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集锦范例6篇

作文评语集锦

作文评语集锦范文1

秦汉以降,大量有关丝织锦绣的术语范畴,被移用到文学批评领域,成为文学审美的“语言模子”和“思维模子”。这是一种极为特殊而有趣的文学审美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历来还没有人作过专题研究。本文将这个文学审美现象开发出来,并作了初步的探讨。丝织锦绣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文明,对于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文学创作、文学话语和文学批评等活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锦绣到文学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审美历程。采用锦绣美“模子”批评文学,这样的文学批评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可谓是“丝国”的杰作。在当前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研究中,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

秦汉以降,大量有关丝织锦锈的术语范畴,被移用到文学批评领域,从而成为文学审美的“模子”。这是一种极为特殊而有趣的文学审美现象。那么,这种文学审美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其中的奥秘何在?据我所知,历来还没有人对此作过专题研究。本文首次将这个文学审美现象开发出来,并进行一点初步的探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艺的国家。考古工作为我们提供的证据有:6000年前象牙盅上的双蚕纹(1975年至1978年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5000年前的半个蚕茧(1927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4700多年前的丝织物残片(1958年,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①。《尚书》中关于“黼黻绣,五采作服”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②的文献记载,也证明了我国丝织技艺历史的悠久。到了殷商时期,彩丝提花织绣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③。随着丝绸的对外贸易,中国很早就获得了“丝国”之称④。

新石器时代有两大发明,一是彩陶,二是丝织。前者缘于食,后者缘于衣。彩陶是人类艺术第一大杰作。陶器之形状,千奇百态;色彩之运用,简洁明快;彩绘之构图,稚拙神秘……,先民们将“食”的感性冲动和理性膜拜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与彩陶技艺相比,丝织技艺的成熟却晚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丝织还处于发轫阶段,不染色,也没有图案。彩丝织绣技艺出现于何时,现在人们还不大清楚。但是,到了商周时期,彩丝织绣技艺已经很普遍了。所以,彩绣是继彩陶之后人类艺术第二大杰作,其色彩之丰富,构图之精致,是远远超过了彩陶的。但与彩陶所不同的是,丝织锦绣技艺更为全面深入地浸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之中。诸如,原始宗教方面,有“蚕神”和“蚕王”崇拜;礼仪方面,有周代日、月、星、山、龙、虫、黼、黻等十二章纹祭服;政治方面,“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而一般布衣百姓只能“耋老而后衣丝”(《盐铁论》第二十九);外交方面,丝绸锦绣成为对外贸易和馈赠的珍品,开拓出了一条“丝绸之路”;民俗方面,锦绣也成为贵族男女婚嫁丧葬的必用物;文字方面,甲骨文中由“糸”(细丝)和“丝”衍生出的文字就有100多个。荀子《蚕赋》云:“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为咏蚕,其实也是对丝织技艺的赞颂。总之,由于丝织锦绣在宗教、礼仪、政治、外交、民俗和文字等方面的文化增值,因而具有神秘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

当然,丝织锦绣最具有价值的,还是它的审美性。古人认为,用彩丝织成图案者曰锦,刺成图案者曰绣,也合称锦绣。锦与绣只是工艺手法不同,而相同的则是都讲究构图和色彩(《考工记》:“五采备谓之绣”),也都很美丽。因此,古人便常用锦绣装饰自己的生活,除了制作衣、被、衾、带、帐、帆、囊等物件外,还用来装饰宫室、车船和书画等。由此看来,锦与绣是古代中国人审美创造的杰作,也是古代中国人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典型标本。事实也表明,丝织锦绣的发明和大量生产,深潜在先民的意识里,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审美经验。这些审美经验积淀时间久长以后,便又形成了一种审美心理定势,即产生了“锦绣美”的原型审美范式和“模子”。《辞源》“锦”字条说:“锦为美物,因以喻鲜艳华美”;“绣”字条又说:“华丽、精美如绣”。很显然,《辞源》也是将锦绣作为审美模子看待的。这个“锦绣美”的“审美模子”,既是一个“语言模子”,又是一个“思维模子”⑤。也就是说,以“锦绣美”作为审美模子,并以此为参照和标准,对其它的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思维和言说。这一点可从古今汉语中寻找到大量的证据。先看“锦”字例:

(1)、锦鳞:有美丽花纹的鱼。范仲淹《岳阳楼记》云:“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锦鸡:一种色彩鲜艳、羽毛华丽的鸟。杜牧《朱坡》诗云:“?野翘霜鹤,潭舞锦鸡”。

(3)、锦石:色彩和纹理华美的石头。罗含《湘中记》云:“山有锦石,斐然成文。”

次看“绣”字例:

(4)、绣壤:植被色彩美丽的土地。张仁美《西湖纪》云:“间或渡平畴,履绣壤。”

(5)、绣岭:风景美丽的山岭。陕西省临潼县骊山上有东绣岭和西绣岭。杜牧《华清宫三十韵》诗云:“绣岭明珠殿,层峦下缭墙。”(6)、绣户:古时妇女所住的华丽居室。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三云:“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再看“锦绣”词例:

(7)、锦绣谷:庐山有一处山谷,奇花异草,红紫匝地,如被锦绣,故名锦绣谷。贯休《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诗之二云:“世情世界愁杀人,锦绣谷中归舍去。”

(8)、锦天绣地:形容环境美丽如锦绣一般。李翠微《元宵艳曲》云:“灯如昼,人如蚁,总为赏元宵,妆点出锦天绣地。”

(9)、锦绣山河:形容山河或国土如锦绣一般美丽。戴良《秋兴五首》其二云:“王侯第宅苍茫外,锦绣山河感慨中。”亦作“锦绣河山。”《寄南征诸将》诗云:“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以上所举各例可见,鱼、鸟、石非锦,壤、岭、户非绣,谷、天地、山河也非锦绣,但均以锦、绣和锦绣名之,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或有鲜艳的色彩,或有精美的花纹,堪与锦绣媲美。在这里,锦绣成为审美的参照物和模子。即人们运用锦绣的审美经验为模子,对于鱼、鸟、石、壤、岭、户、谷等事物进行审美观照。“锦绣”审美模子不仅运用在自然审美和社会审美方面,也大量运用在文学审美方面。诸如:

(10)、绣虎:曹植的别号。《玉箱杂记》云:“曹植七步成章,号绣虎。”这是指曹植诗思敏捷,文采华丽。

(11)、锦绣堆:指文采华丽,佳句精美。白居易《卢秘书二十韵》诗云:“笔尽铅黄点,诗成锦绣堆。”唐人谢廷浩以辞赋著名,号锦绣堆。

(12)、锦心绣口:形容文思优美,词采华丽。李白《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藏(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⑥

由此可见,锦绣也成为文学的审美模子。这一点将是下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锦绣作为文学的审美模子,对于我国古代文学观念的起源具有发生学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是文学观念的原始启蒙。诸如:“文”、“文章”、“文采”和“文华”等术语,早先是用在言说丝织锦绣的话语里。秦汉以后,这些术语才逐渐被移用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中。因为在古人看来,锦绣美与文学美之间有着奇妙的审美关系,或者说是“锦绣美”审美模子发生作用的必然产物。解读这些术语符号,还可以看到隐藏于其中的诸多审美奥秘。现尝试解读如下:

文。甲骨文写作“”、“”、“”,具有“美”的意思⑦。《说文》云:“文,错画也,象交文。”现在,一般认为,“文”与原始纹身有关。而我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实证的说法,真实情形恐与原始编织有关。陶文与甲骨文中都有“”符号,恐是经线与纬线相交之形,也是麻织、毛织和丝织最简洁的符号概括。而“”、“”符号,更像是有花纹的织品,或鱼网,或麻布,或丝帛。《考工记》云:“青与赤谓之文”,是指两条不同颜色的经纬线相交而成的图案,这便是丝织锦绣了。段玉裁注云:“纹者,文之俗字”,“像两纹交互也。”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文”与丝织品有关。如果这样理解,与甲骨文“美”意才是符合的;如理解为“纹身”,则与原始义和后来义均难相符。

文章。段玉裁认为,先秦古文字应写作“?彰”。《说文》云:“?,?也,从彡文”。“?,有?彰也。”“彰,?彰也,从彡章。”理解“?彰”的关键是正确释读“彡”符号。段玉裁认为是毛笔及所画的花纹。我以为,这是误释。《说文》云:“彡,毛饰、画文也。”画文即花纹。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上就有这样的花纹装饰,不过多于三根。其中“彡”三根斜线,是一个概括性

的符号。它既可以为毛线、麻线、丝线,也可以是绘画的线条。这至少是许慎的意思。参照《考工记》的说法,“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其中除了“赤”重复外,实际上这“彡”就指“青”、“赤”、“白”三种颜色的丝(毛)线。这与原始彩陶的用色相近,彩陶花纹多以红、黑、白三色为主。“彡”(三)代指多种颜色的丝(毛)线,即彩色线。那么,“?彰”就是由各种颜色的丝(毛)线织成的彩绸(或毛织品)。而“彡”三色斜线,是织布机上经斜线的真实写照,为象形。这是“?彰”的本义。作为文学的“文章”本源于“?彰”,即用各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文字,写成美丽的篇章。在古人看来,文学作品也应该像丝织锦绣一样精致美观。或者说,丝织锦绣(?彰)是文学作品(文章)的原型标本,文学作品是丝织锦绣的变形发展,两者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同构关系,或者是一种“比”的关系。

文采。“文”作为“?”,是彩色丝织品;作为“纹”,则是丝织品上的花纹。《说文》云:“采,取也。”段玉裁注云:“木成文,人所取也。此‘采'为五‘彩'字。”所谓“木成文”,即草木开花,泛指花卉;所谓“人所取也”,是指人到大自然的花卉中去取像,然后进行绘画或锦绣创作。这是“文采”的本义。在古人看来,锦绣花纹之美与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故常用“文采”一词来评价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以上通过对“文”、“文章”和“文采”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出由锦绣到文学的演变过程。“锦绣美”不仅是“文学美”的原型标本,也是文学的审美模子。正是这个“锦绣美”的审美模子,规范和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欣赏和批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观念。这种古老的文学观念一直传承到了现代。上世纪40年代,刘永济先生在武汉大学执教时,还在讲述着这种古老的文学观念:“盖‘文'之为训,本有文采、文饰之义,即寻常语言,亦多粉饰之词,所以动观听、增情趣也。”⑧鉴于此,我认为,具有五彩绚丽之美的“文”或“文章”之称谓,比西化式的“文学”(literature)要更准确更美丽,甚至从名称可以看出“华丽”之美来,也更能够表现中国文学的审美精神。

此外,还有“丽”早先也是丝织锦绣的最高的审美范畴,秦汉以后才成为文学的审美范畴了。尽管这其间的实际情形比较复杂,比如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学审美观念重“丽”,而以“自然”为宗的道家和以实用是求的法家、墨家则轻“丽”。对此不多说,将另文论述。这里只是谈谈丝织锦绣作为文学审美模子,对于文学审美观念的实际影响。

其一、宗“经”思想。“经”字本义是纺织机上的纵线(或纵丝),引申为关键和法则,再引申为经典;其本源于经纬之经,再上升为经典之经,遂成为一种哲学理念。凡“经书”之“经”,盖源于此。诸如有《易经》、《书经》、《诗经》等;与此相对,也有《易纬》、《书纬》、《诗纬》等。刘勰《文心雕龙》“文之枢纽”部分,既“体乎经”,有《宗经》篇;又“酌乎纬”,有《正纬》篇。先是取用了“经”、“纬”本义,再用其引申义。前者如:“按经验讳,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先纬后经,体乖织综”(《文心雕龙?正纬》)。后者如:“‘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极文章之骨髓者也”(《文心雕龙?宗经》)。在刘勰心目中,此“经”乃为儒家经典,不仅认为文章源于儒家经典,而且将儒家经典作为论文的标准。这是荀子以来的传统文章观念。但究其实,可见仍有丝织锦绣的原型观念存在。譬如,“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这些言论都是“宗经”思想的具体表现。

其二、创作范型。古人不仅从审美观念上崇尚丝织锦绣,也从中获取了许多文学创作的灵感。在他们看来,丝织锦绣是美的典型模子,文学创作要制作美文、营造美感,也必然会取法丝织锦绣,并以此为文学创作的审美模子。《荀子?非相》云:“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就是将丝织锦绣之美作为审美模子参照,从而营造美的 言辞。到了汉代,辞人赋家以追求“文如锦绣”(王充《论衡?定贤篇》)的审美效果为时尚,这便是汉赋创作“铺采文”与汉赋批评“尚丽”的深层原因。它是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潜藏在辞人赋家的心里,并不为人们所察知而已。明清以后,金圣叹等人的诗文小说评点中,赞许作家才华,往往说是“满腹经纶”、“锦心绣口”、“锦心绣笔”和“锦绣才子”等,都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如果再细细考察,这其中还有许多人们习焉不察的奥秘存在。诸如,创作文学作品时,饰言练字,若绣五彩花纹一般美,将丝织锦绣作为文学作品语言表现的审美模子。这里边有一个被歪曲了的文学审美观念,必须予以纠正。古人大多喜欢以“雕龙”或“雕虫”比喻文学创作。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与仓颉造字的传说原型意象有关。据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之迹,……初造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序》)。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或在天、或在田、或在渊,能飞、能行、能游,为鸟、兽、虫复合型的神秘化的意象。如果抛开其褒贬态度不论,那么此“龙”、“虫”代表的即是象形汉字最早的原型。由此可见“雕龙”、“雕虫”之说事出有因。如果从艺术角度看,“雕龙”、“雕虫”属于雕刻艺术。用雕刻来形容文学创作总觉得不恰当,实际上应以“绣龙”、“绣凤”来形容才好,才能够见出文学若锦绣一般的美。只因“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墨子?辞过》),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文学创作是男性的特权,岂能与“女工”同日而语,故只好取“雕龙”、“雕虫”之说了。虽然有“壮夫”、“弱夫”的褒贬之别,但总还是“夫”呀!刘勰还算是通达之士,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文心雕龙?序志》)。“雕”为雕刻,“缛”为锦绣,虽两者兼言,但还是取了“雕龙”的书名。可见此观念如此根深蒂固。这一点则不如古代印度人,他们常常以“颈饰”、“耳饰”、“珠串”和“项链”之类为书名⑨。他们不大轻视女性饰物,甚至以女性的“吉祥痣”作书名。善于装饰是古代印度审美文化的特色,以饰物比文艺,也成为古代印度文艺理论的一大特点。如果说,“锦锈”是古代中国文学的“审美模子”,那么“饰物”则是古代印度文学的“审美模子”了。即使在现代中国,像沈从文那样搞不成文学创作,去研究“锦绣”的人也还不是很多⑩。我们一定要纠正这个偏见,应该认识到:“锦绣”才是“文学”的“正宗”。其实,丝织技艺是由母系氏族社会的妇女们所发明的,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审美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妇女在当时社会中占据着中心地位,因而丝织技艺也成为一种神圣的事业。这是丝织技艺能够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将锦绣作为正宗的文学审美模子是不会辱没文学的。

又如,在文学作品的构“图”方式上,采用了某些锦绣的花纹式样。汉代有一首《莲歌》云:“江南可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11据考,汉代锦绣中已出现了鱼纹12。注意:在诗歌中,这样的句式显得重复,似乎没有必要。余冠英先生认为,此是“和声”所致,即“一人唱,多人和。”13而我则不这样认为,鱼活动的空间:东、西、南、北、中,恰恰是古代工艺美术装饰纹样构“图”的常见手法。在现代民间锦绣和剪纸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以“鱼戏莲”为题材的装饰纹样,也大多采用东、西、南、北、中的空间构图,被称为“鱼戏莲团花”。“鱼戏莲”则有“连(莲)年有余(鱼)”的吉祥丰收的美意;又可以理解为“男(鱼)欢女(莲)爱”的意象。所谓“团花”,则是以“中”为核心,然后东西南北对称构图的圆形花纹图案。这首民歌很可能借鉴了锦绣纹样的构图方式。还有些诗人借鉴锦绣中的“回”纹,创作了“回文”诗。在锦绣中,回纹的出现也很早,现在还能看到殷商时期的回纹织物14。而回文诗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刘勰认为,“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文心雕龙?明诗》)。也有人认为,回文诗“起自窦滔妻苏蕙,于锦上织成文,顺读与倒读皆成诗句”(《冰川诗式》卷二)。晋代苏蕙所作的《回文旋图诗》流传了下来,又称为“璇玑图诗”或“织锦诗”,是很有名的,而且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此事《晋书?烈女传》有记载,看来是可信的。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就写了这个故事。其诗用红、黑、蓝、紫、黄五色

丝线绣织而成,共841个字,横斜回环阅读,可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7958首之多15。苏蕙工诗,又善织锦,将“回文”与“回纹”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更加证实了锦绣与文学的审美关系。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现将《璇玑图诗》与一件彩织鲁锦作个比较。为什么要与鲁锦比较呢?这是因为,秦汉以来,山东一带素有“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之称。王充也说:“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论衡》)。可见“鲁锦”是具有代表性的。如图所示16:

《璇玑图诗》由红、黑、蓝、黄、绿五色丝线,构成1+(32-1)+(32-1)共17方格图案;彩织鲁锦由红、黑、蓝、黄、白五色丝线,也构成了1+(32-1)+(32-1)共17方格图案。虽然,鲁锦不是回纹,但两者在构图方式上很接近。从这里或许可以透露出古人由“纹”(锦纹)“文”(诗文)“文章”(文学)的审美观念的演化奥秘!

其三、术语范畴。在我国古代,有大量原先是用于描述和形容丝织锦绣的术语,后来被移用在文学活动中,成为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术语。见表一:文学存

在方式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术语

创作行为

编、缀、绎、缉、缝、综、络、纠、结、练、约、系、纾、缩、缘、绣

作品结构

经、纬、统、纪、纲、章、回、线、组、绪

作品性状

红、紫、绿、綦、纯、细、纷、繁、纡、素、丽、绮、绚、采、文、缛

还有以核心范畴“丽”为主而形成的范畴群,也大多是从“锦绣”移用于“文学”的。见表二:

绮丽、纤丽、壮丽、彩丽、组丽、纯丽、华丽、美丽、藻丽、缛丽、靡丽、文丽、工丽、光丽、巧丽、艳丽、清丽……

这又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锦绣”与“文学”的审美关系。由此可见,丝织锦绣之美成为古人评价文学美的“模子”,被广泛地用于文学批评之中。

其四、文学批评。古人把丝织锦绣之美看作“美”的最高典范和原型,或以此为参照,或以此作模子,将其审美经验广泛地用到文学的审美创造和批评中来。这样的情形大约从秦汉时期就已开始,如上文所举荀子和王充等人的用例。魏晋以后,这样的用例就更多了。晋代的葛洪颇有胆识,唯独敢说《诗经》不如汉赋。当然,他有充足的理由。因为,他是用与时俱进的历史观念来看待文学发展的,尤其为他当代的文学辩护。在具体论述中,他就多次以丝织锦绣之美来立论。诸如“黼黻文物殊而五色均”,“众色乖而皆丽”(《抱朴子?辞义》)。“譬若锦绣之因素地,……则文章虽为德行之弟,未可呼为余事也”(《抱朴子?尚博》)。孙绰评云:“潘文烂若披锦,

无处不善”(《世说新语?文学篇》)17。鲍照评颜延之诗云:“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南史?颜延之传》)。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得最多,诸如:“雅丽黼黻,淫巧朱紫”(《文心雕龙?体性》);“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文心雕龙?定势》);“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文心雕龙?神思》);“五色杂而成黼黻,……五情发而为辞章”(《文心雕龙?情采》);“学慎始习,斫梓染丝”(《文心雕龙?体性》);“视之则锦绘”(《文心雕龙?总术》);“一朝综文,千年凝锦”(《文心雕龙?才略》)等等。刘勰以后,也有人屡屡以锦绣言文学。诸如王世贞论赋体文学,说:“绚烂之至,如霞锦照灼”(引自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胡应麟评七言诗,云:“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诗薮?内编》卷五)。金圣叹评《西厢记》云:“锦心绣口,吐辞工丽”(《才子西厢醉心篇》)等。总之,在古人看来,文学似锦绣,两者在审美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而才以锦绣美为“模子”来评价文学美。

综上所述,只是本文对于丝织锦绣与文学审美关系所作的一点初步探讨。我认为,丝织锦绣代表着我国一种古老的文明,一种审美文化精神,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原型心理。它对于古代文学审美观念、文学创作、文学话语和文学批评等文学活动,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锦绣到文学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审美历程。采用锦绣美“模子”批评文学,这样的文学批评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可谓是“丝绸之国”的杰作。但是细究其实,丝织锦绣对于文学审美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古人对此的态度,也是有褒有贬。本文只是谈了正面的和褒的一方面,其旨意只是想从一个新的视角,透视古代人的文学审美思想,为当前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考。不妥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此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存活在现代文论中的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批准号:05bzw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

①周汛、高春明著《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出版社1995年版,第449至450页。

②参见《尚书?皋陶谟》:“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又《尚书?禹贡》:“厥贡漆丝,厥篚织文”。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认为,丝织技术出现于原始社会晚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与考古和《尚书》的记载基本相符。

③参见王连海、朱悦梅编著:《民间织花》,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又参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编著《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第32页。

④据(法)戈岱司编《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升译)载,希罗多德(约前484—前425)时代,我国的丝绸就传到了西方。此书关于“赛里斯织物”(即丝)的记载很多(中华书局1987年版,导论,第11页)。尽管,“塞里斯国”(seres)并不是中国,但却与中国的“丝”有关。因为,seres这个字起源于“丝”,即“丝国”之意。现代英语“china”(中国)一词也与丝绸锦绣有关(参见吕超著《外国人的中国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⑤“模子”一词,是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模子”的。“一个思维‘模子'或语言‘模子'的决定力,要寻求共相。”(参见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⑥以上所举,除(8)、(9)两例外,皆参考《辞源》和《辞海》等工具书。

⑦参见崔恒升编著《简明甲骨文词典》(增订本),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遗址——马厂类型墓葬出土的彩陶壶上,已发现有“

”、“

”符号(参见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第124页)。我认为,这是比甲骨

文更古老的“文”(纹)字。

⑧刘永济《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⑨参见古代印度的文艺理论著作,诸如安主的《诗人的颈饰》、《诗人的耳饰》,曼摩吒的《乐歌珠串》,维底亚达罗的《项链》等。

⑩指上世纪50年代,沈从文放弃文学创作,到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织锦花纹等,著有《龙凤艺术》一书。

11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8、9页。

12参见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册,第516页。

13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第9页。

14参见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1册,第416页。

15参见周渊龙、周为编著《文字游戏》(1),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原诗840字,后人在图中心添加了一个“心”字,便成为841个字。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认为,可得诗3752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197页)。《镜花缘》第四十一回拟唐武则天序文认为,苏氏原题诗只有200多首。本文无意考证其实情,罗列于此,供读者参考。

作文评语集锦范文2

关键词:土壤肥力;数据库;盘锦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44-1

1 数据库资料准备

1.1 图件资料收集与处理

①地形图:收集盘锦市1∶5万用地形图,同时对水利、公路、规划、国土等部门联系收集有关最新图件资料,对地形图进行修正;②土地利用现状图:盘锦市电子图(ArcGIS等格式),比例尺分别为1∶5万和1∶1万;③土壤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及土壤图(1∶5万)。在进行调查和采样点为确定时,可通过土壤图了解土壤类型等信息,同时土壤图也是各类评价成果展示的基础图件;④农田水利图:盘锦市农田水利分区图(1∶5万),以及当地耕地的灌溉条件、灌溉保证率、灌溉模数、排涝模数、抗旱能力、排涝能力等指标;⑤采样点点位图:根据制定地块采样计划,编制采样点点位图,进行土壤采样。

1.2 数据及文本资料收集与处理

①县、乡、村名编码表:参照《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中编码规则,建立最新、最准、最全的市域内行政区划代码表,提供的所有资料中均采用本代码,已经有编码的资料应编写代码对照表;②土壤类型代码表:建立土壤类型代码表,保持土壤志中分类系统表、土壤图图例、典型剖面理化性状统计表、农化样数据表等资料的一致;③土壤肥力普查土壤采样点基本情况及化验结果数据。

2 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

2.1 数据库功能设计

2.1.1 数据管理 包括空间和属性数据管理两个部分,空间数据管理主要对盘锦市耕地土壤肥力评估所用到的相关矢量图层数据文件进行导入、导出及更新、修正;属性数据管理主要是对本数据库内部的土壤类型、耕地中各元素指标数据等进行管理。

2.1.2 数据处理 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相关的数据操作处理。如对矢量图层进行空间查询、空间叠加分析、差值分析等,属性数据进行查询、统计等。

2.1.3 评价模型 根据相关评价中选用的各类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模型、隶属函数模型),对评价指标数据进行耕地的肥力质量评价等。

2.1.4 数据输出 对各指标数据及评价成果生成不同的专题地图、数据统计表、评价成果文本等进行输出和打印。

2.2 空间图形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耕地资源专题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道路、河流、等高线、行政区划等;耕地资源专题数据包括土壤类型图、耕地各指标元素含量数据等。空间数据库采用分层进行管理和组织。一个数据文件可划分不同的数据图层,分层原则完全独立于具体的应用模型,不同图件上的要素均按点、线、面进行归类,各层信息按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体系规范化分类进行编码。

2.3 指标属性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属性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采样点数据,耕地各元素指标数据。本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二维关系表的形式设计系统属性数据库结构,应用Access建立属性数据库。Access通过收集、处理、编辑数据,增加一个字段制作成表单的形式完成入库,依靠识别该字段来完成链接,同时也可以通过Code字段关联项来实现与空间数据库的连接[1]。其中:采样点调查数据包括采样点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土壤情况、种植作物品种等;耕地各元素指标数据包括全氮、全钾、pH等,同时还有系统模型库所需要的参数及相关文献资料等。

2.4 评估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耕地土壤肥力评估采用的数学模型在数据库中一般表示形式是方程式,具体反映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约束条件及其目标。本数据库的评估模型的方程式形式不适合计算机求解,在计算机中一般是将求解方程的算法编为程序形式,包括源程序和目标程序[2]。因此通过建立本评价系统的模型数据库,用来存储所有模型以及模型与数据的匹配关系。

评估模型由模型字典库和模型文件库组成。模型字典是模型文件的索引,模型字典库的内容包括模型的编号、名称与模型文件等的说明;模型文件库是模型的主体,一个模型至少有2~4个模型文件。本系统的模型数据库是针对系统中耕地土壤肥力评价而建立的,也是由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来存储数据,模型库中主要包括评价所涉及的各因子的详细信息及各种数学模型。

3 结论

基于ArcGIS平台,实现了耕地土壤肥力评估的空间、属性数据及评价模型数据库三者无缝结合,从而能够很好的表达盘锦市耕地土壤肥力的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关系,使盘锦市耕地土壤肥力评估的结果准确可靠,同时能够表达其空间分布和各肥力等级之间的规律。

参考文献

[1] 方秉望.ArcGIS 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33-334.

作文评语集锦范文3

一、目的意义

1、实施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综合素质评价,改变了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3、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形成素质教育实施与保障的长效机制。

4、通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以往的终结性评价改为全程、全方位评价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体现学生个性、特长。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平台。

5、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学校坚决贯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规定,有利于端正办学思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公平教育,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组织机构

1、坪山中学2011年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工作委员会:

(1)机 构:

主 任:林俊红

副主任:张福杰、庄汉华、黄锦娟

成 员:陈玉明、张世明、汤育兴、陈建军、蔡世林、何柳清、

王启福、齐宏亮、唐卫平、胡劲涛

(2)职 责

①学习评价工作的有关文件

②认定评价组成员

③对各班评价工作进行指导

④认定评价结果

2、评价工作委员会下设三个组

(1)评价组

组 长:庄汉华

副组长:黄锦娟、王启福

成 员:齐宏亮、胡劲涛、唐卫平、李剑锋

潘惠琼、初三各班主任

职 责:对初中毕业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组下设12个小组(见附页)

(2)监察组:

组 长:张福杰

副组长:张世明

成 员:陈玉明、钟志强、况增产、邱向非(家长)、林木潮(家长)

刘牧慧(学生)、龙琦(学生)

职 责:监察评价过程,接受咨询,保证评价工作的透明公正。

(3)信息处理组:

组 长:陈建军

副组长:蔡世林、何柳清

成 员:张鸿斌、郑玉清、包丽萍、李剑锋、黄文广

职 责:负责对师生文字资料、数据信息的输入及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的培训,并做好保密工作。

三、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

1、评价工作程序主要有以下8个步骤:

2、评价工作方法:

严格按照《深圳市XX年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方案》和《坪山新区2011年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方案》的通知精神,做好如下七方面工作:

(1)组织建设 (2)宣传培训 (3)资料整理 (4)学生自评

(5)学生互评 (6)家长评价 (7)教师评价

四、评价工作进度

深圳市坪山新区坪山中学2011年初中毕业生

综合表现评价主要工作进度表

时 间地 点工作内容组织者责任人

4月9日前制定学校综合表现评价工作方案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庄汉华、黄锦娟

4月20日前小会议室学校评价委员会成员,初三教师、学生、家长及有关人员学习、培训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张福杰

4月20日前信息中心评价系统安装完毕信息处理组蔡世林

教务室核对毕业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李剑锋

4月20日前初三各班教室初三学生家长培训(第8节)评价组初三各班主任

4月25日前学生数据准备工作,整理平时成绩,收集和确认特长与获奖记录,采集相片评价组各班评价小组、李剑锋

综合系统的其他相关设置,学生数据和评价小组教师数据导入系统并核对信息处理组蔡世林

4月25日前学生、家长撰写评语,评语录入、导入系统评价组 信息处理组初三各班主任 陈建军

4月25日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审美与艺术表现能力测试评价组胡劲涛 唐卫平

班主任撰写评语评价组初三各班主任

4月26日电脑室学生上机互评,教师上机评价评价组庄汉华、黄锦娟

4月27日完成所有数据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张福杰

4月28日小会议室审核评价结果,导出教师评语、总等级,维度等级并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庄汉华、黄锦娟

4月28日至5月5日学校受理复议申请张福杰

5月11日学校导入评价结果上报新区公共事业局教育科蔡世林

6月20日前总结材料暑假前上报坪山新区公共事业局教育科庄汉华、黄锦娟

五、信息采集

根据评价工作中的“五个维度和十五个要素” 认真做好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汇总整理学生日常表现,个性特长,获奖情况,成长记录,五个学期期评成绩,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情况,担任班团干部情况。

六、评价等级及结果反馈

1、综合表现评价的等级

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待合格”四档,每个毕业班以在校生为基数,各班评为a的学生不超过40%,其他等级不设定比例。

2、评价结果反馈

评价结果4月28日反馈给学生。

七、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投诉和复议申请。

4月28日前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审定评价结果,导出教师评语,总等级、维度等级,4月28日-5月5日受理复议申请。

作文评语集锦范文4

关 键 词 :市民化 通俗化 唯美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峰期,一方面继承了近现代学堂乐歌以来的音乐批评传统,另一方面在崭新的现代型专业音乐教育体系里和宽松的现代性文化批评环境中,以其独特的品格、多元化的观念群体,历练出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批专业音乐家和专业音乐创作。

众所周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两个主题是文化上的“启蒙”与政治上的“救亡”,并对立着两个极端——“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随着国门打开,西方近代与现代艺术批评观念大量引进,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纷纷在中国知识分子当中找到了代言人,在音乐领域里也有相应的表现。

黎锦晖是当时中国的“唯美主义”代言人之一,但他的观念与西方“唯美主义”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的这股思潮是出于“无利害”的动机,他们将艺术视为无须任何外在的存在目的的自足的存在。而黎锦晖代表的“唯美主义”,则是以一种个体对艺术的取舍观念来对抗社会上通常流行的功利性音乐观念。如果说青主是在“民主”“自由”旗帜下的现代新型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么,黎锦晖则是在五四时期的“民主”旗帜下“平民音乐”文化观念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是五四时期在“民主”“自由”的文化观念的指导下,进行音乐的市民化、通俗化、唯美化的音乐批评与实践的,对于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人的生活中所具有的正常地位,进行了充分的音乐学理论上的与艺术实践上的肯定。

黎锦晖被称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之父,他所创作的《桃花江》《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黎锦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也有人称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正是因为黎锦晖看到儿童歌曲与儿童歌舞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认为应将新的时代精神以儿童音乐的方式融会到儿童的日常游戏中去。在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卷首语”中,他提到:“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儿童的模仿本能十分发达,每家的儿童没有不爱表演成人生活或动物情态等形状动作的……借此可以训练儿童们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全体学生和观众,没有一个人不是在和谐和甜美的境界之中,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以艺术的方式对社会民风进行改良与改造的文化观念,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种功利性的新艺术建设的眼光仅限于儿童的范围之内。

黎锦晖的“唯美主义”音乐批评观念到了20年代末,变得更为清晰与成熟。他的“为歌舞而歌舞”的音乐观念,可以认定为五四时期“为艺术而艺术”的典型观念。这种观念的本质在于,不去涉及社会政治等沉重的问题,仅以自己的艺术去抚育社会人心、仅以自己的虚幻性的艺术创造去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在陈述他的“唯美主义”音乐观念时,黎锦晖这样说道:“本剧完全以‘美’为主:人美、服装美、歌声美、姿态美、动作美,剧中人的品性、行为,无一不美……美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至于美以外的——什么规矩啊、习惯啊、成见啊,可没有工夫去管。” 1936年他为《明月歌曲一二八首》所作的“引言”,就是“唯美主义”“为歌舞而歌舞”观念的宣言书、辩解状。文中他针对社会上对他进行的广泛批判发出这样的牢骚:“这年头儿,做人难,作文也难,作曲更难。”

黎锦晖自五四初期便开始以“民主”的意识从事于“改创中国新音乐”的事业。以后的十几年里,面对来自救亡派和学院派的无情鞭笞,认定自己的艺术观念毫不让步。在20年代,他已经认定了走“平民音乐”的道路,并一直在为之而奋斗。他的“平民音乐”的观念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对之进行新兴的创编,使之最终转化为新型的平民化艺术;二是以平民式的艺术审美观念来从事音乐艺术的创作活动。然而,黎锦晖本人虽然也是一位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积极鼓吹者与参与者,但由于他本人音乐文化的积累和音乐旨趣的缘故,他对于民间性的和市民化的音乐相对亲和,而学院式的、专业化的音乐不符合他的艺术取舍观念,因此,他对于20世纪初期以来的学习西方音乐的活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音乐教育事业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当时的中国音乐教育整个“奴化”了。 他对于西方的艺术观念还不是像对待新音乐教育的态度那样拒绝的,崇尚西方的“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便是证明。他的平民化、市民性的艺术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就是美”。

五四时期是各种艺术文化观念充分释放自己的思想能量的时期。受到人性解放的影响,“为艺术”派的诞生与发展,也是一个社会健康文化观念的需要。整个五四时代的音乐批评观念几乎被“启蒙”“救亡”这样的功利性观念所覆盖,所以到了五四后期,文人们喊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黎锦晖的“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音乐批评观念也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艺术思潮而出现的。他作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代新音乐批评家,批评言论从人的爱美本性出发,在承载着五四精神的“自由”“民主”的成分的同时,又充满“海派艺术”的“香草美人”与“蝴蝶鸳鸯”式的气质,是另一类的人文关怀。他的批评言论既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又超脱了“启蒙”“救亡”等沉重的现实主题,摒弃了政治功利的制约,体现了五四时期的“自由”精神,对音乐界的批评理论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作文评语集锦范文5

小学生环保创意活动方案范文1活动目的:

使广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树立环保理念,使广大市民了解雾霾的伤害,共同做到多植树,少开车。人人心系环保,大手拉小手,共创绿色家园。

活动方案:

各校进行废物利用,巧手创美丽环保伴我行快乐征文绿色在身边创意摄影等有关环保,有关生态环境的创意大赛,从各类作品中评选出最有创意、最有意义、最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举行环保知识大普及,环保知识竞答活动从中选出环保小卫士与优秀作品作者共同给市民发放环保宣传报,进行环保签名活动。

参与人员:环保小卫士、优秀作品作者。

活动流程:

一、各校将活动下达至各少先队员。

二、由少先队员回家进行准备、制作。

三、由少先队员将作品统一交给学校,由学校进行民主公正的评选。并举行知识问答赛。

四.在老师的带领下,各校学生统一来到泉城广场,站好队伍,举行绿色宣传活动。

五、由学生代表进行演讲。

六、各校学生进行宣传活动。给路上行人发放宣传海报,并给他们宣传有关环保的知识,请他们在绿色协议书上签下名字,与大家一起,为环保搭一把手,出一份力。

七、将各校签名总数进行汇总,大家一起约定成为环保我当先,绿色出行小榜样。

八、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九、各校学生带回。

小学生环保创意活动方案范文2一、活动目的:

为给充分发挥同学们和家长们的聪明才智,为校园、家园低碳环保生活献计献策,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学校决定开展以事事低碳,处处添绿为主题的低碳环保窍门征集活动。

二、征集内容要求:

1、征集内容包括:

(1)、节约用水、电等生活资源的小窍门。

(2)、学习用品等相关资源的环保金点子。

(3)、净化环境的金点子。

(4)、其他(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

2、作品内容要求作者自创,注重实用性、可用性、可推广性。

3、作品表现形式:文字介绍、绘画、视频、录音

三、参加对象:全校学生与家长。

四、具体措施: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征集,各班选出不同角度的优秀作品上交德育处(每班不少于5份)。

2、德育处与语文科组、美术老师评选出语言规范,生动,有哲理性的优秀参赛作品。

3、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校园内展示,作者班级、姓名在作品旁边得以体现。

4、对优秀作品的作者予以奖励,同时评出低碳环保金点子优胜奖和优秀奖各若干名。

5、对优秀可行的创意将制作成小册子或者宣传单张,派发到社区进行宣传推广!

五、时间安排:

1、5月2日5月4日活动宣传、发动

2、5月5日5月11日创意征集、上交、各班评选

3、5月12日5月20日优秀作品校园展示、展播

4、5月21日5月22日评奖

六、注意事项:

1、班主任老师应安排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宣传并给予指导。

2、要求作品突出学校、家庭特点,确保作品原创度要高。

3、作品征集截止时间为5月13日,请及时上交,逾期将不再参与评选。

小学生环保创意活动方案范文3一、活动名称:锦承济南

二、活动背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简短的一句诗,就囊括了泉城济南的市花与市树。这是高度赞扬了济南的天蓝、地绿、水碧、山青啊。而随着日渐经济的高强度发展和不断外籍人员的流入及市民的环保意识逐渐下降,促就了济南的历次污染危机。无论是雾霾还是垃圾成堆,都严重影响到这座千古名城。作为小市民的我们、主人翁的我们,也应当献出一份力量,竭力去遏制不环保行为的发生与宣传环保意识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三、活动目标:各位组织人员本着环保济南的理念鼓动市民与学生积极加入到锦承济南的活动中来,然后在活动中培养各位参与者的环保意识及向别人努力传达环保意义的能力,并使人人做到能自主树立环保理念与社会责任感。

四、资源需要:绿色环保的活动就理应围绕着环保开展,所以在资源需要方面,此次活动只需要些许废纸就可以。A4纸坚决不要,在环保的理念上,我们更应该做出实践性的事情来,不可以空谈其论。

五、活动细节:

第一步:本次活动在人士聚集的泉城广场举行,活动之前,各校学生代表与老师代表需采用废物利用的方式制作自己学校的个性环保标志或环保小牌,另外还要做一块环保签名板。各校还可以制作邀请函分发给身边的人,感染周边的人一起来参加本次活动并了解环保。

第二步:活动定于年月日九点正式开始,开始的时候,各校制作的个性环保标志或环保小牌、环保签名板活动承办方要进行接受检验,证实的确用废物利用的方式制作。此过程大约需要用到30分钟。

第三步:9点35分,各校代表、活动承办方、活动执行组到泉城广场标志前集合,活动承办方宣布活动开始并宣布规则,如下:

1、各校要跟着活动执行组人员喊出活动口号,即我是济南市环保的先驱者,我要守护济南市的绿色,我要成为一个可以克制自己不浪费的人并引领周围的人投入的环保这项终生活动中去。在此,我大声喊出,以此宣誓。

2、各校要在10点半之前的55分钟内,利用自己的个性环保标志或环保小牌招徕参与者或路人,并教导他们环保的意义与行动使他们可以自愿在该校环保签名板签上自己的名字,以此表示愿意加入环保的行动中来。

3、10点半再次在泉城广场标志前集合,统计自己的成果,为此,每个人都应该感到成就感,因为他感染了许多人。

4、十点35分开始正经的维护绿色济南的任务中来。在泉城广场内捡垃圾并提醒所看到的扔垃圾者注意环保。11点在泉城广场标志前集合。

5、11点零五分开始一项,各校的活动代表(老师与学生)在活动承办方提供的板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心里默念活动宗旨。

6、11点半,预计活动结束,活动承办商分发水并宣布活动结束。

第四步:宣布完规则后,执行。

六、活动中的细节:

1、如若有特殊天气,则延迟一天,活动执行组通知。

2、活动要有条不紊的进行,秩序要好。

七、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1、负责人:,负责人必须在活动前每天通知各任务小组的进度情况。

2、主要参与者:各校的学生代表和老师代表。(各一名)

八、备注:锦承济南题目的含义。

作文评语集锦范文6

关键词:音乐艺术;近代音乐;黎锦晖;爱国歌曲;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On LI Jin-hui's Patriotic Song Creation

WANG Bing-ling

(College of Music,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Heilongjiang 154002)

目前,中国音乐史学界对黎锦晖作为我国儿童歌舞音乐、流行音乐的创始人,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积极作用已给予了公正客观的评价。较之以往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他施以的“黄色歌曲鼻祖”、“靡靡之音”的批判,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然而,对于黎锦晖音乐创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歌曲,学界的研究则尚未充分展开。①这一课题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黎锦辉的思想和创作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鉴此,本文拟对黎锦晖爱国歌曲创作过程进行梳理,对其爱国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总结。

所谓爱国歌曲,一般是指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时展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为宣扬爱国主义情怀,激励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而创作的歌曲。以此为衡量,黎锦晖的爱国歌曲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而且不仅题材丰富,数量也很多。若从体裁形式进行划分,他所创作的爱国歌曲主要包括儿童歌曲、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三大类。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反帝爱国运动时期(1925-1927年)、救亡抗日时期(1929-1944年)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创作时期(1949-1959年)。

一、反帝爱国运动时期(1925-1927年)

黎锦晖的爱国歌曲创作始于1925年。

1922―1927年间黎锦晖任中华书局国语文学部部长,兼任《小朋友》的总编辑。1925年至1927年间,国内频发重大国耻激发了黎锦晖的爱国热情,投入到了相关歌曲的创作上去。

在这一时期除编剧(编创儿童歌舞剧――笔者注)外,还写了一些歌舞表演曲以及十几首军歌、爱国歌。因为从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我写过一首《总理纪念歌》,1925-1927年经历“五卅”、“三一八”、“四一二”惨案、北伐军兴,就写了反帝、反军阀等歌曲,如:《同志革命歌》、《欢迎革命军》、《解放歌》、《当兵保民》、《永远勿忘》、《平等歌》、《青天白日》各曲,后在“歌专”的节目中,经常用齐唱演出,也颇风行②。

实际上,其间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努力》(1925)、《胜利》(1925)和“革命的歌舞剧”《最后的胜利》(1926)、《神仙妹妹》(1925),也均属爱国题材。包括他未提及的歌曲《热血歌》(1925年)、《烈士歌》(残损)(1925年)、《五卅烈士纪念歌》(1925)、《麻妈妈骂马》(1927年)等,这些音乐作品表达出一个热血青年追随先哲的信仰以及支持北伐战争、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参与新文化运动、推广国语的积极态度。这些作品作为日后歌专、明月歌剧社的重要演出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

20世纪20年代是黎锦晖爱国歌曲的初创期,此时的创作受其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儿童化特点。歌曲内容浅显直白、结构短小,歌词易解且擅用叠字;乐句方整,节奏单纯,旋律上口;音域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

1928年5月到1929年初,黎锦晖率领中华歌舞团,携其部分爱国歌曲(《总理纪念歌》、《神仙妹妹之前奏曲醉沙场》、《最后的胜利》)远赴南洋巡演,其20世纪20年代爱国歌曲创作暂告段落。

二、救亡抗日时期(1931-1944)

1929年黎锦晖滞留南洋期间,为了筹集回国之资,开始大量创作“时代曲”并在国内出版。但自1931年起,随着时局的变化,黎锦晖象中国所有的爱国进步人士一样,拿起笔投入到与敌战斗的阵营中。

之后他于1932年―1937年间,先后编著出版了多部融有他爱国歌曲作品的歌集,其中包括:

1.1932年4月由上海文明书局印行,他编著的《爱国歌曲》(第一集)。其中《勇健的青年》、《准备起来》、《齐上战场》、《奋勇杀敌》、《打到公敌》、《同胞快醒》、《预祝胜利》10首歌曲(包括上述3首歌曲)的词、曲皆由他独立完成。

2.1933年11月至1935年5月,第三届明月歌剧社成立,其间集中编写并由大众书局陆续印行了《大众音乐课本•初级》(1-8册)、《大众音乐课本•高级》(1-4册)、《幼稚园音乐课本教材与教法》(1-4册)、《初级音乐教材》(又名《小学音乐课本教学法》(1-4册))、《小朋友歌曲》(第一册)及中华书局出版的《美的歌曲》等6种音乐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去重复收录的,有黎锦晖作曲的《党歌》、《总理纪念歌》、《国旗歌》等爱国歌曲近40余首。

3. 1935年由黎锦晖负责编辑,上海绸业银行(华企)发起并负责出版发行,委托大中华唱片公司(华商)灌制唱片的《俭德歌集》问世。在这部以“劝戒个人浪费表扬储蓄”、鼓励通过“人民储蓄努力谋求充实国力” ③为主旨,“书与片相辅而行,令人‘耳濡目染’”,以此来“提倡国货的意志” ④的歌集中,内收黎锦晖创作的爱国歌曲11首。

4. 1936年在他出版的时代曲歌集《明月新歌一二八首(1934-1936)》⑤中,又收录了黎锦晖创作的爱国歌曲28首。

1937年“七•七”事变后,黎锦晖更是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工作中。1937年10月他以所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名义,铅印出版了爱国歌集《中华民族战歌》(第一集)。其中他自作词曲10首,与罗靖华(作词)合作17首,与杨村彬合作1首,共有《我是中国人》、《中国威力无穷》、《誓不退让》、《抵抗!抵抗!》、《救国家就是救自己》、《可恶的汉奸们》、《我翱翔在天空》、《我不怕死》等29首(包括一首遗失,两首残损),曾在平民大众中广为传唱。

“1938年,抗战进入持阶段前夕,他自愿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不久,南昌沦陷,撤退至遂川县……1939年底,携同家人由遂川来到重庆。” ⑥

在重庆其间,黎锦晖在伤兵之友总社教育委员会所办的《抗建通俗画刊》任编辑,“除每周必须为画刊谱写歌曲一首外,还创作了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的、富于民间的通俗性‘歌白剧’《打谷别村》、《送夫当兵》等作品” ⑦。1941年10月又入重庆电影制片厂工作,次年为郭沫若的五幕话剧《虎符》(1942)作配乐⑧。黎锦辉这一时期的爱国歌曲创作转向新的领域,开始运用创作“戏剧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1944至1949年是黎锦晖爱国歌曲创作的停滞期,这多归因于其工作上的不顺和迫于谋生而转入它行。

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这一时期除“戏剧音乐”外,包括刊载于诸如《四美之歌》⑨、《倚琴楼歌谱》⑩、《黎明之歌》B11以及近年编撰的《黎锦晖流行歌曲集》B12等歌集中收录当时的作品,黎锦晖共计创作了一百二十余首爱国歌曲。其体裁形式则除了在那些音乐教科书中的作品,大多延续了初创时期的学校歌曲(儿童歌曲)外,又拓展到了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

黎锦晖在刊载于我国处于民族危亡关键时刻出版的《爱国歌曲集》与《中华民族战歌》的爱国歌曲集中,“本着‘全民动员’‘长期抗战’之旨”B13,能在学校、社团、部队“操练时,出发时,上课时,集会时……都应用。”歌曲应起到“易于学习、表现,而又易于引起激扬、奋发的感情”的效果,因而这些作品本着他自己提出的“乐谱简易、歌词浅显、节奏均匀”的创作要求B14,一是较为集中地采用了群众歌曲的体裁,以分节歌形式居多,以多段歌词逐段深入的手法来强化爱国呼声;二是采用2/4、4/4拍居多,大多是典型的进行曲风格;三是节奏上常用弱起、附点和切分音型来加强旋律的动力,推进音乐向前发展,从而使作品更具力量感和号召性。与此同时,为抗战宣传的便捷需要,他也以既有的传统音乐曲调、旧乐填词的方式创作了一些作品。

然而黎锦晖在这一时期爱国歌曲创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渗透着他当时忧国忧民的思绪,又融入自己流行歌曲创作的成功经验,确立了一种“时代曲式”爱国抒情歌曲的新类别,并由此构成了这类歌曲贴近民众生活,能真实反映平民大众的心声,音乐风格细腻委婉的独特的特点。

这类“时代曲式”爱国抒情歌曲主要散见于当时出版的《四美之歌》、《倚琴楼歌谱》、《黎明之歌》、《中国有声电影名歌集》B15、《明月新歌一二八首(1934-1936)》和被收入近年出版的《黎锦晖流行歌曲集》等流行歌曲歌集中,共计约62首――占据了这一时期他创作的爱国歌曲数量一半左右,可见黎锦晖对此歌曲类别的重视。“时代曲式”爱国抒情歌曲中热爱祖国、劝勉国人团结奋进、抵抗侵略与压迫等传统题材的作品有26首,占其总数的42%。此外黎锦晖又开掘出许多结合时代特点的新题材如:同情下层贫苦百姓,提倡国语支持识字运动,呼吁男女平等并对女性进行赞颂,等等共36首,占抒情歌曲总数的58%。这些歌曲与他的其他时代曲一起被灌制唱片,并通过出版歌集、电台播音、商业或非商业性演出等方式而风靡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音乐上看,这类“时代曲式”爱国抒情歌曲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是吸收了我国南方城市小曲及部分戏曲的音乐伴奏模式,明显突出这类歌曲中的间奏,为情感抒发起到了铺垫和延续作用,从而使音乐的抒情性更具感染力。黎锦晖在具体运用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运用长大的间奏来延伸和加强歌曲旋律的抒情性;二是用间奏来划分乐段,造成音乐情绪上的对比提高抒情性;三是在乐句或乐逗的停顿或间歇处,采用“加花式”的间奏,为情感抒发上下连接起到衔接作用。如歌曲《最后的慰安之夜战场》B16里共出现四个较长大的间奏。前两个间奏(第一、第二间奏)音乐材料基本相同,但通过音域的变化和颠倒音符前后顺序等手段,造成这两个间奏在音乐情绪上的对比,在情感体验上造成反差,不仅突出了抒情性、而且还产生了一定的戏剧性效果。

第三间奏较为短小,意在“欲扬先抑”。而第四间奏则是对第三间奏的扩展,并且移高了五度,为接下来的结束乐句中力量的爆发做好了铺垫,使整部作品在充满着力量和希望中结束,使情感的抒发得到了进一步润色和强化。

其次是不拘一格,运用多种节拍,特别是西方的舞曲节拍来增强音乐的抒情因素。传统的中国爱国歌曲创作为了突显其号召性、战斗性的作用,多采用规整的2/4、4/4拍来创作,以表现出或紧迫、或激越、或深沉的情感。黎锦晖的爱国歌曲因其表现的内容更加宽泛,在节拍的运用上也就不拘一格。3/8、9/8、3/4拍等三拍子在其这一时期的爱国歌曲创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加之采用了规律性较强的节奏型,使旋律线条的起伏更加流畅、舒展,充满了律动感而有明显的舞曲风格,既使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得以乐观向上的表现,又使得音乐的抒情性特点愈加明显。

在这部作品中,黎锦晖在前半部分用了9/8拍,在高音区以激情难抑的宣叙式音调,追述了爱人出生入死的艰难战斗历程;后半部则用3/4拍先委婉后上扬的曲调所隐含自豪又略带羞怯的情愫,表达了对为民族解放奋斗的爱人无比钦佩之情及与勇士结伴终生的决心。前后两部分通过节拍和旋法的巧妙变换,在细腻而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待嫁新娘对爱国军人炽热的爱慕情怀的同时,也内涵着充满爱国主义的鼓动与号召力量。

再次,黎锦晖还擅长运用拖腔来增强作品的抒情性。如《新毛毛雨》描述了少女对心上人奔赴战场后生死安危的担忧及盼望爱人早日凯旋而归的心情。作品除B段的第一乐句外,其它每一乐句都带有二到四小节不等的拖腔。尤其是最后一乐句的拖腔,尾音(也是歌唱段落的结束音)停在了属音sol上,给人以无限的期待感,达到了尽情抒感的目的。

三、新中国建立后时期(1949-195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任上海电影制片厂音乐师。除接受思想改造外,他还是努力地为配合当时的时事形势的政治宣传,在音乐上积极进行创作。

1953年,黎锦晖陆续改编出版了系列“新人新事新唱本”B17,这是他发挥其戏剧编创的优势,借鉴传统说唱音乐创作的“有板有韵的长短句,可供改编南北曲艺的唱词”、“可任意用各地方音和语调随便吟唱”B18的说唱脚本。每个“新唱本”都包含三到五个小故事,“讲”与“唱”的句式一目了然:唱重韵,讲重白,讲唱结合得恰到好处。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些方言土语,如“”、“出溜”、“满满蹬蹬”,以及为了增强故事的生动性而加用的一些象声词……唱本开篇通常以“序”的方式对原作者及故事大意作一简要介绍,正文头两句先起“兴”,然后直接切入主题。虽长句短句字数不等,但特别注意最后一字的韵辙和声调的协和。

这些都为说唱艺人的二度创作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从文学角度看也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富有生活气息。

1955年黎锦晖创作并出版的《快乐的早晨》B19儿童歌曲集,近乎是他爱国歌曲音乐创作的绝唱。此集中的《快乐的早晨》、《盖新房》、《给谁挂红花》、《一群小白鹅》、《不玩玻璃弹》、《鸡唱歌》、《我们工人本领》、《房子工厂》、《洗一洗》、《幸福园的果实》、《欢乐的歌舞》、《营火在燃烧》、《我们时刻在准备》、《我们的幸福》等18首歌曲通过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事物及鼓励儿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多种视角,对儿童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勿庸讳言,黎锦晖的歌集《快乐的早晨》,其词、曲的创作,大部分作品还是显得较为拘谨而缺乏新意,它们的产生所显现的与其说这些作品是作者内在创作冲动的驱使,倒不如说是一个思想改造过程中的忸怩表态。

1959年9月,黎锦晖应邀去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活动有感而完成了诗作《沁园春》B20,这既是黎锦晖爱国歌曲创作领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也可视为词作),充分证明一位心系祖国的老音乐家赤诚情怀,也为其爱国歌曲创作划上了一个句号。

综上所述,除了儿童歌舞音乐和流行歌曲以外,黎锦晖一生还创作了数量众多、题材各异、形式多样的爱国歌曲,是他整体音乐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应该看到,他以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本着“洋为中用”、“中西兼采”的创作原则,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和接受对象,在自己所擅长的体裁形式领域中还颇有创新。然而,在对他的爱国歌曲创作予以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并充分肯定的同时,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产生了:为什么黎锦晖的爱国歌曲创作始终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呢?笔者列出以下理由。

首先,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黎锦晖作为一个中国流行歌曲创作与推行的首创者,从20世纪30年代起即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流行歌曲作品不仅给冠以“黄色歌曲”遭到封杀,还成为其一生挥之不去背负的浓重阴影遭到讨伐,他本人也不断应付“检讨”,导致各方面对其爱国歌曲创作的忽视(包括他本人B21)。80年代以后学界主要的研究,是为他有着卓越贡献又蒙受不公的领域进行“”,因此致使相比他在儿童歌舞及流行音乐领域光焰四射的贡献,其相形见绌的爱国歌曲创作没受到相应重视。

其次,应该看到在时代的需要与作品所能提供的吻合度上,黎锦晖的爱国歌曲尚有一定的差距。时代需要诚如聂耳所形容的是“真刀真枪的硬功夫”式的战歌,而黎锦晖其间的爱国歌曲中战歌式作品不多,感染力度也稍逊。至于其“时代曲式”爱国抒情歌曲,从题材上看,多为社会的个体家庭生活写照,亲近真切但不无琐碎;就其情感表述,也大部分是较为温婉纤弱的感怀抒发,而非黄钟大吕、情绪浓烈式的激疾感召,从总体上只能是“战歌”这一时代主旋律的辅助或补充,纵然在当时传播广泛,但时过境迁后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者,从黎锦晖客观因素来看,他在爱国歌曲这个领域的创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是黎锦晖在其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是一位性格儒雅、温和、细腻,也许还不失懦弱的知识分子。这种几乎天然的主体性格,在情感表现需要更为浓郁炽烈的爱国主义题材表现中,难免显得缺乏厚度与力度,逊色于同时期的同类作品。这恐怕也是建国后的黎锦晖,纵然竭力想讴歌新社会,却总力不从心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从根本上来说,黎锦晖还是一位业余作曲家,即使他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颇为熟悉,对于西方音乐也有着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未受过系统的作曲技术训练,并因坎坷曲折的经历,始终没有补上这一课。

然而,黎锦晖的爱国歌曲创作毕竟是瑕不掩瑜的。他创作的爱国歌曲,特别是“时代曲式”爱国抒情歌曲,不仅丰富了抗战歌曲的样式,多方面记载了市民阶层在那个时代的真实感怀,为流行音乐与重大历史事件联袂开创了一个先例;更为可贵的,还是从中呈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华民族历经重大转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不变的赤诚爱国情怀,并竭尽全力奉献了自己的歌声。(责任编辑:陈娟娟)

① 如孙继南的著作《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中,明确将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划分为三大部分:儿童歌舞音乐、流行歌曲创作和爱国歌曲创作;彭丽的《黎派音乐再认识――关于黎锦晖的十本歌集》(《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期,第93-98页),以黎锦晖在1933年陆续出版的十本歌集为依据,通过对其流行歌曲创作的研究分析,发掘、昭示了黎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冯春玲的《彰显女性关怀意识 表露爱国爱民思想――兼评黎锦晖流行歌曲创作》(《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37-40页),着重列举和分析了黎氏流行歌曲创作中所体现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等等。

②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载政协湖南省湘潭文史资料研究会、湖南省湘潭黎锦晖艺术馆编《湘潭文史》,1994年版,第39-40页。

③ 尾高晓子著,薛罗军译《从黎锦晖编的〈俭德歌集〉来看1930年代上海》,《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0-14、24页。

④ 黎锦晖《俭德歌集•编后语》,上海绸业银行储蓄部出版,1935年版。

⑤ 黎锦晖、黎锦光、张簧《明月新歌128首(1934-1936)》,上海知新书局,1936年版。

⑥ 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⑦ 黎锦晖在《中华民族战歌》(第一集)中就有以“小学生宣传材料”、“农民抗战宣传材料”、“都会市镇及其附近地带之宣传材料”等作为作品的副标题、正名分别为《杀敌歌》、《全民抗战歌》、《壮士杀敌歌》、《输财捐力歌》、《最后胜利歌》和《防空调》等六部作品的创作。

⑧ 《虎符乐谱》,王自褐发行,1943年版。

⑨ 薛玲仙编《四美之歌》,大众书局,1933年版。

⑩ 徐来编《倚琴楼歌谱》,大众书局,1933年版。

B11于斯泳编《黎明之歌》,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

B12梁慧方主编《黎锦晖流行歌曲集》(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B13黎锦晖《中华民族战歌之编辑大意》,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7年版。

B14黎锦晖《爱国歌曲之编辑大意》,文明书局,1932年版。

B15黎锦晖编著《中国有声电影名歌集》,新声研究社,1933年版。

B16载于徐来《倚琴楼歌谱》,大众书局,1933年版,第4-6页。

B17黎锦晖改编:新人新事新唱本系列之《苏联同志》、《工兵勇士》、《英雄的母亲》、《妈妈的光荣》、《老铁牛》,广益书局,1953年版。

B18黎锦晖改编《苏联同志――新人新事新唱本2“编辑大意”》,上海广益书局,1953年版。

B19黎锦晖《快乐的早晨》(中),儿童读物出版社,195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