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论文范例

家长学校论文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1

1.教学中出现难以处理的事故

体育教学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由于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生的事故多属于偶然事件,因此很难判定责任的归属。这也导致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事故处理成为最棘手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脱责任,互相扯皮的现象。

2.过分强调技能的学习

许多学校都采用以往的体育教学的标准,进行单纯的技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身体素质情况,一旦学生将体育课堂和复杂的技能学习结合在一起,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而不能让他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无法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应用

小学体育教育应该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需求作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核心,使其身心和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其认知能力,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对于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而言,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家长们可以选出负责人,负责人每月根据学生的学号或是其他的标准选择要出席的家长代表,班主任及时通知家长当月的体育教学的计划、教学内容、家长可能参与的课堂安排以及其他的相关事务。

1.家长代表参与听课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家长可以像学生一样参与听课,家长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对教师的课堂教授方式以及课堂的活跃程度、孩子的接受程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要高于老师,所以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提出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听过课的家长还可以在课下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对孩子展开相应的辅导,从而巩固孩子对知识的掌握。

2.参与教学实践

小学生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爱玩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教学课堂中容易开小差或是说话,教师通常情况下专注于讲课而不愿意中断教学来提醒他们,此时家长代表就可以在不影响课堂进度的情况下进行提醒,使课堂能够更顺利地进行。同时,家长代表也可以积极投身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积极进行辅导,帮助教师构想新颖的课堂教学计划,根据孩子的特点,安排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

3.家长代表参与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家长代表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来,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不但能够体会童年的快乐,而且能够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家庭更加融洽,也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代表参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2

一、继续开展全国家长学校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

1、召开全区创建工作现场会,通过典型带动全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评选区级示范性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校长、优秀家长学校教师及优秀学员。

2、召开家长学校教育课题研究研讨会;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教育论文;申报第二批部级家长学校教育研究课题;首批立项的家长学校教育课题形成中期研究实验报告。

3、加强家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举办家长学校教师培训班,积极引导各学校研究开发家长学校校本教材,使家长学校教育更贴近家长、取得更大实效。

二、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落实教育局提出的“内敛工程”建设,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正师表、践师德、铸师魂”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学师德模范事迹、演讲比赛、师德报告会、对照先进找差距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全区教职工的师德水平。

1、与区总工会联合举办“争创工人先锋号,争当师德建设标兵”活动,以争创工人先锋号为载体,以争当师德建设标兵为主要内容,以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优秀教育团队和品德高尚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2、继续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月”,省教育工会已将每年9月份定为全省“师德建设活动月”,按照省市教育工会要求,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师德建设活动。

3、几项具体做法,制定区《教师公约》、《教师承诺书》、《师德评价考核方案》,努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促进师德、师风、校风向更好方向转变,切实解决有偿家教、以教谋私、体罚学生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校形象,推进全区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水平。

4、评选全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会建设。

1、建立健全区直各学校、处镇教委办工会组织,完善工会各项制度。

2、加强学校教代会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教代会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努力保障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3、继续开展“工人先锋号”创建工作,力争再创5个以上市、区级“工人先锋号”班组。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3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随着新时代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伴随着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口的增多,其教育问题也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素质低、经济收入不高以及家庭环境的错位教育都影响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如何有效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新难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

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在教育子女方面都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因此进城务工人员在教育理念、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多误区。就目前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在对待其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身家庭教育观念与新时代教育理念不合。农村老旧思想根深蒂固,成为影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因。进城务工人员不能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注重片面的物质教育和棍棒式的打骂教育。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阻碍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发展,使其逐渐失去对知识的渴望。其次,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无力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引。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文化水平,是决定孩子的学习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素质的劣势,使其对孩子的管教不够严谨,不能很好地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最后,经济收入水平低,家庭教育投入不足。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用于养家糊口,并不存在多余的资源用于孩子教育,能给予的帮助很少。

二、建议与对策

(一)创办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改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观念

进城务工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知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是限制家庭教育效果的根源。因此,创办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是提升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文化的必经之路。何为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就是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体系和社区管理的网络中来,建立以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校为平台的教育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旨在改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进行革新。[1]在子女受教育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自身观念的陈旧、家庭教育技巧的不合理以及自身文化素养的渲染不足,导致其更需要科学的指导。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家长学校,改变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观念。该种教育培训机构有助于进城务工人员摆脱传统教育观念,摆脱“棒下式”控制,放弃“抖音式”放纵;有助于进城务工人员科学、合理地改变因家庭教育观念的不足所出现的误区和劣势;有助于进城务工人员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尽到为父为母应尽的职责;有助于提升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文化、品行以及家庭教育素质。

(二)发挥学校优势,有机结合学校与家庭的关系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知行合一的实践地,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要资源,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这个天然优势,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建立家校合作机制。[2]首先,应增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力度,让进城务工人员不再被动地参与到孩子学习教育当中,帮助进城务工人员更好地与孩子沟通,改变因沟通不善而产生的家庭教育难点,比如时常召开家长会,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使进城务工人员了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其次,利用QQ、微信等互联网建立学校家庭联系制度,促进师生、师长之间的交流。让家长时刻得知孩子在校的学习、思想方面的动向,方便家长有的放矢,进行家庭教育。再者,注重家访的效果与质量,时刻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情况,便于进行因材施教。

(三)强化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氛围

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有义务亦有责任承担起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情况。根据进城务工人员自身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应与相关社区、教育机构有机协调,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活动、讲座等。通过这类活动深入了解不同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所面临的困惑,增进彼此的沟通交流,获取经验,有针对性地为其答疑解惑,从而帮助进城务工人员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导子女,正确认识家庭环境对于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可与大众媒体合作,利用互联网平台、电视、报刊等信息传播媒介大力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其渗透在生活中,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三、结语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到的最早教育,它的品质和定位关系到青少年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复兴。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与学校互相配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程度。[3]因此,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机协调学校与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之间的关系,加强政府职能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同时希望引起国家政府、社会人士、家长的关注,让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关爱之下成长。

参考文献:

[1]沈茹.城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6-100.

[2]黄图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反思与改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5(5):158-160.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4

(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1.关爱“新昆山人”子女的家庭教育

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家长委员会。昆山重视发挥“新昆山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周市中学首先建立了“新昆山人”子女家长委员会,并在全市推广。“新昆山人”子女70%在公办学校上学,其余的在“新昆山人”子女学校中就读。各所学校都创造条件,让“新昆山人”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家校合作研究基地。周市中学从2006年开始,就重点开展“新昆山人”子女家庭与学校合作研究教育课题,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了孩子的进步。该校有60多篇“家校教育”研究的论文在相关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建立“新昆山人”子女夏令营,开展“小候鸟”圆梦活动。2010年开始,昆山在暑假组织实施“小候鸟”圆梦活动,建立“小候鸟”关爱基金工作室,《昆山日报》开辟“关爱小候鸟”专栏。通过“小候鸟夏令营”活动,对这些“新昆山人”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式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性格孤僻、情感脆弱、自卑自弃的阴霾,悦纳自己,友爱他人,融入昆山,快乐成长。

2.举办各类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学校

建设“家长学校”、“网上家长学校”家教平台。全市已建有各类家长学校100多所,使95%以上学生及其家长,受到家庭教育新观念、新知识的熏陶。苏州网上家长学校昆山分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模式,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举办特色学校传承地方文化学习先贤品德。昆山具有传承中华优秀家教传统文化的软实力。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都是对师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学校在教育中,特别重视去伪存真,古为今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和鼓励学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从少年时代就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举办小昆班,用昆曲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昆山邀请江苏省昆曲院数十位昆曲表演艺术家走进69所学校,为学生们奉上传统艺术盛宴。各区镇小学校都设有“小昆班”,让孩子意识到昆曲是国粹艺术,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而感到骄傲。建立少年法庭励志学校,进行法制教育。2010年,昆山市人民法院在昆山看守所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少年法庭励志学校”,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教育和劳动技能培养。2012年,“少年法庭励志学校”入选昆山市“关爱民生法治行”实事工程项目、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公益创投活动援助项目,并获得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二等奖。

3.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开展“党是阳光我是苗”、“学雷锋”等主题教育活动。昆山市关工委从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开始,每年围绕党的重大活动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主题教育系统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201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开展“党是阳光我是苗”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在全市青少年中营造一个知党、信党、颂党、爱党、跟党走的浓烈氛围。2012年市关工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开展“学雷锋,讲文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由团市委牵头,在全市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促进学校“学雷锋”活动向常态化发展。2013年,根据讲话精神,在青少年中开展“走复兴路圆中国梦”的主题系统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正在形成为振兴中华圆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的良好氛围。开展“阳光四好少年”实践活动。几年来,昆山市少工委围绕“与祖国共进,与阳光同行”主题活动,开展“阳光四好少年”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有开展少先队员学习航天英雄费俊龙寄语争当“四好少年”活动,开展”分享现代化”摄影比赛,开展“走进爸爸、妈妈工作单位”一日体验活动,开展“雏鹰假日小队”建功现代化行动和“美在家庭、美在社区”环保行动,提倡青少年“做义工、送温暖、献爱心”,“阳光伙伴手牵手”,互助帮助,共同进步。

(二)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1.运用社会力量服务家庭教育

建立“阳光工程”实事项目。全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每年推出一批“阳光工程”实事项目,开展的项目有:青少年“阳光心灵”行动,关爱外来工子女“共享阳光”,未成年人“阳光上网”工程,校园周边“阳光护蕾”行动,未成年人“阳光”帮困信息平台,“阳光家教”社区行,青少年“阳光一日行”,“共沐阳光”千名小记者校外实践,“我是守法小主人”等。开展校外教育辅导站活动。昆山1994年起,每年暑假开展校外教育活动,重点抓5%左右的文化课差生,举办校外辅导小组或上门辅导,深受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2009年起,把校外青少年教育活动形式规范化、常态化,建成村(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区镇、街道建立中心辅导站,并辅以家庭辅导站。至2013年,基本实现了校外教育辅导工作全覆盖。开展“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工作。市关工委、市文广新局联合聘请395名“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授、老专家、老模范)担任网吧义务监督员,常年在全市城乡各个角落检查监督。2003年,在昆山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80%是由于迷恋网吧走上犯罪道路。通过“五老”网吧义务监督,近年来没有再发现未成年人因进网吧而走向犯罪。

2.关爱流动儿童促进健康成长

开展流动儿童“公益创投”项目。2012至今,昆山市政府从福利收益中,分别拿出两个500万元作种子基金,用于公益性项目。昆山“社区关爱行—儿童成长伴侣”、“社区四点钟学校”、“快乐娃娃———新昆山儿童关怀”、“关爱流动儿童蒲公英行动”、“动力泵站———单亲母子自立支持服务”等18个项目,申请“公益投入”获得批准,投入项目资金达300万元左右。相关项目针对流动儿童和女性家长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生理心理健康、情感疏导和家庭教育等专业服务。开展“蒲公英圆梦行动”。2013年9月,昆山市妇联举办了“芬芳同行,牵手成长”昆山市关爱流动儿童“蒲公英圆梦行动”。有100名“社会妈妈”与50名流动儿童、50名困难或单亲家庭儿童结对,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市妇联还组建专业化志愿者团队,为外来工子女中的流动儿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公益服务,营造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舒欣家庭心理咨询中心”在关爱流动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行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巾帼服务队”。

二、昆山市家庭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统筹协调是根本

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五年规划》等文件精神中,昆山市党、政领导重视,态度积极,将这一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全年工作计划,统筹协调督促职能部门贯彻落实。市委书记管爱国亲自过问,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二)制定目标组织实施是关键

有目标,才有动力;切实组织实施,才能实现目标。昆山市在指导服务家庭教育工作中,既贯彻中央、省、市有关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要求,又结合昆山实际,制定了《昆山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工作目标,并切实组织实施。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依托基层妇联组织和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阵地,将家庭教育指导站服务功能,向村(社区)延伸,实现全市各村(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站的全覆盖。

(三)部门合作形成机制是保证

昆山市在实践中,形成了由党政部门领导、妇联牵头、教育部门主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城乡家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家庭教育工作的推进。全市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家庭教育工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及时总结推广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和创新经验,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衔接。

(四)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是基础

改革开放后,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越来越社会化,越来越需要社会各个组织的积极参与。多年来,昆山市妇联、教育局、文明办、人口计生委、卫生、民政、团市委、关工委等部门大力协同,发挥各单位的职能优势,主动参与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另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研究会、昆山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乡镇“社区儿童服务中心”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促进了昆山市家庭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是重点

服务于青少年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组成的系统工程。昆山市的家庭教育工作,注重建立“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构成三个很有特色的“链”:一是指导家庭科学教育形成“家教链”。家教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在全市乡村(社区)建立了具有家教功能的“妇女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站”、“校外辅导站”,引导家长掌握科学家教观念和家教知识,把提高家长素质放在突出位置。二是学校参与家庭教育形成“家校链”。学校教育是“三位一体”的主体。昆山市各所学校开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教育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教理念。教育孩子在学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成为好公民。三是社会参与家庭教育形成“家社链”。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纽带。昆山市文明办、少工委、关工委等部门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拧成一股绳,朝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的目标健康发展,与服务于未成年人道德品质步调一致,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的合力。

(六)青少年教育资金投入是保障

昆山市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全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事业资金投入保障机制。2011年,昆山市每年用于教育的投入,都超过了20亿元。昆山全市已建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2个,未成年人校外德育实践基地29个。103个社区和村,已设立未成年人活动室,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定期组织辖区未成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成长指导”、“舒欣心理咨询”和文体等活动。

三、昆山市推进家庭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一)总结、推广特色办学经验

昆山市重视继承传统文化,创办特色学校。千灯炎武小学、柏庐实验小学和昆山市华东台商子女学校,都开设国学经典课,传授《三字经》、《弟子规》、《菜根谭》等中华优秀家训经典著作,引导学生快乐背诵经典,萌发智慧,学习做人的道理,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做忠厚老实有良知的人。他们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一是继承传统,古为今用。二是顺应时代,培育民族精神。三是扩大知识面,为通才教育打好基础。四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瞩目。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宣言中讲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当西方人发出“要向儒家学习东方智慧”的时候,我们必须为中小学生提供了解领会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经典的机会。

(二)深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开展青少年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年龄段儿童中,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昆山市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与先贤顾炎武、朱柏庐、王应麟、李毓秀、洪应明等优秀传统家教理念相结合,充实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内容。强调用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塑造现代昆山人,培养少年儿童高尚品德。向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进一步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注重提高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调动家长、儿童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着力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的儿童和家长受益。

(三)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研究

要依托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单位,开展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应用和工作方法的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决策和实践提供指导服务。近几年来,昆山市妇联、教育局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现有的家教教材,仍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对《三字经》、《朱柏庐治家格言》、《弟子规》等传统国学教材,应做适当的改编,使它更切合实际地服务于当代未成年人和广大家长。同时,要继续整理、编写适合家长们需要的教材。家庭教育的教材,应由政府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经费问题,争取免费向家长赠阅。

(四)提高家庭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水平

要全面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把妇女儿童工作放在社会管理的总体工作中去研究、去落实。社会管理创新,其内涵主要体现于“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以区别于传统管理。要优化社会管理策略、管理手段、管理途径。探索政府与社会组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为家长与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要与昆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昆山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相结合。顾炎武的“责任文化”,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精神,属于昆山,也属于中国;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课题组建议,昆山市应设“朱柏庐家庭教育奖”,奖励给取得优秀家教成果的单位或个人,先在昆山实施,逐步创造条件,推荐给国家采用,将其变为国家奖。这对助推全国家庭教育,很有意义。

(五)完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昆山家教工作的专兼职人员仍然不足,而且大多数指导人员又缺乏系统的培训,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要重视建设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一要建立主渠道培训机构。利用党校等单位的教学资源,设立家庭教育培训中心。二要明确家庭教育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授课内容。三要根据培训对象确定教学内容。四要编写适合教学内容的教材。五要聘请专兼职家庭教育专家授课。此外,还要发挥妇联系统和民办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强对从事家庭教育人员的培训。

(六)完善组织领导管理体制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分析;原因及对策

一、引言

对于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将是其教育的开端与基础,在其出生之后,家庭将是其第一个所处环境,同时家庭作为个人同社会之间的桥梁,那么家庭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因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就由此突出,其将是无可替代的。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之中,曾明确的提出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因此也就要求农村的家长要将家教理念树立正确,同时要尊重子女的意见,并且还要使其教育方法科学正确,要培养起孩子的良好习惯。那么因此对于监听教育的相关问题也就显得非常之突出。因此本文将着重对农村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并针对此类问题作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过去的一些时间段里,因为社会节奏的极速加快,所以导致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而越来越快,对于这一点而言,其不单只是在城市得以体现,在农村亦是如此。在农村,一些家长常常因为忙于赚钱,因而也就使得孩子多是由家长双方的父母来带,自己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因而也就使得大多数家长同其子女之间常常是缺乏沟通及交流的,因而也就产生了一些问题。不过幸运的是在今日,大多数地区已经将原有的由孩子祖辈扶养孩子的现象已经得以改善,几乎都是由孩子父母来带孩子,但也随之便产生了一些问题,同时也就要求了孩子父母本身要具备很多的素养。

(二)普遍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于现下的很多农村家庭来说,其家长已经开始重视起了对于子女的教育,这当中也包括了启蒙教育。很多的年轻家长往往会在孩子三岁之前对孩子进行简单的教育,如识字、数数等等。而在三岁之后也通常是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将以前的那种只以吃和穿为主要目标,而忽略教学的情况。那么在孩子正式进入学校进行学习之后,很多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是重视的,去孩子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且几乎都是竭尽所能的去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而除了上述的之外,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也是投入了很多的资金的,比如说当孩子想学习些什么的时候,往往都是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孩子。

(三)教育观念的转变

有相关资料显示,在农村,由于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导致家庭的长辈是拥有绝对权威的。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当孩子的做错事之后,很多父母通常都是施行棍棒教育,但在现今,这一教育方式逐渐消失,更多的时候家长所采取的是进行道理教育,也既是也说服教育和赏识教育,来作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并且在现今有很多的父母往往在通过报刊和电视网络等一些新型的传媒之上获得一些新的观念、新的知识之后,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从而使得现在的农村家庭教学趋于更好。

三、暂存问题与对策

(一)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失偏差

对于学生而言,其成长和发展并不是单独地由谁决定的,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的相互教育、相互作用之下的结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谈到:“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们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但往往很多的家长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常常是将孩子的成长全部推给教师,认为教师才是孩子成长的唯一导师,因此也就使得很多的家长对于学生的关爱只是以物质为全部,从而使得家庭本该给予孩子的感情教育给省略掉,同时还将本该是父母的责任却推给教师,而其自己则是在此间打工,因而也就导致了现下的一个问题,也就是留守儿童。那么对于这一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有两点。其一是农村孩子的家长必须转变自身观念,将过去的只生不管的现象杜绝,那么从而使得孩子能获得更好的家庭感情教育,同时也将使得孩子不再只是留守儿童。其二则是对于政策的认同。在现下,我们的国家推出了很多的农村创业扶持政策,但有很多的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相信这一点,因此也就导致了自身家庭贫困,因而只能外出务工赚钱,用以解决家庭经济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合理

在现下的很多家庭的教育方法中,往往存在着“严而无格,宽而无度”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尤其是容易导致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当孩子做错事之后,亦或者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父母就对孩子进行责骂、惩罚,更有甚者是直接打孩子。那么这些行为容易导致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其容易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事与愿违。并且同时还容易使得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因而导致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容易出现问题。这一点在农村是尤为突出的,并且在农村往往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重男轻女。虽然当下已经提倡了很多年的男女平等,但对于农村的一些家长来说,他们更多的依旧认为男孩是传宗接代和自己养老问题的解决者,因而也就对男孩倍加关爱。那么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呢?我认为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法为一条绳子,从而将这一类行为束缚住,并且同时还应当加强监督、监管,以尽量杜绝打骂孩子等现象出现。同时,也应当进行男女平等的传播,让农村的那一部分家长觉得男女都一样。

四、总结

随着当下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发展,有很多的事物已经脱离了过往的很多弊端,这是值得骄傲与称赞的一点。但同时却也依旧有许多问题还存在着,而这一点在农村尤为突出,那么对于农村家庭教育该如何去做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农村家长的思维得以转变。要让他们明白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才是其人生很多观念的形成因素,比如说人的最基本的三观。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农村的家庭教育,力求在教育一事上,农村与城市区别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隋波涛.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冲突的思考[D].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2006.

[2]赵霞.小学家长学校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6

计算机及其网络快速、开放、自由任意传播信息,可实现资源共享,可存储共享“海量”信息,这些特点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极大便利,让学校的德育管理可以在时间、空间上更开放、更有力。

1.1建立“网上家园”建设班级文化

指导各个班级结合班级文化特色建立“网络班级”。网络班级如同一本灵动的网络电子书,只要你点击它就能适时将班级的动态一网打尽。在构建网络班级的同时须考虑到孩子年级,设计网页栏目时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兴趣爱好。每个班级的班况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展示班级和学生的风采,可以设置“班级简介”“班级公告”“家校直通车”“班级之星”“每日作业”“班级相册”“班级书架”“荣誉墙”“班级论坛”等栏目。在网络化便捷的今天,除了老师和学生以外,家长们可以随时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在第一时间了解班级动态信息,并且随时通过跟帖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交流中,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进步,了解孩子变化与发展,在与老师互动中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

1.2建立校班QQ群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为了加强学校与各位老师、各位学生、各位家长的联系,在最快的时间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成立教师QQ群,班级由班主任组织成立班级家长QQ群。同学间、师生间可以自由聊天、讨论交流、心理疏导、答疑解惑,也可以利用此段时间上网查找资料、浏览新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障沟通的有效性,要约定一个固定都在线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按时交流,也让由问题的师生、家长得到交流的保障,避免群众无人过问,“群同虚设”而造成精力浪费。

1.3利用“校讯通”加强家校沟通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差异,家长素质也有不同,而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快节奏的生活,给家访带来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把子女交给老人照顾,甚至让子女单独在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要让所有家长都能通过网络与学校保持联系是不可能的。手机的普及,使电话访问和发短信这种交流方式成为可能。学校通过“校讯通”服务平台,用手机短信与家长保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联系,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更广泛、更便捷。电脑、网络、通讯工具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做到了“一网打尽”!

2、增强德育效果:改进德育方法,开展网络德育活动

时代在发展,德育工作的方法也要不断改进,做到与时俱进。面对处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学生,学校要更加注意紧跟时代,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网络德育活动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等特点,是传统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2.1运用网络资源优化班会活动

班队会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很多网络资源具有很强的时代、动态性。在主题班会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人物和事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学校每期组织班队辅导员开展中队活动展示,要求用上电脑多媒体技术,我们发现,很多班会都充分利用了一些链接,丰富了班会内容,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容量大了,教育深度增加,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更充分,从而使班队活动这块德育阵地发挥更好的作用。

2.2发挥网络优势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网络拥有信息的丰富性、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隐蔽性等特点,都为德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学校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德育内容吸引学生,以深厚的思想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以坦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进行沟通,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学校除了开展如网上竞猜、网页大赛、检索比赛等趣味活动外,还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学校校风等,开展相关的网络评比竞赛活动。科任教师、学生等通过网络给目标对象进行评价获升级,把现实教育与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德育效果显著。

2.3充分发挥校园电视台多重育人效益

校园电视台形成的网络,是学校德育教育一个创新的领域。运用好“班班通”设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运行模式,使德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合理、更科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寓教于乐,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电视台与学校特色、学生生活密切结合,及时发现校园内外的行为现象,拍摄图片和录制视频,规定好固定的播放时间,组织好固定收看,及时通过校园电视让学生了解到自己身边的文明礼仪、学习锻炼、生活健康等情况,使德育不在是空洞的说教,学生爱看、乐于接受教育。校园电视台还结合实情,给学生播放法制、安全教育专题片,播放食品卫生等知识讲座等,学生易学、易会;学校开展的一些展示活动,不能让全校学生都到现场时,就通过校园电视台,进行现场实况录播,使学生都能及时受到教育。另外,校园电视台的有效运行,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小记者”“小主持”“小播音员”“小摄像(影)师”等,学生即增长了能力,又增进了修养,可谓一举多得。

2.4利用网络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用学校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转移到网络上来,抢占网络心理的新阵地。学校向学生公布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电子邮箱等,通过网络交流,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辅导,既发展个体健康,而且使自我隐私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学校“心育”具有开放性、生动性和交互性。

3、夯实德育基础:开展网络培训,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学校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完善德育队伍培训体系,努力造就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热爱德育工作的德育人才队伍,才能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3.1组织班主任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流砥柱,是学校顺利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抓好班主任的在职培训非常重要。幸运的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班主任的全员培训既不影响教育教育教学正常工作,又不给学校造成过重的培训经济负担。督促班主任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远程培训,完成规定的相关课程是一个方面;另外,可以从网上收集班主任工作视频讲座,如魏书生、任小艾的讲座,利用固定的班主任研讨时间,组织班主任学习,提升班主任工作技巧,经济又实惠。另外,组织班主任进行信息技术操作培训,以便能让班主任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3.2开展家长学校信息知识培训

教育家指出: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好家长学校培训工作。培训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家长看教育教学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利用网络,引导家长学习成功家教经验,鼓励家长学员撰写育子论文,把相关的家教文章上传到网站,让更多的家长分享,共同进步。

4、拓展德育平台:连结网上网下,关心特殊学生群体

学校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经历,为了防止他们产生心理缺陷,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也要想办法独辟蹊径。

4.1搭建信息沟通渠道

关爱留守儿童学校里,有一群“留守儿童”,他们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家生活,甚至独守门户独理生活。如何关爱这个特殊群体,让他们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是学校要认真考虑和面对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学校的电脑,把留守同学、老师及其远方的家长请到电脑前,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帮助学生及其老师与家长进行互动沟通。通过这些关爱活动,缓解了孩子对父母的想念,家长对孩子的挂念,使爱心得到传递。同时,通过老师与家长的交流,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有机会共同教育孩子。

4.2拓展多维信息平台关注困难学生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7

1.1片面追求升学率,从学校到家长普遍缺乏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部分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单调、内容生硬;绝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更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因此,中学生首先在意识上就缺乏对法律重要性的有效认识,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有效获得。

1.2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影响了青少年对一些不良行为的判断。

这一时期的孩子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但对事物本质认识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一些不良行为影响。再加上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发展为“以我为中心”的、罔顾一切的自我放纵。

1.3部分家庭家庭教育的缺失,增加了学校法制教育的负担。

家长的教育观念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

1.4社会环境中的一些消极因素,腐蚀着部分青少年的心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互联网运用的快速普及,青少年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了,但不可避免的,一些扭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堕落腐朽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铺天盖地般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2勇于实践,探寻学校法制教育之路

2.1以组织促成效,以制度立规范。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保证学校法制教育真正得到落实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施志忠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还聘请笏石派出所民警刘仲鹏为兼职法制副校长,负责对法制教育的领导管理工作。在领导小组的有力领导下,我们明确了研究的目的,确定了研究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教师开展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探寻法制教育之路。

(2)建立健全的法制教育制度,是学校法制教育能否常抓不懈,能否不断推进的规范依据。在全面落实依法治教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一是印发了《莆田第二十五中学岗位工作指南》,并组织教师学习,使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依法施教;二是每学年初与教师、学生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义务;三是制定相关的系统性评估奖惩制度,通过奖惩激发教师们研究学校法制教育的热情。

2.2以榜样塑精神,以意识育环境。

“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自当紧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信条,为学生树立“知法、守法、用法”的榜样。为了贯彻国家依法治校的方针政策,我校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工会的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拓宽全校师生提意见的渠道,为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方便。学校还向全体教师员工发起学法的倡议,在校园中形成一股学法的热潮,使学校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员工都能始终严格遵守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以自身为榜样塑造学校的法治精神,培育符合法治精神的校园环境。

2.3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补充。

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课堂内外不断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为了学校的法制教育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学校不仅利用法制课、班团会、墙报、“繁星之声”广播等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宣传与教育活动,还多次组织教师开展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讨论活动,鼓励教师申报德育课题,撰写德育论文,使学校法制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程的设置、孤立的学科学习上,防止了空洞的说教,强化了学校法制教育的生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学校还把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心理辅导工作室、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疏导。如xxx同学经常欺负同学,爱搞恶作剧,偶尔还有偷窃行为。班主任通过了解,知道他是个留守儿童,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父爱母爱的缺失和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使他养成了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主任通过协调各课任教师,向心理教师求教,群策群力,在纠正家庭错误的教育观、改变环境、情感感化、榜样示范和同学间的交流沟通中,xxx同学学习状态明显好转,与同学的关系明显改善。

2.4以体系保成果,以实践促发展。

学校固然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但教育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是保证学校法制教育成果继续保持并有所发展的基础。为了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成果能够得到保持,并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校积极与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开展了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使危害青少年成长的不良精神文化产品远离校园,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成立家长学校,定期聘请专家为家长们做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为家长们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使家长清醒认识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定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家长座谈会,鼓励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树立孩子的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联系社区、法院、公安、军队等部门到校开展法制宣传工作,通过社区实践、模拟法庭、我是小交警、军训等丰富多彩的道德和法制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法制知识的理解。

3结语

家长学校论文范文8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重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扬州会议”的召开,在教育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对学校卫生工作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网络逐步健全,一些地方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使得我国学校卫生队伍日益壮大,能力不断加强,对推动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促进各项学校卫生措施的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服务与工作的能力,不断拓展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教科研的职能,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和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断创新探索,努力融合多方资源,积极搭建“三个支撑平台”,实施“三个行动计划”,为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和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1搭建“三个支撑平台”,提升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科研能力

2008年以来,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积极创新、引导和团结下,《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全国10余家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进行广泛科研合作,至今已基本形成了校所联合的合作模式,打造出了“三个支撑平台”,即“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主形成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为主形成科研现场支撑平台,以《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为主形成科研成果支撑平台”。通过打造三个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全国资源,并形成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进而提升了学校卫生工作的能力,拓展了学校卫生工作的新领域。

1.1搭建三个平台,实现共利多赢“三个支撑平台”的建立,形成了互利多赢的良好局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并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平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收益:一是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年来,协作开展了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卫生行业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等;二是实现了全国性科研大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学院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完成了我国青少年身心病理症状、体育锻炼行为、睡眠质量、饮食结构、自伤行为数据库;三是经过科研现场的锻炼、学习,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奠定了基础,协作单位共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四是成为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如开展我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中国儿童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中国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等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不仅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人员科研能力提升“授之以渔”,同时也使高校承担部级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全国各地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现场支撑平台的建设,一是打破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主要以开展学生体检工作为主的僵局,在高质量完成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推动了学校卫生工作的全面开展;二是转变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长期以来形成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科学研究”的旧观念;三是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四是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在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帮助下已开始积极申报当地的科研项目,并有成功范例;五是开始收获高质量的科研硕果,一批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以专版刊出,在学校卫生研究方面发出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的声音。《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搭建的科研成果平台,一是真正实现了从被动“编”杂志到主动“办”杂志观念的转变,全面提升了期刊编辑水平;二是通过科研合作、协作和积极融入,进而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是确保了杂志高质量的稿源,使组稿和约稿走向科研前沿,实现订单式约稿。

1.2搭建三个平台以来所取得的成果2007年12月30-31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发起,在合肥首次召开国家“863”项目“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课题培训和协作组会议,邀请全国9个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部分高校参与课题研究,来自哈尔滨、北京、太原、武汉、重庆、广州、贵阳、绍兴、蚌埠等地共22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儿少卫生专家参会。安徽医科大学科研处与9家课题协作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并给予科研资助。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派出30余人次的专家和研究生到现场指导,2010年顺利结题。目前这一研究共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在SCI,SSCI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合作单位发表文章21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并于2010年第12期出版了“绍兴市研究专版”。2008年8月,召开了国家“863”课题资料分析会议,9个地市的16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会并得到培训。同时,邀请8位来自全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的专家参加了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重点项目分课题“中小学健康体检表标准研究”的咨询。2009年10月,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青春期学组,邀请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贵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担任常委或委员,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业工作者参加了“青春期发育与健康”论坛。2010年8月13-15日,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发起“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及其健康危害效应”论坛及全国协作组会议,来自哈尔滨、沈阳、天津、上海、广州、昆明、武汉、郑州、太原、宁夏、重庆、马鞍山等地的25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和高校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以及儿少卫生学专家与会,共同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健康问题和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健康危害效应,提出了研究策略和研究选题,形成了来自哈尔滨等13个单位合作的“中国儿童青春发动事件评定标准协作研究组”,部分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率先发表,近期在国际上发表我国城乡男女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主要发育事件的时间进程、评定标准等方面的论文3篇,再次展示了校所联合开展大协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制定中国儿童青春期性和第二性征发育评定标准提供了基础性数据。2011年4月22-24日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与健康监测与队列研究论坛暨全国协作组会议”在合肥市召开。本次会议是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提升学校卫生工作科研水平而召开的。来自北京、广州、中山、阳江、厦门、重庆、郑州、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西安、乌鲁木齐、新乡、蚌埠等地市的16家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学校卫生专业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主要健康问题、精神健康状况和评价方法的挑战、世界范围内重要队列研究等进行学术交流。陶芳标教授和与会的27位中小学卫生保健所专家就我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设计构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研究设计构想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初步达成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中国儿童发育与健康队列研究”两个协作研究。几年来的实践显示,三个平台的建设推进了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科研能力、服务能力和信息提供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我国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0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与沈阳市教育局、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全面合作,认真总结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30年来发展的经验以及在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方面的成就,全面反映中小学生健康状况的现状和变化,5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2011年第5期发表。同时,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还与沈阳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合作。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全国部分中小学卫生保健所推行。2008年以来,广州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利用全国合作的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博士生1人,硕士生2人。#p#分页标题#e#

1.3三个平台在未来学科发展中前景广阔展望未来,三方合作力度将会不断深入,合作前景极其广阔。正如陶芳标教授所言,通过高校、学术期刊以及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合作,必将锻炼一支高水平的学校卫生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备应对学校卫生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还能结合日常工作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创新研究内容;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儿童发育与健康研究队列,利用我国学生人口基数大、民族多样、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提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策略和措施;建立一个多产出的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行为监测体系,在青少年生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意外伤害、故意伤害、体力活动行为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食模式和心理社会促进因素以及评价教育、健康促进的效果等方面,每2年形成一个专题报告,为教育和卫生部门开展决策咨询和政策规划等服务;形成一批科学研究成果,通过5年合作,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青少年健康和发育评价方法、儿童青少年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学校健康服务策略及措施研究等领域,形成具有大样本、多指标、多产出、应用强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领域展现中国学者的成就。

2实施“三个行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实施“三个行动计划”,目的是建立健全与实施学校健康促进发展战略、推进与教育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学校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使社会各方参与的学生健康促进网络和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面促使中小学生基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健康素养明显提高,心理社会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超重、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明显提升。

2.1推进学校阳光体育与体教结合行动计划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应成立阳光体育活动领导小组,每周各年级安排2节体育活动课(共90min),确保在学校推行“阳光体育课间活动”,并作为限定性拓展课程排入课表;学校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锻炼方案并向家长公布。因地制宜地开展“双A体力活动”,即适宜的(Appropriate)、有氧的(Aerobic)、每天2次、每次30min的体力活动。依托“体育社团”平台,5年内实现80%的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结合体育课教学,让每一名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为其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2.1.1“双A”体力活动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双A体力活动”为基本原则,遵循探索“因地制宜、学校-家庭-社区配合、有氧运动为主、每次0.5h~每天1h”的体育活动模式,如组织学生每周参加“五个一”活动(一次跳绳、一次踢毽、一次立定跳远、一次俯卧撑、一次耐力跑)。

2.1.2阳光体育课间活动统一规定全校的早操活动内容以集体跑操为主;课间活动内容为校园集体舞、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分班级特色体育活动(如武术操、抖空竹、器械操、健身操、球操等项目),其中校园集体舞为必须开展的项目。推荐实行35min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阳光。

2.1.3组建体育社团组织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田径、长绳、围棋、跆拳道等多种社团,为全体同学提供交流平台。规定各个社团的活动时间(如周四16:30-17:30),有效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在全校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初中主要开展舞蹈、韵律操等技能项目;在小学主要体现小场地、小器材、小游戏、小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活动。深入拓展阳光体育运动内涵。要求全校教师每天早操、课间操同学生一起参加运动;将阳光体育运动与社会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组织家长与学生一道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2.2落实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及干预行动计划逐步建立常态化的学生健康素质监测制度,针对性地在新生入学2周内、期中或期末考试前2周进行学生肥胖、近视、饮食模式、睡眠质量、情绪健康、健康行为等健康素质监测,保证每学年每个年级学生至少进行一次监测,建立学生的健康素质档案。根据健康素质监测结果进行三级预防服务。针对普遍存在的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采取健康教育、行为训练、环境改造等措施,共同建立包括学生本人、家长、教师、社区、专家相结合的社会生态学干预联动机制。

2.2.1学生身心健康监测学生身心健康监测要覆盖中小学所有年级学生,并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内进行。监测内容包括:(1)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儿童少年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从下列方面挑选指标。①体格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腰围、肩胛下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脂百分比等。②心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耐力跑等。(2)疾病或异常,包括近视、伤害等。(3)因病缺课状况,包括因病缺课率及其病因分析等。(4)生活方式与行为指标,如睡眠行为、视频行为、饮食模式、体育锻炼、用眼行为等。(5)心理健康监测,包括身心生理病理症状、抑郁焦虑情绪、自杀和自伤行为、心理应对方式、亲子依恋行为等。

2.2.2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学生健康促进与常见病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学生健康素质档案。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视力不良、营养不良、饮食、阳光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健康指标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2)学生近视眼综合防治。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用眼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用眼习惯,推广适宜技术,设计教室环境模板,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和眼放松行为,遏制近视低龄化和高发率。(3)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推广体质量指数个人监测,营养教育要强化家庭和个人饮食结构的改变,积极推广“双A”体力活动。(4)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立因病缺课动态分析与(往年)同期比较制度,加强与当地CDC合作报告和监测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组织专家分析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安全事件关键控制点,研究突发公共事件桌面演示、演练等制度。#p#分页标题#e#

2.3实施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行动计划针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情绪、自杀意念与行为、考前焦虑等,由儿童发育心理学专家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课。倡导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团体心理应对能力训练、实施心理健康监测、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氛围等,倡导学校和家长共同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面向全员(师生、家长、社会)、全程(深入课外、校内外、特别是班级与家庭)、一个部门为主(心理教育中心)、设置专兼职心理教师、多种工作方式(心理辅导课、展板、专刊、心理健康监测、学生心理小组、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培训、个别辅导、电话专线、网上信箱、讲座)等。

2.3.1以心理社会应对能力和生活技能教育为主题的团体心理健康促进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形式有心理游戏、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旨在提高儿童青少年对健康行为的执行能力和对问题行为的预防能力,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积极的心理保障,引导学生学会对人、对事、对己、对自然的积极应对态度、技巧和能力;充分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能与质量。活动包括学生训练、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学生训练主题包括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有效沟通以及解决冲突的策略等。教师培训的目的是将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由专业儿童精神卫生工作者到中小学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转变。家长培训主要目的是使家长了解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同时也可以在行为上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2.3.2组建学科渗透师资队伍组建“以专职带兼职,以兼职带全员”的学科渗透师资队伍。学校成立心理辅导中心(负责管理与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一至两名专职心理教师牵头,面向全校组建兼职心理教师队伍,要求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有“B证”以上资格或有参加过较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班培训经历的教师均要加入心育队伍,努力使学校心育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

2.3.3新课程中学科渗透心育学科渗透心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心理的有效渠道,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和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学科类课程:个性品质修养、社会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情绪调节、品德与行为、珍惜生命与热爱生活、亲子关系与感恩情怀、集体精神与团队协作、社会环境适应、人生规划与生涯指导等。自然学科类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品质、学习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创造力和潜力开发、崇尚科学与严谨态度等。艺术与体育类课程:情绪调节、陶冶情怀、意志力与耐挫力、合作与协助精神、团队凝聚力、人际交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