范、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搜集材料,供教师们学习和讨论,以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4.改革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观念转变的载体,是新课程实验的关键环节。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5.走“科研兴校”之路,教师要强化搞课改就是搞科研的意识,紧紧围绕课改深入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要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与研究能力,使教师在实践与理论的对接中逐渐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学校要通过调研,将课改的关键点,困难点纳入教育科研内容。在课改实验过程中解决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写出经验论文,积极投稿。

四、培训要求

(一)强化理论学习

1.教师职业道德和执教规范:如《教师法》学习与辅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宣讲、优秀教师事迹演讲、“廉洁从教”、“文明执教”案例分析与讨论。2.教师职业技能和教科研方法:如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比赛,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评,教研方法讲座,课题研究方法案例分析等。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课改专家讲座;各科《课程标准》学习;校内课改经验交流会;教学行为反思辩析会等。4.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与学习。5.列入培训计划的校级和校际教研活动:如有培训目的和研究专题的全校性公开课、研究课活动;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研究活动、校级“优质施教”说课、评课活动;由学校组织的教材教法研讨会、教材比较分析会;优秀教案评比。6.青年教师培养:如师徒结对活动、“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座谈会、青年教师论坛等。

(二)强化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重点放在培养与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教师基本功和活动课组织能力上。

(三)突出岗位竞争

根据各级继续教育培训进程,有机地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教案评比、硬笔书法竞赛,教师课件制作展示。

五、结论

作为一名新教师,日后工作的路还有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碰到的困难会接踵而来,面对这些,我会继续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严格要求工作,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尽快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的职业学校教师。

参考文献

[1]陶玉凤,朱虹.基于“教师发展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范文2

关键词:工程训练 学分制改革 安全实训 热加工 创新能力

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工程实训是一门实践教学为主的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基础,必不可少的必修课,高质量完成基本工程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程实训》课程结合大工程背景下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趋势与高等教育的改革精神,以国家教育部本科课程改革指南为指导。改革实训教学模式,优化实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如何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学质量,是一个急需研究课题。

我校学分制教学改革,学分制运行一年来,经过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实训部一段时间的思考探索研究总结。现将有关做法和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

一、充分利用学校和中心网站做好热加工实训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各工种实训宣传工作,工程实训的目的

学生在实训前对常见零件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之甚少,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的选课,不仅可以帮助实训学生初步了解机械基础、加工工艺、同一个零件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机械制造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实训学生学习兴趣,与工程训练中心和实训教师互动,提高实训学生兴趣,对各种零件加工适用性经济性和创新、创造性思维等。

1.做出常见零件工艺流程图和选课参考图。让学生在实训前初步了解常见零件工艺流程加工工艺,供热加工实训和各实训工种学生实训选课参考,有目的的学习。

例如:车床的主轴、齿轮

(1) 传统加工:设计、原料选择、下料——锻造——预备热处理(退火、正火)——机械粗加工(车、铣)——最终热处理(调质)——机械精加工(精车、磨)——零件——零件组装(钳工)——机器

传统加工:设计,实训学生明确怎样学好《工程制图》的意义。原料选择、下料、锻造材料成型《工程材料》是基础,要学生考虑到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应力。预备热处理(退火、正火)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退、正火方法,其目的是降低金属材料硬度,便于切削加工;消除锻造加工使金属材料变形所带来的内应力,细化加热和热加工变形所带来的金属材料晶粒;为下一步热处理做好组织上的准备;机械粗加工完后进行最终热处理(调质)可获得较高的综合力学性能,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在粗加工前和精加工后进行最终热处理;机械精加工完后才能获得真正合格的零件。

现代加工:设计、原料选择、下料——锻造——预备热处理(退火、正火)——机械粗加工(数车、数铣)——最终热处理(调质)——机械精加工(精车、磨)——零件——零件组装(钳工)——机器

现代加工与传统加工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让实训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一个机器是有许多零件组合在一起的。一台机床有七至八千多个零件组成,一辆汽车有二至三万多个零件组成,除了有金属材料外还有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结合大工程背景,除了让实训学生考虑材料性能、工艺方法、加工工艺,还要实训学生考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设计出的机械的创新性、经济性、适用性、成本等。最终达到国家所提出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的。

2.让热加工实训学生先购教材提前通知做好预习、实训后复习的工作。

热加工实训学生在实训各工种前预习各工种教材。使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和要求,全面了解金工实训教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实训各工种及其相互联系,使学生有全局概念,防止所学知识支离破碎,并能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使学生掌握安全基本知识,消除安全隐患。让实训教师少一点时间讲理论课,多一点时间给实训学生操作,下一次实训少复习一点已经操作的内容,留多一点时间给实训学生新内容操作。充分利用在下一次实训前的间隙把上一次内容充分消化吸收。进行实践与理论知识交叉互动学习有利于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这也是学分制好处之一。

二、尽快提高热加工实训指导教师的理论和专业水平。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人才队伍

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指导教师既要有较高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和指导能力,培养更多的双师型人才队伍已迫在眉睫。鉴于工程训练中心热加工指导教师有较少学分制指导经验,因而他们的授课内容、进度、采用新旧国标等情况均不统一。为此,需由中心领导和骨干实训教师重新修定学分制教学大纲,教学执行大纲组织实训指导人员讨论大纲内容及实施方法,编写讲稿,规范各时间段实训内容。组织指导教师公开讲课,工程训练中心领导骨干实训教师和其他实习指导教师等到场听课,对授课内容和方法等进行规范化,以提高实训教师的授课水平,相互学习交流。同时举行了工程训练讲课大赛、实训操作演示大赛,对讲课、操作演示水平进行评奖,以增强指导教师的竞争意识,取长补短。经反复多次讲课、操作演示和听课后,再由中心领导和骨干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共同讨论制定实训细则,进而规范每个实训单元应完成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热加工各工种大纲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单元指导教师不同而出现的实训内容的脱节和不同步现象。不断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学质量。

请进来、送出去、多交流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中心加大热加工实训教师培训力度,培训储备实训教师,培养一专多能实训教师。让更多一线实训教师在现代企业和兄弟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多学习、参观、交流、研讨;让更多专家、名师、学者给一线实训教师授课。看看企业发展的方向、兄弟院校工程训练的经验,听听国内外工程实训发展方向。以便使一线实训教师开拓视野、思路,避免闭门造车和师傅带徒弟那种近亲繁殖。稳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三、加强安全教育,防范于未然

热加工实训实行学分制改革后热加工固有的特殊的高温、高电压、高粉尘、高辐射、有毒气体、飞溅物等危害,再加上实训学生一周或几周实训一次,学生安全实训是现在乃至以后工作的重中之重。整洁的实训环境,完备规范的安全实训制度,实训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实训部部长不断督查,查找事故苗头,不断整改,防范于未然、做到警钟长鸣、消除安全隐患。在实训学生中不仅要强调安全实训的重要性,更要加强热加工实训教师实训的安全意识。安全的实训是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学生本人负责,而且在实训教师中强调安全实训的重要性是对实训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责任心业绩重要考核依据。在实训全体学生中签安全承诺书,各班长、学委、学生党员自动成为安全协管员;在实训教师中要求挂牌上岗、建立各工种意见箱、党员示范岗等措施有效的消除安全隐患。安安全全的实训对学校、中心来说也是一种最大的节约成本,作为部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安全的实训更是学校、中心辐射全国重要声誉之一。

四、抓基础实训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离不开综合培训。创新能力培养关键不是发明创造,而是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学分制改革后积极贯彻工程实训基础,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注重工程基本素质,启迪引导创新意识。抓基础实训质量,抠实训每一个细节 。在有限的实训时间里,让实训学生知识技能弄懂吃透。了解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工艺流程;各种机械创新大赛、自滑车、无动力小车等为载体。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工程师来。

五、校企联合,敞开大门办学。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中心一方面要争取学校给中心实训教学经费增加投入,增加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寻找企业合作。学校的投入经费购置的设备永远赶不上企业更新换代的设备。资金和设备是企业优势;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本质。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争取企业支持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与企业合作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多复合创新型人才,也是给社会、企业的反哺。

六、结束语

学分制是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它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多层次、多样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它强调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个性达到和谐发展;它对热加工实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学分制的实行,工程实训应从转变热加工指导教师的思想、进一步提高热加工实训教师的教学质量、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改善实训设施等方面深化工程实训教学的改革,不断提高工程实训教学质量。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海.机械制造工程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9.

[2]段海峰.关于如何提高新时代金工实习效果的探讨[N].科技创新导报,2013-06.

[3]黄新明.应用型机械类本科生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N].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04.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范文3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区教育局和市教科所工作部署,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质量为主线,继续深入开展“强师德、铸师魂、树形象”为主题的活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服务意识,扎实抓好课堂教学、综合课程、评价改革、农村课改等四项重点工作,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努力。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把握关键,抓住重点,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1、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切实解决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正确处理“三维”目标达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努力实现“三维”目标达成的整合。落实区“双百工程”,继续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抓好新课程实验教材培训;组织全区性教学观摩研讨;在课改基地校举办教学开放周研讨活动。

2、加强综合课程教研工作。综合课程改革含量高、难度大,要克服困难,积极实践,做好专业引领和教学指导,积极探索综合课程实施的新路子。加强课标、教材培训;充分发挥区科学、艺术中心教研组辐射作用,建立校际教学研究制度,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教研员、兼职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同任课教师一道,开展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认真议课评课,解决存在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丰富充实科学网站内容,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3、扎实有效抓好课题研究。本着“以课改定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的思路,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完善研究体系,加强课题管理的力度,让课题研究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促进教师成为教科研型的专业工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应用性为主,以行动研究为途径,以解决课改实验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核心,为新课程的实施和课标的验证提供经验和依据。做好省、市、区级重点课题研究的跟踪、指导、检查工作,协助一线教师解决研究中的疑难,督促各课题组及时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整理,适时地在研究方法上给予指导。对一批本学期将要结题的课题,依据课题立项部门的要求,协助做好结题验收工作。学生学习评价改革是本学习课题研究的重点,力争有所突破。

(二)强化管理,措施得力,一如既往做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参加基层学校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听课、评课等方式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肯定成绩,发现先进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对各校执行《省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和《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情况的检查指导,重点检查学校落实省颁课程计划、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完成教学任务等常规工作,并且加强随堂听课工作。本学期继续将撤点并校后的农村学校做为教学指导的重点。

2、重视教学质量监控。继续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积极促进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照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方案,继续开展区、校两级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通过教学质量监控检测手段,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管理,促进各学科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各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检验课改成果的重要手段。去年,我区师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显著。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重视抓好师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落实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学科竞赛工作安排,组织好中小学各学科竞赛。认真筹备,精心组织,发现人才,促进教学,活跃学生课外活动。搞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交流、评选、汇编工作。同时鼓励、组织中、小、幼教师参加省、市有关教学比武活动,促使我区师生在省、市各项评选、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三)狠抓培训,互相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1、有计划地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工作。为使培训更好为教学服务,我们力求开发潜力,拓宽思路,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做好小教自考报名及助学工作,妥善安排助学培训,努力提高小教自考的毕业率。组织小教大专自考实践环节考核的教师到学院参加考核。做好“双高普九”有关教师培训材料的整理工作。协助抓好小学实验年级教材培训,确保参加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暑假期间,将举办2005年小学初级教师职务培训班和农村完小校长提高培训班。

2、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和工会参政议政作用。学校党支部将按照区教育局党委的部署,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并充分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目标,增强投身于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发展为主题,坚持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学校工会将把关心教职工的冷暖摆在首位,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努力为教职工创设温馨的工作氛围。

3、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预期完成。校行政和处室领导要增强责任意识、角色意识,落实岗位责任制,大胆开拓,勇于进取,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意识。要带头努力学习政治、学习教育改革理论,深入教学第一线,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履行职责,加强沟通。教研员要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培训,认真学习课改工作的有关文件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密切关注课改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教学研究、专业引领的水平,以适应课改的需要。树立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增强服务基层的意识,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后勤人员要牢固树立为课改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密切配合各处室,确保课改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将坚持不懈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工作和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三、各处室工作安排

(一)中研室

二月份

1、制定新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2、编写初中各年级半期考试卷

3、参加市教研室学科会议

三月份

1、筹办2005年中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2、举办课改教学研讨课

3、完成初中数学联赛报名工作

4、完成初中各年级半期考试卷编写工作

5、举办全国初中生物理知识竞赛

6、参加市教科所学科会议

7、下校调研

四月份

1、组织初中各年级半期考试

2、举办课改教学研讨课

3、举办初中数学联赛

4、编写初一、二年级期考试卷及九年级区质检试卷

5、举办中学综合课程专题研讨活动

6、参加市教科所中考命题指导会议

7、下校调研

五月份

1、召开初中毕业班七个学科总复习教学工作会议

2、组织初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3、组织初中毕业班技术班考试

4、完成初一、二年级期考试卷编写、校对工作

5、组织区七、八年级初中生写字比赛

6、下校调研毕业班总复习情况

六月份

1、组织初一、二年级期末考试

2、组织初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

3、举办2005年中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七月份

1、参加2005年中考评卷工作

2、做好2005年中考质量分析工作

(二)小研室

二月份

1、制定教研工作计划

2、实验教材培训准备

3、编写单元、半期练习

4、征集课改教学论文

5、汇总、整理课标、教材验证情况报告

三月份

1、召开小学教学工作会议

2、举办新课程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

实验教材培训,开展教学观摩研讨课活动

3、评选区级教学论文并选送优秀论文送市参评、汇编

4、下校调研《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验意见》落实情况

5、下校随堂听课;参加课改片区活动;课题研究情况调研

四月份

1、重点课题研究情况调研及指导

2、开展区级教学研讨课活动

3、组织评选区级优质课(录像课部分)

4、下农村校听课调研、指导;参加片区活动。

五月份

1、对本学期结题的课题进行结题前的核查及验收工作

2、组织区级教学研讨课活动(实验小学)

3、区级教学论文汇编

4、下校随堂听课;参加课改片区活动。

5、召开小学毕业班教学工作会议

六月份

1、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

2、撰写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情况分析报告

3、收集本学期实验年级各学科课标、教材使用与实验意见及学生学习情况报告。

4、下校听课调研;参加片区活动。

5、调研课题研究情况,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及过程性材料的搜集整理进行指导。

6、完成区优质课评选活动。

七月份

1、参加国家、省级教材培训

2、整理、汇总本学期实验年级各学科实验报告。

3、报送省级课题结题报告(建设小学、实验小学)。

(三)培训处

二月份

1、制定本学期培训处工作计划

2、小学初级教师培训班汇编论文证书打印,论文发放。

3、整理农村完小校长培训材料

三月份

1、2005下半年小教专科自考报考工作

2、组织参加小教大专自考实践环节考核的教师到学院参加考核

3、做好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实验教材培训和小学

3年级科学实验教材培训的通知和继续教育证明发放工作,并做好培训材料整理归档工作。

4、做好“双高普九”有关教师培训材料的准备工作

5、下校听课、调研,了解各校对新教师培训考核情况

四月份

1、2005年上半年小教专科自考座位号发放

2、做好“双高普九”有关教师培训材料市级检查后的整改工作,以迎接省级检查验收。

3、继续下校听课、调研,了解各校对新教师培训考核情况。

五月份

1、整理补充教师培训材料

2、下校听课、调研

3、培训处日常工作

六月份

1、筹备暑期小学初级教师职务培训班工作

2、筹备暑期农村完小校长提高培训班工作

3、学期工作小结

七月份

1、举办2005年小学初级教师职务培训班

2、举办农村完小校长提高培训班

(四)总务处

1、做好第二学期中小学教材、练习、试卷的征订发行

工作,对市区校的练习卷给予送货上门,以及数量的调剂保证教学之需。

2、做好校内卫生工作,优化工作环境,创建文明窗口。

3、搞好各类课改活动的后勤工作,保持场所卫生清洁、茶水供应、使课改活动能顺利开展。

4、资料、阅览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搜集、推荐最新信息供教研员参考,按期做好资料装订、编号造册归档,资料交流工作。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范文4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22-03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点: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为此,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瞄准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有幸获准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的本科专业。自2010年按照卓越计划要求,立足于“卓越工程师项目”的主旨与重点,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为核心,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加强国际交流等途径,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特别是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在听取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同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旨在形成特色鲜明的金属材料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

一、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知识面广、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和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富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为此,我们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该体系的特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1.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2.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

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机制,与企业共建课程,选择性地引入一些知名企业的岗前培训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主讲专业前沿讲座课程,充实授课内容。

4.增加企业学习环节,鼓励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质和能力;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工程训练,指导毕业设计,参与学生的培养。

5.加强课外培养环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与资格证书考试,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赛,进一步强化、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6.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学生访问交流,到海外大学或企业参加交流学习或短期实习,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实习基地参加实践等活动,认定学分,鼓励支持学生走向海外、拓宽视野,注重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该课程体系共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的认知为目的,主要包括《教授论坛》、《校友讲坛》和《新生研讨课》。《材料起源、发展及未来(教授论坛)》是由学院资深教授、院士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材料的起源、发展和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以及材料科学的发展方向,通过讲授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实例,激发同学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方法和创新能力。“现代冶金与新材料校友讲坛”通过邀请材料学院毕业的校友以及其他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名家,向新生讲述自己大学成长的心得、成功的经验等。“新生研讨课”则以小班研讨的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研讨问题,采用讨论、辩论、会议、实验、实践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新生研讨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使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授课过程成为教授和学生共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第二层次:以积累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主要由“主干课程”、“专题研讨课”、“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倡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实践的主动性,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开设了《金属材料工程实验技术(1-3)》和《大学生科技实践》等实践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制备、宏观及微观组织与性能基本测试方法以及实验技术等方面的技能,以及与时俱进的高科技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在内的多项实验,要求每个学生独立系统地完成实例操作和结果分析,以书写小论文和现场答辩的形式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手段,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理念,对提高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从研究型和工程型两个方面均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层次:通过企业共建课程和在企业的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我们聘请一部分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指导学生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形式,参与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与企业共建了一系列课程,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目前,在建的有《材料科学概论B》、《材料表征技术A》、《热处理工艺学A》、《金属塑性成型工艺A》、《现代冶金与新材料(校友论坛)》、《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等课程。

以《热处理工艺学A》课程为例。我们邀请了上海热处理学会理事长顾晓文先生作“热处理新技术和热处理行业动态”的专题报告。报告围绕热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主题,讲述工件热处理的发展目标、技术要求以及考核指标,同时介绍我国与先进国家在热处理工艺、设备以及操作人员等方面的差距,对我国当今先进热处理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同时,邀请上海大学兼职教授艾伯纳工业炉(太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稼生和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吴飞先生分别作“热处理工业炉行业动态和大型热处理设备”以及“热处理工业炉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专题报告。这些报告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技术现状、未来的技术需求和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拓宽了材料学子的视野,加深了对学科发展的领悟。企业专家结合工程实际中的案例具体分析,能更有效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是有力的补充。

《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是针对材料类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职业生涯培训课程。该课程通过聘请外企(如刀具行业世界第二大公司美国Kennametal公司)资深专家和有丰富经验的部门经理担任主讲,同时为部分优秀学生提供进入公司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更接近企业,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为今后更快地适应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提前做好准备。经过4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已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先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工程实践应用结合紧密等),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除课程体系的整合外,结合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及对企业联合培养等的要求,还相应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了授课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以适合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以项目为载体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与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2)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3)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4)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5)改革考试方法和考核机制,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能力和道德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具体为: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福利等事务的责任;为保持和增强其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这些能力和道德规范不是仅仅通过课堂的灌输就能得到培养和加强的。我们通过聘请有影响的外企、国企、民企和自主创业企业的校友,在《现代冶金与新材料(校友论坛)》、《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等课堂上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具备的素质,讲授一些基本的沟通、演讲等理论知识。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则通过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友寻访活动”,通过对校友的访问,不仅可以使他们了解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锻炼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可以使他们了解金属材料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

针对“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和训练重视和投入不足”,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采用课堂理论教学及讨论、实验室验证实验及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在《材料科学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资料查阅、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提高金属材料强韧性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对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固态相变》课程,在计算机机房中授课,在课堂中进行导读和总结,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并且增设综合实验以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综合实验中“教”、“学”互动,按照“拟题设计方案审核方案实验讨论分析完成报告”的模式进行。采用以上多层次的教学手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进行材料研究的能力与素质也大有裨益。再如:《金属物理性能》课程设置基于“热膨胀法测钢铁材料相变点”的项目训练及讨论环节,让学生制订研究方案,通过热膨胀测量、金相制样及观察、显微硬度分析等手段,实现对所提供材料的相变特点及组织结构分析,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专业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还特别注重通过学科的交叉和多门已修课程的相结合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力求在围绕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将工程应用、科研前沿和理论进展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课程,把本教研室的感应表面处理的科研实例与教材中的“表面热处理”章节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仅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把活生生的应用实例以及部分研究思路的细节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企业的工程实践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范文5

关键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工程实践;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29-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2]。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卓越工程师项目”的主旨与重点,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为核心,强化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企业工程实践环节,注重国际化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和全国大赛。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

一、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

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批准的本科专业。围绕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听取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优化了课程设置,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具有以下特点:(1)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工程文化。(2)增加实践性和研讨性课程比例,扩大开放性实验、实训,强化实践教学,突出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任务拉动式的研讨性和实践性环节设置。(3)引入“校企、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机制,与企业共建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对本科生进行职业生涯培训,聘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主讲专业前沿讲座,充实授课内容。(4)增加企业学习环节,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工程训练,指导毕业设计,参与学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工程环境中接受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增强工程意识,提升工程和能力。除了对教学计划的修订之外,还相应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了授课内容,改革了教学手段、教学考核与评价标准,以适合金属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如:以项目为载体的任务拉动式教学模式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工程实例为核心,把知识点与工程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案例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和工程实践教学,培养工程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课上、课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实现学生与教师课堂的上下互动交流;改革考试方法和考核机制,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加强企业工程实践

新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在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为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实践培育的环节,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发动广大教师,选取“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特维克材料科技公司”、“肯纳金属有限公司”、“艾伯纳工业炉有限公司”、“上海工艺研究所”等一批在行业领域颇具影响的国企和外企作为学生的企业实践基地。“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企业的工程实践采取了分散形式,以分阶段、逐步推进的模式实施。包括:“暑期实践(7~8月)深度实习(冬季学期)毕业设计(春季学期)”。每年的7~8月组织本科生先进入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暑期企业工程实践活动。通过这一阶段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使广大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未接触到的实践知识,加深了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大课堂中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获得了与人交往的经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虽然也暴露出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处理问题不够成熟等问题,但这些经历督促学生回到学校后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经历了暑期实习环节后,冬季学期一部分学生重新回到原实习单位进行深度实习,并与企业导师一起探讨,提出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春季学期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经历近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活动后,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2008级4名本科生经过一年深度实践洗礼,圆满完成了毕业论文,取得优良成绩。其中赵小满同学的论文《耐热耐冲击球墨铸铁铸造工艺方案研究》被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他本人也顺利进入原实习单位就业,并与另一位同学一起将毕业论文研究结果整理成文章,发表在《现代铸铁》杂志上。在企业期间他们积极参与“168中低压气缸排汽段下半”铸件的制造过程,该铸件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上荣获“2012年中国国际铸造博览会优质铸件金奖特别奖”。虽然我们的学生只是参与其中的局部工作,但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收获以及集体荣誉感成为激励他们不断奋进的动力。4名学生实习之后全部与企业签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校企共同培养的优异效果。这些学生在企业表现出色,已逐渐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为了更好地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我们对参加企业工程实践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各类有效的培训和实习岗位,绝大多数同学对此感到满意和认可;绝大多数提供的是技术相关岗位,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而一些市场、销售、客服等岗位,则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能迎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的材料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生产和工作一线的机会,通过在知名企业实习,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是有前途的,专业认同感得到了提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企业对各类技术的要求,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在更好的理解所学专业后,不少同学愿意继续求学,“卓越工程师”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今后攻读研究生也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三、注重本科生“国际化”的培养

通过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互派学生访问交流,我们鼓励学生到海外大学或企业参加交流学习或短期实习,开拓视野,在国际联合实验室和海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尝试以国际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已开展的主要项目有:IHEEC赴美暑期交流培训、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联合培养、美国罗格斯大学研修生、上海大学优秀本科生夏季学期赴海外交流项目、密歇根州MACOMB郡海外实习项目等。不同的交流项目均有相应的交流方案和培训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实习项目或者交流项目,可以选择短期或者长期项目。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生在享受异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更能开拓其国际化视野,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视野都有一定的改变。这些海外学习、实习经历除了学生本人受益之外,还带回一些“国际化空气”,营造了学生更加努力开展专业学习、问题思考与探讨的良好氛围,不断集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四、组织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的培训与考取资格证书

“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现已纳入我国专业工程师系列,是评定材料热处理工程师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对在校学生主要是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认定,“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资格证书”是检验金属材料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具体体现。为此,在金属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后阶段,我们组织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作为一名还未接触到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说,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和考试给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一是巩固和拓展了专业知识,二是更多地接触了实践中的问题。在这里,接触到的都是资深的教授专家以及一线员工,他们对于热处理的认识是大学生从未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培训教师都会将已有的知识联系实际生产,也能更加灵活的运用专业知识且非常有意义。另外,在课余时间,很多来自各单位企业的员工学员都会提出一些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位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予解答,这是培训的另一收获。

培训中既有重点院校教授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通过对工程材料的基础讲解,使学生对材料热处理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工艺学的讲解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习到多方面的热处理实际经验,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设备、质量控制及检测部分的讲解,使得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工作中,对设备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对热处理质量控制及材料检测有了系统的了解。此外,更有富有多年生产研发管理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厂长讲授热处理实际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知识,尤其讲授了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涉及较少的热处理相关设备原理及应用知识,既扩充了知识面,又理论联系了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今后工作中安全生产、绿色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训班上的最大亮点是院士的精彩报告,院士的博学多才、远见卓识,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丝丝入扣,教书育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健生教授每期培训班安排20课时,为学生讲述由他主编的《热处理工艺学》书中的“导论”内容,包括热处理在制造业中的作用、热处理技术的特点、怎样搞好热处理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教授的“做一个优秀的热处理工程师”报告,阐述了科学与工程的关系、热处理工程师应具备什么知识、热处理工程师要有三个概念及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等四个方面内容。他们以亲身的经历生动地讲述自己在长期从事材料热处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体会,还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巩固和加深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受益匪浅。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2015年又有14位学生顺利通过了“见习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考试,目前累计37名学生获得“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资格证书”,并且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数逐年递增。

五、积极参加全国大赛

除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见习)的培训与考试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大赛。在全国竞赛的大舞台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

1.“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主要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鼓励在校学生学习铸造专业知识,为铸造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我国铸造行业的发展。自举办以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这项全国赛事。在教练组长杨弋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参赛学生积极备战,克服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瓶颈,全面完整地完成了从铸件零件图、铸造工艺图、型板图、芯盒图到铸造工艺方案计算机辅助模拟优化的全部内容。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书中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虚心求教,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这些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已连续参加了四届大赛,每次均有获奖。迄今为止共有63名学生取得22个奖项(2013年有8名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奖,2014年有16名本科生获奖,2015年共有9名学生获奖)。特别是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上海大学获得“永冠杯”中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一等奖,充分体现了金属材料工程学科在培育“卓越工程师”上取得的实战成效。

2.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金相制备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应用广泛、行之有效的研究和检验方法,是材料学子的必备技能。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联合主办的一项全国性大学生赛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金相制备及观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金相图谱分析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认真组织学生校内预赛,积极备战全国总决赛,已连续参加三届大赛,每次均有获奖。其中2013年获个人二等奖和团体优胜奖;2014年三名参赛选手分获个人一、二、三等奖,同时以名列前茅的得分为我校夺得团体优胜奖;2015年黄嘉豪、李笑玲和牟博维同学代表上海大学参赛,获得个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上海大学获团体优胜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赛事的组织过程中,年轻教师陈卓和徐京老师得到迅速成长,因出色的表现连续2年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此外,2014年在“华为杯”(首届)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中,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本科生安立聪和王晓领衔的两支参赛队伍在指导教师杨弋涛和韦习成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国180余支队伍中过关斩将,均获得全国三等奖。2014年7月,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决赛中,王晓同学领衔的参赛团队在继“三创赛”上海赛区获得特等奖之后,喜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5“丰东杯”中国大学生材料热处理创新大赛本科生刘成杰和陈世超在指导教师韦习成和王武荣的指导下,经过激烈的比赛和答辩,论文《BR1500HS硼钢板热压淬火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5年8月,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先进材料创新创意大赛中,王晓与吴俊玮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以项目《新型耐磨金属基复合材料》获得二等奖。学生在各类赛事中的优异表现,侧面反映出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得到专家评委的肯定和认可。

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和教学改革,上海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在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在校大学生吃苦精神不够、动手能力不足、沟通欠缺,特别是因缺乏诚信给实习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了实习单位对后续学生实习的接纳。这些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大的障碍。今后,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卓越工程师。

致谢: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上海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上海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材料类专业职业生涯培训)的支持。

参考文献:

家长学校培训学习材料范文6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market-oriented;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74-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而且顺应了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情况,谈一点体会。

1 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及时精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脉搏、进行自身改革发展和创新。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不能一味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技能训练,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结合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办学,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要与社会需求相吻合。

近年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系充分调研了建筑检测行业和商品混凝土企业,针对我区目前有60多家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和检测中心、120多家商品混凝土企业、周边县市又在大量新建水泥制品企业和水泥粉磨站。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人才培养方向,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原有《水泥工艺方向》的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工艺方向》,学生毕业后面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事混凝土原材料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混凝土配料方案的设计和调整、商品混凝土生产、混凝土性能检测等工作。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原有《建材工业检验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工程检测方向》,学生毕业后面向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从事常规检测、见证检测、专项检测等技术工作。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紧盯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核心课程,把同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按照普遍性、基础性的知识统一要求,共同设置。而特殊性、专业性的知识,分专业方向设置。市场需要什么方向的人才,学校就设置相应专业方向的人才,紧跟市场需要,不盲目招生。而且,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完成学业后,就能很顺利地找到就业岗位,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2 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企业要切合实际地为职业教育提供市场。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人们又把目光落回到部门、行业或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上来。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校企结合。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校企合作,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在不断创新,如“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企业冠名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等,学校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型的学校,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厂。材料系2008级学生与宁夏瀛海集团天琛水泥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急需专业人才的需要,调整了专业课程设置,将在校的4+1+1模式(即4学期的专业理论学习;1学期在校综合实训;1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调整为4+2模式(即4学期的专业理论学习,2学期在企业中进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从而形成了工学结合的“2+1”育人模式。2008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和2008级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经过企业面试、答辩、招聘等环节,经过严格考核后通过的学生,首先在该集团天祥水泥公司日产熟料25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上,由师傅一对一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培训期间发920元/月的生活补贴。然后经考核合格后,再到该集团天琛水泥公司日产熟料4500吨的水泥生产线上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发岗位工资的80%。

从2010级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混凝土工艺方向)开始与赛马商混站合作;尝试采用企业冠名班培养,将2010级混凝土班和2011混凝土班冠名为“赛马商混班”。一方面学校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引入课堂;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现场教学,而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完成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及时考察学生;优先选择和录用顶岗学生。学生进入企业前三个月由师傅一对一带徒弟;指导教师在此期间不定时进行巡查,主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实训质量,要求学生安全、优质完成综合实训。企业给学生发1200元/月的生活补贴。三个月后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就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发岗位工资。

学生在高职院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再经过到企业的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掌握了专业生产技能,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完成了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随岗就业,企业对学生能很快地胜任工作非常满意,解决了他们的急需,这也为学院解决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没有综合实训场地的问题,达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赢。

3 工学结合的“2+1”育人模式,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