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报告范例6篇

诊断报告

诊断报告范文1

作为一名老教师, 我在讲台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5个春秋。一路走来,教过初中,也教过小学;教过英语、数学、语文这些主课,也教过地理、政治、科学、书法这些副课。无论教什么,扪心自问,我还算是尽职尽责,努力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尽量做到最好。现在借此次暑假网络培训之际,对自我教学能力诊断如下:

首先说说优点,作为一名老中师生,和现在年轻教师相比,自信身上还有一些优点:首先是基本功扎实。这完全得益于那是师范教育对教师基本功的重视,比如“三字一话”,就要比一般年轻人好很多。其次是文字功底扎实,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比较强,这在语文教学中优势明显。这主要是得益于社会阅历的丰富和一直坚持读书写字的爱好。第三就是教学经验丰富,对教材了解,对学生了解,对家长了解,对教学过程中将要发生的情况更了解。

当然,和年轻人相比,更多的还是劣势和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以灌输知识为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他们不会甘心只作为知识的容器,他们有参与课堂的强烈要求,他们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快乐,得到成就感。现在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改变观念,改“老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课堂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实践的能力,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风格过于死板

上课时过于强调教师的威严,没有重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上课更多的时间老师“一言堂”。而且教学环节死板老化,不能因教学内容不同而改变不同的教学形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语言越来越啰嗦,留给学生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不多

一节课要让学生接受,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首要的前提是老师的语言和教学内容简单明了,一目了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教师往往因为害怕学生没听清,说话总是喜欢重复、啰嗦,占用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没抓住重点,这使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以后教学中还要注意充分备课,大胆取舍,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省去不说,与教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少说,留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与消化,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体力的衰退,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诊断报告范文2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诊断报告

【中图分类号】R59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332-02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一种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的慢性炎症性的免疫系统性疾病[1]。其中,骶髂关节是早期主要累及的关节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上或下次序发展,早期一般以腰背部疼痛和僵硬,活动后好转,逐渐发展为脊柱僵硬,强直,畸形和严重的功能障碍[2]。针对本病病因目前不明确,较有一定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是HLA-B27[3],而临床上影像学的诊断却能早期发现,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重要作用。下面就我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情况报道如下:

1X线放射性诊断

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一侧或是双侧的关节间隙变窄或是完全无间隙,关节面的骨质可被吸收,关节面模糊改变或呈锯齿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伴有程度不同的骨质硬化[4]。关节软骨下呈现毛玻璃样密度增高带,界线模糊,或者是囊状改变,关节面可见小囊状透亮区。脊柱则正位片见椎体有骨密度降低、椎间小关节模糊不清,椎旁韧带钙化,骨桥形成,侧位片则见广泛而严重的骨化性骨桥表现称为“竹节样脊柱”[5],这些一般到晚期才表现出来。

2CT放射性诊断

主要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边缘模糊,皮质的白线消失,关节面中下1/3以下呈现对称性或非对称性的虫蚀样骨质破坏[6],伴有边缘糜烂不整,在破坏区周围均不同程度有骨质硬化,下部腰椎表现为小关节面模糊,骨质糜烂破坏,椎旁韧带不同程度的钙化,下部腰椎小关节间隙消失。

3MRI放射性诊断

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周围的信号出现异常[7]。T1WI呈现低信号表现,压脂T2WI表现为高信号,关节面呈现虫蚀样骨质破坏,间隙模糊,关节软骨缺损信号在T2WI增高、不规则增厚,在T1WI、T2WI上骨质硬化表现为低信号,而囊变在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关节部分或完全强直[8]。而后期则在关节突、椎弓根、棘突骨髓及其周围软组织和棘间韧带上呈现T1和T2的信号改变,在坐骨结节,耻骨联合处可见组织水肿[9],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和STIR呈现高信号,且表现多为对称性。

4小结

强直性脊柱炎多为男性多发[10],男女比例在4∶1左右[11],基本的病理表现为骶髂关节的附着炎症,病情的发展逐渐累及附近的脊髓,水肿,进而肉芽组织形成,骨质破坏,最终呈现骨的纤维化和骨化,椎体呈现韧带的钙化,脊柱的竹节样增生[12-14]。患者往往是由于腰痛,晨僵,活动受限等就诊。

临床影像学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一般依据骶髂关节分成四级[15-16]:0级为正常;Ⅰ级为可疑异常;Ⅱ级为轻度异常,可见局部的侵蚀硬化,而关节间隙无改变;Ⅲ级则可见关节的明显异常,伴有关节的侵蚀、硬化、间隙改变、部分强直等一项极其以上的改变;Ⅳ级为关节完全强直改变。

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一般是骶髂关节的双侧对称性改变,随病情的变化逐渐关节模糊,关节间隙增宽或狭窄,关节面呈锯齿状或串珠状破坏,周围骨质硬化改变,CT的高分辨率,更能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改变,有利于其分级和诊断[17]。而MRI因为能早期明确显示骶髂关节软骨病变,凭借T1WI、T2WI的高低信号影像发现关节旁水肿、硬化和脂肪沉积等最早期征象,一般可作为最早期的脊柱炎改变诊断,但是显示骨质不及X片,而X片一般是作为首选的常规诊断[18],可显示竹节样脊柱改变,若有怀疑为强直性脊柱炎时则予以CT检查。三者各有优缺点。

5展望

随着现代的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已经成为现实,X、CT、MRI各有优势,在临床上可综合运用。早期可MRI诊断已尽可能早期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杨小立,刘淼,强永乾等.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CT、MRI诊断价值[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5,11(3):147-149

[2]尚燕宁,赵天佐,张雪哲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和髋关节的CT表现[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19(1):16-18

[3]朱通伯,颜小琼,王桂宁等.不可忽视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的临床症状[J].中国骨伤,2004,17(11):641-642

[4]马进,严修明,胡久民等.CT与X线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36(5):633-636

[5]陈明涛,吕合群,崔秋凤等.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撷精[C].//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〇〇八年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61-162

[6]屈燕铭,陈焕亮,李庐娟等.骶髂关节检查法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10):14-16

[7]WeberUlrich,PfirrmannChristian,KisslingRudolf.WholebodyMRimaginginankylosingspondylitis:adescriptivepilotstudyinpatientswithsuspectedearlyandactiveconfirmedankylosingspondylitis[J].BMCMusculoskeletalDisorders,2007,8(1).57-59

[8]齐云秋,刘东伟,张焱等.骶髂关节MRI检查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6):915-916

[9]吴琼,张辛淳,王宇光等.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影像诊断[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10):847-848

[10]范熙明,张明华,时永军等.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2001,24(11):49-51

诊断报告范文3

【关键词】 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摘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岛细胞瘤病人的普通平扫螺旋ct和螺旋ct三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其中胰岛素瘤2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0例。结果 22例胰岛素瘤病人中2例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发现肿瘤,18例为实性肿瘤,2例为囊性肿瘤;20例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实性肿瘤瘤体及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均匀强化,囊腔未见强化;肿瘤长径为8~32 mm,平均18.2 mm。1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7例为实性肿瘤,3例为囊性肿瘤;10例平扫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肿瘤明显强化,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均匀强化,囊腔未见强化;肿瘤长径为10~65 mm,平均30.7 mm。结论 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中有较大价值,可以为外科医生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 胰岛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spiral ct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report of 32 cases wang xin, liu jihua, ji qinglian, et al(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al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ict). methods ct findings of plain and threephase (arterial, venous and balance phase) enhancement presentation in 32 patients with ict confirmed by operative pathology were reviewed, in which, 22 cases were found to have insulinoma and 10 nonfunctioning ict. results of 22 with insulinoma, solid tumor was found in 18 cases, cystic tumor in two, and negative in two on both plain and threephase enhanced spiral ct scanning. isodensity or slightly highdensity was shown in 20 cases on plain scanning. obviously welldistributed enrichment on the solid tumor and the capsule wall of cystic tumor could be seen after enhancement scanning. the mean (range) length of the tumor was 18.2 (8-32)mm. of 10 nonfunctioning icts, seven were solid tumor, and three cystic. on plain scanning, all appeared as isodensity or low density; on enhancement scanning, significant enrichment could be seen on the solid tumors. the capsule wall of cystic tumors was evenly enhanced, the capsule space was not. the mean (range) lengthof the tumor was 30.7 (10-65)mm. conclusion threephase enhanced spiral ct scanning is of grea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islet cell tumor, this technique provides surgeons with important information.

[key words] islet cell tumor;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胰岛细胞瘤是临床上少见的内分泌源性的胰腺肿瘤,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wWW.133229.cOm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胰岛细胞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2年2月—2009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32例,其中胰岛素瘤22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10例。胰岛素瘤病人中,男8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6.8岁。主要症状是反复发作的晨起嗜睡、头晕、乏力、意识障碍及晕厥,伴有发作性的血糖降低(1.4~1.9 mmol/l),空腹胰岛素试验阳性。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病人中,男2例,女8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2.3岁。主要因腹痛、上腹部轻压痛或体检被发现,1例因急性胰腺炎被检查确诊。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排螺旋ct机行螺旋ct扫描,层厚5 mm,螺距为1,矩阵512×512,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为2 mm。所有病人均空腹,扫描前30 min左右及扫描开始前分别口服30 g/l的泛影葡胺温开水170 ml充盈胃及十二指肠。先行ct平扫,再行ct动态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100 ml,注射流量2~3 ml/s,注射开始后25 s行动脉期扫描,45 s后行静脉期扫描,120~150 s后行平衡期扫描。

2 结 果

22例胰岛素瘤中,2例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发现瘤体。余20例中,胰头发现3例,胰颈发现1例,胰体发现6例,胰尾发现7例,胰体尾交界处发现3例。18例为实性肿瘤,2例为囊性肿瘤。圆形2例,类圆形17例,分叶状1例。肿瘤长径为8~32 mm,平均18.2 mm。19例位于胰腺轮廓内,1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轮廓外。平扫ct值为32~82 hu,平均47.7 hu。18例边界清楚, 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边界清楚。实性肿瘤均被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增加9~60 hu (平均43 hu)。 其中17例三期强化程度逐渐减低,静脉期ct值81~144 hu(平均108.5 hu),平衡期ct值52~114 hu(平均86.6 hu)。3例静脉期ct值高于动脉期,静脉期ct值116~122 hu(平均120 hu),平衡期ct值78~98 hu (平均88 hu)。囊性肿瘤的囊壁呈均匀薄环状强化,动脉期的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ct值增加67.6~77.9 hu(平均72.8 hu),静脉期ct值75~114 hu(平均94.5 hu),平衡期ct值62~103.8 hu(平均82.9 hu),囊腔无明显强化(图1~3)。1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瘤体位于胰头钩突下方者4例,胰头颈交界区者2例,胰尾者4例。7例为实性肿瘤,3例为囊性肿瘤。1例为圆形,4例为类圆形,3例为分叶状,2例为不规则形。肿瘤长径为10~65 mm,平均30.7 mm。5例位于胰腺轮廓内,4例部分突出胰腺轮廓外,1例完全突出胰腺轮廓外。平扫ct值为23~41 hu,平均29 hu。8例边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3例病灶内结节状钙化。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边界清楚。实性肿瘤强化,动脉期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ct值增高13~55 hu(平均44 hu),静脉期ct值50~144 hu(平均97 hu),平衡期ct值48~114 hu(平均81 hu)。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图4~6)。囊性肿瘤囊壁厚薄不均且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较正常胰腺增强ct值高10~62 hu(平均45 hu),静脉期ct值45~72 hu(平均62 hu),平衡期ct值26~54 hu(平均39 hu)。囊腔无明显强化。

①囊性肿瘤,囊壁明显强化,边缘清晰,囊腔未见明显强化。②囊壁呈相对略低密度影,边缘清晰。③囊壁呈环状低密度影,边缘清晰。④胰头钩突下方见异常强化密度灶,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病灶边缘呈分叶状。⑤、⑥病灶呈相对低密度影。

图1 胰岛素瘤ct动状增强扫描动脉期 图2 胰岛素瘤ct动状增强扫描静脉期 图3 胰岛素瘤ct动状增强扫描平衡期 图4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ct动状增强扫描动脉期 图5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ct动状增强扫描静脉期 图6 无功能胰岛细胞瘤ct动状增强扫描平衡期

3 讨 论

胰岛细胞瘤是少见的内分泌源性胰腺肿瘤,发病率<1/10 000。临床上分两类:一类分泌较多激素引起临床症状,称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另一类分泌激素量少,不能达到有效的生物学浓度,不引起临床症状,称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按分泌激素及胰岛细胞类型, 又可分为b型胰岛细胞瘤即胰岛素瘤和非b型胰岛细胞瘤, 后者包括胰高糖素瘤、胃泌素瘤、舒血管活性肽瘤、生长抑素瘤。其中以胰岛素瘤最常见,约占胰岛细胞瘤的60%[1]。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约占胰岛细胞瘤的15.0%~36.3%[2]。本组32例胰岛细胞瘤中22例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均为胰岛素瘤(占68.8%),10例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与文献报道相符。

3.1 临床表现

胰岛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胰岛素瘤因分泌较多胰岛素,使病人出现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即清晨自发性低糖血症或劳累后发作性低糖血症,发作时血糖低于2.8 mmol/l,给予葡萄糖后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可低至2.2 mmol/l以下,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3]。病人常伴脑功能障碍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表现,如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对低糖血症代偿反应[4]。根据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胰岛素瘤多可进行诊断。螺旋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进行定位。但极少数病人,ct不能发现胰腺内小的肿瘤病灶,而呈假阴性。本组22例胰岛素瘤病人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查异常。20例螺旋ct检查可很好地对肿瘤进行显示。2例呈现假阴性,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均未发现肿瘤。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本组资料男女比为1∶4。由于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因体检发现或肿瘤体积增大压迫或侵犯周围脏器产生症状而就诊。胰头部肿瘤可压迫胆管引起黄疸,推压胰管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急性胰腺炎的症状。亦可因压迫门静脉而引起门静脉高压、脾大,压迫胃肠道引起不完全梗阻[56]。本组10例中,4例无症状因查体发现,4例因上腹部疼痛并触及包块发现,1例以急性胰腺炎就诊,1例因黄疸而检查。

3.2 ct表现

螺旋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扫描层薄、安全无创。注射对比剂后可对胰腺行三期增强扫描,并可进行三维重建,能够清楚显示病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正常胰腺内胰岛细胞自尾部向头部逐渐减少,故一般胰岛细胞瘤以胰体尾多见,而吴阶平等[7]认为胰头、体、尾三部的发生率基本相等,且肿瘤大小和功能不一定呈正比关系。关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好发部位,文献报道不一,有人认为好发于胰腺的体尾部[8];有的统计则以胰头部发生率较高[9]。本组无功能胰岛细胞瘤,肿瘤位于胰头钩突下方者4例,胰头颈交界区者2例,胰尾部者4例。胰岛素瘤是富血供的肿瘤,典型ct表现为胰体尾部较小类圆形异常强化灶,边缘清楚。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均匀强化,静脉期及门脉期肿瘤呈相对低密度。本组22例胰岛素瘤,呈圆形2例,类圆形17例,分叶状1例。18例边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19例位于胰腺轮廓内,1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轮廓外。本组病例基本符合典型胰岛素瘤形态学改变。20例螺旋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影。动态增强扫描,18例瘤体或囊壁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2例瘤体静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考虑为造影剂的吸收速度较慢所致强化速度减慢。2例为假阴性表现,考虑可能为肿瘤在增强扫描中与正常胰腺组织同步、同程度强化或衰减。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亦是富血供的肿瘤,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发现较晚,瘤体较大,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常发生囊变或坏死。研究报道,螺旋ct平扫无功能胰岛细胞瘤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囊变、坏死区呈明显低密度,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中等强化或明显强化。实性肿瘤强化均匀,囊变坏死区呈相对低密度影。囊性肿瘤呈环状强化,边界清晰,囊腔不强化[1011]。本组1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中,1例为圆形,4例为类圆形,3例为分叶状,2例为不规则形。5例位于胰腺轮廓内,4例部分突出于胰腺轮廓外,1例完全突出,胰腺轮廓外。ct平扫为等或低密度影,2例病灶内结节状钙化。8例边界清楚,1例模糊,1例部分模糊。三期增强扫描,肿瘤边界清楚。实性肿瘤均明显强化,4例强化区密度均匀,3例不均匀,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囊性肿瘤囊壁厚薄不均且明显均匀强化,囊腔三期呈低密度影。

3.3 鉴别诊断

胰岛素瘤病人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ct表现不难确诊。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病人多因其并发症而就诊,常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胰腺癌:胰腺癌为少血供肿瘤,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较低,与正常胰腺组织分界不清,多伴局部淋巴结大。②胰腺假性囊肿:多有胰腺炎病史,螺旋ct增强扫描前后呈均匀低密度影,囊壁较薄无强化。③胰腺结核:好发于胰头,瘤体可液化,增强扫描边缘明显强化,无壁结节[12]。④胰头囊腺癌:ct平扫示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囊内有分隔,且厚薄不一,增强扫描可见分隔强化[13]。⑤囊腺瘤: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ct平扫肿瘤内可见片状不规则钙化影,囊壁光滑,增强扫描囊壁仅有轻度强化[14]。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强化明显但三期增强扫描均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密度为其特点,肿瘤位于胰头,也很少有胆管或胰管扩张[15]。

总之,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于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意义较大,在临床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pking c m, rezner r h. review imaging islet cell tumors[j]. clinical radiology, 1994,49:295.

[2]李松年,唐光健. 现代全身ct诊断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1:710712.

[3]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 内分泌疾病影像诊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10217.

[4]buetow p c, parrino t v, buck j i, et al. islet cell tumors of the pancreas: pathologicimaging correlation among size, necrosis and cyst, calcification, imaging, malignant behavior, and function status[j]. ajr, 1995,165(12):11751179.

[5]涂朝勇,朱景德,徐永宏,等. 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1例诊断与治疗[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6,18(4):238239.

[6]曾蒙苏,严福华,周康荣,等. 非功能性胰内分泌肿瘤的螺旋ct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37(6):528531.

[7]吴阶平,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151316.

[8]许乙凯,郑木明. 现代ct技术与mri诊断技术[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187188.

[9]guo k j, liao h h, tian y l,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functioning islet cell tumor:report of 41 cases[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int, 2004,3(3):469472.

[10]procacci c, carbognin g, accordini s, et al. nonfunctioning endocrine tumors of the pancreas:possibilities of spiral ct characterization[j]. eur radiol, 2001,11(7):11751183.

[11]catalano c, laghi a, fraioli f, et al. pancreatic carcinoma:the role of highresolut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f resectability[j]. eur radiol, 2003,13(1):149156.

[12]黄学全,巫北海,张琳. ct在胰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21(9):708711.

[13]范家栋,谢敬霞,林天增. 胰腺囊腺癌的ct诊断[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5,29(1):5153.

诊断报告范文4

关键词:肩关节;后脱位;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07-01

肩关节后脱位在临床上较少见,占肩关节脱位的2%~5%[2],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漏诊率可高达60%[3]。自2007年9月至2011年5月我科早期诊断,早期复位的方法治疗7例肩关节后脱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7 例,男5 例,女2例;年龄25岁-38岁,平均年龄32.3岁。左肩5 例,右肩3例。车祸伤1例,摔伤6例。伤后至就诊时间为4小时-5天。

1.2临床表现

(1)患者均主诉肩部疼痛。外展,外旋功能受限。(2)体格检查可见患肩前侧平坦, 后侧隆起, 于肩峰后下方可触及隆起之肱骨头, 并压痛;无方肩畸形;患肢呈内收内旋位;可以主动内旋, 主动外旋完全障碍,可以被动外展; Dugas 征阴性。

1.3影像学检查:患者均拍摄肩关节前后位X线,穿胸位X线及肩关节CT。肩关节前后位X线显示:盂肱关节间隙增宽,肱骨头处于内旋位。肩关节穿胸位X 线片显示:肱骨头移向肩胛盂后方。肩部CT 平扫显示:肱骨头向后移位,肩关节后脱位。

1.4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成功。其中1 例患者配合较差,予臂丛麻醉下复位成功。复位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 -4周,逐渐进行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随访7例,平均随访3.6年(1年-5年)。所有患者在随访时肩关节无疼痛, 功能正常,无复发。根据Constant系统对疗效评分,平均约为90.6分(84-93分)。

3讨论

3.1致伤机制: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可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4]。直接暴力是从前向后直接打击肱骨头,使肱骨头冲破关节囊后壁而滑入肩胛盂后冈下,可伴有肱骨近端骨折等。间接暴力通常是上臂强力内旋跌倒手掌撑地,传导暴力使肱骨头向后脱位。本组7例患者中1例车祸伤为直接暴力导致,其余6例均为间接暴力所致。

3.2临床表现及诊断:临床症状不如肩关节前脱位明显,常延误诊断[5]。临床表现为从患肢侧面观察,伤肩后侧隆起,前部平坦,上臂成内收内旋位,外展活动明显受限制。伤肩前侧空虚,后侧冈下可以触及肱骨头。

影像学检查包括肩关节前后位X线,穿胸位X线及肩关节CT,是肩关节后脱位确诊的依据[6]。前后位X线显示肱骨头内旋,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半月形阴影消失,大小结节不显影。但肩关节后脱位肱骨头的移位不明显,仅仅依靠正位X线片极易漏诊。

肩关节穿胸位X线片可以显示肱骨头颈及大小结节,从而判断肱骨头与肩胛盂的位置关系。但部分患者就诊时往往因疼痛无法配合,所以CT 在诊断肩关节后脱位上具有明显优势。肩关节后脱位在CT 上的表现为肱骨头位于肩胛盂后外侧、肩峰下方。三维重建能更直观的显示肱骨头与关节盂的关系。所以CT是确诊肩关节后脱位的最佳方法[6]。

本组7例患者均拍摄了肩部的CT,全部得到了确诊,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3.3治疗方法:新鲜的(3周内)肩关节后脱位的一般选择手法复位,陈旧性的肩关节后脱位或手法复位不成功的需要采用切开复位[7]。肩关节后脱位手法复位的方法是:患者靠坐,助手一手向后压住肩胛骨作为固定,另一手用拇指向前下推压肱骨头;术者两手握住伤肢的腕部,沿肱骨纵轴轻度前屈牵引,并外旋上臂即可复位。脱位整复后做各方向的活动,随后外旋肩关节,固定于外展30°、外旋位。术后3~4 周去除外固定,逐渐作功能锻炼。

肩关节后脱位手术治疗可选择肩关节后侧入路。暴露三角肌,并沿肩峰切断三角肌止点部,然后将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止点联合腱切断,即显露肱骨头,牵引及外旋上臂复位肱骨头,然后缝合联合腱,三角肌,皮肤。三周后开始功能锻炼。

本组病例7例患者因就诊较及时,而且诊断明确后立即采用手法复位的方法,脱位的肩关节即得到了整复。

肩关节后脱位发生率低,容易漏诊。所以在熟悉本病的致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后,如有条件,应采用三维CT扫描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早期进行闭合复位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亦璁主编. 骨与关节损伤. 第3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16~518

[2]翟伟韬,唐明杰. 肩关节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临床骨科杂志,2001,4(1):46~48

[3]朱立帆,杨惠林,王遥伟.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报告).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3):488~489

[4]杨军,金冬泉,王传忠,等.肩关节后脱位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附8例报告).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7):588~589

[5]张子东,牛铭峰.肩关节后脱位的X 线及CT 表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5):335~336

诊断报告范文5

0引言

本研究分析我院26例小肠原发性肿瘤患者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200409/200708我院收治的2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4.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无力、腹痛、便血、贫血和体质量下降等. 所有患者均常规清洁肠道,即于检查前2 d控制饮食,适当地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检查前日晚服用蕃泻叶. 用LightSpeed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机,先行平扫,12例扫描范围从膈顶或髂嵴至耻骨联合水平,14例扫描范围仅作中上腹部扫描,再行增强扫描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输入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2结果

本组2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腺癌6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2例)、恶性淋巴瘤4例(空肠1例、回肠3例)、恶性间质瘤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1例)、良性间质瘤5例(空肠3例、回肠2例)、脂肪瘤4例(空肠2例、回肠2例)、神经鞘瘤1例(空肠). 螺旋CT诊断正确24例,诊断符合率为92.31%. 1例CT诊断为胰头癌累及十二指肠病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十二指肠腺癌累及胰头. 1例CT诊断为空肠良性间质瘤,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

2.1腺癌4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2例无明显强化,3例呈不规则至中度强化. 2例位于空肠近端,CT平扫见局限性、不规则性肠壁增厚,形成肿块,突入肠腔致肠腔狭窄. 增强扫描后中度不均匀强化. 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显示肿块来源于肠壁,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显示肿块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2.2恶性淋巴瘤2例病变位于空肠,CT平扫均见肠壁增厚,厚度1.5~4.4 cm,平均2.5 cm,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改变. 2例位于回肠,病变累及膀胱,膀胱内可见积气.

2.3间质瘤恶性6例,CT平扫见肿瘤与肠壁等密度或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呈分叶状改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良性5例,CT表现为与肠壁等密度,密度均匀,无分叶改变. 增强扫描后,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且延迟增强. 图像重建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的相互关系.

2.4脂肪瘤CT平扫见类圆形均匀低密度肿块或多发柱状低密度影,空肠2例、回肠2例伴发肠套叠,表现为局部肠管及系膜、血管旋转套入鞘内.

诊断报告范文6

    1 病历摘要

    女,56岁,发热、咽痛20 d,加重3 d入院。患者20 d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咽痛,体温在38~39℃波动,每晚6~9时出现,可自行退热。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左氧氟沙星针、感冒退热药治疗,效果欠佳。外院PPD试验示强阳性,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患者未再发热。3 d前,患者再次发热,体温达39℃以上,并出现颈前区肿痛伴声嘶、多汗、心悸。查体:T 39.0℃,P 82次/min。颈前区压痛,双侧甲状腺Ⅱ°肿大,呈“H”形,质中,有结节感,触痛明显,随吞咽上下移动。局部淋巴结未触及。

    辅检:血WBC 7.8×10 9/L,N 0.83,ESR 106 mm/h,胸片无异常,PPD试验强阳性;彩色多普勒检查示双侧甲状腺增大,内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匀,左侧甲状腺内可见多个稍高回声团;基础代谢率+21%,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2 h 5.44%,24 h 2.30%);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阴性;T3 2.52 nmol/L,T4 139.9 nmol/L,FT3 6.81 Pmol/L,FT4 24.05 Pmol/L,TSH 0.02 mIu/L。

    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给予泼泥松片、美洛昔康片治疗,患者未再发热,体温恢复正常,2 d后颈前疼痛及甲状腺肿大明显减轻。2周后停美洛昔康,糖皮质激素逐步减量,现患者仍在维持用药。复查体温、血沉、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

    2 讨论

    2.1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根据对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研究,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同种白细胞B35抗原相关。

    2.2  临床特点:典型者整个病期分为:早期伴甲亢、中期伴甲减、恢复期三期。早期多起病急骤,有发热、全身乏力,特征性表现为甲状腺部位占位疼痛性结节,伴放射性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中期当甲状腺滤泡被破坏,甲状腺素耗竭,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则出现甲减症状。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改善,甲状腺结节吸收消失,个别遗留小结节,以后缓慢吸收。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甲状腺肿大、疼痛、有压痛,伴全身症状,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沉增快,血清T3、T4、FT3、FT4升高而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呈分离现象,诊断常不难确定。文献显示彩色多普勒、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率高,特异性强,是首选的检查手段[3]。  笔者诊治此例体会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亚甲炎应注意同以下几种疾病鉴别:①上呼吸道感染:误诊率最高,尤其早期难以区分,本例患者便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直到出现甲状腺肿痛才考虑亚甲炎;②Graves病:患者出现典型的甲状腺毒症表现时,应注意甲状腺摄131I率是否降低,避免将早期伴甲亢型亚甲炎误诊为Graves病;③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常有发热,甲状腺区肿痛,局部皮肤发红,皮温增高,穿刺可抽得脓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抗生素治疗有效;④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很难鉴别,一般本病起病缓慢,无发热,不伴明显的碘代谢紊乱和血沉加速,TgAb或TPOAb显着升高,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见大量淋巴细胞;⑤甲状腺肿瘤:患者常常以颈部肿块或结节而就诊,一般无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无甲亢表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鉴别甲状腺肿块病变性质可靠方法。

    2.4  治疗体会:本病系自限性。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症状较轻的患者不需特殊处理,可适当休息,并给以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症状较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亚甲炎在治疗上缺乏有效的停药指征,文献提示超声、甲状腺摄131I率可作为亚甲炎治疗的停药指征,具有一定价值[4-5]。

    2.5  误诊分析:医务人员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认识不够,尤其是基层及非专科医生对本病缺乏认识,只局限考虑本专业疾病,询问病史不详细,查体不仔细,只重视主要症状及全身症状,忽视局部症状。为避免误诊,医务人员要提高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对上呼吸道感染出现反复发热,颈部疼痛的要注意对甲状腺的检查,对疑似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应检查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摄131I率、甲状腺超声或显像检查,必要时做甲状腺穿刺。

    参考文献:

    [1] 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26.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54.

    [3] 盖宝东,胡玉荣.37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6):612.

上一篇讨论英文

下一篇日月潭的课文